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下) 诸大德!是四波罗提提舍尼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一、村中取非亲尼食戒。 佛在舍卫。世俭谷贵,饿死无限。莲华色尼着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三日并与比丘,遂饿在道,面掩泥卧。俗人讥嫌。比丘举过白佛,诃制此戒。 若比丘,入村中,从非亲里 如上所说。 比丘尼,若无病 亦如上。 自手取食 二种食亦如上。 食者,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今向大德悔过!」是名悔过法。 若自手受,咽咽犯。比丘尼突吉罗。不犯者,受亲里尼食,若有病。若置地,若使人授,若僧伽蓝中与,若村外与,在尼寺中与,如是受取不犯。 二、食尼指授食戒。 佛在舍卫。众多比丘与六群,白衣家食。时六群尼索羹饭,越次与六群比丘,言:「与此羹,与此饭。」比丘举过白佛,因诃制戒。 若比丘,至白衣家内 有男有女者是。 食, 如上说。 是中有比丘尼指示「与某甲羹,与某甲饭」,是比丘应语彼比丘尼如是言:「大姊且止,须诸比丘食竟。」若无一比丘语彼比丘尼言「大姊且止,须诸比丘食竟」者,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是名悔过法。 若不诃而食,咽咽犯。尼吉罗。不犯者:若语言「大姊且止,须诸比丘食竟」;若尼自为檀越;若檀越设食,令尼处分。若不故作偏为彼此者,不犯。 三、受学家食戒。 佛在罗阅城。居士夫妇俱得见谛,无所爱惜,乃至身肉。供养既多,衣食乏尽。居士讥嫌,比丘举过。佛令白二制断比丘,后富更解,便制此戒。 若先作学家羯磨, 僧与白二羯磨。家者,如上。 若比丘于如是学家,先不请, 若先请者,听往。 无病, 听病比丘取是家食。 自手受食 若置地与,若使人与者,听。 食者,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是名悔过法。 若自手受,咽咽犯。尼突吉罗。不犯者,若先请,若病,若置地取,若从人受,若白二解已受食,一切不犯。 四、恐怖兰若受食戒。 佛在释翅瘦尼拘律园。城中女人持食供养,贼于道路触娆。比丘以事白佛,佛言「应语令知」,便即制戒。 若比丘,在阿兰若 去村五百弓,遮摩罗国肘量法故也。 逈远有疑恐怖处, 疑有贼盗恐怖。 若比丘在如是阿兰若处住,先不语檀越, 佛言:应语诸妇女莫出,道路有贼恐怖也。 若僧伽蓝外不受食, 若已出城,应语言:莫至僧伽蓝中,道路有贼恐怖故。 在僧伽蓝内,无病, 若故持食来者,听病人受。 自手受食 若有施主以食置地,若教与人。 食者,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是名悔过法。 尼吉罗。不犯者,若来受教勅听法,自食令授也。 诸大德!我已说四波罗提提舍尼法。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 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德!是众式叉迦罗尼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一、齐整着涅盘僧戒。 佛在舍卫。六群着涅盘僧不齐整故,居士讥言:「如节会戏笑俳说人,亦如王、大臣。」比丘举过,佛因诃责制戒。 当齐整 衣不齐相:言「衣下」者,系带在脐下;高者,褰齐膝;象鼻者,垂前一角;多罗树叶者,垂前两角;细襵者,绕腰襵皱也。 着涅盘僧, 若不齐着者,故作,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突吉罗。比丘尼等四众并突吉罗。乃至下篇成犯相并准此。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脐中生疮,下着;若膝?有疮,高着。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作时,若行道者,无犯。 二、齐整着三衣戒。 佛在舍卫。六群不齐整着衣,长者见讥:「自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着衣不齐,如俗无异。」比丘以过白佛,因观三世而制此戒。 当齐整着三衣,式叉迦罗尼。 不齐中:下着者,下垂过肘露脇;高者,过脚?上;象鼻者,垂前一角;多罗叶者,垂前两角,后褰高也;细襵者,襵已安缘。不犯者,肩臂疮,下着,同前开相。 三、反抄白衣舍戒。 佛在舍卫。六群反抄衣行入白衣舍,居士讥言:「无有惭愧,如王、臣、居士种。」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不得反抄衣 或左右反抄衣着肩上也。 行入白衣舍, 村落。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若脇肋边有疮病,若僧伽蓝内,若在道行,若作时者。 四、不得反抄衣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五、衣缠颈白衣舍戒。 佛在舍卫。六群以衣缠颈入白衣舍,居士嫌言:「如居士长者种。」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不得衣缠颈 总捉衣角着肩上也。 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肩臂有疮,若僧寺中,若村外,若作时,或在道行者。 六、不得衣缠颈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七、覆头白衣舍戒。 佛在舍卫。六群以衣覆头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何有正法!覆头如盗贼。」比丘闻之举过,佛诃制戒。 不得覆头 若以树叶,若碎段物,若以衣覆故也。 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若患寒,或头上疮,或命、梵二难覆头而走者。 八、不得覆头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九、跳行白衣舍戒。 佛在舍卫。六群跳行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不惭!入室如似乌雀。」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跳行 双脚跳行。 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有病,若为人打,若有贼,若恶兽,若有棘刺,度渠堑或度泥而跳过。 十、不得跳行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十一、蹲坐白衣舍戒。 佛在舍卫。居士请僧就舍设食。六群蹲坐,比座手触,却倒露形。居士嫌言:「不惭!露形似婆罗门。」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白衣舍内坐蹲, 若在地,若床上,尻不至地。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时有病,尻边生疮,若有所与,若礼,若忏悔,若受教诫者。 十二、叉腰白衣舍戒。 佛在舍卫。六群叉腰行入白衣舍,居士讥言:「沙门自称『我知正法』,以手叉腰,如人新婚得志憍放。」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叉腰 匡肘故也。 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脇下生疮,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作时,若道路行者。 十三、不得叉腰 以匡肘故,妨比座比丘也。 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十四、摇身白衣舍戒。 佛在舍卫。六群摇身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不惭!摇身如王、大臣。」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摇身行 左右戾身趋行也。 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病;或为人打,戾身避杖;或恶兽触,或逢担刺,戾身避;或度坑摇身过;或着衣看齐整者。 十五、不得摇身行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十六、掉臂行白衣舍戒。 佛在舍卫。六群掉臂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不惭!掉臂如王、长者。」比丘举过,佛诃而制。 不得掉臂行 垂臂前却而行。 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为人打,举手遮;或恶兽、担刺人来,举手遮;或浮渡渠;以手招唤伴。 十七、不得掉臂行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十八、露身白衣舍戒。 佛在舍卫。六群不好覆身入白衣舍,居士讥言:「所着衣服不好覆身,如婆罗门。」比丘举告,佛因诃制。 好覆身入白衣舍, 若在村落,身处处露。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若被系,若风吹衣离体者。 十九、好覆身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二十、顾视白衣舍戒。 佛在舍卫。六群左右顾视入白衣舍,居士讥言:「如盗窃人。」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左右顾视 若在村落,处处看也。 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或仰瞻日时节;或命、梵二难,左右处处伺求便道逃走者。 二十一、不得左右顾视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二十二、高声白衣舍戒。 佛在舍卫。六群高声大唤入白衣舍,居士讥言:「如婆罗门,不知惭愧,无有正法。」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静默入白衣舍, 是中不默者,高声大唤,若嘱授,若高声施食。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若聋不闻,须高声嘱授;若高声施食;若命、梵二难,高声而走者。 二十三、静默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二十四、戏笑白衣舍戒。 佛在舍卫。六群戏笑行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不惭!戏笑如猕猴,何有正法!」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戏笑 露齿而笑。 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或唇痛不覆齿,或念法欢喜而笑者。 二十五、不得戏笑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二十六、不用意受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请僧设供。六群不用意受食,捐弃羹饭。居士讥言:「沙门无厌,贪心多受,如谷贵时。」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用意受食, 不用意者,弃羹饭食。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钵小故食时弃饭,或还堕案上者。 二十七、溢钵受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请僧,六群溢钵受食,捐弃羹饭。居士讥言:「无惭无厌,如饿贪多。」比丘举过,因诃制戒。 当平钵 不平者,溢钵也。 受食,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时有病,或钵小,或堕案上。 二十八、溢钵受羹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取饭过多,不容受羹。居士讥言:「如饿贪食人。」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平钵受羹, 溢出流污。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时有病,或钵小,堕食案上,平等受者。 二十九、不等受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自下饭已,入内取羹还,食饭已尽;时与羹已,复还取饭,饭还羹尽。讥似饿人。比丘举过,因诃制戒。 当羹、饭等食, 彼不等者,饭至羹尽也。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若正须羹,不须饭,须饭亦尔;或日时欲过,或命、梵二难,疾食者。 三十、不次受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六群不次取食。居士讥言:「不厌足,譬如猪、狗、牛、驴、骆驼、乌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当以次食, 彼不次第食者,钵中处处取食食也。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或患饭热,挑取冷处;若日时欲过,若命、梵二难,疾食也。 三十一、挑钵中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下食。六群受食,当挑钵中令视空相。居士讥言:「不厌受食,如牛、驴马、骆驼、猪、狗。」比丘白佛,因诃制戒。 不得挑钵中 置四边,挑钵中央至钵底。 而食,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患食热,开中令冷;若日时欲过,若命、梵二难,疾刳中食者。 三十二、为己索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自为索食,如饥饿时。居士讥言:「何有正法!受取无厌。」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无病 有病开自为己索食。 不得自为己索羹饭,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若病;若为他;他为己;若不求而得者。 三十三、饭覆羹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受羹,居士识次取羹,比丘于后以饭覆羹。居士讥言:「受取无厌,如饥饿人,何有正法!」比丘举过,佛因诃责制戒。 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若请食;或正须羹,有时正须饭者。 三十四、嫌视比座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得少,比座分多,语居士言:「汝今请僧,自恣多少。居士有爱。」报言:「我等与。」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不得视比座钵中 是中视者,谁多谁少。 食,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比座病,若眼暗,为看得食不得食、净不净、受未受者。若自有病,开。 三十五、不系钵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受已,左右顾视,不觉比座取钵藏之。比丘白佛,因诃制戒。 当系钵想食, 谓非左右顾视也。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时有病;比座眼暗,如前方便;或看日时;或命、梵二难欲逃避,左右看视者。 三十六、大揣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大揣,令口不受。居士讥言:「不知厌足,如猪、狗、骆驼、驴、牛、乌鸟。」比丘开举,佛因制戒。 不得大揣饭, 口不容受。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日时欲过,命、梵二难,疾疾食。 三十七、大张口待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比丘食未至,先张口。居士讥言:「不惭,无厌!如猪、狗、骆驼、牛、驴。」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大张口待饭食, 饭揣未至,先大张口。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日欲过,命、梵等难,疾疾食者。 三十八、含饭语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含饭语。居士讥,以猪、狗、骆驼、乌鸟为譬。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含饭语, 饭在口中,语不可了,令人不解也。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时有病,或噎而索水,或命、梵二难作声食者。 三十九、揣饭掷口中戒。 佛在舍卫。居士请僧,手自斟酌。六群揣饭遥掷口中。居士讥言:「不惭,无厌!如似幻师。」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不得揣饭遥掷口中,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有病;若被系缚,掷口中而食者。 四十、遗落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手把饭揣,啮半食。居士讥言:「受无厌足,如猪、狗、骆驼、驴、牛、乌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遗落饭食, 半已入口,半在手中。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有病;噉薄饼、焦饭,若瓜、甘蔗,噉菜、梨、果、蒲桃、蘂叶心者。 四十一、颊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颊食。居士嫌言:「沙门不知惭愧,如猕猴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颊饭食, 令两颊鼓起如猕猴状。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病;日时欲过,或命、梵难,疾疾食者。 四十二、嚼饭作声戒。 佛在舍卫。居士饭僧,六群嚼饭作声。居士讥言:「如猪、狗、骆驼、牛、驴、乌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嚼饭作声食,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有病;嚼干饼及焦饭、芉蔗、瓜果、葡桃、胡桃、椑、桃、梨、风梨者。 四十三、噏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大噏食。居士嫌言:「无有惭愧!食如猪、狗、骆驼、牛、驴、乌鸟。」比丘白佛,因诃制戒。 不得大噏饭食, 张口遥呼噏食。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病;若口痛;若食羹;若食乳酪浆、酥毗罗浆,若苦酒者。 四十四、舐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吐舌舐食。居士嫌言:「无惭愧!如猪、狗、骆驼、牛、驴、乌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戒。 不得舌舐食, 以舌舐饭揣食。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有病;或被缚;或手有泥及垢腻污,舌舐而取。 四十五、振手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六群振手而食。居士讥言:「无有正法!如王、大臣。」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不得振手食,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有病;或食中有草有虫,或手有不净,振去之;或有未受食,手触而污,手振去之。 四十六、手把散食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手把散饭食。居士嫌言:「食如鷄、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手把散饭食, 散弃饭也。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有病;或食中有草、有,或有不净污,或有未受食,舍弃之。 四十七、腻手捉饮器戒。 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以不净腻手捉器。居士嫌言:「无法!如王、大臣。」比丘举过,佛因诃制戒。 不得污手捉饮器, 有腻饭着手也。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有病,或草上受、叶上受、洗手受者。 四十八、弃洗钵水白衣家戒。 佛在舍卫。六群在食家弃洗钵水,饭食狼藉。居士讥言:「多受如饿人。」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不得洗钵水 杂饭水也。 弃白衣舍内,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有病;或时合器,若澡盘,承取水,持弃外者。 四十九、大小便生草上戒。 佛在舍卫。六群大小便、涕唾生草叶上。居士见,讥无惭愧,如猪、狗、骆驼、牛、驴。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生草上大小便、涕唾,除病, 以病故,不堪避,佛言「不犯」。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流堕生草叶上,若鸟衔而堕者。 五十、水中大小便涕唾戒。 佛在舍卫。六群水中大小便、涕唾。居士讥言:「如猪、狗、牛、驴、骆驼。」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不得净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有病;或于岸上大小便,流堕水中;或风吹、鸟衔堕者。 五十一、立大小便戒。 佛在舍卫。六群起过,居士见嫌,言:「此沙门,无有正法!立大小便,如牛、马、猪、羊、骆驼。」比丘举过,佛因诃制戒。 不得立大小便,除病, 以病故,不堪蹲也。 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有病;被系;或脚?有垢腻,若污泥者。 五十二、与不恭敬人说法戒。 佛在舍卫。六群与不恭敬反抄衣人说法。时比丘闻之,少欲知惭者举过。佛因诃制戒。 不得与反抄衣不恭敬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为王、王大臣者。 五十三、不得为衣缠颈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五十四、不得为覆头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五十五、不得为裹头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五十六、不得为叉腰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五十七、不得为着革屣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五十八、不得为着木屐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五十九、不得为骑乘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六十、佛塔中宿戒。 佛在舍卫。六群宿佛塔中,有惭愧比丘举过白佛,因而诃制。 不得佛塔中止宿,除为守护故,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若为守护故止宿,或为强力者所执,或命、梵难故止宿者。 六十一、藏财物佛塔中戒。 佛在舍卫。六群藏物置佛塔中,少欲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除为坚牢故,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若为坚牢故藏着佛塔中,或强者所执,命、梵二难者。 六十二、着革屣入佛塔中戒。 佛在舍卫。六群着革屣入佛塔中,有惭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不得着革屣入佛塔中,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为强者所执,唤入佛塔中。 六十三、不得手捉革屣入塔中,式叉迦罗尼。 如上。 六十四、不得着革屣绕塔行,式叉迦罗尼。 如上。 六十五、不得着富罗入佛塔中,式叉迦罗尼。 如上。 六十六、不得手捉富罗入佛塔中,式叉迦罗尼。 如上。 六十七、塔下食污地戒。 佛在舍卫。六群塔下坐食已,留食及草污地而去。以过白佛,因制不得坐食。又作塔、作房,若施池井,施食,众僧集坐迮,听塔下坐食,不应污地也。 不得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一坐食及不作余食法比丘、病比丘,听或时着脚边一处,出时持弃者。 六十八、担尸佛塔下过戒。 佛在舍卫。六群担尸从塔下过,护塔神瞋。乐学戒者以过白佛,因诃而制。 不得担死尸从塔下过,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或须此道行,或为强力者所呼而去。 六十九、不得塔下埋死尸,式叉迦罗尼。 如上。 七十、不得在塔下烧死尸,式叉迦罗尼。 如上。 七十一、不得向塔烧死尸,式叉迦罗尼。 如上。 七十二、不得佛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式叉迦罗尼。 如上。 七十三、持死人衣床塔下过戒。 佛在舍卫。六群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住处神瞋。行头陀者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除浣染香熏,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粪扫衣,比丘浣染香熏已持入者。 七十四、不得佛塔下大小便,式叉迦罗尼。 如上。 七十五、不得向佛塔大小便,式叉迦罗尼。 如上。 七十六、不得绕佛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式叉迦罗尼。 如上。 七十七、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式叉迦罗尼。 如上有三事不犯:或时有如是病,或时道由中过,若为强力者所持去,并无犯。 七十八、不得在佛塔下嚼杨枝,式叉迦罗尼。 如上。 七十九、不得向佛塔嚼杨枝,式叉迦罗尼。 如上。 八十、不得在佛塔四边嚼杨枝,式叉迦罗尼。 如上。 八十一、不得在佛塔下涕唾,式叉迦罗尼。 如上。 八十二、不得向佛塔涕唾,式叉迦罗尼。 如上。 八十三、涕唾佛塔边戒。 佛在舍卫。六群佛塔四边涕唾,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佛塔四边涕唾,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有病,或乌衔,或为风吹去者。 八十四、向塔舒脚戒。 佛在舍卫。六群向塔舒脚坐,乐学戒者举过白佛,因诃制戒。 不得向塔舒脚坐,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若中间有隔,或为强力所持者。 八十五、安佛下房戒。 佛在拘罗国。六群安佛在下房,己在上房住。行头陀比丘举过白佛,因诃制戒。 不得安佛像在下房,己在上房住,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持佛像在下房,己在上房住;或命、梵二难者。 八十六、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八十七、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八十八、人在座,己在非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八十九、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九十、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九十一、人在高经行处,己在下经行处,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九十二、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九十三、携手道行戒。 佛在舍卫。六群携手在道,或遮他男女。居士讥言:「无有正法!如王、大臣、豪贵长者。」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不得携手在道行,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时有病;或比丘患眼暗,须扶接者。 九十四、上树过人戒。 佛在舍卫。比丘在大树上受夏安居,于树上大小便。神瞋,伺便欲断命根。比丘以过白佛,因制不得树上安居,及绕树大小便。若先有大小便处,听。 不得上树过人,除时因缘,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有病;或命、梵难,上过人者。 九十五、担杖络囊戒。 佛在舍卫。跋难陀络囊中盛钵贯杖头肩上担。居士谓是官人,皆下道避。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不得络囊盛钵贯杖头,着肩上而行,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病,或为强力者所逼,若被缚,若命、梵二难者。 九十六、为执杖不恭敬者说法戒。 佛在舍卫。六群为不恭敬者说法,诸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人持杖,不恭敬,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不犯者,或时有病,或为王及大臣者。 九十七、人持剑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九十八、人持矛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九十九、人持刀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一百、人持盖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诸大德!我已说众式叉迦罗尼法。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 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德!是七灭诤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若比丘,有诤事起,即应除灭。 佛言:「诤有四经:言诤、觅诤、犯诤、事诤。」言诤者,以现前毗尼、多人语二种灭灭也。觅诤以现前、忆念、不痴、罪处所四灭灭也。犯诤以现前、自言治、草覆地三灭灭也。事诤者,以一切灭灭。其三种诤,各分上、中、下三品,合明九种。事诤一种,历上三诤,随分九品。应随现前中三种、五种,灭上、中、下品。对病说药,应善观、解也。 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 佛在舍卫国。时,迦留陀夷与六群在河浴,迦留陀夷误着彼衣而去。六群比丘后谓彼盗,便不现前与灭摈羯磨。迦留陀夷以缘白佛。便诃责已,因制此法。有三种现前,法、毗尼、人也。有五种现前,法、毗尼、人、僧、界也。云何法现前?所持法灭诤者是。云何毗尼现前?所持毗尼灭诤者是。云何人现前?言议往反者是。云何僧现前?应来者来,应与欲者与欲,得诃人不诃者是。云何界现前?唱羯磨作制限者是。此现前法,通一切羯磨。若别人对首、心念,三种现前即得。若四人、五人已上僧法,若作羯磨,必须五法现前。以羯磨所起,必在作法界故,唯除结界自然界中也。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 佛在王舍城。时,沓婆摩罗子为僧知事。六群中得恶房卧具、恶请处,起瞋谤言「有爱、恚、怖、痴」,遂以淫事诬谤。亲于众中,佛问虚实,彼言:「我从生来,乃至梦中不淫,况于觉寤?」比丘以事诘问六群,便言:「沓婆清净,无如是事。」佛言:「沓婆无着人,不故犯戒,应白四羯磨与忆念法也。」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 佛在王舍城。时,难提比丘得颠狂病,行来出入,不顺威仪,多犯众罪。比丘诘问。便言:「痴时造罪,病差不作。」以事白佛,佛言:「三种狂痴:一者,常忆,说戒常来;二者,不忆,说戒不来;三者,或忆或来或不来。此人应白四与不痴羯磨,证知病时造过,差后不造,应僧清净,得足数。」故制。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 佛在瞻波国。白月十五日僧说戒时,佛在众坐,默不说戒。初夜已过,阿难请说,佛言:「欲令如来于不净众中说戒者,无此理也。」中夜、后夜请,答亦尔。时大目连即以天眼观犯戒者去佛不远,内怀腐烂,外现完净,即手牵出,来白佛言:「众已清净,应得说戒。」佛言:「自今已后不应为。取自言治。」因制此戒。 应与多人语,当与多人语。 佛在舍卫国。时,诸比丘于十八事诤不息,遂至僧中断,不了。以事白佛,佛言:「应与多觅罪相。法、非法语同一处,应差比丘令行舍罗。行有三种:一者,显露;二者,覆藏;三者,耳语。若上座标首智人、和尚、闍梨住如法地,应显露行舍罗;若住非法地者,作下二法行之;若非法语人多,彼应作乱起去故。」此律本云「求觅罪相」,意亦同之。 应与罪处所,当与罪处所。 佛在释翅瘦国。时,象力释子善能论议,得外道切问,前后相违,僧中亦尔。比丘以事白佛,佛言:「僧应白四与彼羯磨,治取本罪,夺三十五事。若伏首本罪者,应白四羯磨如法为解。」故立此法。有本为「觅罪相」者,意同如上。而次第六,灭觅诤上品药故。 应与如草布地,当与如草布地。 佛在舍卫国。比丘共诤,经年难灭。以事白佛,听彼此二众相对共灭。应一众中上座作白言:「我等行来出入,多犯诸罪,除『遮不至白衣家』,余罪共长老作草覆地灭。」彼一众中上座亦如上作白已,彼此和合,罪诤俱灭,更不相问,如草覆地。 诸大德!我已说七灭诤法。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 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始从四重,终此七灭诤,八篇之文,广教正宗也。皆谓犯「略」制「广」,补其行教,有当机益。 诸大德!我已说「戒经序」,已说四波罗夷法,已说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已说二不定法,已说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已说九十波逸提法,已说四波罗提提舍尼法,已说众学式叉迦罗尼法,已说七灭诤法。此是佛所说《戒经》,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此即「广教」流通文也,恐情疎教,故总结以示之。 若更有余佛法,是中皆共和合,应当学。 此谓「略教」之别序也。创佛利机,未劳麁显,直举纲要,闻皆会道。 「忍辱第一道,  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此是毗婆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是《戒经》。 此贤劫前九十一劫出兴于世,一百年中常说此偈,后方广说。 「譬如明眼人,  能避险恶道,  世有聪明人, 能远离诸恶。」 此是尸弃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是《戒经》。 此贤劫前三十四劫出兴于世,八十年中常说此偈,后方广说。 「不谤亦不嫉,  当奉行于戒,  饮食知止足, 常乐在空闲,  心定乐精进,  是名诸佛教。」 此是毗叶罗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是《戒经》。 此佛出世与前同劫,人寿七万岁,七十年前说此略偈,后方广说。 「譬如蜂采华,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比丘出聚然,  不违戾他事,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此是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是《戒经》。 此佛贤劫初佛,人寿六万岁时,六十年常说此偈,后方广说。 「心莫作放逸,  圣法当勤学,  如是无忧愁, 心定入涅盘。」 此是拘那含牟尼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是《戒经》。 此贤劫中为第二佛,人寿四万岁,二十年前常说此偈,后方广说。 「一切恶莫作,  当奉行诸善,  自净其志意, 是则诸佛教。」 此是迦叶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是《戒经》。 此贤劫第三佛,人寿二万岁,二十年前说此偈,后方广说。 「善护于口言,  自净其志意,  身莫作诸恶, 此三业道净,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 此是释迦牟尼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此已后,广分别说。 此佛「略教」,即是「略」之正宗也。时接利根,无再犯者。后因重过,佛止不说,即以广、略二教付弟子说也。 诸比丘,自有乐法、乐沙门者,有惭、有愧、乐学戒者,当于中学。 此谓「略教」之流通分。 明人能护戒,  能得三种乐:  名誉及利养, 死得生天上。  当观如是处,  有智应护戒, 戒净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如过去诸佛, 及以未来者,  现在诸世尊,  能胜一切忧, 皆共尊敬戒,  此是诸佛法。  若有自为身, 欲求于佛道,  当尊重正法,  此是诸佛教。 七佛为世尊,  灭除诸结使,  说是七戒经, 诸缚得解脱,  已入于涅盘,  诸戏永灭尽。 尊行大仙说,  圣贤称誉戒,  弟子之所行, 入寂灭涅盘。  世尊涅盘时,  兴起于大悲, 集诸比丘众,  与如是教戒:  「莫谓我涅盘, 净行者无护;  我今说《戒经》,  亦善说毗尼, 我虽般涅盘,  当视如世尊。  此经久住世, 佛法得炽盛;  以是炽盛故,  得入于涅盘。」 若不持此戒,  如所应布萨,  喻如日没时, 世界皆暗冥。  当护持此戒,  如牦牛爱尾; 和合一处坐,  如佛之所说。  我已说《戒经》, 众僧布萨竟。  我今说《戒经》,  所说诸功德, 施一切众生,  皆共成佛道。 斯文即法护尊者所撰,为广、略二教总流通也。 今余所注,述而不作,将用尘露山海,昭扬远代,同舟所存,固其尔矣。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