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卷第十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彼果智分第十一之余 论曰:复次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见?此中有多颂。 释曰:于大乘中诸佛法身如甚深相,今当显示。以十二颂,显示十二甚深之相。 论曰: 佛无生为生,  亦无住为住, 诸事无功用,  第四食为食。 释曰:此中一颂显示生住、业住甚深。佛无生为生者,显生甚深。以诸如来无业烦恼同诸凡愚所造作生,故名无生。然有与此相违之生,其相难了,名生甚深。亦无住为住者,显住甚深。无住涅盘以为住处,如是涅盘名住甚深。诸事无功用者,显业甚深,以诸如来无功用业,一切等故名业甚深。第四食为食者,显住甚深,以佛所食是不清净依止住等四种食中第四食故。四种食者,一、不清净依止住食,谓段等四食,令欲缠有情不净依止而得住故。二、净不净依止住食,谓触等三食,令色无色缠有情净不净依止而得住故。由此依止已离下地诸烦恼故说名为净,未离上地诸烦恼故说名不净,是故名净不净依止。如是依止由触意思识食而住,除其段食。三、一向净依止住食,谓段等四食,令声闻等清净依止而得住故。四、唯示现依止住食,谓即四食,诸佛示现受之得住。是故诸佛食此第四示现住食,为令能施诸有情类净信为因福德增长,虽现受食不作食事,如来食时诸天受取。施佛意许诸余有情,由此因故,彼有情类速证菩提。如是一切,应知总说为一甚深。又由十因,应知诸佛生无生相,一与愚痴不同法故、二与差别不同法故、三于摄受得自在故、四于住持得自在故、五于弃舍得自在故、六无二相故、七唯似光影故、八同幻化故、九住无住故、十成大事故。复由十因,应知如来不住生死及以涅盘,一非遍知故、二非永断故、三非修习故、四知非有性故、五无所得无分别故、六远离心故、七心证得故、八平等心故、九事不可得故、十可证得故。复由十因,应知诸佛无功用事而得成立,一妙断离故、二无所依故、三所作无功用故、四作者无功用故、五作业无功用故、六无所有无功用故、七本来无差别故、八所作已办故、九所作未办故、十纯熟修习一切法中得自在故。复由十因,应知诸佛实无所食而现受食,一示现以食住持身故、二令诸有情福增长故、三为欲示现有同法故、四为令随学正受用故、五为令随学廉俭行故、六为令发起精进行故、七为令成熟诸善根故、八为显自身无染着故、九为恭敬业助任持故、十为欲圆满本愿生故。 论曰: 无异亦无量,  无数量一业, 不坚业坚业,  诸佛具三身。 释曰:此颂显示安立数业甚深。无异亦无量者,显安立甚深。诸佛法身无差别故说名无异,无量依止现等觉故说名无量。无数量一业者,显数甚深。佛虽无量而同一业,是故甚深。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者,谓诸如来三身相应,其受用身事业坚住,其变化身业不坚住,如是事业名为甚深。 论曰: 现等觉非有,  一切觉非无, 一一念无量,  有非有所显。 释曰:此颂显示现等觉甚深。现等觉非有者,补特伽罗法非有故。一切觉非无者,由假名理说一切佛现等觉故。云何知佛现等正觉?谓一一念无量佛故,此即显示一一念中有无量佛现等正觉。有非有所显者,此显真如是有非有,诸佛是此真如所显。 论曰: 非染非离染,  由欲得出离, 了知欲无欲,  悟入欲法性。 释曰:此颂显示离欲甚深。非染非离染者,贪欲无故说名非染,以无染故离染亦无。所以者何?贪染若有可有离染,染既是无故无离染。由欲得出离者,由伏断贪缠留贪随眠故,得究竟出离;若不留随眠,应同声闻等入般涅盘故。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者,了知遍计所执贪欲无贪欲性,即能悟入欲法真如。 论曰: 诸佛过诸蕴,  安住诸蕴中, 与彼非一异,  不舍而善寂。 释曰:此颂显示断蕴甚深,诸佛过诸蕴。安住诸蕴中者,谓诸如来超过色等五种取蕴,住无所得法性蕴中。与彼非一异者,虽已舍遍计所执诸蕴,而与彼非异,以即安住彼法性故。亦复不一,若是一者,遍计所执应同法性成清净境。不舍而善寂者,谓不弃舍圆成实蕴,即是妙善涅盘体故。 论曰: 诸佛事相杂,  犹如大海水, 我已现当作,  他利无是思。 释曰:此颂显示成熟甚深。诸佛事相杂者,谓诸如来成熟有情一切事业,悉皆平等。其喻云何?犹如大海水者,譬如大海众流所入,其水相杂,为鱼鳖等同所受用。诸佛亦尔,同入法界,所作事业和合无二,等为成熟有情受用。我已现当作者,于三时中随一时作。他利无是思者,不作是思:我于他利已现当作。然无功用能作一切利益安乐诸有情事,譬如世间末尼、天乐。 论曰: 众生罪不现,  如月于破器; 遍满诸世间,  由法光如日。 释曰:此颂显示显现甚深。若诸世间不见诸佛,而说诸佛其身常住,佛身既常,何故不见?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者,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月则不现如是。有情身中无有奢摩他水,佛月不现。水喻等持,体清润故。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者,谓今世间佛虽不现,然遍一切施作佛事。由说契经应颂等法,譬如日光遍满世间,作诸佛事成熟有情。 论曰: 或现等正觉,  或涅盘如火, 此未曾非有,  诸佛身常故。 释曰:此颂显示示现等觉涅盘甚深。或现等正觉或涅盘如火者,谓诸如来或现成佛、或现涅盘,其事如火,或时烧然、或时息灭。诸佛亦尔,或于未熟诸有情类现般涅盘,或于已熟诸有情类现成佛果,为欲令彼得解脱故。譬如一火性无差别,法身亦尔,应知唯一。余半颂文其义易了。 论曰: 佛于非圣法,  人趣及恶趣, 非梵行法中,  最胜自体住。 释曰:此颂显示住甚深。佛于非圣法中、人趣恶趣中、非梵行法中,由最胜自体住最胜住,由圣住等而安住故。此中圣住者,谓空等住。天住者,谓诸静虑住。梵住者,谓慈等无量住。非圣法者,谓不善法。佛于其中住空等住,由此空等圣所住故,名为圣住。人趣及恶趣者,谓缘彼有情住诸静虑,所住静虑名为天住。非梵行法者,谓于彼法住慈悲等四种梵住。最胜自体住者,谓由如是最胜自体住最胜住,此显诸佛于诸住中安住最胜自体诸住。 论曰: 佛一切处行,  亦不行一处, 于一切身现,  非六根所行。 释曰:此颂显示自体甚深。佛一切处行亦不行一处者,谓后得智于善不善无记等中分别而转,无分别智不行一处。第二义者谓变化身一切处行,其余二身不行一处。于一切身现者,即变化身遍于一切处处可见。非六根所行者,即变化身。为欲化彼那落迦等,现于彼生。那落迦等受生有情见化身时,不如实见、不能了知,但谓即是那落迦等,是故化身决定非彼那落迦等六根所行。 论曰: 烦恼伏不灭,  如毒呪所害, 留惑至惑尽,  证佛一切智。 释曰:此颂显示断烦恼甚深。烦恼伏不灭如毒呪所害者,菩萨位中伏烦恼缠、未灭烦恼,有随眠故。譬如众毒呪力所害,体虽犹在而不为害。烦恼亦尔,智了知故,体虽犹在而不为害。留惑至惑尽者,以留随眠诸烦恼故,不如声闻速般涅盘得至究竟诸烦恼尽。证佛一切智者,烦恼尽时得一切智。 论曰: 烦恼成觉分,  生死为涅盘, 具大方便故,  诸佛不思议。 释曰:此颂显示不可思议甚深。谓诸菩萨具大方便,烦恼集谛转成觉分,生死苦谛即为涅盘。如是一切诸佛圣教,如前所说三因缘故不可思议,谓自内证故等。 论曰:应知如是所说甚深有十二种,谓生住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现等觉甚深、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示现等觉涅盘甚深、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断烦恼甚深、不可思议甚深。 释曰:此十二种皆难觉了,故名甚深。一一别相如前已说。 论曰: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一者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此中有颂: 有情界周遍,  具障而阙因, 二种决定转,  诸佛无自在。 二者如来其身常住,应修此念,真如无间解脱垢故。三者如来最胜无罪,应修此念,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四者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五者如来受大富乐,应修此念,清净佛土大富乐故。六者如来离诸染污,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来能成大事,应修此念,示现等觉般涅盘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此中有二颂: 圆满属自心,  具常住清净, 无功用能施,  有情大法乐。 遍行无依止,  平等利多生, 一切佛智者,  应修一切念。 释曰:今当显示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其念。于一切法得自在转者,由得神通,于一切法自在而转。以诸如来于一切世界得无碍神通,非如声闻等犹有障碍故。若诸如来于一切法自在而转,何故一切有情之类不得涅盘?故今一颂显由此因,诸有情类不能证得究竟涅盘。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者,谓诸有情有业等障,名为具障。由具障故,虽无量佛出现于世,不能令彼得般涅盘,诸佛于彼无有自在。若诸有情无涅盘法,名为阙因。此意说彼无涅盘因,无种性故,诸佛于彼无有自在。二种决定转者,决定有二种:一作业决定、二受异熟决定,当知此中说名决定。诸佛于此二决定中无有自在。顽愚等身名异熟障决定,当堕那落迦等名受异熟决定,应知此中二种差别。如来身常住真如无间解脱垢故者,谓真如理无间解脱一切障垢显成法身,是故如来其身常住。如来受大富乐者,应知如来清净佛土名大富乐。如来能成大事者,谓诸如来现等正觉般涅盘等,成大义利,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未成熟者令其成熟。余修念佛其义易了。复以二颂显释如是七种念佛。于此颂中宣说诸佛七种圆满令修念佛,谓诸菩萨初念如来随属自心圆满;次念如来其身常住圆满;次念如来具足清善圆满,即是最胜无罪;次念如来无功用圆满,谓作佛事无功用故;次念如来施大法乐圆满,应知即于清净佛土受大法乐;次念如来离诸染污圆满,即是遍行无所依止。若有所依而遍行者即有苦难,由无所依而遍行故佛常无苦离染遍行。后念如来平等多利圆满,即是念佛能成大事,成熟解脱诸有情故。 论曰: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谓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蠲除一切烦恼灾横,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如是现示清净佛土,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任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 复次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 释曰:如菩萨藏百千颂经序品中说清净佛土,此净佛土显示何等殊胜功德?谓初二句显净佛土显色圆满。言七宝者,一金;二银;三琉璃;四牟娑洛宝;五遏湿摩揭婆宝,举此应知即举末啰羯多等宝;六赤真珠宝,此赤真珠赤虫中出,一切宝中最为殊胜;七羯鸡怛诺迦宝。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者,谓次前说七宝所放诸大光明。此上二句皆同显示显色圆满,次有一句显形色圆满,次有一句显分量圆满,次有一句显方所圆满,次有一句显因圆满。此何所因?谓出世间无分别智及后得智,此后得智说名为胜,此后得故从此二种善根所起,即此善根名因圆满。次有一句显果圆满,谓净佛土以极自在净识为相。次有一句显主圆满,次有一句显辅翼圆满。次有一句显眷属圆满,前已举龙,今此复举莫呼洛伽为摄大蟒。次有一句显任持圆满,即是饮食。次有一句显事业圆满,谓食此食已办诸众生一切义利。次有一句显摄益圆满,于净土中离诸烦恼,无诸苦故。次有一句显无畏圆满,若处无怨即无怖畏。怨谓四魔,此净土中诸烦恼魔、蕴魔、死魔及以天魔悉皆无有,是故无畏。次有一句显住处圆满。次有一句显路圆满。此净佛土由何路入?谓大乘中闻思修慧。如其次第,大念慧行为游入路。次有一句显乘圆满,乘奢摩他、毗钵舍那而游趣故。次有一句显门圆满,谓此净土由何门入?谓大乘中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次有一句显依持圆满,如大地等依风轮住。此净佛土何所依持?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红莲华之所建立。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清净妙者,谓净土中无有不净粪秽等事。一向安乐者,谓净土中唯有乐受,无有苦受、无无记受。一向无罪者,谓净土中无有不善,亦无无记。一向自在者,谓净土中不待外缘,一切所欲随自心故。 论曰:复次应知,如是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一者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于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二者救济恶趣为业,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三者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四者救济萨迦耶为业,授与能超三界道故。五者救济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性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于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此中有颂: 因依事性行,  别故许业异, 世间此力别,  无故非导师。 释曰:应知如是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者,谓佛法身恒作五业。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等者,谓盲聋等暂见佛时便得眼等。救济恶趣为业等者,谓拔恶处置于善处,名救恶趣。救济萨迦耶为业等者,谓为世间说能超出三界圣道,即说三界为萨迦耶。所余二句其义可知。于此五业应知诸佛诸业平等,于此义中复说一颂。谓因依等,由是因缘一切如来诸业平等,一切世间业不平等,以一伽他总略显示世间因别。故许业异者,谓诸世间由别因故生那落迦,别因生天,别因生人乃至饿鬼,由因别故许业有异。世间依别故许业异者,依谓身体,由依别故许业有异。世间事别故许业异者,谓诸世间商贾事别、营农事别,此等事务有差别故许业有异。世间性别故许业异者,性谓意趣,意趣别故许业有异。世间行别故许业异者,由作行业有差别故许业有异。诸佛作业皆无功用,一切因等差别力无,是故导师非有业异。 论曰: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此中有二颂: 为引摄一类,  及任持所余, 由不定种性,  诸佛说一乘。 法无我解脱,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乐化,  究竟说一乘。 释曰:此中二颂辩诸佛说一乘意趣。为引摄一类者,谓为引摄不定种性诸声闻等令趣大乘,云何当令不定种性诸声闻等皆由大乘而般涅盘。及任持所余者,谓为任持不定种性诸菩萨众令住大乘,云何当令不定种性诸菩萨众不舍大乘,勿声闻乘而般涅盘。为此义故,佛说一乘。由不定等句义已说法无我解脱,乃至广说,此中复由别意趣力唯说一乘。何别意趣?谓法等故等。法等故者,法谓真如,诸声闻等同所归趣,所趣平等故说一乘。无我等故者,谓声闻等补特伽罗,我皆无有。由无我故,此是声闻、此是菩萨,不应道理。由此无我平等意趣,故说一乘。解脱等故者,谓声闻等于烦恼障同得解脱,故说一乘。如世尊言:解脱解脱无有差别。性不同故者,种性差别故,以不定性诸声闻等亦当成佛。由此意趣故说一乘。得二意乐故者,得二种意乐故。一摄取平等意乐,由此摄取一切有情,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如是取已,自既成佛彼亦成佛。由此意趣故说一乘。二法性平等意乐,谓诸声闻法华会上蒙佛授记,得佛法性平等意乐,未得法身。由得如是平等意乐,作是思惟:诸佛法性即我法性。复有别义,谓彼众中有诸菩萨,与彼名同,蒙佛授记。由此法如平等意乐,故说一乘。言化故者,谓佛化作声闻乘等。如世尊言:我忆往昔无量百返依声闻乘而般涅盘。由此意趣故说一乘。以声闻乘所化有情由见此故得般涅盘,故现此化。究竟故者,唯此一乘最为究竟,过此更无余胜乘故。声闻乘等有余胜乘,所谓佛乘。由此意趣,诸佛世尊宣说一乘。 论曰:如是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缘可见?此中有颂: 一界中无二,  同时无量圆, 次第转非理,  故成有多佛。 释曰:今当显示,由此因缘应知诸佛虽同法身,而或成一或复成多。应知一者,法界同故,诸佛皆同法界为体,法界一故应知一佛。又一佛者,以于一时一世界中无二佛现,故知一佛。又伽他中显示诸佛或一或多。一界中无二者,此句显示唯有一佛。一世界中无有二佛俱时出现,是故说言唯有一佛。余句显示诸佛有多。同时无量圆者,无量菩萨同一时中资粮圆满。若诸菩萨福智资粮同时圆满不得成佛,如是资粮应空无果;众多菩萨修集资粮同时圆满,是故应知一时多佛。次第转非理者,无有次第转成佛义。若诸菩萨修资粮时观待次第前后成满,可得佛时前后次第;然诸菩萨修资粮时,不待次第前后成满,故得佛时亦无次第前后成义。是故同时有众多佛。 论曰:云何应知于法身中佛非毕竟入于涅盘,亦非毕竟不入涅盘?此中有颂: 一切障脱故,  所作无竟故, 佛毕竟涅盘,  毕竟不涅盘。 释曰:有余部说诸佛无有毕竟涅盘,复有别部声闻乘人说诸佛有毕竟涅盘故,此颂中显二意趣。一切障脱故者,由佛解脱一切烦恼所知障故,依此意趣说言诸佛毕竟涅盘。所作无竟故者,由佛普于一切有情,未成熟者欲令成熟、已成熟者欲令解脱,是所应作,此事无有究竟之期,故佛毕竟不入涅盘。若异此者,应如声闻毕竟涅盘,是则本愿应空无果。 论曰: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故,一色身可见故、二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故、三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四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可见故、五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六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故,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应道理。 释曰:今当显示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应正理。色身可见故者,佛受用身色身可见,非佛法身,由此非理故受用身非即法身。又受用身有佛众会差别可得,法身无有如是差别。由此非理,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受用身随胜解见,如契经说:或见佛身唯有黄色,或见佛身唯有青色,如是广说。若受用身即自性身,此自性身应不决定,体不决定名自性身,不应正理。由此非理,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受用身,一类有情先见别异,即此后时复见别异,非佛法身自性变动。由此非理,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受用身有诸天等种种众会常相间杂,非自性身有此间杂。由此非理,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转阿赖耶识得自性身,若受用身即自性身,转诸转识复得何身?由此非理,故受用身非自性身。由此六因不应理故,二不成一。 论曰:何因变化身非即自性身?由八因故,谓诸菩萨从久远来得不退定,于覩史多及人中生,不应道理。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常忆宿住,书算数印工巧论中及于受用欲尘行中不能正知,不应道理。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知恶说善说法教,往外道所不应道理。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能善知三乘正道,修邪苦行不应道理。又诸菩萨舍百拘胝诸赡部洲,但于一处成等正觉转正法轮不应道理。若离示现成等正觉,唯以化身于所余处施作佛事,即应但于覩史多天成等正觉,何不施设遍于一切赡部洲中同时佛出?既不施设,无教无理。虽有多化,而不违彼无二如来出现世言,由一四洲摄世界故,如二轮王不同出世。此中有颂: 佛微细化身,  多处胎平等, 为显一切种,  成等觉而转。 为欲利乐一切有情,发愿修行证大菩提,毕竟涅盘不应道理,愿行无果成过失故。 释曰:今当显示佛变化身即自性身不应正理,由八因故。此中最初不应理者,谓诸菩萨从久远来,已无量劫得不退定,尚不应生覩史多天,况于人中。然此世间现受生者,是变化身非自性身。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常忆宿住,于书算等不能正知不应道理,但为调伏诸有情故化为此事。又诸菩萨三无数劫勤修福慧,不能正知恶说善说邪苦行事,于最后身证菩提时何能顿悟?由此道理是变化身非自性身。又诸菩萨舍百拘胝诸赡部洲,但于一处成等正觉转正法轮,不应道理;若变化身遍一切处同时现化,应正道理。故变化身非自性身。若诸异部作如是执,佛唯一处真证等觉,余方现化施作佛事。若尔,何故不许但住覩史多天真证等觉,遍于一切四大洲渚示现化身施作佛事?又于一切四大洲中不现等觉,无教无理,故不应说此佛土中有四洲渚不现成佛。若有说言纵有是事,便违契经故,经中说无二如来俱时出现。应知此经同转轮王,如说轮王无二并出,依一四洲非一佛土。无二如来俱时出现,当知亦尔,此中意说一四大洲名一世界。今复以颂显示诸佛化现等觉。佛微细化身等者,此中义说,若于尔时佛现安住覩史多天,示从彼没入母胎等,即于彼时化作尊者舍利子等无量眷属,亦现入胎出生等事。安立如是变化眷属,当知为显一切种觉殊胜佛事。今当显示如来毕竟入般涅盘不应道理。谓为化度一切有情,先发大愿及修大行,常自誓言:我当利乐一切有情勤修正行。若始成佛已便般涅盘,即所修愿行空无有果。由此非理,是变化身非自性身。 论曰:佛受用身及变化身既是无常,云何经说如来身常?此二所依法身常故。又等流身及变化身,以恒受用无休废故、数数现化不永绝故,如常受乐、如常施食。如来身常,应知亦尔。 释曰:经说如来其身常住,佛受用身及变化身皆是无常,云何身常?故次成立二身常义。谓此二身依法身住,法身常故亦说为常。又受用身,受用无废故说为常。其变化身,恒现等觉般涅盘等相续不断,故亦名常。复以譬喻显此二身是常住义。犹如世间言常受乐,虽所受乐非唯无间,而得说言此常受乐。又如世间言常施食,非此施食恒无间断,而得说言此常施食。应知二身常义亦尔。 论曰:由六因故,诸佛世尊所现化身非毕竟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脱故。二为令舍离不乐涅盘,为求如来常住身故。三为令舍离轻毁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为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数见者生厌怠故。五令于自身发勤精进,知正说者难可得故。六为诸有情极速成熟,令自精进不舍轭故。此中有二颂: 由所作究竟,  舍不乐涅盘, 离轻毁诸佛,  深生于渴仰, 内自发正勤,  为极速成熟, 故许佛化身,  而非毕竟住。 释曰:如是六因直说及颂,证佛化身非毕竟住。其文易了故不烦释。 论曰:诸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不应为得更作功用。此中有颂: 佛得无别无量因,  有情若舍勤功用, 证得恒时不成因,  断如是因不应理。 释曰:此中有难:若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作证得因,能办有情诸利乐事,为证佛果不应更作正勤功用。为释此难,以颂显示,诸佛证得无始时来无别无量,若是有情为求佛果舍精进因,可有此难,诸佛证得于得佛果无始时来不成因故。然佛证得无始时来无别无量,恒与有情作得佛果勤精进因,故不应难。诸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作证得因,为证佛果不应更作正勤功用,是故诸佛证得法身,非是有情为求佛果舍精进因。又佛证得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作求佛果勤精进因。若诸有情舍勤功用,如是证得恒不成因故。又断此因不应道理,谓诸菩萨悲愿缠心,于诸有情愍如一子,诸有情类处大牢狱具受艰辛,是故菩萨于诸有情利益安乐。若作是心:余既能作,我当不作。不应道理。恒作是心:余于此事若作不作,我定当作。是故不应断如是因。 论曰: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释究竟。 释曰:正趣大乘制造无量殊胜,论者轨范世亲略释究竟。 摄大乘论释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