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中边论卷下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得果品第六
已辩修位,得果云何?颂曰:
器说为异熟, 力是彼增上,
爱乐增长净, 如次即五果。
论曰:器谓随顺善法异熟。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爱乐谓先世数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增长谓现在数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圆满。净谓障断,得永离系。此五如次即是五果:一异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离系果。复次颂曰:
复略说余果, 后后初数习,
究竟顺障灭, 离胜上无上。
论曰:略说余果差别有十。一后后果,谓因种性得发心果,如是等果展转应知。二最初果,谓最初证出世间法。三数习果,谓从此后诸有学位。四究竟果,谓无学法。五随顺果,谓因渐次应知即是后后果摄。六障灭果,谓能断道即最初果,能灭障故说为障灭。七离系果,谓即数习及究竟果,学无学位如次远离烦恼系故。八殊胜果,谓神通等殊胜功德。九有上果,谓菩萨地,超出余乘未成佛故。十无上果,谓如来地,此上更无余胜法故。此中所说后六种果,即究竟等前四差别。如是诸果但是略说,若广说即无量果。总义者,谓摄受故、差别故、宿习故、后后引发故、标故、释故。此中摄受者,谓五果。差别者,谓余果。宿习者,谓异熟果。后后引发者,谓余四果。标者,谓后后等四果。释者,谓随顺等六果,分别前四果故。
辩无上乘品第七
已辩得果,无上乘今当说。颂曰:
总由三无上, 说为无上乘,
谓正行、所缘, 及修证无上。
论曰:此大乘中总由三种无上义故名无上乘。三无上者,一正行无上、二所缘无上、三修证无上。此中正行无上者,谓十波罗蜜多行。此正行相云何应知?颂曰:
正行有六种, 谓最胜、作意、
随法、离二边、 差别、无差别。
论曰:即于十种波罗蜜多随修差别有六正行,一最胜正行、二作意正行、三随法正行、四离二边正行、五差别正行、六无差别正行。最胜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最胜有十二, 谓广大、长时、
依处及无尽、 无间、无难性、
自在、摄、发起、 得、等流、究竟,
由斯说十度, 名波罗蜜多。
论曰:最胜正行有十二种,一广大最胜、二长时最胜、三依处最胜、四无尽最胜、五无间最胜、六无难最胜、七自在最胜、八摄受最胜、九发起最胜、十至得最胜、十一等流最胜、十二究竟最胜。此中广大最胜者,终不欣乐一切世间富乐自在,志高远故。长时最胜者,三无数劫熏习成故。依处最胜者,普为利乐一切有情为依处故。无尽最胜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无穷尽故。无间最胜者,由得自他平等胜解,于诸有情发起施等波罗蜜多速圆满故。无难最胜者,于他有情所修善法但深随喜,令自施等波罗蜜多速圆满故。自在最胜者,由虚空藏等三摩地力,令所修施等速圆满故。摄受最胜者,无分别智之所摄受,能令施等极清净故。发起最胜者,在胜解行地最上品忍中。至得最胜者,在极喜地。等流最胜者,在次八地。究竟最胜者,在第十地及佛地中,菩萨如来因果满故。由施等十波罗蜜多皆有如斯十二最胜,是故皆得到彼岸名。何等名为十到彼岸?颂曰:
十波罗蜜多, 谓施、戒、安忍、
精进、定、般若、 方便、愿、力、智。
论曰:此显施等十度别名。施等云何各别作业?颂曰:
饶益、不害、受、 增德、能入、脱、
无尽、常起、定、 受用成熟他。
论曰:此显施等十到彼岸各别事业,如次应知。谓诸菩萨由布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普能饶益。由净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不为损害。由安忍波罗蜜多故,他损害时深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增长功德。由静虑波罗蜜多故,起神通等能引有情令入正法。由般若波罗蜜多故,能正教授教诫有情令得解脱。由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能令施等功德无尽。由愿波罗蜜多故,摄受随顺施等胜生,一切生中恒得值佛,恭敬供养常起施等。由力波罗蜜多故,具足思择、修习二力伏灭诸障,能令施等常决定转。由智波罗蜜多故,离如闻言诸法迷谬,受用施等增上法乐,无倒成熟一切有情。如是已说最胜正行,作意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菩萨以三慧, 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设法, 名作意正行。
论曰:若诸菩萨以闻思修所成妙慧,数数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设契经等法,如是名为作意正行。此诸菩萨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颂曰:
此增长善界, 入义及事成。
论曰: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闻实义。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业成满,谓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颂曰:
此助伴应知, 即十种法行。
论曰:应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摄受。何等名为十种法行?颂曰:
谓书写、供养、 施他、听、披读、
受持、正开演、 讽诵及思、修。
论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行。十法行获几所福?颂曰:
行十法行者, 获福聚无量。
论曰:修行如是十种法行,所获福聚其量无边。何故但于大乘经等说修法行获最大果,于声闻乘不如是说?颂曰:
胜故、无尽故, 由摄他不息。
论曰:于此大乘修诸法行,由二缘故获最大果,一最胜故、二无尽故。由能摄益他诸有情,是故大乘说为最胜。由虽证得无余涅盘,利益他事而恒不息,是故大乘说为无尽。如是已说作意正行,随法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随法行二种, 谓诸无散乱、
无颠倒转变, 诸菩萨应知。
论曰:随法正行略有二种,一无散乱转变、二无颠倒转变,菩萨于此应正了知。此中六种散乱无故,名无散乱。六散乱者,一自性散乱、二外散乱、三内散乱、四相散乱、五麁重散乱、六作意散乱。此六种相云何应知?颂曰:
出定、于境流、 味沈掉、矫示、
我执、心下劣, 诸智者应知。
论曰:此中出定由五识身,当知即是自性散乱。于境流者,驰散外缘,即外散乱。味沈掉者,味着等持惛沈掉举,即内散乱。矫示者,即相散乱,矫现相已修定加行故。我执者,即麁重散乱,由麁重力我慢现行故。心下劣者,即作意散乱,依下劣乘起作意故。菩萨于此六散乱相,应遍了知当速除灭。如是已说无散乱转变,无颠倒转变云何应知?颂曰:
智见于文义, 作意及不动,
二相染净客, 无怖高无倒。
论曰:依十事中如实智见,应知建立十无倒名。此中云何于文无倒?颂曰:
知但由相应、 串习或翻此,
有义及非有, 是于文无倒。
论曰:若于诸文能无间断次第宣唱,说名相应。共许此名唯目此事,展转忆念名为串习。但由此二,成有义文;与此相,违文成无义。如实知见此二文者,应知是名于文无倒。于义无倒其相云何?颂曰:
似二性显现, 如现实非有,
知离有非有, 是于义无倒。
论曰:似二性显现者,谓似所取能取性现,乱识似彼行相生故。如现实非有者,谓如所显现,实不如是有。离有者,谓此义所取能取性非有故。离非有者,谓彼乱识现似有故。如实知见此中义者,应知是名于义无倒。于作意无倒者,颂曰:
于作意无倒, 知彼言熏习,
言作意彼依, 现似二因故。
论曰:所取能取言所熏习名言作意,即此作意是所能取分别所依,是能现似二取因故。由此作意是戏论想之所熏习名言作意,如实知见此作意者,应知是于作意无倒。于不动无倒者,颂曰:
于不动无倒, 谓知义非有,
非无如幻等, 有无不动故。
论曰:前说诸义离有非有。此如幻等非有无故。谓如幻作诸象马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如是诸义无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所取能取而显现,故等声显示阳焰梦境及水月等,如应当知。以能谛观义如幻等,于有无品心不动散,如实知见此不动者,应知是于不动无倒。于二相无倒者,谓于自相及共相中俱无颠倒。于自相无倒者,颂曰:
于自相无倒, 知一切唯名,
离一切分别, 依胜义自相。
论曰:如实知见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唯有名,即能对治一切分别,应知是于自相无倒。此依胜义自相而说。若依世俗非但有名可取,种种差别相故。于共相无倒者,颂曰:
以离真法界, 无别有一法,
故通达此者, 于共相无倒。
论曰:以无一法离法无我者故,真法界诸法共相摄。如实知见此共相者,应知是于共相无倒。于染净无倒者,颂曰:
知颠倒作意, 未灭及已灭,
于法界杂染, 清净无颠倒。
论曰:若未断灭颠倒作意,尔时法界说为杂染,已断灭时说为清净。如实知见此染净者,如次是于染净无倒。于客无倒,其相云何?颂曰:
知法界本性, 清净如虚空,
故染净非主, 是于客无倒。
论曰:法界本性净若虚空,由此应知先染后净二差别相是客非主。如实知见此客相者,应知是名于客无倒。于无怖无高俱无颠倒者,颂曰:
有情法无故, 染净性俱无,
知此无怖高, 是于二无倒。
论曰:有情及法俱非有故,彼染净性亦俱非有。以染净义俱不可得,故染净品无减无增,由此于中无怖无慢。如实知见无怖高者,应知是名于二无倒。
无倒行总义者,谓由文无倒,能正通达止观二相;由义无倒,能正通达诸颠倒相;由作意无倒,于倒因缘能正远离;由不动无倒,善取彼相;由自相无倒,修彼对治无分别道;由共相无倒,能正通达本性清净;由染净无倒,了知未断及已断障;由客无倒,如实了知染净二相;由无怖无高二种无倒,诸障断灭得永出离。此十无倒如次安立于彼十种金刚句中。何等名为十金刚句?谓有非有无颠倒。所依幻等喻无分别。本性清净杂染清净。虚空喻无减无增。为摄如是十金刚句,有二颂言:
「应知有非有, 无颠倒所依,
幻等无分别, 本性常清净,
及杂染清净, 性净喻虚空,
无减亦无增, 是十金刚句。」
且初安立十金刚句。自性者,谓自性故、所缘故,无分别故、释难故。自性故者,谓三自性,即圆成实、遍计所执及依他起。是初三句,如次应知。所缘故者,即三自性。无分别故者,谓由此无分别,即无分别智;及于此无分别,即本性清净。如次应知安立境智,谓三自性及无分别。释难故者,谓所余句。且有难言:遍计所执、依他起相,若实是无,云何可得?若实是有,不应诸法本性清净。为释此难,说幻等喻,如幻事等虽实是无而现可得。复有难言:若一切法本性清净,如何得有先染后净?为释此难,说有染净及虚空喻,谓如虚空虽本性净,而有杂染及清净时。复有难言:有无量佛出现于世,一一能度无量有情,令出生死入于涅盘。云何生死无断灭失、涅盘界中无增益过?为释此难,说染及净无减无增。又有情界及清净品俱无量故。第二安立彼自性者,如有颂言:
「乱境自性因, 无乱自性境,
乱无乱二果, 及彼二边际。」
如是已说随法正行。离二边正行云何应知?如《宝积经》所说中道行。此行远离何等二边?颂曰:
异性与一性, 外道及声闻,
增益损减边, 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 常住与断灭,
所取能取边, 染净二三种。
分别二边性, 应知复有七,
谓有非有边, 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 有用并无用,
不起及时等, 是分别二边。
论曰:若于色等执我有异、或执是一,名为一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无我乃至儒童,见有我者定起此执,我异于身、或即身故。若于色等执为常住是外道边,执无常者是声闻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色等非常无常。定执有我是增益有情边,定执无我是损减有情边,彼亦拨无假有情故;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我无我二边中智。定执心有实是增益法边,定执心无实是损减法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于是处无心无思无意无识。执有不善等诸杂染法是所治边,执有善等诸清净法是能治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于二边不随观说。于有情法定执为有是常住边,定执非有是断灭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即于此二边中智。执有无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若执有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如是执有所治诸行、能治无为,乃至老死及能灭彼诸对治道所取能取各为一边。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即是黑品白品差别。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明与无明无二无二分,乃至广说,明无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故。杂染有三,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烦恼杂染复有三种:一诸见、二贪瞋痴相、三后有愿。此能对治,谓空智、无相智、无愿智。业杂染,谓所作善恶业。此能对治,谓不作智。生杂染有三种:一后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后有相续。此能对治,谓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如是三种杂染除灭,说为清净。空等智境,谓空等法。三种杂染随其所应,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来性无染故。若于法界或执杂染或执清净各为一边,本性无染,非染净故。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广说。
复有七种分别二边。何等为七?谓分别有、分别非有各为一边。彼执实有补特伽罗以为坏灭,立空性故。或于无我分别为无,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中道行,谓不为灭补特伽罗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际亦空、后际亦空、中际亦空,乃至广说。分别所寂、分别能寂各为一边。执有所断及有能断,怖畏空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虚空喻。分别所怖、分别从彼所生可畏各为一边。执有遍计所执色等可生怖故,执有从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画师喻。前虚空喻为声闻说,今画师喻为菩萨说。分别所取、分别能取各为一边。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幻师喻。由唯识智无境智生,由无境智生复舍唯识。智境既非有,识亦是无,要托所缘识方生故。由斯所喻与喻同法。分别正性、分别邪性各为一边。执如实观为正为邪,二种性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两木生火喻。谓如两木虽无火相,由相钻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还烧两木。此如实观亦复如是,虽无圣道正性之相,而能发生正性圣慧。如是正性圣慧生已,复能除遣此如实观。由斯所喻与喻同法。然如实观虽无正性相,顺正性故亦无邪性相。分别有用、分别无用各为一边。彼执圣智要先分别方能除染,或全无用。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初灯喻。分别不起、分别时等各为一边。彼执能治毕竟不起,或执与染应等时长。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后灯喻。如是已说离二边正行。差别、无差别正行云何?颂曰:
差别无差别, 应知于十地,
十波罗蜜多, 增上等修集。
论曰:于十地中十到彼岸随一增上而修集者,应知说为差别正行。于一切地皆等修集布施等十波罗蜜多,如是正行名无差别。六正行总义者,谓即如是品类最胜,由此思惟如所施设大乘法等,由如是品无乱转变修奢摩他,及无倒转变修毗钵舍那,为如是义修中道行而求出离,于十地中修习差别无差别行。如是已说正行无上。所缘无上其相云何?颂曰:
所缘谓安、界、 所能立、任持、
印内持、通达, 增、证、运、最胜。
论曰:如是所缘有十二种,一安立法施设所缘、二法界所缘、三所立所缘、四能立所缘、五任持所缘、六印持所缘、七内持所缘、八通达所缘、九增长所缘、十分证所缘、十一等运所缘、十二最胜所缘。此中最初谓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别法门;第二谓真如;第三第四如次应知,即前二种到彼岸等差别法门,要由通达法界成故;第五谓闻所成慧境,任持文故;第六谓思所成慧境,印持义故;第七谓修所成慧境,内别持故;第八谓初地中见道境;第九谓修道中乃至七地境;第十谓即七地中世出世道品类差别分分证境;第十一谓第八地境;第十二谓第九第十如来地境。应知此中即初第二,随诸义位得彼彼名。如是已说所缘无上。修证无上其相云何?颂曰:
修证谓无阙、 不毁动、圆满、
起、坚固、调柔、 不住、无障息。
论曰:如是修证总有十种,一种性修证,缘无阙故。二信解修证,不谤毁大乘故。三发心修证,非下劣乘所扰动故。四正行修证,波罗蜜多得圆满故。五入离生修证,起圣道故。六成熟有情修证,坚固善根长时集故。七净土修证,心调柔故。八得不退地受记修证,以不住着生死涅盘,非此二种所退转故。九佛地修证,无二障故。十示现菩提修证,无休息故。无上乘总义者,略有三种无上乘义,谓正行无上故、正行持无上故、正行果无上故。何故此论名「辩中边」?颂曰:
此论辩中边, 深密坚实义,
广大一切义, 除诸不吉祥。
论曰:此论能辩中边行故,名辩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边能缘行义。又此能辩中边境故,名辩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边所缘境义。或此正辩离初后边中道法故,名辩中边。此论所辩是深密义,非诸寻思所行处故。是坚实义,能摧他辩非彼伏故。是广大义,能辩利乐自他事故。是一切义,普能决了三乘法故。又能除灭诸不吉祥,永断烦恼所知障故。
我辩此论诸功德, 咸持普施群生类,
令获胜生增福慧, 疾证广大三菩提。
辩中边论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