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菩萨戒经卷下之一 天台 智者大师 疏 门人 灌顶 录 东掖白莲沙门 与咸(入疏笺经加注释疏) △第十一国使戒。 【疏】夫为敌国使命必觇候盈虗矫诳䇿略邀合战阵情存胜负以乖本慈文云国贼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中三一不应二引况三举非结过。 ○今初。 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罚杀无量众生。 【疏】序为利恶心拣除和合。 ○二引况。 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 【疏】不得入军中军中喧杂非佛子所行处兴师相罚杀乖慈不应为矣此使命为相害因缘故制。 【注】万二千人曰军今通称军。 ○三举非结过。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十二贩卖戒。 【疏】希利损物乖慈故制大小同犯七众不全共。 【注】在家为生或于物无损不犯若准涅盘十六恶律仪及今恶心希售等理应悉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一不应二举况三举过结非。 ○今初。 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 【疏】夫贩卖者谓口生六畜或度卖良人多有眷属分张之苦若贩卖棺材则恶心希售故道俗俱断。 ○二举况。 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有本无应字)。 ○三举过结非。 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 【疏】若自作若教佗为我或教佗自作悉犯轻垢若偷度生口卖畜生令杀呪令人死欲得棺材售此别犯盗罪杀罪。 △第十三谤毁戒。 【疏】陷没前人伤慈故制大小乘俱制七众同犯别取天人已上同有菩萨戒者说其七逆十重或陷没或治罸莫问有根无根但令向异法人说悉犯重前说四众过戒已制若向同法人说莫问境高下有戒无戒陷没人者此戒同犯轻垢。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有三一举谤事二应三不应。 ○今初。 以恶心故无事谤佗良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 ○二明应。 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 【疏】言父母兄弟者举大士之心心常想一切如父母六亲应生孝顺心慈悲心。 【注】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也。 ○三不应。 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 【疏】而今反加谤害声闻向同戒同见同行四重无根者僧残余如律部广说。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十四放火烧戒。 【疏】伤损有识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文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重一放火事二远有焚烧三举非结过。 ○今初。 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 【疏】有人言杀鬼畜犯重初戒已制此戒但不得烧林木远损害义今释杀鬼畜既不犯重今烧林木而死者与此戒同制四月至九月多生虫类此时道俗同制不得烧林木远有损害义在家菩萨为业烧者不制出家菩萨为妨害众事亦应开许者若不慎烧犯轻垢罪。 ○二远有焚烧。 若烧佗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生(有本作王字)物不得故烧。 【疏】一切有生物谓有生命有言生误应言有主物若烧有主物何但四月九月当知作有生也。 【注】佗本皆作有主藏疏科此为二段山林等是无主物屋宅等是有主物然作此释义似不便山林奚甞一向无主故大师云若有主物何但四月九月。 ○三举过结非。 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第十五僻教戒。 【疏】使人失正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共以所习异故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举所应教人二明应三明不应。 ○今初。 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 【疏】自佛弟子谓内众外道谓外众六亲善知识通内外。 ○二明应。 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于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 【疏】应教大乘经律令发菩提心十心者十发越心起金刚心谓十金刚略不说十长养此三十是始行者急须为开示故。 【注】熙钞云略不说下旧经本阙是知明识位次意令阶之故曰始行者急。 ○三明不应。 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佗二乘声闻戒经律论外道邪见论等。 【疏】不应恶心教二乘外典等若见机益物不犯。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疏】乖训授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前戒隐大示小今戒虽为说大而希利靳固隐没义理犯轻垢。 【注】靳居忻切固也谓固执须利后方为说法藏疏以此戒为惜法规利亦善。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先应自学二为后来具说三明不应为利隐没。 ○初应先自学。 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有本作义理)。 ○二为后来具说。 【注】天台戒疏于此戒经但作三科科其大略佗疏却详今用藏疏细科令易见。 △佗从见后下科为令教后进为二。 ○初新学来求。 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 △二正教为说二先说苦行令坚其志二说正法令增慧悟初又二。 ○初总标。 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 ○二别辩。 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 ○二为说正法令增慧悟。 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 【疏】就文易见有师言此中所列苦行制令救物不尔轻垢又解是举没况之辞大士当应舍身施人然后具为说法况今止为说法而希利隐没耶。 【注】删补引左传云有威可畏有仪可象经诠定学众善威仪律诠戒学轨范威仪旷云先为说其苦行意在重法轻生非谓即舍身命烧身臂指若即舍身为谁说法此与疏列第二解同。 ○三明不应。 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 【疏】后阶示三文相易见。 【注】言示三者一为利养二应答不答三倒说经律。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疏】恼他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有三一为利亲附二非理告乞三举非结过。 ○今初。 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 ○二非理告乞。 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佗人求。 【注】荣钞引五百问云昔有比丘多乞积聚不肯为福又不修道命终之后作一肉骆驼山广数十里时世饥荒一国中人日日取食随割随生有佗国人见而取之骆驼大唤人问其故答云吾本是道人贪财不施负此国债以肉偿之我不负卿物是故大唤佛告诸比丘贪为大患应当舍之。 ○三举非结过。 都无慈心无孝顺心。 【疏】乍因倚威势乞书属置打拍乞索若自及教佗为我皆犯此戒。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疏】无解强授有悞人之失故制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三众及在家无师范义未制声闻师德在七法诵受戒法所制菩萨法师必须十岁五法如初释。 【注】熈钞云地持云必须戒德严明善解三藏方能发彼敬心故知自行暗于妙宗何殊无目而导声闻七法如律明五法如前引。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重一应诵解义二明不应三举非结过。 ○今初。 应学十二部经诵戒者(有本阙应十二部经五字者非)日日六时(有本作日夜)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 【疏】应诵戒解义亦是所制日日六时昼夜各三一云诵未通利必须六时已通利未必恒尔二云恒应六时。 【注】十二部经如妙玄诸文中具明。 ○二明不应。 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佗人。 【疏】不诵不解不应作师一乖己心则自欺误前人则欺佗也。 ○三举非结过。 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佗人作师授戒者(授者本作受者非)。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十九两舌戒。 【疏】遘扇彼此乖和合故制七众同大小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两阶一举人二不应。 ○今初。 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一作执)香炉行菩萨行。 【疏】一举所鬪遘人谓持戒菩萨比丘手捉香炉聊举善行一事。 ○二不应。 而鬪遘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 【疏】不应鬪遘两头持此过向彼说故言两头谤欺贤人道其无恶不造两舌之醉实语两舌亦犯此戒举虗遘为语故言谤欺过字或作遇字文语以鬪言值遇二边皆消文或言应作遘字文误也。 【注】经文无过字亦无遇字想古本必有以遘字为过字者或为遇字者故有此文既已改之反闲其文遘或作讼字者非。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二十不行放杀戒。 【疏】见危不救乖慈故制菩萨行慈悲为本何容见危不救大士见危致命故也七众同犯大小乘不俱制大士一切普度声闻止在眷属此制自度。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重一非亲应度二是亲应度三举非结过。 【注】预注疏意于初非亲应度中更应开三一想念如亲二令忆慈观三资神之益疏下文云准前亦应有三即此三意。 ○今初想念如亲。 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二令忆慈观。 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三资身之益。 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疏】初重可解前明想念如亲即制令忆慈观如大经明习九品七品等第一使上怨等于上亲大士应与资身之益及资神之利在文易见。 【注】用此疏文引出经意显然易见九品七品已上怨上亲者如大涅盘疏明七周行慈或九周等于上品怨与上亲等与上品乐非此可具疏但略提而已。 ○二是亲应度。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 【疏】大士前人后己故亲在后准前亦应有三今止明资神之益。 【注】亦应有前三意于佗人边尚作亲想况自亲亲世世生生几番受生恩德莫量即初意也于佗尚尔于自亲亲应教放生常住之法即次意也经中见文即第三意也此意甚显佗之疏钞或作异解皆非文意。 ○三举过结非。 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十后总结。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 【疏】如是下第三总结指灭罪品中广明。 【注】此总结文疏云第三三字必误若以为分科之三且何文是初只有十条戒文并此结文不应分三科也准下第四段中结云如是九戒下第四段总结既有段字即应改此三字为二乃第二段之总结也明矣。 △第二十一瞋打报仇戒。 【疏】既伤慈忍方复结怨故制也外书有二途一是礼之所许二是法之所禁渐教故也今内经悉禁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初制不应报仇二举况三举过结非。 ○今初不应。 以瞋报瞋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佗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老道。 【疏】谓以瞋打报瞋打非谓应以德报怨。 【注】此与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异者何也盖由儒行立世礼法故许报怨复雠今运出世普慈乃欲怨亲平等故唯应以德报怨也疏前文外书一是礼之所许也殆彼法之所禁亦乃不许故知外书亦有二途也经云不顺孝道则与彼世礼孝道相违也今之孝道者前经文云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以戒为孝方曰至顺岂容杀生又儒但据今见生释乃业通三世以此怨境未必前世非己父母若以杀报即杀我父母岂是孝道故云不顺孝道也杀父母不报如前第十戒已辩。 ○二举况。 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 【疏】奴婢出家菩萨不得畜在家得畜而不应非理打拍。 【注】大经云有说如来许畜奴婢仆使舌则堕缩戒文经文不容畜仆盖以乞自活一己尚犹外物畜婢岂是持戒自有净侍之人以为给奉也今之享用以富贵夸耀者可不诫之经言口罪无量者打拍身业骂辱口业意在其中于三业中口罪偏多也有本口字为得字意谓日日起三业尚乃得罪无量何况杀命为七逆也意亦优长今且从见文也言七逆者以于一切人作父母想故。 ○三举非结过。 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酬乃至六亲故报者。 【注】独言出家应在家不犯耶藏疏云虽二众同犯然出家由深故别重举以舍俗亲缘修慈故奥疏云发菩提心通是出家二疏皆有理通意由长。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疏】慢如高山法水不住有乖传化之益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大士常应谘请声闻是应请之内怀憍慢不请方犯轻失。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自恃憍慢二出慢之境三举非结过。 ○今初自恃憍慢。 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大富饶财七宝以此娇慢而不谘受先学法师经律。 【疏】自恃娇慢即是兼制言始出家者染法未深多有自举解者未有正解自恃聪明者于余事有知。 【注】藏疏奥疏以十慢释此云一聪明慢恃自聪明散动高举二世智慢恃有世智轻于深法三高贵慢恃曾任官四耆年慢恃己年长不知虗老五大姓慢恃己刹利诸大姓等六高门慢恃上代簪贵七解慢恃解世法或小乘外典八福慢己曾作诸大福行九富慢恃己富有十宝慢恃家有金宝等此等经中依科易解。 ○二出慢之境。 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 【疏】小姓卑陋所以起慢实自有解是故不应。 【注】有本无下贱二字诸圣亦散影于贫贱归佛一化如迹水入海岂存洿浅尚德而不尚皃大庄严经中难陀有仆优波离投佛出家先得戒不礼佛言佛法如海容百川皆同一味但据受戒前后不在贵贱本无吾我当思圣法勿生憍慢难陀去自贡高便礼藏疏云五事一小姓二年幻三卑门四贫穷此并翻上十中四位五诸根不具形残丑陋。 ○三举非结过。 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谘受法师第一义谛者。 【疏】第一义者菩萨胜法皆名第一义此戒与前第六戒同制不请法以心为异前制懈怠不请此制娇慢不请若慢心不往听应同此戒。 【注】略举种姓之一余亦不应观奥疏云童子求于罗刹天帝跪于野干皆为慕法情殷不观形皃钞云童子即雪山童子野干者未曾有经云毗摩国徒陀山有一野干为师子所逐堕在井中经于三日自说偈云一切皆无常恨不饲师子奈何危厄身身贫困无功死无功已可恨复污人中水忏悔十方佛愿垂照我心前代诸恶业现偿皆令尽从是值明师修行尽作佛帝释闻之与八万天众到其井所谓曰不闻圣教久处幽冥向说非凡愿更宣说野干曰法师在下自处上位初无修敬而问法要帝释以天衣接之令出扣头忏悔广如彼经又如弊恶之炬足以明途炬虽麤恶发光□照久暗即明亦犹法师虽风皃不扬解第一义妙言一出利益颇深岂可以炬之麤弊而弃光明也独言第一义谛者其实二谛皆求一者以真摄俗二者世谛易知约难为请。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二十三憍慢避说戒。 【疏】乖教训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 【注】熈钞为憍慢僻说今详举过经文既云以轻慢心不好答问应作僻字避则无理疏文为悞。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中三阶一求法人来问二师师相授三举过结非。 【注】疏只科其大略私更细开令经意显序事为二初通示新学受戒法式二正制为师举非结过于初又二初示相二重释初又为二初自誓受二从师受此皆不失疏中科意。 ○今初自誓受。 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受戒若不得好相应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 ○二从师受。 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 △二释相又二。 ○初释从师相。 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第二释自誓相。 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 △二正制为师举非结过文二。 ○初明自倚非。 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 ○二举非结过。 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 【疏】一求法之人远来问道文中具序初新学菩萨已受戒竟远来听法法主言非己师恃解恃势轻慢心不好答问使义隐没颠倒法相故犯若千里内无师于佛像前自誓受必须见好相方得二师师相授不假见相生重心故若法师此第二法师自恃所以兴慢而新学下举非结过第三句也彼远来问义倚恃憍不好酬对故犯。 【注】今疏中但举其大槩科经说其制意尔细详应如此科经文自显疏文熈钞云多却此二法师四字除之亦便。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疏】不务所务务所不应学者乖出要之道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菩萨常应大乘在先不限时节声闻五岁未满五法未明若学失所非急犯第七聚此外不制以自修自满故。 【注】五法如前释。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初明应二不应三举非结过。 ○初明应学而不学。 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 【疏】有佛经律大乘法者通举菩萨藏正见者谓万行之解正性者谓正因性正法者谓正果性修万行从因至果此是要知而今反不勤学。 【注】菩萨藏摄大乘法也正法即正法身文脱身字以法身为正果也。 ○二明不应。 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一切书记。 疏而反学二乘外道数论等。 【注】藏疏云反学反倒而学也有八一邪见是总句二二乘者就执着乖大故三僧佉等论异说乖真故云外道四世俗诗书习彼妨道五阿毗昙此云对法即小乘诸部诤论相违损害大乘六小乘外道及以世典杂糅成论故云杂论七书者谓躭学书点以失光仪八记者谓学算数记谷聚之多少等若详经意亦可邪见是总举一切书记是总结藏疏中有经无一切字乃开八种此亦无碍若宿德饱道为化佗故作引导缘学亦无犯律亦许三时中一分习外。 ○三举非结过。 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 【疏】是断佛性此第三举非结过习小助大不犯为伏外道读其经书亦不犯菩萨若拨无二乘亦名为犯若学二乘法为欲引化二乘令入大乘不犯。 【注】熈钞云大品云譬如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然所习学具兼大小定慧并行内外兼美者实难其人戒制妨道若为利益习亦无妨荣钞引华严三十六金刚藏菩萨说难胜地云菩萨为利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善知方药救疗诸病颠狂鬼魅悉能除断文笔赞咏等但于众生有利益故咸悉开示令住佛法。 ○三结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五不善和众戒。 【疏】自损损佗故制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俱制三众及在家既未持众不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出众生二明应三不应。 ○初出众生。 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行法主为僧坊主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 【疏】凡五种人以初句为两方便成六人律中有十四人如律中说此略举六人。 【注】说法主行法主义开为两故成六人有本脱行法主藏疏只开五人是阙行法一人也僧坊主者谓身任纲维为众当苦务者也教化主谓导引檀越修治塔寺等坐禅主者谓善授止观令伏烦恼行来主者领众游方令善摄诸根不毁禁戒故。 ○二明应。 应生慈心善和鬪讼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 【疏】应生三事一事慈心谓欲与众生乐二善和诤讼谓如法灭诤诤有四毗尼有七应如法除灭不得差违三善守三宝物应事施用不得差互。 【注】诤有四者一言诤二觅诤三犯诤四事诤律中上三开九品事诤复九品共十八品毗尼有七者谓七灭诤一现前二忆念三不痴四自言五多人语六罪处所七如草覆地委如四分律今意在灭诤三宝物如前盗戒委明。 ○三不应。 而反乱众鬪诤恣心用三宝物。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疏】僧次请僧不问客旧等皆有分而旧人独受不以分客乖施心贪利故制此戒出家二众同犯大小俱制三众及在家未知僧事不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初有客来二应三不应。 ○今初。 先在僧房中住后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房舍宅城邑若国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处及大会中。 【疏】文中虽道菩萨比丘若声闻僧预利养分亦同其例。 【注】藏疏云略举五处一僧房者是伽蓝中出家菩萨所在二舍宅是在家菩萨所住三国王宅舍是王宫内城邑通前二位四乃至夏坐安居处位者五大会中。 △二明应又二。 ○初应迎接。 先住僧应迎来送去饮食供养房舍卧具绳牀木牀事事给与若无物应卖自身及男女身割自身肉卖供给所须悉以与之。 ○二应僧次。 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坊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 【疏】应有二事一礼拜迎接给僧卧具等二应依次差僧言卖身供给举况之辞。 ○三明不应。 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无量罪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 【疏】不应中但举不次差僧据后以兼前若不与僧物分不迎接亦同此制若知僧次的至彼人不差而夺但犯轻垢以临差时界外或有来者未专有分故差竟而夺与余人余人知尔能差及所差并是盗方便后得施家食䞋五钱入手各结重畜生无异或云此为不差僧次戒差僧次有六种如律中说。 【注】藏疏云畜生下呵责结犯先以三事呵一愚痴故同畜生二无圣果故非沙门三无彼因故非释种熙钞云六种者曾询律宗亦未详荣钞引寄归传云佛昔在日客比丘至唱言善来西方寺制凡见新来比丘无论客旧及弟子等旧人须迎前唱曰莎揭多(此云善来)客云窣莎揭多(云极善来)若不唱者一违寺制二准律有犯。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疏】各受别请则施主不请十方僧使施主失平等心功德十方僧失常利施故制出家五众同犯在家二众无此利未制大小乘不同菩萨僧一云凡斋会利施悉断别请若请受戒说法见机或比智知此人无我则不营功德如此等不制二云从四人已上有一僧次不犯都无者被制文意似前解。 【注】受别请有三种过一坏如来僧次之法二损施主无限之福三累自身取此不应受之物熙钞云嗟乎像运营世利为己能弃教法为末事多般结托晓日驱驰又凡于信施须召门僧兼邀亲属实乖平等福利尤亏等是为善请依佛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初标不应二释不应意三结不应。 ○今初。 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 ○二释不应意。 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 【疏】施主修福法应广普当知利施本通十方由汝别受故十方不得远有夺十方之义是故不应。 【注】十方僧现前僧如盗戒中辩此属十方现前僧耶藏疏云问如亡比丘轻物亦属十方现前僧岂得僧次受耶答虽属十方然制法有异彼以羯磨为约此以僧次为限各依本法受之无互。 ○三结不应。 及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 【疏】八福田并有应得僧次义如佛应迹为僧等八福田者一佛二圣人三和上四闍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然三藏中佛恒受别请而不名犯一佛是上福田不灭等心之福二此土只有一佛无有夺余佛义。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疏】分别是田非田如大经德王品当知是心则为狭劣失平等心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道俗菩萨请僧斋会一云都不得别请悉应僧次的请一人便犯二云一食处莫问人数多少止请一僧次便不犯都无则制若悉请者益善文意似如前解。 【注】大经二十四云何菩萨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云何福田外道持戒上至诸佛是名福田当知是心是为狭劣菩萨悉观一切众生无非福田虽有二解文意如前即依初释。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初标应二释应意三不应。 ○今初标应。 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 【注】此戒对前前制所请今制能请。 ○二释应。 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疏】明次请虽得凡僧有胜的请圣僧也佗云五百罗汉不及一凡僧此就心遍不论田也。 ○三不应。 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 【疏】不应同外道异法不随佛教即乖孝道七佛者并在此土应化迹在百劫之内长寿天皆所曾见故多引七佛证义欲使信者易明过去九十劫初有一佛名毗婆尸亦维卫中间诸劫无佛至三十一劫有两佛一名尸弃二名毗舍婆亦言随叶此第九十一劫名贤劫千佛应出四佛已过一拘留孙二拘那含牟尼三迦叶四释迦牟尼也。 【注】阿含经云师子长者别请五百罗汉佛言不如僧次一人福不可量如饮大海则饮众流五百罗汉人数虽多但是现前一类僧数其犹江水但一味尔若僧次一人虽少便具十方僧数如海一滴便具百川若以田有浓瘠凡不及圣如六度集云百世孝亲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辟支不如饭一佛今取心平等故云不论田长寿天光明疏云报在六天极长者九百二十六亿七千岁上天倍增藏疏云问彼所别请僧亦十方僧中人何得非十方摄答别请注心在所欲之人非是普该十方僧也僧次不尔情无别注心该一切故广。 ○三举非结过。 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疏】大论云贪心发身口名为邪命文列七事例同者皆犯乖净命也。 【注】佗宗立名恶伎损生戒不及天台。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恶心为利拣见机益物二列七事三举非结过即是无慈故犯。 ○今初。 以恶心故为利养。 ○二列七事。 贩卖男女色(一)自手作食自磨自舂(二)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三)呪术(四)工巧(五)调鹰方法(六)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虫毒(七)。 【疏】声闻邪命凡有四食方仰及下等四此中五事通前四食一贩卖男女色二手自作食制道开俗三相吉凶俗人如相以自活不犯道一向制四呪术五工巧六调鹰方法此三事于物无侵如法自活在家不制出家悉断若净治医无所希望不犯出家亦开七和合药毒杀人犯罪。 【注】佗疏所释与天台有异藏疏云恶事虽众略举十三一卖色谓居淫肆卖女色与男或卖男色与女据教佗淫边理实犯重今约炫卖边更结轻垢是得二罪也二自手作食者自恶[淫-女+酉]非法也律云世之讥嫌妨修出世诸事业故内蕴胜法外行亦胜如世贵人安坐受食尚不执作况佛弟子佛令弟子现大人相令近事男近事女作食供给三自磨舂是坏生及恶触亦世讥嫌四占相男女者占卜男女婚嫁相宜又解其梦有吉凶等五是男是女者占胎辩男女也六呪者为呪咀等又以恶呪呪龙等七术者厌祷符书等八工巧者匠佣作以求利等九调鹰法者缝眼等既熟已令杀众生十和百种毒药者以百种毒合成此药千毒亦尔既数有少多理应毒有缓急十一蛇毒者以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药又以毒药擗蛇等十二生金银者合假金银以诳惑人旧钞云以生金银合成假以和药害人故又有云毒药名生金银也又有云如以水银药入炉中化成金银以毒之如砒之类十三蛊毒者亦蛇及猫鬼等损害众生有云七月七日蜘蛛五月五日午时晴蛇十二月猫儿共置瓮中闭之多日唯有一在即成其毒又相传云取百种蛇置瓮中相食强者即毒最也疏既但存大略故以佗疏兼释之详而易解。 ○三举过结非。 都无慈悯心犯轻垢罪。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疏】三斋六斋并是鬼神得力之日此日宜修福善过余日而今于好时亏慢更犯随所犯事随篇结罪此时此日不应不知加一戒一云七众俱制皆应敬时二云但制在家年三长斋月六斋斋本为在家出家尽寿持斋不论时节。 【注】三长月即正五九此三月从南洲为始即二三四月对余三洲此准智论六斋者月内六日也如常辩譬喻经云天王帝释勅四天王以六斋日案行天下伺求人间所造善恶奏闻上帝又净度经云一日六奏一岁四覆。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总举犯戒二所敬之时三举犯结过。 ○今初。 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 【疏】凡有所犯皆言行相违乖反正真皆谤三宝。 【注】经理白衣有本脱此一句谓诈亲附佛实谤三宝亦犯一重口诈说空行实执有或通致男女为成媒妁岂学道之人所作也。 ○二所敬之时。 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 【疏】所敬之时谓六斋三长斋月等皆如前释。 ○三举犯结过。 【疏】更举所犯结过杀生劫盗略举初二重破斋者谓非时食等优婆塞戒云三斋月受八戒持斋在家菩萨应行此事。 【注】杀生劫盗已属前重于长月斋日不知而犯者又加此一戒方在此中所制尔故前疏云此时此日不知加一戒。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三总结。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解。 【疏】如是十戒第三总结也。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疏】见有卖佛菩萨形像不救赎损辱之甚非大士行应随力救赎不者犯罪故制七众同大小不全共菩萨应赎声闻见父母不赎犯第七聚经像不见制。 ○初标人。 佛言佛子。 【疏】藏疏云佛言者是别品之首故标斯语今谓亦可二九之初标斯以别。 △序事三。 ○初能卖。 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 ○二所卖。 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 【疏】先能卖之人谓劫贼所卖即佛菩萨形像此有父母有大慈故。 【注】父母二解一见有卖所生父母之形像者二佛菩萨即是法中父母疏意语略似用次解。 ○三正明救赎。 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 【疏】而菩萨下第三正应救赎也。 【注】此中不言父母者有云以及字兼之今谓以此照之前应用次解故此合不言父母也。 ○三举过结罪。 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疏】此有六事远防损害乖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文列六事。 不得贩卖(佗本云畜)刀杖弓箭畜(佗本云贩卖)轻秤小㪷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 【疏】凡列六事一贩卖杀具二畜轻秤小㪷丈尺短者亦从此例三因官形势求觅钱财四害心系缚五破坏成功六畜养猫狸此等六物皆有损害不应畜损伤之事也。 【注】经本皆云畜刀杖贩卖轻秤前第十戒已云不得畜刀杖弓箭此何再制据疏中科方见经文悞也科云一贩卖杀具二畜轻秤小㪷故应改上畜字为贩卖改下贩卖为畜方见前制戒畜今制贩卖则不繁重钞记从来失于考较一至于此。 ○三结罪。 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疏】凡所运为皆非正业思想觉观有乱真道故制大小同犯七众不全同。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前标恶心二列事三总结。 ○今初。 以恶心故。 【疏】不前标应恶心拣去见机。 【注】藏疏云明犯之因有三类心一观相鬪因此快彼无挥解意二将此为戏悦己狂心三发畅害心。 △二列事大列成五。 ○第一两事不同观看。 【注】同字应作得字。 注菩萨戒经卷下之一 注菩萨戒经卷下之二 观一切男女等鬪军阵兵将劫贼等鬪。 【疏】道俗同制。 【注】一男女等鬪俗谓相骂相打等谓等余不说者二军兵等鬪军谓军旅古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周礼夏官曰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兵谓五兵弓刀槊戈[乃/乂](音殊)长一丈二两刃戟有柄槊矛也。 ○第二十事不得娱乐。 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笙篌歌呌妓乐之声。 【疏】若为自娱道俗同不得作不得听若供养三宝道俗同开。 【注】此中十事不自娱一吹贝即螺贝也海中介虫二皷角行军则用亦有大小禅于梅华之调或开此为二皷即乐中之皷今从合说三琴白虎通曰琴禁也以禁淫邪令正心也四瑟世本曰包义造瑟本五十九弦黄帝使素女皷瑟哀不自胜遂破之留三十五弦五筝似琴十三弦六笛竹之乐器七孔风俗通云武帝时丘仲所作或黄帝时伶伦造七笙礼记女娲造笙簧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八篌即箜篌也释名云师延所作靡靡之音出桑间濮上续汉书云灵帝胡服作箜篌也九歌呌即歌唱之声呌或作噭通谓呼呌之声荣钞别开为二即以呌是呌子应和歌声若以呼呌之声则非乐器若为乐声应作此器字即大埙也尔雅云大埙谓之器埙者说文曰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释名曰埙喧也声浊喧然呌子即无所出若开此为二即妓乐乃通结也若合此为一则第十乃妓乐之声女妓也字应从女从手者非。 ○第三八事不得杂戏。 不得摴蒲围棊波罗塞戏弹棊六愽拍毱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城。 【注】云八事熙钞释云一摴蒲或曰西域异道多作是戏愽物志云老子入胡度关作又云其骰齿谓五木形如枣核半黑半白今谓即呼卢也晋书载记刘毅与刘裕摴蒲挼五木四子俱黑一子转未定裕厉声袒之即成卢又慕容宝因摴蒲誓曰世云摴蒲有神若富贵可期愿三卢果三掷卢卢黑也古以木为子五黑五白为胜亦云呼五百今以钱愽五胡五字为胜呼卢摴蒲皆方言难究二围棊今着棊是白氏云尧造围棊以教丹朱说文云变围棊此儒书皆云变棊也三波罗塞戏释音云梵语波罗塞此翻兵即兵戏也即今以板𦘕路中间界之以河各设十六子卒炮车马象等俗谓象基者是也藏疏云是西域兵戏法谓二人各执二十余子至或象或马于局道所争得要路以为胜也释音家亦用此解熙钞云波罗梵语塞戏华言塞音赛与围棊合为一此释不可而涅盘疏引梁武帝为双陆者古来亦有先用骰子掷采为先也四弹棊荣钞云以石为局以玉为面隆其四隅宫人仕女多为之熙钞云此起魏宫糚奁戏葛洪西京杂记云汉成帝时群臣献之五六博藏疏云即双陆也熙钞引楚词云篦蔽象棊有六博说文云局戏六着(音筋)十二棊也荣钞云以围中左右各𦘕六路谓之双陆又如以六只骰子赌采博戏下至六夹之戏皆是六博之类也今详诸解以六博为双陆者是也又云局戏十二棊以图六路等者各有所以双陆乃骰子之博古来以棊局布子掷骰子以数取之谓之取棊以此为博后来博者不用棊子直以骰子争来为博故双陆有多种此皆一类戏也广韵骰字解云骰子博陆采又博字解云六博棊类故以此为正唐书武后梦双陆不胜为无子之兆也六拍毱音菊释音云趯球也亦通毛丸为毱趯弄者皆类也七掷石投壶此应合为一种投壶乃礼记古法筹长赤二十二只象十二月三步之外投筹或通以石作筹首锋者故云掷石投壶也若如佗钞云掷石谓之飞石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者此乃兵中战具炮石也非以此为戏法故不用此解八八道行城有本无牵道二字故知此即一种戏也涅盘经云八道行城一切戏笑悉不应观荣钞云八𦘕为道以棊子行之似行城法熙钞云若依瑞应经云二月八日是四天王捧太子马足逾城出家因此有行城之法为追太子马迹表恋圣之情复有滥设斯法与此恐别戒中多有事相惑人不得不辩。 ○第四六事不得卜筮。 爪镜蓍(或作芝)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 【疏】六事不得卜筮为利此道俗等俱制也。 【注】藏疏云五事一爪镜者承闻西域术师以药涂爪甲呪之即于中见吉凶等事熙钞云经但五事今准涅盘经云终不占相手足面目此经恐阙兹一节二爪镜等今谓熙钞以佗经足此为六不可也应开爪镜为二一爪二镜三蓍草四杨枝五钵盂六髑髅即六事也爪谓以药涂爪镜谓以药作镜令人见其吉凶等事今时见有以镜为卜者或以幻呪加其照子照影于壁间而卜吉凶者如今行扣召法或谓童子照者皆此类也耆草易卜揲蓍也杨枝荣钞云墨狄子五行传云当端五日午时至柳树下仰视有折者柳枝取刻作人形置于静室以香华酒脯祭之仍以呪呪之有能知人休咎呪词如彼传钵盂西土外道呪一切器物令人于中卜吉凶此以钵盂为言即器也此方亦有呪水椀以卜者皆此类髑髅如辅行引外道听髑髅声谓之得俗帝少分此等事相搜诸异释详注于此。 ○第五使命。 不得作盗贼使命。 【注】据成盗业教佗盗等应犯重今取为使约不应作故入此制。 ○三总结。 一一不得作。 ○三举非结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疏】乖本所习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共以习各异欲背大向小心计未成犯前第八背大向小戒计成失戒在第十重戒中说此戒所制不欲背大正言小乘易行且欲断结然后化生。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有两一应二不应初应中又三一护大乘戒二生大乘信三发大乘心。 ○今初。 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 【疏】应念大乘略举三事一护大乘戒凡举两譬一金刚取坚义二浮囊如大经草系出因缘经。 【注】金刚明持心坚固浮囊语丝毫不犯是持心清净以草系比丘因缘比之今持戒者当如草系之无犯也浮囊缘出涅盘草系者庄严论云有诸比丘旷野中行为贼劫掠剥脱衣裳复欲杀之贼中一人先曾出家语同伴云不须尽杀比丘之法不许伤草以草系之彼畏伤草终不能起四向驰告诸贼依之诸比丘等被草系缚恐犯禁戒不敢挽绝身无衣服为日所炙蚊虫蝇蚤之所咂食从旦至暮夜行虫兽交横驰走甚可怖畏有老比丘说偈诫云若有智慧者能坚持禁戒求人天涅盘称意而获得伊钵罗龙王以其毁禁戒伤损诸业命今故堕龙中是诸比丘为苦所逼恐伤草命不敢动转即说偈言我曾往昔来造作诸恶业或得生人中窃盗淫佗妻王法受刑戮计筭不能数复受地狱苦如是亦难计假使此日光暴我身命干我要持佛戒终不中毁犯假使遇恶兽爴裂我身首终不敢毁犯释师子禁戒我宁持戒死不愿犯戒生比丘等各正其身不动不摇时彼国王游猎遥见疑是露形尼干子等遣使往看知是比丘王疑怪亲往问之曰看时似无病肥壮有多力如何为草系日夜不转侧比丘答言此草甚危脆断时岂有难但为佛世尊金刚戒所制玉闻欢喜即为解草而说偈言善哉能坚持释师子所说宁舍己身命护法不毁犯我今亦归命如是显大法归依离热恼牟尼解脱尊坚持禁戒者我今亦归命持小戒尚尔何况大乘禁戒也。 ○二生大乘信。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 ○三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 ○二不应。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疏】不应一念起自度之想外道者指二乘为外道若权入此道为化非所制也。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疏】菩萨常应愿求胜事缘心善境将来因此克遂故制七众同大小异所习不同故。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重一出愿軆二应三不应一愿軆有十。 ○一愿孝父母师僧。 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有本有三宝二字)。 ○二愿得好师。 愿得好师。 ○三愿得胜友同学。 同学善知识。 ○四愿教我大乘经律。 常教我大乘经律。 ○五愿解十发趣。 十发趣。 ○六愿解十长养。 十长养。 ○七愿解十金刚。 十金刚。 ○八愿解十地。 十地。 ○九愿如法修行。 使我开解如法修行。 ○十愿坚持佛戒。 坚持佛戒。 ○二明应。 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 ○三明不应。 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 【疏】宁舍下第二应应发此心若一切下第三不应不应不发此心。 【注】藏疏作五愿科经云初制愿成孝行即孝顺父母等二愿胜师友即愿得好师等三愿闻大法即常教大乘至十地等四愿依解起行即使我开解等五愿行坚持即坚持佛戒等如此释者后戒文指已发十愿何在荣钞通指十重为十又失也应如天台科释为优。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疏】誓是必固之心愿中之勇烈意始行心弱宜须防持若不发心作意亦生违犯故制七众同犯而用不必皆尽大小乘不共二乘不制心易防持。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有三初标劝二应三不应。 ○初标劝。 发是十大愿已持佛禁戒。 【疏】初一句标劝以发一愿下应发誓持戒后一句结不发为过中间十三复次正明誓軆。 △二明应有十三大愿今依藏疏各开誓目。 ○初对所犯戒立火坑刀山誓。 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注】天台但科大略佗疏甚详只十大愿文不细指出以之为失辅行云梵网发十大愿十三誓等故须此解火坑但坏色身女色能坏法身所以此况下去诸誓藏疏以为从淫戒立十二大誓余戒准知此亦不无其理经文既于初誓戒其女色次诸誓中皆云终不以此破戒之身等故知即以淫戒为始于杀盗等例皆如此义亦可取。 ○二对信施衣立热铁缠身誓。 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注】藏疏云为三义故立此诸誓一如此信施是净戒人受今若犯戒则为盗受二诸施主等信佛语故舍妻子糇粮为福施之今若毁禁则为欺诳既误施主复累如来三如来大慈分毫相功德与遗法弟子令得四事何容食佛福而毁佛戒下去一一皆尔。 ○三对信施食立铁圆猛火誓。 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圆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 ○四对信施床立卧热铁地誓。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牀座。 ○五对信施药立三百鉾刺誓。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 ○六对信施房舍立投热铁镬誓。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 ○七对信心恭敬立铁锤碎身誓。 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 ○八对视好色立热铁挑目誓。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视佗好色。 ○九对听好声立千锥劖耳誓。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徧身劖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听好音声。 ○十对嗅诸香立千刃割鼻誓。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嗅诸香。 ○十一对食味立千刃断舌誓。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 【注】前文已戒此重云食者盖前约三业此约六根所制虽同能犯小异口约妄语舌约贪味。 ○十二对好触立利斧斩身誓。 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着好触。 ○十三常愿众生在己先成佛。 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 ○三明不应即后一句结不发为过。 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 【注】此诸誓愿不出四弘愿众生成佛即初誓决不破禁戒即次誓愿学大乘经律十发趣等即第三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即第四誓在文显见。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三十七冐难游行戒。 【疏】始行菩萨业多不定且人身难得堪为道器不慎游行致有夭逝在危生念所丧事重以不慎故制七众同大小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二重。 【疏】一明游止所应是制戒之缘在先兼制更有三初游止二时十八物自随。 【注】三重者谓应不应结过今初应中疏科甚略今更细科疏中大节三科谓初明游止二时二辩十八物三明自随初私为二初游行二止住故疏云游止。 ○今初游行。 常应二时头陀。 【疏】二时头陀者游行时也春秋二时调适游行化物无妨损也头陀有十二大论广明食有五一不受别请二常一食三中后不饮浆四一坐食五节量食住处有五一阿练若处二常坐不卧三冢间住四树下坐五露地住衣止有两一但畜三衣三常着衲衣。 【注】律疏云旧云头陀新云杜多此飜洗除亦洗浣亦抖擞大小乘皆行所出名目虽小异大体无别百录云吾少婴勤苦乃至云唯着一纳三十余年冬夏不释体故知吾祖诚堪师范今传道者但以畜衣盂为务独不愧于心乎。 ○二止住。 冬夏坐禅结夏安居。 【疏】冬寒夏热游行多妨损故制若不依制犯轻垢。 【注】梵语禅那此云功德丛林又云思惟修百录云依堂坐禅此为恒务寄语后学常应以此为急务若多散而不静真所谓空丧自己灵光也安居南山云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安居法式具在律文不得不识此是疏三科中初游止科竟。 △二十八物。 ○一物。 常用杨枝。 【注】涅盘经云晨朝嚼杨枝佛言有五利一能除黄热二能除涎癊三口无息气四能消食五眼目明净寄归传云齿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使一头缓熟嚼良久净揩牙关能坚牙香口去癊用之半月口气顿除痛齿惫三旬即愈。 ○二物。 澡豆。 【注】十诵云大小豆迦提婆草作仍有八种豆谓胡豆大豆荜豆小豆豌豆山豆䕪豆鹊豆用此净身净口然不得着香在内大威仪请问经云若不用澡豆水洗手把经卷香炉者死堕不净地狱昔有见提比丘六十年持斋秪得一日功德佛言为汝常用灰水𠻳口曾于一日以澡豆水𠻳口所获功德无量。 ○三物。 三衣。 【注】通名袈裟后文自释。 ○四物。 瓶。 【注】钞引寄归传云凡水分净触瓶有二枚净者用瓦瓷触者任用铜铁出触以触水洗入净以净水洗沙弥经云若无净水盥手净草亦得。 ○五物。 钵。 【注】梵语钵多罗此云应器律云用瓦铁为之如律说。 ○六物。 坐具。 【注】律云为护身护衣护僧卧具故制梵云尼师坛此云随坐衣。 ○七物。 钖杖。 【注】杖者依也依倚此杖除恶进善钖者明也束也不回也求出不回故。 ○八物。 香炉奁。 【注】盛香器也或云炉并奁乃二事也或本无奁字亦可。 ○九物。 漉水囊。 【注】亦名滤水罗天竺用白叠作此土用熟绢作以滤水漉虫近送本池远即别置放生盆三重滤之犹有不去者舍去日日谛眎无虫得用无漉水囊用袈裟一角路行同伴都无者举众得罪宁可忍渴死不得饮虫水广如律说。 ○十物。 手巾。 【注】律中许畜拭手巾拭脚巾汗巾面巾泪巾等。 ○十一物。 刀子。 【注】相承呼为护戒刀楞伽经云为截袈裟故听畜四寸刀头如月刃。 ○十二物。 火燧。 【注】取火具或木或镜或珠等。 ○十三物。 镊子。 【注】四分云比丘鼻中毛俗讥嫌故佛令畜铜铁者荣钞云西天多跣足拟之拔刺未知何出。 ○十四物。 绳牀。 【注】律制曲脚直脚等随处修观说法用。 ○十五物。 经。 ○十六物。 律。 ○十七物。 佛像。 ○十八物。 菩萨形像。 【注】经律显修行依定慧法故佛像不忘本师故菩萨像常观善友故前十四物是修道之缘后之四种是依止之处藉此修道故已上乃疏中大科第二十八物。 △第三自随私又二一游行自随二止住自随初又二初正释头陀二兼明布萨。 ○今初。 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 【注】前是春时次是秋时此二时不寒不热正宜行行。 ○二兼明布萨。 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若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坐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 【注】布萨此翻净住遵佛弟子出家在家当每半月常行布萨布萨法式行筹举事今别录卷末幸须秉行九条袈裟等者衣有三种一僧伽梨有九种九条至二十五条此翻之名从义而立或云伏众衣伏外道众故或云重衣杂碎衣等或从用名入王宫聚落衣二郁多罗僧义翻上衣以在五条上着故或云中价衣今为入众衣也三安多会或安陀会此谓道行衣或云作务衣此最帖身衣郁多罗僧即七条安多会即五条故此三衣一不可阙制造当用布然圆其顶必方其袍乃僧之形相为有法之制近有二种人不曾介怀经中说身不披三衣者鬼得随迹天不护持诸圣见之目为无法无惭愧者一者自谓通达大道不拘小节谓拘拘衣制是小乘行恣其侈心用罗绫华饰二者不识戒检村愚之流只知头圆衣方而已不知所谓衣者是何等法恣用纱绢但欲成之良可悲悯虽欲遮人眼目披挂在身诸天诸圣冥空见之只一秃头俗人尔鬼神得以轻侮奉劝诸僧制造三衣秉持无失非但为圣所诃亦且自招殃祸问布萨既通在家出家二众同会若在家者云何亦云着袈裟耶答律有单缝衣专为俗制方等经云亦如比丘法修净行具三法衣入道场者单缝三衣荆溪云单缝者不许却刺恐滥大僧受持之衣却刺者即鸟足刺也单缝即直刺或摺或贴俱通三衣长短条相相似但不同大衣三重等色亦同也乃至虽制三衣非出家服吾祖智者献晋王椿皮袈裟云布萨时着正此衣也斯表国主尊教粗成道服使遵方等也。 ○二止住自随。 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 【疏】有人云菩萨立誓安居五月下半至八月上半文云此时不复头陀是安居之限。 【注】此释前来止住时也不语坐禅者略也。 △二不应私更为二初游行不应二止住不应。 ○今初。 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 【疏】游行冐难皆是制限。 【注】藏疏云十二难处一国难恶王者彼国王不信三宝头陀不得入彼界中二地有高下三草深林密四黑师子噉人五虎六狼七水八火九风十贼十一毒蛇所行之路十二总结一切难处国难者谓水旱兵革也熙钞云问前十六轻云乃至饿虎狼悉应施身肉手足何与此相违答前明事施恐性地已上备能行之此准始行须慎难处盖凡夫菩萨业多不定。 ○二住止不应。 乃至夏坐安居时是诸难处皆不得入。 【注】此中亦应语坐禅故以乃至兼之。 ○三举过结非。 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疏】乖乱失仪故制七众同大小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一应次不应三总结应不应。 ○今初。 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 ○二不应。 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 【疏】即不应乱次。 ○三总结。 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 【疏】总结应不应义声闻次序出律部卧具法以戒为次乃至大须臾时皆名上座通道俗九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六法尼四沙弥五沙弥尼六出家七出家尼八优婆塞九优婆夷此九众有次第不得乱如律部说。 【注】须臾者俱舍云三十须臾为昼夜十诵云先受大戒乃至须臾时是人应先受水先受饮食辅行云若先小后大则开小夏以成大夏若先受大后受律仪在小则依小在大则依大理虽若是方土不同此土僧徒不择大小西方一向永隔然四依出世必大小并弘但随物机缘通局在彼六法尼即式叉摩那学六法者如前已辩又云出家出家尼者尼即女也初出家之男女。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疏】福慧二庄严如鸟二翼不可不修乖出要之道故制七众同大小乘不全共菩萨摄一切善应修声闻夏分自誓应修福业余时不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修福二修慧三结过。 ○今初。 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 【疏】自作教佗文中略序七事一僧坊二山林三园四田五塔六冬夏坐禅安居处七一切行道处凡此流类悉应建立力若不及者不犯。 【注】营福之务学佛者要在日用闻不忘即二严备矣大论四句象身七宝络此有福无慧句罗汉应供薄即有慈无福句余则准知故知福慧二严如鸟二翼也七事应离邪命自活如遗教不许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如此令作盖声闻自行应离邪命今大士所行务在建立三宝其功莫量过德显矣。 ○二修慧私又五一救苦难。 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闍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 ○二救灾厄难。 一切斋会求愿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 【注】一切斋会或科在上今是修慧不应营斋经意谓欲营福时遇难故令讲说以救灾厄也。 ○三救罪报难。 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 ○四救牢狱难。 杻械枷鎻系缚其身。 ○五救三毒难。 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 【疏】而菩萨下第二应修智慧亦自作教人。 ○三举非结过。 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四总结。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檀品当广说。 【疏】如是九戒下第四段总结梵檀品广明。 【注】梵檀者藏疏云此翻默摈良以非理违犯不受调伏以此治之。 △第四十拣择受戒戒。 【疏】有心乐受悉皆应与若瞋恶拣弃乖于劝奖故制出家二众同犯余无师范者未制大小不全共菩萨本兼物声闻若许而中悔是犯不许不犯。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有三初不应拣释二应三举过结非。 ○今初。 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六欲天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 △二应拣择有两一身形不如应拣择二业障不如应拣择尔。 ○今初。 应教身所着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着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着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 疏衣中声闻用青泥𣝕菩萨亦应用依此文意似不必尽备但与俗艶不同便名如法一云道俗受戒皆须服坏色二云是可坏色处道俗同制文云与俗服有异当知出家菩萨必用坏色。 【注】𣝕音笺香木文出十诵律应𣝕或作栈非。 ○二业障不如应拣择。 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不(不字有本作耶字者非问辞故不可)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阿闍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遮即现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尽得受戒。 △第三私又二初诫礼俗二举非结过。 ○今初。 出家人法不向国主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 【注】熈钞去经似语倒应移六亲二字于上意云不向父母六亲礼拜下句即云不敬鬼神顶山云或移六亲二字今皆不用父母不礼如净饭王六亲不敬但不可礼敬非无崇敬也鬼神不礼礼有九种但不可稽首上礼非无余礼作敬而已但敬而不着今从顶山若如熈钞又却下句剩不礼二字。 ○二举非结过。 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嗔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疏】内无实解外为名利輙尔强为有悞人之失故制出家二众同大小不俱制三众及在家无师范义不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明解二不解三举非结过。 【注】疏中大科甚略今于初明解中私更细科为三初标教授师二示所教事三结教授解。 ○今初标教授师。 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佗人作教戒法师者。 【疏】解此故堪为师兼制不解则犯。 △二示所教事又二初教请二师二二师问遮。 ○今初。 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闍梨。 【注】此中明师经文甚显钞记不晓前文已辩故知正明受戒唯在一师即教授师而教授师见彼欲求戒者先应教请二师为问遮忏罪缘令罪净故方堪为受二师者即和尚阿闍梨师也二师但为犯逆有遮者设非谓正受戒为得戒也得戒只在教授一师此若不明如何解经非但解经不明亦乃与人受戒而请二师如何设法。 △二二师问遮又为三即疏中三科也初七逆遮二十重遮三众轻遮。 ○今初先问七逆遮。 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 【疏】问遮道遮道有三一七逆二十重三四十八轻如是三事皆应一一好解不欲受者不得逼憎受之罪。 △二问十重遮私更分二初总问所犯二教示忏悔。 ○今初总问所犯。 若有犯十戒者。 △二教示忏悔又三一示方法二须见相三得受戒。 ○今初示方法。 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 ○二明见相。 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 △三得受戒又二初见相得二增益得。 ○今初。 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 【注】灭罪之言含于深意忏有二种方法即作法忏见相即取相忏灭之一字即无生忏若非妙理罪云何灭理显罪亡见寂灭处如云因灭会真一者泯净曰灭二者寂绝曰灭含此二意故契无生此文乃以过显德若无好相则不得戒反显才得好相住寂灭理诸戒皆复。 ○二增益得。 而得增益受戒。 【注】有本无益字前见好相旧戒复全约见好相便名得戒不须再受若不得好相者如是忏悔功勤行全当如何耶故为此人开增益受即许于师前再如受戒法而重受者名增益受若尔犯重既通再受何妨恣犯复受虽然当须忏悔如法日数以至一年如不见好相者而得增戒若不如此勤苦忏悔亦不名得戒岂容犯已更受开放逸门问今此开忏是为犯十重者设前犯七逆何故无此忏悔又前戒云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是则犯七逆人永不容受耶答顶山以五义拣七逆十重同异云一约三根前云若见七逆八难应教忏悔及七逆应讲此经者前约上根易净此约中下难度者说二约悔有轻重三约影略互显四约名异义同五约与夺等文相徒繁义无决判须者读之自见其意今谓重逆须异不可全滥疏中自分如前杀戒三品上品诸佛圣人父母师僧则犯逆中品人天犯重下品四趣或轻或重以非道器属轻等分此三品甚自分明又前疏明三障中拣障非障云七逆一云忏灭非障二云犯一悔与不悔悉皆是障十重有三释第三云不悔悉障悔已非障文七逆十重各有多释虽无去取皆以后释为正七逆悔不悔皆障与重已别据此等文重逆须分如何以名异义同一向无拣固不可也故知受戒问遮兼问重重犹可忏遮实不容故文显云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明制若此何得固迷犯重者忏得灭罪可以受戒犯逆者现身决无容受之文若谓七逆亦通得戒何制现身或曰前戒许容忏悔及应讲此经何故一向不容得戒答此须精拣忏悔与得戒不同昔人迷此所以乱伦前疏释三果人妄改疏文缘不晓此犯逆之人造罪既深许容忏悔故前文云应教忏悔以得渐净无堕地狱也只此现身不得受戒经既无文通受人情安可私容记家徒多义目公然违相背经其可得乎熈齐钞记疎阙处多率皆类此不能备辩。 ○三众轻遮。 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 上来多文皆属释所教事。 ○三结教授解。 而教戒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 △已上皆于初科私细开竟。 ○第二明不解。 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疏】若不解大乘下第二不解此而作师亦是兼制。 【注】不解有四节不解大乘教也不解第一义理也不解习等位也不解其中多少行也习种性等对别五十二位如前疏文虽少不同亦可意得其中多少者智断不同亦可自行随用一门为少化佗横学诸门为多出入者亦可竪入横出空入假出十禅支者如初禅五支觉观喜乐一心也二禅四支内净一支余三名同三禅五支舍念慧三支余二支名同四禅四支不苦不乐余三名同今略标实故但十支谓初五二一三三四一共有十支也一切行法总结也此等一一皆不晓了不得其意也。 ○三举过结非。 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佗人故与人受戒者。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 【疏】凡未受菩萨戒者皆曰恶人若预为说后受不能殷重故制七众同大小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不得輙说二责不受者三举非结过。 ○今初。 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 【疏】唯除国王外道恶人即九十五种。 【注】千佛者千佛所同诵持之戒与下七佛教戒意同律中亦许国王布萨。 ○二责不受者。 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 【疏】不受皆为恶人空生空死同畜生。 ○三举非结过。 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疏】当分犯已自结罪不思惭愧而冐当利施无愧故制出家五众同大小俱制以枉当福田故文云信心出家毁正戒者在家未当田任未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重一不得受施二人鬼所毁二举非结过。 ○今初。 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 【疏】一带罪无愧不得受施国王本以地水给有德之人无有德行不得受用。 ○二人鬼所毁。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咸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 【疏】带罪无愧人鬼所毁。 【注】藏疏云一供施无一毫分二大地无一足分三饮水无一滴分问供施无分可尔王之水土众生同感何故亦无分答白衣无戒食王水土皆有输税出家不税良为戒行今既二种俱无岂有其分无分而用岂非是贼四鬼遮骂贼无戒神所不护鬼即骂之五世人骂佛法中偷形相贼六众生不欲见其贼七同畜生是罪身故八同木头是无知故此释灼然后贤可鉴。 ○三举非结过。 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疏】三宝皆应供养若不修者乖于谨敬之心故制七众同大小不全共菩萨应修五事声闻五篇轻重法应诵持余事不制。 ○今初。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标劝二列劝事三举非结过。 ○今初。 常应一心。 【注】心与心性妙戒相应理一心也心与所制戒中五事相应事一心也持戒之人常宜自照。 ○二列有五事。 ○今初受持。 受持。 ○二赞。 读。 ○三诵。 诵大乘经律。 ○四书写。 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糓纸绢素竹帛亦悉书持。 【注】熈云恐约得忍菩萨方能如此须知此是举况若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尚应书写况木皮绢素竹帛等岂不为也木皮即贝多叶纸也。 ○五供养。 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 【疏】解脱已在上三十九中。 ○三举非结过。 若不如法供养者。 【疏】经典是佛母应供养不者犯罪。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疏】菩萨发心为物见有识之类应须教化令得悟解若不能者乖大士之行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不共大士化众生是正行小乘自度不化非犯。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重一劝起大悲二列悲心事三举非结过。 ○今初。 常起大悲心。 【疏】劝起大悲不起兼制悲能拔苦大士恒愿众生离苦。 △二列悲心事有三一见人令发心二见畜令发心三随所至令发心。 ○今初。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 ○二见畜令发心。 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 ○三随至令杀心。 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三举非结过。 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 【注】藏疏节是菩萨三字在上科意谓发心即是菩萨亦自有意。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疏】强为解说彼此有慢法之失故制出家五众同大小俱制在家不全为法主止说一句一偈不如法亦犯。 【注】顶山以不全为法主为句似非文意谓在家者今戒不全制只制出家五众尔白衣无说法之制以出家人若为说法主一句一偈说不如法即犯也。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重一常应大悲二为四众说三举非结过。 ○今初。 常行教化起大悲心。 【注】例前应开劝起大悲科文无者略。 若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 【疏】常应大悲教化即是兼制也不得立示说法仪则为白衣说不得倚立法应同坐若相与立亦非过此中举立为语若人卧法主坐立或复覆头捉杖悉不得。 【注】举立为语者或人卧立说或人坐立说或人坐卧立说皆非仪也或覆头者谓非礼也捉杖者倚杖而自恃也皆非礼敬之皃故失仪则。 ○二为四众说。 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 【疏】为四众说亦不得立莫言僧尼有道而倚立为说亦是轻法为犯也。 【注】藏疏云非仪有三一人坐己立二人高已下三人在座己在非座此中高座具三也事火婆罗门荣钞云伽耶迦叶计执火能变坏万物有大功能由是多不敢用今敬法师之教由彼之敬火也。 ○三举非结过。 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疏】既见善事法应随喜而今制网障阂乖善之义故制在家二众同犯出家五众无其自在之训脱立阂善制限亦同此制大小同犯。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阶一标受戒者二正制限事三举非结过。 ○今初。 皆以信心受佛戒者。 【疏】两释一云标被制之人佛子欲信心受戒而制限障阂不听彼受二云标能制之人佛子始以信心受戒未便立非法制限是故示应。 【注】第二释多未字更详。 △二正制限事疏科甚略私更为三初指自恃人二制破灭事三诫不应作。 ○今初。 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 △二制破灭事又二。 ○初示三宝。 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 ○二追释僧宝。 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 ○三诫不应作又二初诫出家众二诫在家众。 ○今初。 而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 ○二诫在家众。 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 【疏】若国王二正制限事不听出家断僧宝也不听四部出家者谓居士居士妇童男童女不听造立形像断佛宝也不听书写经律断法宝也。 【注】藏疏经本从佛塔经律下即接是破三宝之罪中间阙脱六十三字不审古有此本耶写者之脱耶已上于第二正制限事科中私开诸科竟。 ○三举非结过。 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疏】内众有过依内法治问乃向白衣外人说罪令彼王法治罚鄙辱清化故名破法乖护法之心故制出家五众同犯大小乘俱制。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 【疏】序事三重第一不应破法第二明护法从若受佛戒已去文是也第三举过结非从教人破法已去文是也或名此戒为令佗得损恼戒也。 【注】疏科大略今更细开令经易见于初私为三初示邪心二作邪事三结邪人。 ○初示邪心。 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 ○二作邪事。 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 △三结邪人。 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注】莲华面经云佛告阿难如师子命终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敢食彼师子身肉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还自噉食师子之肉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破我三大阿僧只劫积行勤苦所集佛法。 ○二护法私又为二初护而不忘二闻而伤痛。 ○今初。 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 ○二闻伤痛又三一闻谤音二喻伤痛三举况结。 ○今初。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 ○二喻伤痛。 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 ○三举况结。 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 已上私开诸科竟。 ○第三举过结非。 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 ○第三结罪名。 犯轻垢罪。 ○第五段总结。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诸佛子下第三总结有三一标数二劝持三劝诵。 ○今初。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 ○二劝持。 汝等受持。 ○三劝诵。 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疏】一标数即四十八轻汝等受持即第二劝秉持在心第三劝诵举三世菩萨诵为劝。 △诸佛子听下第三大段流通就此中大分为两一流通此戒制轻重二流通此品就第一流通此戒轻重复有四意一明诵二正流通三流通得益四大乘奉持就此四更各有三别第一诵中三者一标名二三世诸佛诵三我释迦亦诵。 ○今初标名。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 【疏】第一标名数十重四十八轻事也。 ○二三世诸佛诵。 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 【疏】第二三世佛尊重此戒诵持劝也。 ○三我释迦亦诵。 我今亦如是诵。 【疏】我今亦诵第三我释迦亦诵为流通劝物。 △汝等一切大众此四阶中第二正流通亦有三一劝流通人二流通相三流通事。 ○今初。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 【疏】流人通者即时座大众也。 ○二流通相。 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 【疏】流通相五种之法师也。 ○三流通事。 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 【疏】流通事者以此戒法流通三世化化不绝。 △得见千佛下此是四重中第三阶流通得益得见千佛是益事也就此文为三一值圣二离苦三得乐。 ○今初。 得见千佛为佛佛授手。 【疏】值圣者见千佛也三世千佛悉见今举千佛一世尔佛佛授手者非即举手更授也明秉戒如法与佛相隣次不远故义言授手也。 ○二离苦。 世世不堕恶道八难。 ○三得乐。 常生人道天中。 【疏】世世不堕离苦也常生得乐也所离所得岂止于此且举凡情所欣猒以之为劝尔。 ○第四大众奉持。 【注】疏前开科云就四更各三别但开三科各有三别第四不开今私例前亦为三别初付嘱奉行二指广三时众欢喜。 ○今初。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 ○二指广。 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三时众欢喜。 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疏】我今在此树下付嘱奉行此下不更开也。 【注】疏虽不开今亦准例有云前第五总结中图指广至此方云无相天王品广明也今谓不然今乃流通指劝学之文非谓明戒相也三千学士旷云即三千世界学戒之士非三千人数也然以三千为人数故太少也以三千为世界者千百亿树下所化之众何止三千界也亦是促灵凤于鸠巢也大师疏末追释云三千者三千威仪也乃学三千威仪之士也此解甚善若据藏中有序文亦云三千人听什所诵学此戒亦云三千学士与此相类恐是翻译之时三千学士则不应作经文也可作注字自序一时之事若尔应改佛字为什字耶后来传写易致讹错今从疏释。 【疏】尔时释迦第二章总流通一品一卷戒本亦有缺者是抄不尽耳亦四阶一偏结说心地品二略举总结十处说三所说之法四大众奉行初阶两别一明此释迦说竟二明余释迦说竟。 ○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上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 ○二明余释迦说竟。 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二略举总结十处说又二一举此释迦说二举余释迦说。 ○今初。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二举余释迦说。 千百亿世界。 【疏】从摩醯第二总结十处说竟亦两一举此释迦所说十处出上卷二举余释迦所说余释迦文末阙亦如是学。 【注】十住处具在卷初长行细列既指出上卷又以之为验也文末阙亦者应云千百亿世界亦如是。 ○第三举所说法又二六句别一句总。 ○今初。 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 ○二后一句结。 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疏】第三阶举所说法凡七句亦两前六是别后一是总。 【注】熈钞六前六是别谓莲华藏世界下六句并云包摄无尽故经如是一切佛有本云如如一切佛或作亦如一切佛此文既云所说法前六是别此一是总应云如是一切佛为正也顶山云前别后总者于七句中前六别也后一总也盖将因果佛性贯前六句不出此藏也莲华所依也微尘能喻也皆显此经含容法门乃斯经异名尔一切佛心等将非总举当品之目心藏地藏即心地二字也戒藏即法门也无量行等即果人因人禀斯品而修行愿也因果佛性总包初后也如是一切等又总结上句也钞记所释总别之句各自不同若依顶山将因果佛性句为总则见如如一切佛下句文闲剩而云又总结上句甚非文意故不可用今取熈钞消文乃便也。 △千百亿世界中下第四大众奉行亦两初千百亿众二指余处。 ○今初。 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 ○二指余处。 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疏】前明千百亿世界中众生各各皆说各各奉行二指余处广说华光王品应是大本中也本不同三千者是菩萨应学三千威仪三年者声闻五年菩萨三年三事者戒定慧尔。 【注】古经本有作三年者有作三事者写者之讹也今本当云三千例如前释后有偈文疏钞不解今详此偈恐是什于大本余文诵出于此非品内文吾祖不解旧经亦有存不存者既是经文兼录与人习诵何妨今既流行因而私释以助解者总分三节。 △初赞戒功勋二斥非显是三诫劝结归于初中又三初标赞二正赞三结赞。 ○今初标赞。 明人忍慧彊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 安获五种利 【注】唯高明人能行忍慧坚持无犯虽未成佛安然获利。 ○二正赞。 一者十方佛  悯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 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  为诸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 性戒福慧满 【注】五种利作种种对当解释无不可者今但以因果言之前四赞因后一赞果或分或极皆从此生也。 ○三结赞。 此是佛行处  智者善思量 △二斥非显是又二先斥非次显是。 ○今初。 计我着相者  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 亦非下种处 【注】斥二种非一者凡位六凡是取着之境则有我相人相不能生实相之法二者二乘住沉空偏证之境灭于法身慧命之寿故非佛种之田此皆非之。 △二显是又三一示实相光二明八不果三显所行因。 ○今初。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注】前文佛即口放光明因此放光故经释之即有因缘非色心等今此光明既观实相即同法华疏释放光表说实相故前注尝引此为证也。 ○二明八不果。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又不异 不来亦不去 【注】六凡着生灭之境外道起常断之见三乘有一异之修偏佛成去来之相今实相妙戒佛果之体离此八过故谈八不前二句以六凡外道言之义则易晓后之二句何以明之一者如也二乘见三界为如菩萨见三界亦如亦异出假在异且举一边故知此句对破三乘故云不一又不异也出释氏宫去也来成正觉来也法华疏拣纵横如来尚非今义况藏通偏果又中论偈及法华涌塔皆约八不方显圆常又不生故不异不常不来也不灭故不一不断不去也为成初二故列余六止观为成无生门故作此释。 △三显所行因又三一菩萨根本二佛子根本三诸佛本源并以会同前疏行因三句也。 ○今初菩萨根本。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注】即前经云行菩萨之道根本也。 ○二佛子根本。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注】即前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三诸佛本源。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恶 悉从是处灭  诸佛萨婆若  悉由是处出 【注】即前诸佛之本源作此科释与疏前文校照会通义甚符合。 △三诫劝结归又二初诫劝二结归。 ○今初诫劝。 是故诸佛子  宜发大勇猛  于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  已于是中学 未来者当学  现在者今学 ○二结归。 此是佛行处  圣主所称叹  我已随顺说 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  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  悉得成佛道 【注】归于涅盘三德佛道或曰此偈谁说释者有二一据我已随顺说即知是佛说也二云上句有圣主所称叹不应佛自称也盖是什师诵译时作此偈以为叹戒而言我者什师自谓也此戒既是圣主之所称叹我今依佛半月半月常说是戒云随顺说即顺圣主世尊之所说也今以经本不来难以考验更请详之藏疏解释止于前段流通尔时释迦已下长行及偈颂皆不解释荣钞云准下经本更有十行长行十四行偈颂一切经本皆悉有之今不释者缘此经文是经家叙致古德赞扬义非紧急略不释之今谓荣师无识之甚经家乃结集家若是经家故不释者前文稍有经家之辞例不释耶既是结集经家又安得与古德赞扬为类何不详之如此。 注菩萨戒经卷下(终) No. 678-B 戒经诵习者多解释亦众而经疏抗行至于无疏之处其间所难晓者无以决释咨询与咸每欲以疏入经注释搜求诸家疏钞考详虽石壁藏疏各有注本又且不入天台阃域事相虽备理义未端今用智者疏为纲格注入经文之下兼采摘诸家钞记及石壁藏疏有事相可用义解优长者录而兼明贵乎诵习者展卷有疑滞处驻目之间顿然晓了不俟后时也戒经令半月布萨学佛者忽之不以为遵承而丧其良训实可嗟悯今得古本行布萨法式仍将四分所行参校录示于此伏望诸方有力量大人不忘佛训提唱宗乘遵禀习行庶使正教清规复振于季运与法界有情同游华藏直达道场者矣。 半月布萨法式 (白月十五日黑月大尽十五日即三十日也小尽十四日即二十九日也)。 一鸣钟集众 (众集已定同声说闻钟偈云)。 降伏魔力怨  除结尽无余  露地击犍椎 比丘闻当集  诸欲闻法人  度流生死海 闻此妙响音  尽当云集此 (偈毕即次第入堂各依坐位前合掌立)。 二作礼说布萨偈 (立定各展坐具三拜胡跪说偈)。 持戒清净如满月  身口皎洁无瑕秽 大众和合无违诤  尔乃可得同布萨 (偈毕𠬧坐具起各就座跏趺坐)。 三法事僧出众秉白行事 (用一人维那秉白四人行法事备香汤净水手巾二条列于拜席之前维那跪于中四人次第各出说偈)。 净水偈云。 八功德水净诸尘  灌掌去(上声)垢心无染 执持禁戒无阙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香汤偈云。 香汤熏沐澡诸垢  法身具足五分充 般若圆照解脱满  群生同会法界容 四人起各执净水手巾行于大众维那起白槌。 四维那鸣槌曰众警念发愿 (即平声白不用唱)。 敬白诸佛子合掌志心听各随声作念此南阎浮提某州某伽某僧伽蓝所我本师释迦牟尼佛遗法弟子出家在家菩萨等自惟生死长劫乃由不遇无上慈尊今生若不发出离心恐还流浪故于是日同崇三宝渴仰大乘众共宣传菩萨戒藏以此功德资益龙天八部威光自在。 皇帝陛下圣化无穷太子诸王福延万叶师僧父母常保安宁随喜见闻宿障氷泮三涂四趣罪业雪销某等誓出娑婆与法界有情同生安养国(白竟鸣槌一下)。 五白未发心者出 (唱云)。 诸佛子谛听此菩萨戒藏三世诸佛菩萨同学众中未发菩提心未受菩萨戒者出(三唱毕鸣一下)。 五问持 (唱云)。 诸佛子谛听此中未发未受者已出汝等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能舍邪归正发菩提心断恶修善持菩萨戒行菩萨行否(众答云能行)。 六问小护 (唱云)。 诸佛子谛听众中谁小小者收护(三唱鸣一下)。 七问清净入 (唱云)。 诸佛子谛听外有清净大菩萨摩诃萨入(三唱鸣一下)。 八结问行筹  先行出家筹 诸佛子谛听众中小者已收护外有清净大菩萨已入内外寂静无诸难事堪可行筹广作布萨我菩萨比丘某甲为众行筹作布萨事众当一心念作布萨愿上中下座各次第如法受筹(从愿上中下座下三唱鸣一下行筹)大众受筹各念偈云。 金刚无碍解脱筹  难得难遇如金果 我今顶戴欢喜受  一切众生亦如是 九行在家筹 (唱云)。 诸佛子谛听次行在家菩萨筹(三唱鸣一下行筹)受筹偈如前。 十结唱筹数 (唱云)。 诸佛子谛听此一住处一布萨出家菩萨若干人在家菩萨若干人都若干人各于佛法清净秉持和合布萨上顺佛教中报四恩下为含识(各念阿弥陀佛)。 十一请上座说戒 (维那至上座前三礼平声白云)。 上座慈悲为众说戒(如上座自诵即默而许之或别差僧即平声白云)。 半月说戒坐次合当但以言辞浊钝恐恼大众众中有某菩萨能诵往彼告云为众说戒(维那即往彼僧前合掌问平声告云)。 上座告云为众说戒(众中有音声者请之作梵维那往其前问讯请之)。 十二请说戒 (鸣一下唱云)。 诸佛子谛听众差菩萨比丘某甲为众说戒梵音某甲戒师升高座。 十三戒师升座 (诵戒僧出众前具仪烧香展坐具三礼跪白云)。 我比丘某甲稽首和南敬白大众众差诵戒三业不勤恐有忘失愿同诵者指授(白已起升座)。 十四梵音 (诵戒僧升座已坐定鸣槌一下梵音僧唱)。 十五烧香散花 (行法事僧起行散花举偈云)。 散花庄严徧十方  散众宝花以为帐 散众宝花徧十方  供养一切诸如来 (维那于众前执手炉烧香跪唱举云)。 戒香定香解脱香  光明云台徧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  见闻普熏证寂灭 十六诵戒 (梵音声绝鸣一下)。 诵戒。 十七诵毕梵唱 (梵音僧唱云)。 处世界如虗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超彼岸稽首礼无上尊(或唱五通梵亦得)。 十八戒师礼谢 (诵戒僧下座于众前三拜跪白云)。 我比丘某甲稽首和南敬谢大众众差诵戒多不如法恼乱大众愿众慈悲布施欢喜。 十九三归 (大众起展坐具三礼维那鸣槌唱云)。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上来说戒功德散霑法界和南圣众。 二十大众庆快 (拜已跪说偈云)。 诸佛出世第一快  闻法奉行安隐快 大众和合寂灭快  众生离苦解脱快 偈讫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