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二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着
○四、列众名三十四:初、列从观得名三菩萨。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
什公曰:等观,四等众生也。不等,智慧分别诸法也。等不等者,兼此二也。
灯曰:等观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不等观者,虽有佛性,不妨十界差别也。等不等观者,兼舍而兼用也。又等观者,空也。不等者,假也。等不等者,中也。又空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等。故三菩萨虽分三人,而共一体,各有三用。
观解可知。
○次列从自在得名二菩萨。
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
若相从而说,由初等观次入不等,由次等与不等而入俱等,由此三观而得自在王定,复由此定得法自在。盖梵语三昧,此云正定。自在王定者,即二十五有王三昧也。菩萨观二十五有,一一等观、一一不等观、一一等不等观,于一切法而得三昧,故自在称王。即观地狱得离垢三昧,畜生得不退三昧,具在法数,是以菩萨名从实得,称定自在王也。观此法自已得定,则于此一一法中莫不自在称王,故称法自在王菩萨也。故法华云:破有法王。盖如来先破其有,而后于有自在,今菩萨亦分得之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足十界,成界内、界外二种二十五有。以三观:等观、不等观。等不等观即修恶,而是性恶,于十法界自在称王,得定、得法,是为二大菩萨也。
○三、列从相得名二菩萨。
法相菩萨。光相菩萨。
法相则以诸法而为相,诸法有真相、俗相、中相,此之三相以无相为相,是名实相。悟此实相以入圆位,隣于如来究竟实相,故名法相菩萨。于此实相生权实智光,是故复名光相菩萨。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足诸法,而此诸法即空假中,约所观即法相,约能观即光相也。
○四、列从严得名二菩萨。
光严菩萨。大严菩萨。
光严者,以三智光明,以严三德法性也。大严者,以大多胜三智,以严三谛理体也。
观解可知。
○五、列二菩萨从积得名。
宝积菩萨。辨积菩萨。
宝积者,以三法宝积之于内,以待羣生之所须也。辨积者,三法宝有之于内,而施之于外,以益羣生也。盖菩萨自行必兼化他,化他必兼自利,但各彰一德,以互受其名耳。
观解者,观三如来藏具足一切诸法,名为宝积。以三止观破其能覆之惑,以大辨才开诸宝藏以施人。
○六、列四菩萨从手得名。
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
夫手有提拔之用,所以提拔人出于火坑,出于淤泥,出于陷穽。复有授受之用,所以授受人衣食,授受人珍宝,授受人经书。均一手也,而有二用,菩萨之宝手、印手、举手、下手,莫非其事。是以或说空法,所以拔众生出见爱之火坑也;或说假法,所以拔众生出于空着之淤泥也;或说中道圆融之法,所以拔众生出无明之陷穽也。既以大悲而拔其苦,复以大慈而与其乐,故既拔其见爱矣,而必与其涅盘之乐;既拔其空着矣,而必与妙用无方之乐;既拔其无明,而必与秘藏之乐。
观解者,圆观真空,是拔其三惑之苦;圆观妙假,是与其三德之乐;圆观中道,是即拔而即与,即与而即拔也。
○七、列三菩萨从心得名。
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
常惨者,从菩萨大悲心悲愍众生,有九界烦恼生死之苦,欲提拔之无时而不在,未甞有一念舍离,故名常惨。喜根喜王,从菩萨大慈心慈爱众生,具佛果智断之乐而欲与之喜,其得乐久已成根而深固难拔,故名喜根。苟常惨常喜不得其正,则成乎爱见,此则虽惨虽喜而以定持之自在称王,故名喜王。然此三人之名虽受称有异,而菩萨之体义必相兼。葢常惨以悲心而拔苦必与其乐,喜根以慈心而与乐必拔其苦,皆等觉至人与性乐而拔性苦。金刚云:我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则虽惨不惨、虽喜不喜,是故于此慈悲无不称王而得自在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性具十界,九界为苦,常惨欲拔之;佛界为乐,常喜欲与之。性之苦乐,何须与拔?即拔无拔,即与无与,故常与常拔,常㧞常与,一心三观,自在称王。
○八、列一菩萨从辨得名。
辨音菩萨。
菩萨度脱众生,常以八音四辨,随众生具四教机,而为说顿渐偏圆之法,其诸功德,无不具足。惟此菩萨,志在辨才音声,以作佛事故,偏受此名。
○九、列一菩萨从藏得名。
虗空藏菩萨。
此菩萨之名,既与楞严经同,应约彼经菩萨自陈圆通得名之所自释之。经云:虗空藏菩萨白佛言:我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虗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虗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虗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虗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不相妨碍已上之文,叙所证之体也。身能善入下四句,叙所起之用也。其大体大用如此,非等觉至人,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安能臻此?
观解者,观心十界具三世间五阴国土,所有四大全体照明,即四大宝珠等。一心十界彼彼互融,即又于自心现大圆镜等。其间依正二报重重无尽,即诸幢王刹来入镜内等。一一会而观之可知。
○十、列三菩萨从宝得名。
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
炬能照明,所以破自他无明之幽暗也。勇以自利,兼人精进勇猛而无懈怠也。见以自见,佛性亦以之见人之性,俾自他皆离苦而得乐也。皆名宝者,莫不妙证一体三宝,世出世间为无有上也。
观解者,一心三止观,明如宝炬,能破自他无明之暗也。照明三惑,即三佛性,直往而无懈也。三种止观,见自心性,即佛性也。
○十一、列二菩萨从网得名。
帝网菩萨。明网菩萨。
帝网者,天帝释因陀罗网也。网以如意摩尼宝珠为之,表光明普照重重无尽。梵网云:佛教门亦复如是。今明菩萨所悟所证心地法门,性之所具三千之法,一一照明如因陀网,彼彼互遍重重无尽也。明网菩萨亦复如是。
观解,准义可知。
○十二、列一菩萨从无缘得名。
无缘观菩萨。
无缘观者,中道妙观,观己界佛界,皆具中实法性,绝待对,非有无,即以之而发无缘四弘,即以之而修无缘三观,即以之而化度众生,皆归之无缘而已。
观解,准义可知。
○十三、列一菩萨从慧得名。
慧积菩萨。
慧积,犹法华之智积也。积,聚也。三智三慧,恒积恒聚,而能照明三德,照破三惑,照聚三身,正以三身皆有积聚之义故也。
观解者,以三观而观三谛,照明三种惑结,故名慧积。
○十四、列一菩萨从胜得名。
宝胜菩萨。
以出世法宝,胜一切世间,使其先获世宝,而后获出世间大宝,即大宝法王也。
观解者,所观理境如如意珠无能胜者,复能胜一切世出世间,能如是观即成佛道。
○十五、列一菩萨从天得名。
天王菩萨!
天已为尊,天中之王尊之更尊;天已自在,天中之王复更自在。菩萨悟第一义,天已为诸法之尊,今为法王之子,可谓世间尊,于一切诸法大得自在者也。
观解者,观三谛一心具足,已悟第一义谛中天然,而又能观性具二十五有之众,一一称性微妙,了无惑染生死之相,可谓于法得自在者也。
○十六、列一菩萨从坏得名。
坏魔菩萨。
菩萨坏魔而有四义:有坏、有不坏、有不坏而坏。坏而不坏,坏如释迦成道降坏魔怨,不坏如首楞三昧经知魔界如、佛界如,若魔界如即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则佛界无所取、魔界无所舍,此观魔即佛,不必坏魔也。不坏而坏者,亦如首楞三昧如来说此法时,天魔皆被五缚是也。坏而不坏,如此经所说,持世菩萨为天魔所惑,维摩降之,为乞天女为其说,以法乐自娱,复以无尽灯化之,后悉皆受化,竟还其女使之自便,此即坏而不坏也。今称坏魔,是亦坏而不坏也。
观解者,观一念九法界即空、假、中,则坏也;修恶即是性恶,不坏也;无修恶可论,不坏而坏也。坏而不坏,亦在其中。
○十七、列一菩萨从电得名。
电得菩萨。
金刚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电喻诸法无所得明矣。又云得者,葢此菩萨已证入无所得法中,于无可得中吾故得之,故名电得菩萨也。金刚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观解者,观一念诸法,四性推之,了无所得。虽无所得,本有佛界之乐,吾欲得之;本有九界之苦,吾欲拔之。是为观心电得也。
○十八、列一菩萨从王得名。
自在王菩萨。
义观俱准法自在王菩萨说。
○十九、列一菩萨从功用得名。
德相严菩萨。
圆教初住菩萨,已分证清净法身。第是素法身未有庄严,故须修种种而庄严相好,以成报身。报智契法,而后可以垂应。此菩萨勤于功德严身,故偏受其称也。准佛果庄严,皆有相因相业。法华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是也。葢功言其力,德言其用。谓菩萨功德,皆有破恶生善之力用故也。
观解者,所观之境即法身德,能观之观即般若德,观成破惑即解脱德,勤修观智即功德相严也。
○二十、列一菩萨从说法无畏得名。
师子吼菩萨。
义观俱准叹德演法无畏,犹师子吼中说。
○二十一、列二菩萨从音得名
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
雷音者,菩萨说法音声,如娑竭龙王之将降大雨,必先震雷音于大千世界,俾一切众生预知严戒,然后降以大雨,俾三草二木、百谷苗稼有所增长。菩萨亦然,将欲降大法雨,必先震以法音,俾三草二木之机、百谷苗稼之众各遂生长也。山相击音者,夫山体常静,静则不击,不击则无音。故经云:毁誉不动如须弥。论语云:仁者乐山。又曰:仁者静。山之不动不击明矣。然而有三因缘故,使山能动。曷为三?一者、劫坏之时,有毗岚风能击须弥,令如微尘;二者、大树紧那罗王奏乐之时,大海波涛汹涌,须弥七金为之坪壒,动则必击,击则有音;三者、成道之人并佛神力,能令大千地皆震动而有六种,则须弥亦为涌没。菩萨破惑说法亦复如是,初喻破见思,说真谛法;二喻破尘沙惑,说俗谛法;三喻破无明惑,说中道法。
观解者,修三种观,于一心中破三种惑,显三谛理,即山相击音也。又前雷音观解者,观一念心具十法界,惑破界显,即雷音霈雨,三草二木等各得增长也。
○二十二、列二菩萨从象得名。
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
涅盘明三兽渡河,谓象、马、兔。兔浮水面,马得其中,象直到底,喻三乘人证法而有浅深。惟菩萨证穷源彻底,于诸象中而香象为胜,若白香象又其胜也。喻菩萨中此为最大,而白香象又菩萨中之摩诃萨也。
观解者,圆人观三谛理,如香象之穷源到底,而又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观中大之又大者也。
○二十三、列二菩萨从勇于二利得名。
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菩萨勇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常勤精进而无休息。至于虽成佛道,犹带果以行因,众生不成佛,誓不取泥洹。此二大菩萨之填无作,四弘誓愿海之无尽也。
观解者,圆观性具,观本有佛界有乐之可与,上求佛道也;本有九界苦之可拔,下化众生也。念念进趣而不杂不退,无有已时,即常精进不休息也。
○二十四、列一菩萨从生得名。
妙生菩萨。
六道于生而有生,则不得其妙也;二乘于生而不生,亦不得其妙也。惟菩萨于六道之生而无生,于二乘不生而有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生化两冥,是故称为妙生焉。
观解者,空观伏破见思于生而无生也,假观伏破尘沙于不生而炽然生也,中观伏破无明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生化两冥也。
○二十五、列一菩萨从严得名。
华严菩萨。
菩萨以万行因华庄严报身以合法身,然后从法报之本而垂应迹。是则华严者,一切等觉菩萨之要事。今此菩萨独得受称,可谓得其纲领者也。
观解万行因华者,入假观也。报智者,空观也。二观合而庄严中观,即华严菩萨也。
○二十六、列一菩萨从观音得名。
观世音菩萨。
天台大师观音玄义释观世音菩萨名云:观者,能观之观也。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者,所观境也。境万像流动,隔绝不同,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能解脱,故曰观世音。此即境智双举,能所合标也。
观解应引楞严经,菩萨自陈圆通,初于闻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观世音也。
○二十七、列一菩萨从得大势得名。
得大势菩萨。
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
观释者,三止为足,投之谛地,动十法界,一切见爱所住之处,皆悉倾动(文句)。
○二十八、列一菩萨从梵网得名。
梵网菩萨。
梵网,犹帝释殿因陀罗网也。以喻所悟性具法门,犹梵网之珠,体圆莹彻,互具重重无尽也。
观解。观一念性,具三千体量,体德不可思议也。
○二十九、列一菩萨从宝杖得名。
宝杖菩萨。
世杖三用,可以扶老。古礼,老则朝廷赐之以杖,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是也。可以荷担,可以策励。论语云: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扣其胫是也。锡杖亦然,为老病故,所荷衣钵故,蒲鞭示耻故。扶老可喻修中,荷负可喻出假,䇿励可喻入空。杖而称宝,正以出世三宝,可尊可贵而名之也。
观解者,修一心三观而为柱杖,以之出苦,以之兼人,以之觉行圆满,正此谓也。
○三十、列一菩萨从无胜得名。
无胜菩萨。
己不能胜人,人能胜于己下位也;己能胜于下,而未能胜于上中位也;己能胜于下,而上亦无能胜于己上位也。今此菩萨虽示居等觉,称有上士,而实证妙觉,称无上士,故名无胜也。
观解。修空观虽胜凡夫,而不能胜出假。出假虽胜声闻,而不能胜于佛。中观既能胜下,而上亦无有胜也。又一空一切空等,则三观皆可称无胜也。
○三十一、列一菩萨从严土得名。
严土菩萨。
严土者,下文宝积所请,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如来之所开示,莫非严土之义,比说可知。
观解者,性具三千,中有国土一千。六凡国土,同居土也;二乘国土,方便土也;菩萨国土,实报土也;佛国土,寂光土也。迷则俱迷,为三惑所覆,四土皆秽也;悟则俱悟,三观所显,四土皆净也。
○三十二、列二菩萨从髻得名。
金髻菩萨,珠髻菩萨。
准璎珞经,有六种璎珞以为菩萨庄严,所谓铁宝璎珞以严十信位菩萨,铜宝璎珞以严十住位菩萨,皆习种性也;银宝璎珞以严十行位菩萨,此性种性也;金宝璎珞以严十向位菩萨,此道种性也;琉璃宝璎珞以严十地位菩萨,此圣种性也;摩尼宝璎珞以严等觉位菩萨,此等觉性也;水晶宝璎珞以严妙觉位佛,此妙觉性也。身中璎珞既以六种,头上首饰亦然,是则经言金髻者,位居十回向也;珠髻者,位居等觉也。权虽各严,实则互庄,以诸菩萨皆近无等等佛自在慧故也。
○三十三、列一菩萨从慈得名。
弥勒菩萨。
弥勒,此翻慈氏。葢此菩萨常以三慈普覆众生故也。慈义下当委释。
观解者,法缘慈当空观,生缘慈当假观,无缘慈当中观,以此三观等观性具十界,即三慈普被众生。
○三十四、列一菩萨从德得名。
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
文殊师利!此称妙德,久证微妙三德故;又称大智,具大智慧故。
观解者,观一心三谛,即微妙三德;能观,即三大智慧也。依经所列,共四十九人。前四十八,则各依一德而受称。若文殊菩萨,则能以一人而敌之,复以一德以总之。以诸德中,惟三德为胜,而一切众德,莫不皆以三德而为之总故也。又四十八人,一一亦皆可以一人而敌众人,亦皆可以一德而总诸德。今独以文殊居末,而冠诸众人,称法王子者,葢自舍如来之外,其所宗者,在于净名。其寂光方丈之室,微三德而莫居,微大智而莫启。且也宾主盘桓之间,惟文殊可以酬对。以故读是经者,当顾名思义,而后有得焉。
○五、结大数。
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三、列杂众,分九。法华文句云:旧云凡夫众,此中有圣。旧云俗众,此中有道。旧云天众,此中有龙鬼。皆不便。今呼杂众,意则兼矣。初、天众三:初、梵王。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
肇公曰:尸弃,梵王名,秦言顶髻也。
○次帝释。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
什公曰:举其从四天下来者,据此四天下以明梵耳。复次,天有二种:一者地天,二者虗空天。帝释处须弥顶,即是地天,又为地主。举释则地天斯摄,举梵王则虗空天尽摄。复次,帝释得道迹,梵王得不还果,常来听法,众所共知,故序经众所知识以为会证也。复次,一切众生宗事,梵天所宗尚来,则知余人必至矣。
肇曰:一佛土有百亿四天下,一四天下各有释梵,故言余亦或从他方佛土来。
○三余天。
并余大威力诸天。
肇曰:除上梵、释,余天也。
灯曰:法华文句云:阿含中帝释是阿那含般若,明十方难问般若者,皆名释提因。别圆中明释提桓因得首楞严三昧,内证不同,过贤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号无着世尊。又下文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弗作是念,谓此佛土不净。所以者何?我见此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以此而观,又不啻秪证小乘初、二、三果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性具天界,即空即释天,即假即余天,即中即梵天也。
○次龙众
龙。
什公曰:龙有二种:一蛇龙,二虗空龙也。
灯曰:法华所列,有八龙王。一切诸龙,皆有三患:一、热风热沙着身,烧皮肉及骨髓,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宝饰衣等,龙身自现,以为苦恼。三、诸龙娱乐时,金翅鸟入宫,抟撮始生龙子,食之或噉。一切诸龙,怖惧热恼。惟西天雪山顶上阿耨达池之龙,无此三患。是则除无热恼之外,龙皆有难。世人独知龙之威力,并其享用寿永,而羡慕之。不知龙之业报受苦,盛于人也。然而又有天中之龙,海中之龙,山中之龙,此皆龙中之龙也。又有人中之龙,如赵太祖匡胤,始生甲马营,有圣尼抚养。一日,婢子襁褓,忽变为龙。婢惊,失手堕地。圣尼咤曰:惊吾儿,致晚得天下。人中有龙验矣。然其中间,有实报者,有权现者,种种不同。又有即龙身闻法而得道者,如法华文句云:有本住常乐我净迹,居无热恼池者。有本住普现色身三昧迹,现多头者。不一而足。若佛称人中大龙,葢取喻于神变不测耳。菩萨称龙象蹴踏者,葢取喻于堪任大事耳。
观解者,观真如不变而能随缘,随为佛为九,随缘不变无异真如,此吾心之大龙也。
○三神众
神
什公曰:神受善恶杂报,似人天而非人天也。
灯曰:神以六道收之,摄入鬼趣。葢神者,鬼之长也。能长其鬼,安得不以鬼趣摄之?但古今之论神天,理多混肴。今以阴阳饮食判之。昼隐夜显,畏阳而喜阴者,鬼也。日出夜息,怖阴而喜阳者,人也。阴阳无间,隐显而不恒者,天也。䬸分段食,素腥杂用者,人也。歆触其气,腥血杂受者,鬼也。饮食天然,畏恶荤腥者,天也。因知世之郊天者,必用牺牲。天如不格,用是奚为?天如有格,要知非天,不过山川岳渎诸鬼神尔。故知古之用牺牲郊天者,亵之甚也。即以三牲而祀乎祖先,实以鬼而亵之也。今之诸神,既来法会,莫非乘佛力而增诸威灵,藉法因而长诸功德。矧有示迹神明而位菩萨者,固不可得而思议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即生而佛,即佛而生,即空、即假、即中,神妙不可测量,心神之妙得矣。
○四夜叉众
夜叉
什公曰:秦言贵人,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虗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升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佛转法轮,地夜叉唱,空夜叉闻。空夜叉唱,四天王闻。如是乃至梵天也。
灯曰:此三夜叉,不独佛转法轮时递递唱报,即世间人初出家时亦必传唱。此有两意:一、吉报,大威德诸天生欢喜故;二、凶报,欲界魔天生恐怖故。然而吉凶在他,非夜叉也。是则其中亦有权实二道,今云唱报,皆菩萨人之示现者也。
观解者,修假观即地夜叉,空观即空夜叉,中观即天夜叉。三观观之义当唱报,三惑波旬皆生恐怖,三德诸天皆住欢喜也。
五,干闼婆众。
干闼婆。
什公曰:天乐神也,处地上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相出,然后上天也。
灯曰:干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此是天帝俗乐之神。法华具出四种。荆溪云:俗乐者,以俗表真,四干可对四教释出。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常乐我净,即四干闼婆王也。
○六,阿修罗众。
阿修罗。
什公曰:秦言不饮酒因缘出杂宝藏,此是六趣,男丑女端正有大势力,常与天共鬬也。
灯曰:法华文句云:此云无酒。四天下采华,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瞋妬誓断,故言无酒。神亦云不端弥天。安师云:质谅。质谅,直信也。此神谄曲,不与名相称。楞严经云:有四种阿修罗类:一、卵生,鬼趣摄;二、胎生,人趣摄;三、化生,天趣摄;四、湿生,畜趣摄。是中修罗亦有权实不同,权则示现化其同类,实则由善恶杂糅謟忌所感。
观解者,观修恶即性恶,性恶融通,无修恶可论,即是无酒。又观天趣,修恶即性恶,不见天趣可得,即是无天。全佛为九即权化,全九为佛即实道。
○七,迦楼罗众。
迦楼罗!
什公曰:金翅鸟神。
灯曰:法华文句云:迦楼罗,此云金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树上,两翅相去三百六十万里。有人言:庄子呼为鹏,鹏行众鸟翼之,亦称为凤皇。今谓凤不践生草,噉竹实,栖乳桐,金翅噉龙,云何是类?迦楼鸟有神力,雄化为天子,雌变为天女,化己住处有宝宫,亦有百味饮食,而报须食龙,胎能噉胎,不能噉三,卵能噉二,湿能噉三,化能噉四。观佛三昧经云:一日山东噉一龙王,五百小龙,三方亦尔,周而复始,寿八千岁。临终失势,欲噉龙子,龙母𭋣嘇之,不得食,即嗔,从金刚山透海穿地轮过,不能过风轮,风弹之,从故孔涌到金刚山,如是七返还山顶,命终肉裂,火起将烧宝山,难陀雨雨灭之,肉烂心冲风轮,亦七返堕山上,成如意珠,龙得之即为王。
观解者,观真如不变,随染缘造,九界修恶,即金翅鸟能造业噉龙。观真如不变,随净缘翻,修恶为性恶,其体融通,即佛界性善,是为鸟死得如意宝珠,致大富饶,登法王宝位也。
○八,紧那罗众。
紧那罗。
什公曰:秦言人非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干闼婆。
灯曰:法华文句云:天帝,法乐神也。居十宝山,身有异相,即往奏乐。佛时说法,诸天弦歌,般遮于瑟,而颂法门。旧云:法紧奏四谛,妙紧奏十二因缘,大紧奏六度,持紧奏前三。今言奏四教法门。
观解者,观音声因缘所生法,即奏三藏法门也;我说即是空,奏通教法门也;亦名为假名,奏别教法门也;亦名中道义,奏圆教法门也。
○九,摩睺罗伽众。
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座。
肇公曰:摩睺罗伽,大蟒蛇也。此上八部,皆有大神力,能自变形,在坐听法也。
灯曰:或问八部能自变形者,何形乎?曰:人形也。葢十界皆以人形以为之本,惟所庄严胜劣不同耳。正以心为受道之器,形为盛心之皿,而人道正居于清浊升沈之中,受道者易,得道者多。故佛应迹尘寰,惟于人界,而八部参预,皆现人形。虽诸天胜身,亦隐而不现,矧其他乎?若天人则以上而就下,余部者仰胜而隐劣。人能受道,厥胜若兹,得参其类,可不庆诸?可不修诸?
观解者,观畜道修恶,即人道修恶,修恶即性,与佛界通,观于非道,通达佛道,此之谓也。
○四、修因声闻众二:初、出家。二、众。
诸比丘、比丘尼。
肇公曰:尼者,女名也。已上八千比丘,别称得道者也。
灯曰:此出家二众,非全不得道,或是前之三果,或是内外凡位,故别作一番后列耳。
观解者,修三种止惑,但伏而未断,如不得道。若修三种观,即破而即断,如前八千,悉已得道也。
○二在家二众
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座。
肇公曰:义名,信士男,信士女。
灯曰:又翻近事男、近事女,谓在家男众受持三归五戒,堪任近事出家比丘;在家女众受持三归五戒,堪任近事出家比丘尼也。然而亦有实行、权现二种不同,即大菩萨人以同事化同类,夫何而不可?
观解者,观一体二宝,防一切非,止一切恶,即善心诚实男,慈悲心为女也。
初通序竟。
○次别序,亦名发起序二:初现端,二赞叹。初有六:初大众围绕,二为众说法,三佛现胜身,四长者献葢,五佛示神变,六众叹希有。初大众围绕。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
庵园会众,有常随同居者,八千比丘是也。有一时云集者,八部与长者子等是也。有居两间,乍住而乍来者,诸菩萨众是也。是诸大众,无分圣凡,罔间黑白,同居一变现土,同为一圆顿机,同感一尊特佛,同闻一圆顿法,同获一圆顿益,此一经之大旨也。
观解者,观一心性具佛界,居于性具九界之中,各各互具,重重无尽,即佛与百千之众恭敬围绕也。
○二、为众说法。
而为说法。
而为说法者,如灵山之将说法华,先说无量义经以为发起。葢法华明会无量以为一,故无量明开一以为无量。天台大师云:开为合序,如世算法,先乘而后除也。此经亦然,将说圆顿宗旨,故先说法以为发起,经必有之,特译人略尔。以圆顿而发起圆顿,不卜可知。
观解者,一心三观,观于性具法门,即佛为大众而说妙法也。
○三、佛现胜身。
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肇公曰: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秦言妙高。处大海之中,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如来处四部之中,威相超绝,光蔽大众,犹金山之显溟海者也。
灯曰:佛有三身,曰法、报、应。法、报二身,佛自受用,置而未论。惟论应身,有胜、劣不同。胜应如华严千丈,劣应如阿含丈六。此之二应,既全法、报而起,乃全应而为法、报。如全水以为波,乃全波而即水。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者也。又于二应,分常、不常。劣应则常,胜应则不常。如华严三、七,应则不常;鹿苑八、十,厥应则常。故常则不现,不常则现。此理数之必然,无足以语言诤也。又于劣应,覩乎胜身,有须现、不须现。如华严及与此经等,乃须现者也。若于法华及与金光,如龙女所覩、龙尊所见,以机圆故,即劣覩胜。故于言中示妙,而云:微妙法身,具相四、八;诸佛清净,微妙寂灭。今经相好,乃属须现。故曰: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大众。此与华严须弥山王之身,胡以异乎?惟其身宜须现,是以依报亦宜须现。下文云: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正以舍利弗小乘之机,不能即劣覩胜,故疑此土以为不净。若螺髻梵王所谓: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此以机圆不须现,而能即劣覩胜故也。
观解者,观心即中是法身,观心即空是报身,观心即假是应身,观假即中是现胜应身,观假即空是现劣应身,观假双即空中即现丈六合身。
○四长者献葢。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葢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葢共供养佛。
肇公曰:宝积亦法身大士,常与净名俱诣如来,共弘道教。而今独与五百人诣佛者,将生问疾之由,启兹典之门也。天竺贵胜,行法各别,持七宝葢,即以供养佛。
○五、佛示神变二:初、所变盖体。
佛之威神,令诸宝葢合成一葢,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什公曰:现其神变,其旨有二:一者现神变无量,显智慧必深;二者宝积献其所珍,必获可珍之果。来世之所成,必若如此之妙,明因小而果大也。
○二葢中所现四:初现世界。
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
肇公曰:葢以不广而弥八极,土亦不狭而现葢中。
○次现诸山。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云山、目真隣陀山、摩诃目真隣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
什公曰:须弥山,秦言妙高山也。凡有十宝山,须弥处其中,余九围之也。别本云:显于大海,山金色,海水清净,相暎发也。缘相显发金光,亦复如是。已上现此佛世界。
○三现诸宫。
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葢中。
○四,现佛及说法。
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葢中。
肇公曰:将显佛土殊好不同,故遍现十方也。诸长者子皆久发道心,而未修净土,欲以来供之情,启发净土之志,故于其葢而现之。
○六众叹希有。
尔时,一切大众覩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什公曰:信乐发中,相现于外。
灯曰:已上六科,名为别序,亦名发起序,发起一经之由致也。如法华正宗之前,以五事而为发起:一众集,二现瑞,三疑念,四发问,五答问。引事印证,不必全同,发起近由,其义一也。初大众围绕,表此会能扣之机,所具者圆也。次为众说法,表此会应机说法,所益者大也。三佛现胜身,表此会赴缘之应,所示者奇也。四长者献葢,表此会发心之因,所寓者广也。五佛示神变,表此会成就之果,所感者极也。六众叹希有,表此会闻法之众,所获之益深也。余不暇言,惟长者献葢,如来神变,此二因缘,其所表示,寓意者远。苟不约圆顿至理而表示之,则使造修者无路,岂不长者献葢,徒劳企仰之情,善逝现通,空示鉴机之用,一经大旨,几乎昧矣。如来宣说云乎哉,庆喜结集云乎哉,流通此土云乎哉,约理表事,释经之不可废明矣。今约二意以伸明之:一约宝葢染用表自行,二约宝葢净用表化他。自行二意:一弃葢以供佛,二即惑以成智。化他亦二:一回因以向果,二从体以起用。初染用表自行者,五百长者,表五道众生也。五百宝葢,表五道众生具有五葢也。五葢者:一贪欲葢,二嗔恚葢,三愚痴葢,四睡眠葢,五掉悔葢。五葢既为五道之因,而五道又为五葢之果,而此五法世所珍尚,以故名宝五道。而言五百者,道道具五成二十五,约因果合论成五十,而此因果其体性融,一复具十成五百葢。初弃五葢以供佛者,论五百长者皆菩萨人,本无五葢,即使有之又何必弃?第现化道摄其同类,苟不示以弃除,则一切众生五道轮回何由止息?是以舍其翫好以供养佛,回悲由之所重,以表福田之所轻,冀佛施以大智慧神通力,有以变之化之,俾即事以成理,即轻以为重,成无上大菩提也。故下偈云:今奉世尊此微葢,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干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覩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二即惑以成智者,五葢属烦恼道摄,五百长者久证烦恼即菩提之道,为度众生故现身为毗耶离长者之子,具此五葢,始既悟烦恼即菩提以成菩萨道,今则从菩萨道以现五葢相,人独知菩萨之为葢,不知长者葢即非葢而葢即菩提,是以用此宝葢以供养佛,冀佛以大智慧神通力有以变之化之,庶即此烦恼以成无上菩提,故下偈(云云)。故经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盘相,不复更灭。又云: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是为宴坐。又云:贪恚痴四颠倒,五葢为如来种。化他二意中,初回因以向果者,菩萨化他修三慈之因也。此以葢有覆被之用,法华张设幰葢大师,用表慈悲。今长者献葢亦复如是,所以表此经三十慈也。观众生品云: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语言:譬如幻师等(云云)。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又云:行寂灭慈,无所生故。凡列三十种慈,慈虽三十,束之惟三。中道无缘之慈十四:一、真实慈(云云)。真谛法缘之慈七:一、不热慈(云云)。俗谛生缘之慈九:一、菩萨慈(云云)。是则开之虽有三十,合之惟有三慈。是以长者献葢与佛神变,合而言之,义惟三种:一、五百长者各献一葢,共为五百,此表生缘慈悲境在于五道。故释论云:慈有三种:众生缘慈,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如涅盘经云:我实不往,慈善根力能令众生见如斯事。次、以葢供佛,佛座既高,葢必散之于空,如散华供佛。然葢停于空,空无所依,表法缘慈悲。故释论云:法缘慈者,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无所分别。次、佛之威神令诸宝葢合成一葢,徧覆三千大千世界。初既奉葢,次乃依空,今则合葢空而为一,徧覆世界,正表中道无缘慈悲。既双照而双遮,复双遮而双照,此慈体遍,普该普覆,故合而为一,徧照三千。释论云:无缘慈者,无心观理,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即此以为回因向果,即此以为从体起用。何也?葢五百长者之葢,而位在生缘,所谓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苟不回之以向法缘、无缘,不了之者,多堕三藏。菩萨行事六度,涉于爱见,今以之供佛,散之于空,则即此生缘以为法缘,所谓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无所分别。如来复现威力,令诸宝葢合成一葢,徧覆三千大千世界,即此生、法二缘慈悲,以为无缘慈悲,所谓无心观理,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即回因向果义也。从体起用者,即此合三为一之宝葢,为诸佛果证之大体。无缘慈体,法身德也;法缘慈体,般若德也;生缘慈体,解脱德也。合成一葢,正言其体;徧覆三千,正言其用。又云: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乃至十方诸佛说法,亦现于宝葢之中。岂非依、正重重而互现,生、佛彼此而交参?即此而为大体,即此而为大用,妙证性具,可不言而信矣。何为即此而为大用?夫葢以覆被为义,而十界羣生,杂居于三界之中,其患热恼而慕清凉,翘伫于炎炎火宅,不啻如三草、二木、百谷、苗稼之望,慈云徧覆,法雨均霑。若不分而分,则生缘慈葢其所覆者,在于五道(界内众生而有六道,今言五道者,合修罗于四生故也);法缘慈,葢其所覆者在于声闻、缘觉两界;无缘慈,葢其所覆者在于菩萨与佛两界。又此十界所被之机,虽皆寓于五道,实寓于人法界者多,故佛示生常在于人道也。第此三慈,本是一体,用之虽有专门,实乃举一而即三,言三而即一。以是而言,则献葢一序,所关非细。其中义意,诚为经纬全章,组织始末。释者应提其纲领,撮其纲目,攒聚于此,庶闻是经而思其义,未修其慈者有所适从焉。今约此开章为八:一、明悲田五葢,二、明敬田三身,三、明惑性相即,四、明理性融通,五、明慈因三智,六、明果德三慈,七、明慈体三德,八、明慈用三脱。此之八义,体顺四弘。葢菩萨四弘誓愿,依四谛境立:一、依苦谛境立一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今五百长者子表五道众生即苦谛境,欲除苦果,莫先断因,五葢即苦因也。能表用葢,复顺慈义,故是初愿。二、依集谛境发一誓愿:烦恼无数誓愿断。今五百长者子知五葢等烦恼其性本空,即是菩提,故即以五葢散之于空,供养于佛。佛知其意,即以威神令诸宝葢合成一葢,徧覆大千。能表用葢,复顺慈义,故是次愿。三、依道谛境立一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依灭谛境立一誓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今回生缘、法缘之慈,以向无缘之慈。因地三慈,即道谛也;果德三慈,即灭谛也。能表用葢,复顺慈义,故是三、四两愿。此之四弘,方是发僧那于始心;下从体起用,正是终大悲于赴难。今顺此义,释之为八:初、明悲境五葢(具如摩诃止观二十五方便中有辨葢相、弃葢法,圆修行人须者往检)。夫五道众生不了之徒,沈湎于五葢之乐,既因之以造业,复因之而轮回,不觉不知,以苦为乐。诸佛菩萨誓欲拔之,正当悲境。而于其中有觉悟厌苦者,乃悲苦而仰乐。第乐之至大,莫过于佛。仰而求之,非诚感而不可;诚感之征,非财施而弗通。今五百长者代苦众生,以五百宝葢而奉佛,故其所捐财施虽复有赀,而财能通法,则法施无穷。如经所谓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惟其以此妙感而仰格于佛,故佛之威神令诸宝葢合成一葢,徧覆三千大千世界。夫财施固有限也,而法施则无限也,而于其性又本来融通,无所而不徧。如来称其性以融之、通之、周之、遍之,故令诸宝葢合成一葢,而遍覆大千。自非性体本妙,而如来曷能作意变之耶?夫宝葢,迹也;其性融通,本也。迷者忘本以执迹,悟者即迹以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又五百宝葢,迹也;合成一葢,徧覆大千,本也。始则从本以为迹,故为五百;今者循迹以返本,故合为一葢。亦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次明敬田三身者,敬田体通,今以佛为敬田,乃田之上上者也。夫佛垂应迹,身与凡同,虽胜轮王,倍之而已。若以长者之一葢,用覆如来之一身,亦以足矣。今奉以五百宝葢,即各现一身以当一葢,夫谁曰不可?如来则令诸宝葢合成一葢,以此一葢而用覆一身,岂非循迹以归本,合五百应五道之身以为一报身乎?夫报智,般若也;应迹,解脱也。今既合此二修以为一体,即此而谓之法身一性可也。昔也从本以垂迹,今也循迹以归本,迷者忘本以执迹,悟者即迹而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然而非此悲由而莫能感佛,非此敬田而莫能应生,悲敬之田玄合,感应之道圆彰,此维摩诘不思议解脱经之所由说也。三、明惑性相即者,夫五葢为三惑总体,竪以分之,则此五葢为界内、界外二种见思刀背钝使,而钝必兼利,矧掉悔一葢足当二种见思刀面利使,故此五葢即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之异名也。横以言之,则此五葢为界内、界外昏动生死之大患。葢贪、嗔、掉悔三葢体属于动,愚痴及睡眠二葢体属于昏。夫阻乎空寂者,见思也。障乎化导者,尘沙也。翳乎法性者,无明也。扰此三法者,动为之患也。蔽此三法者,昏为之病也。五道众生迷之,故为之情。五百长者悟之,故为之智。故维摩诘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文殊师利云:六十二见,为如来种。所谓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发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云云)。惟其长者,达此五葢,即惑成智。故以五百宝葢,供养于佛。冀如来有以明之鉴之。然则三谛之明,本也。三惑之暗,迹也。迷者执迹以忘本,悟者即迹以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四明理性融通者,如来明察此意,示其理性融通。是故令诸宝葢,合成一葢,徧覆三千大千世界。五百宝盖,表尘沙即是化导。合成一葢,表见思即是空寂。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表无明即是法性。又徧满三千,表即动而静之体。显现一切,表即昏而明之用。夫五葢三惑,真如不变之体也。能随五道,染缘之用也。始既不变以随缘,末则随缘而不变。不变之体,本也。随缘五葢,迹也。迷者忘本以执迹,悟者即迹而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又五百宝葢,随净缘之迹也。合成一葢,徧覆大千不变之本也。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然而自非五百长者,无以悟五迹之惑性;相即非如来,无以现理体之融通。感应之道交,惑性之理一,此维摩诘不思议解脱经之所由说也。五、明慈因三智者,三种慈悲属果,果由因尅,而因为三智。葢生缘慈悲,体属俗谛,尘沙障乎化导,非假智而不开;法缘慈悲,体属真谛,见思阻乎空寂,非空智不彰;无缘慈悲,体属中谛,无明翳乎法性,非中智而不显。故菩萨欲显三慈,须修三智。是故先修从假入空之智,而破去见思,成法缘慈悲;次修从空入假之智,而破去尘沙,成生缘慈悲;后修从空假入中道之智,破去无明,成无缘慈悲。此犹约历别次第言之也。若圆融三智,则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则空智不惟破见思,显法缘慈悲;亦破尘沙无明,显生缘无缘二种慈悲(云云)。故维摩诘云: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之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以此而言,则菩萨欲成三慈,必修观智,以破缚着明矣。又曰: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自释:云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今复释其所释曰:此文虽然离为四句,合之但成二义,谓方便与慧。秪由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与殖众德本,离之故为四耳。初义缚则俱缚,葢以爱见庄严佛土、成就众生,则缚于有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则缚于空也。次义解则俱解,谓不以爱见庄严佛土,则解于有也;于空、无相、无作法以自调伏而不疲厌,则解于空也。下义亦然。是则慧即空智,法缘慈也;方便即假智,生缘慈也;于空、于假二俱无着而双轮并驰,即中智无缘慈也。乃至云: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凡二十八种菩萨之行,皆明离二边法以显中道,无非三种慈悲之观智也。又如菩萨行品: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云云)。云何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云云)。夫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此则即不尽有为而恒尽之,乃出假而恒入于空也。不住无为,修学空、无相、无作,不以空、无相、无作为证,乃入空而恒出于假也。如是则双遮而恒照,双照而恒遮,莫非修三种慈悲之观智也。即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不二即诸佛所证之果理也,门即所观三谛之理境也,入即三种慈悲之观智也。或有从空而入,或有从假而入,或有从中而入,或有以言遣言而入,或有以无言遣言而入,此即教门明四门入道。四句之外,各有无言句同略。如法自在菩萨云: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忍法,是为入不二法门。则以中道而为入不二法门,即中智也。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即以真谛而为入不二法门,即空智也。宝印手菩萨曰:乐涅盘、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盘,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是为入不二法门。即以真俗二谛而为不二法门,即空假并行之智也。是故会而归之,无非观智;回而向之,罔匪慈因。今五百长者子示迹五道,慈属生缘,既是圆修,假即空中,是故以五百宝葢散之于空,以供养佛。散之于空,则生缘之假即法缘之空;以供养佛,则即生法二缘之假,空即无缘之中。乃即事而为理,回因以向果也。夫中空二慈之葢,本也;生缘五百之葢,迹也。非中空二慈之本,无以垂生缘假葢五百之迹;非假葢生缘五百之迹,无以显中空二慈之本。迷者执迹以忘本,悟者达本而即迹,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六、明果德三慈者,前明慈因,三智因也;今明果德,三慈果也。夫果德三慈,理本具足,为因三惑,覆而不显。是故菩萨先修假慈,破去尘沙,而生缘之慈显;次修空慈,破去见思,而法缘之慈显;次修中慈,破去无明,而无缘之慈显。此三慈名出智论,而义备今经,但与之开合有异耳。智论则合三十慈而为三,此经则开三慈而为三十一,开无缘为十四:一、真实慈,如寔观众生故;二、寂灭慈,无所生故;三、等慈,等三世故;四、不二慈,内外不合故;五、不坏慈,毕竟尽故;六、坚固慈,心无毁故;七、清净慈,诸法性净故;八、无边慈,如虗空故;九、如来慈,得如相故;十、佛慈,觉众生故;十一、自然慈,无因得故;十二、菩提慈,等一味故;十三、大悲慈,导以大乘故;十四、安乐慈,令得佛乐故。开法缘慈为七:一、不热慈,无烦恼故;二、无诤慈,无所起故;三、阿罗汉慈,破结贼故;四、无等慈,断诸爱故;五、无厌慈,空无我故;六、深心慈,无杂行故;七、无诳慈,不虗假故。开生缘慈为九:一、菩萨慈,安众生故;二、法施慈,无遗惜故;三、持戒慈,化毁禁故;四、忍辱慈,护彼我故;五、精进慈,荷负众生故;六、禅定慈,不受味故;七、智慧慈,无不知时故;八、方便慈,一切示现故;九、无隐慈,直心清净故。今如来以神变之力,令诸宝葢合成一葢,徧覆三千大千世界。五百宝葢,表生缘慈也;合成一葢,表法缘慈也;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表无缘慈也。非无缘、法缘二慈之本,无以垂生缘五百之迹;非五百、生缘之迹,无以彰无缘、法缘之本。迷者忘本以执迹,悟者即迹而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合而同之,则非五百长者三智之因,莫回释迦如来三慈之果;非释迦如来三慈之果,莫摄五百长者三智之因。因与果而交涉,感与应而道交,此维摩诘不思议解脱经之所由说也。七、明慈体三德者,夫无缘慈体即法身德,亦以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表之;法缘慈体,即般若德,以合成一葢表之;生缘慈体,即解脱德,以五百宝葢表之。而此三德,有正报、依报。约正报,则佛之三身;约依报,则佛之寂光妙土,亦兼得报土、应土。如来正报三身者,观经疏云:法身者(云云),报身者(云云),应身者(云云)。如见阿閦佛品: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夫阿閦如来,应身也。而维摩了达此应即法即报,故对之曰: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观身,观自己色身即实相法身,如来岂不然乎?故曰:观佛亦然。由是推广其义云: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夫色,应色也;色如,报智也;色性,法身之性也。此又不惟三身而等观,亦乃三身而俱遣。又曰:非四大起,同于虗空。乃至云: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无非即应身以明法报。至若中间而曰: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则又显言即法报以垂应身。观阿閦鞞佛既然,则观释迦如来与十方诸佛亦然。然而非法报之本,无以垂应身之迹;非应身之迹,无以显法报之本。迷者忘本以执迹,悟者即迹而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依报三德者,诸佛菩萨所居常寂光净土也。常即法身,光即般若,寂即解脱,是三点伊不纵不横,若并别纵横,即乖法体,如维摩诘所居方丈之室。约义而言,则三德具足,如方丈一室,即表法身常德;念今文殊大众当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表般若光德;能容三万二千人及三万二千师子座,表解脱寂德。故此寂光丈室,如人入薝卜林,唯闻薝卜,不齅余香;若入此室,但闻诸佛功德之香,不乐声闻、辟支佛香也。又此室常现八未曾有法,正以方丈之室即常寂光土故也。又约释迦现居国土明之,舍利弗与大众所见,秽邦应土也;螺髻梵王所见,并如来按足指之所示现,报土也;二土所依之体及以能现之理,常寂光土也。是以宝葢之中所现三千大千世界并十方诸佛说法,皆于中现,正以依正交参,生佛不二,圆融无碍,俱不思议。然而非法身、般若之本,无以垂解脱、应身之迹;非解脱、应身之迹,无以彰法身、般若之本。迷者忘本以执迹,悟者达迹以得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八、明慈用三脱者。夫慈果之体,在乎三德;而慈体之用,在乎三脱。如经明不思议解脱,毛容大海,芥纳须弥。如斯大用,而题为不思议解脱,果体之用,在乎解脱明矣。但解脱有三:曰性净解脱,为法身之用;曰圆净解脱,为般若之用;曰方便净解脱,为解脱之用。若以当体明体用者,则性净为体,余二为用。故释题五重,以真性为体。今约三德,既以法身为体,则般若、解脱,皆为其用。若以宝葢表之,葢有帡幪义,表性净解脱;葢有除烦热义,表方便净解脱;葢有致清凉义,表圆净解脱。此正表也。若余义者,五百长者,各献宝葢,感之之道也。世尊受之,合成一葢,徧覆大千,应之之道也。此可表感应不思议。令诸宝葢,合成一葢,徧覆大千,悬处于空,不上不下,此可表神通不思议。四面悬铃,出和雅音,此可表说法不思议。合为一葢,而为之主,本是五百,以为之宾,此可表眷属不思议。大千众生,蒙帡幪,除热恼,获清凉益,此可表利益不思议。一期表报,佛化周足矣。问曰:此与法华迹门十妙如何同异?答曰:不同而同,同而不同。不同者,彼明十妙,此明八不思议,故不同也。同者,立名虽则有异,约义略亦相齐。如此中第三明惑性相即,第四明理性融通,可当玄文第一境妙;此中第五明慈因三智,可当玄文第二智妙;此中第一明悲境五葢,第二明敬田三身,可当玄文第三行妙;此中第五明慈因三智,第六明果体三慈,可当玄文第四位妙;此中第七明慈体三德,可当玄文第五三法妙;此中第八明慈体三用,可当玄文第六感应妙,第七神通妙,第八说法妙,第九眷属妙,第十利益妙。同而不同者,彼明法华开权显实,故立十门,以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各各具足相待、绝待二妙。此经方是方等,为实施权,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为法华作弄引之时,不惟法相分满不同,亦乃义理显密小别。然而妙即不思议,不思议即妙,亦不同而同也。今先明感应不可思议者,夫用者应也,应非感不赴;感者机也,机非应不关。如五百长者各献宝葢,感也;佛以神力令诸宝葢合成一葢,徧覆大千,应也。非五百宝葢之感而不关,非如来神力令诸宝葢合成一葢而不应,感应道交,故得一期化法圆彰。若约当文,则以五百长者子以为感,然五百长者不过为之发起。通而言之,则庵摩罗园众菩萨三万二千、比丘八千人俱,与夫他方所来菩萨得益而去,并三千大千世界宝葢中现天龙八部,皆为能感之机。虽其中间不无十界差别,观其或种、或熟、或脱,莫非佛界以为缘起。若论其应,则有乎二:一、释迦;二、维摩。以释迦现通,维摩亦现通;释迦说法,维摩亦说法。然而始则庵摩遣人而问疾,末则毗耶匡众以归园,虽其间砧椎互扣,宾主盘桓,既归宗而有在,则惟以释迦而为之主,为之应也。玄文所谓如一月不降,百水不升,而随河长短,任器规矩,无前无后,一时普现,此是不思议妙感妙应也。若约差别说者,则十界之身普应,而法华?普门品开为三十二种应身。若曰应以佛身,则今释迦牟尼佛是也;应以菩萨身,则今文殊等诸大菩萨是也;应以声闻、缘觉身,则今须菩提等尊者是也;应以天龙八部等身,则今螺髻梵王与室中天女是也;应以天魔身,则如经说十方无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魔王是也;应以婆罗门等身,则如经说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等,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是也。应以长者居士等身,则今维摩居士与五百长者子是也。如是应现,不一而足。然而非佛菩萨法报之本,无以示五道等众机之迹;非五道等众机之迹,无以显佛菩萨法报之本。迷者忘本以执迹,悟者即迹以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又非佛菩萨界法报之本,无以垂十界应身之迹;非十界应身之迹,无以显佛菩萨法报之本。迷者忘本以执迹,悟者即迹而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第二、明神通不可思议者,玄文云:上辨机感而妙理难显,应须神通骇动,现于瑞相,密表乎理。世人以蜘蛛挂则喜事来,鳱鹊鸣则行人至,小尚有征,大岂无瑞?以近表远,亦应如是。缨珞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心者,天然之性也;慧性者,通达无碍也。地持云:神谓难测知,通谓无壅碍,言异而义同也。然有六种,谓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身、如意、无漏,如是六种,犹为统总。若约法相差别为言,则又有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依中现正,正中现依等。如五百长者子献五百宝葢,无量也;合成一葢,一也;令诸宝葢合成一葢,无量以为一也;虽合为一葢,而不坏五百之数,一为无量也。五百宝葢各有现量,小也;徧覆大千,大也;合成一葢,小中现大也;虽是一葢,而不妨五百差别,大中现小也。宝葢,依报也;现诸如来说法之相,正报也;诸佛说法,于葢中现,依中现正也;佛身清净,葢现身中,正中现依也。此为一经神通根本,下文所说不思议解脱种种神通,皆从此中流出。今别出其相,凡有多种。如方丈一室,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其座高八万四千由旬,而三万二千菩萨、声闻、天、龙八部各坐其座,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能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并前方丈容座,皆是小中现大。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鼈、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此为正中现依,亦为依中现正。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上,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此为去取自在。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此为能延能促。又舍利弗!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此为能聚能集。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徧示一切而不动本处,此为动而不动、不动而动。又舍利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此为能具能现。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着口中而无所损坏,诸树木亦不推折,此为即动而安。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此为即危而安。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着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此为去取称性而施设无迹。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乃至转轮王身,此正应十界等身也。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前之种种,皆形之神通,此为声之神通,种种变化,不可思议也。又如欲致香饭,以饭大众,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世界,分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礼彼佛足,具述致敬借饭之辞,彼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至维摩舍,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诸菩萨皆坐其上,与诸大众,同食香饭(云云)。此为即远而近,即小而大,即少而多,即粗而妙之神变也。又欲与文殊同往佛所,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又以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等,皆不思议之神变也。或问曰:此经神变所说何多?答曰:此经说在方等,正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之时。而声闻于昔阿含已得道果,但念空、无相、无作,而于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是以此经发起即以宝葢现通为事,开章即以净佛国土为请,正欲违其宿心、斥其小行,令其耻小慕大得生酥益,以作法华开权显实之弄引,故神通净土偏其多也。是以是时大迦叶闻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此正方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声闻得耻小慕大之益也。然而非不可思议解脱之本,莫能施种种不思议神通之迹;非不思议神通之迹,无以彰不可思议解脱之本。迷者忘本以执迹,悟者即迹而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三、说法不思议者,此门与前神通有离合两意。离而言之,自有众生因神通形益而得度者,如经明芥子内须弥山,乃云唯应得度者乃能见之,即其义也。又如现相辟支不能说法,惟现神通令人得益,亦其类也。自有众生必因闻法获声闻益而得度者,此如常途,今则合以明之。先既以神通骇动发其欣乐,今则次以智辩宣𫾻逗其所宜。犹如龙王降雨,必先霭以慈云,震以戒雷,俾三草二木先获苏息而翘然颙耸,然后雨以法雨,率土充洽,上中下根各得增长。佛法亦然,故次神通而明说法也。余时说法固无暇论,此经说在方等,得对半说满弹呵褒叹之正,虽曰说满而圆顿居多,虽专圆顿而亦不妨兼通兼别。如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文殊维摩固是圆顿,其余菩萨岂不亦兼通别?又如宝积偈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此追赞圆顿之法也。始在佛树力降魔等,此追赞阿含时所说小乘之法也。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等,此则正赞方等时四教并谈,顿渐秘密不定同举也。大师演华严日譬云:次照平地,影临万水,逐器方圆,随波动静,示一佛土令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说法随类各解,恐畏欢喜厌离断疑,神力不共,故见有净秽,闻有褒贬,嗅有薝卜不薝卜,华有着身不着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喻正譬方等示土现身神通说法种种不同也。又如佛为宝积说佛国净土之行,总说则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别开则有三心、二十行。三心者:一者、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大乘心。二十行者,则六度、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品回向说除八难、自守戒、行十善,乃至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论净佛国土之行,四教菩萨皆能修之。三藏菩萨事六度行,修在阿含,既未破惑,犹落爱见。今在方等,正对半说满,则三心、二十行,通通、别、圆,三教菩萨皆能修之。惟此心行,能解即空,则判入通教;能解但中,则判入别教;能解圆中,则判入圆教。又如方便品,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初说身之过患,此亦四教通观之境。至云:诸仁者!此可厌患,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生等所列种种功德,会而归之,亦通四教。今在方等,既对斥事、度,则修通后三,亦可知也。又如诸弟子品呵舍利弗云: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以至心不住内外,是为宴坐。此虽以圆呵小,义亦通于通、别。若曰:于诸见不动而修道品,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此则的以圆、顿而对呵于小乘也。如是种种,不能枚举。至于呵弥勒云二十五法是菩提,为光严童子说三十二道场,虽是圆顿,义亦兼乎通别。至于呵持世而降伏天魔,为诸魔女说无尽灯法门,此则以圆呵偏,以成圆顿,化魔为佛。举此为例,余不繁列也。夫圆法,本也;余教,迹也。始则为实以施权,终则会权以归实。迷者忘本以执迹,悟者即迹以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四、明眷属不可思议者,法华玄义明六种眷属,此经亦具有之。今出其相:一、理性眷属,经云:一切众生皆如,乃至弥勒亦如是也。二、业生眷属,如来先世曾为结佛性缘种,世世成之、熟之、度之、脱之。直于此世,或闻说得道,如常随之众为法亲内眷属;或未得道,预会俗众为外眷属。三、愿生眷属者,先世结缘虽未断苦,愿生内眷属中,或怨家等因之受道。若得道者,成内眷属;不得者,成外眷属。如余经所说,有调达等缘是也。四、神通眷属者,若先世值佛,发真见谛,生犹未尽,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今佛分段作佛,或以愿力,或以通力,来生下界,与他方菩萨来此毗耶离,闻法获益而去,如香积佛国诸来菩萨等是也。五、应身眷属者,或同佛究竟法、报二身而起应身,如文殊是龙尊王佛,维摩是金粟如来是也。或等觉菩萨等,从分真法、报二身以起应身,如弥勒等是也。或为熟他,或为自熟,或为本缘,皆名应身眷属。六、明法门眷属者,此如普现菩萨问净名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在何所?净名答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为舍。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此法门眷属也。诸经流类至多,学者可以意得也。此中若论本迹者,应身眷属则以法、报为本,应身为迹。然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迷者忘本以执迹,悟者即迹以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余三则以宿种为本,现行为迹,亦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第五、明利益不可思议者,诸佛所为,未甞空过。释论云:佛入王三昧,前放光度前者,后放光度后者,譬如网鱼,前获、后获,见光、闻法,皆不唐捐。今经云:法宝普照而雨法雨,即身、口两益也。宝积长者云: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此言各随宿根以见佛身有不同也。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此言众生各随宿根闻法不同也。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此言见身闻法,各随根器而获利益不同也。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此则神力不共法。此言所获之益,种种差别也。或有欢喜,即世界悉檀,得欢喜益。或有恐畏,即为人悉檀,拳拳秪畏,力行其善,得生善益。或生厌离,即对治悉檀,得对治法,厌离烦恼,获破恶益。或断疑者,断去惑疑,得入第一义谛理益。此之四悉,义关四教。此经对半说满,对藏说通、别、圆三教。又有于方等时,新入藏者,应得小益。须知此经论益,有显、密两意。显意者,如说佛国品竟,求声闻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此闻大悟小,得藏、通两教之益也。如方便品,维摩诘为诸问疾,如应说法,令无数人皆发无上道意。此得圆顿发心之益,亦兼前二教之益。又如维摩诘为目犍连说法时,八百居士皆发无上道意。又维摩诘为须菩提说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又维摩诘为罗睺罗说法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无上道意。又为弥勒菩萨说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忍。又为光严童子说法时,五百天人皆发无上道意。又为魔女说法时,令万二千天女发无上道意。又为善德长者说法时,令城中一最下乞人发无上道意。又文殊将众入净名室,闻法覩变时,其中八千天子皆发无上道意。又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忍。又香积品说娑婆十事善法等时,百千天人皆发无上道意,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乃至佛说此经已,一切大众皆大欢喜,总得欢喜益也。密意者,傍为弹偏斥小,令诸小乘闻大不谤,闻斥不嗔,得耻小慕大益。为法华以作开权显实方便,得转酪以为生酥益。若以宝葢三用会通三益者,发无上道心,入无生忍,此获帡幪益也。菩萨得净佛国土,游戏神通,此获能致清凉益也。得法眼净,不受诸法,漏尽意解,此获除烦热益也。然为欲令众生获开佛知见大益之本,故权令获三乘七方便利益之迹。迷者忘本以执迹,悟者即迹而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然则非三德不可思议之大体,莫能致三脱不可思议之大用;非三脱不可思议之大用,莫能彰三德不可思议之大体。体与用而俱大,理与事而皆圆,此维摩诘不可思议解脱经之所由说也。
观解者,观一心性具五道,为五道悲境,誓愿拔之,即生缘慈悲,如五百长者子献以宝葢也。次观之使空与性具,二乘相契,即法缘慈悲,如五百宝葢投之于空也。观此五道与佛性无异,众生如,同弥勒如,即无缘慈悲,如令诸宝葢合成一葢也。此总观也。若别观者,观五道因果本自无性,即是佛性,而佛界因果亦未甞异乎五道之性,但五道之性无苦而有苦,此苦可悲,佛界之性无乐而有乐,此乐可敬,即悲敬一双也。观五道五葢,烦恼生死即是菩提涅盘,即惑性,即理性一双也。观一心十界即空假中,修之谓之三因,成之谓之三慈,即因果一双也。观一心即空假中,即是三德,而此三德具足无方大用,即体用一双也。其中感应、神通、说法、眷属、利益,观之可知。又观解者,观一念性具五道,而此五道为生缘慈境,即五百宝葢也。观之即空,即法缘慈境,即以宝葢散之于空也。了此九界即是佛界,性具百界千如,徧历假名实法与夫国土,即令此宝葢合成一葢,徧覆三千大千世界也。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