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盂兰盆经疏下 充国沙门宗密述 四、正解经文(二)。正解经文,于中复二:初释题目、二解本文。初、释题目。 佛说盂兰盆经 此经总有三译:一、晋武帝时,刹法师翻,云盂兰盆经。二、惠帝时,法炬法师译,云灌腊经,应此文云「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等」故。三、旧本别录,又有一师翻,为报恩经,约所行之行而立名故。今所释者,即初译也。义净三藏云:「颁自我口,畅之彼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斯繇尊者之亲魂沈暗道,载饥且渴命似倒悬,纵圣子之威灵无以拯其涂炭。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即从此义以立经名。经者,正名为线,义曰契经。线能贯华、经能持纬,谓所诠之义似纬似华,能诠之文能持能贯。今顺此方典诰,是以目之为经。借义助名,仍加契字。此释,符《佛地论》二义中贯穿之义,《杂心论》五义中结鬘之义也。 二、解本文。解本文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初序分中,诸经多有二序:一、证信序,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标记说时说处分明,大众同闻非谬,以为证据令总信受。经无丰约,非信不传,繇是经初必须证信。故《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二、发起序,发明信起正宗之法。如《净名》宝盖、《法华》毫光之类。然证信亦云通序,诸经皆同故。亦云经后序,佛说法时而未有故。发起亦云别序,诸经各别故。亦云经前序,佛先自发起,方说正宗故。 初、证信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则佛临灭度时,阿难请问四事,佛令置此言也。所问四事,佛一一答,谓一依四念处、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处若干人俱。诸经多具六种成就,文或阙略,义必具之,谓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今经阙于列众也。又闻成就为初,异余经者,各是译人之意。谓或云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或云我于佛边闻如是法,皆是指法之词也。不云我者,意彰圣人皆证无我理故。余经有者,即阿难自指五蕴假者,不同情计之我,亦无过也。闻,谓耳根发识听彼外声。次云如是者,信成就也。夫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云:「信顺之词也。」一时者,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名一时;简异余时也。谓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能别举,一言略周故但云一。诸方时分延促不定,故总言一时。然诸经中不指定时、指定处者,有解招难,故不用之。今详其意,以处则不过十六国中游化住止之处而有其数,易为标指。时则年月春秋寒热昼夜寅卯须臾等时,变异迅速、积数无量、不可说录,难为标指故。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者也。觉有三义:一、自觉我空,简异凡夫。二、觉他法空,简异二乘。三、觉满俱空,合于本觉,名究竟觉或名大觉妙觉,简异菩萨。在舍卫等者,处成就也。真谛记云「住处有二:一境界处,谓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谓统出家之众。初即舍卫,后即只园。」《婆沙论》云「举舍卫者,令远人知;举只园者,令近人知。」舍卫,此云闻物,谓具足财宝之物、多闻解脱之人,远闻诸国故。义净三藏译《金刚经》云名称大城。只树等者,即只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长者所买之园。只陀,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也。生时王与外国战胜,因以为名。给孤独者,是臣之号,本名须达多,此云善施,谓给孤独即是善施。又常行施故名善施,乡人美之号给孤独。然园是须达所买、树是只陀所施,园总树别先合标园,今以礼别尊卑故树先园后。西国呼寺为僧伽蓝摩,此云众园。以佛教东流初至中国,止鸿胪寺宾异域僧;僧既渐多,散置别馆,存其本号皆曰寺焉。其买园施树者,《涅盘经》说:须达长者为儿聘妇,诣王舍城。因见佛发心,请入舍卫说法。佛令舍利弗随归,先拣住处。择得只陀太子之园,长者问买,太子戏云:「侧布黄金,满即卖之。」长者便欲交付。太子云:「是戏言。」共请断事之人断之,彼断令依先语。长者载金侧布,唯少一隅。太子见其不惜财宝,知佛殊胜,遂施所余之地置立门屋,施园中树以为林荫。二人共成精舍,请佛居之,故云只树等也。阙众成就者,但文略也,如《无常经》等。然有其时,必具徒众,故经末云「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二发起序(六)。发起者,此经既以孝顺拔苦为宗,故托救母之缘而为发起。文分为六:第一目连道满、第二知恩欲酬、第三攀慕遍寻、第四得见所在、第五痛哭往救、第六恶习现前。 初、目连道满。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此人姓大目犍连,唐言菉菽氏。彼国上古有仙,常食菉豆,尊者是彼之种族也。名尼拘律陀,即树名也。尊者二亲因祭此树神而生尊者,故名此也。是王舍城中辅相之子,时人贵其种,所以称其氏。始得六通者,始即是初,初得圣道便度二亲,本因亲而修道故也。道虽无异,本愿各殊,故诸圣者不必皆尔。六通者,一神境通,智证神境故。亦名如意通,身如其意欲往即到故。二天眼通、三天耳通,谓能见能闻若近若远障内障外色声等故。四宿命通,能知宿世本生本事故。五他心通,谓于定散漏无漏心一切能知故。六漏尽通,谓身中漏尽而能知故。六皆无拥,故总名通。 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度谓度脱。然报恩两字,但是通标虚位,度脱正是其报。乳谓母乳,哺是嚼哺。然父母有远近、恩有轻重、报有分全。远者七世乃至多世,近者即生此身。七世者,外教所宗。人以形质为本,传体相续,以父祖已上为七世,故偏尊于父。佛教所宗,人以灵识为本,四大形质为灵识所依,世世生生皆有父母,生养此身已去乃至七生所生父母为七世也。然寄托之处惟在母胎,生来乳哺怀抱亦多是母,故偏重母,是以经中但云报乳哺之恩也。乃至多世者,于中偏取归依佛已来所有生身父母,能生我身修道器故。诸佛成道之时,多生父母皆相会遇,闻法获益。恩有轻重者,此生父母最重,余渐轻也。报有分全者,侍养一生为分,度脱多生为全。故经云「左肩担父、右肩担母,遍行大地,亦不能报恩。」故知此生所报为分,设同孟宗、董黯、董永之类,亦为分也。今经云「欲度父母者,意令得道。」明其全也。若总不报,便是不孝罪人,况加逆事。且泛论一切人恩,《华严经》云「不知恩者,多遭横死。」《观佛相海经》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诸恩尚然,况于父母。父母之恩无可校量,故《诗》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乃至无父可怙,无母可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故三藏云:「父母义高天地、恩深巨海,是以系仰顾腹之恩、思答劬劳之德。」《父母恩重经》云「父母怀抱,含笑未语和和弄声,饥时须食非母不哺,渴时须饮非母不乳(云云)。计论母恩昊天罔极。呜呼慈母云何可报(云云)。至于行来东西隣里井竈碓磨,不时还家。母忽心惊,两乳流出,即知我儿家中忆我。即便还家。」 问:详此经文浅朴,偏诫贫贱之流何也?答:君子自孝,故偏诫小人。又君子有箪瓢之贫,何妨确磨等事。又偏叙艰勤之语,始彰鞠养之劳耳。 又云「其儿遥见母来,或在栏车摇头弄脑,或复曳腹随行呜呼向母。母为其子曲身下就,长舒两手摩拭尘土,呜和其口、开怀出乳,以乳乳之。母见儿欢、儿见母喜,二情相交恩爱慈重莫复过是(云云)。既生长大,朋友相随,梳头摩发,欲得好衣覆盖其身,敝衣故破父母自着,新好绵帛先与其子。至于行来官私急疾,倾心南北、逐子东西,横簪头上。子渐长大,为与索妻,得他女子父母转疎,私房室内共相语乐。父母年老气力衰微,终朝至暮不来借问。或复父孤母寡独守空房,犹如客人寄止他舍,常无恩爱。或无襦被寒冻苦辛,厄难遭之太甚。年老色衰多饶蚤虱,夙夜不卧长吟叹息:『何罪宿愆,生此不孝之子。』或时呼唤,瞋目惊怒尽不从顺。妇儿骂詈,低头含笑(云云)。帝释梵王诸天人民,一切众会闻经欢喜发菩提心,号哭动地泪下如雨。」评曰:细思其事,诚哉是言。或有母不如此、儿不如彼者,百中无一也。良繇众生无始无明迷真执妄,既根本颠倒,故枝末一一皆然。祸哉凡愚,云何可度。 三、攀慕遍寻。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观求生处,是天眼通。繇证道而得,故云道眼。世间有二,谓三界是器世间,六道是有情世间。然尊者丧亲之日犹是凡夫,不知父母生于何道。今成圣果,力可追求,故以天眼上下观视,于三界处寻六道身。得通便观,故云即也。 四、得见所在。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本观世间俱寻父母,父生乐处不假施劳,既非经宗故此不述。母生鬼道已属三涂,复在饿中,是鬼之极苦,拔济苦者唯盂兰盆,发起正宗意在斯也。生饿鬼中是异熟果,酬引业故。不见饮食是等流果,酬满业故,是悭贪业之果也。皮骨连立是增上果。准《正理论》,鬼本住在此洲之下五百繇旬,纵广亦尔。有琰魔罗界,从此展转散趣余方,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积月积年寿五百岁。然鬼有三种:一、无财鬼,以无福德不得食故。二、少财鬼,少得净妙饮食故。三、多财鬼,多得净妙饮食故。此三种鬼,复各有三。无财三者,一、炬口鬼,谓火炬炎炽常从口出。繇是前生烧坏村栅、焚炙贤良以此求财,堕于地狱,从地狱出堕此鬼中。故《正法念经》云「若人贪嫉枉夺人财、破人城郭杀害抄掠得财,奉王大臣,转增凶暴,堕炽然饿鬼中。」二、针咽鬼,谓头大如山、咽如针孔。繇于破斋夜食、盗窃众僧之食故。故《斋法清净经》云「目连路逢数百万鬼,头如大山」等。三、臭口鬼,谓口中腐臭自恶受苦。以多贪名利,自是非他,赞叹恶人、毁谤贤善故。据此三种,宁吞铁丸不食信施。少财三者,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为贪利故,妄行针炙及刺畜生,但为求财不愈疾故。二、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繇于贩卖猪羊、烹宰鹅鸭,汤烂刀剥楚痛难堪,地狱罪终堕斯鬼趣。三、大瘿鬼,咽垂大瘿,自决噉脓。繇嫉妬于人常怀瞋恨故。多财三者,一、得弃鬼,谓常得祭祀所弃食故。繇于罪多福少,少施多悭,弃掷之物方惠施故。二、得失鬼,谓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以于现财常生悭着,疑欲失者而方舍故。三、势力鬼,谓夜叉、罗刹、毗舍闍等。所受富乐类于人天,或依树林、或住山谷、或居灵庙、或处空宫,形竪而行,属于鬼趣。此等变化多端者,繇于因地罪福不精,苦乐之因相杂作故。《付法藏传》说:僧伽耶舍比丘,游大海边,见妙宫殿,其家锁二鬼等。今尊者之亲,是无财鬼中炬口鬼也。又有处说,饿鬼有三种:一、外障,得遇水时即见有人执刀仗等而障碍故。二、内障,口有火炬,或咽如针故。三、无障,见河是猛火,或食粪秽、或自割身肉食噉等。今尊者之亲当内障也。上来诸鬼皆繇自心因行所招,果报必应,譬如影响繇于形声,虽父母至亲不相替代。故诸智者宜各励心,傥遇善缘不应空过,一朝去世谁为修崇?纵托子孙,七分获一;况无孝子,悔恨何追。且浊世凡流鲜怀仁孝,唯忧妻子,岂念幽灵?贫贱者迫以饥寒,富贵者荒于财色,设能追福,厌课者多;竭力罄心,万中无一。世途目击,岂不昭然。故《恩重经》云「夫妻和合同作五逆,彼时呼唤急速走使。父母之语十唤九违,不相从顺骂詈瞋目。」生存尚尔,殁后可知。自既不仁,儿岂能孝?故昔有送父林野,乃持舆回归。以古观今,虽途迹异而心同也。 五、恸哭往救。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悲哀者,生育恩重如上所陈。死别隔生忽然再见,纵使颜容仍旧,亦可啼泣悲伤,况覩鬼形皮骨连立、喉中烟焰腹里空虚,苦似倒悬命唯喘息,岂不能碎身擗踊竭气号啕,恨罪逆之偷安、痛慈亲之受苦。经标总意但曰悲哀,细察当时何疑不尔。故三藏科云摧恸,释云:感激彻于骨髓,号叫动于天地。钵饭往饷者,母既气绵夕漏厄在朝饥,饥而且渴理须救济,济此之急饭食为先,故以钵盛饭持饷于母。 六、恶习现在。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揣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境随心变,果藉业成。饿因未除,饱缘宁致?鬼是炬口,食近口而炽然;水作坚氷,氷近汤而确耳。即知神力不禁业力,除饥要且除悭,故六通往饷而招殃、百味盆罗而致苦。大哉业熟,可思者焉。今左手障钵,悭恐余侵。右手揣食,贪于自给。悭贪猛盛如此现行,饭食劣缘若何充济?故化为火,不得食也。上来序分竟。 二、正宗分(二)。正宗分,文分为二:初目连悲陈苦厄、二如来广示因缘。 初、目连悲陈苦厄。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子急告父,臣急告君,自力不如,理宜投佛。弟子勤观四谛、已证三明,可以反覆山河、回转日月。岂料母萦极苦、命若倒悬,竭其孝诚尽其神变,而竟不能令除恶报暂济饥肠,所以叫泣奔还,备申哀恳。 二、如来广示因缘(八)。如来广示因缘,且依三藏大分八段:第一彰母罪深、第二明子德劣、第三斥邪无力、第四显正有能、第五许以救方、第六示其正法、第七孝子领悟、第八慈母获益。 初、彰母罪深。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 有经中说:定光佛时目连名罗卜,母字青提。罗卜欲行,嘱其母曰:「若有客来,娘当具膳。」去后客至,母乃不供,仍更诈为设食之筵。儿归问曰:「昨日客来,若为备拟?」母曰:「汝岂不见设食处耶?」从尔已来五百生中悭悭相续,故云罪根深结。罪谓身口之业,根谓悭贪之心。多生相续为深,交固难解为结。从悭所起皆是罪业,非唯彼时一度妄语。谓悭贪是苦根,所作是苦业,饿鬼是苦果,为三事也。若准十重戒中,悭亦是业,唯贪为根,起罪业故。 问:五百生悭,为人为鬼?答:人鬼相间,造受相资。若唯人身不名恶报,若唯鬼身不应造业。或亦为畜,于理无妨。但悭习不除,即名相续。 问:目连自定光佛世已来,所生之母不一,如何偏救彼之青提?答:青提与目连缘深,今生复为其母。但救此身所生之母,非谓救彼远世青提。余论云云,皆为未达。 二、明子德劣。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汝母悭心,悭于一切。时经多世、事历多人,岂汝一人力可济拔? 三、斥邪无力。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只、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三藏云:「纵汝感天灵于上界、激地只于下方,纵摄邪魔、横罗外道,统六合以同一家、总八部以为一众,并其神力亦不奈何。」外道道士者,外道中之道士也,简内道中之道士。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故。四天王者,毗沙门等护持世界者也。 四、显正有能。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三藏云:「一缕不能制象,必假多丝;一人不能除业,必资众德。」今详前后经文,以邪正一多相对乃有四句:一、正而非多,此不能救,故前「非汝一人奈何」。二、多而非正,亦不能救,即前「神只邪魔外道」等也。三、亦多亦正,方可救拔,即十方僧也。四、不多不正,居然不可,故无经文。 五、许以救方。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今当说者,正是许词。救济法者,是所许事。令一切等者,千钧之弩不独为鼷鼠发机,三界之尊岂偏令汝母离苦。 六、示其正法。示正法,于中分二:初教孝子献供之法、后教众僧受供之仪。初复有五:一定胜时、二发胜意、三设胜供、四赞胜田、五获胜益。谓自恣日为胜时,如春阳之月。孝心为胜意,如精新种子。百味五果等为胜供,如好牛犁。以之供养,如能耕垦,贤圣为胜田,如膏腴之地。存亡父母六亲眷属,乃至七代离苦生天为胜益,如千箱万斛秋收冬藏。经文意势,岂不然乎?智者详之,如指其掌。 初、教孝子献供法(五)。一、定胜时。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梵语僧伽,此云众和合。谓若众而不和,如群商群吏及军众等,不名僧宝。若和而不众,如二人同心之类,亦非僧宝。众而和合为福之因,方名僧宝。和合者,此有六种,谓身和同事、语和同默、意和同忍、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也。儒说小人君子或和或同,今释子比丘和而同也。今云十方者,法无限局,岂隔亲疎?众僧者,唐梵重标,译人之拙。七月十五日者,前三月夏安居竟,故可自恣。自恣有三日,或十四、十五、十六,今举中间也。此剩僧字,去之又句阙,亦是译人之失也,何不云「共自恣时」?自恣者,自己之过,恣他所举。谓一夏安居九旬加行,不阶四果亦得四禅,佛设教门本意如此。正像末法僧等皆然,虽后五百岁,亦有持戒修福者故。然将超苦海,谨护浮囊,犹恐当局者迷,必藉旁观得失。纵不断惑证果,还希罪灭福生,故褊袒于众中,白大德长老:「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举。哀愍语我,我当忏悔。」如此则身心清净犹如琉璃,禅定解脱或有之矣。供养此者力用可知,岂不拔济先亡、资熏现在?故三藏云:「比丘受岁之日、大众自恣之时,僧多获道于四果,故能济厄于七代。」 二、发胜意。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当为者,能救之心。七世下,所救之境。约境明心,故云胜也。七世者,所生父母,不同儒教取上代祖宗。厄难中者,通于存殁。殁则地狱鬼畜,存则病痛枷禁,皆名厄难。七世父母虽似转疎,皆是生我修道之器。既蒙鞠育,岂负深恩。故三藏云:「天地覆载,既无惮于劬劳;幽显沈沦,理合答于罔极。」 三、设胜供。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具饭百味者,总标也。如人盛馔盘筵邀命宾客,唯云吃饭,故饭为总,统于百味。百者大数,非定一百。五果者,一核果,如枣杏桃李等。二肤果,如瓜梨柰椹等。三壳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苏荏等。五角果,如菱豆等。上皆舌所尝也。汲灌盆器者,沐浴等所用,并下床敷卧具,皆身所觉也。香者,鼻所嗅也。油锭烛者,照燎等用,眼所见也。亦可香油涂身,亦属身摄,西域如此。尽世甘美者,亦属舌也。上来于五欲境中唯阙声也。尽世之言,详其意趣有二种尽,谓富贵则尽世所有,有即须求;贫贱则尽力所及,及则须觅。即知不定少多之物,但在竭尽其心。亦类彼享于克诚、馨于明德也。着盆中者,译经讹错,如何床等可置盆中?应云「着盂兰盆供会之中」也。供养二句者,正明行也。据经本意,但以可受用物供养大德之僧,不必雕镂金玉、剪割缯彩、高耸栏架等也。故三藏云:「汝须物华四事、盆美八珍,历十方而运想、澄一心而供养。」 四、赞胜田。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初二句约人赞时而总标,末二句以威仪赞人而总结。中间人法有其五对,但文不次。谓处有山间树下对,证有四果六通对,行有自利利他对,学者戒定对,人有大小对亦名权实对。又总束之不出人法,谓三学三乘对也。从初至四果,禅定也。次从或在下至自在教化,智慧也。皆同下三句,净戒也。三乘,即声闻、缘觉、十地大人也。皆同一心,是意和合,谓受供时皆同运惭愧殷重心、慈悲报恩救济心。人虽位有凡圣、德有优劣,而所运心一而无异,故云同也。受钵和罗饭者,钵中饭也。梵云钵多罗,此云应量器,和字讹也。今时但云钵者,略也。经题云盆,即是钵也。译时随俗,题之云盆,盆之与钵皆是器故,故三藏释题翻为救器。此一句经正明自恣大德受盂兰盆供也。 五、获胜益。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此一唱经有两节意:初一半者,蒙悲愿之力而离苦;后一半者,蒙慈愿之力而得乐,乐中有存亡之异。初云此等自恣僧者,指前五对所说也。现世父母者,生此身父母也,非谓未亡名为现世,故指得益云出三涂。其现在未亡之父母下,自有文云「福乐百年」是也,不应重举。三藏错会,故作异释,甚非文意。六亲者,父母兄弟夫妻。眷属者,一切姻戚,通于表里。出三涂解脱者,总名离苦也。衣食自然者,且翻三涂生于人天,故属拔苦之文;亦可得乐,属于后也。若父母下,明存亡得乐,文相可知。天华光者,天上妙华光明也,略指快乐之相矣。 二、教众僧受供养仪。 时佛勅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呪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呪愿竟,便自受食。 此中前半净三业,后半具三宝。前中呪愿口业,禅定意业,受食身业。后中塔前是佛,呪愿是法,受食是僧。从他受而后食,法律如此,即受字亦属法也。塔者,边国讹语,正云窣堵波,此云高显处。此中意通殿塔,塔安舍利,殿安佛像。 七、孝子领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净业既成,必知离苦。观因验果声响不差,故喜而止啼也。如处世刑狱,嘱大力人,财赌既行其心已喜。 八、慈母获益。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闻经且是受教,施设盆供合在余时。今说经次便云脱饿鬼者,译经阙略也。应于正宗终处叙结集家文,云「尔时目连闻是。是法已,至七月十五施设盆供,供自恣僧已,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则文义俱显矣。故三藏云:「孝子既献供于此晨,慈母乃除殃于是日。大哉圣力速疾如斯。」其饿鬼受苦年劫时分,待检叙之。 三、流通分。流通分有三:一申请、二赞请、三答请。 一、申请。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不?」 说此语时,亦是设供之后,非一席之事。至毕钵罗窟,方始总集为经也。目连爱其亲而及他人,如颍考叔谏庄公也。 二、赞请。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初句标赞大善快问者,深契圣心;后二句释所以。以正欲说,即遇问词,机感相投潜通密应,故言快问。佛本意者,欲说孝道最大故、拔苦事重故、盂兰法胜故。世尊覩众胜缘机熟,可教化故。 三、答请(五):一、教起行。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虽贵贱品隔、僧俗道殊,自非化生湿生,无不有父有母。慈乌鹦鹉尚解思恩,岂况人伦而不济拔?孝之利害已具玄谈,既识是非须依正道,故云应先为所生等也。据制令必为,不为即是违制,故亦当于制教,是以前判亦属律藏。然佛无悲喜,今于此日示现欢喜者,应机缘也。以佛本出世只为劝人修行,见人造恶则悲、见人修善则喜,今比丘九旬加行日满倍更恳诚。三千界中皆同如此称佛本意,宁不欣欢。此日设供,其福甚矣。 二、教发愿。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所修必假行门,所获必繇心愿。愿者心之乐欲,欲得存殁咸安。存者保寿于人间,常无病恼;殁者迁神于天上,永绝冥涂。行愿相资,无所不利。 三、教常作。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反明非佛弟子及不孝者即任不设盆供也。念念常忆者,无终始也。长养是事,慈爱是心,故前起行及发心愿以报之也。余文可解。三藏云:「父母结爱,既念念不去心;孝子报恩,须年年不绝供。」 四、劝受持。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智度论》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今云奉者,即受之义。应当者,勖此二力。 五、喜而奉命。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四辈者,僧尼士女,或云人天龙鬼,疑故两存。然凡厥生灵皆依恃怙,故父母恩均于天地。此虽至孝不得其门,今受神方信知灵验,必能除七世之厄难、报二亲之劬劳。自知心有所之,是以欢喜承命。 佛说盂兰盆经疏下终 盂兰经疏,唐圭峯禅师会孝道要言以注经,广明释门真孝,令学者得报亲之方,不落异解傍岐,入佛最上乘也。故历代高僧,于自恣日诱诸缁素,设盂兰会作度亲筏,实遵此经疏耳。庆与徐序东孝廉结弘法会集,诸宰官居士续梓方册三百卷目中,适此疏未镌,李太仆捐资镂板。余检阅南北藏,文句不同,今依云栖大师定本刻之。大师分科节目别出手眼,但南北较讹多不能书,谨跋数语,令观者不独识文句异同,或因指见月,得佛大孝报恩之旨。是所愿矣。 贵州赤水雪山沙门继庆跋 疏主传略(案《孝衡钞》、《传灯录》二本节要) 终南山圭峯宗密禅师,果州西充县人也,姓何氏,唐建中元年生。髫龀通儒书,冠岁探释典。元和二年将赴贡举,偶造遂州道圆和尚法席,欣然契会,遂求披削,当年进具,传契心印。又遍访名能,广乎知见。着述《圆觉》、《华严》、《涅盘》、《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并集诸宗禅言为《禅源诠》,及酬答书偈议论等,总百余卷,并传于世。文宗太和中,诏入内赐紫,累问法要,朝士倾慕。寻请归山,至会昌元年正月六日,于兴福塔院坐灭,四众哀泣喧野。奉全身于圭峯,茶毗得舍利数十粒,明白润大,藏之石室。世寿六十二,僧腊三十四。宣宗追諡定慧禅师,塔曰青莲。尝有偈云: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繇情,临终能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