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资粮论卷第五 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问:得力菩萨于众生中,云何应修行? 答: 诸论及工巧,  明术种种业, 利益世间故,  出生建立之。 于中书印算数、鑛论医论、能灭鬼持被毒论等,出生村城园苑河泉陂池花果药林论等,显示金银真珠鞞琉璃贝石(石白如贝)珊瑚宝性论等,记说日月星曜地动梦相论等,相诸身分支节论等,如是等无量诸论,能与世间为利乐者,劫转坏时悉皆灭没,劫转生时还于人间出生建立。如木铁瓦铜作等工巧非一,能灭鬼持颠狂被毒、霍乱不消食诸逼恼等种种明术,雕画绣织作等种种事业,能与世间为利乐者,皆亦出生及令建立。 随可化众生,  界趣及生中, 如念即往彼,  愿力故受生。 诸摩诃萨随何世界,若天人等趣、若婆罗门刹帝利鞞舍等生,于彼彼处若有可化众生,为起无量思念,欲化彼等众生故。随彼色类长短宽狭音声果报,得令众生受化之事即应作愿,起彼色类长短宽狭音声果报,令彼众生速受化故。 于种种恶事,  及谄幻众生, 应用牢铠钾,  勿厌亦勿惮。 若以骂詈恐动嫌恨鞭打系闭诃责如是等恶事加我,及诸众生无量谄幻知不可化,以彼等故不应自缓铠钾,亦勿厌流转,勿惮求菩提。又应发如是心:我不为无谄无幻众生而着铠钾,我正为彼等众生着此铠钾。我当作如是事发起精进,为令彼等众生速得建立无谄无幻故。应当如是自牢铠钾。 问:已说得力菩萨修行。云何未得力菩萨修行? 答: 具足胜净意,  不谄亦不幻, 发露诸罪恶,  覆藏众善事。 具足胜净意者,谓增上意,又是善增也。意者心也,即彼心具足,名具足胜净意。不谄亦不幻者,谄谓别心。别心者,不质直也。又谄者名为曲心,幻者谓诳也。若心不曲不诳,彼是不谄不幻。发露诸罪恶者,若有罪恶显说发露,彼名发露诸罪恶。覆藏众善事者,若有善业竟大覆藏,彼名覆藏众善事。若菩萨欲疾得菩提,应当具足净意、不谄不幻、发露罪恶、覆藏善事。是故世尊说云:谄非菩提,幻非菩提。 清净身口业,  亦清净意业, 修诸戒学句,  勿令有缺减。 此诸菩萨欲与修念相应故,先当清净身口意业。于中杀生、不与取、非净行等三种身恶行应当清净,与此相违三种身善行应当受之。妄语、破坏语、麁恶语、杂戏语等四种口恶行应当清净,与此相违四种口善行应当受之。贪、瞋、邪见等三种意恶行应当清净,与此相违三种意善行应当受之。诸波罗帝摹叉学句,亦当受而随转。于彼学句,无有知而故破。若缺漏戒者,于修念中心则不定。 安住于正念,  摄缘独静思, 用念为护己,  心得无障心。 如是于戒正清净已,断除五盖,于空闲净洁离众之处,少声少喧少蚊虻蛇虎贼等,不甚寒热,不置卧床,若立若经行若结加坐,或于鼻端或于额分,回念安住随于一缘善摄作已。若于境界有躁动心,则用念为守门。如是置守护已,远离障碍贼心,独在一处无散乱意而修习思惟。 若起分别时,  当觉善不善; 应舍诸不善,  多修诸善分。 于思惟时若起分别,即于起时觉此分别,若是不善即应舍离勿令复增,若是善分唯当数数多作。不应散乱,如室中灯不闭风道。 缘境心若散,  应当专念知, 还于彼境中,  随动即令住。 于中修定比丘心思惟时专意莫乱。若心离境即应觉知,乃至不令离境远去,还摄其心安住境中。如绳系猿猴系着于柱,唯得绕柱不能余去。如是应以念绳系心猿猴系着境柱,唯得数数绕于境柱,不能余去。 不应缓恶取,  而修于精进, 以不能持定,  是故应常修。 缓者谓离策勤,恶取者谓非善取(谓太急也)。若欲成就三摩提者,不应缓作及恶取精进。以缓作及恶取精进不能持三摩提,是故修定行者应常正修。 若登声闻乘,  及以独觉乘, 唯为自利行,  不舍牢精进。 若欲登声闻乘及独觉乘,唯为自利故、自涅盘故,尚于昼夜不舍牢固精进策勤修行。 何况大丈夫,  自度亦度人, 而当不发起,  俱致千倍进。 然此菩萨应于流转河中度诸众生亦应自度,何得不发起过彼声闻独觉乘人俱致百千倍精进也?如自度流转之河,度他亦如是。 半时或别行,  一时行余道, 修定不应尔,  应缘一境界。 今此一日不应半时修习别定、余时之中复行异道,唯于一定应善缘境,心随一境勿向余处。 于身莫有贪,  于命亦勿惜, 纵令护此身,  终是烂坏法。 应当生如是心:我此身中,唯有薄皮厚皮肉血筋骨髓等,终归干枯;我此寿命亦当终尽。彼丈夫精进、丈夫势力、丈夫健行,我亦应得。若其未得,我于精进不应赊缓。虽复百岁护此烂身,必定当是破坏之法。 利养恭敬名,  一向勿贪着, 当如然头衣,  勤行成所愿。 今此若在旷野宿住之时,勿贪身命于中游行,若有利养恭敬名闻起时不应贪着,为自愿成就故应速勤行,如然头衣。 决即起胜利,  不可待明日, 明日太赊远,  何缘保瞬命? 彼于如然头衣勤行之时,明日赊远莫待明日。若于我身有胜利者,决即发起。应当生如是心:何缘能保开眼合眼时命?我今即起胜利,明日太远,莫待明日。 安住于正命,  如食爱子肉, 于所食噉中,  勿爱亦勿嫌。 如是定行比丘,若村、若僧坊中,随有如法无所讥嫌乞得食已,勿起贪心爱着亦勿嫌之,应当安住正念,如食所爱子肉,但为身住不坏存于寿命,摄护净行故。犹如昔云:夫妻行旷野时共食子肉。 出家为何义?  我所作竟未, 今思为作不?  如十法经说。 应当如是观察:我为何义故而行出家?为畏不活耶?为求沙门耶?若为求沙门者,应作是念:我于沙门之事,为已作、为未作、为今正作?如其未作及正作者,为成就因缘故,应当精勤,我离家类则名非类。应数思念:我之活命系在于他,我亦应作别异仪式。我自于戒得无嫌不?有智同净行者于我戒所复无嫌不?我已与诸恩爱其相别异、不与共俱,我属于业、业之所生、受用于业,业是所亲、依业而行。我所作业若善若恶,我当自受。我于昼夜云何而过?我喜乐空寂不?我有上人法不?能得圣人胜知见不?若当后时,同净行者问我之时,说之不惭。应数思念此等十法,所谓定行比丘应数思念。 观有为无常,  若无我我所, 所有诸魔业,  应觉而舍离。 有为谓因缘和合生,以因缘和合生故彼无我所,以有为故彼是无常。若是无常,彼为他所逼迫故苦。若苦,彼不自在转故无我。于有为法应如是观。所有诸魔业应觉而舍离者,或于菩提心六度相应经中作不欲乐因缘、散乱因缘、赊缓因缘、障碍因缘,若从自起、若从他起,皆应觉知。于此诸恶魔业,皆觉知已离之,莫令彼自在行。 根力与觉分、  神足正断道, 及以四念处,  为修发精勤。 信、精进、念、定、慧,是为五根。信、精进、念、定、慧,是为五力。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是为七觉分。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是为四神足。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为令其断、未生善法为令其生、已生善法为令其住,生欲发勤摄心起愿,是为四正断。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正命、正发行、正念、正定,是为八分圣道。身、受、心、法,是为四念处。此等三十七助菩提法,为修习故发起精勤。 心与利乐善,  作传传生处, 及诸恶浊根,  彼当善观察。 心若调伏守护禁系,则与诸利益安乐善事作传传生因。若不调伏、不守护、不修习、不禁系,则与诸无利恶浊为根。知已,于彼应极观察,生住异相故、内外两间不住故、过去未来现在世不俱故、无处来故、无处去故、刹那罗婆牟呼利多时中不住故、犹如幻故,为修习故应当观察。 我于善法中,  日日何增长? 复有何损减?  彼应极观察。 若佛世尊所说,施等善法能出生菩提者,我于彼诸善法有何增长?有何损减?常应如是专精观察,日日之中起而复起。 见他得增长,  利养恭敬名, 微小悭嫉心,  皆所不应作。 若见余同净行者,或沙门、或婆罗门,增长利养恭敬名闻之时,亦不应生微小悭嫉。复应思量生如是心:我亦喜得众生利养衣服饮食卧床病缘药等众具,我亦喜得在家出家之所恭敬,我亦喜得具足可赞之法。 不羡诸境界,  行痴盲痖聋, 时复师子吼,  怖诸外道鹿。 若见他人增长利养恭敬名闻之时,于色等境界中不应稀羡,于爱不爱色声香味中虽非痴盲痖聋而作痴盲痖聋之行。若有力能莫常痖住,应以正法遣惑破系。时到,为怖外道鹿故及住持正教故,复当震师子吼。我已解释修心。今当解释修相,所谓: 奉迎及将送,  应敬所尊重, 于诸法事中,  随顺而佐助。 于所尊重奉迎将送、于听法时花鬘供养、修理支提等法事中恭敬作故,当得手足轮相,彼又是大眷属先相。 救脱被杀者,  自然增不减, 善修明巧业,  自学亦教他。 有被杀者救令解脱,护命因缘离于杀生,受此等业长夜习近故,当得长指相、足跟平正相、身直相,彼是长寿先相。自所受善法,受已增长不令损减故,当得足趺高如贝相、毛上向相,彼二是法无减先相。善修明论工巧等业,自学及教他故,当得伊尼?相,彼是速摄先相。 于诸胜善法,  牢固而受之, 修行四摄事,  施衣及饮食。 于诸最胜善法牢固受之,习近多作故,当得善安立足相,彼是能作事业先相。修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常习近故,当得手足网相,彼亦是速摄先相。以妙饮食衣服布施,常习近故,当得柔软手足相、七处高相,彼二是得上妙饮食甜味及衣服等先相。 不违乞求者,  和合诸亲戚, 眷属不乖离,  施宅及财物。 随所有物,若来求者即施,不违逆故,当得臂髀?圆相,彼是自在调伏先相。和合亲眷朋友共住,不令各各乖异,若乖异者亦使和合故,当得阴密藏相,彼是多子先相。布施舍宅财物,及施上妙床敷衣服堂殿宫等故,当得金色相、细滑薄皮相,彼二是得上妙床敷衣服堂殿宫等先相。 父母及亲友,  随所应安置, 所应安置处,  无上自在主。 忧波弟邪夜(隋云近诵,旧云和上者略而讹)、阿遮利夜(隋云正行,旧云阿闍梨者亦讹)、父母兄弟等,所尊重者,随所应处安置,为无上自在主故,当得一孔一毛相、白毫印面相,彼二是平等先相。 虽复是奴仆,  善说亦受取, 应生最尊重,  施药愈诸病。 施药愈诸病者,于病人所施药、给侍、将息、饮食。以给侍将息,病即能起故,当得髆间平满相、味中上味相,彼二是少病先相。 前行善业首,  细滑美妙言, 善为正意语,  前后无不供。 前行善业首者,园林会堂、义井花池、饮食花鬘,于难行处起桥,及造僧坊游处等中,劝励他人自为前导,所施过他故,当得尼瞿嚧陀普圆身相、顶髻相,彼二是胜主先相。细滑美妙言者,长夜真实细滑语故,当得广长舌相、梵音相,彼二是得五分五分语道具足音先相。五分五分语道具足音者,一者可知、二者易解、三者乐闻、四者不逆、五者深、六者宽远、七者无嫌、八者悦耳、九者辩正、十者不杂(二种五分故有十也)。善为正意语者,长夜实语、正意语故,当得师子牙相,彼是爱语先相。前后无不供者,他人虽有前后,然皆供养、无不供养,以如法威仪平等威仪故,当得齐平齿相、细滑齿相,彼二是善净眷属先相。 不坏他眷属,  慈眼观众生, 亦不以嫌心,  皆如善亲友。 于诸众生作怀抱慰喻摄受之心,以不贪不瞋不痴眼观故,当得青眼相、牛王眼?相,彼二是爱眼观先相。 我已解释三十二大丈夫相出生之业,别有种种菩萨之行,今当解释。 应当如所言,  即随如是作, 如言若即作,  他人则生信。 应当如言即如是作。若如所言即如是作,他则生信,随有言教即当信受。 应当拥护法,  觉察放逸者, 及作金宝网,  罗覆于支提。 于此法中应自拥护,若有背法放逸众生,于彼亦应方便觉察令其向法。及于如来支提之所,应以种种宝网罗覆,为令相好满足故。 有欲求婇女,  庄严以施之, 亦与说佛德,  及施杂光璎。 若有求婇女者,即便庄严婇女而以布施。此诸婇女普皆端正,以此布施,为令自意所求爱事皆满足故。又以无量异种说佛功德之法,应在集会之处高出,美妙悦意之声而为演说,为得诸声分清净故。又以种种光明照曜璎珞之具,悦彼心眼而以布施,为得诸随形好满足故。 造作佛形像,  端坐胜莲花, 及于六法中,  修习同喜乐。 以金银真珠贝石等造作佛像,坐胜莲花,为得化生及为得佛身故。六种同喜法者,于彼同梵行中,慈身业口业意业、不分受用物、戒具足、见具足。此等六种同喜法中应数习近,为得徒众,不被诸外论众所坏故。 可供无不供,  为命亦不谤, 佛之所说法,  及以说法人。 可供无不供者,于中应可供养,所谓和上、阿闍梨、父母兄等。无不供养者,无不敬畏,虽为活命,终不谤法及此说佛法人。亦不应谤、不应轻欺,为护自善助故。 金宝散教师,  及教师支提, 若有忘所诵,  与念令不失。 应以金银散于教师,亦应以摩尼金宝散教师宝支提。菩萨有三摩提,名现在佛对面。住此等三摩提,于生生中现前修习,为得闻持故。若有众生忘失所诵,引世利乐经书于彼众生与作忆念,为不忘失菩提心故,及为得忆念现知故。 未思所作已,  勿躁勿随他, 外道天龙神,  于中皆莫信。 所作业行若身口意,于中诸处若未思所作已,勿为躁急亦勿随他,应如是行。若异于此,则生热恼亦是悔因。于游行出家尼揵等诸外道,及于天、龙、夜叉、揵闼婆等中,皆不应信。 心应如金刚,  堪能通诸法, 心亦应如山,  诸事所不动。 安置其心应如金刚,有慧力堪能故。于诸世出世法中,如其自性如实通达。于诸事中安置其心亦应如山,八种世法所不能动。 憙乐出世语,  莫乐依世言, 自受诸功德,  亦应令他受。 或有言说能出世间,若与佛法僧相应、若与六度相应、若与菩萨地相应、若与声闻独觉地相应,彼中应作憙乐。或有言说依止世间、增长世间,与贪瞋痴相应,彼中不应喜乐。若有诸受戒学头多等殊胜功德善人所赞所受取者,于彼等中皆应受取,亦应令他受此功德。 修五解脱入,  修十不净想, 八大丈夫觉,  亦应分别修。 于中解脱入者,一者为他说法、二者自说法、三者自诵法、四者于法随觉随观、五者取随何等三摩提相。此是五解脱入,应当念修。十不净想者,谓膖胀想、青瘀想、脓烂想、溃出想、噉想、断解想、分散想、血涂想、肉落想、骨想,此是十不净想。贪若生时应当念修,本为断除欲贪故。八大丈夫觉亦应分别修者,于中有八大丈夫觉,谓少欲是法、多欲非法,是为初觉。知足是法、不知足非法,是为第二。远离是法、杂閙非法,是为第三。发精进是法、懈怠非法,是为第四。安住念是法、忘失念非法,是为第五。入定是法、不入定非法,是为第六。智慧是法、无智慧非法,是为第七。不乐戏论是法、乐戏论非法,是为第八。此等八大丈夫觉,应当觉之;多欲等八不善助,应当断除。 天耳与天眼,  神足与他心, 及与宿命住,  应修净五通。 于中天眼、天耳、忆念、宿住、知他心神足,此等五种智通应当修习。 菩提资粮论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