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六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律藏卷第五十三 覆钵谓白衣骂谤比丘。乃至犯比丘尼。于十法中。随有一法。僧应与作羯磨治罚。不相往来。作法如律文出。五分律云。比丘不应以小小事。便与作覆钵羯磨。僧只律云。作覆钵羯磨时。不得趣作。若彼言。沙门不入我家者善。如是人。不应作。若有惭愧者。应与作。若僧与作覆钵羯磨已。比丘。乃至优婆夷。尽不应往。应持袈裟系其门上。应巷中唱言。某甲作覆钵羯磨。若有客比丘来。应语令知。若自见过。已行随顺。心柔輭。应舍。彼人沐浴更衣。与眷属随到僧中。三乞。舍覆钵羯磨。僧令在界内。眼见耳不闻处住。作羯磨与舍。 络囊比丘羸老。不能无络囊盛钵。无杖而行。佛言。听僧与彼老比丘杖络囊。白二羯磨。羯磨如律文出(或单乞杖。或单乞络囊。或杖囊俱乞。羯磨准知)。杂事云。时有苾刍。登山上下。脚跌倒地。佛言。应畜拄杖。苾刍有二种缘。应畜拄杖。一谓老瘦无力。二谓病苦婴身。应从僧伽乞畜杖羯磨。若僧伽与作畜杖羯磨已。拄杖者无犯。时有苾刍老瘦无力。加以风疾。于山上下。脚跌倒地。澡罐。君持。悉皆破碎。佛言。应畜网络。如畜杖法。若杖络二皆须者。合作羯磨。母经云。尊者萨婆多说曰。有一比丘。共净人乞食。此净人提食。不用心。外道着毒药。不觉。比丘到住处。食即命终。佛因此。敕诸比丘。从今已去。各各作络囊盛钵。如自持之。有此多缘。听畜络也。僧只律云。比丘𤴨手。破钵。佛听从僧乞畜杖络囊羯磨。作羯磨已。欲行时。手捉杖。及络囊。不得举着肩上而行。若道行时。得系漉水囊杖头。手捉而行。不听着肩上(母经。听持钵络系杖头而行。𤴨。音又显摇也)。 只桓桓。亦作洹。同音完。犹是只陀之譌音。正音应言逝多。此翻为胜。梵云婆那。此翻为林。总言胜林。有以桓字。依此方义。译为林树之字。斯言谬也。如三十二卷中释。 居士嚏先由世尊嚏喷。诸比丘等。呪言长寿。佛遮不听。后有居士嚏。比丘不敢言长寿。彼遂讥嫌。佛听呪愿长寿。杂事云。佛言。俗人之类。皆乐长寿。若见嚏时。应云长寿。若诸苾刍。见老者嚏。小者应起一礼。口云畔睇。若小者嚏喷。大者应言无病。若不作者。俱得越法罪。时有老迈出家。摩诃罗苾刍嚏喷。诸苾刍等。无有一人。愿言长寿。其妻来见。遂生讥毁。牵臂归家。佛言。年老苾刍。皆乐长寿。如此之类。见嚏喷时。应云长寿。僧只律云。若在禅坊中嚏者。不得放恣大嚏。若嚏来时当忍。以手掩鼻。若不可忍者。应手遮鼻而嚏。勿涕唾污比座。 呪诅六羣比丘。有小事至。便引三恶道。作呪诅。佛教。当言南无佛。广如律文。此不繁出。十诵云。六羣比丘。各以佛法僧作呪誓。佛言。不得自呪。不得呪他。作者。突吉罗。彼复以物作誓。言我若作是事者。便没是物。佛言。不得以物自誓。誓他。作者。突吉罗。彼失衣钵。语诸比丘言。我失衣钵。当共作投窜。佛言。比丘法。不得自投窜。令他投窜。作者。突吉罗。何以故。呪与投窜一种故。 安𦶇而中切。音戎。𦶇。罽也。又作縙。而用切。茸去声。毳饰也。 闍提那带未详。 散线线俗作线。 尸婆罗分别功德论云。迦叶佛时。名鬼为尸婆罗。尸婆罗者。开通鬼神言语音声。此即起尸鬼呪也。 杨枝佛言。不嚼杨枝有五过。嚼杨枝有五利益(如律文出)。时比丘。有嚼杨枝奇者。有嚼杂叶者。有纯嚼皮者。或长或短。佛皆不听。听极长者一磔手。极短者四指。僧只律云。极长者长十六指。极短者四指已上。杂事云。此有三种。谓长中短。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十诵云。上者尺二寸。下者六寸。余者是中。应法师言。按梵本云。弹多坭瑟搋。弹多。此云齿。坭瑟搋。此云木。谓齿木也。多用竭陀罗木作之。今此多用杨枝。为无此木也。寄归传云。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律摄云。嚼头寸许。令使柔輭。然后徐徐揩齿齗牙。皆使周徧)。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擘破。屈而刮舌。亦既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涕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謦欬过两。此不尔者。弃便有罪。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条截为。近山庄者。则柞条葛蔓为先。处平畴者。乃楮。桃。槐。柳。随意。预收备拟。无令阙乏。湿者。即须他授。干者。许自执持。少壮者。任取嚼之。耆宿者。乃椎头使碎。其木条。以苦涩辛辣者为佳。嚼头成絮者为最。麤胡枲根。极为精也。坚齿。口香。消食。去癊。用之半月。口气顿除。牙疼齿𢞎(音败)。三旬即愈。要须熟嚼净揩。令涎癊流出。多水净漱。斯其法也。次后。若能鼻中饮水一抄。此是龙树长年之术。必其鼻中不惯。口饮亦佳。久而用之。便少疾病。然而牙根宿秽。积久成坚。刮之令尽。若汤净漱。更不腐败。自至终身。牙疼西国逈无。良为嚼其齿木。蚩容不识齿木。名作杨枝。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辄传斯号。佛齿木树。实非杨柳。那烂陀寺。目自亲观。既不取信于他。闻者亦无劳致惑。检涅盘经梵本云。嚼齿木时矣。亦有用细柳条。或五或六。全嚼口内。不解潄除。或有吞汁。将为殄病。求清洁而返秽。冀去疾而招疴。或有。斯亦不知。非在论限。然五天法俗。嚼齿木。自是恒事。三岁童子。咸即教为。圣教俗流。俱通利益。既伸臧否。行舍随心。五分律云。佛言。有五种木。不应嚼。漆树。毒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余皆听嚼。僧只云。若齿木难得者。当截所嚼处弃之。洗已。残者。明日更用(若根本部意。则不听用残者。以其曾受触故也)。齿木嚼已。水洗弃之。用时不得如淫欲人。当以除口臭秽故。若无齿木者。当用灰。卤土。塼。姜石。草。木。洗口已。食。杂事云。大师既制恒嚼齿木。苾刍道行。卒求难得。遂不敢食。佛言。不应断食。若无齿木。应用澡豆。土屑。及干牛粪。以水三遍净漱。随意餐食。勿复生疑。法苑曰。如波离论云。出家僧尼白衣等。斋讫。不用澡豆末。巨摩等。用澡口者。皆不成斋。如过去有比丘字莲提。六十岁持斋戒不阙。唯一日食。用巨摩豆屑等成斋。若不尔者。皆不成斋(柞。音昨。栎也。木似樗。枝长叶盛。丛生有刺。是坚靭之木。新叶将生。故叶乃落。山庄有之。楮音葈。叶有瓣曰楮无曰构。一曰谷木也葈。同萆。音徙。胡杵。苍耳也。梵云迦俱婆昵夜珊。此云苍耳子。取入地者。去其尖根。及横细根。方用)。 三事佛言。有三事。应在屏处。大小便。嚼杨枝。如是三事。应在屏处。杂事云。应在屏处嚼齿木者。时有老病羸弱。不能行就隐屏之处。佛言。病人应可畜洗口盆。形如象迹。求盆难得。应就水宝边嚼齿木。苾刍远嚼。不近窦口。佛言。应可近边。方一肘地。 刮舌刀比丘舌上多垢。佛听作刮舌刀。应用骨。牙。角。铜。铁。乃至苇木作。不听用宝。杂事云。有四种刮舌篦。苾刍应畜。谓铜。铁。鍮石。赤铜。不应利作。此四难求。应劈齿木已。两片相揩。去上签刺。屈以刮舌。寄归传云。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齗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用罢水洗。弹指謦欬。弃之屏处。 罴子罴。如二篇中释。时婆闍子。畜罴子。裂破比丘衣钵坐具。针筒。复伤身体。佛言。不应畜。时䟦难陀。畜狗子。见诸比丘吠。佛言。不应畜。按余律。为守护住处故。听畜。 瞿波罗亦作拘波罗。如上翻释。根本部云。此城中。有长者妇。颜容端正。王即与其私通。便觉有娠。王即以上珠璎。付嘱曰。必若生男。与此璎珞。当送我所。月满便诞一男。容貌可观。即以白㲲。裹儿着箱。璎珞置上。箱系珠绦。印封其上。使婢持箱。至王门所。置净坛上。时有众牛。随路而来。行至箱所。围遶不进。王见收取。开箱见儿。复忆璎珞。王曰。有福孩儿。被牛所护。应名牛护。 奢弥䟦提或作舍弥。中本起经云。优填王右面夫人名詃容。执行仁爱。虔敬肃恭。清素约己。文不加身。王珍其操。每事私焉。或云绀容。亦云妙容。增一阿含云。优婆斯中。供养圣众。舍弥夫人第一。䟦提。此云贤。 八婆罗门按泥洹经。婆罗门有八种姓氏。一古龟氏。二无失氏。三志行氏。四白鹭子氏。五延寿氏。六计金樊氏。七多积愿氏。八尼揵子。又阿毗昙云八种姓。一婆瑳。二憍瑳。三舍提罗。四婆罗矬闍(即婆罗堕闍)。五佉尼迦夷那。六舍茶蛇尼那。七拘茶蛇尼那。八波罗奢(或云波罗设利。有说此是杂种。谓从刹帝利。婆罗门生。名波罗设利。如从驴马所生。名之为骡)。 碁局碁。同棊。棋。渠宜切。音奇。围棊也。古有三百六十路。今横直止十九路。又以象牙饰之。名曰象棊。今以直九横十。为象棊。左传云。奕者。举棋不定。是也。 博掩博。戏也。谓博戏。掩取人财物也。博字。宜从竹。说文曰。簙。谓局戏也。一曰用六箸六棊。谓之六博。亦六簙。十二棊也。掩者。纂文云。扑掩。跳钱戏也。俗谓之射意。一曰射数(六博。魏陈思王。双六戏也)。 樗蒲如堕篇中释。 八道十道道。路也。谓纵横作八路。十路。以行棋子。 拍石普伯切。音珀。拊也。打也。拍石。弹棊也。弹棊是汉宫人妆奁戏也。或云掷石。即投壶也。投壶古用石。今用矢矣。涅盘经云。不得樗蒲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毱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城。一切戏笑。悉不得作。 彗星徐醉切。音遂。妖星也。形如扫箒。故云彗。谓其星光稍稍长似彗也。世人或呼为刁星。或呼为支斗星。乃除旧布新之怪也。文颍曰。彗。孛。长。三星。其占异同。孛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勃勃。彗光芒长。参参如扫彗。长星光芒。有一直指。或竟天。或十丈。三丈。二丈。孛彗多为除旧布新火灾。长星多为兵革。涅盘经云。彗星出现。天下一切人民。饥馑病瘦。婴诸苦恼(云云)。 月蚀裳职切。音石。日月亏也。释名云。日月亏曰蚀。稍稍侵亏。如虫食草木叶也。汉书云。日月薄蚀。注云。日月无光日薄。亏缺曰蚀。涅盘经。佛告迦叶菩萨言。 善男子。如罗𬑟罗阿修罗王。以手遮月。世间之人咸谓月蚀。阿修罗王。实不能蚀。以阿修罗障其明故。是月团圆。无有亏损。但以手障。故使不现。若摄手时。世间咸谓月复还生。皆言是月多受苦恼。假使百千阿修罗王。不能恼之。而此月性。实无增减。侵食之者。常是满月。善男子。如人见月。六月一蚀。而上诸天。须臾之间。已见月蚀。何以故。彼天日长。人间日短故。 右胁累脚此是师子王卧法也。中阿含云。兽王师子。昼为食行。行已。入窟。若欲眠时。足足相累。伸尾在后。右胁而卧。过夜平旦。回顾视身。若身体不正。见已不喜。若其身周正。见已便喜。彼若卧起。从窟而出。出已频呻。频呻已。自观身体。自观身体已。四顾而望。望已。便再三吼。吼已。便行求食。兽王师子。卧法如是。若比丘卧法。比丘依村邑。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持身。守摄诸根。立于正念。彼从村邑。乞食已竟。收举衣钵。澡洗手足。至无事处。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除已。复于初夜。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除已。于中夜时。入室欲卧。四褺忧多罗僧。敷着牀上。𧜼僧伽梨作枕。右胁而卧。足足相累。意系明想。正念正智。恒念起想。于后夜时。速从卧起。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如是比丘。师子卧法。僧只律云。不听饿鬼卧。阿修罗卧。贪欲人卧。若仰向者。阿修罗卧。覆地者。饿鬼卧。左胁卧者贪欲人卧。比丘应如师子兽王。顺身卧。敷时不得左敷。应右敷。头向衣袈。不得以脚向二师。长老比丘。不得初夜。便唱言虗极而卧当正思惟业。至中夜乃卧。以右胁着下。如师子王卧。累两足。合口。舌柱上𮭯。枕右手。舒左手。顺身上。不舍念慧。思惟起想。不得眠至日出。至后夜当起。正坐。思惟己业。若夜恶眠。不觉转者。若老病。若右胁有疮。无罪。比丘卧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五盖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睡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法界次第云。盖者。盖以覆盖为义。能盖覆行者清净善心。不得开发。故名为盖。贪欲者。引取无厌曰贪。希须乐慕为欲。谓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无有厌足。瞋恚者。忿怒之心。名为嗔恚。谓于违情境上。而生忿怒也。睡眠者。意识惽熟曰睡。五情暗冥曰眠。若心依无记。则增长无明。故意识惽惽而熟。五情暗冥。无所觉知。谓之睡眠也。掉悔者。邪心动念曰掉。掉已思惟。心中忧恼为悔。若纵无明谬取。则戏论动掉心生。既所为乖失。退思。则有忧悔也。疑者。痴心求理。犹豫不决。名之为疑。若修道定等法。无明暗钝。不别真伪。因生犹豫。心无决断。皆谓之疑也。问曰。不善之法。无量无边。何故且言此五。答曰。此之五法。名虽似狭。义该三毒。亦通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其贪欲盖。即是贪毒。其瞋恚盖。即是瞋毒。其睡眠盖。疑盖。即是痴毒。其掉悔一盖。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烦恼。一中。即有二万一千。四中。合有八万四千诸尘劳门。是故。若能除此五盖。即能俱舍一切不善之法矣。余如经论广释。 ○五百结集法 夫如来至真。法身常住。本离生灭。逈绝去来。惟悲生而垂迹。久近故以随机。机感则坐道场。缘尽还示寂灭。故有降诞尼园。金躯丈六。潜光鶴树。春秋八十者矣。实乃应化叵思。出没难议。但以兴也。旷劫殊逢。而逝也。大千失恃。幸遗微言。赖众圣与之结集。寄筌罤于贝叶。则多罗八万。书梵文于玉轴。而宝藏三千。可谓佛日重朗。法海波濙。声教不坠。诚在斯焉。是亦善权御物。启圆音于长劫。悲愿流辉。布浮图于末世。使瞻仰者。而越苦沦。闻听者。而悟常寂。盖由如来。功树三只。果植百劫。故得祠流八辩。体彰万德。智周法界道妙无为。巍巍独步。法中之王。天上天下。莫不归仰。若智若愚。咸皆蒙济。惟恨赞生已晚。不覩亲宣。又复正像无闻。托于边坏。龆齿不聆三宝之名。丱岁始知归向。虽希出离。竟缺提𢹂之润。爰自杖笈孤游。徧参明哲。思报佛恩。罔辜无作。乃披阅三藏。躬研五部毗尼。因稽此方上德所宗。多崇法密。遂即随其篇聚。所有华梵难通者。而标释之。第以本务己躬下事。致工撰不一。非夏则辍。故滞年稔有四五矣。兹幸成帙。仅为律之关犍。便于来学。不烦他涉。冀诸仁德。覩世尊之慈诲。念饮光之激切。坚弘律范。师敬木叉。则僧宝恒莹。释尊常住者矣。 拘尸城具云拘尸那竭。此言角。谓其城三角。或云茅城。谓其城有此茅草覆生。或云仙人城。谓昔仙人寿长住此。崇其人故。以人名国。应法师云。或作拘夷那竭。那竭者。以梵言那伽罗。此云城也。译言上茅城。多有好茅故。西域记云。拘尸那揭罗国。故城甎基。周十余里。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提本杂事云。阿难陀白佛言。世尊。于此城中。有六大城。所谓室罗伐城。娑鷄多城。占波城。婆罗痆斯城。广严城。王舍城。何故世尊。弃舍如是形胜福地。就斯荒野。硗确边隅。卑陋之所。而般涅盘。佛告阿难陀。勿作是语。何以故。此拘尸那城。乃往古昔有圣王都。城名拘奢伐底。安隐丰乐。人民炽盛。纵十二逾缮那。广七逾缮那。城有七重垣院。周匝围绕。此等皆以四宝所成。所谓金。银。瑠璃。水精。城门亦四宝合成。门门皆有大华表柱。亦以宝成。举高七人。城外渠壍。深三人半。其渠边畔。砌以宝甎。于七院中。各有多罗树。而为行列。皆四宝成。金多罗树。以银为枝叶华果。银树金装。瑠璃树。水精装。水精树。瑠璃装。此等诸树。风吹动时。出微妙响。悦可众心。于此树间。皆有浴池。阶基砌道。亦四宝成。四边栏楯。亦四宝成。池中池岸。多有可爱诸华。随时开发。又此城中。常有种种鼓乐。丝竹歌舞。出妙音声。皆悉劝赞修诸福业。持斋戒等。于此城中。有王名大善见。七宝具足。具四希有。所谓轮宝。象。马。珠。女。主藏。兵宝。四希有者。所谓王寿命长远。初为王子。次为太子。次登王位。后修梵行。如是四位。一一皆经八万四千岁。是名第一希有。复次其王。仪容端正。世间无比。是为第二希有。又复少病少恼。所御饮食。安隐适时。是为第三希有。又诸人众。忠孝事王。皆生父想。王亦爱念。犹如赤子。王出游时。弃车而去。敕驭者曰。汝今宜可徐徐引车。令众见我。王于人庶。常生愍念。是为第四希有(云云)。时王一一修习四梵住。诸欲皆断。寿将尽时。为死所逼。情生忧闷。命终之后。得生梵天。佛告阿难陀。拘尸那城。至金河岸。娑罗双林。壮士生地。系冠制底。于此周回。十二逾缮那。如来昔为转轮王。于此中间。六度舍命。今复于此。而般涅盘。是为第七。又复如来。应正等觉。于十方界。更无第八舍身命处。何以故。我生已尽。断诸惑业。更不于余受后有故。云云(更有过去世时。种种因缘。如大涅盘经。第二十九卷中说)。 末罗园末罗。此云力。谓力士也。或云壮士。佛本行经。彼自说云。我等生土地。种类号力士。然人中力士。力敌千人。彼凡三十万人共住。无所臣属。以法自持。亦无暴乱。即士人也。言园者。是娑罗林也。 娑罗林此云坚固林。北远云。冬夏不改。故名坚固。苑师云。裟罗者。此云高远。以其林木森竦。出于余林之上也。旧翻云坚固者误。由婆啰之与娑罗。声势相近。若呼坚固。即转舌言之。若呼高远。直尔称之。西域记云。娑罗。其树类槲。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又名双林。或云鶴林。涅盘经后分云。尔时世尊。三反入诸禅定。三反示诲众已。于七宝牀。右胁而卧。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东方。其七宝牀。微妙璎珞。以为庄严。娑罗树林。四双八只。西方一双。在如来前。东方一双在如来后。北方一双在佛之首。南方一双。在佛之足。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牀。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盘。大觉世尊。入涅盘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牀。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鶴。枝叶华果皮干。悉皆𪹼烈堕落。渐渐枯悴。摧折无余。杂阿含经云。佛涅盘已。双树生华。垂下供养。涅盘经云。东方双者。破于无常。获得于常。乃至北方双者。破于不净。而得于净。总而喻之。东方双者。喻常无常。南方双者。喻乐无乐。西方双者。喻我无我。北方双者。喻净不净。方面皆悉一枯一荣。涅盘疏云。四枯四荣。下根相连。上枝相合。相合似连理。荣枯似交让。其叶丰蔚。华如车轮。果大如瓶。其甘如蜜。色香味具。河西云。二株枯干。表应化身灭。二株敷荣。表法身常存。然菩提树。亦不觚生。一觚枯。至佛法灭。二株皆枯。新婆沙论云。世尊卧般涅盘。而不坐者。谓欲令大众。于佛一切身分。易了知故。又佛卧般涅盘者。则身度量。现可了知。不待分别。又欲显如来。离矫诳故。若佛坐涅盘者。则不信者。当作是言。此是矫诳。何有死人。而能端坐。又说为止当来于诸圣者。生诽谤故。若坐涅盘者。则于今时。诸阿罗汉。身力羸劣。卧入涅盘者。则世便谤言。非阿罗汉。若是者。何不同佛坐般涅盘耶。又世尊于中夜分。而般涅盘者。谓以此时。是寂静故。如来恒时。爱乐寂静。赞美寂静。故于中夜而般涅盘。又佛一切时。乐处中道故(按荆南记云。永康元年巴陵显安寺。僧房牀下。忽生一树。随伐随生。如是非一。树生逾疾。咸共异之。置而不剪。旬日之间。植柯极栋。遂移房避之。自尔已后。树长便迟。但极晚秀。夏中方有华叶。秋落与众木不殊。多历年稔。人莫识也。后外国僧见。攀而流涕曰。此娑罗树也。佛处其下涅盘。吾思本事。所以泣耳。而华开细白。不足观采。元嘉十一年。忽生一华。形色如芙蓉。树今现在。此亦一方之奇迹也)。 般涅盘具云摩诃般涅盘那。此言大灭度。杂事云。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汝今宜往拘尸那城。宣我言告五百壮士。诸人当知。如来大师。必定今日。于中夜时。入无余依妙涅盘界。涅盘经云。师子吼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何故二月涅盘。佛言。善男子。二月名春。春阳之月。万物生长。种植根栽。华果敷荣。江河盈满。百兽孚乳。是时众生。多生常想。为破众生。如是常心。说一切法。悉是无常。唯说如来。常住不变。善男子。于六时中。孟冬枯悴。众不爱乐。春阳和液。人所贪爱。为破众生。世间乐故。演说常乐我净。亦尔如来为破世我世净。故说如来真实我净。言二月者。喻于如来二种法身。冬不乐者。智者不乐。如来无常。入于涅盘。二月乐者。喻于智者。爱乐如来。常乐我净。种植者。喻诸众生。闻法欢喜。发阿耨菩提心。种诸善根。河者。喻于十方诸大菩萨。来诣我所。咨受大涅盘典。百兽孚乳者。喻我弟子。生诸善根。华。喻七觉。果。喻四果。以是义故。我于二月。入大涅盘。师子吼言。如来初生。出家。成道。转妙法轮。皆以八日。何故涅盘。独十五日。佛言。善男子。如十五日。月无亏盈。诸佛如来。亦复如是。入大涅盘。无有亏盈。以是义故。以十五日。入般涅盘。后分云。世尊入涅盘已。大地所有诸山。一时振裂。悉皆崩倒。出大音声。振吼世界。唱言。苦哉。大地虗空。寂然大暗。日月精光。悉无复照。忽然黑风。鼓怒惊振。吹扇尘沙。弥暗世界。一切卉木。药草诸树。悉皆摧折。碎落无余。江河溪㵎流泉。悉皆倾覆枯涸。周书异记云。周穆王即位。五十三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风忽起。损舍折树。山川。大地。宫殿。皆悉震动。午后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连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多曰。是何征也。扈多卜曰。西方大圣人入灭。衰相现耳。此即如来入涅盘之相也。今以世寿计之。佛生甲寅。灭度壬申。则生年七十九岁矣。诸经或言八十。如金光明经。信相菩萨。作是思惟。释迦如来。寿命短促。方八十年。于时所居。忽然广博严净。有四如来。现在其前。而告之曰。一切诸水。可知几滴。诸须弥山。可知斤两。一切大地。可知尘数。虗空分界。可知边际。无有能算释尊寿命。不应生疑。云云(纵七十九言八十。亦是大数耳。如三教法颂云)。 周昭甲寅第四帝  释迦降生迦维卫 穆王壬申五十三  如来八十归真际 灭度一千八十年  教流汉明永平世 佛先四百二十二  老子方生定王世 佛先四百七十七  孔子灵王时诞质 按天竺菩提寺石柱记。则如来灭度。至唐龙朔三年。已经一千二百载矣。有云一千三百年。或云一千五百载。然娑罗林中。大精舍前石柱。惟记如来寂灭之相。亦不记其年月。此实如来应化示现。出没非数量所揆。固凡情不可得而测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六 音释 詃音卷。诱也。 筌罤上音诠。捕鱼苟。下音蹄。捕兔网也。所谓得鱼忘筌。得兔忘罤也。 惨音参上声。痛也。愁也。 觚音孤。 虹音洪。 涸音确。水尽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七目录 舍利 木椁 波婆 曼陀罗华 摩诃罗 醯兰若河 天冠寺 自然 俹卧 往王舍城 陀醯罗迦叶 长阿含 中阿含 增一阿含 杂阿含 杂藏 阿毗昙藏 三藏 富罗那 百岁 十事 耶舍伽那子 离婆多 婆呵河 伽那慰闍国 阿伽楼罗国 僧伽賖国 阿呼恒河山 三浮陀 波罗离子 波夷那波梨 婆搜村 一切去 苏曼那 沙留 不闍苏摩 阿夷头 婆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