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义记卷第七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上来难破闻、不闻义,自下第二辩实异相,明不可闻。然今且就涅盘一法明不可闻,余类可知。于中有二:一明涅盘不同色声故不可闻、二明涅盘非三世摄故不可闻。
前中两句:一举麁显细,明色与声可得见闻。「凡是色法或是可见、不可见」者,色有三种:一可见有对,谓眼所行;二不可见有对,谓耳、鼻、舌、身所对之色;三不可见无对,谓法尘中无作之色。此三种中,初一可见,余不可见,是以言「或」。又色尘中现在可见,过未叵见,亦得言「或」。「声亦如是,或是可闻、不可闻」者,现在可闻,过未叵闻。二辨细异麁,明「大涅盘不同色、声,云何而言可得见闻」。
后中亦二:一就三世音声推求,明其不得闻于涅盘。「过去已灭不可闻」者,过声已灭,不可寻之闻于涅盘。「未来未至亦不闻」者,未来音声以未至故,不可寻之闻于涅盘。「现在听时不名闻」者,当现听时,耳但闻声,未得寻声取彼涅盘,是故听时亦不得名闻于涅盘。「闻已声灭更不闻」者,听竟声灭更无取寻,故亦不得闻于涅盘。二就涅盘法体推求,明三世故不可闻涅盘,「亦非过去、现、未」正明涅盘体非三世,「若非三」下明叵说闻,「云何言」下结非圣说。
上来第一德王为难,下佛叹之,「善哉」总叹,「汝今」下别。别中有二:一叹其所解、二叹其所同。解中,「汝知一切诸法如幻炎」等叹其解空,「画水迹」等叹解无常,「如泡沫」等叹解无我,「无苦乐」等叹其解苦。无乐,苦相;无苦,苦实。故经说言「五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矣。问曰:德王上来难佛闻、不闻义,如来何故叹知幻等?以前德王知法虚幻,无常生灭,三世推求都无闻义,故为此叹。
次叹所同,明如十地之所知见。德王自位在于何处,如十地乎?下说德王久已成就菩提功德,化无量生令住菩提。初地已上皆名成就菩提功德,然今德王或可是佛示居学地、或在学穷,所解同余十住菩萨,故言如也。如经叹佛,如三世佛所说不变,此亦似彼。如来是中何故不答?有言客至。无客不答,圣化容豫,岂有此妨?但佛巧化,为留此答,兼益新来诸菩萨等,故此不答。
自下第二瑠璃为问,如来酬答。于中有六:一瑠璃将来先现光相、二辨光所从、三琉璃身至设供奉佛、四问答拂遣来去之相、五问答辨法、六琉璃闻法欢喜领解。文别可知:圣化有由故先现相,相有所从故次辨之,现相须应故次身来,来相覆真故次拂遣,来为显法故次辨法,得法称心故须领解。
先辨光相。「时大众中」明现光处,「忽然之顷」明现光时,「有大光明」正明现光,「非青色」下显其光相。琉璃菩萨从于平等实证身中放阿含光令人覩见,是故大众非青见青、乃至非见而得见也。「大众遇光,身心快乐」明光利益,先法、后喻。问曰:何故无边放光令此众怖,瑠璃放光令此众乐?盖随化宜不同故尔。云何不同?无边将来为表圣灭,欲使此众觉世不安,故令众怖。今此琉璃所放光者,为欲显法令众证入,胜益将至,故使众乐。
自下第二辨光所从,文别有二:一明此光从其平等实证中发、二就其化相明从东方瑠璃边来。前中,初先寄默彰寂,「尔时世尊问文殊」下以言显实。前寄默中,初文殊问,佛默不答光来之处,寂灭离言,故默显之。佛证穷深,故先默显,文殊从佛悟解寂义;故次第二迦叶转问,文殊不答,迦叶复从文殊悟解;故次第三无边转问,迦叶不答,无边复从迦叶悟解;故次第四净住王问,无边不答;众圣同证,是故乃至五百相问皆默不答。
以言显中,「如来先问文殊」下以七句广辨。前之六句,就实显实,明无因缘。后之一句,约相显实,明有因缘,因灭无明得菩提灯,故有此光。
上来显实,下就化辨。于中如来初先教说莫入第一,应以世谛而解说之。「文殊」下辨,于中有三:一此彰彼事、二彼彰此事、三结答如来。此彰彼中,文别有四:一彰彼国土人民之事、二彰彼化主、三「随所住」下彰彼所说共此不殊、四「琉璃光问满月光」下彰彼所问与此不异。
彼彰此中,文别有五:一满月光佛彰此世界人民之事、二彰此化主、三「大悲纯」下彰此所说共彼不殊、四「彼有菩萨名光明」下彰此所问与彼不异、五佛今答下彼劝瑠璃令来至此。问曰:何故不此劝向彼?解有五义:一彼土众生于此佛所有宿因缘故劝来此,此众于彼未必有缘故不劝往;二此土众生宜见彼来请法获益故劝来此,彼众于此未必有宜故不劝往;三欲令彼诸菩萨来导引此众往生净土,化益弘多,故劝来此,此众若往无如是利,故不劝往;四欲令彼新行菩萨来此恶界增长悲愿故劝来此,此众若往无如是利故不劝往;五德王于彼若有化益佛亦劝往,非起此说故不论之。
「彼琉璃」下是第三段,文殊举彼琉璃将来结答如来。此第二竟。
第三大段,琉璃来至供佛可知。
自下第四问答拂遣来去之相。佛先试问「为到者来?不到者来?」「瑠璃」下答,初先就身以明无来,次就法辨,后就心显明诸过尽故无有来。初中,「世尊!到亦不来、不到亦不来」者,解有二义:一就应身无常以释,应身达此名之为到,在路灭者名为不到。论其到者,此处新生,不从彼来,故不名来。其不到者,在路即灭,不来至此,故亦不来。二就真身常义以释,向来应身到与不到,于真常寂由来不动,故并不来。「我观此义都无有来」总以结之,到与不到二俱无来,故曰都无。次就法辨,「诸行若常亦不来」者同向后解,「若是无常亦无来」者如向前释,此名五阴以为诸行。下就心显,句别有八:前三远离凡夫之过,故无去来,初离我见,次离憍慢,后离取行,或见二取名为取行;后五远离二乘之过,初二后一迷大之过,中间二句执小之过。
自下第五问答辨法,于中有二:一欲问求听如来听许、二琉璃正问如来为辨。前中,初先琉璃欲问,请佛求听。「且置斯事」息止前言不来去之义,且说叵尽故言且置,「欲有所问」自宣己心,「唯垂哀等」请佛听许。下佛听之,「随意问」者正听其问,「今正是时」催令速问,「我当」已下许说于后。「所以」下释,所以我言今正是时,以佛难值、法难闻故。「诸佛难值,如优昙华」佛难值也。「法亦如是,难可闻」等法难闻也。于中先明小法难闻,难闻如佛,是以言「亦」。「十二部中方等复难」明大难闻。「是故」已下结劝专听。
琉璃正问如来答中,文别有二:一琉璃自为问闻、不闻,如来为解;二琉璃为他问生、不生,如来为释。此云何知?下文自辨。故下琉璃领解之中云「我蒙佛解闻、不闻」,故闻、不闻偏是自为,「亦令八万四千菩萨知生、不生」,明生、不生偏是为他。
问曰:何故闻与不闻偏是自为,生与不生偏是为他?以闻、不闻就真分别,其义渊深,故偏自为。彼生、不生辨其世谛因缘法相、其义麁近、故偏为他。理实所问无不为他,为分自利、利他行异,故为此别。
问曰:等为差别两行,以何义故不先为他?解有三义:一起行次第,要先自行方能利他,故先自为;二闻、不闻,琉璃菩萨本国先问,今乘彼请是以先问;三闻、不闻是初德体,乘上所辨是故先问。
问曰:若言起行次第要先自为,何故如来下诫琉璃先为他人,后为自身?释言:生心、起行各异,若论生心,要先为他,一切所行悲为本故。若论起行,要先自行,后方益他。下就起心,此就起行,故别不同。
就初段中,琉璃先请,「既蒙听许兼被诫勅」经家序列。如来前言「随意所问」是蒙听也,「是故应当专心能受」是诫勅也。即白「云何闻所不闻」正是请辞。
佛答有四:一赞其善问明己能答、二勅听许说、三教示听义、四随问正解。初中,「善哉」是叹辞也,「汝今欲」等明己能答。于中六句:前四明己有其说能,次一有心,后一有法。就前四中,「汝欲尽海」举其所求,「正值」已下明己能说;「汝有疑镞」举其所患,「我为医」等明己能治;「汝于佛」等举其所迷,「我有慧」等明已能示;「汝欲渡」等举其所出,「我能为」等明己能运。明有心中,「汝于我」等举彼亲爱,「我于汝」等显己慈怜。明有法中,「汝贪法宝」举其所须,「值我有」等明己能施。
第二勅中,先勅、次许、后教善听,严励其心。
第三教中,先别、后结。别中有其二十一句,相从为三:初有八句教离凡心、次七教舍二乘之心、后六教修菩萨之心。
教离凡中,初「闻法敬信」教离疑谤、二「至心听受」教离宽怠、三「恭敬尊重」教离轻末、四「于正法」下教离憎恶、五「莫念贪」下教离垢心、六「莫观」下教离嫌心、七「既闻法」下教离慢心、八「莫为」已下教离妄想异求之心。
次七教离二乘心中,初四教离二乘狭心:「亦莫生念我听法已,先自度身,然后度人」,苦中狭也;前教离凡,兼劝舍小,故云「亦莫」。「先自解身,然后解人」,集中狭也;「先自安身,然后安人」,道中狭也;「先自涅盘,后令他人」,灭中狭也。后三教离二乘小心:「于佛、法、僧应生等想」教舍别心;「于生死中生大苦想」教舍着心,变易生死实是大苦,莫谓为乐,于中乐着;「于大涅盘应生常」等教离倒心。
下六教修菩萨心中,初先为他教修广心,亦名教修念众生心;「当为大乘莫为二乘」教修大心,亦名教修求佛智心。后之四句教修深心,亦名教修离有为心。于中初二教离见心,「于一切法当无所住」,不住无也;「亦莫专执一切法相」,不执有也。「于法莫贪」教离爱心,「常生知法见法之心」教离痴心。「若能如是名闻不闻」总结彰益。
自下第四随问正解,初先解释闻不闻义,后以生列类以显之。前中四句,有何差别?准下释之法有二种:一是生死可闻之法、二是涅盘离闻之法。人亦有二:一凡、二圣。将凡、将圣对彼涅盘为前两句:圣于涅盘不闻之法堪能听受名不闻闻、凡于涅盘不闻之法不能听受名不闻不闻。将凡、将圣对彼生死为后两句:圣于生死可闻之法不复飡受名闻不闻、凡于生死可闻之法飡受不息故曰闻闻。四中,初句正答前问,举凡显圣故有第二,举染显净故有第三及与第四。就后类中,先生后到各有四句,下文自释。
自下第二瑠璃自前问生不生令佛解释,使彼新来菩萨解知。「其到不到」下答德王。初问之中,佛自广释,今此不论。文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难、四通。「世尊!云何不生生」者是初问也,向前四句理应齐问,就始言耳。
第二答中,先就内论,后就外辩。众生是内,非情为外。内中先释,后总结之。释中,初言「安住世谛,初出胎时名不生生」解上初句。在世谛者方乃受生故说住世,又世谛中受身不坏亦名住世。初出胎时正解生义,初则简后,出胎异前。「是名」下结,本未生时名为不生,出时名生,前后合说名不生生。
「云何不生不生」问第二句,「是大涅盘无生相」者,涅盘体寂是一不生,而复不为生相所生是二不生。「是名」下结,是中不欲明涅盘法。约涅盘法明生死身不生不生,要得涅盘方乃得为不生不生,故就论之。
「云何生不生」问第三句,「世谛死时」释显其相,此名现报以为世谛,世谛是生,死名不生,「是名」下结。
「云何生生」问第四句,下释有四:一就人总指,「一切凡夫名为生生」,良以圣人生不相续故指凡夫。二「何以」下释,先问次解,「生生不断」就分段无常解生生义,「一切有漏念念生」者就念无常解生生义,「是名」下结。三从「四住菩萨」已下举圣显凡,四住菩萨「名生不生」故凡名生生,炎地菩萨名为四住,地相入之中三地已还名为世间,四地已上名为出世,四住菩萨舍彼世间,证入出世,无生行慧,名生不生。四「何以」下释彼四住生不生义,先问次解,以彼于生除断自在,故本生者今更不生,「是名」下结是名内法。
后就外法中先问起发,「云何外法未生生」者问上初句,「不生不生」问第二句,「生不生」者问第三句,言「生生」者问第四句。后释其相,解初问中,「如种未生」解未生义,「得四大」等解其生义,「是名」下结。解第二中先问次解,「譬如败种」解前未生,「及未遇缘」解后未生,「如是等辈」举此类余,「名未」下结。解第三中先问次解,「如牙生」已解初生义,「不增长」者解后未生,「是名」下结。释第四句中先问次解,「如牙增长」正解生生,「若生不生则无增长」举生不生显前生生,义与上相似,「如是一切」举此类余,「是名」下结。问曰:何故就内、外事明此四义?为彰诸法义无偏定,无偏定故一切可空。
「瑠璃白」下第三设难,难有六句,初二难上一切有漏念念有生。前有何隐而须难乎?解言:前说有漏法体念念有生,法外生相前犹未辨,故此难之令佛解释。后四难上不生生等四句之义。前何不尽而复重难?前就内外麁事以释,未将生相对法而辩,故此重难,令佛辩之。
前中初言「有漏之法若有生者」就前有漏牒举生相,此乃举彼法外生相非法体生,欲就设难,所以举之,「为常、无常」进退审定。
下就设难,五句分别:一定法体,色心及与非色非心是有漏法。
二约前法辩四相义,四相有二:一法体四相,色心等法念念之间各有四相,初生、次住、终异、后灭;二法外四相,色等法边同时别有生等四相。总相论四,细分有八,谓四大相及四随相,亦名小相,彼大生边有一小生、乃至灭边有一小灭。以前四种相法宽多故名为大,后之四种相用狭少名为小,此八相从说以为四,此之四相就能为名。所言生者,能生他故名之为生,非是住前始起之生,乃至灭相能灭他故名之为灭,非是异后尽坏之灭,克论体性此八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四相如是,今此偏就法外四相以论生义。
三就生相明常、无常,当知此生亦常、无常,如下文说。于事分齐,色等法边恒有此生,故名为常。于法分齐,此之生相运运起尽,一谢往者更不重现,故曰无常。
四显难意,瑠璃今者次使如来就生解释常、无常,有、无之义,令彼新来菩萨解知,故反难之。
五随文解释,先难常义,「生若是常」举前所定,「有漏之法则无有生」约法难破,有漏无常,无常法边云何得有常住之生?有漏边有,明知无常。下难无常,「生若无常」牒前所定,一起谢往更不重来故曰无常,「则有漏是常」约法难破。生若无常一起谢往更不重来,有漏法边便无有生,无生迁改为是应常,然有漏法性是无常,恒有生相随而迁改,明知生相非是无常。
后四难中,第一难上生生之义、第二难上生不生义、第三难上不生生义、第四难上不生不生义。此将生相对法为难,以何义故不依前次?良以初二自、他相对,后二幼时有、无相对,随此便故不依前次。
就前二中,初句偏就能生设难,后句约对所生设难。初难云何?若彼生相还能自生可名生生,生不自生,云何得名为生生乎?难意如是。然彼生相但能生于色、心等法,不能自生,故今反举。「若生自生,生无自性」以理难破。若有自性可以生起故可自生;生无自性,云何自生?问曰:前说色等法边别有非色非心生相,今云何言生无自性?解云:此相判为能生,能生之外更无所生法之自性,故曰无也。
第二云何?若彼生相能得生他非生之法,如来可说为生不生;不能生他非生之法,云何得名为生不生?难意如是。然彼生相但能生于自家共起可生之法,不能生他无为无漏不可生法,故今反举。「若能生他,以何因缘不生无漏」以理难破。若能生他,以何因缘不生无为无漏之法?不能生故,非生不生。
就后二中,初句约就未生之时难破有生,后句约就未生之时难破无生。初句云何?若未生时已有其生,如来可就说不生生;未生之时不得有生,如来云何说不生生?难意如是。然色等法起时名生,未起之时不得名生,故今反举。「未生有生,云何于今乃名为生」以理难破,未生之时已先有生,云何于今现起之时方名为生?
后句云何?若未生时全无生性,如来可说不生不生;未生之时已有生性,云何佛说不生不生?难意如是。然有为法先未生时,虽无生事已有生性,故今反举。「未生无生,何故不说虚空为生」以理难破。若有为法本无生性后得生者,虚空本来亦无生性,何故不生?虚空不生,可先无生;有为可生,明本有生。本有生故,非不生不生。
自下第四如来释通,「善哉」叹问,下正辩释,文别有四:一牒前六难明不可说遣人定执、二「有因缘」下明前可说令人求解、三从「云何不生生」下释前第一不可说义、四「云何有因亦可说」下释前第二可说之义。
就初段中,言「不生生不可说」者,牒前瑠璃第五所难,明不可说;道言「生生不可说」者,牒前琉璃第三所难,明不可说;言「生不生不可说」者,牒前琉璃第四所难,明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者,牒上琉璃第六所难,明不可说;「生不可说」者,明前瑠璃第一所难,常有之生不可定说;言「不生不可说」者,明前瑠璃第二所难,生相灭后有漏法边一向无生,不可定说。此等皆悉不可定说,名不可说,非全不说。
问曰:何故明此六句皆不可说?为显诸法义无偏定,不偏定故六义并具。是义云何?以不生生不可定故有生生义。是义云何?下以后生破初不生,明有为法未生之时有可生性,不可定说以为不生。非不生故,将彼生相生如是等可生法时即得名为生于可生,是故得有生生之义。以彼生生不可定故,有生不生义。是义云何?下约初生破却后生,明有为法为他生相之所生故名之为生,体性非生。体非生故,将彼生相生此法时即得名为生于不生,是故得有生不生义。以生不生不可说故,有生生义及不生不生义。是义云何?下以初生破后不生,明有为法与他生相之所生故,体非不生。非不生故,将彼生相生此法时即名生生,是故得有生生之义。下文复以后句不生破却初生,明初生相能生色等非生法故,名之为生,体性非生。能生所生性皆非生,即得名为不生不生,是故得有不生不生义。以不生不生不可说故,有不生生义。是义云何?下说涅盘不生之法亦有生故,不生之法得有生义。涅盘既然,余法类尔,是故得有不生生义。复以生义不偏定故有不生义,不生不定故有生义。问曰:何故立此六义?为明诸法义不偏定,以不定故一切可空。
第二段中,「有因缘故亦可说」者明从因缘六皆可说。是义云何?法外生相能生色等可生之法,是故得有生生之义,即彼色等体非生相名为不生。法外生相生此色等非生之法名生不生,于未生时已有生性,是故得有不生生义。于未生时未有生事,故有不生不生之义。于事分齐,色等法边恒有生相,故有生义;于法分齐,运运起尽,一谢往者更无来理,是故得有无生之义。
第三段中,依前六句次第释之。「云何不生生不可说」者牒问初句,下释其相,偏以后生破初不生成不可说。言「不生」者牒初不生,「名为生」者是后生也。不生之时有可生义,云何可得定说。「不生」下重显之,「何故」问也。「以生故」者,以可生故,不可一向定说不生。
「云何生生不可说」者牒问第二,下释其相,以前生相破后法生成不可说。「生生故生」明前起后,初一生字牒举生相,次言生者明前生相能生诸法,言故生者彰彼诸法由相生故方始得生。「生生故不生」以前破后,有为诸法由彼相生方得生故无定生性,故言不生。「不可说」者,以不生故不可说生。亦可前后二生俱破,生生故生破前生也。前一相生,生诸法故说之为生,自体非生,非生故不生破后生也。后一法生,为他生故说之为生,自体非生。不可说者,前后二生皆不可说。
「云何生不生不可说」者牒问第三。「生即名生」以前破后。良以生者即名生故非定不生。「生不自生」以后破前。向前生相但能生他故名为生,自体非生。体非生故名为不生。以不生故,不可定说以之为生。「不可说」者生与不生皆悉不定故不可说。
「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说」者牒问第四,言「不生者名为涅盘」辩前不生涅盘常寂故曰不生。「涅盘不生故不可说」释后不生不可说也。涅盘从缘有可生故,不可定说为以不生。「何以」下释,从修证得义说为生,非是办无令有名生,是中不欲明涅盘生,举彼涅盘不生之法有可生义,类显世间不生之法有生义矣。
「生不可说」牒问第五,「以生无」者生相无常,一灭去者更不重来故曰生无,是故不可定说为生。
「云何不生不可说」者牒问第六,以有得者随事恒有,生相可得,是故不可定说不生。
第四段中,「云何有缘亦可说」者牒问前门,下对释之,「十因缘法为生作因,以是义故亦可得说」是总释也。十二缘中,前十因缘与第十一生支作因故得说生。亦可名彼《持地论》中所说十因以之为十,此能遍与诸法作因故得说生。
下别释之,先教听仪,「莫入空定,大众钝故」下正为解,前六难中但解初二及释第四,余略不论。解初二中,因论生相,剩辨余三。
文中先别,后总显之。别中,初先泛辨四相常、无常义,然后释文。就事分齐,四相名常,恒与色等诸法俱故;于法分齐,四俱无常,四相相催,无停住故。是义云何?如上所辨,四相细分差别有八,此八同时互相催切。大生力故,除其自体,令余七相及所随法一时俱生;小生力故,令大生生。大住力故,除其自体,令余七相及所随法一时俱住;小住力故,令大住住。乃至第四大灭力故,除其自体,令余七相及所随法一时俱灭;小灭力故,令大灭灭。是故诸相及彼法体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之义,故是无常。
次释其文,先解生相。「有为之法生亦常」者,法边恒有。「以住无常,生无常」者,住虽恒有,为用暂尔,名住无常。由此迁生,故生无常。生之无常具由四相,住用近生是故偏说。「住亦常」者,法边恒有。「以生无常,住无常」者,生虽恒有,用亦暂尔,名生无常。由斯迁住,故住无常。住之无常亦由诸相,生用近住故偏说之。下异与坏义类可知。
上来别解,下总释之。言「以性故,生住异坏皆是常」者,随事分齐,各自守性恒有为常。「念念灭故不说常」者,于法分齐,运运迁灭故是无常。理实念念亦生、住、异,据终说灭,「是大涅盘能断灭故名无常」者治灭无常。
「有漏法」下释上文中第四难也,向前难言「若能生他,以何因缘不生无漏」,故今释之「有漏之法未生之时已有生性,故生能生;无为无漏本无生性,是故生相不能得生」。文中初法,后举三喻类以显之。问曰:何故不释余难?解此难竟即知生相生有漏法非是自生,故第三难不劳更释。又此文中说有漏法未生之时已有生性,第五、第六未生之时有生无生,其难已遣,故更不论。
上来第五问答辩法,自下第六瑠璃领解。先踊在空七多罗树,下正领解。「我蒙教诲,因大涅盘解闻、不闻」自身领解。领佛向前教己听仪名蒙如来殷勤教诲,领佛向前解闻、不闻名因涅盘解闻、不闻。「亦令八万四千菩萨解生、不生」,代众领解。准此定知闻与不闻,为己故问;生与不生,为他故问。此二是前知密藏中两种义也。
自下第三无畏请问生净土义,如来为辩。文别有四:一瑠璃菩萨结前举后以为起发,「我今已解」是结前也,「无畏欲谘,唯垂听许」是举后也。二如来听许。三无畏正问,先起后问。问有四句:初「造何业生不动界」问其下人所修福因;二「其土菩萨云何而得智慧成」等,问下品人所修智因,此往生者即名以为其土菩萨;三「人中」下问上品人所修福因,此文略少,若具,应言此造何业生彼得为人中象王,有大威德,具修诸行;四「利智」下问其上人所修智因,此文亦略,若具,应言此造何业生彼国土,利智捷疾,闻则能解。
上来第三无畏正问。四如来为辩,于中文有二十一偈:初十二偈答上初问,明下品人所修福因;次有两偈答上第二问,明下品人所修智因;次有五偈答前第三,明上品人所修福因;末后两偈答前第四,明上品人所修智因。
就初段中,前之十偈明离恶行,谓离十恶。偈别论一,文显可知。问曰:此十应是上业,何故名下?为世修习故不名上,回求净土故得往生。后之两偈明作善行。
第二段中,初偈明为悕利世福,书写是经以为智因;后偈明为悕利世福,读诵是经以为智因。为世修习所以非上,回之求去故得往生。
第三段中,初之两偈明修戒行以为福因。于中,前偈自身无犯,后偈明其能治他过,后之三偈明修施行以为福因。
第四段中,初偈明其供养说者以为智因,后偈明其自身书写受持读诵以为智因。
自下第四远答德王最初所问。无畏初先领前举上,请佛酬答。「我今已知造业得生」是领前也,「光明遍照普为怜」等是举上也,「如来若」等是请答也。下佛答之,先赞德王勅听许说,「有因缘」下正为宣说。于中先举到、不到等类答前问,「闻所不闻亦如是」下当问正答。
问曰:何不望直正答在先类乎?释言:如来兼欲使人解知向前到、不到义,故先类之。于中初先开列四门,四中前二对彼涅盘不到之法,明凡未到、圣人已到;后二约对生死恶法,明圣不到、凡夫人到。
下广释之,「何因缘故未到不到」牒问初门。「夫不到者是大涅盘」解后不到,「凡夫未」下释初未到。「凡夫未到」总以标举,「以有贪」下别以显之,以有贪等有惑不到,「身业」已下恶业不到,「以是」下结。「何因缘故不到到」者牒问第二,言「不到者名大涅盘」解初不到,「何义到」下解释后到,「永断贪」等无惑故到,「永断身」等离业故到,「以是」下结。「须陀洹」下就人辨之。「何因缘故名到不到」牒问第三,「到者名为二十五有」释初到义,次别显之,「是名」下结。「声闻」已下解后不到,于中先明自行不到,「为化度」下明诸菩萨下化众生示现处中亦名为到。「何因缘故名到到」者牒问第四,「到者即是二十五有」解初到义,「一切凡」下解释后到也。
下正答之,「闻所不闻亦复如是」者总举类前,次列四名,义如上解。问曰:此四云何答上德王六难?释言:德王难别三对,一一对中义皆有四,两立两破:一立闻闻、二即约此难破如来闻不闻义、三立不闻不闻、四即约此难破如来不闻闻义。佛今随其所立所破并为存之,故列四门以答上难。
「云何」下释,但释初门,余三类上到、不到等其义可知,故略不论。于中有三:一就涅盘解不闻闻、二「云何菩萨不闻闻」下就彼三宝佛性等义解不闻闻、三「如佛先说修大涅盘闻不闻中有涅盘」下于前义中有难解者问答重明。
初中复三:一正就涅盘解不闻闻、二「德王白」下问答重论、三「德王白佛云何布施不得名为波罗蜜」下于前第二重显义中有难解者问答重释。初中先问,次对释之。先解不闻名大涅盘出不闻体,「何故」已下释不闻义,先征、后解。「非有为」者不同生死,有为之法可以言论,故不可闻。「非音声」者,不同能诠音声性故,不可得闻。「不可说」者,不同名字可宣说故,不可得闻。下释闻义,先征后解,「以是」下结。
自下第二问答重显,德王先难「佛说涅盘不可得闻。云何复言常乐我净而可得闻」略征前言。「何以故」下广显不应,先自征责,我以何故呵佛不应,下对显非。难意有三:一明涅盘体是无常,不应宣说有常可闻;二明涅盘有名可闻即是无常;三明是常,无名可闻。难意如是。
难辞有七:一明涅盘断烦恼得,本无今有,故是无常;二因庄严得故是无常;三有故无常;四以可见故是无常;五不平等故所以无常;六因恭敬得是以无常;七有名故当知无常。七中初六显初难意,末后一番显后二意。
就初难中,「断烦恼者名得涅盘,若未断者名为不得」辩涅盘相,「以是义」下明此涅盘本无今有,「若世间」下彰其无常,类以显之。初先泛举,「譬如瓶」下即事以显,「涅盘若」下约之征法。
第二难中,初先泛明一切世法「因庄严得,悉名无常」。次约显法,「涅盘若尔,应是无常」。「何等」已下辨庄严相。
第三难中,初先泛明一切有法悉皆无常。「若涅盘」下约之显法,「如佛昔」下引佛昔言明涅盘有。「以是义」下结成无常。
第四难中,初先泛明可见之法悉是无常,「如佛」已下约之显法。
第五难中,句别有四:一立等喻,「譬如虚空等无障碍,故名为常」;二约喻征法,「若涅盘等,何故众生有得、不得」责其不等,「若不等」下以其不等结成无常;三重立等喻;四约喻征法,「若涅盘等,一人得时多人应得、一人断结多人亦断」征令齐等,「若不如是,云何名常」以其不等征破常义。
第六难中,初先泛明因恭敬得悉是无常,次约显法,「涅盘亦尔不名为常」,「何以故下」广明涅盘因恭敬得,「以是义」下结成无常。
第七难中,初先辩列有名无常,「如其无」下明常无名故不可说,「云何」已下结破可闻。
下佛答之,前七难中但答五问,第五、第七略而不答。答初难中答意如何?明诸众生因断烦恼始见涅盘,而彼涅盘本有非今,故得为常。文中,初法,次喻,后合。
法中有四:一明涅盘本有非今、二明众生不见谓无、三明菩萨修道始见、四明虽始见法非今有。初中有二:一明涅盘体非本无,文有反顺,「涅盘体非本无今有」是其顺也,「若涅盘体本无今有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是其反也。问曰:方便断结,涅盘本无今有,岂非无漏?释言:此等实是方便断结无漏,但非自体本净无漏,故云非也。二「有佛」下明其常有,约佛显之。随相论之,有佛成道证会始有,无佛证会涅盘则无,实则涅盘古今不变,故曰常住。此初段竟,后三可知。
问曰:下说涅盘是其了因之果,能了之因既非本有,所了涅盘何容非始?解有三义:一就一人始终分别。涅盘既是了因之果,明在显时,果虽显时,性是本有,今据果德,反谈本性,故言本有。二就凡、佛二人分别。凡、佛虽殊,实性无二,以无二故,众生佛性即是诸佛大涅盘果。何故如是?彼大涅盘众生迷覆,未得显了,是故不得名涅盘果,然所迷法与后显时净德为本,故名佛性。故下文言「涅盘因者,所谓佛性」,即此佛性据佛望之,由来清净,无障无染,是故即名大涅盘果。故经说言「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盘相,不复更灭」,良以于佛本来常净,是涅盘故,今说非是本无今有,于凡未得是涅盘故。下文宣说了因所得。第三约缘就实分别。缘有染净,实则常湛。实从染缘说之为因,因在凡时;实从净缘说之为果,果在显时。废缘论实,实外无缘,知复约何说因说果,良以就实,非因果故。今说涅盘本有非今,随缘当显,故下宣说了因所得。
上来法说,次以喻况,于中还四,先喻初段明大涅盘本有非今,「暗室」喻于众生之身,「井及七宝」喻涅盘法,「人亦知者」寄知显有,「暗故不见」喻前第二恼覆不见,「有智人」下喻上第三,「是人于此终不念」下喻上第四。
合中亦四,「涅盘亦尔,本有非今」合上初段,「烦恼暗故,众生不见」合前第二,「大智」已下合上第三,「是故」已下合前第四。
次答第二,先牒总非,「何以」下释,先征、后解。解意如何?明诸众生因于庄严往见涅盘,非大涅盘假于庄严,故得为常。文中有三:一明涅盘体绝众相、二「以是义」下结成常义、三「见以无量阿僧只」下明诸众生因严乃见。
初中,「涅盘非生出」者,涅盘无有始生终出,又非因生亦非缘出。「非实虚」者,妙出情妄,故曰非虚。虚既不有,知复对何以说其实?故曰非实。是以经言「其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又,涅盘体不同妄情所取定实,故曰非实。不同世俗虚假之相,故曰非虚。「非作生」者,如下文说,非作因起,非生因生。「非是有漏有为法」者,体性常净,故非有漏。体无生灭,名非有为。不同色声,故「非见闻」。不可退散,故曰「非堕」。体无终尽,所以「非死」。万义同体,故非「别异」。义别千殊,故曰「非同」。体无动转,故「非往还」。体无流变,非三世摄,是故名为「非去来今」。义别尘算,所以「非一」。体如一味,所以「非多」。不同质像,故非「长、短,方、圆,尖、斜」。不同所取,故言「非相」。不同能取,故曰「非想」。不同四阴,故曰「非名」。不同色阴,故名「非色」。不作生因,生于他法,故曰「非因」。不从他生,是以「非果」。以非神生,故言「非我」。非我所有,名「非我所」。后二可知。
「譬如盲」下答第四难,明虽始见,见于本有,故非无常。于中两喻二合可知。
「汝言因」下答第六难,先牒总非,「何以」下释,先征后解。解意如何?明大涅盘非五因成,从了因显,所以是常。于中初明非五因成,先举五因,次列后释。下明涅盘非作因生,是了因显,先举二因,次列,后释。下持涅盘对因辩之,于中先明涅盘之法非作因生,唯了因显。次出了因,所谓三十七道品法、六波罗蜜。下复约对涅盘大小明因不同,布施、持戒乃至波若是涅盘因,不得名为大涅盘因,六波罗蜜乃得名为大涅盘因。道品亦尔,三十七品是涅盘因,无量僧只助菩提法方得名为大涅盘因。此等差别,下文自释。
问曰:向前第五句难,何故不答?如来解前第一难中明诸众生暗故不见,修故始见,众生虽有见与不见,涅盘恒有故得名常。彼难即遣,所以不释。又问:向前第七句难何故不解?下文宣说涅盘无名,强与立名,此难即遣,为是不释。
自下第三重辩向前布施等行是波罗蜜、非波罗蜜,并复显其涅盘大小。德王先问,佛答有二:一教修正解令其自知、二「云何施」下随问为释。前中有三:一教舍着心,于施等法不见不闻;二教修生解心,解知二谛;三由前二自知檀等。初段可知。
第二段中,解法唯二:一知世谛、二知真谛。文别有三:一略开二门:「知见法界」是第一门,明知真谛,界名为性,悟解法性名知法界;「解了实相」是第二门,明知世谛,知法虚幻是其世谛,诸法之实名解实相。二广辩释,先解初门,句别有二:一明所知,知二无我,「空无所有」是法无我,「无有和合觉知之相」是人无我;二明所离,「得无漏相、无所作相」,不着檀等名无漏相,不见檀等可以作起名无作相。「如幻」已下解释后门,句别有二:一明所知,「知法如幻乃至空虚」,先别后结;二明所离,「无贪、瞋、痴,不闻不见」,解法虚妄,灭诸法故无贪、瞋、痴,于彼檀等心无分别名不见闻。上来释竟。三双结之,「是名真实」结前真谛,「安住实相」结后世谛,顺观名安。
上来第二教生解心,自下第三明由前二便能自知是波罗蜜非波罗蜜,乃至能知涅盘大小。
上来第一教修正解,自下第二随问为解。于中但释施等差别,涅盘大小在后别论,此须记知。就所释中,广解檀行,余指《杂华》。就解檀中,先广后结。广中约就四修辩之,言四修者,如《地持》说:一决定修,正意不动;二专心修,不杂余想;三者常修,恒作不息;四无罪修,行时离过。文中初言「见乞乃与非波罗蜜,无乞自与是波罗蜜」,就专心修以别是非。「若时时修非波罗蜜,若修常施是波罗蜜」,此就常修以别是非。「若施已悔非波罗蜜,施已无悔是波罗蜜」,就决定修以别是非。「菩萨于财生四怖心,欢喜施」者显前菩萨不悔所以,以于己财常怖王、贼、水、火侵夺,于舍不悔。下有二对,就无罪修以别是非:一望报有罪非波罗蜜,不望无罪是波罗蜜;二「若为恐」下,杂过有罪非波罗蜜,离过无罪是波罗蜜。就辩非中,为恐怖者,或畏前人舍财与之,或畏世间种种衰恼,施求脆脱。
问曰:前说生怖行施是波罗蜜,此亦生怖,何故非也?解言:前者于财生怖,喜施无悔,是故得名檀波罗蜜。此无舍意,为脱衰恼而行布施,是故非也。
为「名闻」者,施求称誉;为「利养」者,以利求利;「家法」施者,承袭父祖,自无诚意;为「天欲」者,求报心施;为「憍慢」者,为令乞人,于己敬畏;为「胜他」者,为欲胜过其余施主;为「来报」者;为得未来人中乐果,并期他人交来报己。
如「市易」下喻以显过,「若人修」下结以显非。下明是中,先法后喻。法中,初明离有为心,「为方等」下求无为心,「为利」已下念众生心。喻中有五,文皆可知。
上来广辩大涅盘中,「如是义」下总以结之,余戒忍等具释难尽,故指《杂华》。涅盘大小此应具辩,经文言广故留在后,此略不论。
上来第一偏就涅盘一法之中明闻不闻,自下第二更就余法明不闻闻。于中有二:一正就佛等明不闻闻、二「德王白」下问答重显。前中「云何」牒问起发。下对辩之,文别有四:一总标举,「十二部中深邃之义昔所不闻,今具闻之」;二对昔辩异,昔唯闻名,今得闻义;三约人分异,二乘之人唯闻十二部经名字,不闻其义,今得闻之;四就法正辩。法别有四:第一如来常乐我净、第二如来不毕竟灭、第三三宝佛性无差、第四犯重乃至阐提悉有佛性。于此文中,先明二乘昔所不闻,后明今闻。
下重显中,德王先难,如来次答,「德王白佛诚如圣」下德王领解。就初难中,难辞有二:一难破向前罪人有性;二「犯四重禁名不定」下难破向前佛有常乐我净之义,显成如来不毕竟灭。就难性中,句别有三:一约堕地狱难破有性,「若犯重等,有佛性者」,性是善法,应遮地狱,此等云何复堕地狱?以堕地狱明知无性。二约无常等难破有性,「若使此等有佛性者」,性是常、乐、我、净之法,云何此等无常、无乐、无我、不净?以无常等明知无性。三约断善难破有性,于中三句:一约相征性,「若使此等有佛性者」,性是善法,一阐提人、断善根人所有佛性云何不断?二从相征性,「佛性若断」,云何复言常、乐、我、净?三约性征相,「若性不断」即是有善,云何得名一阐提耶?此之三句下文别答,宜审记知。此初难竟。
第二难中论其难辞,将下类上明佛不定。难意有三:一明佛不定,破前佛有常、乐、我、净;二明佛不定,欲使如来述己所问,显成如来不毕竟灭,故下文中德王领解「如是如是,诚如圣教,一切诸法悉皆不定」,以不定故,如来亦不毕竟涅盘;三明佛不定彰阐提等当无所得,成现无性,故下文言「若无常等,云何说言一阐提等当得涅盘」。
文中有二:一以下类上明佛不定、二「云何不定」下就佛不定难破常等。前中有四:一明凡不定,先明不定,「若决定」下难破定义;二明须陀至辟支佛一切不定,先明不定,「若须陀」下难破定义;三「若犯四重不决定」下牒前凡夫二乘不定,类佛不定;四「若佛不定,涅盘体性亦不定」下以佛不定类佛所得一切诸法,明皆不定。
上来一段明佛不定,自下第二就前不定难破常等。「云何不定」征前起后,下对辩之。句前有五:一重明前阐提不定,若一阐提除谤法心则成佛道,故知不定,前所辩中阐提最下,故偏举之,余类可知;二以阐提不定类佛不定,「如来亦应入涅盘已还出不入」;三以佛不定类涅盘不定,若佛如是入已还出,涅盘之性则为不定;四以涅盘不定难破常等,「涅盘不定,当知无有常、乐、我、净」;五「云何」下结以显过,涅盘若无常、乐、我、净,「云何佛说一阐提等当得涅盘」?
佛答有三:一叹其能问、二勅听许说、三正答之。叹中,初言「善哉」总叹,「为欲」下别。别中有三:一叹问所为、二「汝已亲」下叹问所因、三「我不见」下叹问殊胜。问所为中,「为益众生,怜念世间」明其为益。凡夫二乘为欲利益,令得乐也;怜愍慈念,使出苦也。「为欲增长偏益菩萨故问」,总结。问所因中,因福、因智。「汝已亲近」是因福也,「久已通」等是因智也。福中,初先明其自利:「汝已亲近无量诸佛」自利始也,「于佛种善」自利次也,「成就菩提」自利终也。准《法华论》,初地已上名得菩提,德王今已住第十地,故说久成。「降伏」已下明其利他,降魔邪耶令得菩提,化令入正。智中,「久通诸佛祕藏」明具证智,「已问过佛」明具教智。叹问胜中,言「我不见若天人等能问是义」举劣显胜。此初段竟。勅听可知。
下正答中,对问唯二,文别有三:一述成向前第二难中阐提不定、二「如汝言」下正答初难、三「犯四重」下答其后难。问曰:阐提不定之义依问未至,何故先述?解言:先明阐提不定,能得菩提,显后所释一阐提人佛性不断,义便故尔。
就初段中,「一阐提者亦不决定」略述前问。若定不得,反显不定;不定故得,顺显不定。
第二段中,释难不尽。前难有三:一举堕地狱难破有性、二举无常等难破有性、三约断善难破有性。今答第三,初二不答。初难与下第九德中难辞相似,释不异彼,故此不答。其第二难如后〈师子品〉中解释,故此不答。答第三中先举难辞,难辞之中备有三句,就后以举,下正辩释。难中三句备如上辩:一约相征性,若犯重等有佛性,辩一阐提人断善根时所有佛性云何不断?二从相征性,佛性若断,云何复言常、乐、我、净?三约性征相,佛性不断,何故名为一阐提耶?
此文之中先答初句。答意如何?明其佛性不入一切方便善中为是不断。于中约对三种二善明性不同:第一约对内、外二善,明性不同,先举次列。如下文说「意善名内,身、口名外」,此二可断。下明佛性不同此二,所以不断。第二约对漏、无漏善,明性不同,先举次列。三有善法名为有漏、三乘圣道名为无漏,此二可断。问曰:无漏云何可断?应生不生,故名为断,非断已生。下明佛性不同此二,是故不断。第三约对常,无常善,明性不同,先举次列。妄善无常、真善是常,此二可断。问曰:常善如何可断?义同无漏不生名断,非断已生。下明佛性不同此二,是以不断。
下次答其第二句难。答意如何?明性不断,故得名为常、乐、我、净。于中初言「若是断者则应还得」反释不断,「若不还得则不名断」顺释不断。约得显之,凡是一切可断之法,当时虽断,后必还得,佛性无有还得之义,明知不断。以不断故,如来说为常、乐、我、净。
下次答其第三句难。答意如何?明其佛性虽不可断,其余善根是可断故名一阐提。文中说言「若断已得名阐提」者,余方便善可断已得,未得之间名一阐提,非已得竟名一阐提。
自下第三答上后段不定之难,论其答辞,述前所问,明佛不定。语其答意备有三义:一明如来体不定故,虽现世间而常不同,以不同故常、乐、我、净;二明如来体不定故,虽得涅盘,不舍世间,常随诸有,常随有故,不毕竟灭;三明如来不决定故,在有恒常,以其常故,一阐提等当必得之,以当得故现有佛性。
文中先广,「以是因缘佛不定」下总以结之。广中,随人要唯有三:一明凡夫不定、二明二乘不定、三明佛不定。文别有四:一明凡不定终得涅盘、二明诸佛涅盘法定彰彼凡夫当有所得、三明声闻缘觉不定终得菩提、四明佛不定用而常寂彰彼二乘当有所得。
就初段中,先法后喻。法中,初明凡人不定,后论凡法。人中,但明犯重谤法五逆不定,阐提不定前已辩竟,故此不论。法中,初就四尘法门以说不定。「色与色相俱不定」者,碍是色性,青、黄、赤等形现可覩名为色相。香、味、触中亦有性相,性皆是碍,与色体同,故略不举。相别各异,故偏举之。「生至无明」就十二缘以明不定,十二缘中观法多途,依彼七十七智观门,先观生相能起老、死,如是逆推乃至最后观察无明能起诸行。今依此门以举因缘,故言生相至无明相。「阴」者是其五阴法门,「入」者是其十二入门,「界」者是其十八界门,「二十五有」及与「四生」各是一门,前七别举,法相众多不可备列,故复通举。「乃至一切」此等皆悉从缘集起,缘离散坏,故皆不定。下以喻况,喻别有三,皆先立喻,后合显法。
上来第一明凡不定,自下第二明佛所得涅盘法定,「亦定」略举,下重显之。「云何为定」问其定义,「常乐我净」对问辩之,「在何处耶」问其定体,「所谓涅盘」就法指斥。
第三二乘不定可知。
第四明佛不定之中,文别有二:一明如来化灭不定,灭而常存;二「当知如来亦不定」下辩明如来化现不定,用而常寂。前中有四:一明如来随化现灭、二「一切所有声闻」已下明二乘人不知佛化取为定灭、三「当知」下明实不灭、四「以是义」下结成不定。初中先明如来现灭,「令诸」已下彰灭所为。所为有四:一欲令诸人恋慕如来,生大忧苦。二欲使诸众设大供养。三欲令诸人闍维佛身,以何义故千端㲲中唯留二端?即事以求,在外一端为遮灰土,儭身一端为净舍利。若论所表,为显如来外离尘染、内德常净,亦得表佛真应恒在。四为使众生分散舍利,广兴供养。余三可知。
第二段中,「当知如来亦复不定」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别中,初先开列章门,后广辩释。前开门中,若合地狱、畜生、饿鬼,有十九门,分之则有二十一门。就初门中,先明非天,次明非非。下双结之,明非天中,「如来非天」总以标举,「何以」下释。上来数说佛天中天,今以何故言佛非天?下对释之,先举四天,次列四名。世间天者,《智度论》中名假合天,净天、义天,《智度论》中通名净天。次辩其相,下将如来对之显非,「然众生」下明非非天,「是故」下结。余门可知。
下广解中,解之不尽而复不次。于前门中,非有、非无、非名、非说,及非如来四门不释,故言不尽。十九门中,第十二门非漏、无漏回之在后,故云不次。
问曰:何故不释此四,非有、非无、非名、非说?此三种门解释非常、非非常中其义具显,为是不释。其非如来与非众生、非非众生,其义大同,故亦不论。非漏、无漏,以何义故回之在后?以其义广,故在后释。
就解非常、非无常中,有七复次释彼非常,有八复次解非非常,文皆可知。
就解非漏、非无漏中,先解非漏,开合不定,总之唯一。或分为二:一是见漏、二谓修漏。或说为三,如经中说欲、有、无明,是其三也。或分为七,如下〈师子吼〉品中说,《成实论》中具列其名:一是见漏,谓见谛惑;二是修漏,谓修道惑;三是根漏,谓眼等根能生诸漏,故名根漏;四名恶漏,所谓一切恶象、恶马、恶知识等,生烦恼者悉名为恶,恶能生漏故名恶漏;五亲近漏,谓衣、食等生贪因缘近而生漏,名亲近漏;六名受漏,如下文说,受三恶觉能生诸漏故名受漏,不名受数以为受漏,三恶觉者如《地经》说,欲觉、瞋觉及以恼觉是其三也;七名念漏,邪念起漏故名念漏。七中,前二是其漏体,后五是其生漏因缘。根恶亲近是生漏缘,受念二种是生漏因。细分有十:见中分二,谓见与疑;修中分三,欲、有、无明;通余根等故合有十。若依下说受、想、触欲具有十四,广则无量。
今此所论别分有十,合之为七,对此七门明佛无之。
先对修道三漏为说,「如来无漏」标牒前门,「断三故无」略释其相。下广辩之,先列三漏,若摄见惑通入三中,是则欲界一切烦恼除却无明悉名欲漏,色无色界一切烦恼除去无明斯名有漏,三界无明名无明漏。若分见惑在修惑外,是则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见疑名为欲漏,色无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见疑名为有漏,三界无明除迷谛者名无明漏。今依后门,下明佛无。
自下第二明无见漏,先辩漏相,后明佛无。就明漏中,初疑后见。疑中,初言「凡不见漏」生疑所由,由于无明不见故疑。「云何」已下明由不见故生疑心,先问后辩。辩中,初总,次别,后结。「如是疑见覆生心」者,疑心推求故曰疑见。
下明起见,疑后心决即名见也。「生六」总举,下别显之。「有我」有见,「无我」空见,良以疑心疑有、疑无,故从疑后生此二见。「我见我」者,从前微我生重我见,如《地持》中从我妄想生身见事。「我见无我」,从前我见生于空见,推有不得故还计无,与前因断起常相似。前执法体,我作我受,执有我用见神有能作业受报。「是名」下结。上来明漏,下明佛无,「如来永断」正明佛无,「菩萨永」下举劣显胜。
自下第三明无根漏,于中有三:一辨漏过、二明菩萨修道断漏、三况如来明佛无漏。就初过中,有七复次,初二明离第一义乐,后五复次明具诸苦。于前二中,初一明离涅盘之因,先法,次喻,后合可知;后一明离涅盘之果,先喻,后合。就后五中,初二造业,皆先立喻,后合可知;次一令人受三涂苦,先法后喻;次一起惑,驰骋五尘生烦恼故,先法后喻;后一令人沈没三有,受人天苦,单法无喻。
第二菩萨修道断中,文别有三:一明护根、二「有念慧故不见我」下明其离尘、三「菩萨尔时五根净」下总结彰益。初中有四:一善护根;二「怖畏」下明护根所为,为畏烦恼、为得诸善;三「若能」下明护有宜,若能护根则能摄心,若能摄心则能护根,于中初法,次喻,后合;四「若得闻」下修治护根,先修念慧为护根法,闻经得智是修慧也,「则得专念」是修念也。下明护根,初法,次喻,下合可知。
次明离尘,于中有二:一修正治、二「如屋」下用之离过。前修治中,初观真谛,「生土石」下观察世谛。观真谛中,先观生空,「见一切」下观察法空。观生空中,句别有四:一不见我、二不见我所、三不见众生、四不见所用。
前二一对破离我性,于五阴中不取色阴以为我体名「不见我」,无我体状名「不见相」,不取余阴为我所有名「不见所」,无所体状名「不见相」。将色对余分别既然,余阴相望分别亦尔。
后二一对破遣因缘假名我相,于内不见众生之相,于外不见我所受用。上来观察无我、我所通名我空,「见一切法同法性相」明见法空,法性本寂,今见色等同彼法性本来常寂,名见一切同法性相。此观真谛。
「生于土石瓦砾之相」明观世谛,知彼世谛虚诳不真,故生土石、瓦砾等相。
上来修治,下用离过,分别有二:一对前治中众生空观,明众生中对治离过;二「知五欲」
下对前治中法空之观,明诸法中对治离过。前中文有四句两对,初依前治中不见我相、不见我所断除见惑,先喻后合,「如屋」喻也,「见众生」等合以显法。二依前治中不见我相、不见我所断除爱慧,于中初明菩萨不贪,「一切凡」下举凡显圣,「凡见众生故起烦恼」明凡异圣,「菩萨念慧于生不贪」辩圣异凡。此前一对。
三依前治中,不见众生及所受用断除见惑,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不着众生相」者以别分总,无生可着。「作种种」者唯见五阴差别法也。喻中,「画师以众杂彩作众像」者喻诸菩萨观察五阴成众生也,「若男女」等喻彼六道众生差别,「凡无智」等喻凡所有,「画师子」等喻圣知无。合中,「菩萨亦如是」者合前画师,「于法异相观于一相」合以众彩画作众像若男、女等,谓于五阴异法之相观察成于一众生相,凡夫无智生男女相略而不合。「终不生于众生之相」合前画师知无男女,先合后释。
四依前治中,不见众生及所受用断除爱患,由观五阴无人相故,「虽复覩见端正女人不生贪着」,「何以」下释。此后一对。
上来第一依生空观对治离过,自下第二依法空观对治离过。于中有三:一观五欲无常苦过、二「复次」下观察五欲能令众生轮转之过、三「以是生死行苦」已下念慧舍离。初中,「观欲无有欢乐」,法说明苦;「不得暂停」,法说无常。「如犬啮」等,喻说明苦;「如水泡」等,喻说无常。「观欲如是多诸过恶」总以结之。
第二段中,初观众生为五欲故人天之中受苦无穷,「无量劫来或在」已下于三涂中受苦无极,「菩萨如是深观」下结。
第三段中,初先法说,次喻,后合。「以是行苦不失念慧」是法说也,以是五欲生死因行多受苦故,坚守念慧。
喻中三句:一五欲充满喻,「大众」喻于五欲境界宽多名大,「满二十里」明其所在,于彼二十五有之中除下地狱及四空处,是故但言满二十里,亦有经言二十五里,通相具论。二「王勅」下佛教菩萨坚守念慧喻,「王」喻如来,「臣」喻菩萨,教守念慧名「勅一臣持一油钵」,令度五欲名「经中过」,教其坚守名「莫倾覆」,举过遮防故言「若弃,当断汝命」,失一念慧慧命不续名「弃一渧断汝命」也,说《涅盘经》名「遣一人」,显过示人名为「拔刀」,于所背处说过令厌名为「在后随而怖之」。三「臣受」下菩萨奉行喻,于中三句:一奉教坚持喻、二「经历」下对境自防喻、三「是人以是怖因缘」下念慧成就喻。
合中,但合菩萨奉行喻,于中三句次第合之:「菩萨如是于生死中不失念慧」合臣受教,尽心坚持;「虽见」已下合第二句;「若见」已下合第三句,念慧成故,虽见净色,不生色相,乃至不作和合之相。
前明护根,次明离尘,自下第三总结彰益,先明所成成护根戒,后明所离离于根漏。于中初先举凡显圣,「菩萨永」下辨圣异凡,下明佛无。
自下第四明离恶漏,于中先明菩萨离漏,后明佛无。菩萨离中,初总,次别,后总结之。「复有离漏」是初总也,复更有一离漏之行名有离漏,非举漏体。「欲为」下别。别中,「欲为甘露佛果」明离所为,「云何离」下正明离相,先问后辩。
辩中有四:第一观人修经离漏;二「所谓恶者谓恶象」下观恶得失,失者离之;三「自观身如病」已下护身离漏;四「观恶象及恶知识等无二」下观恶轻重,重者离之。初中复四:一观自修经、二「如良师」下明修有益、三「汝信我」下观供持人、四「我念过」下引昔类今明供有益。初中,「若能修大涅盘是名为离」正劝修经,「何以」下释。以此经胜,故偏劝修,举小显大,彰其胜也。
第二益中,曲有三段:一明修经有离恶益、二「如善呪」下明修经者有脱苦益、三「若有人能书写」已下明修经者为佛忆念摄受之益。初中先喻,「良师」喻佛,说大涅盘劝人修学名「教弟子」,众生依行便能离过,故言「受者心不造恶」。下合可知。
第二益中,初先正辩,后总结叹。辩中先喻,下合显法。「涅盘如是」合善呪术。「若一经耳七劫不堕」合前一闻七年不为毒药中等,此句明其始闻之益。「若有书等必得菩提」合前诵者乃至命尽无有众恶,此句明其久学之益。结叹可知。
第三益中亦初正辩,后总结叹。辩中有五:一明书写乃至思义真佛弟子、二为佛所见、三为佛所念、四为佛随逐与其同住、五受其施。先明受施,后以梦验,结叹可知。
上来第二明修有益,自下第三劝供持人。「汝信我语」总劝生信,供人获益,相在难知,故劝生信。「欲见我」下明供所为,所为有九:初三对佛明供所为,次四对法,次一对障。言八魔者,烦恼、阴、死及与天魔是其四种,无常、无乐、无我、无常无为四倒复以为四。八中,前四大小通论,后之四种唯大非小,以其小乘未说无常、苦、无我等为颠倒故。下一对彼人天之乐明供所为,「见有受」下正劝供养,先劝后释。
第四辩明供养益中,先举往事用以类今,「以是因缘涅盘不思」结叹经胜,「以是义」下明持离漏。
上来四段合为第一劝人持经以离恶漏,自下第二观恶得失失者偏离,先出恶体,「如是」等下辩其得失,有三复次,初二约对烦恼分别前因后缘,后一约对业行分别。「云何离」下出其治行,先问次辩,「是故」下结,「为生喜下」明离所为。
自下第三护身离漏,文别有四:一明护身,观身多过而犹护之;二「何以」下释,释中七句;三「常当」下明须常护;四「何以」下释。释中初法,先反后顺,次立八喻,下合可知。
自下第四观漏轻重,于中有四:一观恶友与恶象等;二「何以」下释,「俱坏身」者彼恶象等坏现在身,恶知识者坏未来身;三观恶友过恶象等,是故菩萨于恶象等心不怖惧,于恶知识生怖畏心;四「何以」下释,于中先作六句校量,「是故」已下随重偏离,先总,次别,下总结之。「凡夫不离是故生漏」举凡显圣;「菩萨离」等辨圣异凡;「菩萨尚」下以因况果,明佛无漏。
自下第五明佛如来无亲近漏,文别有三:一明漏体、二菩萨断、三明佛无。明漏体中,先问,次辩,后结可知。菩萨断中,先辩后结。辩中,初明见过舍离,「若须衣」下所须皆受,先别后总。别中,别就衣、食、房舍、医药四事明受所为,于中初法,次喻,后合。「受四供养为菩提」下是其总也,先受,后释,「是故」下结,举凡显圣明菩萨断,佛无可知。
自下第六明无受漏,文别有三:一明漏体、二菩萨断、三明佛无。明漏体中,初先法说,「一切凡夫虽护身心犹生三觉」正明漏体。何者三觉?一是欲觉,思求一切可意之事;二是瞋觉,亦名慧觉,念他违己,思欲瞋彼;三者恼觉,亦名害觉,念欲加害。广有八觉,此三过重故偏论之。「以是缘」下明其漏过,次喻,后合,下释可知。
菩萨断中,先别后结。广中有三:一观过生厌、二「菩萨或时有因缘」下裁而不受、三「何以故」下释不受意。厌中,初总,次别,后结。「菩萨眼净,见三觉过有种种恶」是初总也。「常与」下别,别中十句,初七远离第一义乐,后三具苦。就前七中,「常与众生作三乘怨」明违行过。次有五句明违解过:于中初句迷于理法,令无量生不见佛性;其次两句迷于生死涅盘之法生颠倒心,谓佛世尊无常乐等是迷涅盘,一切众生有常乐等是迷生死;下有两句迷于行法,无三言有迷其权法,一乘言无迷其实法。此五违解。下一违圣,为佛菩萨之所呵责。就后三中,「是三恶觉害我及他」起业之过,「诸恶常随」生烦恼过,「即为三缚连缀众生」招苦之过。「菩萨常作如是」下结。
上来生厌,下次不受,于中初法,三中就始是故且言「生欲不受」,次立五喻,下合可知。
自下第三明不受意,先同后释,于中有二:一为他不受、二「我常自称为出家」下自为不受。为他有四:一坏世福田、二欺诳施主、三为世同呵、四损他施果。「众生知我是良田」等是初句也。「我自不」下第二句也,于中初明受三恶觉欺诳施主,「我于往」下举本类今,明欺有损,流转生死,堕三恶道。「我若恶心受人施」下是第三句为世同呵。「若我恶觉受人施」下是第四句损他施果,或令施主果减无报,正明损他,恶觉在心,身非净田,故令施主果报减少,为恶外彰,生彼邪见,故令施主空无果报。「恶心受施则与施主而为怨雠」结以显过,失彼施报故言怨雠。「施主于我起子想」等举彼责己,明诳不应。「何以故」下释以显过。
就自为中,文亦有四:一念自己是出家人不应为恶;二「人身难得如优昙」下明其善时难逢易失,不应起恶;三从「我名沙门」已下显前第一,明己高人,不应为恶;四「世有六处难可值」下显前第二,明逢善时不应为恶。
初中有三:一念自己是出家人不应起恶,起恶则非;二明出家身口相应,不应则非;三念己出家原为起善,取恶则非。于中初法,次举六喻,下合可知。
第二段中,「人身难得、如来难值、法难见闻」,此等明其善时难逢;「人命不停、过山水」下,好时易失,四喻显之。
第三段中,始从「沙门乃至比丘念己」是此五种高人,不应起恶。
第四段中,「六处难值,我今已得」总以标举,次别后结,下总结之。于中初明菩萨能断,「一切凡」下举凡显圣,佛无可知。
自下第七明无念漏,文别有三:一明漏体、二明菩萨断、三明佛无。明漏体中,「凡夫若遇身心苦恼,起种种恶」总明凡夫邪念起漏,「若得身」下别明起漏,「以作恶」下明恶有损,「何以」下释,无念慧故,「是名」下结。
菩萨断中,初法,次喻,后合,下结。法中,初思昔来造恶,流转生死,远三乘路,次生怖畏。下明修断,舍恶所厌,向善所欣。
喻中有六,始从四蛇乃至大河。初以四蛇喻于四大,于中有二:一喻如来说大怖人,「王」喻如来,佛说四大集成己身,以总收别故说为「盛」。四大性反,又能害人,故说为「蛇」。佛说四大易动难调,必须将护,名「令人养」。一大不调,名「一生瞋」。佛说随大生患各异,名「我准法」。患起杀人,众情共覩,名「戮都市」。二喻菩萨闻过厌舍,「人」喻菩萨,闻佛向前示过之言名「闻」,切令畏厌名「怖」,修离称「走」。
次以旃陀喻于五阴,于中亦二:一喻如来说阴怖人,「王」还喻佛,如来复说五阴怖人名「遣旃陀」。阴有何义似于旃陀?其旃陀罗杀人为事,五阴前后共相摧灭,其义像彼,故以为喻。五阴生灭伤切如「刀」,圣说示人显露名「拔」,对其所欣说此为「后」。二喻菩萨闻过厌舍,「人」喻菩萨,反观生死名为「回」,顾知五阴过名「见五人」,专情厌背名「疾舍去」。次以诈亲喻其爱心,五阴相续,生灭难觉,名「恶方便藏所持刀」。五阴生爱名「遣一人」,生爱难觉故复称「密」。实危害相顺人情名「诈亲善」。爱能留连,寄言显之,故曰「语言汝可还来」。「其人不信」喻明菩萨知过不从。
次以空聚喻于六入,归心六入名「投一聚」,六根是其神识依处,故名聚落。望观六入,以免其过,名「欲自隐」。正意观察名「入聚中」。自观六根,求我不得,名「看诸舍都不见人」。观他六根亦空无人,名「执瓦器悉空无物」。「既不见人、求物不得」双牒前二。停止不进名「即坐地」。
次以大贼喻于六尘,诸佛如来悬言教授名「闻空声」,呵其中住故言「咄哉」,牒前呵诫故言「此聚空无居民」。举彼六尘怖之令进,故言「是夜六大贼来」。六尘害善,故名为贼。暗心中现名为夜来。取着六尘,伤失慧命,故言「设遇命将不全」,「当云何勉」令求出意。
下喻菩萨闻过生厌。下以大河喻诸烦恼,烦恼漂没故说为「河」,修中始觉故言「路值」,教起不贳名为「漂急」,无道能越名「无船筏」,厌过情深故言「怖畏」,修习诸行以为对治名「取种种草木为筏」。重观得失名「更思惟」,观住多失故言「设住当为蛇等之所危害」,虑进有苦故言「若渡筏不可依」,为断烦恼乃至丧身名「没水死」。舍退从进故言「宁死终不为彼蛇贼所害」,举初取后且言蛇贼。修治拟障名「推草筏置之水中」,人依行进名「身倚上」。求心「手抱」,厌观「脚蹋」,正断「截流」,渐进名「去」。到大涅盘名「达彼岸」,受乐「安隐」,离苦「无患」,「心意泰然」显前安隐,「恐怖消除」彰前无患。
下次合之,先合初喻,「菩萨」合前惶怖之人,「得闻涅盘」合闻切令,「观身如箧」合下四蛇,地、水、火、风如四毒蛇举以略合。
下广合之,有九复次,初三如蛇,次一过蛇,次四如蛇,后一过蛇。
初三如中,初一复次能害如蛇,言「见毒」等辩喻显法,见毒喻火,热增赤现故说为见;触毒喻蛇,地增身重故名为触;嘘毒喻风,风吹曰嘘,亦有经本说为气毒,其义相似;啮毒喻水,水渍名啮,四大亦可彰法同喻;二性别如蛇;三常害如蛇。
次一过者,四蛇杀人不至三恶,四大杀人必至三恶,以身病时多作罪故。
次四如中,初一明其牵人作恶,为四大身多作罪故;第二明其独能为害;第三明其性相乖反;第四明其难可亲近。
后一过者,四蛇可以呪药疗治,四大不尔。「如自喜」下合人舍走,于中先举诸佛菩萨同皆舍离,明其可厌,「菩萨思」下修治舍离。
次合第二,先合旃陀,后合舍去。前中初言「五旃陀罗即是五阴」举喻略合,「云何」下广。广中有其十六复次,初七观阴如旃陀罗,「菩萨观阴过旃陀」下有九复次,观察五阴过旃陀罗,「有智人」下合去可知。次合第三诈亲之喻,先合诈亲,后合不信。前中初言「诈亲名爱」,举喻略合。
下七复次广以合之,七中前五明如诈亲,后二明过。前中,初一不觉害人;第二明其常伺人便;第三覆心令无见闻。「见不见」者,凡夫二乘见生死过,以爱覆心还复不见。「闻不闻」者,闻大菩提功德福利,以爱覆心还复不闻。第四明其无善诈现;第五明其相虚无实。后二过中,初一明其始终难离,后一明其远近难知。
「一切众生以爱结」下合上不信,于中初先反明凡夫信爱故住,后明菩萨不信故去。前中初言「众生以爱远大涅盘,近生死」等正显其过,「是故我」下引说显过。言「三垢」者,当应是其三毒垢也,以彼爱结远大涅盘,近生死故,世尊说之为三垢中贪欲垢也。「于现在事以无明」下彰彼凡夫不离,所以怨诈。「不害有智人」下辩明菩萨不信故去。
次合空聚,于中先合空聚之喻,后明菩萨修治舍离。前中初言「聚即六入」,举喻略合。下广合中有六复次,前五如聚,后一过聚。
就前五中,初空无人,「观内六入空无所有,犹如空聚」合投一聚。「如彼怖」下合入聚中闚看诸舍不见人等,先牒前喻,下合显法。「菩萨如是」合上怖人,「谛观六入空无所有」合看诸舍都不见人,「不见众生、一物之实」合捉瓦器悉空无物,「是故」下结。二明凡所迷。三菩萨方觉。四烦恼住处,于中三句:一明烦恼处中安乐、二明烦恼处之不怖、三明烦恼同依。五明空无物生人有想。
后一过者,世间聚落,或时有人、或时无人;六入不尔,一向无人。「智者知」下辩明菩萨修治舍离。何故?是中已言六贼,舍远空聚元由畏贼,故此举之。
次合六贼,先合六贼,后合舍去。前中初言「贼即六尘」,举喻略合。下广合中,有十四复次,初五复次明尘如贼;次一过贼,「能劫三世一切善故」;次六复如;后二复过,「能劫三界一切善故」。合去可知。
下合河喻,先合彼河,后合求渡。前中初言「河即烦恼」,举喻略合,下广合之,于中有其十二复次:初五如河;次三过河。于中初一明坏身心及诸善法、二能漂溺三界人天、三唯菩萨六行能渡,世河不尔;次二如河;后二过河,于中初明阐提没中余不能救,后明二乘七觉不竭,河不如是,是以言过。
如畏人下合上求度,文别有三:一合畏故「取草为筏」,先牒前喻,后合可知;二「依乘此」下超合向前推筏水中,身倚而去;三「修涅盘者作是思」下却合更思「我设住此,当为蛇等之所危害,宁没水死,终不为彼蛇贼所害」,「以忍受故不生漏」者结明菩萨能断念漏。「菩萨尚」下举因况果,明佛无漏。
上来广明如来非漏,「云何如来非无漏」下明非无漏,先问后辩。
上来广明一切不定,「以是缘」下总以结之,先结如来,后结凡夫,二乘不定略而不结。
前问次答,「德王白」下德王领解,「诚如圣教、一切不定」领佛前言,「以不定故,当知如来亦不毕竟入于涅盘」领佛前意,以斯验求前说不定,宗显如来不毕竟灭以成上义。
前就涅盘明不闻闻,次就如来佛性等法明不闻闻,自下第三于前文中有未解者问答重显。显前何义?前就涅盘不闻闻中明布施等是涅盘因,六波罗蜜大涅盘因。德王前者牒问如来,如来于彼但为解释布施等行是波罗蜜、非波罗蜜,未为解释涅盘大小,故今此中问答显之。德王先问「如佛先说修大涅盘不闻闻中有涅盘、大涅盘」领佛前言,「云何涅盘?云何大涅盘?」请佛解释。
下佛先叹,后正答之。答中,初先分小异大,「大名不可思议」已下释大异小。前中有四:一立喻以分、二约喻显法、三释前法、四解前喻。初列十喻是第一段;「涅盘亦尔,有涅盘、大涅盘」是第二段;「云何」已下是第三段,于中初先明小异大,「常乐我净乃名大」下彰大异小。前中初问云何涅盘,下对释之。释中,初明欲界涅盘是小非大,「若凡夫」下明凡二乘断结涅盘是小非大。
前中,初列五种涅盘,五中前四说欲界乐以为涅盘,后一宣说欲界善法以为涅盘。观骨去贪,云何欲善?此欲界中思慧观行,伏结非断,故名欲界。次明此五是小非大,「何以」下释,明此五种翻对疾过故名涅盘,非毕竟尽所以非大。「以饥渴故」显初非大,「病」显第二,「怖」显第三,略不举贫,「贪」显第五。
下次明其凡夫二乘断结涅盘是小非大,先举后释。举中,先就欲界辨之,「若凡声闻」标人别法,「或因世俗、或因圣道」约治显灭,六行断结名世俗道,十六行断名为圣道。分相论之,凡用世俗,声闻偏用圣道断结。以实具论,凡夫如上,声闻通用。于中分别,曲有三义:一见修分别,断见谛惑但用圣道,断修道惑二道并用;二就修中约地分别,断欲界结至无取有二道并治,非想一地唯局圣道,等智断结攀上断下,非想一地无上可攀所以不断;三就欲界至无所有约人分别,利人偏用圣道断结,钝人不定,或用圣道、或世俗道,今且分相。凡用世俗、圣用圣道断欲界结亦名涅盘,约障辩灭,「能断初禅至非想」等,举上二界结尽涅盘,凡夫断结至无所有、声闻断结通尽非想,此皆非大。
上来举竟,下次释之,言「何以故」征前起后,此等能断三界烦恼,何故非大?下对释之。「还生烦恼」释前凡夫断结非大,不能永尽所以非大。「有习气」下释前声闻断结非大,四义释之:一残结未尽所以非大、二迷同执别所以非大、三迷别执同所以非大、四所得非是常乐我净所以非大。
就初段中,「有习气故」略以标举,「云何」下广,先问次释。「声闻、缘觉有烦恼气」对问总释,「所谓」下别,谓我身等有为法中烦恼余习,诸佛如来入于涅盘等无为法中烦恼余习,「诸佛如来入于涅盘」谓佛实灭,此迷如来涅盘之性。无乐、无我、唯有、常净四义不具此迷涅盘。二乘何故计佛涅盘无我、无乐、唯在、常净?彼不见实。又谓如来无常迁逼,不得自在,故说无我。谓佛心灭,无所觉知,故说无乐。言佛永灭,故说为常。灭去惑累,所以言净。
问曰:上说声闻于佛具起四倒,今以何故但言起二?释言:声闻实于佛身具起四倒,佛身有故,于佛涅盘唯起二倒,涅盘无为是常、净故。
问曰:下说二乘涅盘但有乐、净而无我、常,今此文中何故异彼?解云:二乘说佛涅盘同己所得,有寂灭乐,谓佛灭后同己灰尽,无觉知乐,故言无乐。大乘说彼小乘涅盘终须迁转,又所灭心当必还生,故曰无常。小乘谓己所得涅盘究竟永寂,将己所得类佛涅盘,故说为常。
问曰:此倒二乘正起,云何名为烦恼习气?解云:前明凡夫邪曲具起八倒,学小凡夫亦于如来起此倒心,二乘犹起故说为习,又对二乘所断烦恼有此残结故说为习。
「是名」下结,此初段竟。
「佛、法、众僧有差别相」是第二段,迷同执别。
「如来毕竟入涅盘」下是第三段,迷别执同。不知如来别异二乘,谓同二乘毕竟涅盘,「声闻、缘觉、诸佛涅盘等无差别」。「以是义」下结明非大。
「何以故」下是第四段,明其所得,体非常、乐、我、净法故,所以非大,先征后辩。问曰:下说二乘涅盘有乐有净,今以何故说之皆无?此通宣说身智等故,又设分有少故名无。
上来一段明小异大,「常乐我净乃名大」者彰大异小,自下第四广释前喻,释之不尽,前十喻中但释海、河、山、城、众生及人六门,地、王、天、道四门不释。王之大小辩城具显,不劳更释。就所释中,皆初立喻,后约显法。
辩河喻中,声闻、缘觉乃至十住不见佛性,名为涅盘非大涅盘者,涅盘大小进退不定,乃有三阶:一简圣异凡,凡夫所得一向是小,三乘贤圣所得皆大。问曰:二乘所得涅盘云何名大?分大为小,故小即大,故经说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所行既尔,所得亦然。二简大异小,凡夫二乘所得名小,佛菩萨得通名为大,故上文言「菩萨住于大般涅盘种种示观」。三简果异因,凡夫二乘菩萨所得斯名为小,以未见佛性,断惑不穷,不得常、乐、我、净等故;诸佛所得独名为大,以见佛性,断惑究竟,具足常、乐、我、净法故。此义如下第七德中具广分别,今此所论义当后门。
辩城喻中,「八万乃至一万处」者,此就三昧法门辨处,就解人中结名大夫。
上来第一分小异大,自下第二释大异小,三义释之:一叹深显大、二对因显大、三备德显大。初中,「大名不可思议」总叹显深,下别显之,「众生不信」对下显深,「佛菩萨见」寄上显深。前言菩萨所得非大,今以何义言菩萨见?以诸菩萨未能穷证前说非大,随分契会故此云见。
对因显中,先问后释。「多因缘得,故名为大」。于中初法,次喻,后合。
备德显中,「云何复名」重问起发,下对释之。明具常、乐、我、净义故,名之为大。先明我义,初法后喻。法中有四:一举大我释大涅盘、二举自在释成大我、三广显自在成彼大我、四就大我结大涅盘。
「有大我故名大涅盘」是初段也。
「涅盘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第二段也。宣说有我,惧同情取,故说无我。虽无神主而有自在,故名为我。
「云何名为大自在」下第三段也,先征后辩,「有八」举数,进任由己,故名「自在」。下辩其相:一多少自在。二大小自在。三轻举自在。四自在自在,亦得名为所作自在,于中有三:一示无量形各令有心,佛心充遍故令有之;二作一事令人异辩;三住一土十方齐现。五根用自在,一一根中具一切用。六知法自在,一切诸法自然现心,而无分别。七起说自在,于教于义说之无尽,虽有所说,心无分别。八遍满自在,身充法界。此第三竟。
「如是大我名涅盘」下是第四段,就我结成涅盘大义,下以喻显。大涅盘中具八自在名「多珍异」,德义旷周名曰「无边」,皆先立喻,后合可知。
次以大乐显涅盘大,先总标举,下别显之。初举四数,大涅盘中无有受乐,但有此下四种乐故名之为乐,下辩其相,先问后释:一断受乐、二寂静乐、三觉知乐、四不坏乐,亦名常乐。断受乐者,《地持论》中说灭尽定以为断受,此说涅盘,文中有三:一正明断受以之为乐、二「乐有二」下对彼凡夫乐受辩异、三「有三受」下对彼凡夫舍受辩异。前中断乐列其名字,此言即显断受义也。诸受皆断,乐受最胜,对胜以彰,偏言断乐。「不断乐」下释彼断受以为乐义,先反后顺,以不断乐名为苦故,断去乐受得名为乐。反中初言「不断乐者则名为苦」,如上文说名为坏苦、名为行苦,「若有苦者不名大乐」,不得名为涅盘大乐。顺中「断乐则无有苦」翻向初句,「无苦、无乐名为大乐」翻向后句,无彼乐受则无行、坏二种苦故名「无苦乐」。「涅盘之性无苦乐」下明断受乐是涅盘,「以是义」下将义显体,成涅盘大。
次对凡夫乐受辩异,说乐滥彼故须辩异,先举,次列,下辩其异。「凡乐无常,是故无乐」简凡异圣。「诸佛常乐,故名大乐」彰圣异凡。
下对凡夫舍受辩异,前说断乐相同舍受,故须辩异,先举三受,次列三名,下就辩异。「不苦不乐是亦为苦」舍异涅盘,是亦名为行苦坏苦。涅盘虽同不苦不乐,「然名大乐」涅盘异舍,「以大乐」下将义显体,成涅盘大。
寂静乐中,先列其名,此犹是前寂灭乐也。息苦名寂,「涅盘性寂」彰彼寂乐是涅盘乐,「何以」下释,「以大寂」下将义显体,成涅盘大。
觉知乐中,先列其名,「非一切」下释知为乐,先反后顺,「以大乐」下将义显体,成涅盘大。
不坏乐中,先列其名,生死法中破坏名苦,是故涅盘不坏名乐。「身若坏」下释彼不坏以为乐义,先反后顺,「以大乐」下将义显体,成涅盘大。
「世间名」下释难显常,成涅盘大。释何等难?德王上言涅盘有名即是无常;佛今释之,涅盘之名无而强立,故得为常,常故名大。经文之中虽不言常,其义正当。文中有二:一明涅盘无名强立、二「譬如有法不可称」下约前所显彰涅盘大。前中初先泛明一切世俗名字置立不同,先举二门,后辩可知。下约显法,「涅盘如是无因强立」,同向后门。于中初法,次喻,后合。
下明大中,先喻后合。下以净义显涅盘大,「净故名大」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先问举数,「何等四」下问以辩相。初一果净、第二因净,此二断德;第三身净、第四心净,此二行德。如《地持》中亦说四净:一者身净、二者心净、三境界净、四者智净。彼身与心与此相似,境净、智净与此不同,法门差别,不可一等。
初果净中,「二十五有名为不净,能断名净」正解净义,「净即涅盘」摄德归体,「亦名有」下拂疑显德。疑有二种:一无、二有。闻前永断二十五有谓言全无,故今拂遣「如是涅盘亦得名有」。闻其说有谓同世有,故复拂遣「涅盘非有,随俗说有」。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此论断德故言非有,若据身心二净以论实有非无。
第二门中,业净列名,次辩其相。「凡业不净」举秽显净,「佛业清净」彰净异秽,「以大净」下将义显体,成涅盘大。
第三门中,身净列名,次辩其相,「身若无常」举秽显净,「如来常」下彰净异秽,「以大净」下将义显体,成涅盘大。
第四门中,心净列名,次辩其相,「有漏不净」举秽显净,「佛无漏」下彰净异秽,「以大净」下将义显体,成涅盘大,「是名初德」总以结之。
第二德中,初问,次辩,后总结之。辩中,宣说五通为体,义如别章,此应具论。文中初先开列章门,「昔所不得而今得」者,是身通中转变神通,凡夫二乘所不能得,菩萨得之,余皆如是。「不见而见」是天眼通、「不闻而闻」是天耳通、「不到而到」是身通中飞行神通。十方远处余人不到菩萨能到,此与初门同是身通。何不一处,在此别列?为彰身中作用别故。「不知今知」是其他心、宿命二通。
下辩其相,解初门中文别有三:一问答总显、二别对二乘彰昔不得而今得义、三别对凡夫。初中先问,「所谓神通」对问略辩。
第二段中,先举二数,内外列名,随事作用名之为外、依理发通说之为内。下辩其相,明其「外者与外道共」,不说以为昔所未得。内中有于大小之别,大与小异是故名为昔所未得,辩外可知。内中初先牒以举数,次列二名,下显不同,「菩萨所得不与声闻、辟支佛共」略显不同。下广显之,先问次辩,「二乘神通一心一作,不得众多」明小异大。「菩萨不」下彰大异小,先辩后释,以得涅盘之势力故,「是则」下结。
自下第三别对凡夫明昔不得。「又复云何」重问起发?「身心自在」对问略辩,「何以」下释,于中初先明凡异圣,「凡夫身心不得自在」总明异圣,「或心随身、或身随心」别显异圣,「云何」下释,「菩萨不」下辩圣异凡,「是则」下结。
「复次菩萨所现身」下超释第四不到而到。何故不次?此与初门同是身通,故因向前辩明菩萨身心自在,不相随逐,乘即就之,明能到也。于此文中有七复次:一明菩萨所现身相多如微尘遍至十方、二能变身细如微尘遍至十方、三能化大身入一尘中、四能以一声遍闻十方、五能身心大小自在不相随逐、六能身心作业自在不相随逐、七能以一身令人异见。初中先辩,后总结之。
第二段中,「何故复名昔所未到」重问起发,下对释之。「声闻、辟支所不能到」举小显大,「菩萨能到」明大异小,「是故」下结。「一切声闻、辟支佛等」重显前小,声闻、辟支不能变身如细微尘,至恒沙界,是一不及。身若动时,心亦随动,是二不及。「菩萨不」下重显前大,「菩萨不尔,心虽不动」翻向后句,「身无不至」翻向初句,「是名」下结。
第三段中,初明菩萨能化大身入一尘中,「菩萨化身如三千界」是其一能、「以此大身入一尘身」是其二能、「其身尔时亦不随小」是其三能。次举小显大,「声闻、缘觉虽复化身如三千界」同向初能,「不能以此入微尘身」翻前第二,「于此事中尚不能」下翻前第三,「是名」下结。
第四段中,初明菩萨能以一音令三千界众生悉闻,次明菩萨心不自念,后明菩萨口不自说,于中初先正明不说,「若言」已下举过彰离,先举其过,后彰离也。「以是」下结。
第五段中,明能身心大小自在不相随逐,「一切凡夫身心相随」举凡显圣,「菩萨不」下彰圣异凡,先辩,次释,「以是」下结。
第六段中,辩明菩萨作业自在不相随逐,先辩后结。辩中三对:「菩萨无量阿僧只劫远酒不饮而心亦动」是第一对,远酒不饮明身寂静,心无不为故称亦动;「心无悲苦,身亦流泪」是第二对,心常住于第一义中,不见众生故无悲苦,随化忧酸故身流泪;「实无恐怖,身亦战栗」是第三对,心常安寂故无恐怖,为物惊恐故身战栗。
第七可知。
下次解释不闻而闻,初先正辩,「德王言」下问答重显,前中「云何」牒问发起,下释有四:一取相修,先取声相而为方便。是义云何?菩萨先得四根本禅,极令纯熟,然后取彼种种声相,或小作大想、或远作近相,还入定中,定后复作,如是多返,后入定中发生智慧,以一无碍断障通壅,然后随意欲闻即闻;二「以修集」下明取相成,能闻无量三千界声;三「复转」下明破相修;四「得异耳」下明离相成,「得异耳根异声闻」等总明所成,「何以」下释。释中有三:一上下不同,二乘依于初禅四大所成耳根,唯闻初禅已下音声,上则不闻,余地类然,菩萨随依何地发通上下普闻;二宽狭不同,二乘唯闻一三千界所有音声不能无量,菩萨悉能,「以是」下结;三缘心不同,二乘取相,菩萨初无闻声之相,乃至不作定相果相,「以是」下结。
自下第二问答重显。前有何难而复显乎?前说菩萨虽闻音声不作闻相,乃至不作定相、果相,此义难解,故须更明。有两问答:初难向前无定、无果,如来为解;「德王」下复乘言重难,如来为解。
就初难中,「若佛所说不作定果,是义不然」牒以直非,「何以」下释,释中先征,下对辩非,于中先就善果设难,后就恶果。
善中,初言「如来先说若闻是经必得菩提」牒佛上言,佛前〈如来性品〉之中言闻是经定得菩提,故今牒之。「今云何」下征破此言,「若得菩提」牒举前义,「即是定」下征此所说。就恶难中,「闻恶声故则生恶心,生恶心故则至三涂」直立道理。「若至」已下征破不定。
下佛先叹,后为辩释,先答善果,答其所问,后酬恶果。善中,初先释通此语明无定果,「汝言若人闻我说」下解通上言,明其闻经得菩提义。前中初明诸佛如来不作定说,「夫涅盘者非声果」下明其法体定、不定义。
前中初先反举说非,明佛不说,先举佛说,下显其非。「非佛是魔」明其人非,「生死之相远涅盘相」明其行非。「何以故」下正明不说,先征后辩。辩中,初明佛说不定,「譬如刀」下破他定说,先举刀喻,次就破定,「以是义」下约之显法。
下明法体定、不定中,先明不定,「亦可定」下明其定义。明不定中,初辩后结。辩中四句:一正明涅盘体非声果,性出自古,不依言教,方便修生故非声果。
二「若使涅盘是声果」下破邪显正,若是声果,本无今有,方便修生故非常法。
三「譬如」下显向后句,先喻后合。喻中,初言「譬如世间从因生法」举其喻事,「有因有果、无因无果、因无常故果亦无常」显其喻相。「所以」下释,先问后解。因果相作,故是无常。「因亦作果」明因无常,如三月谷,望后名因、望前名果,以是果故,因非定因,所以无常。「果亦作因」明果无常,如八月谷,望前名果、望后是因,以是因故,果非定果,所以无常。「以是」下结,以是因果迭相作故诸法不定,法不定故一切无常。「若使涅盘从因生」下合之显法。此第三竟。
四「而是涅盘不从因」下显前第一明非声果,不从因生故非声果。上来广辩,「以是义」下结成不定。
上明不定,下次明定。「涅盘亦定,亦可言果」略以标举,定如下释。了因所显,故名为果。「云何」下释,先问后解,三义释之:「常乐我净」就德辩定、「无生老」等离过论定、「一阐提」等约人明定。
上来解释此德之中无定、无果,自下释上闻《涅盘经》得菩提义,先牒难词噵其不解,次勅许说,下正为释,谓闻是经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乃至不取一切法相方得菩提,非取相得。
上来就善释通其难,下次就恶。先牒直非,「何以」下释,于中三句:初「非恶声乃是恶心」对问略释;二「者何」下重为显之,虽闻恶声,心不生恶,是故当知非因恶声,释前非以恶声而至,「而诸众生因烦恼」下释前是果乃是恶心;三「若声定」下破其定义,若声有定,诸有闻者悉应生恶,以声征心,或生、不生,当知无定,以心破声,「以无定」下约心显声。
自下第二德王重难,「声若不定,云何菩萨不闻而闻」。佛答可知。
次释天眼,先问后解。解中,初言「菩萨修经先取明」等修通方便,修之方法与天耳同,「以修习故得异眼」下明修所成,准前天耳亦应有其两修两成,今略不辩,「得异眼根异声闻」等略明不同。
「云何异」下广显不同,先问后辩。辩中有二:一明小异大、二彰大异小。小异大中略有三种:一依地不同,始从欲界乃至四禅随用何地四大成眼,但见自地及下地色,不见上地。问曰:天眼依于四禅根本定生,欲界无定,不起天眼,今云何言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见初禅?释言:此义论者不同,若依《毗昙》,身在欲界修天眼者,依于上禅发得上地清净四大所造眼根,与欲界眼同在一处,用之远见,一向不用欲果之眼而见远色。如在欲界,乃至三禅修上天眼,类之同尔。若依《成实》,身在欲界修天眼者,以依上禅修天眼故,令欲界眼清净远见,不说上禅别生眼根与下地眼一处远见,如人服药令眼明净,彼亦同尔,如在欲界乃至三禅修上天眼,类亦同然。此经所说多同《毗昙》,欲界地中实无依禅所生天眼,非无欲界有报天眼,六欲诸天亦有修道得罗汉,故今通说之,故言欲界四大眼根不见初禅。
二自他不同,声闻、缘觉但见外色,不见自眼。
三宽狭不同,声闻、缘觉极远唯见一三千界,不能宽多。
大异小中有八复次:一明菩萨报得眼根,不修从习,常能见己微妙色身悉是骨相,不同二乘。
二「虽见他」下明能远见心无取着,先辩后结。辩中,「虽见恒河沙世界」能远见也,「不作色」等无取着也。无取有四:一于色中不取有相、二作因缘相知非有无、三「不作见」下于见及眼不取有相、四「唯见缘」下于眼见中知非有无。为明眼见非定有无,约色显示。唯见缘者,见色是其眼见家缘,若无此色,眼则不见,故名为缘。「非因缘」者,见色空寂,无法可为眼见家缘。下广显之,「云何因缘」牒问初门,「色是眼缘」当义正解,色是眼家生见缘也,「若色非」下难破非缘以成缘义,「以是义」下结色为缘。「非因缘」者牒向后门,「菩萨虽见,不生色想,故曰非缘」,「以是义」下结异二乘。此第二竟。
三「以是义故一时遍」下明能顿见不同二乘,顿见十方一切佛故。
「四以是义故能见尘」下所见微细,不同二乘。
五「以是异故虽见自」下能见自眼,不同二乘。
六见色无常,不同二乘。
七「见众生三十六物不净充满」,不同二乘。
八「见色知相」,不同二乘。于中乘明触衣知根,此一复次义有两兼,从前犹明不见能见,从后即显不知能知。文别有四:一明眼见色知根大小;二明触衣知根善恶;三「以是义」下结成知义,「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知」者结前触衣知根为知,「以一见故昔所不知而今知」者结前见色知根为知,简触衣知根故言一见;四「以此知」下结成见义,良以见色知根义故,昔所不见而今见也。
下次解释不知能知,于此门中义分有二:一知他心、二知宿命。文别有三:一知他心性、二知宿命、三知他心相。
初中先问,下释有二:一破情显理知有常无、二「云何知」下破空显实知无常有。前中,初言「虽知贪」等是知有也,辩有兼无,是以言「虽」。心法无量,且举烦恼,「初不作」下是知无也。于中有二:一离有相,不取心王名「不作心」,不取想等名「不作数」,不见有人能起彼心名「不作众生」,亦不见心攀缘境界名「不作物」;二修空相,「修第一义毕竟空相」正明修空,「何以」下释,以常修集性相空故名毕竟空,于因缘中无有定实名为空性,因缘亦无故曰空相,「以修」下结。
就后破空显实门中,「云何为知,知无有我、无有我所」是知无也,「知诸众生皆有性」下是知有也,「知生有性」正明知有,「以佛性」下约果显有,「如此皆」下就人辩异。「以是」下结,准验斯文,以空为穷,判知不了。
次论宿命,先问次辩。「菩萨修经念过去」等,修通方便;「于一念」下明其所成异于二乘,「得殊异智异声闻」等总明其异。「云何」下别,别有多门,然今且明缘心不同。「声闻、缘觉念过去世而作种性至怨憎相」明小异大,彼知性空,未能空于因缘之相,缘相不泯,人相还立,故有种性怨憎等相。「菩萨不」下明大异小,法相既无,人相安寄?故无种性至怨憎相。于中初先明离有相,后修空相。「是名」下结。
下次明知他心之相,先问次辩。「菩萨修经,得他心智,异声闻」等,总显其异。下别显之,别中初约凡心辩异,二乘别知,菩萨能顿,于中初问、次辩、后结。下约圣心,初举次辩。「菩萨一念知须陀洹十六心别」,二乘不能,依《成实论》,亦约须陀十六圣心明知差别,与此少异,彼中乃就迟速辩异,菩萨之人欲知初心即能知之,余心亦尔。缘觉之人欲知第三至第七心方乃知之。何故偏言欲知第三?第三心者是苦比忍,其他心通依上禅起,欲知他人无漏心时,还缘观上无漏之心同地易知,于彼观上无漏心中苦比为首,故偏言之。以何义故至第七心方乃知乎?第七心者是集比忍,缘觉欲知苦比忍心拟意观察,彼心已谢起苦比智,缘觉寻观追而不及,即于上界集上伺之。彼须陀洹已舍上苦,缘欲界集起集法忍及集法智,从比智后复缘上集,起集比忍及集比智。彼缘觉人由前集上伺求之力,集比忍生即便觉知,是故偏言至第七心方能知矣。声闻之人欲知第三,次第急寻,至第十六道比智心方始得知。有此不同,「是为第二」是总结也。
第三德中,初问,次辩,后总结之。辩中,宣说慈无量心以为德体,四无量心皆是此德,且就初举。又复诸行有分相门、有摄相门,若据分别,四行各别;若据摄相,举一为首,余皆入中。今就摄相,故举一慈,统收余三。文中初言「舍慈得慈,得慈不从缘」略以标举,谓舍一切攀缘之慈,得彼平等无缘大慈,此无缘慈证实以成,据实反望由来无缘知从何生,故说得时不从因缘。
下别显之,别中有四,初番约法舍相得实,后三约人舍伪会真。就初番中,先问后辩。辩中,约境,「舍世谛慈,得真谛慈」;若约心识,舍妄识慈,得真识慈;若据行修,舍缘观慈,得无缘慈。
后三何别?初舍凡夫善法之慈,得菩萨慈。
第二舍彼凡夫之人不善之慈,得如来慈。彼阐提等何处有慈而言舍乎?解云:此等同类同行,亦相亲爱名为慈矣。问曰:菩萨云何已得如来之慈?于佛深慈,随分克证,故名为得。问曰:所得如来之慈,与前句中菩萨之慈有何差别?解言:顺化巧益之义是菩萨慈,行非通道名如来慈,故《维摩》中菩萨行非名通佛道。
第三舍彼凡夫二乘取相之慈,得无缘慈。先问后辩。凡夫取着众生之相,二乘取着诸法之相,故须舍之。彼黄门等云何名慈?黄门无根、二根女人淫情相爱名之为慈,屠脍、猎师、养猪鷄等,爱好所杀亦名为慈。明所得中,初辩后释。「是名」下结。
第四德中,初问起发,次释,后结。有难解者,问答重显。释中宣说十事为体,先初举数,次列其名。「根深难拔」明能立始,不放逸心能为佛本故名为根,与实相俱增长不坏名深难拔。二「于自身生定想」者彰能趣终,自念己身定得菩提名生定想。下八具行,前五摄福,后三摄智。福中,初二修净土行,「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修施净土。心有分别得土不净,故不观田及与非田,平等心施能净佛土。「修净土」者修戒净土,以修戒故得土严净。后三是其起法身行,「灭除有余,断除业缘」离秽身行,除断残苦名灭有余,断离残集名除业缘,业是正因,烦恼为缘。
下文释中,此之二门通名有余。有余有三:一烦恼余犹此缘也、二是余业犹此业也、三是余苦犹此有余。「修净身」者摄净身行,精修十善故能净身。后摄智中,「了知诸缘」明摄对治。下二离障,「离诸怨敌」除障道过。断业烦恼及破八魔名离怨敌。断除二过,离生死过,亡因绝果,名「除二边」。
下广释之。解初门中,初问次辩。「根名不放」正出根体,谨摄之心是不放逸。次解根义,先问后辩。「谓菩提根」对果正论,「诸佛善本皆不放逸」重复显之。「不放逸故余善增」下解深难拔,拔则不增,增故不拔。于中初举「余善转增」正明难拔,「以能增」下叹以显胜。此二为门。
「如诸迹」下显向后门最胜之义,十二复次,皆初立喻,后合可知。「以是义」下显向初门令善增长,于中初先乘前显后,以前门中不放逸法令余善增,故深难拔。「云何」下释,先问次辩。「以增长」下结成难拔,「以是义」下总结初行。
第二行中,初问次辩。辩中,「于身生决定」等明起定心,「不作狭」等离不定心,先开三门:「不狭」一门、「不小」第二、「不变」第三。下重显之,「不作声闻、辟支佛心」释前不小,「不作魔心,及自乐心、乐生死心」释前不变,「常为众生求慈悲心」释前不狭。「是名」下结,初先略结,「我于来」下牒以重结。
第三门中,初问,次辩,后总结之。辩中有二:一举劣显胜,先辩福田,「若有念」下明偏执过,偏执此等为福田故,福田至少名为狭劣;二辩胜过劣,于中初明菩萨观生无非福田,「常观诸佛所说」已下观一切施齐得净报。
前中初言「观一切生无非福田」总翻前过,「何以」下释,先问后解,「以善修集异念处故」对问略释。平等法性是众生体,菩萨独观,余人不见,名异念处。菩萨修此,故观一切无非福田。下重显之,修异念故,见诸众生本性皆净,故无持戒、毁禁之别。
观一切施得净报中,「说施虽四后得净故」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先明四施,初问次列。下广释之,解初问中,初门、次辩。「施者具有戒、闻、智慧」有世谛行,「知施及果」有世谛解。「受者破戒」,入第一义,坏世谛行。「专着邪见」,证第一义,坏世谛解。「是名」下结。余门类尔。
下次明其俱得净报,于此四中,持戒正见得世净报;破戒邪见得出世间离相净报;持戒正见得世净报,相显易知,不劳解释;破戒邪见得净福报,义隐难识,今偏释之。文中初言「若如是者,云何复言得净果报」征前起后,若如向来施及受者破戒邪见是为极恶,云何说言俱得净报?下释有四:初言「无施无报故净」对问略释,坏世谛相证第一义故名为净。二「若不见」下翻犯为持,成得净报见第一义。「无施报者」,行无罪过解不远理,「是故此人不名破戒、专着邪见」。三「若依声闻言不见」下释通向前持犯二言。以何义故,不见施等前说以为破戒邪见,今复说为不名破戒、专着邪见?故今释之,依声闻法,不见施等名为破戒、名为邪见;若依是经名持正见。四「有异念」下释大异小。何故依此《大涅盘经》偏得名为持戒正见,依小不尔?故今须释。有异念处菩萨修集,是故不见持戒、破戒,施及报等名持、名正。「以是义」下总结此行。
第四行中,初问次辩。辩中,菩萨自离十恶、愿益众生,故能净土。「是名」下结。
次解第五及第六门,前分二门,今此通合名为有余。于中初问,次辩,后结。辩中,初举,次列三名。「烦恼余报」是生死缘,「余业」是因,此二犹前所断业缘。「余有」是其生死之果,此犹是前所灭有余。
下广释之,「烦恼余报」就凡夫说,「余业」就彼小乘人中学人宣说,「余有」就彼小乘人中无学人说,盖隐显耳。烦恼余中,先问次辩。烦恼无量,今且就其贪、瞋、痴、慢四使说之,以此四使缘事而起受恶果故。一一之中皆初习起,次堕三涂,后生人中受其余报,皆有在家、出家之别。下明菩萨对治修断。
余业之中,先问次辩。凡夫所作名「凡夫业」,声闻所受名「声闻业」。下就声闻差别论之,「须陀洹人七有业」者总相论之,依《智度论》,须陀洹人天上人中七返往来,受十四生,今就往来总言七有。「斯陀二有」细别论之,彼于欲界天上人中一往一来便般涅盘,故说二有。「阿那含人受色有」者,那含亦受无色有业,就下论之。下明菩萨对治修断。
明余有中,初问次辩。言「阿罗汉得阿罗汉果、辟支佛得辟支果」者,标别其人,余有在于无学果处所以举之。「无业无结而转二果」正辩其相。分段结业无学已尽故无结业,而彼结业二家残果,无学犹有,更须转灭,名转二果。「是名」下结,「如是三」下总牒结断。
修净身中,先问后释。释中有三:一明修习三十二相,于一一相百福修之。言百福者,五品心中修行十善即为五十,始修五十、终成五十合为百福。用此成满三十二相名修净身,此明共因。下〈师子〉中说不共因,左右言耳。二明修习八十种好,先问后辩。今此但明修之所为,不辩修法,诸经例无。文中初先明世众生事八十神,次明菩萨为之修好,「何以」下释,「以是」下结。三总明其修身所为,有四复次,明为菩提故修相好,皆初立喻,后合可知,「以是」下结。
了知缘中,先问次解。解中,先就色法明知,「不见相」者,不见青、黄、赤、白等相;「不见缘」者,不见生色之因缘也,又亦不见四大以为造色因缘;「不见体」者,不见质碍以为色体;「不见出」者,不见色法初生出也;「不见法灭」者,不见色法终尽灭也;「不见一」者,不取总相;「不见异」者,不取别相;「不见见」者,不见有人能见色也;「不见相」者,不见能见之相貌也;「不见受」者,不见有人领受色也。「何以」下释,知法但是因缘虚集,「如色,一切亦如是」者,以色类余一切法也。「是名」下结。
离怨敌中,初牒、次解。解中,先明离烦恼怨,次离业怨,后离魔怨。离烦恼中,先明是怨,后明非怨。前就自行烦恼是怨,后就化他烦恼非怨。此怨、非怨义通上下,大位分之,初至四住行修求出烦恼为怨,五地已上起化随物烦恼非怨,今随位别。离业怨中,先问、后辩。辩中先出业怨之体,谓谤方等,下明菩萨畏而舍离。离魔怨中,先举八魔,下明菩萨修治舍离,八魔如前恶漏中说。
离二边中,先问、次辩。二十五有是其果边及爱因边,菩萨常离,「是名」下结。「是名第四」总结此德。
有难解者下重显之。德王先问,问意如何?如来向说修净佛土,自居秽国,事与言乖,故今问之「如来何故但修九事,不修净土」。下佛答之,先明自己往修十事有净土因,「若使」已下明已现明净土之果。前中先明已修十事,「一切」已下举他类己。
明有果中,句别有六:一明此非秽,「若使世界不净充满,佛于中出无有是处」正明非秽,「汝莫谓」等诫舍秽想。二「汝当知」下明已他方更有净土,言「我不出阎浮提界」明更有也。三「如有人」下显向初句明此非秽,先喻后合。喻中,假举愚人为说,「日月」喻净,有人宣说「此有日月,他方无」者无有义理;若有宣说「他方有净,此方无」者亦无义理,将此日月况他有净。乍读迷人,准义可知。四「西方」下显前第二,明已他方更有净土。五「为化众生故于此」下明阎浮提之秽为化众生,诸佛共俱。六「慈氏」已下明阎浮提之净,诸佛同处。
第五德中,初问,次辩,后总结之。辩中五事,报果为体,先举五数,次列五名,前四福德,后一智慧。福中初二,自报具足。后之二种,为他敬养。「以是」下结。「德王言」下问答料简,问相可知。下佛先叹,后正答之,各有异义,「当为汝说」总标许说,下以六番广辩可知。
第六德中,初问、次辩。辩中,金刚三昧为体,义如别章,此应具论。文中初言「菩萨修得金刚三昧」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别中,二十四复次文辩广其相,前二十一正辩其相,后三释名。前正辩中,相从为四,初三复次明能破义、次七复次明最胜义、次四复次明能照义、后七复次明无分别义。
能破义中,初一破法、第二破人、第三破障。就破法中,「安住是中悉破诸法」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别中,「见法无常动相」以无常义破坏诸法。「恐怖因」等以苦破法,恐怖因缘是苦因也,「病苦劫盗」是苦果也。「念念灭坏,无有真实」无我破法。「一切魔境无可见相」以空破法。次破人相,于中约就六度破之,先顺后反。明破障中,初先立喻,「譬如金刚,拟无不碎」明能破障,金刚无损,障不能坏。下合可知。
次七复次明最胜中,初一复次体精故胜,「如宝」立喻,下合可知。第二复次行主故胜,初先法说,「何以故」者征前起后。何故最胜?下对释之,「修是三昧一切来属」。次喻,后合。
下五复次明其破障,摄善力胜,初二破障,前破四住,后破无明。破四住中,先立其喻。「如人」喻于四住烦恼,违害众善名「国怨雠」,众善违背名「人厌患」,此定能断名「有人杀」,众行归仰名「无不赞」。下合可知。
破无明中亦先立喻,「如人」喻于无明住地,无明力大故云「盛壮」,故《胜鬘》云「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余行不治名「无当者」,「更有人」者喻金刚定,能破无明名「能伏之」,众行归依名「世称美」。下合显法,「金刚如是」合更有人,「力能摧伏」合力能伏,「以是义」下合世称美。
次一摄善,「如人在海」立喻显法,下合可知。
次一复次明破障力胜,前明能治,此明广治,先喻后合。
下一复次明摄善力胜,前者明其以终摄始,此句明其以上摄下,先喻后合。
此七复次明最胜义。
次四复次能照义中,初一复次见法无碍,先法、次喻、后明不着。第二复次见法生灭,「如坐四衢」立喻显法,「人」喻此定,安住正法名坐四衢,「见生来去」喻见一切诸法生灭,下合可知。第三复次能见远法,先喻后合;第四复次能见远国,先喻后合,文皆可知。
后七复次无分别中,前三复次于自行中心无分别,后四复次化他行中心无分别。前自行中,初一复次明自灭障,「如由干陀」立喻显法,下合可知。下二复次明于向前灭障行中心无分别,前复次中金刚为喻,后复次中池、水、火等六事为喻,合之可知。
后四复次于化他行无分别中,初二身业,次一口业,后一通于身、口二业,于此三业心无分别。前身业中,初一复次「变身为佛满恒沙界,心无分别;后一复次一念能至恒河沙界」,心无分别;次一口中,「一念说法能断十方恒沙世界众生烦恼」,心无分别。下一通明身、口业中,先明身、口二种化相,「以一音说」是其口业、「示现一色」是其身业,「安住一处」复明身业、「演说一法」复明口业。
下明菩萨心无分别,虽见生等不取人相,虽见色等不取法相。于中初辩,「何以」下释。辩中,初言虽见色等不取苦相、见烦恼等不取集相、见八圣等不取道相、见涅盘等不取灭相。释中,初问何故皆无,下对释之,「法本无相」正解前无,「以三昧」下明见所由。
上来辩相,下释名义。「何故名为金刚三昧」问以起发,「如金刚」下三义释之:一不定义,如世金刚,若置日中,色则不定,此定如是于大众中现种种身;二最胜义,如世金刚体精胜故无能平价,此定如是无能平量;三势力义,如世金刚除贫去毒,有大势力,此定如是,若有得者,离烦恼苦、诸魔邪毒。「是名」总结。
上来六德是其自分,下四胜进。于胜进中初明修习对治功德,先问次辩。辩中,初先总明四法为涅盘因,先思后知。知中,初顺,次反,后释。「即知四法为涅盘因」是其顺也,「若言勤」等是其反也,「所以」下释。
次列四名,先问后列。
下广释之,释中五番随文以求,前三总释,后二别解。约行论之,初之一番明离过义、第二一番明摄善义、第三一番重明离过、后之两番复明摄善。
就初番中,先喻后合。喻中,「如人有病至医」喻近善友,「医为说药」喻闻正法,「至心善受」喻系念思,「随教合」等喻如说行。下合可知。
第二番中,先喻后合。喻中,「如王乃至谘臣其法云何」喻近善友,王喻行人,欲依正法修治行心名「如法治」,欲令己行出障安隐是故名为「令民安乐」,问友行义名「谘智臣其法云何」,「诸臣即」下喻闻正法,宣说过佛行法授与名「以先王旧法为说」,「王既闻」下喻系念思,「如法治」下喻如说行。下合可知。
第三番中,重明离过。与初何别?前据菩萨明离轻恶,此就凡夫彰离重过,亦先立喻。初喻近友,「如人遇病」近友所以,「有善知识」喻其善友,略无近相,「而语」已下喻闻正法,「其人至」下喻系念思,「即往彼」下喻如说行。下合文中,先合近友,闻法之喻略而不合,「至心信」等合明思惟,菩萨思量为益众生舍过求出,是故宣说四无量心为「系念思」。「少者」已下合明修行,文皆可知。
自下二番重明摄善,与前何别?前第二番总明摄善,下别显之。于中初番上下通论,后之一番简胜去劣。
就初番中,先明近友,文别有二:一正明近友、二「若有亲」下明近友益。前中有六:一知识心,有聪明者常教不倦。二知识人,亦名为体,谓佛、菩萨、声闻、辟支。三知识义,「何故名为」问以起发,下辩可知。四知识仪,如法而说、如说而行是其仪也,先举后辩。辩中三番:初番约就离恶分别,后二约就教善分别,先果后因。五知识法,为生求乐,见过不说是其法也。于中初举,「何等」下辩。「不求自乐,常为众生」就心论法。「见过不说」就口明法。「以是」下结。六知识益,空月喻说,下合可知。
上来明友,下明近益,「若近知识未有戒」等,起行之益;「未有令有、已有令广,复得了达十二部」等,生解之益。
次明听法,于中有三:一大小通举,谓能听受十二部经名为听法;二简小取大,听方等经名为听法;三于大乘中简劣取胜,听《涅盘经》名为听法。于中初言「真听法者,听《大涅盘》」总以标举。「《大涅盘》中闻佛性」下别显所闻。所闻有其六句三对:一闻佛性隐时之因、二闻如来毕竟不灭显时之果,此二一对;三闻八道能证之行、四闻十一空所证之理,此二一对;五闻发心得大菩提、六闻发心得大涅盘,此二一对。
次明思惟,文别有二:第一约就十二因缘对治之法明系念思、二约三三昧对治之行明系念思。前中先喻,「病闻医教及药名字不能愈病」喻简前闻,「以服得差」喻须后思。次合,后结。后中,初问「复以何义名系念思」,次辩,后结。辩中,初言「谓三三昧」略以标举,次列、后辩。
下明修行,「云何」征问,下对辩之。辩中,初明依法修行,「法者即是常乐我」下明所行法。前中初言「修行即檀乃至波若」明修正行。「知阴入」等明修正解。后明法中,初言「法者即常乐」等明法体相。「解大涅盘甚深义」下约解显法。
上来一番上下通论,自下一番简胜去劣,先明近友,文别有二:一明佛菩萨以为善友、二「以是亲友因缘」已下明近有益。
前明友中有八复次,初一复次能调物心,中六复次巧为善益,后一复次内心平等。初中,「第一善知识者谓佛菩萨」简胜去劣,简去声闻、辟支佛等。「何以」下释,初先征问,「常以三种善调伏故」对问略解。下别显之,先问,次列,「以是」下结。
中六复次巧为益中,初二复次能化离过,次二复次能教生善,次一复次复化离过,下一复次复教生善。初二复次化离过中,前一化人令离恶因,后一化人令渡苦果。离恶因中,「佛及菩萨为大医故名善知识」略以标举,「何以」下释。释中,初法,次喻,后合,「以是」下结。令渡苦中,「如大船师」立喻显法,次合,后结。
次二复次教生善中,前一复次教生善因,初法,次喻,后合,下结。后一复次教得乐果,初先立喻,「上药」喻于诸佛菩萨,「见」喻覩形,「触者」喻于亲近听法,「念」喻依行,次合后结,文皆可知。
次一复次化离过中,「如香山中阿耨池」等举妄显真,世人妄说阿耨达池浴能灭罪,故今举之。「除此已往何等实」下辩真异妄,先问,次辩,「所以」下释,「以是」下结。
下一复次教生善中,先喻次合,「以是」下结。
此六复次巧为善益,「譬如良医善八术」下第八复次,明佛菩萨内心平等,先喻次合,「以是」下结。
上明善友,「以是亲」下明近有益,次明听法,先问、后辩。辩中,初先正明闻法得近涅盘,「我处处」下引说彰益。前中经文有五复次,初一法说,后四喻况。法中,初言「以听法故则具信根,乃至佛果」明听有益,「是故」下结,是中正明由听得佛,「噵须陀」等乘以论之。
下四喻中,初长者喻明能诫远、第二镜喻明能示近、第三商喻明能导远、第四象喻明能制近。初中先喻,喻中初至「亦莫交游」喻所闻法,「长者」喻友,「子」喻行人,「遣至他国」喻教向佛,行因贸果名「市所须」,说诸地中障治之相名「示道路通塞之处」,教防诸过名「复诫之」,「淫女」喻于五欲境界,劝之舍离名「无亲爱」。习近五欲能坏法身,绝其慧命,失功德财,故言「若亲,丧身殒命及以财宝」。「弊恶之人」喻恶知识,教其舍远名「莫交游」,「其子敬」下喻修行者闻法利益。
次合显法,「菩萨为生敷演法要亦复如是」合前长者遣子他国市易所须,「示诸众生诸道通塞」合示道路通塞之处,「而复诫之乃至莫交」略而不合,「是等闻法」合敬父教,「远离诸恶」合身安隐,「具足善法」合获宝货,「以是」下结。后三门中皆先立喻,次合,后结,文显可知。
上来广明闻法有益,自下引说证成有益,文别有四:一明听法能离五盖、二能离畏、三能离痴、四灭苦恼。就初段中,「我处处说听离五盖」明有所离,「修七觉分」明有所起,「以修七」下明有所成。
第二段中,「以听法故须陀离怖」正明所离,「者何」已下即事以显,先征后辩。「四功德」者,如《毗婆沙》说,近友、闻法、思义、修行是其四也。「十慰谕」者,如《中阿含.舍利教化病经》中说,彼有长者字须达多,身有重病,子时遣使问讯世尊,并请舍利希屈一顾,舍利遂往。须达见来即欲下床,舍利便止,别坐一床,慰谕长者「莫怖,莫怖。所以者何?诸凡夫人成就不信,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长者今日已有上信,以是信故能灭苦痛,生极乐处,或得斯陀、或得阿那。」长者先得须陀洹果,为是不说。此初慰谕,善戒第二、多闻第三、惠施第四、善慧第五、正见第六、正志第七、正解第八、正脱第九、正智第十,一一之中慰谕之辞皆与初同。十中,前五是世间善,后五出世。就出世中,正见、正志是无碍道,慧名正见,正思惟者名为正志;正解、正脱是解脱道,慧名正解,余心心法说名正脱;学等见者名为正智,学人重观四谛之理名学等见。「以是」下结,「何以」下释。此是第二听法离怖。
自下第三明由听法能离愚痴,能知世人三种别故。先举三人、次列、下辩,后明听法能具了知,「以是」下结。
自下第四明由听法能灭苦恼,先举舍利往事显之,「以是」下结。
次明思惟,先问后辩,有五复次,初三离过,次一生善,后一通明离过生善。就前三中,初离五欲,次离四倒,后离四相,文皆可识。
下明修行,文有三番:第一总明离过修善以为修行,初问,次辩,后结可知;第二别明观法离过以为修行,初问,次辩,后结可知;第三别明知法成善以为修行,先问后辩,有二举数,「实与不实」列其名字。
下释其相,先解不实,下解其实,先问后释。释中,初先开列七门,后广辩释。前开门中,「涅盘」是果,「佛性」是因,「如来、法、僧」即是菩提,「实相」世谛,「虚空」真谛,知此七法名实修行。有人一向说空为性,准此七门明空非性。
释中有二:一通就诸法以彰七别;二「诸佛如来烦恼不起名涅盘」下就佛论七,明七无别。
初中先解涅盘之义,初问,次释,后总结之。释中,初明八义涅盘知大异小,先问,次辩,后结可知。后八及六知小异大,于中有四:一举凡夫八事涅盘;二列小乘六事涅盘,具应有八,无常、无我略而不举;三「有凡」下解凡涅盘,先举,次释,后结可知;四「云何」下解小涅盘,先问、后释。前隐无常,释中有之。「若如是」下结前异后,名「知涅盘非佛性」等。
次解佛性,先问次释,前六后七皆就因说,随相别分,我是佛义在因不论。乐者是其涅盘之义,通则因中亦有涅盘,乐随涅盘因中亦有,故下文说「菩萨涅盘有乐有净」。别则涅盘唯在佛果,乐随涅盘在因不说,故下文言「诸佛如来不生烦恼故有涅盘,菩萨虽断,非是不生,故无涅盘」,无涅盘故不说乐矣。据实通论,因中性体亦有我乐。「是名」下结。
次解如来,先问次辩,有十一相,「是觉相」者,如来是人,觉知法也,「善」等可知,「是名」下结。
次解知法,先问,次辩。法通染净,是故具有善、不善等,亦十一对。「是名」下结。
次解知僧,先问,次辩。辩中有九,「常乐我净」大乘僧也,「弟子相」下小乘僧也。现禀圣教名弟子相,人麁易覩故言「可见」,行顺名「善」,「真」与「不实」下文自解。
先解善义,「何故」征问,「一切声闻当得佛道」故名为善。下释是真,「何故」征问,现悟法性故得名真。「是名」下结。
次释实相,先问,次辩。依《大品经》,偏名真谛以为实相,此经下文亦说真谛以为实相。今此所论是其世谛,是世谛故,生死、涅盘、染净诸法一切皆是,是故「若常、若无常」等斯名实相,有十三对。「是名」下结,「是名实相非涅盘」等结此异余;是名「菩萨修大涅盘,知涅盘等差别之相」结前异后;结前六门异后虚空名差别相,又知前六各各不同亦名差别。
次释虚空,初先正解,下举涅盘类显虚空。前中初明菩萨知空,后辩空相。
知中四句:初言「菩萨修大涅盘不见虚空」略明菩萨离相不见,证空之时不见空外别更有心,以无心故不见心外别更有空,空外无心即无能见,心外无空便无所见,故不见空。二「何以」下释成不见,初先征问:菩萨修经应当见空,今以何故噵其不见?「佛及菩萨虽有五眼所不见」者对问辩释,五眼名义备如上辩。五眼中慧实能见空,但见空时,不见空外有眼能见,以无眼故,亦无眼外有空可见,故曰不见。三「唯有慧」下就前不见略说为见,此慧犹前五中慧眼,此慧证空无所见时真名见空,故云唯慧乃能见耳。四「慧眼所见,无可见」下释前不见以为见义,良以有见乖前不见,故今释之。此云见者,无法可见,故名为见。
上明能知,下次辩其虚空体相,麁分有二,细分有六。麁分二者,初至「众生与虚空性俱无实」来,略辩空相,「如人说」下广显空相。细分六者,略中有三:一法说明空;二「空名无」下喻说明空,借世太虚类显理空:三「众生性」下举浅类深,以众生空类显法空。下广文中还广此三,故有六分。
就前略中,先释初段,「若是无物名虚空」者牒前慧眼所见无法说以为空,此说本来自体无法以为虚空,非是有物除以为空,「如是虚空名为实」者辩真异伪,不同妄情破法为空故名为实。「以是实故名常无」者,明空非始,本来常寂,不同对治,破有始空,故曰常无。又此空理不同诸佛果德常住,故曰常无。「以常无故,无乐、我、净」彰空异有,不同有法、有我、乐、净是以言无,又亦不同妄情所取我乐及净故说为无,非无理净。
第二喻中,「空名无法、无法名空」牒前法说,「譬如世间无物名空」举喻类显,世间太虚是其本来自体无物,与彼法性理空相似故举类之,「虚空之性亦如是」等辩法同喻。
第三举浅类深之中,「众生之性与虚空性俱无实」者,生空是其众生之性,虚空是前所辩法空,浅深虽殊,俱是本来自体无性,故名为空。
上来三段略辩空义,下重广之,文亦有三:一广显前法、二「如世间」下广显前喻、三「犹如世」下广前第三举浅类深。就初段中,两征两释。初「何以故」征前法说以起于后,前法说中说言无物名为虚空,复言此空名为常无,故今征问:无物名空,何故言常?下对释之,「如人说言除物作空」举他异说,「而是虚空实不可作」破之显理,以不可作故名为无。言「何以故」乘言重征:菩萨观解破相为空,今何以故言空叵作?下对释之,初先正解无作之义,「若可作」下破作成无。前中初言「无所有故」正解无作,空是无法,云何可作?「以无有故,当知无空是虚空性」牒以结之,以彼虚空无所有故,当知自体无法之空是虚空性,由是叵作。破有作中,「若可作者」举他所立,「则名无常」征以显过,「若无常者不名虚空」责以显非。
上来一段广前法说,自下第二广显前喻。何故须显?前举太虚以类理空,一切世人多说太虚别有体性,若别有性不得名空,便乖所说;今须破有以成无义,故须重显。文中初言「如世人说虚空无色、无碍、不变,是故世称虚空之法为第五大」举他所立,「而是虚空实无有性」破之显无,「以光明故,故名虚空,实无虚空」释有显无。光故名空,是释有也;实无虚空,是显无也。世人于彼日光明中见无异物便生空相,说言有空,而此虚空实无所有,此说实无为虚空矣。
自下第三广前略中举浅类深,前举生性类空无性,今举世谛助以显之,「如彼世谛实无其性,为生说有」。虚空如是,实无其性,为众生故说有虚空。
前正辩空,下举涅盘类以显之,于中有五:一正举涅盘为类前空;二「涅盘即」下简有异空;三「涅盘虽」下因明涅盘常乐我净,乘彰涅盘寂乐非受;四「诸佛」下因明涅盘寂灭之乐,乘明佛等乐相差别;五「德王白」下于前义中有难解者,问答重显。
初中,「涅盘亦复如是」总举类空,无相义齐,故云如是。「无有住处,直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盘」辩相续空。
第二句中,「涅盘即是常、乐、我、净」简有异空。何故须简?前说虚空无我、乐、净,今说涅盘亦如虚空,惧畏世人取彼涅盘全同虚空,无我、乐、净,故须简之。简之云何?空是无理,无我、乐、净;涅盘果德体是有故,具足四义,是故说言涅盘即是常、乐、我、净。
第三句中,「涅盘虽乐,非是受乐,是寂乐」者,前说是乐,惧同世受,故复辩之。于中先明虽乐非受,后明唯是寂灭之乐,分相如是。若据摄相,佛智即是大涅盘中波若所收,是即涅盘亦有知乐,故上文中宣说涅盘具足四乐,断受寂灭,觉知不坏。今说非受,当前断受;今说寂灭,当前寂乐。觉知是佛,故今不论。不坏是常,所以不辩。
自下第四因前宣说涅盘寂乐,乘明佛等乐相差别。佛有二乐:灭离诸苦故有「寂乐」、证法适神故有「知乐」。实相世谛义通染净,故有三乐:就生死法宣说实相则有受乐,就佛果德宣说实相则有寂乐及觉知乐。佛性体寂唯一寂乐,以未显故无觉知乐,以当见故得菩提时亦有菩提觉知乐也。
自下第五于前义中隐者重释。何故须然?如来昔说身智尽处以为涅盘,今说诸佛烦恼尽处是其涅盘,二言相乖,故须重释。又佛昔说烦恼断处身为涅盘,今此宣说涅盘如空,体无所有。两言相异,故须辩释。
德王先问,问中初别,后总结呵。别中有五,相从为三,尼连告魔是第一句、菩萨已断是第二句、昔告生名是第三句、毗舍告魔是第四句、为力士说后夜涅盘是第五句。相从三者,前之两句执彼身智尽灭之处以为涅盘,难破烦恼断处为是;第三一句执惑断处身之与智即为涅盘,难破向前涅盘如空,无有住处;后之两句还执身智灭为涅盘,难破烦恼断处为是。
初句难中,「若烦恼断是涅盘者,是义不然」牒以总非,「何以」下释,先自征责,「如来往」等举佛昔言征以显非,「如来昔日断烦恼竟而言未入」明断非是。
第二句中,曲有两句:「若断是者,诸菩萨等于无量劫已断烦恼,何故不得称为涅盘」是第一句,准上责下。佛断得是,菩萨亦断,以何义故不名涅盘?此亦即是准下征上。菩萨断处不名涅盘,明佛断处亦非涅盘。「俱是断处,何缘独称诸佛有之,菩萨无耶」是第二句,举同责别。断处不殊,何故佛有,菩萨偏无?此亦即是准下验上,菩萨有断而无涅盘,明佛涅盘非是断处。此之二句,下佛别答,宜审记知。
第三问中,执惑断处,身之与智即为涅盘,难破向前涅盘如空,无有住处。「若断非者」,逆取佛意,恐佛被征,说惑断处身非涅盘,故举难之。「何故如来昔告生名我今此身即是涅盘」举说以征,昔说身是,云何上言涅盘如空,无有住处?
第四句中,先举魔请,次举佛答。下就设难,于中先难身尽为非,「若断」已下难其烦恼尽处为是。
第五句中,「若使尔时是涅盘者」重审如来,「云何」以下征已显非,断烦恼时已是涅盘,「云何方为拘尸力士说言后夜当般涅盘」。
上来别难,「如来诚实,云何发是虚妄之言」总以结呵。
下佛释通,先对末后结呵之言而自免过,「如汝言」下依前别问而为广答。前中,「若言得广长舌,当知如来于无量劫已离妄语」正自免过,彰己非虚,「一切佛」下举他类己,成己非虚。
后释难中,答之不尽而复不次。前五难中但答三句,第三、第五略而不答,故云不尽。不尽,所以后当别解。就所答中,先答第四,次答第一,后答第二,故曰不次。
答第四中,义意云何?明己先来断烦恼处实是涅盘,涅盘常恒,无有变易,随化众生唱言当般。就此答中,先解魔昔请灭所由,「尔时我诸声闻」已下明己昔日许灭所以。初中「汝言波旬请」者牒上问辞,下对辩释。于中先明魔不知真,故请我灭,初法、次喻、后合可知。「如来不说佛、法、僧」下明己体常,成魔不知。文有三番:一就三宝明常无差,三宝相别故佛不说,佛等无差,常、净义等故说无差。常无差故,佛体是常。魔不知此,故请我灭。二就佛、佛性及与涅盘明常无差、此三义异故,佛不说此等无差,以其因果、人法别故。常恒不变,彼此齐等,故说无差。常无差故,佛体常住,魔不知此,故请我灭。三就涅盘、实相二法明常无差,此二义别,故佛不说此二无差。义如上辩。常恒不变,彼此齐等,故说无老。魔不知此,故请我灭。
释许灭中,初为恶人许魔当灭,「悬见」已下明为善人许魔当灭。前中初先正为恶人鬪诤违佛,故佛唱灭。「因如是」下约前唱灭乘明愚、智,取、舍,得、失。「是故我于毗舍离」下明己昔日唱灭所由。初段可知。
第二段中,文别有六:一明如来因恶比丘唱言当灭,声闻弟子不见不闻,谓佛实灭;二「唯菩萨」下明诸菩萨常见常闻,不言佛灭;三「声闻弟子虽复言」下明前声闻所见不实,虽言如来入般涅盘,佛实不灭,此三为本;四「若我所有声闻」已下就前第一明妄取失,非我弟子,是魔伴党;五「若言如来不入」已下就前第二明正取得,真佛弟子,非魔伴党,先顺后反;六「如长者」下就前第三广明声闻所见不实,有五复次,皆先立喻,后合可知。
第三结中,「是故我于毗舍告言当涅盘」者,前二段中就初以结,是我为彼恶比丘故告言涅盘。
上来明为恶人唱灭,自下明为善人唱灭。于中明为七种善人故唱当灭,始从「迦叶乃至须那顺跋陀罗,竟安居已至我所」者,过夏安居,案此如来秋中涅盘。《阿含经》中说佛八月八日涅盘与此相应,而此经中上下多说二月涅盘,当是见闻不同故尔。此释德王第四难竟。
次释初难,答意云何?明己先来断烦恼处已是涅盘,为益众生未息化迹,故昔告魔未入涅盘。文中初言「何缘我昔尼连告魔」自问起发,下自解释,明己欲为七种善人宣说法要,故不许灭,所为无量且举斯耳。
「有名」已下答第二难,难中两句:「菩萨已断,何故不得称为涅盘」是第一句;「俱是断处,何故佛有,菩萨无耶」是第二句。今此别答,先答初句,「涅言不」下答第二句。就初句中,答意如何?明诸菩萨断烦恼处得名涅盘,但不见性断烦恼故,不得名大。就后句中,答意云何?明其涅者但是不义,非是断义,菩萨虽复断诸烦恼,不能不生,不得称可涅盘不义,是故佛有,菩萨无也。答意如是。
就前句中,先明菩萨断处非大,后明如来断处是大。明菩萨中,「有名涅盘非大涅盘」略以标举,「云何」下释,先问后解。两义释之:一不见佛性而断烦恼,断不究竟,故不名大;二不见性故,所得涅盘但有乐、净,而无我、常,四义不备,故不名大。下明佛中,「若见佛性断恼名大」翻向初句,「以见性故名常乐」等翻向后句。
答后句中,初先定其涅盘名义是不非断,「断烦恼者不名」已下依名显法。前中文有十一复次,初七后四,如来自解第八一番,取他所说证成不义。然此文中涅定名不,初句中辩,余更不论;盘含多义,句句皆异。
下显法中,明断烦恼非是不义,故断烦恼不名涅盘;「不生烦恼」是其不义,故名涅盘。断烦恼者不名涅盘,释上难中菩萨无也;不生烦恼释上难中独佛有之。问曰:何故菩萨断结不名不生,诸佛断处偏名不生?释有三义:一就惑分别,菩萨虽复随分断结,断之不尽,心中更起,故非不生;佛断穷尽,永更不起,故曰不生。二约心分别,菩萨虽复断麁烦恼,七识心在,心性生灭,故非不生;佛唯真心,真心常住,故曰不生。三约理分别,菩萨见有烦恼可断,非本不起,故非不生;佛证法如,知诸烦恼由来不起,亦无今灭,故曰不生。
问曰:德王前为五难,上答其三,第三、第五何故不释?答上第二、第四难时,余二可解,为是不答。云何可解?如来答向第四难中言为力士告魔当灭,与第五中为力士说后夜当灭,其言相似,何劳更答?又复答前第二难中明烦恼断,或名涅盘、或复说之为大涅盘,第三句中难破烦恼断处为非,其义已显,何劳更释?故无别答。
上来第一通就诸法以彰七别,自下第二就佛论七明七无别。于中就佛但明五义,法、僧二门略而不辩。「佛不起恼名涅盘」者,就佛以明涅盘之义。「智慧无碍名如来」者,就佛辩释如来之义。「非凡夫等名佛性」者,就佛解释佛性之义。「身心智慧满无量土名虚空」者,就佛解释虚空之义。「常住不变名实相」者,就佛解释实相之义。「以是如来不涅盘」者,以佛常住不变易故,实不毕竟永入涅盘,「是名第七」总以结之。
第八德中,初问起发,次辩,后结。辩中,宣说八法为体,今先辩列,下广释之。八中,前七摄行方便,后一成就。就前七中,初二是其离有为行,次三是其求菩提行,后二是其摄众生行。就前二中,「除五事」者断除五阴,离生死果。「离五事」者,远离五见,灭生死因。又,除五事离生死法,远离五事除障道法。又,除五事离生漏处,远离五事正除漏体。次三种中,「成六修五」趣菩提行,谓成六念修习五定,守护一事,摄菩提愿。后二种中,「亲近四事」化众生心,谓四无量;「信顺一实」度众生法,谓一乘道。此七方便。下一成德,断除五住性结烦恼,真心出障,名「心解脱」。离事无知,世智自在,名「慧解脱」。
下广释之。解初门中,先问后释。释中有五:一总标举。
二列五名。
三总释阴义,先问次解,六义释之,能令众生生死相续,不离重担。此之二义就过解释:依之造因,故「令众生生死相续」;依之受报,故令众生「不离重担」。「分散、聚合」,此之二句当义正解,阴是众义,亦是聚义。分散,众也;聚合,聚也。细分无量故曰分散,合说为五故云聚合。「三世所摄、求义不得」辩阴性相。阴相无常,故三世摄;阴性虚假,穷本无实,故求不得。「以是」下结。
四别显阴相,约智显之。先明色阴,色中初先明其非有,「为世说」下彰其非无。明非有中,「虽见色阴,不见其相」略明非有。辩有兼无,是以言「虽」。「何以」下释,「于十色中求性不得」故不见相,五根、五尘是其十色。此经上下多说十色,不论无作,当以无作色相微隐成身不显,故不说之。
上明非有,「为世界故说言为阴」明其非无。次明受阴,「受有百八」明受非无。受中,离合多少不定,或总为一,唯一受阴;或分为二,身受、心受,依五根生名为身受、依意根生名为心受;或说为三,谓苦、乐、舍;或离为五,所谓苦、乐、忧、喜及舍,于五识中逼恼名苦、适悦称乐,意识地中逼恼名忧、适悦称喜,六识地中中容受心说之为舍;或分为六,所谓六识相应之受;或分十八,于六识中各具三受,苦、乐及舍;或复分为三十六受,前十八中各有染、净;或分百八,如龙树说,前三十六,三世分之。广则无量,今据一门且论百八。「虽见」已下明其非有,「虽见初无」略明非有,辩有兼无是以言「虽」。「何以」下释,无实故无。「是故」下结。后想、行等略举类前,同前色受非有非无,故曰「如是」。此第四竟。
五明菩萨观过断除,深见五阴,生烦恼本,方便断之。
次离五事,先问、后辩。辩中有四:一举五数。
二列五名,此义如彼十使章辩。初「身见」者亦名我见,取身为我,从其所取故名身见。计身为我,从其所立,故称我见。言「边见」者,断常差中,故说为边。谤无因果,乖违法理,故名「邪见」。言「戒取」者,亦名净见,取戒等法以为真道,从其所执故名戒取。取为真净,从其所立,故名净见。今从所执说为戒取,然此非直取戒为道,亦取布施、礼拜等善以为真道,取戒者多但名戒取,故《杂心》云「此应名为戒等取也。经中略等,但云戒取。」言「见取」者,取诸见等以之为正,以为第一,故云见取。然此非直取着诸见,亦取梵天、自在天等以为第一,出世之法取见者多,且云见取,故《杂心》云「此亦应名为见等取,经中略等,但云见取。」
第三明其五见之过,「因是能生六十二见」增烦恼过。六十二见出《梵动经》,如别章说。因是诸见,生死不绝,生苦之过。
四「是故」下明诸菩萨见过断除,以是五见增长烦恼,生苦果故,防之不近。
次解成六,初问,次辩,后总结之。
次辩修五,先问,后释。释中,「五定」总以标举。次列五名,五中,前四是其事定:「知定」初禅与觉观俱,故名为知;「寂定」二禅,觉观止息,故说为寂;「身心快乐」是第三禅,彼乐最胜,故名快乐;「无乐」四禅,乃至非想。「首楞严」者是其理定,名如下释。「修是五」下明修利益,「是故」下结。
次明守一,先问,后辩。辩中,初言「谓菩提心出一事体」,菩提心义如别章辩。「菩萨常」下明其守护,初法,次喻,后合可知。「因如是」下明护利益,「是故」下结。
亲四事中,先问后辩,「谓四」举数,「慈」等列名。「因是四」下明修利益,「是故」下结。次明信一,先问、后辩。「了知众生皆归一道,一谓大乘」正明信一。「诸佛」已下知一为三,三而是一。「是故」下结。
下明二脱,初先正辩,「德王言」下问答重显。前中,初言「云何心脱」问以起发。「贪等永灭是名心脱」对问辩释。贪、恚、痴等是其五住性结烦恼,断绝此故,真心得脱。「云何慧脱」问以起发,「于一切法知无障碍名慧解脱」对问辩释。事中,无知能障世智,以断彼故,能于一切世谛法中知无障碍。下就其中开出五通,显于一切无障碍义,「因慧解脱不闻而闻」是天耳通、「不见而见」是天眼通、「不到而到」是其身通,他心、宿命略而不辩。
自下问答重显向前心解脱义。何故须显?心定有贪则不可脱,心定无贪则不须脱,性无相有方有脱义,故须重辩。德王先问,「如佛所说心脱不然」牒以总非,「何以故」下广显非义。先征非意,下对显之,文别有三:一约真心,明本无贪,难无解脱;二「贪亦有」下约就妄心,明本有贪,难无解脱;三「心不定」下明心及贪、人及境界一切不定,难无解脱。三毒之中,约贪设难,余类可知。
就初难中有九复次,初一复次总明无贪亦无解脱,中六复次偏明无贪,后二复次单明无脱。
初复次中,先明无贪,后明无脱。解无贪中「心本无系」正明无贪,「所以」下释。先征起发,现见有贪所以言无。下对释之,「是心本性不为贪等诸结所缚」,故言无系。何者心性?废真论妄空为心性,穷其实体真识为性,如昏梦心报心为性。说空为性亦无系缚,说真为性亦无系缚,如人梦中虽被系缚于报实无。上明无缚。「若本无系,云何言脱」明无解脱。
中六复次明无贪中,前五复次就真以求,明心无贪;后一复次明妄异真,贪不污心。先论前五:初复次中,初先法说明心无贪,次喻,后合。法说可知。喻中,初言「如人?角本无乳相,虽加功力,乳无由出」顺喻明无,角喻真心,人喻惑境,惑境动心名为?角,真心无贪名无乳相。虽对尘境贪结不生名加功力乳无由出,「?乳之者不如是」下反喻明无,举有显无,故说为反。乳喻妄心,妄境牵心名「?乳者」,不同真心,本性无贪,名「不如是」。下显不相,暂对尘境名「加功少」,贪结多起名「乳多出」。亦可后句?乳之喻举彼世间有事显无,不须别合。下合显法,「心亦如是」合前角也。「本无贪者」合本无乳。「今云何有」约前加功,乳无由出,征破有贪。
第二句中,举佛、菩萨,类破凡有。「若凡心中本无贪性,后方有者,诸佛、菩萨本无贪相,今悉应有」,佛、菩萨无,不可使有。凡心本无,何缘得有?
后三句中皆先立喻,后合明无,文显可知。后一明妄不污真中,「当知贪心二理各异,设复有之,何能污心」法说不污。贪妄心真,真妄两别,故言各异。以各异故,设有贪结,不能污彼真识之心。次喻,后合。
此六复次偏明无贪,下二复次单明无脱。于中初句以喻无贪难破有脱,「若心无贪名解脱者,诸佛、菩萨何故不拔虚空中刺」,空中无刺,不可得拔,心中无贪,云何辩脱?偏征诸佛菩萨不拔,明空无刺毕竟叵拔。后句约就三世推求,明无解脱。于中初法,「过去世心不名脱」者,过心已灭,故无解脱。「未来世心亦无脱」者,未来未至,故亦无脱。「现在世心不与道共」明现无脱,惑心现时,道心不现,云何得脱?「何等世心名解脱」者,总以结征。次以喻显,喻中与法言有左右,向前法中明所缚心三世无脱,喻中乃说能破之灯三世无破,有此左右。下合可知。
自下第二约就妄心明本有贪,难无解脱,有七复次,前五明其心中有贪,后二明其缘中有贪。就前五中,初一复次覩缘生染,证贪是有;第二复次非缘生染,证贪是有;第三复次举脱证有;第四复次释难成有;第五复次举无显有。
初复次中,「贪亦有」者总相明有,「若贪无」下破无成有。「若因女」下约缘显有,「见女生贪」明贪实有,「以贪堕恶」举果证有。
「如见画」下第二复次,「非缘生染」证贪是有,「见画生贪」正明贪有。画女非是可贪境界而见生贪,明知心中先有贪性,「以生贪故得种种罪」举罪显有。「若本无」下破无成有,破相可知。
「若心无」下第三复次,举脱显有。「若心无贪,如来云何说心解脱」,说心脱故,明贪实有。
「若心有」下第四复次,释难成有。「若心有贪,云何见相然后生贪」举他难辞。「我今现」下对难释通,明贪是有。「现见贪心,得恶果报」明贪非无。「瞋、痴如是」类显余结。
「如众生」下第五复次,举无显有,举无神我显有贪也。「如生无我,凡夫横计,不堕三恶」是举无也。「云何贪者于无女」下是显有也,是义云何?众生身中无神我故,凡夫于中虽横计我,不堕三恶。若使贪结同我,实无起贪之者,亦应同前不堕三恶,云何贪者堕三恶道?贪者堕恶明贪是有,不同我无,言意如是。然计我者论说不同,依如《成实》亦堕恶道,《毗昙》宣说身边二见是无记故不堕三恶,今说与彼《毗昙》义同。《地持》亦尔,故《地持》云「起身见人不谤所知,不因此见堕于恶道」,正与此同。言「无女中生女想」者,画像非女,世人见之生女想也。何故不举女中生贪,堕三恶道,偏举此乎?为显堕恶专由心中所有贪性,不由境生。
上来广明心中有贪,下二复次明缘有贪,前一复次正明缘有,后一复次约人明有。前中先喻,「譬如钻木而生于火」喻明缘有,「然是火性众缘无」下破无成有。下合显法,「贪亦如是」合钻生火,「色中无」下合向后句,破无成有。后复次中,「若缘无贪」举他无义,「云何」已下破无成有。破之云何?色等缘中有贪性故,凡近生贪,圣远不生,道理应然。「若众缘中无贪性」者,凡夫近之亦应不生,云何众生偏独生贪,佛等不生?众生近缘偏独生贪,明缘有贪。
自下第三明心及贪、人及贪境一切不定,难无解脱。以不定故,出则还没,云何解脱?于中有三:一举心不定难破解脱,心亦不定立、不定义。「若心定」下难破他定,定则不变,云何得有贪、瞋等别?「若不定」下以心不定难破解脱,心不定故,出则还没,云何得脱?
二举贪不定,难破解脱。「贪亦不定」立不定义,「若不定者,云何因之生三恶道」,以已不定难破佛定。贪既不定,云何世尊说因贪心定生三恶?是中亦应以贪不定难破解脱,文中略无。
三举人、举境二种不定,难破解脱。「贪者境界二俱不定」立不定义,贪者是人,境是外缘。「何以」下释,「俱缘一色」,生患各异,故知不定。「是故」下结,「若俱不」下牒前不定,难破解脱。
下佛答之,先叹、后释。释中有二:一辩理总答、二「有外道」下随问别答。总中,初言「是心不为贪结系」者,心性净也,「亦非不系」心相染也。「非解脱」者对前不系,明非除障始得解脱。「非不脱」者对非不系,明其从缘有始脱也。言「非有」者,心性本净,无缚解也。言「非无」者,从缘染净,有缚脱也。言「非现在、非来来」者,体净平等,离三世也,亦应说言非不过去、未来、现在,文中略无。「何以」下释,以「一切法皆无自性」,是故不得一向定说。
下别答中,大判有四:一破邪归正、二「佛菩萨终不定说因有果」下辩正异邪、三「若言因中先定有」下重非前邪、四「诸佛菩萨显中道」下重明前正。初中有三:一前举第二本有之执,呵以显过;二复言「凡夫心有贪」下举前第三不定之执,呵以显过;三「有凡夫复言因中悉无果」下举前第一本无之执,呵以显过。何故不次?「一切凡夫执有者多」先举以非,「执无过重」后举广呵。不定之执无此两义,据中而辩,为是不次。
前中有二:一明凡计有、二「一切凡夫无明盲」下呵以显过。前中有四:一执因有果、二「若众缘中本无性」下举空显有、三「所以」下显前第一、四「唯有虚空无取」已下显前第二。
初中、外道作如是言「因缘和合有果生」者,以因生果,证本有性。
第二段中,「若众缘中本无生性而能生」者,举他无义。下将虚空对之显有,「虚空无生亦应生果」征空齐有,俱是本无,何故不生?「虚空不生,非因」已下辩有异空。异相如何?空不生果由其非因,有法是因明有果性,以众缘中有果性故,合则生果。
第三段中,「所以者何」征前起后,「此有见人」自征立意。下对显之,句别有四:一以人取证因有果、二「若无性」下破无成有、三「若是可取可作」已下结成第一、四「若无果」下结破第二。就初句中,先举世人所取之事,次以人取明能生果,后以生果证性本有,文皆可知。
第二句中,「若无性者」举他无义,「一物之中应生一切」破之成有,等是无性,彼泥土等一物之中何故不生彼墙壁等一切诸物?不生异物但生一物,明知所生非本无性。
第三句中,「若可取」者,彼泥土等是可取也。言「可作」者,如彼泥土可作墙壁、彩作画像、缕作衣等。言「可出」者,泥土出墙、彩出像等。「当知是中必先有果」结成有性。
第四句中,「若无果者」举他无义,「人不取」等对之以破,翻前可知,所以至此合为第三,显成向前第一段中执因有果。
自下第四举空显有,显成向前第二段中举空显有。于中初言「唯有虚空无取作故能生一切」明空异有。无人取空,空不作物,名「无取作」。「以有因」下彰有异空,即事显之。「尼?陀子唯得住于尼?陀树」,不住余树,明知彼树先有子性。此名树果以之为子,非是种子。余亦如是。
上来广举凡夫有见,「一切凡夫无明所盲作是定说,色有着义、心有贪性」呵以显过。
自下第二举前德王不定之执呵以显非。「复言凡夫心有贪性及解脱性,遇缘生贪及解脱」等,举其所立。「虽作此说,是义不然」呵以显非。此言似正而复非理,故言「虽说」。心之体性随缘定缚,遇缘永脱,非全不定,所以不然。
自下第三对前德王本无之执,呵以显非。先举无见,无见有二:一无果见、二「有凡复言心无因」下明无因见。无果见中,「有凡复言一切因中悉无有果」总明无果。「因有二」下别释无果,揽因成果,更无别体,故言无果。先举二因,麁细列名,常与无常辨其二相。细者,所谓隣空微尘,不可分张、不可破坏,故名为常;麁谓麁尘,可分、可坏,故曰无常。从「微细」下明因成果,彰果无常。于中先明从微细因转成麁因,如从细尘集成麁尘。次明麁因集成麁果,如从麁尘成埿团等。后明麁因是无常故成果无常,以细微尘分于麁尘,麁尘不立名因无常;将此麁因分埿团等,彼复不立,名果无常。
下明无因,「有凡复言心贪无因」举他无义,「以时节」下释成无义,「随时节生」明本无因。
下佛呵之,偏就向前无因以呵。向前宣说心贪无因,今且说心明无因过,贪类可知。文中有三:一明宣说无因有损、二「何以」下彰彼凡夫说无所以、三「以不观」下结以显过。前中,初先法说彰损,「如枷」下喻。喻别有五:初之一喻别举别合,后之四喻并举总合。第二段中,初「何以故」征问起发,何故凡夫说心无因?下对释之,「唯观果报,不观因故」。初先法说,次喻,后合,结过可知。
上来第一破邪归正,自下第二辩正异邪。「终不定说因中有果」,不同向前有见人也;「因中无果」,不同向前无见人也;「及有无果、非有无果」,不同向前不定人也。
自下第三重非前邪,「若言因中先定有果及无果」等,牒上邪说。「皆魔伴」等,非以显过。魔伴属魔,明有结业。「即是爱人」明有烦恼,「不断生死」明有苦报,此明无行,「不知心贪」彰其无解。
自下第四重显前正,于中有三:一对前德王本有之执明其妄心因缘之法性非本有、二「是心不与贪结合」下对前德王本无之执明其真法性非本无、三「一切众生从缘贪」下对前德王不定之执明非不定。初中有二:一对前外道不知心相明心缘性非是本有、二「终不说心有净」下对前外道不知贪相明贪缘生非是本有。前中,初言「诸佛菩萨显示中道」总以标举。「何以故」下以非有无释成中道者,「何以」下释非有无。六识心中且就一种眼识释之,余类可知。句别有四:一正明眼识非有非无,因眼色等而生眼识,所以非无,不在眼等所以非有;二结非有无,非有结前不在眼等,非无结前因眼等生;三「从缘」下释非有无;四「是故」下结非有无。
涅盘义记卷第七
应永三年八月十日加修复,拭老眼补阙字。可哀可哀。
法印权大僧都贤宝(生年六十四)
翌年十二月中出御室御经藏本誂隆禅僧都补阙字了,颇以证本也。可喜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