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签备捡卷第三 丹丘沙门 有严 注 释签卷第五之余 孟浪语出庄子彼注云犹率略也又音漫烂无取舍之谓也又云不精要也。 其法仍存留化后缘。 在彼中三应云三中。 【玄】宝性论云二乘于无漏界生三种意阴释签云二乘在彼三中之一论中三种意阴即是声闻辟支佛大力菩萨也若云三中之一二乘已是于二也之一之言为指何耶论中无文今恐记主取楞伽三种意生身来销论中之三若经中三种者一入三昧乐意成身即二乘入空也二觉法自性意成身即八地入假也三种类俱生无作意成身即入中也以二乘之人未具假中但三昧乐故云一耳。 言意阴者论中仿髴有此语耳由意生阴论云意生阴身作意生阴论云无明住地与行作缘意即是阴论云因无漏业生于意阴耳。 同于悲境经云维摩谓须菩提言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谤佛毁法不入众数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止观第三末借下成高文在第七彼问云璎珞第三观初地现前今云河或在八地或在初住答借义相成或借高成下故云八地或借下成高故云初住记释云借别八地成通教下借别初住成圆教高。 安乐行五种法师广释文在法师品疏。 论有三施谓资生无畏法摄论中无性师释云以无染心如实宣说契经名法施以无染心施资生具名财施无畏施者谓救损害济惊怖又引瑜伽论云财法无畏各有三一清净如法物二调伏悭悋三调伏积垢此财三也一拔师子虎狼等畏二王贼畏三水火等畏此无畏三也一无倒说法二称理说三劝修学此法施三也。 【玄】私谓五品是圆家方便乃至云如三藏之五停心章安私对若前之四品与止观中引四念处配对稍别今更引之欲见其别相。 随喜是圆家慈停心彼文云圆家以信理除疑惑今文以随喜除嫉妬。 读诵明利是圆家数息停心彼文云读诵除于秽染。 说法是圆家因缘停心彼文云圆以慈故有说说无秘吝今文说法治多痴。 兼行六度是圆家不净停心彼文云圆以六度度于六蔽今文兼行治多贪然五品弟子品品三观观力尚治一切细惑又何独五耶今二师所对各且一往从强而论。 亦有人云六根清净名为顿义古人云据何得知渐圆之教四住先落答如引仁王长别苦轮既云别苦知是渐顿如引法华六根清净云肉眼等知是顿顿义例喻云此一家义前后皆引仁王以证法华法华无漏意根仁王长别三界两经皆是四住先落无漏与长别当知二处文义全同。 应须观察如是三法离十恼乱戒修摄其心定一十八空慧。 耆婆为闍王总说六喻今撮经文为之颂曰譬如月开优钵罗众生心善亦开敷亦令行路人生喜修习涅盘亦如是一至十五光增长善根增长亦复尔十六减至于三十喻如烦恼渐消减如盛热时得月光能使众生贪毒除月光一切皆爱乐甘露法味亦如是经十八卷疏十一卷。 以智替忍涅盘云智断仁王云忍忍智是同故以智名而替忍名。 十四忍伏信顺无生各开上中下共成十二忍寂灭忍开二十地为下忍等觉为上忍。 十方说十住者华严经说十住时十方各过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诣于此曰我等同名法慧所从来国同名法云皆名妙法彼佛所说十住文句义理亦复如是。 初欢喜地等经中不列欢喜十地等名品末既云菩萨住是十地中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过干慧地乃至过菩萨地住于佛地是菩萨十地记主谓欢喜等地。 修治地业初地有十一深心坚固二于一切众生中等心三布施与人乃至十实语第九地具十二法知八部语而为说法并处胎成就乃至降生出家庄严佛树一切功德成满具足等。 佛言无人乘须菩提问是乘从何处出到何处住佛言是乘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以不二法故无相法不可出色空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受想行识亦如是乃至云须菩提是乘无所住以不住法故汝问谁当乘是乘出者无有人乘是乘出者何以故是一切法皆无所有初地非得非不得乃至十地非得非不得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诃衍出三界住萨婆若。 轮扁符殄反司马彪云轮扁斵轮人名。 而上时掌反。 徐则甘而不固甘缓也。 疾则苦而不入苦急也。 有数存焉数谓术也。 【玄】徧体无邪曲似多徧字。 释签卷第六 说有调魔经云汝等声闻不应畏魔若魔作佛来汝当精勤坚固其心魔自当去等。 通一切法准此可知今引一文以例一切经云声闻缘觉于结业于果报而生怖畏学大乘者无畏。 七住已上生法师云未免形累故托土自居八地已上永绝色累照体独立神无力所土复何为生公意七住已前既有形色须居国土八住已上且无色身但神智而已不须依土实报土何为耶别住圆住皆无此义。 【玄】应约十住明三依已十地例。 【玄】后身菩萨乃至亦先断思三藏菩萨也名伏为断俱舍婆沙云下八地惑初修禅时先已断竟唯无想九品全在辅行云修禅时已断惑竟虽有漏断未名为断以彼验此知是名伏耳。 证道八相具如华严八相经论出没不同若华严中八者五十八云或见菩萨住兜率天或见入胎或初生或出家或成道或降魔或转法轮或入灭今签中不出降魔大乘亦说降魔者五十九云菩萨有十义亦现降魔谓为浊世众生乐于鬪战欲显菩萨威神力故为教化调伏诸魔军故为显示菩萨所有威力世无能敌等故具有十义如彼。 【玄】设开十地为三十仁王于十地中地地各开始生生生终生此三十生悉皆是空。 【玄】圆家不开十住合取三十心合者只十品耳合圆家三十心与别相等与而为论地向齐。 大论第十问诸佛功德龙树释经逐段问答。 【玄】不共菩萨则不废义此约中实故不废若向云佛智尚废乃至通教废者权智教耳。 迭兴至小如云佛成道初欲说圆观无圆机又欲说别说通皆无机是故说三藏也。 【玄】元禀通教今论迭废是废藏入通不同元禀通人论废。 【玄】三理善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三皆空。 或废位权入权入实恐多入实二字以下句自有入实。 此句全阙前废中第二四句四教菩萨并阙之今废中四句若就别菩萨自辨者阙第三句故云阙二乘边以无住果菩萨故也。 方名为绝具如前说前文云灭绝绝灭。 不同不定若不定教论发者是约昔教今经开四教初心显妙入位故云稍似不定。 【玄】行伍行音杭伍者周礼云五人为伍谓参伍也。 【玄】卓出应作卓。 随闻远近多少久远劫闻近前世闻一经一品则多一句一偈则少。 生熟行之浅深行浅生行熟深。 二乘的无无显露入妙决麤入妙。 广引分别功德品文五品弟守文出此经前文释五品义广。 【玄】因缘三界前引摄大乘注已。 九念处辅行云三藏三乘各三通三乘共一别方便中三登地一及圆一。 九人生方便藏二通三别三圆信一。 多唅胡绀反谓吐哺也经中单作无。 婴儿譬信文在大经疏五释四相品。 一心十戒篇聚者因缘所生法也定共道共即空也智所赞自在即假也一切具足即中也有约理性有约修德。 广以因果自他类例等释文中苦破梨耶辨权乘毕遂示圆中三法有性有修行人所乘因乘有三也过荼无说果乘亦三也自行运毕运他亦三也又下文以十种三法类同亦无出因果自他也。 别显一科圆三法为一。 三对六句初四一对二三二对。 第三对不殊初对体即用故实相是空与初对体即空故高是同也实相是如来藏与初对体即用故如藏为广是同也若尔何故再说只由第二非高非广故第三云是高是广。 如来藏具如占察经云心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乃至云一佛身即一切佛身一切佛身即一佛身诸佛法身徧一切处圆满不动。 真修望缘修亦有二义若执真修定能破计更有缘修可破何开相耶。 具如初文释众生法中文云四趣如是相者即恶相表堕不如意处如是性者黑自分性乃至果报一一有法有喻耳。 凡位一始终圣位一始终似位始终真位始终。 若离若合离为十三合为一三。 且立远近第九识远第六识近光明玄义云识名觉了是智慧异名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即是佛识阿梨耶随眠烦恼与无明合是菩萨识阿陀那恶生死欣涅盘是二乘识波浪识是凡夫第六识。 大圆镜智佛地论云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 平等性智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妙观察智住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才说诸妙法。 成所作智示现种种引诸众生令入圣教。 此中不取第九此恐应作彼今是取第九。 【玄】驾乘阗门而出以圆教门出生死苦。 黄衣满路人或议之衣何故黄今详地狱黑色饿鬼青色畜生赤色修罗黄色以讲者多慢自恃陵人成修罗业。 三大乘光明玄云运荷名乘理性虗通任运荷诸法名理乘智随于境如盖随函名随乘得果得机名得乘。 翻名解义彼云摩诃袒持陀罗尼翻为大秘要方等者或言广平今言方者法也种种方法四门入凉池。 应云八千即持品旧经误作八十人故章安云八千今录彼疏以校今签疏云八十者一云应言八千如持品中八千得记者是也出经者误为八十二云外国有八十人受记此文不来故无三云此非人数乃是指于诸老声闻年已朽迈于法华中得信解八十年者谓年八十也。 如前释众生法及止观十如亦皆破者众生法中引经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众生若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又广解十如中云唯佛究尽岂非佛性止观中云世间人可笑以涅盘明佛知众生有佛性判为极常法华明佛知一切法如是性判为无常岂可以少知为常多知为无常。 经合譬意譬无我等疏云婴孩者着邪常故言得病是女愁恼下譬说无我之药有三一者佛智观机二者得机设化三者断邪我初文者权智起悲故言愁恼覔无我机故言求医次良医既至即得机施化设三种药譬无常三修三因告女人下断邪我此中乳譬真我非时故言莫与苦味涂乳者譬以无我覆于真我如苦与甜其性相违其儿渴乏下譬邪我病息次明药销真我缘起故言渴乏我无我相违故言毒气无我治邪邪消药息故言药消洗乳者譬真我教与如来藏我是佛性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常我性。 言无子者有四义曾捡本论论只云稽首智度无等佛若今签文引无子四义甞捡印本官经并诸处藏中写本经音论音并不见今藏中经论释音是行陷出更别有智升法师撰开元录二十卷圆照法师撰正元录三十卷又有人撰龙龛手鉴若今藏中释音不见此四义者或在升照二公录并手鉴中明不定。 体悟无生理名为无子若更有种子何谓无生。 佛最居长六人犹有烦恼种子。 无明蔽中无有智慧种子若释众生则可云无有智慧种子今赞佛智只应云智慧中无无明蔽种子未详。 等觉照寂顺自行照寂顺化他寂照亦一往耳。 此则具如生起中意生起中云实相之境本自有之故最居初解理生智智为行本智行及境三法为乘登于诸地乃至眷属行行开佛知见得大利益。 具如行妙初说文云此之妙行与前境智一而论三三而论一前境说如法相相亦具三名秘密藏前智是如法相解解亦具三如面上三目今行是所行所行如所说行亦具三如伊字三点。 【玄】但以世间名字四悉檀中而论感应能所前四签已引止观化他境中四性破计。 五百群贼钞劫为害波斯匿王捕获已各挑两目贼称佛名遂有凉风吹香山中种种药气遂得眼见如来。 三假四句破竟破因成假四句者为因感故应不因感故应为共为无因故应又为因应故感不因应故感为共为无因故感上来以四句推因成假虽假不可得现见感佛之心念念不断执而起着更于相续假中旧经云为当前念灭后念生为前念不灭后念生为共为无因若相续假中推捡不破者转入相待假中推之何者推相续假虽不可得犹计有心待于无心更须推云为待无心生心为待有心生心为共为无因等。 【玄】如上中下根茎枝叶疏云信根戒茎定枝慧叶小根人天中根二乘大根菩萨。 鬼中有一须论感佛也或有宿善闻法待舍鬼报死地狱中机方可发。 发有远近若上有下机佛机至菩萨界发者近至地狱界发者远若下有上机地狱有佛机至鬼界发者近至菩萨界发者远。 下果求于上果地狱果重鬼等果轻乃至佛果殊妙故上求。 下因发于上因三恶因中回求戒善发人天因观空假中发三乘因乃至人天三乘次第迭论发于上因。 若约化他菩萨化他亦成自感故等觉十地已还皆以善恶相带为机。 二十五三昧中四意一诸有过患二本法功德三结行成四慈悲破有今文有本法功德文云修无垢三昧是也又有慈悲破有文云拔地狱黑业苦若据玄文有黑业恶见思恶则非无过患也故签云略无耳。 与变易苦五人沉空为乐。 判不同相对二门一苦乐与三昧慈悲相对二机关等相对约机判麤妙者九界机麤佛界机妙约应判麤妙者三佛应麤圆佛应妙此之二门亦无出十界机应麤妙。 余之二门谓三十六句相对并别圆相对二门也三十六句中宜显有人天三教机则麤佛界机妙又别麤圆妙玄中不判。 不言接别止观中为成观故但以界内理接界外理。 【玄】四微色香味触。 诸法般若三十六句彼云诸法生般若生诸法不生般若不生诸法亦生亦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亦非生非不生初句更开为四者谓诸法生般若生诸法生般若不生诸法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诸法生般若非生非不生二三四句各四亦尔是十六句次说般若生诸法生般若生诸法不生般若生诸法亦生不生般若生诸法非不生又般若不生般若亦生不生般若非生非不生各开四句。 释签卷第七 树不作念若取枝叶及皮身等经中合法只云是大涅盘微妙经典亦复如是能除一切众生恶业四波罗夷五无间罪等若枝叶等经中不合疏云旧云根譬法说叶譬譬说取身譬理味取皮譬文言。 后二寄名数中辨二谓次第虗实。 【玄】鼻最委悉取其互用鼻闻香知好恶覩天宫则鼻有眼用读经说法闻香能知则鼻有耳用诸树华果实及苏油香气闻香能知则鼻有舌用乃至染欲痴恚闻香能知则鼻有意用。 十种六根且如眼根五眼之外更加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无碍眼一切智眼是为十余根亦尔。 无记化化大论问云释迦化作无量千亿诸佛云何一时能说法耶答如来变化无量三昧不思议力故无量百千一时语默声闻之人化不作化是故灭后不留化事如来灭后能留化事如佛无异故云化复作化。 饿鬼状出大论第十六云饿鬼中饥渴故两眼陷毛发长东西驰走欲趣水时护水神以铁杖逆打设无守神水自然竭或时天雨雨化为炭或有饿鬼常被火烧如劫火时诸山火出或有饿鬼羸瘦狂走毛发蓬乱以覆其身或有常食屎尿涕唾呕吐或至厕边伺求不净或形如烧树咽如针孔或有自破其头取脑而䑛或形如黑山铁鏁鏁头等以先世恶口好出麤言加被于人人皆憎恶见之者如雠以此罪故堕饿鬼中彼文又连示地狱状也奉请捡读一者可以畏慎二者可以起慈悲心。 三品戒毗拔律云若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借寿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輭心虽得佛戒犹非上胜云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众生疑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能利他受持正戒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导利众生令至涅盘令法久住。 各各对之为上中下第三云持事戒有三品上品天报中品人报下品修罗报又中品有上中下即四天下人又上品有三谓诸天各有品秩又持理戒空假中三各有三品空三者下声闻中缘觉上通菩萨假三者下三藏菩萨中通出假菩萨上别菩萨中三者下别菩萨中圆菩萨上唯佛具净戒。 应言上上品乃至下下品乘圆上上别上通下藏下下四品对二乘者通缘觉上上通声闻上藏缘觉下藏声闻下下。 无孤起事重颂事二颂之中非全无事今尅取二颂中所不颂者如伽陀第四义谓随事克分别是。 櫰息羊反。 次颂意下释释多一释字。 【玄】一切诸佛还本国时大论三十三释目多伽云净饭王令五百释出家将至舍婆提城令身子度后将还本国等诸佛二字恐非。 爴论音云古麦反谓以爪护持而取肉也。 [卯/贝]莫候反易财也。 【玄】作赤目鱼施诸病者大论云过去世时人民多病黄白痿熟菩萨尔时身为赤目鱼自以其身肉施诸病人以救其疾。 救于泫溺大论云昔菩萨作一鸟身在林中住见有一人入于深水为水神所炫水神炫法着不可解鸟知解法至香山中取一药草着其炫上绳即烂坏人得脱去今玄文作泫是胡犬反论中作炫论音云应作罥古犬反取兽绳也论云烂坏知是绳。 本起因缘等论云本起因缘经云经法云经大云经各十万偈。 及喻疑中辨彼云若渐开出四如开拳为指唯指无拳合四为渐如合指为拳唯拳无指存渐则教唯有四没渐则教唯有七俱存必一边无体立八则体狭名宽。 微尘数品品应作偈华严论序云经有三部上一部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一部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一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尊者因游海藏观前二部非世所传乃诵后部归于五天。 若初诠法性恐增邪倒本计自然若最初谈法性自天然而增其自然计。 二处菩萨和融二处文也初云正诠思议之俗此俗与二乘合论次云若为三藏菩萨思议俗是离辨二文虽少异俱俗正真傍故特言之。 余例初句思之可知净名疏释云三藏明麤细五阴此是苦非苦义衍门体达本无麤细之苦妄见故有体有即空不见苦相名无所起即是苦义三藏明生法二空此只是空非空义衍门体达即真如实相不须破折是真空义三藏明人无我只是无我非无我义衍门实相真空本来无有我与无我本来无二无二者即无性无性之性即真无我义也三藏所明以有还无名寂灭涅盘此是寂灭非寂灭义衍门明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即大涅盘即真寂灭义也本来无有生死亦无涅盘生灭真空不二之理即是真寂灭义。 何故结句皆归四枯言是无常等此并疏中文意也彼答云若破真入中结真成枯中自成荣如涅盘明二鸟双游常无常俱真无常义不得离常。 渐如旃延净名以通教五义诃旃延故云渐。 顿如空生经云若须菩提不断痴爱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乃可取食此是以圆诃故名顿。 二鸟双游如下第十签注引。 一俗随三真转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为真此俗随通真转又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共为真此俗随别真转又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即空不空为真此俗随圆真转。 真只有二空真中真。 观心十二部经或有人闻而未见今略节之于此彼云观心即空假中便是直说名修多罗重复观心即空假中便是只夜观心即空发一切智即假发道种智即中发一心三智幻是和伽陀受记观心即空假中亦空观心即假空中亦假观心即中空假亦中名不重颂观心即空假中三无差别非前思后觉名无问自说观一念心必托缘生即空假中名因缘生住灭三相在一心中即空假中亦复如是名譬喻观心即空假中性德之理亦即空假中修德始末亦即空假中名本事观心即空假中地狱已上乃至诸佛即空假中名本生观心即空假中横周法界竪彻菩提名方广观心即空假中复是未曾有观心即空从缘生故众缘无生是故即空何故即假名之为空空但有字字是假设故空即是假假之与空不出法性法性即中即空故不当即假故不断即是中道如是研核名为论议。 能谓眷属谓应作为。 愿为马载过去劫中佛为国王太子在山修道时天帝释化为猕猴谓太子曰善哉若太子得佛之时吾乞为马载。 亦如大挐太子佛昔为大挐太子好喜布施被父王摈出置檀特山中有一道人名阿周陀年五百岁太子礼之陀乃问曰欲何所求太子答曰求摩诃衍周陀曰太子若得无上道时我作第一神通弟子即目连也挐女猪反。 【玄】调达是宾伽罗文在大乘论。 阿闍世是不动普超经说闍世从文殊忏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叱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于上方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 萨遮尼干是大方便萨遮尼干经云我佛国土有诸外道尼干子等皆是如来力故为欲示现不可思议方便境界故诸外道皆是住不思议解脱门。 波旬翻为恶者。 【玄】蹴子六反。 【玄】普现菩萨经中普现色身菩萨。 道品不同各开三脱止观云三十七道品到无漏城城有三门藏三门者苦下无我空是空门灭下四行是无相门集道下八行苦下二行是无作门通三门者苦集如幻化即空门知空无空相即无相门空相虽无犹计观智既无能所谁作空观名无作门别三门者从假入空名空三昧知空非空出假化物无复空相名无相门进修中道不求中边名无作门圆三门者一空一切空不见四门分别之相非真非缘无谁所作。 亦如止观记兼引楞伽经彼云若就观行明五逆者五法逆世故云五逆楞伽云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断睡眠怨坏阴和合断七识身若有作者现证实法。 业愿通应莫不观心业生观者三观之业资显法身愿生观者心数即空假中与中道合神通观者三一难思应生观者谛智相冥一一即空假中是业等托事观。 对事立称观道不专约法门观心者如方便父智度母正是约心但以所问父母妻子乃至车乘等事境既多观不专一若专一者于一事中专空假中。 横竪不及迦叶领解只领二乘况十法界同成佛道余八法界都不涉言是横所不及又七方便从浅至深皆入实智余五方便都不在言是为竪所不及。 阿鼻想有云何鼻旨梵音楚夏耳华言无间又无遮又无救。 黑绳先以黑绳拼量支体后方斩锯又谓彼有情业感铁鏁状如黑绳锯解又彼有情筋脉皆化作黑绳锯解。 众合彼之有情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又彼有情将受苦时周匝有山一时合逼故名也。 八增皆十六八捺落迦四面门外各有四所谓煻煨等四。 一煻煨谓热灰也煻煨没膝有情入彼才下足时皮肉与血并皆焦烂举足之时又平复如故。 二屎粪此狱屎粪满中有虫觜利如针穿骨食髓。 三锋刃此狱仰布刀劒以为大道有情下足时皮肉碎断又有劒叶林风吹劒叶着于身骨肉零落有劒刺林林有铁刺彼诸有情逼上树时其刺向下逼下树时其刺向上其刺銛利才刺支体心肝分列诸铁觜虫奔争食之。 四烈河此狱满中热醎水有情入中浮没蒸煑骨肉靡烂如大镬中满盛灰汁煑豆米等猛火下燃豆米在镬回转不停。 增释四狱增也谓增满热醎水故煻煨增谓增满煻煨没膝故屎粪增谓增满屎粪泥故锋刃增谓刀劒林铁刺林剑叶林增故也。 哳咤哳音哲咤陟加反又陟嫁反以寒甚口不能开但作哳咤声臛臛亦尔。 八圣种前已笺。 若成就地狱如有机在地狱中方可发者圣人亦令谤法堕地狱如胜意之缘。 及坏非想非想有漏修无漏王三昧方坏耳。 前三具如正法念不杀戒生四天处不杀不盗生三十三天处加不淫生𦦨摩天处。 得绳准有部立以得得渐以后得得于前得故使往业能至未来身死得谢未来报起如一业成以一大得得于业法相续不断故名绳也。 【玄】饕餮上他刀反贪财也下他结反贪食也。 三趣因内具烦恼外加恶友又不随喜一善又无惭愧。 【玄】两片无漏夹熏前已笺。 仍不明五圣准玄文中云九次第定熏修有漏成无漏是那含业非不明也故云略。 如救头然大经云如救头火然又佛本行集云已具大怖惧如救头上火。 【玄】兼除四思欲界四品除乃家家义又云四恶趣四思又可云十使中贪嗔痴慢四。 十三昧四洲六欲。 如前广释智妙中节节释之如云十信信果头真如为求此理起十信心十住正习空等又云中道乃是果头能显初心学者仰信此理如藕丝悬须弥山等。 如前第二记前引大论云般若出过无量无边故云无等又佛于一切众生中无等故般若无等。 境妙中明二谛意文云寂场已来为法华弄引又灯明佛来大通佛来又本成佛来又本行时道而为众生作华台方便。 如为华台如应作而。 自是一边即是其事引法华论证故云即是彼论云莲华出水义不可尽离二乘浊泥水故入大众中坐如菩萨坐莲华上非坐草华也乃是菩萨闻一圆道证一圆果处华王界同舍那佛坐莲华台自华严已来并大通及本成已来皆为众生作华台方便乃至云若本初入华台者自是一边其未入者如上方便不息。 三辨依教科语误只是第二结耳。 【玄】不入二乘人手华严经语手也能执物喻信能受道彼经云菩萨手时时发愿云愿未来世得于信手。 七益者等多一等。 为见像见应作现。 义立七益之名为今经七益下文约凡师弘经以论七益既非入位进发故是义立耳。 一一文义皆云差即无差疏释种相体性中云诸种差别如来能知一切种只是一种差别即无差别无差别即差别相体性约十界十如若论差别即十界相若论无差别即佛界相差别无差别无差别差别等体性例尔。 【玄】知法非法法者禅波罗蜜中云名心所法或五阴法知或无名即我等者初心修观知生空与佛等知法无涅盘等者知法空与佛等。 释签卷第八 肇公虽有本迹言彼云以多宝之本垂释迦之迹。 三引本文是我方便诸佛亦然药草喻品文也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方便品文也此二迹中文耳大师之意下文既拂迹已通得引用以显本意记主谓本误矣。 中间相望互为本迹若论久远应如下文云本证已后方便化他开三显一发迹显本者还指最初为本中间示现发迹显本亦指最初为本今日发迹显本亦指最初为本未来发迹显本亦指最初为本今互为之言或指体用耳。 既于法华唱灭日月净明德佛说法华经毕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汝可安施牀座我于今夜涅盘。 【玄】同居方便二土以教对土通教方便也同居方便通人同见佛入灭。 本因四义本文智行位三义耳。 先受宝海记宝海次授弥陀记经中有王名无诤念有一千人眷属宝海佛俱为授记佛告无诤念王西方去此百千亿国有世界名安乐汝于是国作佛名无量寿(云云)经说宝海有三亿弟子皆初发心宝藏悉记今云宝海次受弥陀记是多写却宝海二字也又宝藏授观音记言善男子汝于一切众中生大悲心今当号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今签云字汝为观世音者恐误观世音乃因名耳。 綩綖綩绣裳也綖席也正作莚。 天衣不同释论云四天王衣重二两忉利一两夜摩十八铢兜率十二铢化乐六铢他化自在三铢欲界天衣从树边生形如薄氷皆有光明。 【玄】无十方佛释论云若佛于声闻法中言有十方无量佛众生当言佛易可遇不勤求脱不值此佛当遇彼佛如是懈怠不勤求度若闻唯有一佛甚可难遇便勤行精进小乘无他佛是此义也。 䴰与力反亦麦也。 特牛牡牛也牡莫厚反雄曰牡雌曰牝。 【玄】此中大有义大经云凡夫如乳须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酥阿罗汉支佛如醍醐此三藏五味也又云须陀洹斯陀含如真乳阿那含如酪阿罗汉如生酥支佛十地菩萨如熟酥佛如醍醐此通五味也又云众生如牛新生血乳未别声闻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酥诸佛如醍醐此别五味也。 别佛起道场说次第五味信住行向地对五味。 已今本迹犹是一往具足应须辨事理乃至权实四句其义方足应云理本事迹理迹事本俱本俱迹其余例尔。 已迹今本如前分别中间被拂。 已实今权最初为已实迹门为今权。 俱权俱实本成已后为远权迹门已前为近权名俱权最初为已实本门为今实名俱实。 事理四句已理今事已事今理俱事俱理最初为已理迹门为今事中间为已事本门为今理本成后为远事迹门前为近事最初为已理本门为今理体用等例说。 例知有三一寂光之后有所证者二所证浅深三被拂。 经中释迦大悲经凡四译一智通二僧迦达磨三金刚智四不空四经中不见释迦于证法明如来所学习道法或在他经。 【玄】故约此指彼今因法指智行位三妙迹因法指迹佛行因本果法指久证三轨迹果法指四佛近所证法及二十四心。 【玄】或可将本人示迹人生四弟子而示迹佛则有异前文以佛显佛。 【玄】或将迹法显本法本弟子所证证迹佛之证。 四恒离车离车梵音也此翻边主其国多义让五百长者迭为王。 乃至视毒能杀人者经云诸佛世界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及阎浮提一切大众亦悉来集唯除迦叶阿难二众阿闍世王及其眷属乃至毒蛇视能杀人蛣𧏙蝮蝎蝮方六反亦蛇也虿丑迈反毒虫也螫施只反虫行毒也蝗子毒虫名尔雅云蝝蝮蜪注云蝗子未有翅。 十六恶律仪一为利养羔羊肥已转卖二为利屠杀三养猪䐗肥已转卖四为利买已屠杀五养牛犊肥已转卖六为利买已屠杀七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为利买已屠杀九鈎鱼十猎师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十三网捕飞鸟十四两舌十五狱卒十六呪龙。 周那玄云纯陀梵音楚夏耳纯陀此翻妙义。 白长者经中是白佛耳非白长者以次佛答勿作是言知是文误。 于其舍涅盘舍下脱一食字今捡文证之第三云阿难白佛周那设供无有福利何以故如来最后于其舍食便取涅盘佛告阿难勿作是言周那为获大利乃至生天等若涅盘经本双林示灭章安云若见佛自行乞食到纯陀舍食檀茸羮中夜入灭舆向双林此是小机所见也。 作寄金譬但寄年少不寄老人经云诸比丘白佛譬如老人年百二十岁余命无几有一富人缘事欲行以百斤金寄是老人而作是言以是宝物而用寄汝我他日还还时归我是老人命终所寄之物悉皆散失(云云)乃至云世尊若以法宝付属阿难等者不得久住盖诸声闻悉皆无常故如彼老人应以佛法付属诸菩萨得久住故如彼壮人受他寄物百金者章安云喻百句解脱。 广明护法如云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及诸律仪带持刀劒弓箭护持清净持戒比丘。 【玄】彼经虽一两处说佛答迦叶云我初坐道场亦有菩萨来问此义乃是元初圆满始坐非方便道场也又云久于无量劫来成佛此亦如法华成佛久远。 【玄】今经正明发迹乃至云虽一两处少说寿量品云常住不灭又云世间相常住。 【玄】所破之麤例更是妙迹中十妙既麤以此之麤破三教境智行等之十麤此三教麤例更妙不答中以智例惑所破四住麤既是妙能破惑智岂不妙耶。 亦得是法法既已定事理之法不应云在本则事理俱理在迹则事理俱事又在本则教行俱教在迹则教行俱行须事理教行一一各别盖约定偏定圆定事定理定教定行等若约论权实者在迹则事理俱权乃至在本教行俱实在迹则教行俱权。 本地五重为本昔经已说事理乃至权实皆是迹今经所说久远事理乃至权实皆是本也。 初依境开已是约理如开十二因缘境中云岂有思议之麤异不思议妙只体思议即不思议乃至无谛境后结云诸谛境可说为麤不可说为妙不可说亦不可说是妙亦妙也。 虽开身事相身者如云或说己身或说他身开事者如云或示己事或示他事。 须甄于果例位上下则知浅深。 余未破无明生身菩萨有至一生得三菩提者其余眷属随惑判释位次浅深。 【玄】损生增道性云云者例生身菩萨五益四益可知。 无生忍化化应作位。 从发心处即是六根经云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菩提心。 以待后佛指弥勒也分身诸佛各带一侍者见是地涌菩萨皆不识一人又从何来是诸佛各告曰有弥勒菩萨次后作佛已问此事佛将答之。 如下疏即指玄文。 頴首造数周礼保民教国子六艺一五礼二六乐三五射四五驭五六书六九数言九数者一方田二粟米三差分四少广五商功六均输七方程八羸不足九旁要但要略知数耳。 臯陶下音遥。 略破列多列。 从缘通摄缘谓缘助福缘资智。 但是戒圣行初谓不缺不破不穿不杂但制身口未修定慧。 亦在戒圣行中不缺等四渐至定共。 亦是戒圣行前之理体大经云菩萨闻大涅盘闻已生信信戒定慧性中元具等。 如第三境妙中已略解竟玄第二末七种二谛开麤显妙中引法华论云莲华出水义今但引文者义已前解。 喻有八种谓顺喻顺喻者经云如天降雨沟渎皆满以至小坑大坑乃至小河大河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以至三昧满涅盘满。 逆喻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乃至大坑小坑沟渎以雨为本涅盘有本所谓解脱解脱有本所谓诃责诃责有本所谓持戒持戒有本所谓法雨。 现喻众生心性犹如猕猴取一舍一众生取着六尘无暂住时。 非喻如我昔告匿王有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无逃避处四山者即是众生生老病死。 先喻譬如有人贪着妙华采取之时为水所漂众生亦尔贪着五欲为生老病死之所漂溺。 后喻如法句经说莫轻少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先后喻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姙命不久全。 徧喻经中以三十三天上波利质多树为喻如今取莲华喻。 体宗用三料简之相文云体若是二体即非体体若不二体即非宗宗若不二宗即非宗宗若是二宗即非体乃至云宗非显体之宗。 【玄】亦用譬譬之从圆因缘施三因缘废三因缘立一因缘开三因缘显一因缘亦以此譬譬之乃至智行利益例皆譬之。 三种示现修平脊喻云师子修脊合喻云三示现修脊修者长也记主增种平两字三示现论无文。 疱疋効反。 𭉨经中作𭪿子累反口也。 如前释法中前总解十如毕次别为四番释之一四趣二人天三二乘四菩萨佛。 【玄】大经言是味真正停留在山如来性品云譬如雪山有一味药名曰药味其味极甜在深丛下人无能见有人闻香即知其地当有是药过去世中有转轮王造作木筩以接其药其味真正王既没已其后是药或酸或醎或苦或淡等是药停留在山凡人薄福加工掘凿而不能得复有圣人出现于世以福因缘即得是药善男子如来秘藏其味亦尔为诸烦恼丛林所覆无明众生不能得见一味者譬如佛性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地狱畜生饿鬼天人男女非男非女。 𣫘应作㲉口木反又分管反卵殻也。 【玄】道灭可知石莲内华譬界内道华须譬界内灭石莲内华台譬界外道莲譬界外灭更详之。 【玄】茎即慈悲等菩萨欲拔苦集而起大悲欲与道灭而起大慈五行以慈悲为首故如茎也亦可别譬戒圣行业即智慧者诸行须慧亦可别譬慧圣行须即三昧者行须定成别譬定圣行开敷即解脱者如圣行证三地梵行证两地乃至极果。 【玄】倚荷倚应作猗伎谓立也。 棠应作塘谓触也。 【玄】噞喁上验下颙鱼口向上而动也。 【玄】华田田应作填谓填满也。 道时众生等三十一云云何无量义说无量名如佛名如来亦名阿罗诃亦名三藐三佛陀亦名船师亦名导师亦名正觉复有一义说无量名所谓五阴亦名颠倒亦名四念处亦名四食亦名四识住(疏云除色已余四阴即四识住)亦名为有亦名为无亦名为道(谓能通也)亦名为时(因于实法有假名时)亦名众生亦名为世亦名第一义亦名三修谓身戒心慧签脱戒字亦名因果亦名烦恼亦名解脱亦名十二因缘亦名声闻乃至人天过去现在未来。 【玄】出生例此教出生行出生义出生结成三慧。 【玄】佥然音签尚书云佥曰于鲧哉注佥皆也。 译经有五失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泰是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赞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欢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文烦而今裁斥是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向其说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刈而不存是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是五失本也若大宋译场中明五失者二正倒失二文质失三取舍失四删前单后失谓译家不善经意佛作广说以厌繁故而删其前单其后使文不相贯五广略失此与安师说失同。 三不易智迳三达之心覆面所陈圣必因时时俗有异而删雅古以达今时是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凡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使合百王之下末俗是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大迦叶令五百罗汉迭察迭书令离千年而以近意裁彼结集之文罗汉兢兢若此末代之凡夫平平若是岂将不知法者猛乎是三不易也若宋译场中明三易者一凡圣有异一不易也时代不同二不易也愚智悬隔三不易。 嚼食与人什公云天竺国甚重文藻但改梵为秦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食与人非徒失味乃令人呕哕哕乙劣反逆气也。 今古共以法为经以字以脱一法字以玄云旧用三种签牒玄云虽别立三若尔须云以三法为经或是文略。 【玄】于食等者于法亦等疏云若知圣法事中于食等者事法亦等化他慈悲平等不应舍贫从富以食不等故慈悲观行皆悉不等。 【玄】左回诠恶右回诠善如六书转注左转为考右转为老是也左逆右顺如律说左遶麦藉为神所诃夫左右者若自南自西自北自东者名左如考字也自南自东自北自西名右如老字也以考老为左右亦可识逆顺。 如梵书十一点加于本音成十二字特就译场中请问彼云天竺字源有十七字及三十四字如此方制字六书中有转注会意之类也梵字始从一字增添点划至十一字并本初一字共成十二字亦可直将梵字并书字有十一划成本字并加本字成十二字。 如此劝学以一墨字徧摄诸法使学者晓悟此是大师劝喻意也劝或是勤字。 与夫夫语辞也或恐只是人字耳。 三藏至血鯹气三藏即菩提流支也春秋书记周时二百余年事其间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兵戈日寻并非义战书有血鯹以此。 无窄隘经云又解脱者无有迮隘譬陜路不受二人并行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空色相即名并行。 非住果德制御众生亦应用权。 并是具度具如幰盖是发菩提心与无作四谛相应丹枕中车内枕是安心车外枕是识通塞皆与般若相应。 乃至广破且如理六度中圆般若波罗蜜是显理之要去果最近三十七道品通乎四教若前之三教去果弥远况圆道品与圆度是同何得强分而为远近耶。 【玄】十二门论论是龙树菩萨造谓因缘门观有果无果门观缘门观相门观有相无相门观一异门观有无门观性门观因果门观作门观三时门观生门。 诸佛大人所乘论云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又能灭众生大苦与大利事故名为大又观音得大势至文殊弥勒菩萨等大士所乘故名为大次私斥中大人佛不行故名乘岂应以不行证因果乘者论中不释古人意云观音菩萨等未至极果须行大行佛已至果不须更一切法不是事不是证不是体名为证体也亦名证体。 【玄】是轩轩应胪。 次唯识应作释。 广说四种略说一种二十二云三印者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盘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后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知见如流水灯焰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众生于无常法中常颠倒故谓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无生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相不可得是名无我印问何故但作无常一切法无我答不作法无因无缘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不名为无常复次不作法中不生着心颠倒以是故不说是无常可说言无我有人说神是常徧知相以是故说一切法中无我寂灭者是涅盘三毒火灭故名寂灭印问寂灭印中何以但一法不说多答初印中说五阴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第三印中说二印果是名寂灭印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灭涅盘行者观作法无常便生厌世苦既知厌苦存着观主谓能是观以是故有第二法印知一切法无我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中内外分别推求观主不可得是一切法无我作如是知已不作戏论无所依止但归于灭以是故说寂灭涅盘印问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有为作法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违答观无常是观空因缘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过去色灭坏不可见故无色相未来色不生无作无用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亦不住不可见不可分别知故无色相无色相即是空空即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问过去未来色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住时可见云何言无色相答现在色亦无住时若法后见坏相当知初生时坏相常相随逐以微细故不识(云云)问佛说声闻法有四种实摩诃衍中有一实今何以说三实答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有四种略说则一种无常即苦谛集谛道谛说无我则一切法说寂灭涅盘即是尽谛既云广说四种故今缘出。 公侯伯子男五侯古之治民主也秦始皇废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立大守治之知州始也。 【玄】詃音罥诱也。 各可所尊大自在天略罗仙等。 宗计谓从毗纽天生从世性生等。 齐桓公正而不谲谲古穴反诈也句出论语正者按左传僖王四年春齐侯侵蔡蔡溃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于海西至于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寡酒人是征昭王南征不复寡人是问是正而不谲之事也杜预云包束也茅青茅也束而灌之以酒昭王成王之孙南巡守涉汉船坏而溺周人讳而不赴诸侯不知其故故问之(云云)齐桓公周僖王时五覇之长管仲相齐。 周公制礼文王之子名旦周礼仪礼皆其制也若礼记者孔子弟子各有增益洎汉文帝时戴德戴胜等述王制。 五经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七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秦焚书乐经亡矣。 九经易诗书又春秋开三传谓公羊糓梁左氏又礼开为三谓周礼仪礼礼记。 三坟坟大也三谓伏牺神农皇帝之书以谈大道。 五帝之书尧舜谈仁义之道。 六韬周书名六谓文武虎豹龙犬或语秘谶。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或夏殷周之三。 天文日月星辰以成文。 地理山川原隰以条理。 系易中有上系下系辞系者以下续上之义也。 象序中已解。 彖彖断也六十四卦皆有彖辞谓断卦中之吉凶易略例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也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义可见矣。 社谓后土礼记曰共工氏之子后土为社郑康成注云共工氏之子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为社。 稷谓后稷厉山氏之子孙柱及周弃为稷郑注云厉山氏其子孙柱能植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祭为稷神。 獭二月祭礼记月令曰獭取鱼以祭天故二月中气獭祭天以鱼。 犲八月祭犲祭兽谓捕兽以祭天也本是九月耳犲獭皆所以祭者见天子以谨宗庙也。 去奢去泰老子道德经曰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河上公注曰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此三者处中和无为则天下自化。 三面之罗史记云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至德矣及禽兽。 张陵为大蟒所吞乃至云得仙者高道传云天师道陵了辅汉汉留侯六代孙建武十年正月生于吴天目山桓帝永寿二年九月太山迎于云台峯白日上升今签云大吞蟒者蜀记云张陵后汉顺帝时人客学于蜀乃入鹄鸣山中山在益州晋原县西自称天师侮慢人鬼即身受报嘉平末年为蟒所噏子衡奔出寻无所得畏负清议之讥诫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生縻鹄足置石崖顶谋事办毕尅期发之至建安元年遣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东民山獠蚁集关外灵台治民等稽首再拜言伏闻圣驾玄都臣等长辞阴接尸尘方享九幽方夜衡入久之乃出而诡称云五旋驾辰华尔各还所治净心持行存师念道衡密抽游罥鹄直衡虗空民獠愚戆佥言登仙陵造道书以惑百姓从陵受道者出米五斗世号之为米贼其欺罔天地罪人矣何升天之有乎此与玄光法师辨惑论其说同鹄胡沃反鶴之类仙人所乘鸟也今信州龙虎山授箓者亦张天师乃是其远族耳。 嵆康为钟会所谮晋书云嵆康字叔夜有奇才美词气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康家贫甞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下以自赡给頴川钟会贵公子也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之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因此憾之遂言之于文帝曰嵆康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眤听遂害之康将刑东市大学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 若次下次应作此。 【玄】无为无欲老子曰道常无为又曰上德无为言无欲者又曰常无欲以观其妙谓要妙也。 息诸夸企夸应作跨企应作跂老子曰跂者不立跨者不进王注云物尚进则安安故曰跂者不立谓不可久立矣跨者不行注云自以为贵而跨于人众共蔽之使不得行御曰跂者举踵而望也跨以跨夹物也以喻自谓见求明明终不得何异夫跂求久立跨求行履乎。 绝圣弃智河上公注云绝圣制作反初守元五帝画象仓颉作书不如三皇结绳无文御注云绝圣言教之迹则化无为弃凡夫智诈之用则人淳朴淳朴则巧伪不作无为则矜徇不行。 虗无其道老子曰见素抱朴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 大雇其宝论云毗耶离梵志名曰论力诸利昌等大雇其宝物令与佛论取其雇已即于其夜撰五百难明旦与诸利昌至佛所等今签云明难写倒也本难字在明字上。 而若自爱着论中若字作各。 玄签备捡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