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七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决择分中得品第三之二 云何建立现观?略有十种,谓法现观、义现观、真现观、后现观、宝现观、不行现观、究竟现观、声闻现观、独觉现观、菩萨现观。 何等法现观?谓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净信胜解随信而行。 何等义现观?谓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谛察法忍,此忍居顺决择分位,此由三种如理作意所显发故。复成三品,谓上软、上中、上上。何等真现观?谓已得见道十六心刹那位所有圣道。又见道中得现观边安立谛,世俗智不现在前,于修道位此世俗智方可现前。何等后现观?谓一切修道。 何等宝现观?谓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何等不行现观?谓已证得无作律仪,虽居学位而谓我今已尽那落迦、已尽傍生、已尽饿鬼、已尽颠坠恶趣,我不复造恶趣业感恶趣异熟。何等究竟现观?如道谛中究竟道说。何等声闻现观?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从闻他音而证得故,名声闻现观。 何等独觉现观?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不由他音而证得故,名独觉现观。何等菩萨现观?谓诸菩萨于前所说七现观中,起修习忍而不作证,然于菩萨极喜地中入诸菩萨正性决定,是名菩萨现观。 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略说有十一种,谓境界差别、任持差别、通达差别、誓愿差别、出离差别、摄受差别、建立差别、眷属差别、胜生差别、生差别、果差别。 其果差别复有十种,谓转依差别、功德圆满差别、五相差别、三身差别、涅盘差别、证得和合智用差别、障清净差别、和合作业差别、方便示现成等正觉入般涅盘差别、五种拔济差别。诸无量等最胜功德何现观摄?后现观、究竟现观摄。彼复云何?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相随好、清净、力、无畏、念住、不护、无忘失法、永断习气、大悲、不共佛法、一切种妙智,如是等功德,诸契经中处处宣说。 无量者,谓四无量。云何慈?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与乐相应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云何悲?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离苦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喜?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不离乐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舍?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利益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解脱者,谓八解脱。云何有色观诸色?谓依止静虑于内未伏见者色想,或现安立见者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乃至为解脱变化障。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谓依止静虑,于已伏见者色想,或现安立见者无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依止静虑,于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展转一味想故,于彼已得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乃至为解脱净不净变化烦恼生起障。云何无边空处解脱?谓于随顺解脱无边空处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如无边空处解脱,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亦尔。乃至为解脱寂静解脱无滞碍障。云何想受灭解脱?谓依止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超过诸余寂静解脱,住于似真解脱,住具足中心心所灭,为解脱想受灭障。 胜处者,谓八胜处。前四胜处由二解脱所建立,后四胜处由一解脱所建立。此中解脱是意解所缘,胜处是胜伏所缘,自在转故。依有情数非有情数说色少多,依净不净说色好恶,依人与天说色劣胜,余如解脱中说。胜伏所缘,故名胜处。 遍处者,谓十遍处,所缘遍满故名遍处。于其遍满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心心所法,是名遍处。何故于遍处建立地等?由此遍处观所依能依色皆遍满故,余随所应如解脱说。如是遍处能成满解脱。 无诤者,谓依止静虑,于防护他所应起烦恼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愿智者,谓依止静虑,于为了所知愿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无碍解者,谓四无碍解。云何法无碍解?谓依止静虑,于一切法名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义无碍解?谓依止静虑,于诸相及意趣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训词无碍解?谓依止静虑,于诸方言音及训释诸法言词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辩才无碍解?谓依止静虑,于诸法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神通者,谓六神通。云何神境通?谓依止静虑,于种种神变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云何天耳通?谓依止静虑,于随闻种种音声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心差别通?谓依止静虑,于入他有情心行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宿住随念通?谓依止静虑,于随念前际所行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死生通?谓依止静虑,于观有情死生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漏尽通?谓依止静虑,于漏尽智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相随好者,谓依止静虑,于相随好庄严所依示现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并彼所起异熟。 清净者,谓四清净。云何依止清净?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依止取住舍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云何境界清净?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境界变化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心清净?谓依止静虑,于如所欲三摩地门自在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智清净?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陀罗尼门任持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力者,谓如来十力。云何处非处智力?谓依止静虑,于一切种处非处智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云何自业智力?谓依止静虑,于一切种自业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余力随应当知亦尔。 无畏者,谓四无畏。云何正等觉无畏?谓依止静虑,由自利门,于一切种所知境界正等觉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云何漏尽无畏?谓依止静虑,由自利门,于一切种漏尽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障法无畏?谓依止静虑,由利他门,于一切种说障碍法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云何出苦道无畏?谓依止静虑,由利他门,于一切种说出苦道法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念住者,即三念住,谓御大众时,于一切种杂染不现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不护者,即三不护,谓御大众时,于随所欲教授教诫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无忘失法者,谓于一切种,随其所作所说明记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永断习气者,谓一切智者于非一切智所作不现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大悲者,谓于缘无间苦境大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不共佛法者,即十八种不共佛法。谓于不共身语意业清净具足中、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于不共业现行具足中、于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一切种妙智者,谓于蕴界处一切种妙智性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 云何引发如是等功德?谓依止清净四静虑。若外道若声闻若菩萨等,引发四无量五神通,多分依止边际第四静虑,若声闻若菩萨若如来等引发所余功德。何因引发如是功德?谓依止静虑数数思惟,随所建立法故。如是等功德略有二种:一现前发起自所作用、二安住自性。若现发起自所作用,以出世后所得世俗智为体。若安住自性,用出世智为体。 无量作何业?谓舍所治障,哀愍住故,能速圆满福德资粮,成熟有情心无厌倦。 解脱作何业?谓引发变化事,于净不净变化无有艰难,于寂静解脱无有滞碍,能住第一寂静圣住,由胜解思惟故。 胜处作何业?谓能令前三解脱所缘境界自在而转,由胜伏所缘故。 遍处作何业?谓善能成办解脱所缘,遍满流布故。 无诤作何业?谓所发语言闻皆信伏,爱护他心最为胜故,如其所应发语言故。 愿智作何业?谓能善记别三世等事,一切世间咸所恭敬,由远一切众众所归仰故。 无碍解作何业?谓善说法要悦众生心,能绝一切所疑网故。 神通作何业?谓以身业语业记心,化导有情令入圣教,善知有情一切心行及过未已,如应教授令永出离。 相及随好作何业?谓能令暂见,谓大丈夫心生净信。 清净作何业?谓由此势力故取生有,随其乐欲,或住一劫、或复劫余、或舍寿行,或于诸法自在而转、或于诸定自在而转、或复任持诸佛正法。 力作何业?谓为除舍无因恶因论、不作而得论,无倒宣说增上生道,悟入一切有情心行正说法品,意乐随眠境界资粮当能出离,随其所应宣说决定胜道降伏诸魔,善能记别一切问论。 无畏作何业?谓处大众中自正建立我为大师,摧伏一切邪难外道。 念住作何业?谓能不染污摄御大众。 不护作何业 谓能无间断教授教诫所化徒众。 无忘失法作何业?谓能不舍离一切佛事。 永断习气作何业?谓离诸烦恼,亦不显现似诸烦恼所作事业。 大悲作何业?谓日夜六时遍观世间。 不共佛法作何业?谓由身语意业清净已得不退,若行若住映蔽一切听闻独觉。 一切种妙智作何业?谓能绝一切有情一切疑网,令正法眼长时得住,由此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 于上所说现观位中,证得后后胜品道时,舍前所得下劣品道。又即此时集断,作证于无余依涅盘界位。声闻独觉一切圣道,无不皆由顿舍所舍,非诸菩萨,是故唯说诸菩萨等为无尽善根者、无尽功德者。何故建立诸无记事?由彼所问不如理故。何故所问不如理耶?远离因果染净所应思处故。 何缘菩萨已入菩萨超升离生位,而非预流耶?由得不住道,一向预流行不成就故。何缘亦非一来耶?故受诸有无量生故。何缘亦非不还耶?安住静虑还生欲界故。 又诸菩萨已得谛现观,于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对治道,非烦恼障对治道。若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此诸菩萨虽未永断一切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呪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 又诸菩萨于所知境应修善巧,于诸方便应修善巧,于虚妄分别应修善巧,于无分别应修善巧,于时时中应修练根。 云何所知境?谓略有六种:一迷乱、二迷乱所依、三不迷乱所依、四迷乱不迷乱、五不迷乱、六不迷乱等流。 云何方便善巧?谓略有四种:一成熟有情方便善巧、二圆满佛法方便善巧、三速证通慧方便善巧、四道无断绝方便善巧。 云何虚妄分别?谓略有十种:一根本分别、二相分别、三相显现分别、四相变异分别、五相显现变异分别、六他引分别、七不如理分别、八如理分别、九执着分别、十散乱分别。此复十种,一无性分别、二有性分别、三增益分别、四损减分别、五一性分别、六异性分别、七自性分别、八差别分别、九随名义分别、十随义名分别。 云何无分别?谓略有三种:一知足无分别、二无颠倒无分别、三无戏论无分别。如此三种,异生、声闻、菩萨如其次第应知。其相无戏论无分别,复离五相:一非无作意故、二非超过作意故、三非寂静故、四非自性故、五非于所缘作加行故,谓于所缘不起加行。若诸菩萨性是利根,云何复令修练根行?谓令依利软根引发利中根,复依利中根引发利利根故。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决择分中论议品第四 云何论议决择?略说有七种:谓义决择、释决择、分别显示决择、等论决择、摄决择、论轨决择、祕密决择。 何等义决择?谓依六义而起决择。何等六义?谓自性义、因义、果义、业义、相应义、转义。自性义者,谓三自性。因义者,谓三因:一生因、二转因、三成因。果义者,谓五果: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事用果、五离系果。业义者,谓五业:一取受业、二作用业、三加行业、四转变业、五证得业。相应义者,谓五相应:一聚结相应、二随逐相应、三连缀相应、四分位相应、五转变相应。转义者,谓五转:一相转、二安住转、三颠倒转、四不颠倒转、五差别转。 何等释决择?谓能解释诸经宗要。此复云何?略有六种:一所遍知事、二所遍知义、三遍知因缘、四遍知自性、五遍知果、六彼证受。又十四门辩释决择。何等十四?谓摄释门、摄事门、总别分门、后后开引门、遮止门、转变字门、坏不坏门、安立补特伽罗门、安立差别门、理趣门、遍知等门、力无力门、别别引门、引发门。何等分别显示决择?谓于如所说蕴等诸法中随其所应,作一行顺前句顺后句、二句三句四句、述可句遮止句等。 何等等论决择?谓依八。何八?若之词问答决择一切真伪。复有四种等论决择道理:一能破、二能立、三能断、四能觉。 何等摄决择?谓由十处摄诸决择。何等十处?一成所作决择处、二趣入决择处、三胜解决择处、四道理决择处、五论决择处、六通达决择处、七清净决择处、八引发决择处、九句差别决择处、十不由功用暂作意时一切义成决择处。 何等论轨决择?略有七种:一论体、二论处、三论依、四论庄严、五论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 第一论体复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论、五顺论、六教论。言论者,谓一切世间语言。尚论者,谓诸世间所随闻论,世智所尚故。诤论者,谓互相违返所立言论。毁论者,谓更相愤怒发麁恶言。顺论者,谓随顺清净智见所有决择言论。教论者,谓教导有情心未定者令其心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所有言论。 第二论处,谓或于王家、或于执理家、或对淳质堪为量者、或对善伴、或对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等而起论端。 第三论依,谓依此立论略有二种:一所成立、二能成立。所成立有二种:一自性、二差别。能成立有八种:一立宗、二立因、三立喻、四合、五结、六现量、七比量、八圣教量。所成立自性者,谓我自性或法自性。差别者,谓我差别或法差别。立宗者,谓以所应成自所许义,宣示于他令彼解了。立因者,谓即于所成未显了义,正说现量可得不可得等信解之相。立喻者,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会正说。合者,为引所余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现量者,谓自正明了无迷乱义。比量者,谓现余信解。圣教量者,谓不违二量之教。 第四论庄严,谓依论正理而发论端,深为善美,名论庄严。此复六种:一善自他宗、二言音圆满、三无畏、四辩才、五敦肃、六应供。 第五论负,谓舍言、言屈、言过。舍言者,谓自发言称己论失、称他论德。言屈者,谓假托余事方便而退,或说外事而舍本宗、或现忿怒憍慢覆藏等,如经广说。言过者,略有九种:一杂乱、二麁犷、三不辩了、四无限量、五非义相应、六不应时、七不决定、八不显了、九不相续。 第六论出离,谓观察德失令论出离或复不作。若知敌论非正法器、时众无德,自无善巧不应兴论。若知敌论是正法器、时众有德,自有善巧方可兴论。 第七论多所作法,略有三种:一善达自他宗,由此堪能遍兴谈论;二无畏,由此堪能处一切众而兴论端;三辩才,由此堪能于诸问难皆善辩答。 复次若欲自求利益安乐,于诸论轨应善通达,不应与他而兴诤论。如薄伽梵于《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说如是言:若诸菩萨欲勤精进修诸善品、欲行真实法随法行、欲善摄益一切有情、欲得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正观察十二处法,不应与他共兴诤论。何等十二?一者宣说证无上义微妙法时,其信解者甚为难得。二者作受教心而请问者甚为难得。三者时众贤善观察德失甚为难得。四者凡所兴论能离六失甚为难得。何等为六?谓执着邪宗失、矫乱语失、所作语言不应时失、言退屈失、麁恶语失、心恚怒失。五者凡兴论时不怀犷毒甚为难得。六者凡兴论时善护他心甚为难得。七者凡兴论时善护定心甚为难得。八者凡兴论时欲令己劣他得胜心甚为难得。九者己劣他胜心不烦恼甚为难得。十者心已烦恼得安隐住甚为难得。十一者既不安住常修善法甚为难得。十二者于诸善法既不恒修,心未得定能速得定、心已得定能速解脱甚为难得。 何等祕密决择?谓说余义名句文身,隐密转变更显余义。如契经言: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闻, 诛国及随行,  是人说清净。」 又契经言: 「不信不知恩,  断蜜无容处, 恒食人所吐,  是最上丈夫。」 又契经言: 「觉不坚为坚,  善住于颠倒, 极烦恼所恼,  得最上菩提。」 又契经言: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施波罗蜜多速得圆满。何等为五?一者增益悭悋法性、二者于施有倦、三者憎恶乞求、四者无暂少施、五者远离于施。 又契经言: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名梵行者,成就第一清净梵行。何等为五,一者常求以欲离欲、二者舍断欲法、三者欲贪已生即便坚执、四者怖治欲法、五者三二数贪。 何故此论名为「大乘阿毗达磨集」?略有三义,谓等所集故、遍所集故、正所集故。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