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经名是念“佛心经”,还是“佛心经品”?
问:《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我搜索查看后发现,典藏中一般名称都称为《佛心经》,在我们的印心精舍常用《佛心经品》。这样就出现这是一部经还是其中一品的不同理解。
答:《佛心经》与《大随求陀罗尼经》应是两部经典,《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中的“品亦通”,应是《佛心经》中的某些品与《大随求陀罗尼经》中的某些品相通。可以明显看出,上卷是可以独立成为一经的。1989年冬,我去上海向老人求法时,老人赐我一本《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经》,下卷卷首印有“法别”二字。显然,这部上下两卷的大藏版佛心经是经古人会集过的。
问:老师,“法别”二字代表什么意思啊?
答:也就是有别于六印一咒的法。
问:跪请齐老师开讲《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答:我讲不好,请谅解。但可以讨论。在讨论之前,先划分段落。跟贴分品。
讨论几个问题:
一、关于经题里的“品”字。《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中的“品亦通”,应是《佛心经》中的某些品与《大随求陀罗尼经》中的某些品相通。哪些品相通啊?至少你所列出的“随求自在”这一品是与《大随求陀罗尼经》相通的。找出《大随求陀罗尼经》贴在这里,还可能发现更多的相通处。
二、关于用“分”还是用“品”。我认为还是用“品”,理由有二:1、如上所说,经名是“品亦通”而不是“分亦通”。2、传统解经的“三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用的“分”字。原想专贴提及“三分法”,现在借此话题讨论,就不专贴讨论“三分法”了。
三、传统解经的“三分法”:序分:也就是“六种证信序”,又称“六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处成就、主成就、众成就。此经的第一品“十方如火品”就是序分。正宗分:除了前面的“序分”和最后的“流通分”,中间的主要内容就是正宗分。其实,“正宗”在这里也就是“主要内容”的意思。 流通分:本经的流通分就是最后这几句话“尔时大众闻佛所说,一一合掌持佛心中心。如来见,即以舒金色臂普为印顶,授菩萨记。其时大众得佛授记,欢喜奉修,礼佛而去。”
四、关于本经的“品”。上述最后几句话列为最后一品“如法受持品”。这样,第一品是序分、最后一品是流通分、中间各品都是正宗分了。
上下卷各八品,全经共十六品。
卷上
《十方如火品第一》
《慈心三昧品第二》
《心密殊胜品第三》
《觉地十持品第四》
《一咒六印品第五》
《定契加持品第六》
《坛城庄严品第七》
《光明童子品第八》
卷下
《法身妙明品第九》
《如来量处品第十》
《顿超觉地品第十一》
《心法无著品第十二》
《佛心相貌品第十三》
《隨求自在品第十四》
《神用无尽品第十五》
《如法受持品第十六》
(齐老师曾在论坛上讲解该经前半部分内容,后面由各位师兄讨论——编者注)
50、大愚阿阇黎铅椠本
问:齐老师,我们手里的《佛心经》是不是完整的经本?
答:这话从何说起呀?
问:有网站说是师祖大愚大师节选的。
答:当年老人给我的一本是出自《大正藏》的原本。
问:现在所看到的“大愚阿阇黎铅椠本”,和大正藏的原本还是有所不同。“大愚阿阇黎铅椠本”相对有所删节。譬如省略了手印等,翻译也不尽相同。
答:我不知道现在流通的大愚阿阇黎铅椠本,最初的原本出自何人之手。铅椠本不大可能是老人提供的,因为老人给我的一本是大正藏的原本。
问:您怎么看大愚祖师《佛心经》的铅椠本?
答:我认为:铅,是指的铅字印刷。椠,是指的木版印刷。两个字合在一起,有“版本”的意思。一部佛经多种译本的现象并不罕见。这可能是太师公得到的另一种《佛心经》译本。
问:我在一位朋友处看到过一本铅椠本,线装的老书,书页很黄,估计是民国时的出版物。
答:哦!看来铅椠本早就有了。
51、十种持
问:佛法心中心十大行愿的本质是什么?
答:1989年冬,老人为我灌顶时,赐我一本《佛心经》,在“十种持”上写了眉批:“修证佛地,十种持最为重要。舍此十持,绝不能成佛!修心中心法者,首当发此十大愿心!”
问:请齐老师悲悯我等,略用白话解释“十种持”。
答:《佛心经》为说心中心法的立名因缘,讲了约世间法的十八个“故”,又讲了约出世间法的六个“故”。之后,大众祈请,世尊宣说。在宣说六印一咒之前,先宣说这修证佛地的十种持:(下面是 齐老师分段解释经文——编者注)
经文:“尔时如来告诸菩萨:诸善男子,今当宣说,证修佛地,有十种持,必定成就。何等为十?”
这段意思易明,不用解释。师尊元音老人眉批:“修证佛地十种持,最为重要,舍此十持,绝不能成佛!修心中心法者,首当发此十大愿心。”
经文:“第一持心。于法无碍、于佛生信、于心平等、于众生慈、于色无著。”
于法无碍契合大圆镜智,八识所转;于心平等契合平等性智,七识所转;于色无著契合妙观察智,六识所转;于佛生信、于众生慈契合成所作智,前五识所转。第一持已契合转八识成四智,再束四智成三身,便得成就矣。
经文:“第二持戒不阙,常摄在定,修不妄语,好施众生,断除骄慢。”
持戒不缺——戒,常摄在定——定,修不妄语——慧;好施众生度“贪”,断除骄慢度“嗔”,修不妄语度“痴”。师尊元音老人开示曰:“贪嗔痴慢疑,五者为思惑,很难除,故须常摄在定以除之。修不妄语,亦可摄断痴、开慧二支。以无明故,不识一切皆缘生无性,而执为实有,故妄语自欺欺人而造业受报也。”
经文:“第三莫行恶。修不杀戒,勿食恶食,慎莫自赞,莫见他过。”
修不杀戒与勿食恶食连起来看,吃肉能引发杀生,恶食当指肉食。慎莫自赞是断除“骄”,莫见他过是断除“慢”,这便与第二持“断除骄慢”相合。师尊元音老人开示曰:“恶食非但指肉食,即变质与有毒之食物,亦包括在内。另外,不依时食,亦为恶食。”
经文:“第四于诸求法,莫生讥嫌;于诸佛教,遮护过恶;于师僧中,如父母想。”
“于诸佛教,遮护过恶”是至心皈依佛,“于诸求法,莫生讥嫌”是至心皈依法,“于师僧中,如父母想”是至心皈依师、皈依僧。此第四持摄四皈依: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经文:“第五若行愿教,慎莫遗失;于诸贫富,等心观察;须怀世谛,而顺诸人。”
若行愿教,慎莫遗失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于诸贫富,等心观察者,“无问净秽,刹利尊性,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须怀世谛,而顺诸人者,“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下面换个方式:您先谈您的理解,然后我跟帖讨论。如何?
问:臆断如下,请指正!(下面是问者试解释经文)
经文:“第六于佛句偈,常须警察;所修诸法,必须遍持;有所乞求,应心即施;慎莫观察,上中下根。”
问者释:皈依佛,吹毛用了急磨。皈依法,圆满不懈习持。佛道无上誓愿成,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利益众生,平等救度!
经文:“第七所持契印,莫不净行,莫非时结,莫为名闻利养而用。有所行法,亦不得舍非众生。”
问者释:尊法,重法,以正见为修法之因,以平等无碍心为行法准则。
经文:“第八于一切所有,莫生偷窃;断非理恶,莫行谄佞;于佛法要,护如己命;乃至良贱,莫存二心。”
问者释:于一切法莫生分别,知诸法空相,实无所得,直心道场,而行诸法。
经文:“第九所救诸苦际,不至诚者,实莫退心;莫自轻法,莫使他轻;须断已谤,莫使他谤;必须质直,常行耎语;劝存善道,起大慈悲。”
问者释:尊法,重法,如护己眼。行六度,摄四摄。救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度者。
经文:“第十断除邪行,莫损虚空;志信坚固,不辞疲苦;常劝不舍,慕善知识;或于林泉清净之处,发广弘愿,慎莫怯弱,念念存摄;勿令邪见,常住大乘;有善知识,承迎礼拜。”
问者释:持正见,信心坚,发宏愿,勤护持,亲善缘,道在其中矣!“如是十事能断除者是持法证,决定直至无上菩提更不退。”
答: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