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维摩诘经卷第四 后秦释僧肇撰 菩萨品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 什曰:弥勒既绍尊位:又当于此土而成佛:众情所宗:故先命之。弥勒、维摩大小之量,未可定也。或云:维摩虽大,或有以而不成佛。或云:弥勒虽大,将有为而故辞行。或此是分身弥勒,非其正体。以此三缘,故有致屈之迹也。弥勒不堪,便应超命文殊,而兼命余人者,将以一虽不堪,众不可抑故。推众求能,广命之也。亦欲令各称所闻,以尽维摩之美也。肇曰:弥勒,南天竺婆罗门姓。出此姓,即以为名焉。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五百弟子皆已不任,故复命菩萨者,将备显净名难醻德也。生曰:弥勒者,婆罗门姓也。虽生兜率为诸天师,犹以本姓称焉。以其亲承佛弟子,使亦宜在众菩萨先也。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 什曰:是人中说法也。此天以弥勒将上为天师,豫怀宗敬,故常来听法也。 说不退转地之行。 什曰:即无生法忍也。维摩诘不先遣忍心而先遣受记者,良由诸天见弥勒受记,故有补处之尊,遂系心成得、希想受记,故先明无受记。受记必由心生,故寻生以求记。生坏则记亡,故推世以去生也。肇曰:下呵云实无发心亦无退者,以此而推,似存不退之行,以劝发无上之心也。虽曰胜期,犹未免乎累。教迹不泯,故致斯呵。然经云「补处大士心无不一、智无不周」,应物而动,何阙之有?是由得失同怀、修短迭应,利彼而动、无计诸己。故弥勒假有以启始、净名居宗以济终,互为郢匠器彼淳朴。虽复迹同儒墨、致教不一,然相成之美实存其中矣。生曰:体如之行不复退转也。弥勒躬有此行,而现得受记。今说之者将以引之,使见利乐法。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生曰:阿耨多罗者,无上也。三藐三者,正遍也。菩提者,彼语有之此无名也。实则体极,居终智慧也。然有三品,声闻也、辟支佛也、佛也。二乘各于其道为菩提耳,非所谓菩提也,唯佛菩提为无上正遍菩提也。一生者,无复无量生,余一生也,有两句义矣。 为用何生得受记乎。 生曰:弥勒向说行,意以受记引之耳,不为说受记也。而彼生着情,便贪记以有行,斯则复是见菩提可得也。是以维摩诘即推弥勒受记为无,以呵其说行之意,遣彼着也,然后乃更释其见菩提心焉。夫受记者,要以四事合成,一一推之皆无也。四事者,一以人受记为主、二以体如为本、三无无量生、四在一生中得佛,交在一生中而以之受记,要应先推一生也。一生者,举八万岁生,唯一念现在,余皆过去、未来也,故言为用何生得受弥勒记乎? 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 肇曰:发无上心、修不退行,受记成道,弥勒致教之本意也。今将明平等大道以无行为因、无上正觉以无得为果,故先质弥勒。明无记无得然后大济群生,一万物之致,以弘菩提莫二之道也。夫有生则有记,无生则无记,故推斥三世以何生而得记乎? 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 肇曰:别推三世明无生也。过去生已灭,已灭法不可谓之生也。生曰:无复有也。 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 肇曰:未来生未至则无法,无法以何为生?生曰:竟未有也。 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肇曰:现法流速不住,以何为生耶?若生灭一时,则二相俱坏。若生灭异时,则生时无灭。生时无灭则法无三相,法无三相则非有为也。若尽有三相,则有无穷之咎。此无生之说,亦备之诸论矣。三世既无生,于何而得记乎?生曰:生时已去未始暂停,岂可得于中成佛耶?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 肇曰:证无住义也。新新生灭、交臂已谢,岂待白首然后为变乎?生曰:引佛语证不住也。即时者,不待变也。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 什曰:实相常定,故名正位。向以因缘明生非真实,故无受记。今明生既非真则无生,无生则常定,常定中无受记也。 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生曰:次推无无量生也。夫无无量生者,体生是无,故得之矣。苟体生是无,而无无量生者,无无量生复何有哉?斯乃为正位者也。正位者,永与邪别也。然则既以无无量生为正位者,无有受记理自明也。以得菩提故有受记,复云无得菩提耳。前推生直推其体,今推无无量生,以正位推之者,生本根于痴爱,是有者之所惑,故宜于外推其体也。无无量生原在悟理,是得者之所达,自应以正位于内明之也。 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 肇曰:上推有生无记,此推无生亦无记也。无生即七住无相真正法位也。此位为理,无记无成。弥勒于何受一生记乎?生曰:并质之也。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 肇曰:如虽无生灭,而生灭不异如。然记莂起于生灭、冥会由于即真,故假如之生灭以明记莂之不殊也。生曰:复次推体如也。如生者,体如之时我本无如,如今始出,为生也。如灭者,如是始悟中名义,尽菩萨最后心为灭也。夫为得佛之因既在于始、又在其终,故言为从如生灭得受记耶。别本云「从如起灭」,什曰:此亦因其所存而遣之也。夫受记要由得如,本未得而今得,似若有起。如起则累灭,亦似有物于如中灭。故先问其起灭,以明无起灭。一切人皆如以下,更明如理无二,无受记也。 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 肇曰:如,非不生灭、非有生灭。非不生灭,故假以言记;非有生灭,以知无记。生曰:如是悟理之法,故即以明之也。理既已如,岂复有如之生灭哉?苟无生灭,与夫未体者不容有异,何得独以为无上道之因耶?若非因者,不得以之受记也。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肇曰:万品虽殊,未有不如。如者将齐是非、一愚智,以成无记无得义也。生曰:复次推人受记也。受记诚非为悟之法,已有体如在前,故复取其所体,贴之以事。事既皆如,然后推焉。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 肇曰:凡圣一如,岂有得失之殊哉?生曰:夫如者,无得与不得异也。既无得与不得异,而弥勒得者,是假以不得为得也。若弥勒以不得无得者,一切众生不得,便应亦是此得之理矣。然则言众生亦应受记者,以明无弥勒实受记也。二者直二事也,异者二相殊也。其事既二,然后相与为异,故先言不二、后言不异也。已取如事在上,是以释但举如义也。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肇曰:无相之相是菩提相也。生曰:菩提既是无相理极之慧,言得之者,得即是菩提相也。果是其相,则非实矣。苟得非实,一切众生亦是此之得理也。所以然者,菩提本无不周,众生即是其相故也。夫授记言得菩提者,悬指之耳。今云弥勒得者,就语之也。既就得时而无得相,岂应悬指有得乎?所指苟已验无为,指理自冥矣。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盘相,不复更灭。 肇曰:本性常灭,今复何灭也?生曰:既得菩提至于灭度,于灭度中又无灭度也,故复极就其终以验之焉。灭度非慧,事止于灭,故不得如菩提释也。然终既至灭,始灭验矣。始若果灭,终岂灭哉?终苟不灭,众生亦此灭矣。唯验终以悟始者知其然耳。举佛明之者,佛既亲得灭度,又为悟之极,必可以定之也。且佛终日灭度众生,然知众生即涅盘相不复更灭,是尽为灭而不灭也。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 什曰:梵本云「诳」也。生曰:既无受记,岂得以受记引之耶?若引之以虚,为诱诳也。 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肇曰:平等之道,实无发心亦无退者。而以不退之行诱其发心,示其美记者,何耶?生曰:明不应存行也。于发有退,故须不退行耳。既无发退,何用行为?若恶发中有退而须不退行者,犹未免退矣,非所以不退。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肇曰:菩提以寂灭为相,生死同相。而诸天卑生死、尊菩提,虽曰胜求,更生尘累。宜开以正路令舍分别,曷为示以道记增其见乎?生曰:释诸天见菩提心也,先诃然后教矣。诃以遣着、教以释见。着为咎累,宜以诃遣之;见谓涉理,须以教释之焉。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肇曰:自此下大明菩提义也。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其道虚玄、妙绝常境,听者无以容其听、智者无以运其智,辩者无以措其言、像者无以状其仪。故其为道也,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故能幽鉴万物而不曜、玄轨超驾而弗夷,大包天地而罔寄、曲济群惑而无私。至能导达殊方、开物成务,玄机必察、无思无虑。然则无知而无不知、无为而无不为者,其唯菩提大觉之道乎。此无名之法,固非名所能名也。不知所以言,故强名曰菩提。斯无为之道,岂可以身心而得乎?生曰:若见有菩提可得者,则有相情也。苟以相为情者,岂能不以之起身心行乎?若以身心行求菩提者,则求之愈远者也。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什曰:菩提有三,所谓罗汉、缘觉、如来。三人漏尽慧通达无阂,乃名菩提。此已下叹菩提真解妙同实相,欲拟心求解亦当如是。亦明菩提即是实相,以遣其着也。实相是菩提因,亦名菩提也。余句类可寻知也。肇曰:妙会真性灭诸法相,故菩提之道与法俱寂。生曰:既不以相得菩提,则无菩提相矣。若不能灭诸相者,岂得以寂灭为体哉?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肇曰:观生于缘,离缘即无观。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肇曰:行生于念,无念故无行也。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 肇曰:诸见断、妄想离,乃名菩提也。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肇曰:真道无欲,障诸愿求也。 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 肇曰:入,谓受入可欲。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 肇曰:不异三空菩提义也。随顺本相谓之如,故系之以顺。常住不变谓之性也,故系之以住。到实相彼岸谓之际,故系之以至。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什曰:六识对于六尘未始相离,菩提所解出六尘之表,故言离也。肇曰:意与法为二,菩提无心,何法之有哉?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肇曰:无心于等而无不等,故谓若虚空也。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什曰:智慧是菩提,知他心也。实相是智之因,亦名知他心也。肇曰:菩提不有,故无生灭。菩提不无,故了知众生心也。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肇曰:诸入,内外六入也。内外俱空故诸入不会,诸入不会即菩提相也。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肇曰:生死所以合,烦恼之所缠。离烦恼故无合,无合即菩提也。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肇曰:外无形色之处,内无可名之实也。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肇曰:菩提无取舍,犹化人之无心也。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肇曰:内既常静,外乱无由生焉。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肇曰:性无不净故寂无不善。善寂谓善顺寂灭常净之道也。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肇曰:情有所取故攀于前缘,若离攀缘则无所取也。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肇曰:万法同体、是非一致,不异于异者,其唯菩提乎! 无比是菩提,无可谕故。 肇曰:第一大道无有两迳、独绝群方,故以无谕。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肇曰:诸法幽远难测,非有智之所知。以菩提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无不知者,微妙之极也。生曰:种种明之者,美而咏之也。岂曰为美以发人情矣?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 生曰:弥勒先引使乐法,然后维摩诘除其病情,所以得忍也。斯则相与成化,有何屈哉!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 生曰:托在常出,实有以也。 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 生曰:城门是人所凑处,故得因广化功也。作礼者,迹同乡党,现修长幼礼也。 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生曰:交从外来,故可寄问,以取其来自有从也。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什曰:以光严心乐道场,故言从道场,以发悟其心也。光严虽欲得道场,而未知所以得。得必由因,故为广说万行。万行是道场因,而言道场者,是因中说果也。复次佛所坐处,于中成道,故名道场。善心道场亦复如是,广积众善故佛道得成,是以万善为一切智地,乃真道场也。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光严志好闲独,每以静处为心,故出毗耶将求道场。净名悬鉴,故现从外来,将示以真场启其封累,故逆云吾从道场来。从道场来者,以明道无不之、场无不在。若能怀道场于胸中、遗万累于身外者,虽复形处愦闹、迹与事隣,举动所游无非道场也。生曰:得佛之处也。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肇曰:会其所求,故寻问也。生曰:夫得佛由行,行乃是道之场矣,然寄在地成,地有其名耳。既据答于常,是从地来也。又迹在不暗,故复得问何所是,以招下答之焉。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肇曰:修心进道无乱之境便是道场耳。若能标心为主、万行为场,不越方寸道自修者,乃真道场也。曷为近舍闲境而远求空地乎?直心者,谓内心真直、外无虚假,斯乃基万行之本、坦进道之场也。自此已下备列诸行,尽是修心之闲地,弘道之净场也。生曰:以无虚假为怀者必得佛也。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肇曰:心既真直则能发迹造行,发迹造行则事业斯办、众行俱举也。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肇曰:既能发行则树心弥深,树心弥深则功德弥增者也。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什曰:道心明正,不随异路,不错也。肇曰:直心本行转深则变为菩提心也,此心直正故所见不谬。凡弘道者要始此四心,四心既生则六度众行无不成也。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肇曰:施不望报,无相行也。夫言有不失无、言无不失有,有无异说而不乖其本者,其唯大乘道乎。何则?言有以明非无,不言有也。言无以明非有,不言无也。然则万行虽殊,以无相为体,无而不无故即有为实、有而不有故施戒为一。然此经前后至于辩列众行有无不同,苟能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也。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肇曰:未有戒具而愿不具者。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阂故。 肇曰:忍忿则心存、怀忿则心阂。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肇云:万法弥广,现若目前,智慧之能也。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肇曰:等心怨亲,欲其安乐,慈行也。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 肇曰:见苦必赴,不避汤炭,悲行。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 什曰:慈虽假想与众生乐,乐从慈起。还见其受苦,其心悲恻则入悲心,欲令常得此乐。次入喜心,喜心虽是假想而作意欲令常乐,故异于慈心也。复次慈心与乐;喜心直观其得乐,其心欢喜耳。肇曰:以己法乐,乐彼同悦,喜行也。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肇曰:夫慈生爱,爱生着,着生累。悲生忧,忧生恼,恼生憎。慈悲虽善而累想已生,故两舍以平等观,谓之舍行也。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肇曰:解脱,八解脱也。观青为黄、观黄为青,舍背境界、从心所观,谓之背舍。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什曰:一惠施。惠施有二种,施下人以财,施上人以法施。二爱语。爱语复有二种,于下人则以暖言将悦,于上人则以法语慰谕,皆以爱心作爱语也。三利行。利行亦有二种,下人则为设方便令得俗利,上人则为作方便令得法利。四同事。同事亦有二种,同恶人则诱以善法,同善人则令增善根。随类而入,事与彼同,故名同事也。肇曰:方便起乎弘化,四摄生乎来众焉。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肇曰:闻不能行,与禽兽同听也。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什曰:或以事伏心、或以理伏心,今正观则以无常等观制伏其心也。肇曰:心之性也,强梁则观邪,调伏则观正也。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什曰:道品断受生,故名舍有为。亦以空空三昧等舍三三昧及一切善法,故名舍也。肇曰:三十七品,无为之因也。 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什曰:小乘中说四谛,大乘中说一谛。今言谛是则一谛,一谛实相也。俗数法虚妄,谓言有而更无,谓言无而更有,是诳人也。见余谛谓言必除我惑,而不免妄想,亦是诳也。今一谛无此众过,故不诳人也。从一谛乃至诸法无我,是诸法实相,即一谛中异句异味也。由此一谛故佛道得成,一谛即是佛因,故名道场也。肇曰:四谛真实,无虚诳也。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肇曰:十二缘起因缘相生无穷尽也。悟其所由则智心自明,智心既明则道心自成。然则道之成也乃以缘起为地,故即以为道场也。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肇曰:烦恼之实性、众生之无我、诸法之空义,皆道之所由生也。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肇曰:此即是佛所得也。虽则非佛名为场,总名为佛,佛即道也。上以菩萨行为场,今果中以佛为道、众事为场也。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阂故。 肇曰:降魔兵而不为所动,游三界而不随其趣,演无畏法音而无难,具佛三十二业而无阙,三明通达而无阂,斯皆大道之所由生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一切智故。 什曰: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中唯以一念则豁然大悟具一切智也。肇曰:一切智者智之极也,朗若晨曦众冥俱照、澄若静渊群象竝鉴,无知而无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则?夫有心则有封,有封则有疆,封疆既形则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则所照不普。至人无心,无心则无封,无封则无疆,封疆既无则其智无涯,其智无涯则所照无际,故能以一念一时毕知一切法也。一切智虽曰行标,盖亦万行之一耳。会万行之所成者,其唯无上道乎。故所列众法皆为场也。生曰: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以向诸行终得此事,故以名焉。以直心为行初,义极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处乎。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 生曰:若行上诸行皆使应诸波罗蜜者,无复生死往来也。然有之者,随应出也。出若为应,岂非道场来耶?推向所明,便知其然矣。 住于佛法矣。 肇曰:若能应上诸度以化天下者,其人行则游道场、止则住佛法,举动所之无非道场也。生曰:应悟群生,为佛义矣。既从行来,而理极于斯,故云住也。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 什曰:波旬,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名杀者。亦名为恶中恶。恶有三种:一曰恶、二曰大恶、三曰恶中恶。若以恶加己,还以恶报,是名为恶。若人不侵己,无故加害,是名大恶。若人来供养恭敬,不念报恩而反害之,是名恶中恶。恶中恶魔王,恶最甚也。诸佛常欲令众生安隐,而反坏乱,故言甚也。肇曰:波旬,秦言或名杀者、或名极恶。断人善根,因名杀者。违佛乱僧罪莫之大,故名极恶也。 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 什曰:释是佛弟子,知其不疑,故作释形来也。持世不作意观他心,故不见也。生曰:魔者害人智慧命之称也。恶中之恶,谓之波旬也。夫善恶理隔,无相干之道。况乎至善之与极恶得相恼哉?而有其事者,皆大权菩萨托以为化然也。诚以为托,要使迹全是也。迹是为何?此虽善交是人,彼虽恶居为天,天可以恶降迹,人亦标善致改。可假之良,其不然乎。状若帝释者,帝释是佛弟子,常宗有道,故以其状使持世不觉也。持世迹在沙门,而沙门以化人为体,彼有非法必致教矣,可得因之有女事惑焉? 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我意谓是帝释。 肇曰:魔以持世宴静欲乱其心,若现本形恐不与言,故变为释像。时持世不以通观,故谓是帝释也。生曰:彼事是帝释也。持世据人言之,故可云尔也。 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 什曰:憍尸,姓也。字摩迦陀。肇曰:憍尸迦,帝释姓也。 虽福应有,不当自恣。 生曰:以供养而来,故善之也。从女弦歌,是自恣法也。福有而自恣者,复为罪之根也。 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 生曰:五欲者,五情所欲也。夫用为自恣,宝之必深。若觉其无常,然后能以之求本矣。 于身命财而修坚法。 什曰:若虽有命而不能行道,无异禽兽之命。若于今能不惜身命修行善者,则来世所得命必能修善行道,是名清净之命,非为使生也。肇曰:坚法,三坚法,身、命、财宝也。若忘身命弃财宝,去封累而修道者,必获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也。此三,天地焚而不烧、劫数终而不尽,故名坚法。以天帝乐着五欲、不虑无常,故劝修坚法也。生曰:以求善本事也。身既无常,便应运使为善。命既危脆,便应尽以行道。财有五家,便应用为施与。此皆无常所不能坏,谓之坚法也。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 生曰:因其说法故,可诡以从善,实欲以女乱之。 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 肇曰:持世菩萨时为比丘也。生曰:向教其行施,彼既从之,理应为受,然非所宜。夫施者之怀唯欲人取,故言勿以向语其施要我使受也。言沙门释子者,明己理所不应,非苟逆人善也。 此非我宜。所言未讫,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 生曰:因其不觉,故复可得托语,以明魔不能隐于己也,斯则力能制之矣。将欲使魔惧,有不得不与之迹。固者,非虚焉。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 肇曰:以持世未觉,故发其状也。将化诸女,故现从其索。我为白衣,应受此女。曷为以与沙门释子乎?生曰:施本唯欲舍物,不应择主。既能行之,便应与我,我是受此物者。 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 生曰:既不能隐于维摩诘,知力必不如,复得发斯念也。 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 肇曰:净名神力之所制也。生曰:现尽魔之神力也。 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 肇曰:净名以魔迷固,故化导之也。生曰:非维摩诘则是持世也,亦可魔自作之耳。 魔以畏故,俛仰而与。 生曰:权其轻重留女。故当胜自,不得去也。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什曰:女人从主为心,属魔则受邪教、属菩萨则从道化,故受而诲之。肇曰:在魔故从欲教,在我宜从道教也。生曰:既以与我,便属于我,不得不从我教也。 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复言:汝等已发道意。 生曰:发道意不可苟从于人,故复为说法使其悟,然后为发也。 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 什曰:夫鱼之为性,惟水是依。女人之性,唯乐是欲。初发道意,自厉修善,未能乐也。积德既淳则欣乐弥深,经难不变、履苦愈笃,内心爱乐、外无余欢,令其以此自娱,则厌天乐。自此以下列万法者,旨取法中之乐,不取法也。肇曰:女人之性唯乐是欲,以其初舍天乐,故示以法乐。夫能以弘道为美积德为欣者,虽复经苦履难而不改其美,天地所重无易其欣。以此自娱,乐之极也,岂五欲之所存?自此下备列诸行,以明超世之道至欢之所由生也。生曰:入理未深,不能无乐。若无有代,必思旧乐而退矣,故说法乐以易其昔五欲乐也。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曰:乐常信佛。 生曰:魔天以不信正为本,故令信佛也。夫理本无定,苟能乐之,则为乐矣。既乐而恒,又益乐也。 乐欲听法、乐供养众。 什曰:三宝中生信也。肇曰:信而后悦,莫若三宝也。 乐离五欲。 什曰:是信戒也。得四信时,先信法、次信佛,后信僧及戒也。问曰:四信云何先信法、次信佛,后信僧及戒耶?答曰:譬如人重病服药,若病愈则信药妙。药妙必由师,则信师也。虽师妙药,良要由善看病人,则信看病人也。三事虽妙,要由我能消息,则信我也。法中四信亦复如是。观实相见谛时烦恼即除,则信法妙也。三宝虽妙,要行之由我。我戒业清净故累病得除,则信戒也。深信四法,心常悦豫,可以谐神通性,故非天乐所拟哉。 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 什曰:如〈方便品〉中说也。肇曰:善恶必察,何乐如之。 乐随护道意。 什曰:谓能将御无上道心,令不忘失、不错乱也。肇曰。将护无上道心令无差失。 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 什曰:如羼提比丘,虽割截身体,心愈欣乐,恬然无变。法中生乐,类如此也。 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 什曰:世俗慧中不能生乐,要得无漏慧离尘垢则至乐自生也。 乐广菩提心。 什曰:令众生同己,无所齐限,故言广也。肇曰:彼我兼得,谓之广也。 乐降伏众魔。 肇曰:众魔,四魔也。 乐断诸烦恼。 肇曰:诸烦恼,众结之都名。 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严道场。 肇曰:道场,如释迦文佛菩提树下初成道处,三千二百里金刚地为场。诸佛各随国土之大小而取场地之广狭,无定数也。 乐闻深法不畏。 什曰:心无近着、心不邪疑,又能信诸佛有不思议法,故能闻深法心不生畏也。肇曰:乐法之情不深者,闻深法必生畏也。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 什曰:功行未满则果不可得,未至而求得是非时行也。肇曰:三脱,空、无相、无作也。缚以之解,谓之脱。三乘所由,谓之门。二乘入三脱门不尽其极,而中路取证,谓之非时。此大士之所不乐也。 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阂。 什曰:我学大乘,彼亦如是,是名同学。所习不同,名不同学。处同则乐、处异亦夷,其心平等,无增减也。肇曰:异我自彼,曷为生恚非同学、外道党也。 乐将护恶知识、乐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 什曰:于诸禅定及实法中清净喜也。肇曰:清净实相,真净法也。 乐修无量道品之法。 什曰:是上所说之余一切善法也。肇曰:法乐无量,上略言之耳。生曰:始于信、终于道品,背随魔所病而明义焉。 是为菩萨法乐。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 肇曰:先闻空声畏而言与,非其真心,故欲俱还。生曰:本不实与,故可得唤其还去也。复恐其不去,以天宫诱之。夫本同而变,反化则易。将女还宫,实在斯也。 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 生曰:既已属人,不得自在。若欲窃去,彼自有力,俱不得脱也。答其唤还之语矣。 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 肇曰:已属人矣,兼有法乐,何由而反也?生曰:明已自更有乐,不乐五欲乐也。答其以天宫诱之之语也。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 什曰:先无真与之心,见维摩诘教化已毕,知其不惜,故请之耳。 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 肇曰:净名化导既讫,魔知其不悋,故从请也。菩萨之道一切无悋,想能见还也。生曰:女诚不乐天宫,故不去。苟主遣之,亦不得自在,故还乞之也。恐不必得,是以说法也。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 什曰:居士以女还魔,则魔愿具足,故因发愿令众生得法愿具足。此是维摩诘愿也。肇曰:因事兴愿,菩萨常法也。以女还魔,魔愿具满,故因以生愿,愿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如魔之愿满足也。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 肇曰:昔在魔宫以五欲为乐,今在菩萨以法乐为乐,复还魔天当何所业耶?生曰:既不复乐于魔宫,当复有理使乐之不耶?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 肇曰:将远流大法之明,以照魔宫痴冥之室,故说此门也。生曰:以此法门便得乐魔宫也。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肇曰:自行化彼则功德弥增、法光不绝,名无尽灯也。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 肇曰:报恩之上,莫先弘道。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 什曰:从父得,不从非法得,故名父舍也。肇曰:元嗣相承祖宗之宅,名父舍焉。 设大施会。 什曰:大施会有二种,一、不用礼法,但广布施;二、用外道经书、种种礼法祭祀,兼行大施。今善德礼法施也。生曰:婆罗门法,七日祀梵天、行大施,期生彼也。言已承嫡继业于父舍然也。寄之可以致明法施之大矣。 供养一切沙门。 什曰: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异学能大论议者,名外道也。 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 什曰:乞人有三种,一沙门、二贵人、三下贱。随其所求皆名为乞人也。 期满七日。 什曰:是第七日。所以乃至第七方来讥者,欲令其功德满、心淳熟也。生曰:本期七日而满也。须满然后呵者,满为功成必恃焉。 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 肇曰:天竺大施会法,于父舍开四门,立高幢告天下,诸有所须皆诣其舍,于七日中倾家而施,以求梵福。时净名以其俗施既满,将进以法施,故先讥其所设,以明为施之殊也。生曰:非谓大也。 当为法施之会。 生曰:施从理出,为法施也。为会,谓辨具足也。 何用是财施会为。 什曰:见其布施,不行随喜而反讥嫌者。施有三种:一财施、二心施、三法施。以财施人为布施,慈心等心与人乐为心施,说法利人名为法施。亦菩萨所行众善,皆为饶益众生。饶益众生有二种:一即时饶益、二为饶益因,此二者皆名法施。今欲令善德行法施、心施,故去其财施也。肇曰:夫形必有所碍、财必有所穷,故会人以形者不可普集、施人以财者不可周给。且施既不普财、不益神,未若会群生于十方而即之本土、怀法施于胸中而惠无不普。以此而会,会无不均;以此而施,施不遗人。曷为置殊方而集近宾、舍心益而独润身乎?生曰:财是有限之物,施从此出,理自不得普而等也。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 生曰:旨问法施会为大之理也。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 什曰:财施不能一时周则有前后,若法施之会一时普至。若一起慈心则十方同缘。施中之等莫先于此,故曰无前后也。 一时供养一切众生。 生曰:佛为真梵天也。行法以供养则祠之矣,终必生其境也。又此为施,理无不周亦无不等。无不等者,不先于此而后彼也。无不周者,能一时与之。 是名法施之会。 肇曰:夫以方会人,不可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一时周。是以会通无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者不易时而周覆,故能即无疆为一会而道无不润、虚心怀德而万物自宾,曷为存濡沫之小惠、舍夫江海之大益,置一时之法养而设前后之俗施乎? 何谓也。 肇曰:群生无际而受化不俱,欲无前无后一时而养者,何谓耶?生曰:问为会之方也。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 什曰:起慈心也。有三种:凡夫为生梵天、二乘则为求功德、菩萨则为求佛度脱众生。今欲令其为求佛道而起慈心。自此已下,随文求义不必尽类,但令不乖法施耳。肇曰:夫财养养身、法养养神。养神之道存乎冥益,冥益之义岂待前后?经曰「一人出世,天下蒙庆」。何则?群生流转以无穷为路,冥冥相承莫能自反。故大士建德不自为身,一念之善皆为群生。以为群生故愿行俱果,行果则己功立,愿果则群生益。己功立则有济物之能,群生益则有反流之分。然则菩萨始建德于内,群生已蒙益于外矣。何必待哺养启导然后为益乎?菩提者,弘济之道也。是以为菩提而起慈心者,一念一时所益无际矣。生曰:施是救物之怀,以四等为主,故先明焉。然要在行实四等也,虚则不成法施会矣。慈本所念在彼,理不得偏。不偏念者,唯欲普益也。菩提既无不等,又能实益,若以此理为怀,岂虚也哉?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什曰:若起悲而不为救物者,乖于悲也。当为救物而起悲心。肇曰:大悲之兴,救彼而起,所以悲生于我而天下同益也。生曰:悲本所念在苦欲拔之也。若以实救为悲,悲之大者也。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 什曰:凡夫及小乘则见众生乐故起喜心,今欲令持正法故起喜心,心于法中生喜也。肇曰:欲令彼我俱持正法,喜以之生也。生曰:喜本欣彼得离非法,是意存法也。若以持正法为喜,喜之实者也。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什曰:凡夫及小乘为舍怨亲故行舍心,今欲令其为平等智慧一切舍离以行舍心。复次舍心中唯见众生无分别想,同于无明,欲令其舍心中行智慧也。肇曰:小舍舍于怨亲,大舍舍于万有。舍万有者,正智之性也,故行舍心以摄智慧。生曰:舍以舍憎爱为怀也。摄智慧慧,无不摄也。若以无不摄慧为舍者,舍亦无不舍也。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 肇曰:忿生于我,无我无竞。别本云「以无我法起忍」,什曰:初行忍时则为我求福,习行既深则忘我而忍。复次若能即我无我则无受苦者,无受苦者故能无事不忍。若以无我行忍则其福无尽,譬如水中生火无能灭尽者也。 以离身心相。 什曰:远离有二种,身栖事表名身远离、心无累想名心远离。于身心不着,亦名为远离也。 起毗梨耶波罗蜜。 肇曰:精进之相起于身心,而云离身心相者,其唯无相精进乎!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 什曰:令其为佛道故以起禅,不为乐及受福。复次梵本中,菩提相亦名寂灭相,当为此相起禅也。肇曰:菩提之相无定无乱,以此起禅,禅亦同相。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什曰:欲令其标心大觉,不为名利也。肇曰:在佛名一切智,在菩萨名般若,因果异名也。然一切智以无相为相,以此起般若,般若亦无相。因果虽异名,其相不殊也。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什曰:是弃众生法也。当为化众生而起空也。肇曰:存众生则乖空义,存空义则舍众生。善通法相,虚空其怀,终日化众生,终日不乖空也。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 什曰:无相则绝为,故诲令不舍也。肇曰:即有而无,故能起无相;即无而有,故能不舍。不舍故万法兼备,起无故美恶齐旨也。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 什曰:无作,不作受生行也。无作则绝于受生,故诲令为示现而起无作也。肇曰:作,谓造作生死也。为彼受生者,非作生而受生也。是以大士受生,常起无作。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 什曰:无方便慧则取相,取相则坏正法。有方便慧则无取相,无取相则是持正法。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 肇曰:非方便无以护正法,非四摄无以济群生。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 肇曰:念佛、法、僧、施、戒、天六念也。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 什曰:欲令众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业;二以慈心起口业;三以慈心起意业;四若得食时减钵中饭,供养上座一人,下座二人;五持戒清净;六漏尽智慧。若行此六法则众常和顺无有乖诤。昔有二众共行诤,佛因是说六和敬也。肇曰:以慈心起身口意业为三也,四若得重养与人共之,五持戒清净,六修漏尽慧。非直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群众不和,非敬顺之道也。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 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为命。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 肇曰:近圣生净喜,见恶无憎心。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什曰:出家则能深入佛法、具行净戒。肇曰:出家之法,非浅心所能弘也。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 肇曰:闻不能行,非多闻也。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 什曰:与物无逆又不乖法,是名无诤。当为此而起闲居也。肇曰: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也。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肇曰:佛慧深远,非定不趣。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什曰:谓修禅定道品法也。当为兼解众缚起修行地,不应自为而修行也。肇曰:己行不修,安能解彼矣?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 什曰:一切善法分为二业,谓福德、慧明业也。六度中前三度属福德,后三度属慧明。二业具足必至佛道,譬如两轮能有所至。福德业则致相好、净土诸果报也,慧明业得一切智业者也。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 肇曰:大乘万行分为二业,以智为行标,故别立智业;诸行随从,故总立德业。凡所修立,非一业所成。而众经修相净土,系以德业;知念说法,系以智业。此盖取其功用之所多耳,未始相无也。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 肇曰:决定审理谓之智,造心分别谓之慧。上决众生、念定诸法相,然后说法,故系之以智。今造心分别法相令入一门,故系之以慧也。别本云「智业慧业」,什曰:二业中慧明胜,故有二种分别。内自见法名为慧,外为众生知其心相决定不疑而为说法名为智也。 断一切烦恼。 什曰:即慧明业也。 一切障阂。 什曰:还总福德、慧明二业,二业具则罪阂悉除。下二句亦总二业也。 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 肇曰:无善不修,故无恶不断也。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 什曰:佛法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出世者名为助佛道法也。肇曰:一切智慧即智业也,一切善法即德业也。助佛道法,大乘诸无漏法也。智德二业非有漏之所成,成之者必由助佛道法也。生曰:若尽以一切智慧一切善法为助佛道之法者,法施会必办矣。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 肇曰:若能备上诸法,则冥润无涯,其为会也不止一方、其为施也不止形骸,不止形骸故妙存济神、不止一方故其会弥纶,斯可谓大施、可谓大会矣。 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 生曰:无不与大之极。 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什曰:若行财施,但名施主,不名福田。若行法施,亦名施主又名福田。肇曰:福田,谓人种福于我,我无秽行之稊稗,人获无量之果报,福田也。生曰:施主易,受施难也。要当德必能福,然后是耳。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 什曰:既用其礼法,亦以其有福德、智慧,故以为坐之宗主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时心得清净。 肇曰:心累悉除,得清净信也。 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 生曰:七日施而此物在者,最所重也。而以上维摩诘者,现崇法施情也。 不肯取。 什曰:本来意为说法故,亦为讥财施故,怀此二心,所以不受者也。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 肇曰:上直进以法施,未等致施之心,故施极上穷下,明施心平等,以成善德为施之意也。 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 什曰:以彼佛威德殊胜、国土清净,将欲发起众会令生胜求,故先奉施后使其见也。 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 什曰:为善德现将来果报如此之妙也。 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生曰:分作二分者,欲以明等也。现神力,验法施也。 变成四柱宝台,岂财施能为之乎?是法施会然也,故能无不周耳。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 什曰:施佛以地胜故心浓,施贫以地苦故悲深,是以福田同相、致报一也。 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肇曰:若能齐尊卑、一行报,以平等悲而为施者,乃具足法施耳。生曰:用心如此,非财之施也。乃所以具足法施会也。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肇曰:三万二千菩萨皆说不任之缘,文不备载之耳。 注维摩诘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