(名数)法相宗谓耳目鼻舌身意六识之外。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二者,末那之义为我执。谓执持我之见者。即此识也。阿赖耶者。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也。其义为藏。谓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识性灵,皆指此。
识
T0071.JPG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末那识Manas及第八识也。末那为意,意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识,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识。此识为识体意,故名意识。前之第六识以此意为所依,故名意识。因而为别二识,存梵名也。是为一切众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也,译曰藏,以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故。是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之根本。恒了识种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为识。旧曰阿梨耶,译曰无没。无没为不失之义,与藏同意(贤首)。又虽在生死,亦不失没,故名无没(净影)。【又】性宗于楞伽经开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而为八识。【又】大乘义章三末列八识。前六识如常。第七为阿陀那识Ādāna,译曰无解。以体是无明痴闇故也。是当于唯识之第七识。第八为阿梨耶识。合楞伽经之真识与唯识之阿赖耶识而为一识之名也。
┌1眼识──眼根缘色尘┐
│2耳识──耳根缘声尘│
│3鼻识──鼻根缘香尘├识(了别为义)──────────────┐
│4舌识──舌根缘味尘│ │
│5身识──身根缘触尘│ │七
│6意识──意根缘法尘┘ ├转
八 │ ┌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 │识
识─┤7第七末那识─┤常随四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意(思量│
│ └向内执取阿赖耶为我,向外认识境界为实法┘ 为义)┘
│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
│ ┌华译藏识┤所藏 受第七识所薰习───┐
│ │ └执藏 受第七识所执取 ├心(集起
└ 8第八识阿赖耶─┤无覆无记 │为义)──根
└种子现行时,善恶分明,业报相续 ┘ 本
识
﹝出宗镜录﹞
[一、眼识],谓眼以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而能见者,是名眼识。
[二、耳识],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而能听者,是名耳识。
[三、鼻识],谓鼻以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识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识。
[四、舌识],谓舌以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根因识能尝,而能尝者,是名舌识。
[五、身识],谓身以触为缘,而生身识。身识依根,而生身根,因识能觉,而能觉者,是名身识。
[六、意识],谓意以法为缘,而生意识。意识依根,而生意根,因识而能分别,以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是名意识。(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七、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意,亦名相续。识,又名分别识。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证分而生,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为染净,皆由此识也。前第六识名意识,今此识亦名意者,谓第六识,依根而得名。此识当体而立,号第六识。虽能分别五尘好恶,而由此识传送相续执取也。(依根者,根即意根也。当体者,即分别之体也。)
[八、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以其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故也。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体本清净。又如明镜,能含万像。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由之而生,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若以净体言之,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也。(四分者,一、相分,即形相。谓此识能变现根身世界及诸法名义、相状,皆由第八识此分而生,如镜中所现之影像也。二、见分。见,即照了之义。谓此识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像也。三、自证分。自证所具之法,谓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亲证无碍,如镜之圆体,能持其明,能含众像也。四、证自证分。证,即能证之体。自证,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证分、见分、相分,皆不离此分,是第八识本体如镜之背也。梵语摩尼,华言离垢。根身者,即眼等诸根也。)
八识,即第八阿赖耶识。末那为我执,阿赖耶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也。其识为藏,谓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识性灵,皆指此耳。译曰藏,以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故。是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之根本,恒了识种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为识。按新旧译不同,旧曰阿梨耶,译之曰无没,无没为不失之义,与藏同意。又虽在生死,亦不失没,故名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又作阿剌耶,新称阿赖耶,译之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正二报之义,即由此识而立。大日经疏曰:‘阿赖耶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巢窟。故以为名。’又曰:‘阿赖耶,是房义,是盛受义。’此识有三种境:
一、种子,生一切有漏无漏现行法之种子也。
二、五根,眼、耳、鼻、舌、身根之五根也。
三、器界,山河、草木、饮食、器具等一切众生之依报也。
阿赖耶识常以此三种为所缘之境。
‘八识十种异名’十种异名者:
一、八识 谓七后得名。 六、金刚智识 谓藏体无断。
二、和合识 谓真伪杂用。 七、寂灭识 谓体非寂乱。
三、藏识 谓蕴积诸法。 八、体识 谓中实非假。
四、熏变识 谓住持起发。 九、本觉识 谓藏体非迷。
五、出生识 谓凡成圣。 十、一切种智识 谓功德圆满。
又八识有诸种义。
一、心 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积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
二、阿陀那 释曰执持。此识之力,执取维持善恶之业因,及有情之身体,使不破坏。解深密经曰:‘阿陀那识甚细微,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唯识论曰:‘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述记曰:‘梵云阿陀那,此云执持。’
三、所知依 唯识论曰:‘或名所知依,能为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四、种子识 唯识论曰:‘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种子故。’述记曰:‘即为诸法为种子义,前第一心是积集,积种在其中义。今此取能生诸法义,故二差别。生诸法一一之原因,谓之种子。’
五、异熟识 唯识论曰:‘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
六、无垢识 唯识论曰:‘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述记曰:‘唯无漏依,体性无垢,先名阿末罗识,或名阿摩罗识,古师立为第九识者非也。’
七、第八识 从末向本,数为第八。
八、现识 唯识了义灯引楞伽经云:‘诸法皆于本识上现故。’
九、无没识 无相论云:‘一切诸种无所隐没,故无没也。’
十、本识 唯识了义灯曰:‘名本识者,谓是一切法之根本故。’
十一、宅识 无相论云:‘是种子之宅舍故。’
十二、执持识 即阿陀那之译名。
十三、根本识 述记曰:‘如小乘名根本识。’唯识了义灯曰:‘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十四、第一识 唯识了义灯曰:‘第一识,从本问末,数为第一。’
‘赖耶三相’谓自相、果相、因相也。
一、自相 谓阿赖耶,此翻曰藏,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之自相。
二、果相 谓此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名异熟识,谓之果相。
三、因相 谓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种子识,谓之因相。
‘赖耶三位’赖耶三位者: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 即七地以前菩萨,二乘有学,一切异生,从无始来,名阿赖耶,此云执藏,至无人执位。
二、善恶业果位 谓从无始乃至极解脱道时,乃至二乘无余依位,名毗播迦,此云异熟,至无所知障位。
三、相续执持位 谓从无始乃至如来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名阿陀那,此云执持。
‘执非执受’于第八识所变三境,如何分别执受非执受?谓若能生觉受,有根身是执受,种子及器界是非执受。据实言之,生觉受者,唯是身根;以余四根色香味触,不离身根,同聚一处,亦名觉受。若约安危共同,种子及有根身是执受,器界是非执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