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道论卷第三 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 分别行品第六 尔时依止阿闍梨,以数日观其行。其行相应行处,应当教于是行者十四行:欲行、瞋恚行、痴行、信行、意行、觉行、欲瞋恚行、欲痴行、瞋痴行、等分行、信意行、信觉行、意觉行、等分行。复次爱见慢等种种行可知。于是贪欲意使行性乐着,无异于是义,由行故成十四人:欲行人、嗔行人、痴行人、信行人、意行人、觉行人、欲瞋行人、欲痴行人、瞋痴行人、等分行人、信意行人、信觉行人、意觉行人、等分行人。于是欲欲、欲使、欲性、欲乐,此谓欲行人。其欲常行增上欲,是谓欲行。如是一切当分别。尔时此十四人略成七人:如是欲行人、信行人成一;瞋行人、意行人成一;痴行人、觉行人成一;欲瞋行人、信意行人成一;欲痴行人、信觉行人成一;瞋痴行人、意觉行人成一;二等分行人成一。 问:何故欲行人、信行人成一?答:欲行人于善朋增长信行欲,亲觐功德故。复次以三行欲及信,此句成一相,有爱念义、觅功德义,非舍义。于是欲者念欲、信者念善,欲者觅欲功德、信者觅善功德,欲者不舍非可爱为相、信者不舍可爱为相,是故欲行及信行成一相。 问:何故瞋恚行及意行成一?答:瞋行人于善朋增长智行瞋,亲觐功德故。复次以三行瞋恚及智成一相,非爱念故、觅瞋故舍故。于是瞋人非安爱念、智者非安行念,瞋恚人觅瞋、智者觅行过患,瞋人安舍、智者安舍行,是故瞋行人及意行成一相,等故。 问:何故痴行人及觉行人成一?答:痴行人为得善,增长觉行痴,亲觐功德故、信慧动离故。复次以二行,痴觉成一相,不自定故、动故。于是痴安乱故不安、觉种种觉忆故成不安,痴无所趣向成动、觉轻安故成动,是故痴行及觉行成一相,等故。以此方便,余行当分别,如是此成七人。于此七人云何速修行?云何迟修行?欲行人速修行,以安可教化,信力故、痴觉薄故。瞋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意力故、痴觉薄故。痴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有痴觉力故、信意薄故。欲瞋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信意力故、痴觉薄故。欲痴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不安信故、痴觉力故。瞋痴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不安意故、痴觉力故。等分行人迟修行,难可教化,不安住意故、有痴觉力故。尔时此七人,由本烦恼成三:欲行人、嗔恚行人、痴行人。 问:此三行何因缘?云何可知此欲行人、此瞋行人、此痴行人。云何行受衣、乞食、坐卧行处威仪?答:初所造因缘、诸行界为因缘、过患为因缘。云何诸行初所造因缘?于初可爱方便故,多善业成欲行人。复从天堂落生于此,多起杀割桁械怨业,成瞋行人。不爱业所覆,从地狱从龙生堕落生此。初多饮酒离间成痴行人,从畜生堕落生此。如是行,初造因缘。云何界为因缘?二界最近故成痴行人,所谓地界、水界。二界最近故成瞋行人,所谓火界、风界。四界等故成欲行人。如是诸行,界为因缘。云何过患为因缘?最多淡成欲行人,最多瞻成瞋行人,最多风成痴行人。复有说:最多淡成痴行人,最多风成欲行人。如是过患为因缘。云何可知此人欲行、此人瞋行、此人痴行?答:以七行可知。如是以事、以烦恼、以行、以受取、以食、以业、以卧。云何以事可知?欲行人见所有事。未常见而见,既见。恒观于真实过患不作意,于小功德成不难,不从此欲解脱。既观不能舍行,知于余事。诸如是行,欲行可知,嗔行人者,见所有如是事,如倦不能久看,随取过患多毁人,于多功德非不难。从此不舍,唯以过患得已便,知行余事亦如是,行瞋行可知。痴行人见所有如是事,于功德过患成信他,闻他人所薄亦薄、闻他所赞叹亦赞叹,自不知故。以如是行于外事,痴行可知。如是以事。 问:云何以烦恼可知?答:欲行人五烦恼,多行嫉、悭、幻、谄、欲,此谓五。瞋恚行人五烦恼,多行忿、恨、覆、悭、瞋,此谓五。痴行人五烦恼,多行懒、懈怠、疑、悔、无明是五。如是以烦恼可知。 问:云何以行?答:欲行人见行以性,举脚疾行平,举脚平,下脚不广,举脚可爱行。如是以行,欲行可知。嗔恚行人见行以性,急起脚急下,相触以半脚入地。如是已行,瞋恚人可知。痴行人见行以性,起脚摩地亦摩下,以脚触脚行。以如是行,痴行人可知。如是以行。 问:云何以着衣欲行人?答:欲行人若捉衣以性,不多见不宽着衣太下,周正圆,种种可爱可见。瞋行人着衣以性,大急太上,不周正不圆,不种种可爱,不可观。痴行人若着衣以性,多宽,不周正不圆,非种种可爱可观。如是以着衣可知。 问:云何以食可知?答:欲行人乐肥甜,瞋恚行人乐酢,痴行人不定乐。复次欲行人食时,自量相应中适取揣食,亦知气味,不速食,若得少味成大欢喜。瞋行人见食,多取揣食满口食,若得少味太瞋恼。痴行人见食,不圆小揣食不中适,少取以食涂染其口,半揣入口、半堕盘器,乱心不思惟食。如是以欲可知。 问:云何以事知?欲行人扫地,平身捉扫箒,不駃不知土沙而能清净。瞋行人若扫地,急捉扫箒,两边駃除去土沙,急声,虽净洁而不平等。愚痴行人若扫地,宽捉扫箒,辗转看尽处处不净,亦不平等。如是浣染缝等,一切事平等作不与心,是欲人瞋行人。于一切事不平等作不与心。痴行人乱心,多作不成。如是以事可知。 问:云何以卧坐?欲行人眠不駃,眠先拼挡卧处令周正平等,安隐置身屈臂眠,夜中有唤即起,如有所疑即答。瞋行人若眠駃,随得所安置,身面目频蹙,于夜若有人唤即起瞋答。痴人若眠卧,处不周正,放手脚覆身而卧,夜中若有人唤,应声噫噫久时方答。如是以卧可知。 问何行何法用受衣、乞食、坐卧行处?若欲行人,衣麁不下色可憎,是与其衣当着。瞋行人衣精细,衣净洁好色下可爱,是应当着。痴行人衣随所得当着。欲行人乞食,麁不净洁、无美气味,少乞食。瞋行人乞食,肥美净洁、好气味,如意所得。痴行人乞食,随所得有节。欲行人卧坐于树影水间,于小远村处,复于未成寺。于无卧具处,是其当眠坐。瞋行人坐卧树影水边,成就平正,于寺已成,卧具具足,成其坐卧处。痴行人依师亲觐当住。欲行人行处,麁饭饮食处,若入聚落应向日而行,于恶人处是其当行。瞋恚行人处,于饭水饮食具足,逐日而入,多信向人处是其当入。痴行人随所得处。欲行人威仪多行脚处,瞋行人依坐卧,痴行人依行处。于是散向,欲者依可爱境界为信,瞋恚者不可爱境界为信,痴者不观为因。欲者如奴,瞋恚者如主,痴者如毒。贪者少过患断无染,瞋恚大过患使无染,痴者大过患断无染。欲行人乐色,瞋行人乐诤,痴行人乐懈怠。 分别行处品第七 尔时依止师观其所行,授三十八行,当复教示令二行相应。 问:云何三十八行处?答:谓十一切入: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一切入。又十不净想:膖胀想、青淤想、烂想、弃掷想、鸟兽食噉想、身肉分张想、斩斫离散想、赤血涂染想、虫臭想、骨想。又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死、念身、念数息、念寂寂。又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观四大、食不净想、无所有处、非非想处。斯谓三十八行处。此三十八行处,以九行当知最胜。一以禅、二以正越、三以增长、四以缘、五以事、六以胜、七以地、八以取、九以人。 问:云何为禅?答:谓十行处成禅外行。又十一行处成就初禅。又三行处成就三禅。又一行处成就四禅。又九行处成就四禅五禅。又四行处成就无色四禅。 问:云何十行处成禅外行?答:除数息及观身,余八念及观四大、食不净想,是谓十外行。 问:云何十一行处初禅所摄?答:十不净想及观身,是谓初禅所摄。 问:云何三行处,三禅所摄?答:谓慈、悲、喜。 问:云何一行处四禅所摄?答:谓舍。 问:云何九行处,四禅五禅所摄?答:除空一切入、识一切入,余残八一切入及数息念。 问:云何四行处,四无色所摄?答:虚空一切入、识一切入、无所有处、非非想处,是名四行。如是以禅可知。 问:云何以正越?答:入行处成为越色,除无色一切入,余八一切入。余三十行处,不成为越色。又三行处成为越事,二无色一切入及无所有处。余三十五行处,不成为越事。又一行处成为越想受,所谓非非想处。余三十七行,不成为越想受。如是以越可知。 问:云何以增长?答:十四行处可令增长,所谓十一切入及四无量心。余二十四行处,不应令增长。如是以增长可知。 问:云何为缘?答:九行处为神通缘,除无色一切入。八一切入,及分别虚空一切入。余三十行,不成神通缘。三十七行处成为毗婆舍那缘,除非非想处。又一行处不成毗婆舍那缘,所谓非非想处。如是以缘可知。 问:云何为事?答:二十一行处是分别事,十二行处是为实事,五行处不应说分别事、实事。 问:云何二十一行处是分别事?答:除识一切入,余九一切入,十不净想及念数息、念身。 问:云何十二实事?答:识一切入、非非想处,及十禅外行。 问:云何五不应说分别事及实事?答:谓四无量心及无所有处。复次二行处,内营事内事。又二行处,内营事外事。又一行处,外营事内事。又二十一行处,外营事外事。又四行处,内营事内事设外事。又四行处,设内营事设外营事外事。又二行处,设内营事设外营事设内事设外事。又一行处,内外营事内事。又一行处,内营事不应说及内事外事。于是二行处内营事内事者,谓识一切入及非非想处。又二行处内营事外事者,所谓念数息、念身。又一行处外营事内事者,所谓念死。又二十一行处外营事外事者,谓十不净想、四无量心、四色一切入、虚空一切入及念佛念僧。又四行处内营事内事设外事者,谓念戒、念施、观于四大及不净食想。又四行处设内营事设外营事说外事,谓四色一切入。又二行处设内营事设外营事设内事设外事,谓念法念寂寂。又一行处内外营事内事,谓为念天。又一行处内营事内事外事不应说,谓无所有处。又二行处过去事,谓识一切入及非非想处。又一行处于未来事,所谓念死。又一行处于现在事,所谓念天。又六行处设过去事设未来事设现在事,谓念佛念僧念戒念施,及观四大不净食想。又二行处设过去事设现在事设不应说过去未来者,所谓念法、念寂寂。又二十六行处不应设三世事,谓九一切入、十不净想、四无量心,及念数息、念身、无所有处。又四行处动事,谓火一切入、风一切入,及虫烂想,及念数息,其处则动,其相不动。余三十四不动事。如是以事可知。 问:云何为胜?答:八一切入、四无色定,是名胜,真实事故。以八一切入是名定胜故,彼第四禅得胜地故。四无色定成胜。十不净想及食不净想是名想胜,以色、以形、以空、以方、以分别、以和合、以执着故、以不净想事故。以十念处是名胜念,微细故、随念故。四无量心以无过为胜,受饶益故。观四大是名慧胜,以执着空故。如是以胜可知。 问:云何以地?答:十二行处不生于天上,谓十不净及念身、食不净想。又十三行处不生于色有,初十二及数息念不生色有。除四无色处,余行处不生于无色有。如是以地可知。 问:云何以取?答:谓十七行处,以见应取相。除风一切入及无色一切入,余七一切入、十不净想。又一行处以触应取相,谓念数息。又一行处,或以见或以触应取,谓风一切入。余十九行处,以闻分别应取。又五行处,初坐禅人不应修行,四无色及舍。余二十三,初学禅人应取。如是以取可知。 问:云何以人?答:欲行人,四无量不应修行,以净相故。何以故?欲行人作意净想非其所行,如痰病人多食肥腴非其所宜。瞋行人十不净想不应修行,瞋恚想故,瞋恚作意非其所行。如瞻病人饮食沸热非其所宜。痴行人未增长智,不应令起修行处,离方便故。若离方便,其精进无果,如人骑象无钩。欲行人应修不净想及观身,是其欲对治故。瞋行人应修四无量心,是瞋对治故;或当修色一切入,心随逐故。信行人当修六念处,念佛为初信定故。意行人当修观四大、于食不净想、念死、念寂寂,深处故。复次意行人于一切行处无所妨碍。觉行人当修念数息,以断觉故。痴行人以言问法、以时闻法、以恭敬法与师共住,令智增长。于三十八行随其所乐,应当修念死及观四大最胜。复说于分别行处,我见彼胜。六人于所分别,略而为三。 问:若然,于初有妨。答:二欲行人,谓钝根、利根。为钝根欲人修不净观,为其欲对治,是所应教,行修得除欲。利根欲人,初信增长,当修念处,是所应教,行修得除欲。二瞋行人,谓钝根、利根。为钝根瞋恚行人,修四无量,是其瞋恚对治,是所应教,行修得除瞋。利根瞋恚行人,以智增长修行,胜处是所教,修得除瞋。二痴行人,谓无根、钝根。为无根痴行人,不应教修行处。为钝根痴行人,为除觉,应教修念数息。如是以略,唯成三人,是故无妨。于是法,一切入及数息,以空增长,无妨成一切行。若已得胜功德,胜一切行所行之处,故成不妨。 解脱道论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