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维摩诘经卷第二
后秦释僧肇撰
方便品第二
什曰:此品序净名德者,非集经者之意。其方便辩才,世尊常所称叹,故集经者承其所闻以序德耳。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
什曰:将序其德,先明修德之所由也。
深植善本。
什曰:功德业也。肇曰:树德先圣,故善本深殖也。此经之作起于净名,其微言幽唱亦备之后文。出经者欲远存其人以弘其道教,故此一品全序其德也。
得无生忍。
什曰:慧明业也。如来已尽,则以智为名。菩萨见而未尽,而能忍受不退,故以忍为名也。肇曰:所以菩萨无生慧独名忍者,以其大觉未成、智力犹弱,虽悟无生,正能堪受而已,未暇闲任,故名忍。如来智力具足,于法自在常有闲地,故无复忍名也。
辩才无阂。
什曰:既具二业,以辩才说法化众生也。肇曰:七辩也。
游戏神通。
什曰:因神通广其化功,亦以神通力证其辩才。如龙树与外道论议,外道问曰:「天今何作?」答曰:「天今与阿修罗战。」复问:「此何以证?」菩萨即为现证,应时摧戈折刃,阿修身首从空中而坠落,又见天与阿修罗于虚空中列阵相对。外道见证已,乃伏其辩才。神通证辩,类如此也。肇曰:经云「菩萨得五通」,又云「具六通」,以得无生忍三界结尽,方于二乘,故言六;方于如来,结习未尽;故言五也。
逮诸总持。
什曰:智慧能持实相亦名持。余持如《大智度论》中说也。肇曰:总持义同上。经云「有五百总持」,亦云「无量总持」也。
获无所畏。
肇曰:菩萨四无所畏也。
降魔劳怨。
肇曰:四魔劳我,故致为怨。
入深法门。
肇曰:诸法深义有无量门,悉善入也。
善于智度通达方便。
肇曰:到实智彼岸,善智度也。运用无方,达方便也。
大愿成就。
什曰:初发心之时,其愿未大或大而未成,大而成者唯法忍菩萨也。如无量寿四十八愿,是大愿之类也。肇曰:大愿,将无量寿愿比也。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
肇曰:群生万端、心趣不同,悉明了也。
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肇曰:三乘诸根利钝难辩,而善分别。
久于佛道心已纯孰决定大乘。
肇曰:七住以上始得决定也。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
肇曰:身口意有所作,智慧恒在前,故所作无失也。
住佛威仪。
肇曰:举动进止不失圣仪。别本云「具佛威仪」,什曰:谓能变身作佛,举动进止悉如佛也。
心大如海。
什曰:海有三德,一曰深广无边、二曰清净不受杂秽、三曰藏积无量珍宝。菩萨三德,义同海也。肇曰:海有五德,一澄净不受死尸、二多出妙宝、三大龙注雨滴如车轴受而不溢、四风日不能竭、五渊深难测。大士心净,不受毁戒之尸、出慧明之宝、佛大法雨受而不溢、魔邪风日不能亏损、其智渊深莫能测者,故曰心大如海。
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
肇曰:诸佛所称、人天所敬,彼何欣哉?欲度人故,现居毗耶。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肇曰:至人不现行;现行六度者,为摄六弊耳。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肇曰:沙门,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趣涅盘也。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
肇曰:三界之室宅也。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肇曰:梵行清净,无欲行也。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肇曰:在家若野,故言远离。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
肇曰:外服宝饰而内严相好也。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肇曰:外食世膳而内甘禅悦之味也。
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
肇曰:因戏止戏。
受诸异道。
什曰:现受外道法也。
不毁正信。
肇曰:同于异者,欲令异同于我耳,岂正信之可毁哉?受,谓受学异道法也。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肇曰:世典虽尽明,所乐在真法。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什曰。诸有德者能致供养,能致供养者复供养此贤,所以为最也。肇曰:含齿无不敬、净养无不供,故曰为供养之最。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肇曰:外国诸部曲皆立三老,有德者为执法人,以决乡讼、摄长幼也。净名现执俗法,因此通达道法也。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肇曰:法身大士瓦砾尽宝玉耳。若然,则人不贵其惠。故现同求利,岂喜悦之有?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
肇曰:四衢要路,人所交集,随彼所须而益焉。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
肇曰:治正法,律官也。导以正法,使民无偏枉,救护一切也。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
肇曰:天竺多诸异道,各言己胜,故其国别立论堂,欲辩其优劣。欲明己道者,则声鼓集众,诣堂求论,胜者为师、负者为资。净名既升此堂摄伏外道,然后导以大乘,为其师也。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
什曰:如释迦菩萨入学堂说梵书,梵天下来为证,众人信受。斯其类也。肇曰:学堂,童蒙书学堂也。诱开,如太子入学现梵书比也。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什曰:外国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暮多罗,以千两金要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师利于中道变身为白衣,身着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汝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问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是。」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宿殖善本修智慧,闻是说即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将示欲之过,还与长者子入竹林。入林中已,自现身死膖胀臭烂。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肇曰:外国淫人别立聚落,凡豫士之流目不暂顾,而大士同其欲,然后示其过也。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肇曰:酒致失志,开放逸门。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什曰:长者,如今四姓豪族也。声闻于凡夫为胜,如是展转,佛法最胜也。肇曰:凡人易以威顺、难以理从,故大士每处其尊,以弘风靡之化。长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弘出世胜法也。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
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
断其贪着。
肇曰:积钱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故贪着弥深。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
什曰:梵音中含二义,一言忍辱、二言瞋恚。言此人有大力势、能大瞋恚,忍受苦痛、刚强难伏,因以为姓也。
教以忍辱。
肇曰:刹利,王种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转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渐伪,各有封殖,遂立有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为名焉。其尊贵自在,多强暴决意,不能忍和也。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
什曰:广学问求邪道,自恃智慧骄慢自在,名婆罗门也。
除其我慢。
肇曰:婆罗门,秦言外意。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苦行,多恃已道术自我慢人也。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肇曰:正法,治政法也。教以正治国,以道佐时也。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肇曰:所承处重,宜以忠孝为先。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
什曰:非如今内官也。外国法取历世忠良、耆长有德用为内官,化正宫女。肇曰:妖媚邪饰,女人之情,故诲以正直。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
什曰:昔有一贱人来入城邑,见一人服饰严净、乘大马、执宝盖,唱言:「不好。」乃至再三。彼人怪而问曰:「我严净如是,汝何言不好耶?」贱人曰:「君宿殖德本,获此果报。威德被服,人所宗仰。我昔不种福,鄙陋如是。以我比君,犹如禽兽,故自言不好耳,非毁君也。」贱人因是感厉,广修福业。形尊悟物,所益以弘,况以道法化人哉。肇曰:福力微浅,故生庶民也。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什曰:小乘中初梵有三种、大乘中有四种,余上三地亦如是。梵王虽有定慧而非出要,诲以佛慧,故言胜也。肇曰:梵天多着禅福,不求出世胜慧也。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什曰:梵垢薄而着浅,故为现胜慧。释爱重而着深,故为现无常也。肇曰:天帝处忉利宫,五欲自娱,视东忘西,多不虑无常。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什曰:护世,四天王也。诸恶鬼神残食众生,护世四王护之,不令害也。今言尊者道力所护兼及十方也。肇曰:护世四王各治一方,护其所部,使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肇曰:法身圆应其迹无端,故称无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什曰:上诸方便以施戒摄人,施戒摄人则人感其惠,闻其有疾问疾者众,问疾者众则功化弘矣。是以广现方便,然后处疾也。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肇曰:虽复变应殊方妙迹不一,然此经之起本于现疾,故作者别序其事。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什曰: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况于无德而可保也。肇曰:同我者易信、异我者难顺,故因其身疾,广明有身之患。
诸仁者!是身无常。
什曰:诸佛常法,要先以七事发人心,然后说四谛。何等七?一、施;二、戒;三、生天果报;四、说味,味乐味也;五、果报过患,虽有少乐而众苦无量,众生迷于少乐而不觉众苦,犹以芥子置于山顶,唯见芥子而不覩大山也;六、教厌离世间;七、叹涅盘功德。今不说七法直说无常者,将以此会积德已淳、慧识修明故也。复次无常是空之初相,将欲说空故先设无常。所以但说身不说余法,余法中少生着故也。
无力无坚。
什曰:无有能作力也。无坚,体不实也。
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肇曰:身之危脆,强力不能保,孰能信其永固者?此无常义也。
为苦为恼。
什曰:无常故苦,苦则恼生。
众病所集。
肇曰:苦,八苦也,亦有无量苦。恼,九恼也,亦有无量恼。病,四百四病。此苦之义也。
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肇曰:撮摩聚沫之无实,以喻观身之虚伪。自此下至电喻,明空义也。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肇曰:不久,似明无常义。然水上泡,以虚中无实故不久立,犹空义耳。
是身如炎,从渴爱生。
肇曰:渴见阳炎,惑以为水。爱见四大,迷以为身。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
肇曰:芭蕉之草唯叶无干。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
肇曰:见幻为人、四大为身,皆颠倒也。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 梦中妄见,觉后非真。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什曰:形障日光,光不及照,影此现。由无明三业隔实智慧,所以有身也。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
肇曰:身之起于业因,犹影响之生形声耳。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什曰:俄顿异色,须臾变灭。身亦如是,眴息之间有少有长、老病死变。从如沫至如电,尽喻无常也。或以无坚、或以不久、或以不实、或以属因缘,明其所以无常也。下四大喻,喻空无我也。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肇曰:变灭不住,似释无常,然皆取其虚伪不真故速灭不住,犹释空义也。
是身无主,为如地。
什曰:地无常主,强者得之。身亦无主,随事而变,病至则恼、死至则灭,聚散随缘,不得自在也。肇曰:夫万事万形皆四大成,在外则为土木山河、在内则为四支百体,聚而为生、散而为死,生则为内、死则为外,内外虽殊,然其大不异,故以内外四大类明无我也。如外地,古今相传强者先宅,故无主也。身亦然耳,众缘所成,缘合则起、缘散则离,何有真宰常主之者?主、寿、人是一我义立四名也。
是身无我,为如火。
什曰:焚烧林野威声振烈,若勇士陈师制胜时也。实而求之,非有敌也。身亦如是,举动云为兴造万端,从惑而观若有宰也,寻其所由非有我也。肇曰:纵任自由谓之我。而外火起灭由薪,火不自在。火不自在,火无我也。外火既无我,内火类亦然。
是身无寿,为如风。
什曰:虽飘扇鼓作或来或去,直聚气流动,非有存生寿也。身亦如是,呼吸吐纳行作语言亦假气而动,非有寿也。肇曰:常存不变谓之寿。而外风积气飘鼓,动止无常。动止无常,风无寿也。外风既无寿,内类可知。
是身无人,为如水。
什曰:澄净清明洗涤尘秽,曲直方圆随时所适,实而求之,为者竟谁?身亦如是,知见进止应事而迁,假缘成用、乘数而行,详其所因,非有人也。肇曰:贵于万物而始终不改谓之人。而外水善利万形,方圆随物、洿隆异适,而体无定。体无定,则水无人也。外水既无人,内水类可知。
是身不实,四大为家。
肇曰:四非常讫于上。自此下,独明身之虚伪、众秽过患。四大假会以为神宅,非实家也。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什曰:离我,众生空。离我所,法空也。上四句说空无我喻,此直说空无我义也。肇曰:我,身之妙主也。我所,自我之外,身及国财妻子万物尽我所有。智者观身,身内空寂,二事俱离也。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什曰:会而成知,非真知也。求知不得,同瓦砾也。肇曰:身虽能触而无知,内识能知而无触。自性而求,二俱无知。既曰无知,何异瓦砾。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
什曰:无作主而有所作者,风所转也。从无知至无作,更释空无我义也。肇曰:举动事为,风力使然,谁作之也?
是身不净。
什曰:须陀洹虽见四谛,犹惑净色,故四非常后次说不净也。复次上说无常苦无我,此说不净门。为破四颠倒,故说四种观行。行此观已然后能于身不着,身不着已然后能学法身,故先说厌法、后说法身也。
秽恶充满。
肇曰:三十六物充满其体。
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什曰:此明无常所坏,所以苦也。自此以下尽说苦喻也。为灾病苦也。丘井以下,总喻生老病死众苦无量也。肇曰:虽复澡以香汤、衣以上服,苟曰非真,岂得久立?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
肇曰:一大增损则百一病生,四大增损则四百四病同时俱作,故身为灾聚也。
是身如丘井。
什曰: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二鼠啮草草复将断,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上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以着味故而忘怖畏。丘井,生死也。醉象,无常也。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命根也。黑白二鼠,白月黑月也。蜜滴,五欲乐也。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喻众生得五欲蜜滴,不畏苦也。
为老所逼。
肇曰:神之处身,为老死所逼,犹危人之在丘井,为龙蛇所逼。缘在他经也。
是身无定。
什曰:念有死分,无定期也。
为要当死。
肇曰:寿夭虽无定,不得不受死。
是身如毒蛇。
肇曰:四大喻四蛇也。
如怨贼。
肇曰:五荫喻五贼也。
如空聚。
什曰:昔有人得罪于王,王欲密杀,箧盛四毒蛇使其守护,有五怨贼拔刀守之。善知识语之令走,其人即去,入空聚落,便于中止。知识复言:「此处是恶贼所止,若住此者须臾贼至,丧汝身命失汝财宝。宜速舍离,可得安隐。」其人从教,即便舍去。复见大水,缚栰而渡。渡已安隐,无复众患。王喻魔也。箧喻身也。四蛇,四大也。五怨贼,五阴也。空聚落,六入也。恶贼,六尘也。河,生死也。善知识教令走者,谓佛菩萨教众生离恶魔、弃四大、舍五阴。众生从教,虽舍患三恶,而未出诸聚落未免恶贼,复教令乘八正栰度生死流。度生死流已,坦然无为,无复众患也。肇曰:六情喻空聚,皆有诚证,喻在他经。是故《涅盘经》云:观身如四大毒蛇。是身无常,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畏,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为却敌楼橹,目为孔窍,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尊之所弃舍,凡夫愚人常所味着,贪淫嗔恚愚痴罗刹止住其中。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沫、芭蕉之树。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是身易坏,犹如河岸临峻大树。是身不久,虎狼鵄枭雕鹫饿狗之所食噉。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宁以牛迹盛大海水,不可具说是身无常不净臭秽。宁团大地使如枣等,渐渐转小如亭历子乃至微尘,不能具说是身过患,是故当舍如弃涕唾。
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肇曰:阴,五阴。界,十八界。入,十二入。此三法假合成身,犹若空聚,一无可寄。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
肇曰:吾等同有斯患,可厌久矣,宜共乐求佛身。
所以者何。
肇曰:近见者谓佛身直是形之妙者,未免生死寒暑之患,曷为而求?将为辩法身极妙之体也。
佛身者即法身也。
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超三界之表、绝有心之境,阴入所不摄、称赞所不及,寒暑不能为其患、生死无以化其体。故其为物也,微妙无象不可为有、备应万形不可为无,弥纶八极不可为小、细入无间不可为大,故能出生入死、通洞于无穷之化,变现殊方、应无端之求。此二乘之所不议、补处之所不覩,况凡夫无目,敢措心于其间哉?聊依经诚言,粗标其玄极耳。然则法身,在天为天、在人而人,岂可近舍丈六而远求法身乎?生曰:夫佛身者,丈六体也。丈六体者,从法身出也。以从出名之,故曰即法身也。法者,无非法义也。无非法义者,即无相实也。身者,此义之体。法身真实,丈六应假,将何以明之哉?悟夫法者,封惑永尽、仿髴亦除,妙绝三界之表、理冥无形之境。形既已无,故能无不形;三界既绝,故能无不界。无不形者,唯感是应,佛无为也。至于形之巨细、寿之修短,皆是接众生之影迹,非佛实也。众生若无感,则不现矣。非佛不欲接,众生不致,故自绝耳。若不致而为现者,未之有也。譬日之丽天而影在众器,万影万形皆是器之所取,岂日为乎?器若无水则不现矣。非不欲现,器不致,故自绝耳。然则丈六之与八尺,皆是众生心水中佛也。佛常无形,岂有二哉?以前众患皆由有身,故令乐佛身也。然佛道迹交在有,虽复精麁之殊,至于无常不应有异。而令乐之,宜明其意。既云即是法身,非徒使知无有身患,乃所以用断一切众生病矣。斯又引使乐法,乐法之行下法,是以行于法者得佛身也。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肇曰:夫极妙之身必生于极妙之因。功德、智慧,大士二业也。此二业盖是万行之初门、泥洹之关要,故唱言有之。自此下,虽别列诸行,然皆是无为无相行也。以行无相无为,故所成法身亦无相无为。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
肇曰:五分法身。
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
肇曰:禅,四禅。定,四空定。解脱,八解脱。三昧,三三昧。此皆禅度之别行也。
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
肇曰:诸,即上六度也。波罗蜜,秦言到彼岸。彼岸,实相岸也。得无生以后所修众行尽与实相合,体无复分别也。
从方便生、从六通生。
肇曰:七住以上则具六通。自非六通运其无方之化,无以成无极之体。
从三明生。
肇曰:天眼、宿命智、漏尽通为三明也。
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
什曰:始观时系心一处名为止,静极则明,明即慧,慧名观也。肇曰:止定观慧。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肇曰:必断之志、必集之情,此二心,行之纲目也。
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
肇曰:真实善根所以生、不放逸功业所以成,此二心,行之要用也。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肇曰:发无上心岂唯自除病,亦济群生病。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弟子品第三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
生曰:自念寝疾者,自伤念疾也。夫有身则有疾,此自世之常尔。达者体之,何所伤哉?然毗耶离诸长者子皆觐佛听法。维摩诘事应是同,阂疾不豫,理在致伤,故托以崇法,招佛问疾也。
世尊大慈,宁不垂愍。
肇曰:上善若水,所以洿隆斯顺与善仁,故能曲成无悋。动善时至,所以会几不失。居众人之所恶,故能与彼同疾。世尊大慈必见垂问,因以弘道所济良多。此现疾之本意也。生曰:以阂疾不豫妙听,良可哀也。此之可哀理应近者。是哀之为事,宜遣慰问。而佛大慈普念,今也无使,宁不愍之耶。此盖因常情以期使耳,岂曰存己,乃远以通物也。若佛遣使,则向疾之弊怱化成大休矣。返常之致,不亦然乎。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声闻法中诸罗汉无漏智慧,胜菩萨世俗智慧;大乘法中二事俱胜。今用声闻法明大小,故先命弟子也。舍利弗于弟子中智慧第一,故先命之。知其不堪而命之者,欲令其显维摩诘辩才殊胜,发起众会也。复命余人者,欲令各称其美,明兼应辩慧无方也。此下宴坐,梵本云「摄身心」也。肇曰:至人悬心默通,不先形言、冥机潜应,故命问疾也。舍利弗,五百弟子之上智慧第一,故先勅也。如来知诸人不堪而犹命者,将显净名无穷之德,以生众会怖仰之情耳。舍利,其母名。弗,秦言子。天竺多以母名名子。生曰:知其意者达其旨也。今日之使理归文殊而命余人者,托常遣使之仪,欲以假显维摩诘德也。德以此显者,遘既在昔,今必高推,推若有理则理可贵矣。苟己伏德而藉闻理为贵,至于论疾之际岂有不悟哉。夫遣使之体,要当自近及远,是以先弟子、后菩萨也。舍利弗是亲承之最,故首命之焉。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肇曰:奉佛使命,宜须重人。净名大士智慧无量,非是弟子所堪能也。且曾为所呵,默不能报,岂敢轻奉使命,以致漏失之讥。生曰:夫以妙乘麁无往不尽,而今所扣盖是近应群生,于舍利弗岂有不堪之时耳?不堪之意,良在于兹。今欲现之若实,要应有寄。维摩诘迹在辩捷,为一国所惮。往有致论之理,而舍利弗曾亦示屈于彼,以为不堪,孰谓虚哉?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肇曰:无施之迹效之于前矣。曾于林下宴坐,时净名来,以为坐法不尔也。生曰:有以致辞,非拒命也。托不拒命之辞,以取推维摩诘美也。不必是者,不言非是,但不必是耳。不言非是者,实可以为求定之筌也。不必是者,有以之致病。病所不病,可不呵哉。舍利弗诚无所复。假宜由行以轨物,所行交是彼之所病,维摩诘以其居不足之地,固可寄以为呵。然则舍利弗迹受屈矣。宴坐者,闲居之貌。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什曰:此章大明至定,以诲未能,非独明空也。菩萨安心真境,识不外驰,是心不现也。法化之身超于三界,是身心俱隐,禅定之极也。声闻虽能藏心实法,未能不见其身,身见三界则受累于物。故隐而犹现,未为善摄也。亦云:身子于时入灭尽定,能令心隐,其身犹现,故讥之也。肇曰:夫法身之宴坐,形神俱灭、道绝常境,视听所不及,岂复现身于三界、修意而为定哉?舍利弗犹有世报生身及世报意根,故以人间为烦扰而宴坐林下,未能形神无迹,故致斯呵。凡呵之兴,意在多益,岂存彼我以是非为心乎。生曰:原夫宴坐于林中者,以隐其形也。若不隐,必为事之所动,是以隐之使离于事,以为求定之方,而隐者有患形之不隐。苟执以不隐为患,而隐者犹为不隐所乱,非所使隐也。隐形者本欲藏意也,意不藏必为六尘所牵,是以藏之以不见可欲,得因以息欲,而藏者有患意之不藏。苟执以不藏为患,而藏者尚为不藏所乱,非所以藏也。若能于三界不见有不隐不藏之处,则不复为之所乱尔,乃所以是隐藏之意耳。不隐不藏为现,现必不出三界,故言不于三界现身意也。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什曰:谓虽入灭定而能现无量变化以应众生。肇曰:小乘入灭尽定则形犹枯木,无运用之能。大士入实相定,心智永灭而形充八极,顺机而作、应会无方,举动进止不舍威仪,其为宴坐也亦以极矣。上云不于三界现身意,此云现诸威仪,夫以无现故能无不现,无不现即无现之体也。庶参玄君子有以会其所以同而同其所以异也。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肇曰:小乘障隔生死,故不能和光;大士美恶齐旨、道俗一观,故终日凡夫终日道法也。净名之有居家,即其事也。生曰:既隐林中便应求定,求定之法先当正身使不动,不动故不乖定、正身故不违道,斯可以求道定之良术也。若封以不正,违道而正之动、乖定而住之者,犹复为不正及动所乱,非所以正身不动旨也。若不起灭定即是现诸威仪者,是则不现威仪异于定也,无异故不相乖矣。威仪者则是动也,灭定者灭心心数法定也,此定正反形动之极,故偏举以为言也。若不舍道法即是现凡夫事者,是则不见凡夫事异于道也。凡夫事者,即是身不正也。威仪凡夫事在下句者,所病在此,故以上牵之也。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什曰:贤圣摄心谓之内,凡夫驰想谓之外。言不内不外者,等心内外也。肇曰:身为幻宅,曷为住内?万物斯虚,曷为在外?小乘防念故系心于内,凡夫多求故驰想于外,大士齐观故内外无寄也。生曰:既正身不动,次应摄念。摄念之法,若去所缘即摄令还。念去从事谓之驰外,摄还从我谓之住内。若以驰外为乱、住内为定,即复是为内外所驰,非所以摄念之意也。心不住内者,则无内可住也。亦不在外者,则无外可在也。然后乃是不复驰焉。
于诸见不动。
什曰:若以见为动,是见住也。
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
肇曰:诸见,六十二诸妄见也。夫以见为见者,要动舍诸见以修道品。大士观诸见真性即是道品,故不近舍诸见而远修道品也。生曰:摄念之义要得其道。其道为何?在乎正观。正观即三十七品也。三十七品观是见理之怀也,以从理而见故意可住耳。若贵观得理,即复是为观所惑,则失乎理,非所以观也。若于诸见不动即是行三十七品者,是则不见三十七品异于诸见,则无复惑矣。不动者,不去之。诸见者,邪见也。
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是宴坐。
什曰:烦恼即涅盘,故不待断而后入也。肇曰:七使九结恼乱群生,故名为烦恼。烦恼真性即是涅盘,慧力强者观烦恼即是入涅盘,不待断而后入也。生曰:既观理得性,便应缚尽泥洹。若必以泥洹为贵而欲取之,即复为泥洹所缚。若不断烦恼即是入泥洹者,是则不见泥洹异于烦恼,则无缚矣。此上二句亦所病在下,以上牵之。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肇曰:此平等法坐,佛所印可。岂若仁者有待之坐乎?
时我世尊闻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
肇曰:理出意外,莫知所对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大目揵连。
什曰:目连,婆罗门姓也,名俱律陀。拘律陀,树神名也,以求神得,故因以为名。生便有大智慧,故名大目揵连,神足第一者也。肇曰:目连,弟子中神足第一,出婆罗门种。姓目揵连,字拘律陀也。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生曰:夫人才有长短,所能不同。舍利弗自可不能,余何必然?故不抑之而不告也。复得因以广维摩诘之美也。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
什曰:居士智慧利根,应直闻实相,而目连未覩人根,依常说法,先以施戒七事发悟居士。居士闻施戒生天受福则起众生想,起众生想已则于诸法妄生众相,故建章明无众生、后破众相,乃可以返其所迷、应其本识也。肇曰:经不载其所说。依后呵意,当是说有为善法施戒之流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
肇曰:净名观诸居士应闻空义,而目连不善观人根、导以有法,故致呵也。生曰:说法本欲引使贵法,非除法也。彼既贵之,便封着而乐小。乐小者专欲离病,然违其大本。封着者则乖于法理,乖违诚出彼情。而说法者可致暗根之嫌,又有不如法说之迹。白衣非取道之操,幸可不说舍俗之理以伤其本也。居士以贪着为怀,不可使见法可贵以移其着也,故云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之所说也。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
肇曰:法,谓一相真实法也。法义自备之后文。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什曰:众生垢,即二十身见也。妄见取相,而法竟无相,理乖于见,故言离也。章始终以二义明毕竟空:一言离相、二言离见。因惑者谓言有相,故以离相明无相也。邪者虽起妄见,而法法中无见,故以离见明无彼妄见所见相也。自此以下凡言无名无说、离识离观,类如离见也。肇曰:自此以下辩真法义也。夫存众生则垢真法,若悟法无众生则其垢自离。众生自我习着偏重,故先明其无。生曰:自此以下大论法理也。法有二种,众生空、法空。众生空、法空理诚不殊,然于惑者取悟事有难易,故分之也。众生以总会成体,不实之意居然可领,故易也。法以独立近实之趣多,故难也。今先明众生空也。法无众生者,以无众生为法也。离众生垢故者,释之也。言众生自出着者之情,非理之然也。情不从理,谓之垢也。若得见理,垢情必尽。以离垢验之,知无众生也。众生者众事会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生曰:我者,自在主尔。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
肇曰:生死,命之始终耳。始终既离,则寿命斯无。诸言离者,皆空之别名也。生曰:存世曰命、百年为寿,亦以名有寿命者矣。寿命,是宿行之报、生死之法。夫有寿命之垢,则有生死之累。于累既离,以验无寿命者,乃谕明也。不言寿命而言生死者,寿命是人情所爱,若闻离之必不能乐。生死是人情所恶,若闻离此必欣故也。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
肇曰:天生万物,以人为贵。始终不改谓之人。故外道以人名神,谓始终不变。若法前后际断则新新不同,新新不同则无不变之者,无不变之者则无复人矣。生曰:人者,有灵于土木之称,是往来生死者也。往来固无穷矣,断则愈可乐也。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肇曰:夫有相则异端形,异端既形则是非生,是非既生安得寂然?诸相既灭则无不寂然。生曰:上四句,众生空也。此下二十六句,法空也。寂然者,寂静无事之义也。相者,事之貌也。众生易了,着之为惑重,故以其垢于内明之。法难悟,着之为惑轻,故以所惑于外显之。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肇曰:缘,心缘也。相,心之影响也。夫有缘故有相,无缘则无相也。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肇曰:名生于言,言断谁名?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
肇曰:觉观麁心,言语之本。真法无相故觉观自离,觉观既离则无复言说。二禅以上以无觉观故,故称圣贤默然也。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
肇曰:万法万形,万形万相。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
肇曰:真境无言,凡有言论皆是虚戏。妙绝言境,毕竟空也。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
肇曰:上直明无我,此明无我所。自我之外一切诸法皆名我所。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
肇曰:分别生于识也。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肇曰:诸法相待生,犹长短比而形也。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若观法不在缘,则法不属因也。生曰:因谓先无其事,而从彼生也。缘谓素有其分,而从彼起也。因本以生为义,今也不能不生,岂曰能生哉?是则因不成因矣。因近故难晓,缘远故易了。今以所易释所难,则易也。因亲故言属,缘疎故言在也。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肇曰:如、法性、真际,此三空同一实耳。但用观有深浅,故别立三名。始见法实,如远见树知定是树,名为如。见法转深,如近见树知见是何木,名为法性。穷尽法实,如尽知树根茎枝叶之数,名为实际。此三未始非树,因见为异耳。所说真法同此三空也。入诸法者,诸法殊相谁能遍入?遍入诸法者,其唯法性乎!生曰:法性者,法之本分也。夫缘有者是假有也,假有者则非性有也。有既非性,此乃是其本分矣。然则法与法性,理一而名异,故言同也。性宜同,故以同言之也。诸法皆异,而法入之则一统众矣。统众以一,所以同法性者也。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
肇曰:法自无法,谁随如者?以无所随,故名随如也。生曰:如者无所不如也。若有所随则异矣,不得随也。都无所随乃得随耳。良以名异实因,故有随之言也。如宜言随,故以随言之也。
法住实际。
别本云「法同如法性实际」,什曰:此三同一实也。因观时有深浅,故有三名。始见其实谓之如,转深谓之性,尽其边谓之实际。以新学为六情所牵,心随物变,观时见同、出则见异,故明诸法同此三法。
诸边不动故。
什曰:故有无非中,于实为边也。言有而不有、言无而不无,虽诸边尘起不能转之令异,故言诸边不动也。肇曰:有边故有动,无边何所动?无边之边谓之实际,此真法之所住也。生曰:有无诸边不能改法性使变,则无际矣。无际之际谓之实际。其不动者,是住此也。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
肇曰:情依六尘故有奔逸之动,法本无依故无动摇。生曰:六尘各有主对事相倾夺,故有动摇之义也。既已动摇,便成异矣,非其实也。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
肇曰:法若常住,则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法迳三世则有去来也。以法不常住,故法无去来也。
法顺空。
生曰:着有则乖理远矣,故空宜顺也。
随无相。
生曰:空似有空相也。然空若有,空则成有矣,非所以空也,故言无相耳。既顺于空,便应随无相。
应无作。
肇曰:同三空也。生曰:遣成无相似有意作,意作非理,故言无作也。既顺空随无相,便应冥符此矣。
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
肇曰:超出常境,非六情之所及。
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
肇曰:真法常住,贤圣不能移也。
法离一切观行。
肇曰:法本无相,非观行之所见,见之者其唯无观乎?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
肇曰:心观不能及,岂况于言乎。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肇曰:无说岂曰不言,谓能无其所说。无闻岂曰不听,谓能无其所闻。无其所说,故终日说而未尝说也。无其所闻,故终日闻而未尝闻也。示,谓说法示人。得,谓闻法所得。生曰:法既如前,何有可说?此苟无说,彼岂有闻得乎?
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
肇曰:当如幻人无心而说。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
肇曰:居士应闻空义,而目连为说有法者,由其未了众生根也。
善于知见,无所罣阂。
肇曰:说有不辩空者,由其于诸法无阂知见未悉善也。无阂知见,即实相智也。
以大悲心赞于大乘。
肇曰:自舍空义,诸有所说皆非弘赞大乘之道,非弘赞大乘之道则非大悲之心。生曰:非达其根,不作小说也。夫说大者必有赞大之辞,赞大是会其本也,会本故其人可拔,能拔然后为大悲之怀耳。此则呵其暗根,以击去彼乐小之情耳。
念报佛恩,不断三宝。
肇曰:夫大悲所以建、大乘所以驾、佛恩所以报、三宝所以隆,皆由明了人根、善开实相。而目连备阙斯事,故以诲之。
然后说法。
肇曰:若能备如上事,然后可说法也。生曰:成大乘为继佛种,使三宝不断则报佛恩矣。然后乃是说法也。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佛告大迦叶。
什曰:先佛出家,第一头陀者也。昔一时从山中出,形体垢腻着麁弊衣,来诣佛所。诸比丘见之起轻贱意,佛欲除诸比丘轻慢心,故赞言:「善来迦叶。」即分床坐。迦叶辞曰:「佛为大师,我为弟子。云何共坐?」佛言:「我禅定解脱智慧三昧大慈大悲教化众生,汝亦如是。有何差别?」诸比丘闻已,发希有心,咸兴恭敬。迦叶闻是已,常学佛行慈悲救济苦人。有是慈悲而舍富从贫,意将何在耶?将以贫人昔不植福,故致斯报。今不度者,来世益甚。亦以造富有名利之嫌故,又不观来世现受乐故,亦以富人慢恣难开化故,亦以贫人觉苦厌心易得故。从舍之生必由异见,故讥其不普,诲以平等也。肇曰:迦叶,弟子中苦行第一,出婆罗门种,姓迦叶也。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
生曰:大迦叶,少欲行头陀中第一也。得灭尽三昧亦最胜。凡得灭尽定者,能为人作现世福田也。其自以幸能使人得现世报,而贫有交切之苦,故以大悲欲拔之也。乞食,是头陀之业。又至贫里,有会少欲之迹。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
肇曰:迦叶以贫人昔不植福故生贫里,若今不积善,后复弥甚。愍其长苦,多就乞食。净名以其舍富从贫,故讥迦叶不普也。生曰:从贫乞,本以悲为主,故先呵其悲偏也。夫贫苦为切既交,自应在先,何偏之有哉?于不达者为偏耳(故得寄之以为呵也。言夫大悲以普为主)。而用之有偏,良在可怪也。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肇曰:生死轮转、贵贱无常,或今贫后富、或今富后贫,大而观之,苦乐不异。是以凡住平等之为法,应次行乞,不宜去富从贫也。生曰:既以悲乞,乞又偏矣,故次呵其乞偏也。乞食有四事,以次行为一也。次行为法,不越次之谓也。不越次者,从等来也。今别诣贫里,虽不违其事,以伤其意也。住平等者,出家本求泥洹,泥洹为等,则住之矣。苟住等法,理无偏情,故言应次行乞食也。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什曰:即食之实相,应以此心乞食也。肇曰:不食,即涅盘法也。涅盘无生死寒暑饥渴之患,其道平等,岂容分别?应以此等心而行乞食,使因果不殊也。生曰:以乞为二也。在家以生须食,故有资生之业。其业既繁,为恶滋多。业繁恶多,则生死愈有,是谓以食长食也。将欲绝食者,不得不出家,舍生业也。既舍生业,是无复资生之具,不得不乞食以存命行道,故言为不食故应乞食也。不食是平等之法,而今有偏,又违之也。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
什曰:和合相即揣食。食有四种:一曰揣食;二曰愿食,如见沙囊命不绝,是愿食也;三曰业食,如地狱不食而活,由其罪业应久受苦痛也。四曰识食,无色众生识想相续也。坏和合相即是实相,令其以是心行乞也。肇曰:五阴、揣食俱和合相耳。坏五阴和合,名为涅盘,应以此心而取揣食也。若然,则终日揣食终日涅盘。生曰:以取揣食为三也。凡欲界食谓之揣食。揣食者,揣握食也。揣是和合之物,随义言之也。坏和合者,坏五阴和合也。泥洹即是五阴坏也。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肇曰:不受,亦涅盘法也。夫为涅盘而行乞者,应以无受心而受彼食,然则终日受而未甞受也。生曰:以受为四也。不受者,不受生死也。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肇曰:空聚,亦涅盘相也。凡入聚落,宜存此相。若然,则终日聚落终日空聚也。生曰:次呵其少欲也。若见彼富此贫,而舍富从贫为少者,是恶多也。恶多者是不免多矣,非所以少也。当以空聚想入于聚落,勿见贫富有主。
所见色与盲等。
肇曰:二乘恶厌生死、怖畏六尘,故诫以等观也。盲谓不见美恶之异,非谓闭目也。生曰:六情所欲为多,若能无之,然后免耳。
所闻声与响等。
肇曰:未有因山响而致喜怒也。
所嗅香与风等。
肇曰:香臭因风,风无香臭。又取其不存也。
所食味不分别。
什曰:法无定性,由分别取相谓之为味,若不分别时则非味也。虽食,当如本相也。
受诸触如智证。
什曰:证义同于触,触时当如以智触实相也。肇曰:得漏尽智、无生智自证成道,举身柔软快乐而不生着,身受诸触宜若此也。生曰:梵语智证与触音相比,故即以为喻也。泥洹是智之所证也。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
什曰:指会成拳,故无自性。指亦如是,故无他性也。肇曰:诸法如幻,从因缘生,岂自他之可得?夫有自故有他、有他故有自,无自则无他、无他亦无自也。
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什曰:迦叶自谓灭生死能为福田,故以不然明无所灭,以遣其所谓也。肇曰:如火有然,故有灭耳。法性常空,本自无起,今何所灭?犹释意所对法也。生曰:从他生故无自性也。既无自性,岂有他性哉?然则本自不然,何有灭乎?故如幻。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
肇曰:八邪、八解本性常一,善观八邪即入八解,曷为舍邪更求解脱乎?若能如是者,名入解脱也。生曰:然后呵其以灭尽定欲福于人,为不得也。若以定欲福于人,则是灭尽定异于八邪矣。苟有异心,不能福也。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者则无异矣。
以邪相入正法。
肇曰:若本性常一者,则邪正相入不乖其相也。生曰:向在八事,今取邪正之义也。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肇曰:因诲以无阂施法也。若能等邪正,又能以一食等心施一切众生,供养诸佛贤圣者,乃可食人之食也。无阂施者,凡得食要先作意施一切众生,然后自食。若得法身,则能实充足一切,如后一钵饭也。若未得法身,但作意等施,即是无阂施法也。生曰:乞食得好而在众食者,要先分与上下坐,以为供养也。若等解脱者则能无不供养也。力既如此,然后必能福彼也。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肇曰:有烦恼食,凡夫也。离烦恼食,二乘也。若能如上平等而食者,则是法身之食,非有烦恼而食、非离烦恼而食也。生曰:既受食食之,便应着味生烦恼也。以既解脱心而食者,则不生烦恼,故言非有烦恼也。既无烦恼,又不见离之矣。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肇曰:小乘入定则不食,食则不入定。法身大士终日食而终日定,故无出入之名也。生曰:比丘食法,食时作不净观观食也。虽入此定,不见入也。不见入为非入耳,非起定也。
非住世间、非住涅盘。
肇曰:欲言住世间,法身绝常俗;欲言住涅盘,现食同人欲。生曰:食既充躯则命存住世也。既得存命,行道以取泥洹,故不两住也。
其有施者。
什曰:乃至不依声闻,此尽是施主所得矣。
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
肇曰:若能等心受食则有等教,既有等教则施主同获平等,不计福之大小、己之损益也。生曰:施平等人应得平等报,故施主亦不见有大小福也。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肇曰:平等乞食自利利人,故正入佛道,不依声闻道也。生曰:得平等报者必不偏局为小乘也。
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肇曰:食必有益。生曰:言必能福彼也。然则非徒拔其贫苦而已,乃所以终得大乘之果也。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肇曰:时谓在家大士智辩尚尔,其谁不发无上心也。
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
肇曰:始知二乘之劣,不复以劝人也。
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注维摩诘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