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三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着 ○二、赞叹二:初、经家叙起。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赞曰: 什公曰:上以身供养,今以心口供养;上以财养,今以法养。复次,众虽见其变,未知变之所由,欲令推宗有在,信乐弥深,故以偈赞也。 ○二、长者说偈二:初、总赞三:初、赞色心俱胜四:初、赞色胜。 目净修广如青莲。 肇公曰:五情百骸,目最为长,瞻颜而作,故先赞目也。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而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喻也。 灯曰:人相十分,面居其七。面相十分,目居其七。则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微妙好。而于青莲华眼,相好居多。故宝积揭其胜而赞之,摄余可知。若具足而言,应如金光之赞佛面,犹如净满月等诸偈,此言中之意也。若言外意者,正以长者献。葢意表于慈,而佛之慈悲,主寓于眼。所谓若心中正,则眸子瞭焉。故赞眼全在赞慈。普门云: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也。然有劣应青莲之眼,以至法身青莲之眼。今虽赞一眼,而四眼五眼,意皆周足。 观解者,观一心十界有三谛之乐可与,常欲与之,是为观心目净修广如青莲也。 ○二赞心胜。 心净已,度诸禅定。 肇公曰:形长者目,德主者心,故作者标二为颂首也。禅定之海,深广无际,自非如来清净真心,无能度者。 灯曰:染心此岸,惟禅度之。若味着于禅,禅复为染。故禅定此岸,复须度之。葢世间禅、出世间禅,以至出世间上上禅,传传可以论散论定。故世间根本禅,于欲界散地虽称为定,于出世四圣已复为散,况如来上上禅乎?故下文云:何谓为缚?贪着禅味,是菩萨缚。金刚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则禅定味海,惟佛圣人乃能度之。 ○三赞业胜。 久积净业称无量。 肇公曰:于无数劫积三净业,故名称无量。 灯曰:不净之业有三:曰贪、嗔、痴,此意业之不净也;曰杀、盗、淫,此身业之不净也;曰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此口业之不净也。若夫净业,则有止行二善,于前三不净业,皆不而去之,所谓不贪、不嗔、不痴等是也。此净其业也,非净业也。夫净业者,非独不贪、嗔、痴,兼能廉节、仁慈、智慧;非独不杀、盗、淫,兼能放生惠施,净法与人;非独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兼能诚信实言,善和鬬讼,令美人德。此之为净业也。今赞如来之意业清净,则三惑究净,而三智圆证;身业清净,则二死永亡,而三德圆满;口业清净,则五语如弦,八音宏畅。有称名之德者,而后有名称普闻于无量之实信矣。 观解者,观一念心本来空寂,意业净也。心尚叵得何有十界,身业净也。称实宣𫾻而赞美之,口业净也。 ○四赞慈胜。 导众以寂故稽首。 灯曰:目净修广如青莲色,寂也;心净已度诸禅定心,寂也;久积净业称无量业,寂也。三而不寂者,凡夫;自寂而不寂人者,二乘;己他兼寂尚居因位者,菩萨;自他俱寂皆到彼岸者,如来。宝积长者谓:人之不易下人者,首;下之敬仰而不即可者,稽。夫以财胜人者,富而已矣;以位胜人者,贵而已矣;不以富不以贵而胜人者,道而已矣;以道胜人而又胜之者,导人以道而已矣。故以富贵下人者,貌服也;以道下人者,心服也;导人以道者,此又服之又服者也。今曰:导众以寂,故稽首。夫如来既以道而胜已矣,复能导人以道,是故稽首而顶礼焉。 观解者,观一念心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者,寂也。复以此法转教余心者,导众以寂也。 ○二赞神变难思。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肇公曰:既见合葢之神变已不可测,于中现十方国及诸佛演法,于是忍界一切众会悉遥见闻,更为希有也。 灯曰:上以一偈赞佛功德,略已周足。赞之所不能尽者,秪献葢一缘。己之寓乎意者深,佛之昭格乎己者远。葢所献五百宝葢,佛之威神,令诸宝葢合成一葢,徧覆大千,普现十方国土,并诸佛说法,一切大众悉获见闻,则一期化道,四双八只功德,举在其中。是故长者先以此偈而总赞之。下去种种偈赞,莫非敷演其事,观者得之言表,则一部经旨思过半矣。 观解同上可知。 ○三赞法财普施。 法王法力超羣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肇公曰:俗王以俗力胜民,故能泽及一国。法王以法力超众,故能道济无疆。诸法殊相,能善分别。自此下至业不亡尽,叹法施也。 ○二、别赞三:初、赞顿。初、说法功德二:初、赞内证殊胜。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肇公曰:第一义,谓诸法一相义也。虽分别诸法殊相,而不乖一相,此美法王莫易之道也。夫世王自在于民,法王自在于法,法无定相,随应而辨。为好异者辨异而不乖同,为好同者辨同而不乖异,同异殊辨,而俱适法相,故得自在。 灯曰:宝积意言:羣生以财为力,故于财自在,能以财惠施一切;法王以法为力,故于法自在,能以法财普施一切。曷为财?即各以宝葢供养如来是也。曷为法?即佛之威神令诸宝葢合成一葢,徧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会皆于葢中普见生佛依正等相是也。然而又非离乎财施别有施法,秪了于财施通达法施,于财等者诸法亦等,是故法王法力超过羣生,常以法财普施一切也。然此犹相也,若夫以相表法,则如向之所说,寓悲敬惑理、因果体用皆不思议,关一经之大旨、说法之本怀,真所谓于法自在越诸羣生,常以法财普施一切也。善能分别诸法相,涉于有也;于第一义而不动,住于空也。秪分别而不动、秪不动而分别,是则恒涉有而常空、恒常空而涉有,如宝葢之显现一切,何甞有无而殊致乎?总而归之,两言而尽,曰: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如来所以称为法王者,正以于诸法而得自在故也。此赞内证殊胜也。 观解者,观一念性具十界,即空即法王,法力超羣生也。观之即假即常,以法财施一切也。观之即中,双遮二边,即分别不动也。双照二边,即已于诸法得自在也。 ○二赞说法微妙。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肇公曰: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其无,缘会即形。会形非谓无,非无非谓有。且有有故有无,无有何所无?有无故有有,无无何所有?然则自有则不有,自无则不无,此法王之正说也。以因缘故诸法生者,有亦不由缘,无亦不由缘,以法非有无,故由因缘生。论曰:法从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无我、无造、无受者,诸法皆从缘生,无别有真主宰之者,故无我也。夫以有我,故能造善恶,受祸福。法既无我,故无造、无受者也。又云:善恶之业亦不亡者,若无造、无受者,且不应有为善获福,为恶致殃也。然众生心识相传,美恶由起,报应之道,连环相袭,其犹声和响顺,形直影端,此自然之理,无差毫分,复何假常我而生之哉? 灯曰:此追赞顿初华严时所说之法要也。此偈与中论四句同。论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第一同第四,第二同第一,第三同第二,第四同第三。中论从末向本,故先说缘生,后说中道。此偈从本向末,故先说中道,后说缘生。会而归之,不同而同也。今明此偈,凡为四释:一约不变随缘释,二约理体三谛释,三约修门三观释,四约随机四教释。一约不变随缘释者,说法不有亦不无,真如不变之体也。真如之体,性是中道。设言其有,四性玄无。设言其无,具足众法。此理亘十方而无外,历万古而恒如。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故如来于华严顿初等诸经,而常宣说也。以因缘故诸法生者,真如随缘之用也。良由真如不变之体,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故华严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葢真如之体,虽不变而能随缘。谓能随三观净缘,具造佛法界。能随三惑染缘,具造九法界。故曰: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正以真如不变之体,虽曰随缘具造诸法,乃即随缘而其体不变,惟其不变,故即随缘之用,其体本空,了无能造主宰,亦无所造之业,及无受报之者,故曰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报亦不亡者。真如之体,虽然随缘不变,性体本空,而无我无造无有受者,然而不妨乎差别随缘之用,故随净缘不亡乎善业之报,而成佛道,随染缘不亡乎恶业之报,而成九界也。二、约理体三谛释者,此中及下文,皆须回华严以同中论次第说。因缘所生法,十界缘起之事境也。我说即是空,十界缘起当体即空,无我无造无受者,真谛境也。亦名为假名,十界缘起全体即假,善恶之报亦不亡,俗谛境也。亦名中道义,十界缘起当处全中,说法不有亦不无,中谛境也。秪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举一而即三,言三而即一也。三、约修门三观说者,说法不有亦不无,中道妙观也。以因缘故诸法生,三观所观之事境也。无我无造无受者,空观也。亦名为假名,假观也。即因缘生法,而即空、即假、即中,亦举一而即三,言三而即一也。葢此三法,在所观言之,谓之三谛;在能观言之,谓之三观。只是一法,约修性分,故为谛为观尔。故荆溪大师云: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四、约随机四教释者,因缘所生法者,小乘三藏教也。佛说三藏,在于小始,为外道执诸法从自然生,故说因缘生法破之,即以因缘故,诸法生也。夫因缘生法,本为破邪而说,苟不破其因缘,则仍缠缚生死,故立我说即是空之教,以破因缘,则通教得起也,即无我、无造、无受者也。夫空宗本为出于生死,苟执此空以为究竟,则为焦芽败种,不成法器。故如来以楔出楔,说从空入假之观,以修净佛国土,游戏神通菩萨之行,即为别教,故曰亦名为假名,即所受之报亦不亡也。夫初教为破有入空,次教为破空出假,但行二边,未会中道,故说圆教中道,以融之通之,使不偏不倚,故曰亦名中道义,即说法不有亦不无也。观解,准三观解说,可知。 ○二、赞渐初说法功德三:初、赞三宝三:初、赞佛宝。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肇公曰:道力之所制,岂魔兵之所能敌。自此下至礼法海,叹初成如来功德也。 什公曰:梵本云:寂灭甘露,即实相法也。 肇公曰:大觉之道,寂灭无相,至味和神,谕若甘露。于菩提树,先降外魔,然后成甘露寂灭大觉之道。结习内魔,于兹永尽矣。已无心意,无受行者。心者何也?染有以生。受者何也?苦乐是行。至人冥真体寂,空虗其怀,虽复万物并照,而心未甞有。苦乐是迳,而不为受。物我永寂,岂心受之可得?无心于伏物,而物无不伏。 灯曰:凡佛示生人间,当具八相成道:一、降兜率;二、托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盘。此小乘八相也。若大乘八相,加住胎,无降魔,了魔即佛故也。今在小始,故有降魔,仍略去诸相,但出成道、降魔、转法轮,加摧伏外道,正赞如来初成道体,以施道用,能降魔怨,而转法轮也。始在佛树,此言三藏果头。佛在木菩提树下,降见思烦恼等四魔,得有余涅盘,成一切智。菩提种觉见思二惑心意,而无受行,摧伏界内一切诸外道也。 观解者,三观圆修,而初伏见思,真谛理显,即始在佛树力降魔等也。 ○二赞法宝。 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肇公曰:始于鹿苑,为拘隣等三转四谛法轮于大千世界也。法轮常净,犹虗空也。虽复古今不同,时移俗易,圣圣相传,道不改矣。 灯曰:佛为大事出世,华严且称本怀,为收机不尽,乃脱珍着弊,游行鹿苑,于佛一乘分别说三,则今所转法轮为第一声闻乘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属苦谛境,又属五分烦恼,即集谛境。而此苦集生死即是涅盘,烦恼即是菩提,即示相作证劝修,则一念心中皆具足也。 ○三赞僧宝。 天人得道,此为证。 肇公曰:初转法轮,拘邻等五人八万诸天得道,此常清净之明证也。 ○二、结成。 三宝于是现世间。 肇公曰:觉道既成,佛宝也;法轮既转,法宝也;五人出家得道,僧宝也。于是,言其始也。 灯曰:三宝之义有四:一、相从三宝;二、别相三宝;三、住持三宝;四、一体三宝。今是相从,所谓从佛有法,从法有僧是也。 观解者,即观一体三宝,能观觉智为佛宝,所观谛理为法宝,谛智和合为僧宝。 ○三赞美。 以斯妙法济羣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肇公曰:九十六种外道,上者亦能断结,生无色天。但其道不真,要还堕三途。佛以四谛妙法,济三乘众生,无有既受还堕生死者。故曰:一受不退,永毕无为,故常寂然。生老病死,患之重者,济以法药,故为医王长也。法轮渊广难测,法海流润无涯,故德无边矣。 灯曰:此赞美偈虽曰赞法,实兼美佛僧。葢以斯及大医王即当美佛,度老病死即当美僧,言简而意周矣。 观解者,观心妙性,清净常住,即度老病死也。此之法海,孰有边涯? ○三、赞渐中说法功德四:初、赞佛心平等。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虗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肇公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之风不动,如来犹四风之吹须弥也。于善不善等以慈者,截手不戚,捧手不欣,善恶自彼,慈覆不二。夫有心则有封,有封则不普,以圣心无心,故平等虗空也。人宝敬承者,在天为天宝,在人为人宝,宝于天人者,岂天人之所能?故物莫不敬承也。 灯曰:至人惟道是珍,毁誉善不善,自于人于己无预,故其心不动,犹如须弥然,而若独守乎此,犹小乘也。如来于善不善,则又等之以慈,故其平等之怀,又犹若虗空焉。且将同与之乐,何嗔喜之足萦其怀哉? 观解者,一心三谛湛然不动,生佛平等闻若虗空,于九界不善观之则拔其苦,于佛界善照之则与其乐也。 ○二赞神力难思。 今奉世尊此微葢,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干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覩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肇公曰:自欣所献小而覩变大也。所奉至微,所见至广,此是如来哀愍之所现也。十力是如来之别称耳。十力备故,即以为名。 灯曰:此正赞渐中方等将说法时,先现以不思议之神变也。宝葢示现,其所表示虽具四双,然而至要又在后三,即慈果体用。向之所赞成道等慈,即慈果法体也。神变现葢,即从体起用中感应神通。下去四偈,即现身说法,眷属利益也。 ○三赞应身普遍。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 肇公曰:法身圆应,犹一月升天,影现百水也。 灯曰:此正大师演华严日譬,照于平地,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也。论佛之垂应,遍于十界,今既曰各见世尊,则但言佛应。此应对机,分乎四种:一、对藏教机,应丈六佛;对通教机,应合身佛;对别教机,应报身佛;对圆教机,应法身佛。或一身对多机,或多身对多机,此不必定。但此经说在方等,合具四教,佛如现土,既分胜劣,应身岂得无之?然如来但是一身,岂有差别?惟随所见不同耳。 观解者,观一心即空见应身佛,即假见报身佛,即中见法身佛。 ○四、赞说法微妙三:初、一音各得解。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肇公曰:密口一音,殊类异解。 ○二一音随所解。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肇公曰:佛以一音说一法,众生各随所好而受解。好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各各异受异行,获其异利。上一音异适,此一法异受也。 ○三一音获四益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难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肇公曰:众生闻苦报则恐畏,闻妙果则欢喜,闻不净则厌离,闻法相则断疑。不知一音何演,而令欢畏异生,此岂二乘所能共也? 灯曰:三偈皆赞一音说法,所不同者,一随类各得解,一各各随所解,一或有恐畏欢喜等故也。然则得解在于机,所解在于法,恐畏则言其得解、所解、获益之不同。总而归之于不可思议者,在佛则一音异说,在机则异闻、异思、异修、异益。又总归之,则在于神力不共,故知不共之力,在应不在机。肇公云:不与二乘共。此非知言矣。天台大师判一代圣教,化仪之教四,曰:顿、渐、秘密、不定;化法之教四,曰:藏、通、别、圆。于方等时,则八教具有,而于此经亦复具之。何者?于化法,则此经四教具谈;于化仪,则顿、渐正其所施。如随类得解,各各随解,各各获益之法,则在于化法四教,与夫化仪顿、渐。若夫一音异语,神力不共,正言秘密、不定二教,惟其中间,或为此人说顿说渐。若彼此互相知,则判为不定;彼此互不相知,则判为秘密。以此而观,则今文三偈,正言如来于此经方等、顿、渐交织,偏、圆互陈,不思议神力不共之妙,有如此也。 观解者,以本具佛界,观本具九界,生佛交参,一三相即,一音异解可也,异音一解可也,能解所解,各受各益,即其相也。 ○三、汇赞四:初、赞万行功德。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稽首住于不思议,稽首住于不共法。 肇公曰:此下称德而致敬也。 灯曰:佛有万行功德,具如般若所明,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三三昧等法,具在法数,须者往检。 观解者,观一心具足诸法,了无三惑垢染,即为具足十力诸功德也。 ○二赞永断生死。 稽首能断诸结缚,稽首已度于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肇公曰:彼岸,涅盘岸也。彼涅盘岂崖岸之有?以我异于彼,故借谓之耳。 灯曰:诸结缚,生死之因也。诸世间生死道,结缚之果也。如是因果,皆名此岸。若修六度之行,则能从此岸到于彼岸也。 观解者,迷此一心为三惑染,即为此岸;观此一心具三德性,即为彼岸也。 ○三、赞三智微妙三:初、假智微妙。 悉知众生来去相。 肇公曰:众生形往来于六趣,心驰骋于是非,悉知之也。 灯曰:此赞如来具足究竟道种出假智,悉知九界众生死此生彼往来诸相也。 ○二、赞空智微妙。 善于诸法得解脱。 肇公曰:我染诸法,故诸法缚我。我心无染,则万缚斯解。 灯曰:此赞如来具足究竟入空智,而于诸法得解脱也。 ○三、赞中智微妙二:初、赞双遮智。 不着世间如莲华。 灯曰:此赞如来究竟具足,中道双遮,智如莲华,于污不染,于净不着,高出空有,赫焕无方也。 ○二赞双照智。 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罣碍。 肇公曰:出入自在而不乖寂,故常善入。万法幽深,谁识其涘?唯佛无碍,故独称达。 灯曰:此二句赞如来究竟具足中道双照。智照于空,故曰常善入于空寂;行照于有,故曰达诸法相无罣碍。秪一如来大圆觉体,惑无不尽,理无不圆,智无不究,行无不备,如杂色褁摩尼,光随色现,随假见假,随空见空,随中见中,所谓妙境元无空、假、中,而亦不离空、假、中。众生理然,菩萨名然,观然、似然、分然,惟佛与佛究竟而然。 ○四赞谛智皆空。 稽首如空无所依。 肇公曰:圣心无寄,犹空无依。 灯曰:有小空,有大空,有大大空、极大空。小空则空其有,大空则空其空,大大空则空有二俱空。二俱空则为中,极大空则中亦空。法华所谓究竟涅盘,常归于空是也。今于三智而皆空,即极大空。葢不空则有所依,惟其俱空,故曰稽首如空无所依。 观解者,观一心三谛圆融无碍,是为一心三智,是为莲华出水,是为如空而无所依。 ○二、正宗分十三:初、佛国品二:初、补释品题。 肇论曰:名无召体之功,体无当名之实。无名无实,则名实安在?大师云:此真谛意耳。佛事门中,无名无以召体,无实无以当名。是则万法虽多,假实而已。假实虽二,依正备焉。故仁王经并大论明假名、五阴、国土三种之法,而天台复充而扩之,每法各具一千,合华严十界、法华十如,谓之百界千如、三千性相。而此三法,莫不举一以全收,虽三而即一。是以如来说诸法,不外此三。或但说假名而收实法,或但说五阴而收国土,或但说国土而收五阴,随机宜乐,而法无定在。若此经五百长者之所启请,则以国土而收五阴与夫假名也。但国土之类,而有四差:一、六凡国土,天台判为凡圣同居土;二、二乘国土,天台判为方便有余土;三、菩萨国土,天台判为实报庄严土;四、诸佛国土,天台判为常寂光土。今经品题,首称佛国,缘名求实,宜是寂光。第经文所谈,多是应土,约义定判,合是同居。或恐胜能摄劣,而劣不能兼胜,故举佛国以兼下三。况是佛之应土,即应土谓之佛国,义亦无妨。第五百长者既是圆机,而佛国之行,必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是则四种国土,该乎性相,后之学者,不可不知。今试为言之曰:有理具四土,有事造四土,于理具中,又有真如不变体中之四土,有随缘染净一念中之四土。初义者,即含生本有心性,自无始际,本然清净,法尔具足十种法界,每界各有假名,五阴国土,六凡国土,即凡圣同居土,二乘国土,即方便有余土,菩萨国土,即实报庄严土,诸佛国土,即常寂光土。楞严所谓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十界七大,莫不如是。随缘染净一念中四土者,正以上之所明,真如不变之体,而能不变随缘,造心法界,即众生根尘相对,一念心起,或圣或凡,或染或净,悉皆具足性相三千,莫不全真如不变之体,而随缘即一念,当处即真如而不变。故楞严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华严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又复应知,真如不变体中,所具四土,与随缘一念,以至一色一香,所具四土,无二无别。葢真如不变之体,随染缘具,造九界时,既不变以随缘,是以即随缘而不变。故真如性中之性具,无法不备,而随缘一念亦性具,无法而不备。真如性中之性体,清净本然,不加造作;而随缘一念亦清净本然,不加造作。真如性中之性量,周遍法界,竪穷横亘;而随缘一念亦性量,周遍法界,竪穷横亘。故教中言:惟心净土,本性弥陀。葢本乎此也。今五百长者乃请说佛国因果。既是圆机,宜修圆道。如三心九行,皆全性以起修,则全修而在性。全性以起修,则以性中惟心净土,而修事中惟心净土;全修而在性,则以修中惟心净土,而在性中惟心净土。岂不理惟心而事亦惟心,性惟心而修亦惟心?故得因惟心而果亦惟心。以故五百长者闻佛所说净国因果、三心九行,即思即修,即于言下霍然大悟,皆得无生法忍。以证验修,圆顿可知。然而无生法忍,位在初住。其所证土,在分真实报,亦名分真寂光。实报为能证报身之智,寂光为所证法身之性。大师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经文乃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岂非依法报之土,而为众生示现乎应土耶?四土名相,具出天台观经疏,须者往检。 二、正释经文二:初、经家叙起。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 ○二、机应扣发二:初、长者启请二:初、述先已发心。 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肇公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徧知。道莫之上,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徧知也。 ○二、请依愿修行二:初、愿闻佛果。 愿闻得佛国土清净。 ○二、愿说佛因。 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诸长者子先已发心,愿闻佛国因果者,此如华严善财童子参诸知识,皆云我已先发道心,不知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之义同。葢凡修行先须发心,其若不然,则因无所依而果无所归。然而发心又先须见道,所谓见道而后发心,发心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果是也。故天台止观明十乘观法:第一、观不思议,即见道也;第二、真正发菩提心,即发心也;第三、善巧安心止观,即修道也。后之七乘皆修因证果中事。今五百长者既覩宝葢不思议变,即见道也;已发道心,即发心也;愿闻佛国因果,正为修行请也。发无上道心,即四弘誓愿。大师谓发此道心,厥位有三:一、名字位发,肇公所谓发僧那于始心是也;二、相似位发,仁王所谓十善菩萨发大心是也;三、分真位发,华严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也。今长者子或在名字,或在相似,不可定判,以示迹同人,闻品获益,方入无生法忍故也。第所发之心与所请之行,悟境而起,略有两种不同:有覩正报微妙,竟取佛道而发心者;有覩依报微妙,竟取净土而发心者。今长者子因覩神变,葢中现土,生欣乐心,是故启请佛国因果。然此又有正、傍两意:正意为自行,兼摄众生;傍意为化声闻,芽焦种败,于净佛国土不生好乐之心,俾其耻小慕大耳。 ○二、如来许答三:初、赞善许说。 佛言:善哉!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二、受教只听。 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三、正为宣说四:初、总标净土之因三:初、全标。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佛大医王对病发药,今对大乘发轸,便与小乘异。葢小乘之果,无身而亦无土,为己而不为人。如宝积长者之所启请,而曰:愿闻佛国土清净。则已知佛果身土之不无矣。而如来又适逗其宜,而曰: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迹此而观,菩萨何甞为一己而修佛国之因哉?正以菩萨成佛时,法报殊胜,而妙应无方。夫法报殊胜,既谓之自受用身,惟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即谓之一已,亦复何妨?惟妙应无方,则身大土大,未甞有夫主而无伴者,亦未甞有夫伴而无众与所化众生者。是以菩萨独请于净佛国土,而如来方告之以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非职此之故欤?虽然,此其中间,又当辨以纯杂之不同,来净秽之殊致。若吾释迦之应于娑婆众生也,言其心,则分乎染净;言其行,则别乎善恶。故于其土,则谓之堪忍,谓之五浊,谓之凡圣同居秽。即其身子、梵王二人所见,已自不同,矧其诸乎?若吾弥陀之应于清泰众生也,言其心,则净而非秽;言其行,则善而非恶。故于其土,则谓之极乐,谓之清泰,谓之凡圣同居净。虽品位有不同,入道有差降,然而登阿鞞䟦致,其则一也。是以如来下文,释以随所化调伏众生等,及三心九行,皆为摄受众生设也。 ○二、正释二:初、征。二、释四:初、横约所化众生多少取土广狭释。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 ○二、竪约所调众生染净不同取土胜劣释。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 ○三、横竪约何国入佛智慧取土胜劣释。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四、横竪约何国起菩萨根取土胜劣释。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释此四文科为横约竪约者,经义包含如来于自受用法报土下,应三土有此横竪二义也。此皆即横而论竪,即竪而论横,一一土中皆有二义。如初科横义,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或横在同居,则以因中所化众生多少以取佛土广狭。同居既然,则方便实报亦然,此横中具竪也。次科竪义,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此则竪约三土论也。葢若以念佛戒善澄浊调伏众生,此则以伏为伏,而取同居净为佛土也。若以空观破见思浊调伏众生,此则以破为伏,而取方便净为佛土也。若以假观及以中观破尘沙无明调伏众生,亦以破为伏,而取实报净为佛土也。此虽竪论,亦须约横,皆有随所化众生多少以取三土之广狭也。三四两科,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起菩萨根而取佛土,亦各具横竪二义。约横义言之,则或有于娑婆入佛智慧起菩萨根而取佛土者,或有于极乐入佛智慧起菩萨根而取佛土者。约竪义言之,或有于同居入空假中佛智慧起四教菩萨根而取佛土者,或有于方便入假中佛智起别圆两教菩萨根而取佛土者,或于实报入中道佛智起圆教菩萨根而取佛土者。如是种种取土不同,皆为摄取众生也。 观解者,观一念性具十界,各有三法:一假名,二五阴,三国土。本有佛果国土,即佛国清净。而此佛国具九界国土,即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观其即空假中,即是俾本有九界各各复本,即是净土之行,成佛智慧,起菩萨根也。 ○三、重释三:初、说法。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二、喻说三:初、正喻。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 ○二反喻。 若于虗空,终不成就。 ○三双合 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者,此显非惟用空兼用于地,用地宫室方有所依,用空建立方无有碍也。若于虗空终不能成者,虽用于空而无所碍,不知宫室离地而无所依矣。用于地所以喻为成就乎众生也,用于空所以喻修行乎佛智也。般若不云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所以用于空也,生其心所以用于地也。如是则空假而并行、有无而兼畅,净佛国土其在是乎!其在是乎! 观解者,从假入空,自净烦恼,依空而无所碍也。从空入假,化度众生,依地有所建立也。方空而即假,方假而即空,双遮双照,空地而兼用也。 ○二、别出净土之行二:初、三心,二、九行。三心为之正,九行谓之助。正助合行,净土之因此立。夫土之美恶,职由心行。所谓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恶,覩二方之麤妙。然则心行善恶,又职由乎众生。前文立譬,虽空地而兼用。苟无材木,徒空之与地,而亦奚以为?今明三心九行,正构宫室之材木。三心其犹梁柱也,九行其犹众材也。二者合营,宫室备矣。上可以奉养乎父母尊长,中可以周旋乎昆弟朋友,下可以赡给乎妻子僮仆。无一人而不获其利,然后可以称世间之大长者也。出世长者之修净土亦然。楞严虽曰同业别报,实同业同报居多。是则净土者,非一人之净土,乃众人之净土。众人之所以得心净行善者,实由菩萨之所教化而成也。然而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是故己心之不直不深不大乘,而欲不谄具足功德大乘众生来生其国,未之可也。己行之不施不戒等,而欲能舍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亦未之可也。然则众生是菩萨净土者,果也。三心九行自行兼人者,因也。佛国因果,又在是也。今先明三心三:初、直心二:初、标,二、释。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二、深心二:初、标,二、释。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三、大乘心二:初、标,二、释。 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夫因望果成,果由因克,犹影响之相符,形声之不忒,此必然之理,不可以毫发易也。若净土之地,平如海掌,无诸坎阜,岂谄曲心之所感乎?七宝合成,了罔寒暑,岂不具功德心之所致乎?坐宝莲华,乘诸宫殿,岂小乘心之所召乎?事释尚然,矧其理也。夫事非理不成,理非事不济。世儒之直,亦制以礼,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夫礼者,理也。理体乖度,直云乎哉?故今之所谓直者,三智捷观竟造,无诸委曲相也;深者,三谛穷源极底,无功不圆,无德不备也;大乘者,运载荷负,游于四方,直至道场也。是故三藏菩萨,三祗伏惑,制而不断,空智未圆,曲而非直矣;此智诣理,不尽不精,浅而非深矣;运载无多,到空彼岸,非大乘矣。通教菩萨,但破见思,犹存习气,心非直矣;但证真谛,诣理未圆,心非深矣;运载出尘,到空彼岸,非大乘矣。别教菩萨,先空次假,次第修中,心非直矣;分证三谛,未臻彼岸,心非深矣;运载荷负,中道而住,非大乘矣。惟今圆教,三智于一心中修,直至道场,于其中间,无委曲相,方名直心;三谛于一心中造,理尽渊府,究畅实际,方名为深;理乘得乘,及以随乘,一运一切运,游于四方,直至道场,方名为大乘。以此三心而为之本,然后兼修九行,方得名为心与行而俱善,因与果而兼美。是则众生是菩萨净土者,又三心为之本也。 观解三心者,三观于一心中修,直往无前,即是直心;三谛于一境中照,穷边到底,即是深心;四弘于一心中具,运载普广,即是大乘心。 ○二、九行九:初、六度。六度义,如法界次第。初门六:初、布施二:初、标;二、释。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二、持戒二:初、标,二、释。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三、忍辱二:初、标,二、释。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四、精进二:初、标,二、释。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五禅定二:初标,二释。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 ○六、智慧二:初、标,二、释。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六度是菩萨净土者,净土之中,必居一切能舍众生,菩萨自非布施以取净土,则不能摄之矣;净土之中,必居十善道满愿众生,菩萨自非持戒以取净土,则不能摄之矣;净土之中,必居三十二相庄严众生,菩萨自非忍辱以取净土,则不能摄之矣;净土必居勤修一切功行众生,菩萨自非精进以取净土,则不能摄之矣;净土必居摄心不乱众生,菩萨自非禅定以取净土,则不能摄之矣;净土必居正定众生,菩萨自非智慧以取净土,则不能摄之矣。是则众生是菩萨净土者,又六度为之本也。观心六度者,观心清净,三惑顿舍,即是布施;关止非恶,一切不入,即是持戒;五住二死,侵辱无嗔,即是忍辱;不杂余行,止观不退,即是精进;三止伏惑,心波恬静,即是禅定;三观破恶,慧日朗照,即是智慧。 ○二、四无量心二:初、标,二、释。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教乘法数云:大慈无量心能与乐,大悲无量心能拔苦,大喜无量心庆彼乐,大舍无量心冤亲等,亦名四等。 观心。四无量心者,九界之性,即是佛性,而与此乐,即慈无量心。为三惑染,受九界苦,而誓拔此苦,即悲无量心。与乐拔苦,心生欢喜,即喜无量心。虽生欢喜,非关法爱,即舍无量心。 ○三、四摄法二:初、标,二、释。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肇公曰:以四等法摄众生,为四摄也。一者惠施,财法二施,随彼所须。二者爱语,以爱心故,和言随彼所适。三者利行,随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进其善,故名同事也。 观心四摄法者,由观心十界,便五阴国土得显,此之财施,即是法施,即以二施摄也。观此十界,即我心性,佛语心为宗,即爱语摄也。观心浮沉,以止观伏之起之,即方便利行摄也。遇昏动之恶,同其恶而破其恶,遇明静之善,同其善而复其善,即同事摄也。 ○四方便二:初、标,二、释。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肇公曰:方便者,巧便慧也。积小德而获大功,功虽就而不证,处有不乖寂,居无不失化,无为而无所不为,方便无碍也。 观心方便者,性中具修,修中具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药中有病,病中有药,达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回止而作观,回观而作止,当观病中而即药,弗使药中而生病,即方便无碍也。 ○五、三十七品二:初、标,二、释。 三十七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肇公曰:念处、四念处,正勤、四正勤,神足、四神足,根、五根,力、五力,觉、七觉,意道、八正道,合三十七,义在他经。 观心三十七道品者,根尘相对,一念心起,现前可观,即为色阴。观此色阴,尘污真心,观色即不净。受、心、法皆不净色故,而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平平受。有受即有苦,即观受是苦。身、心、法皆是苦受故而有想,想故而有行。观此想、行之心,悉皆无常。以无常故,色、受、法亦皆无常想故而有识。识之为法,本无有我,而凡夫计着有我,四性推之,我何所在?如是遍观色、受、想、行,亦无有我,是为观心四枯念处也。为彼凡夫堕于四倒,故观四枯。须知一念之心,性本真实,具足四德,是故观心四处,即常、乐、我、净,是为观心四荣念处也。又复观心中道,双遮双照,非枯非荣,双照荣枯,即于娑罗双树而般泥洹,是为于一心中观四念处也。果能如是观心,则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长,是为观心四正勤也。如是念念乐欲,专念不忘,则此观心有进无退,智慧开朗,是为观心四如意足也。能如此观四种念处,既生正勤,又生四如意足,则真信、精进、深念、禅定、智慧悉已成根,能排痴怠等五障,是为观心五根五力也。根力既成,苟于念处观中忽生昏沉,则以念为主,而择法、精进、喜三种觉支善能起之;忽生浮动,则以念为主,轻安、定、舍三觉支善能安之,是为观心七觉支也。能具如上道品,则于观门之中,若见、若语、若思惟、若业、若命、若精进、若念、若定,无不一一皆归于正,是为观心八正道也。 ○六、回向二:初、标,二、释。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回向心有四:一、回事向理。如前所修六度等行,苟不回此以向实理,则行成有作,事属缘修成。凡夫浅行三藏事度,故须回向了达,虽弹指散华,低头合掌,皆全性起修,体侔法界。故菩萨所修,福不唐捐,一礼一忏而罪消尘劫,一施一戒而功等虗空。二、回小向大。三、回自向他。四、回因向果。回此事理相即之行,向于众生大乘及与佛果,所谓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也。 观心回向者,一念识心,始既达真如不变以随缘,今乃了随缘而不变。回此随缘不变者,以向不变以随缘,则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己向他,皆在是矣。 ○七、说除八难二:初、标,二、释。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肇公曰:说除八难之法,故土无八难也。 观心说除八难者,观九界修恶即是性恶,性恶融通即是性善,无修恶可论,即说除八难也。 ○八、自守戒行二:初、标,二、释。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者,自守戒行固为美矣,若讥人之阙,此独行庸夫无兼人之德也。菩萨志在自行及以兼人,故自守戒行而不讥彼阙。自守戒行所以自护也,不讥彼阙所以护人也。自护则不恃乎己长,护人则不攻乎彼短,如是则菩萨摄物之化、道行自行之功德备矣。上言众生来生其国者,明土净故来净众。今回向下二心,正明土净有依有正。初言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言依报净,凡净土中一切功德无不足具也。二三无有三恶八难,无有犯禁之名,言正报净,苟一有此又不得名净土矣。 观心自守戒行,不讥彼阙者,观现在一心,即空假中,自守戒行,防非止恶矣。不讥过去之阙,未来亦然。 ○九、十善二:初、标,二、释。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十善之报,一一主对可知。 观心十善者,行者修入、住、出三昧。调身不低不帛,即身三不恶。调息不涩不滑,即语三不恶。调心不沉不浮,即意三不恶。 ○三、总结因行生起二:初、约十二行展转生起十二:初、直心能发行。 如是,宝积!菩无随其直心则能发行。 ○二、发行得深心。 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三,深心意调伏。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 ○四、随意调伏如说行。 随其调伏,则如说行。 若照映前文生起次第,应云随其直心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得大乘心,随大乘心则能发行。今则略去大乘心而不言,且发行又越其伦次而上,或译人之讹脱,亦未可知。若强为之解,则大乘自无其体,以直心深心而为之相。今虽不言大乘,已列二心,则大乘在其中矣。又先发行后得深心者,正以深心是其理性,须先发行而后得之,理之固然。得深心则意调伏者,必入深理而心意方得调伏,理亦固然也。随意调伏则如说行,此如说行,正是前三心之后以修六度之行也。 ○五、随说行能回向。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 ○六、随回向则有方便。 随其回向,则有方便。 ○七、随方便则成众生。 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 前文六度行后,更有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品,说除八难,自守戒行,十善六科。今生起结成,皆略去之。而方便又在前列,或是译人失次讹脱。若以意解,则此之六科,皆是重出。如如说行,六度行中,悉备之矣。惟方便回向,正是行门善巧。故菩萨依三心修六度行时,能如是方便回向,则能成就众生也。 ○八、成众生则佛土净。 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此一科经,正当结归最初总答。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是则菩萨欲得果上佛国净土,应修净土之因。如此之因,又在众生之类。欲众生之类,又在自行及以化他,修乎三心九行。心行若成,方能成就众生。能成就众生,方得佛土清净也。 ○九土净则说法净。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 ○十法净则智慧净。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 ○十一、智净则其心净。 随智慧净,则其心净。 ○十二心净则功德净。 随其心净,则功德净。 前第八科,已自结成佛国净土因之与果。九至十二,皆说已成净土后之事。葢言若佛土不得清净,则佛所说法亦不得清净。如吾世尊五时说法,有刚强浊恶之言,不净苦空之教。正以所化众生不能纯净,故所取国土不得清净。土不净故,说法亦不得清净。夫智慧为能说,教法为所说。由说法不清净,故显智慧亦不清净。智慧为所生,心为能生。所生智慧不清净,故显能生之心亦不清净。心为其主,功德是其所成。由能成之心不清净,故显所成功德亦不清净。功言其力,德言其用。此有二义:一则如上三心九行,皆以心为功德之主。二则总之心不清净,故四十九年教化众生之力用不得清净。略如八相成道,有托胎、住胎、出胎、出家、降魔、入涅盘之相,皆为堪忍众生之所示现。极乐弥陀,则异乎是。是以释迦说法及以功德,皆不得清净也。此以迹求之也。若以本求之,则又有因疑现土之文在也。 ○二以心净土净则佛土净总结。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之行,虽复种种,要以心净而为之主。故上展转结归末云:随智慧净,则其心净。是则心净为之本,土净为之末;心净为之因,土净为之果。葢性具国土,本然清净,众生不得其净者,三惑修染以为之污,众行修恶以为之害也。故如来说净土行,始于三心,后以九行。三心修,则修染无;九行行,则修恶去。修染无,然后其心净;修恶去,然后其功德成。净土之行,究竟指归,其在是欤!或问:教门所说惟心净土,与此文心净土净,同异云何?答曰:不同。葢惟心净土,言性不言修;心净土净,言修不言性。第性本因修而说,修须藉性而修。今经佛国因果之宗,既是圆人,禀兹圆教,先悟惟心净土之旨,后为心净土净之修,然后可证真性解脱之果也。 观解者,天台净名疏云:观心性本净,犹如虗空,即是性净之境,境即国也。观智觉悟此心,名之为佛。初观名因,观成名果。若论自行,即是心王无染;若论化他,即是心数解脱。智慧数为大臣,能排诸数上惑,以还心原清净土也。故云心净即佛土净也。又随四教所明四心,此四种心净,即四种佛国悉净。此四种心,只是一自性清净心。此心若净,一切佛土皆悉净也。 ○四、因疑现土显净二:初、承佛兴疑。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肇公曰:土之净秽,固非二乘所能及也。如来将明佛土常净,美恶生彼,故以威神发其疑念,以生言端,故言承也。 ○二、佛知释疑四:初、如来正告二:初、喻说二:初、如来问。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二身子答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二、法说二:初、过归众生。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国严净非如来咎。 ○二责归身子。 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二、梵王助显三:初、梵王见净。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什公曰:佛土清净,阶降不同。或如四王天,乃至如六欲天;或如梵天,乃至如净居;或有过净居天。过净居天者,唯补处菩萨生此国也。称适众心,故现国不同。螺髻所见,如自在天宫,复是见其所应见耳,而未尽其净也。下言譬如宝庄严佛国,始是释迦真报应净国,净国即在此世界。如法华经寿量品中云:此净秽同处,而不相杂。犹如下一器中,有二种食应,二种众生。 灯曰:什公谓净秽同处而不相杂,此诚然也。但言宝庄严土是释迦真报净土,未必尽然,谓之应土可尔。至于或如四天王等,此亦应土,众生所见不同尔。 ○二、身子见秽。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眼有五用不同:肉眼碍非通,天眼通非碍,慧眼见于空,法眼见于俗,佛眼无所见,无所而不见。是则舍利弗已证四果,具足慧眼,应见于空。今见山林、土地、沙者,仍以未尽果缚肉眼而见之也。 ○三净归佛智。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土清净。 佛智平等不二,故能净秽一致;众生肉眼差别,故使净秽差殊。是则净秽由人,非关于土。 ○三、神力现净五:初、按指现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足指按地。按者,寂也,表寂然不动也,与楞严按指义同。一按手指,一按足指。经云: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岂非二经皆显其寂然不动,而大用现前耶?其中旨归,大要有四:一则示其常情可回,二则显其土体常净,三则示其心净土净之要,四则破其执情,定谓净秽有无。此亦佛国因果之大旨,是不可不讲也。 ○二勅令试观。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三身子。领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本所不见不闻者,阿含十二年中,唯闻小法,唯见小通。今所示说,异乎昔时,诚所谓希有难信之法也。 ○四、明了开示三:初、法说。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土之净秽,独谓之众生业力,善恶所感既不可,独谓之佛力,示现净秽亦不可,乃自力他力之所共成,如世之狴牢然,非罪恶而不入,非王法而不加之楚也。 ○二、喻显。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三合法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肇公曰:始生天者,欲共试知功德多少,要共一宝器中食。天馔至白,无白可喻。其福多者,举之向口,饭色不异;若福少者,举之向口,饭色变异。在器色一,在手不同。饭岂有异?异自天耳。佛土不同,方可知也。 ○五众会获益。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生法忍,圆教往判位在初住,别教往判位在初地。此经发起正因五百长者子,而佛国因果之所起请又复因之,以故经家序当机闻品获益,乃云皆得无生法忍。天台判经顿渐偏圆,全以当机得益以为品定。以此而言,则此经判归圆顿宜矣。八万四千人发无上道心者,既让当机得证无生法忍位在前,则后之得益宜退一位,同仁王十善菩萨发大心位在圆家七信也。 ○四、佛摄神力二:初、正明。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 肇公曰:非分不可以久处,故还彼所应见也。 ○二、获益二:初、远尘离垢。 求声闻乘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肇公曰:国土秽而可净,净而复秽,因悟无常,故得法眼净。法眼净,须陀洹道也。始见道迹,故得法眼名。尘垢,八十八结也。 ○二、漏尽意解。 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肇公曰:无着之道,于法无受,无染漏尽,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 灯曰:夫土体本净,有所见不同者,见道不见道殊,修道不修道异,证果不证果别也。是故诸长者子,闻佛国因果圆顿之道,随见道而修,即于神通变土之间,而变其凡情,以证圣果。序经者继此以明获益,而曰得证无生法忍。若夫声闻之机,岂不同闻同见,然而终是小根小行,即不蒙益。必待佛摄神足,世界如故,然后知有为法皆悉无常,方证初果四果。行随解进,果逐行成,圆不圆所以分,净不净所以隔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国土一千,本然清净。见不清净者,三惑为之染也。故以三种止观,观此国土,即空假中。即以足指按地,宝庄严现。得圆解者,于此即悟无生。迷性具者,于兹且见无常。 (卷第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