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下
东晋武帝时后秦沙门鸠摩罗什奉诏 译
梁昭明太子嘉其分目
唐六祖 大鉴真空普觉禅师 解义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所在之处。如有人即说是经,若念念常行无念心,无所得心,不作能所心说。若能远离诸心,常依无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来金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庙。以无所得心说此经者,感得天龙八部悉来听受。心若不清净,但为名声利益而说是经者,死堕三涂,有何利益?心若清净,为说是经,令诸听者除迷妄心,悟得本来佛性,常行真实,感得天、人、阿修罗等,皆来供养持经之人也,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诵得此经,自心解得经义,自心体得无着无相之理,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念念心无有间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佛说般若波罗蜜,令诸学人用智慧除却,愚心生灭,生灭除尽,即到彼岸。若心有所得,即不到彼岸;心无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说心行,乃是到彼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有所得不?须菩提知如来说法,心无所得,故言无所说也。如来意者,欲令世人离有所得之心故,说般若波罗蜜法,令一切人闻之,皆发菩提心,悟无生理,成无上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众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被妄念微尘起灭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脱。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罗蜜,无着无相之行,了妄念尘劳,即清净法性。妄念既无,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无别有法,故云是名微尘。性中无尘劳,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尘劳,即是众生世界。了诸妄念空寂,故云非世界。证得如来法身,普见尘刹,应用无方,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净行。三十二清净行者,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修无相无为,是名三十二清净行。常修此三十二清净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相清净行,终不成佛,但爱着如来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行,终不得见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世间重者,莫过于身命。菩萨为法,于无量劫中舍施身命,与一切众生其福虽多,亦不如受持此经四句之福。多劫舍身,不了空义,妄心不除,元是众生一念持经,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经四句之福。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意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闻法自悟名法眼。须菩提!是阿罗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岂得不闻如是深法?岂于释迦牟尼佛所始言闻也?然或是须菩提于往昔所得,乃声闻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闻如是深经。悲昔未悟故涕泪悲泣,闻经谛念,谓之清净,从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深法,当知决定成就诸佛功德也。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虽行清净行,若见垢净二相当情并是垢心,即非清净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实相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深悟佛意,盖自见业尽垢除,慧眼明彻,信解受持,即无难也。世尊在世说法之时,亦有无量众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独言后五百岁?盖佛在之日,虽有中下根不信,及怀疑者,即往问佛。佛即随宜为说,无不契悟。佛灭度后后五百岁渐至末法,去圣遥远,但存言教。人若有疑无处咨决,愚迷抱执不悟无生,着相驰求轮回诸有。于此时中得闻深经,清心敬信,悟无生理者甚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于般若波罗蜜甚深经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须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声闻久着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畏怖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如来因中在初地时,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无一念痛恼之心,若有痛恼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君也。一说如来因中曾为国王,常行十善,利益苍生。国人歌赞此王,故云歌利王;求无上菩提,修忍辱行。尔时天帝释化作旃陀罗乞王身,肉即割施,殊无嗔恼。今有二说,于理俱通。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因中于五百世修行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如来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罗蜜。行忍辱波罗蜜人既行忍辱行者,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被他打骂残害欢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罗蜜。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者,是都标也,声香等,别立其名也。于此六尘起憎爱心,由是妄心积身,无能觉照益远佛行,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终无解脱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推诸法空,不生计较,念念常自精进,一心守护无令放逸。净名经云:求一切知,无非时求。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法,相应作意无时暂舍。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住涅盘,非是菩萨住处。不住涅盘,不住诸法,一切处不住方是菩萨住处。上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菩萨不为求望自身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者,我人不生;不灭者,觉照不灭。下文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者,说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实语者,说众生造恶业,定受苦报。如语者,说众生修善法定有乐报,不诳语者说般若波罗蜜法,出生三世佛决定不虗不异语者,如来所说初善中善后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无有能超胜,及破坏佛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虗、
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虗。欲言其实,无相可得,欲言其虗,用而无间,是故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譬不及者,其惟真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臻此。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施一切法心有住着,则不了三轮体空,如盲者处暗无所晓了。华严经云:声闻在如来会中闻法如盲如聋,为住诸法相故也。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若菩萨常行般若波罗蜜多,无着无相行。如人有目处于皎日之中,何所不见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者,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之世邪法竞起正法难行。于此时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经,从师禀受读诵在心精进不妄,依义修行,悟入佛之知见,则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诸佛无不知之。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佛说末法之时,得闻此经,信心不逆四相不生,即是佛之知见。此人功德胜前多劫舍身功德百千万亿不可譬喻,一念闻经其福尚多,何况更能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当知此人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种种方便,为说如是甚深经典,俾离诸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得福德无有边际。盖缘多劫舍身,不了诸法本空,心有能所、未离众生之见。如能闻经悟道,我人顿尽,言下即佛。将舍身有漏之福,比持经无漏之慧,实不可及。故虽十方聚宝三世舍身,不如持经四句偈。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持经之人,心无我所,无我所故是佛心。佛心功德无有边际,故言不可称量。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乘者,智慧广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亦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无生忍,亦名大般若。若有人发心求佛无上道,闻此无相无为甚深之法,即当信解受持为人解说,令其深悟不生毁谤,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通流此经也。上根之人闻此经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经见性究竟,复起利他之行,能为人解说,令诸学者自悟无相之理,得见本性如来成无上道。当知说法之人所得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闻经解义如教修行,复能广为人说,令诸众生得悟,修行无相无着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离尘劳,虽离尘劳,不作离尘劳之念,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担如来。当知持经之人自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名乐小法者?为二乘声闻人乐小果不发大心故,即于如来深法不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若人口诵般若,心行般若,在在处处常行无为无相之行,此人所在之处,如有佛塔,感得一切天人各持供养作礼恭敬,与佛无异。能受持经者,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云如佛塔庙,当知所得福德无量无边也。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销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经之人各得一切天人恭敬供养,为前生有重业障故,今生虽得受持诸佛如来甚深经典,常被人轻贱,不得人恭敬供养。自以受持经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问冤亲常行恭敬,心无恼恨,荡然无所计较,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行,曾无退转。以能如是修行故,得无量劫,以至今生所有极恶罪障并能消灭。又约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轻贱,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妄念既灭,罪业不成,即得菩提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供养恒沙诸佛,施宝满三千界,舍身如微尘数种种福德,不及持经一念悟无生理,息希望心,远离众生颠倒知见,即到波罗彼岸,永出三涂,证无余涅盘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佛言:末法众生德薄垢重,嫉妬弥深,邪见炽盛。于此时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圆成法相,了无所得,念念常行慈悲喜舍,谦下柔和,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或有人不知如来正法常在不灭,闻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人能成就无相心,行无相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必心生惊怖,狐疑不信。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是经义者,即无着无相行也。云不可思议者,赞叹无着无相行,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当发度脱一切众生心,度脱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也,除有众生心也,亦除我见心也。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菩萨若见有众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众生心,即是人相;谓涅盘可求,即是众生相;见有涅盘可证,即是寿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终不得菩提。若言我发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烦恼根本。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须菩提:我于师处不除四相,得受记不?须菩提深解无相之理,故言不也。善契佛意,故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印可之辞。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佛言:实无我、人、众生、寿者,始得受菩提记。我若有发菩提心,然灯佛即不与我受记,以实无所得。然灯佛始与我受记,此一段乃总成须菩提无我义。佛言诸法如义者,诸法即是色、声、香、味、触、法,于此六尘中善能分别,而本体湛然,不染不着,曾无变异,如空不动,圆通莹彻,历劫常存,是名诸法如义。菩萨璎珞经云:毁誉不动,是如来行,入佛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虗。
佛言:实无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是故得菩提;离此心外,更无菩提可得,故言无实也。所得心寂灭,一切智本有,万行悉圆备,恒沙德性,用无乏少,故言无虗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于诸法心无取舍亦无能所,炽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贪着一切法以为佛法,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法。心无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齐行,体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者,以显一切众生法身不二,无有限量,是名大身。法身本无处所,故言则非大身。又以色身虽大,内无智慧,即非大身。色身虽小,内有智慧,得名大身。虽有智慧,不能依行,即非大身。依教修行,悟入诸佛无上智见,心无能所限量,是名大身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菩萨若言因我说法,除得彼人烦恼,即是法我。若言我度得众生,即有我所。虽度脱众生,心有能所,我人不除,不得名为菩萨。炽然说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心无能所,即是菩萨也。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菩萨若言我能建立世界者,即非菩萨。虽然建立世界,心有能所,即非菩萨炽然建立世界,能所心不生,是名菩萨。最胜妙定经云:假使有人造得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念禅定心。心有能所,即非禅定;能所不生,是名禅定。禅定即是清净心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于诸法相无所滞碍,是名通达,不作解法心,是名无我法。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随分行持,亦得名为菩萨,然未为真菩萨,解行圆满,一切能所心尽,方得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一切人尽有五眼,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却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名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愍心,是名为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为第三慧眼;着法心除,名为第四法眼。细惑永尽,圆明徧照,名为第五佛眼。又云:见色身中有法身,名为天眼。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名为慧眼。见性明彻,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来自备,名为法眼。见般若波罗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为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恒河者,西国祗洹精舍侧近之河,如来说法,常指此河为喻。佛说此河中沙一沙,况一佛世界以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举此众多国数者,欲明其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许心数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干差别心数,心数虽多,总名妄心。识得妄心非心,是名为心。此心即是真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罗蜜心清净菩提涅盘心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潜然已过,追寻无有处所。现在心不可得者,真心无相,凭何得见?未来心不可得者,本无可得,习气已尽,更不复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佛。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七宝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无也。以其无量数限,故名曰多。如能超过,即不说多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众生不见法身,但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辉,以为如来真身。为遣此迷故,问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相见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内具三十二净行,是名具足色身。净行者,即六波罗蜜是也。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定慧双修,是名具足色身。徒爱如来三十二相,内不行三十二净行,即非具足色身,不爱如来色相,能自持清净行,亦得名具足色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者,即无相法身是也,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之。慧眼未明,具足生我、人等相,以观三十二相为如来者,即不名为具足也。慧眼明彻,我人等相不生,正智光明常照,是名诸相具足。三毒未泯。言见如来真身者,固无此理,纵能见者,祗是化身,非真实无相之法身也。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凡夫说法,心有所得故,告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无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说如来语嘿皆如,所发言辞,如响应声,任用无心,不同凡夫作生灭心说。若言如来说法,心有生灭者,即为谤佛。维摩经云:真说法者,无说无示;听法者,无闻无得。了万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于自空性中,炽然建立一切言辞,演说诸法无相无为,开导迷人,令见本性,修证无上菩提,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灵幽法师加此慧命,须菩提六十二字是长庆二年,今见在濠州钟离等石碑上记,六祖解在前故无解,今亦存之。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所得心尽,即是菩提。佛言:如是!如是!我于菩提实无希求心,亦无所得心,以如是故,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诸佛,下至昆虫,尽含种智,与佛无异,故言平等,无有高下。以菩提无二故,但离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若不离四相,修一切善法,转增我人,欲证解脱之心,无由可得;若离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解脱可期。修一切善法者,于一切法无有染着,对一切境不动不摇,于出世法不贪不着不爱,于一切处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使之欢喜信服,为说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六度万行炽然俱作,心不望报,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大铁围山,高广二百二十四万里,小铁围山高广一百一十二万里,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以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就理而言,即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也。如尔许山,尽如须弥,以况七宝,数持用布施,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终是有漏之因,而无解脱之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四句经文虽少,依之修行,即得成佛,是知持经之福能令众生证得菩提,故不可比。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意谓如来有度众生心?佛为遣须菩提如是疑心,故言莫作是念。一切众生本自是佛,若言如来度得众生成佛,即为妄语。以妄语故,即是我、人、众生、寿者,此为遣我所心也。夫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若不因诸佛说法,无由自悟,凭何修行,得成佛道?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说有我者,是自性清净、常乐我、净之我,不同凡夫贪嗔无明,虗妄不实之我,故言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有我人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灭,即是凡夫;心无生灭,即非凡夫。不悟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凡夫;若悟般若波罗蜜多,即非凡夫。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无能所,即非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世尊大慈,恐须菩提执相之病未除,故作此问。须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又是一重迷心,离真转远,故如来为说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转轮圣王虽有三十二相,岂得同如来?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须菩提执相之病,令其所悟深彻。须菩提被问,迷心顿释,故云: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是大阿罗汉,所悟甚深,得方便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细惑,令后世众生所见不谬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两字是发语之端色者,相也。见者,识也。我者,是一切众生身中,自性清净,无为无相,真常之体不可高声念佛而得成就念,须正念分明,方得悟解。若以色声求之,不可见也。是知于相中观佛声中求法,心有生灭不悟如来矣。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闻说真身离相,便谓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佛语须菩提:莫言如来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汝若言不修三十二净行,得阿耨菩提者,即是断佛种性,无有是处。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此人所得福德胜前七宝之福。菩萨所作福德,不为自己,意在利益一切众生,故言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者,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坐非不坐,非卧非不卧,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在空寂,即是如来也。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以喻一切众生性上微尘之数,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性上妄念微尘,即非微尘;闻经悟道,觉慧常照,趣向菩提,念念不住,常在清净如是清净微尘,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者,约理而言,即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数也。心为善恶之枢,能作凡作圣,其动静不可测度广大无边,故名大千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心中明了,莫过悲智二法,由此二法而得菩提。说一合相者,心存所得故,即非一合相;心无所得,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得假名而谈实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由悲智二法成就,佛果菩提,说不可尽,妙不可言。凡夫之人,贪着文字事业,不行悲智二法,若不行悲智二法,而求无上菩提,何由可得?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来说此经者,令一切众生自悟般若智慧,自修行菩提之果。凡夫之人不解佛意,便谓如来说我、人等见,不知如来说甚深无相无为般若波罗蜜法,如来所说,我、人等见,不同凡夫,我人等见。如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见;说一切众生有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是人见说一切众生本自无烦恼,是众生见;说一切众生性本不生不灭,是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发菩提心者,应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见一切众生无漏种智,本自具足,应信一切众生自性本无生灭,虽行一切智慧方便,接物利生,不作能所之心,口说无相法,而心有能所,即非法相;口说无相法,心行无相行,而能所心灭,是名法相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七宝之福虽多,不如有人发菩提心,受持此经四句,为人演说,其福胜彼,百千万亿不可譬喻说法,善巧方便,观根应量,种种随宜,是名为人演说所听法。人有种种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别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无所得心、无胜负心,无希望心、无生灭心,是名如如不动也。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梦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烦恼,影者,是业障。梦幻泡影业,是名有为法,真实离名相,悟者无诸业。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下(终)
No. 459-B 六祖口诀后序
法性圆寂,本无生灭,因有生念,遂有生缘,故天得命之以生,是故谓之命。天命既立,真空入有,前日生念,转而为意识,意识之用,散而为六根,六根各有分别,中有所总持者,是故谓之心。心者,念虑之所在也,神识之所舍也,真妄之所共处者也,当凡夫圣贤几会之地也。一切众生自无始来,不能离生灭者,皆为此心所累,故诸佛惟教人了此心,此心了即见自性,见自性则是菩提也。此在性时,皆自空寂而湛然,若无缘有生念而后有者也。有生则有形形者,地、水、火风之聚沫也。以血气为体,有生者之所托也。血气足则精足,精足则生神,神足则生妙用。然则妙用者,即是在吾圆寂时之真我也。因形之遇物,故见之于作为而已。但凡夫迷而逐物,圣贤明而应物,逐物者自彼,应物者自我。自彼者,着于所见,故觅轮回;自我者,当体常空,万劫如一,合而观之,皆心之妙用也。是故当其未生之时,所谓性者,圆满具足,空然无物,湛乎自然其广大,与虗空等,往来变化,一切自由。天虽欲命我以生,其可得乎?天犹不能命我以生,况于四大乎,况于五行乎?既有生念,又有生缘,故天得以生命我,四大得以气形我,五行得以教约我,此有生者之所以有灭也。然则生灭则一,在凡夫圣贤之所以生灭则殊。凡夫之人,生缘念有,识随业变,习气薰染,因生愈甚。故既生之后,心着诸妄,妄认四大以为我身,妄认六亲以为我有,妄认色声以为快乐,妄认尘劳以为富贵,心自知见,无所不妄。诸妄既起,烦恼万差,妄念夺真,真性遂隐。人我为主,真识为客,三业前引,百业后随,流浪生死,无有涯际,生尽则灭,灭尽复生,生灭相寻,至堕诸趣,在于诸趣,转转不知,愈恣无明,造诸业罟,遂至尘沙劫尽,不复人身。圣贤则不然,圣贤生不因念,应迹而生,欲生则生,不待彼命。故既生之后,圆寂之性,依旧湛然,无体相,无罣碍。其照万法,如青天白日,无毫发隐滞,故建立一切善法,徧于沙界,不见其少,摄受一切众生,皈于寂灭,不以为多,驱之不能来,逐之不能去。虽托四大为形,五行为养,皆我所假,未甞妄认。我缘苟尽,我迹当灭,委而去之,如来去耳,于我何与哉?是故凡夫有生则有灭,灭者不能不生;圣贤有生亦有灭灭者归于真空。是故凡夫生灭,如身中影,出入相随,无有尽时;圣贤生灭,如空中雷,自发自止,不累于物。世人不知生灭之如此,而以生灭为烦恼大患,盖不自觉也。觉则见生灭如身上尘当一振奋耳,何能缘我性哉?昔我如来以大慈悲心,闵一切众生迷错颠倒,流浪生死之如此。又见一切众生本有快乐自在性,皆可修证成佛,欲一切众生尽为圣贤生灭,不为凡夫生灭。犹虑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流浪日久,其种性已差,未能以一法速悟故,为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入,皆可到真如之地。每说一法门,莫非丁宁实语,欲使一切众生各随所见法门,入自心地,到自心地,见自佛性,证自身佛,即同如来。是故如来于诸经说有者,欲使一切众生覩相生善;说无者,欲使一切众生离相见性,所说色空亦复如是。然而众生执着,见有非真有见无非真无,其见色见空皆如是执着,复起断常二见,转为生死根蒂,不示以无二法门,又将迷错颠倒,流浪生死,甚于前日。故如来又为说大般若法,破断常二见,使一切众生知真有真无真色真空本来无二,亦不远人,湛然寂静,只在自己性中,但以自己性智慧照破诸妄,则晓然自见。是故大般若经六百卷,皆如来为菩萨果人说佛性。然而其间犹有为顿渐者说,惟金刚经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是故其经先说四生四相。次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盖显一切法至无所住,是为真谛。故如来于此经凡说涉有,即破之以非真取实相以示众生。盖恐众生不解所说,其心反有所住故也,如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之类是也。是故六祖大师于五祖传衣付法之际,闻说此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是为第六祖。如来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其信乎哉?适少观檀经,闻六祖由此经见性,疑必有所演说,未之见也。及知曹州济阴于邢君固处,得六祖口诀一本,观其言简辞直,明白倒断,使人易晓而不惑,喜不自胜。又念京东、河北、陕西人,资性质朴信厚,遇事决裂,若使学佛性,必能勇猛精进,超越过人。然其为讲师者,多传百法论、上生经而已。其学者不知万法随缘生,缘尽法亦应灭,反以法为法,固守执着,遂为法所缚,死不知解。犹如陷沙之人,力与沙争,愈用力而愈陷,不知勿与沙争,即能出陷,良可惜也!适遂欲以六祖金刚经口诀镂板流传,以开发此数方学者佛性。然以文多脱误,因广求别本勘校十年间,凡得八本,惟杭越、建、陕四本文多同,因得刊正冤句,董君遵力劝成之,且卒诸朝士以资募工,士大夫闻者皆乐见助四明楼君,常愿终求其事。呜呼!如来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夫可见于言语文字者,岂佛法之真谛也?然非言语文字,则真谛不可得而传也。学者因六祖口诀以求金刚经,因金刚经以求自佛性,见自佛性,然后知佛法不止于口诀而已。如此则六祖之于佛法,其功可思议乎哉?或者以六祖不识字,疑口诀非六祖所作,譬夫大藏经岂是世尊自作耶?亦听法者之所传也。或六祖言之,而弟子传之,吾不可得而知也。苟因口诀可以见经,何疑其不识字也?
允丰七年六月十日, 天台罗适 谨序
No. 459-C 重刻六祖金刚经解䟦
余生也鲁,其于佛氏教典诸书素未知旁究,且境值多艰,碌碌尘务,洵云视肉。顷闻石堂大师飞锡吴山之海会寺,慈云布蔼,法雨披井,远近向慕,而瞻礼者无数,遂发大菩提心,登座说法,首宣金刚无上妙义,余亦得从大众中拱听。旬日,因询师之解金刚,诚所谓开聋启瞶,光明洞达矣。从来之训注金刚者,果以何说为最?师云:解此不下千余家,而余素所尊信,惟六祖解为第一,但流通虽久,而板实沉没,向曾发有重刊之愿,奈力薄缘艰,未遑从事耳。噫!师之度世弘慈,抑何广大无穷已哉!余虽不敏,请为授梓,以毕师志。虽然,师愿之,而余请之,云何为余梓也?祖解之,而师传之云何为师梓也?但使天下后世永为流播。人人知有此解,咸克无相,无住而降伏其心,则师之愿庶几稍慰矣夫!
顺治癸巳夏五月,钱塘邑弟子汤翼圣沐手拜题
No. 459-D 重刻六祖金刚经解䟦
余秉性朴素,弗事浮华,每问鲸钟梵呗之音,輙喜动颜色,留连旬日,不忍释去,非尽缘经启悟,亦夙植之性使然也。昨岁随渭阳氏住榕省署中与尘俗差远,元夕观灯于康衢,问禅诵声,造其室,得金刚般若经,系六代祖师所解者。义理弘敷,词旨超迈,一阅而瞭然,如千日之并照,无缘寔滞碍,方知六祖于客店闻经而解悟者,无二致也。大矣哉!我佛之妙证渊深,扫空执着,使人人拨散疑云,晓彻性天,而祖师探幽阐奥,直洞真元,信矣。无一法而不津梁,即五蕴而咸资解脱者也。此经解者,无虑数百家,惟六祖大师解为最上,上得而随喜顶授,乃诸佛之所护念付嘱耳。敢不铭骨镂肌,以共报恩光乎?因捐资剞劂,以广流通,俾阅经而知旨,从解以得源,显焕性宗,殒空诸相,即不住相,亦不坏相。其布施福德,宜可与色见声求者同日而语哉!敬䟦。
康熈丁未岁,孟春钟秀奉佛弟子周克顺浩名,超谏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