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九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中分别世间品之四
复次夜摩等天宫其量云何?上四天如须弥娄山量,余部说如此。复有余师说:向上倍倍广。复有余师说:初定地量同一四洲世界,第二定地量同小千世界,第三定地量同二千世界,第四定地量同三千世界。复有余师说:初定等三地量同一千等世界,第四定无复量。
复次何义名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
偈曰:四洲及月日,须弥娄欲界,梵处各一千,名小千世界。
释曰:一千剡浮洲,乃至一千北鸠娄,一千月日,一千须弥娄山,一千四大王天,乃至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处,说此名小千世界。
偈曰:千倍此小千,名二千中世界。
释曰:更千倍小千世界,名二千中世界。
偈曰:千倍三大千。
释曰:更千倍二千中世界,名三千大千世界。
如此一切,偈曰:共同一坏成。
释曰:如此等世界,同有小大三灾,此大千世界同坏同成,此义后当广说。
如器世界量不同,于中住众生身量亦有差别不?有。
此中偈曰:剡浮洲人量,四肘三肘半。
释曰:剡浮洲人从多身长三肘半,或有人长四肘。
偈曰:后后倍倍增,东西北洲人。
释曰:东毗提诃人身长八肘,西瞿陀尼人身长十六肘,北鸠娄人身长三十二肘。
若天云何?
偈曰:身量四分增,乃至俱舍半欲界。
释曰:四大王天身长一俱卢舍四分之一,三十三天身长四分之二,夜摩天身长四分之三,兜帅多天身长四分,化乐天身长五分,他化自在天身长一俱卢舍半。
偈曰:色界初半由旬次第。
释曰:色界诸天于初处梵众天身长半由旬。
从此次第,偈曰:半半增。
释曰,于三处半半增,梵先行天身长一由旬,大梵天身长一由旬半,少光天身长二由旬。
偈曰:向上从少光,上身倍倍增,唯除无云三由旬。
释曰:无量光天身长四由旬,遍光天身长八由旬,如此倍增由旬,乃至遍净天身长六十四由旬。无云天倍增减三由旬,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从此后福生等天更倍增,乃至阿迦尼师吒天身长十六千由旬。
身量向后有如此差别,寿量亦有差别不?有。
偈曰:北鸠娄千年,于二离半半。
释曰:北鸠娄人定寿千年,于西东二洲寿量半半减,西瞿陀尼寿五百年,东毗提诃寿二百五十年。
偈曰:此不定。
释曰:于剡浮洲寿量不定,有时极多有时极少。
多少云何?
偈曰:最后十岁。
释曰:此寿渐减,最后唯有十岁。
偈曰:初叵量。
释曰:劫初生众生,寿命不可量,由千等数不能计量故。
说人寿已,今当说天寿。若先安立日夜,方得计诸天寿。天日夜云何?
偈曰:人中五十年,彼天一日夜,欲下天。
释曰:人中五十年,于欲界最下天,谓四大王天,是一日一夜。
偈曰:以此,彼寿五百年。
释曰:以此三十日夜立为一月,以十二月立为一年,以此五百年为彼天寿量。
偈曰:向上后倍增。
释曰:上地诸天倍增为日夜,以此日夜计彼寿量。彼寿云何?人中一百年,是三十三天一日一夜,以此日夜一千年,为彼天寿量。应知夜摩天等次第如此。人中二百四百八百十六百,为彼一日一夜,以此日夜二千四千八千十六千天年,次第为上天寿量。
从由干陀罗,向上无日月,诸天云何安立日夜?用明光事。云何得成?由花开花合,谓俱牟头花、波头摩花等。诸鸟有鸣不鸣,睡有来去,以此等事判日夜。用光明事者,身自然光,不须外光。
说欲天寿量已。
偈曰:色界无日月,由劫判彼寿,劫数如身量。
释曰:于色界中若有诸天身量半由旬,寿量则半劫。若身量一由旬,寿量则一劫。如此彼身随由旬数,彼寿量劫数皆随身量。乃至阿迦尼师吒天,以十六千大劫为寿量。
偈曰:无色二十千,劫后二二增。
释曰:于空无边入,寿量二十千劫。识无边入,更增二十千劫。无所有入,更增二十千劫。有顶,更增二十千劫。此寿量二十、四十、六十、八十千劫,此中应知。
云何为劫?为是别劫、为是坏劫、为是成劫、为是大劫?
偈曰:从少光大劫,从此下半劫。
释曰:从少光梵处,应知寿量约大劫,从此下半大劫说名劫,以分别大梵等寿量。云何如此?是时世间二十别劫成,二十别劫成已住,二十别劫散集,是六十别劫,于大梵处说名一劫半,分别如此。已是半劫,谓四十别劫,立为一劫,说彼寿量。
说善道寿量已,恶道寿量今当说。
偈曰:与欲界天寿,日夜次第等,于更活等六,寿量如欲天。
释曰:如所说六欲天寿量,于六地狱日夜,应知次第皆等。六者,谓更活、黑绳、聚磕、叫唤、大叫唤、烧然,于彼由旬日夜等。
六欲天寿量,应知于彼寿量亦等六天寿量。云何如此所说?四天王寿量,于更活地狱是一日一夜,以此日夜立月立年,以此五百年为其寿量。三十三天寿量,于黑绳地狱是一日一夜,以此日夜于中寿量足一千年。如此于余处次第应知,乃至他化自在天寿量,于烧然地狱是一日一夜,以此日夜于中寿量足十六千年。
偈曰:于大烧半劫,阿毗指别劫。
释曰:于大烧燃地狱寿量半别劫,于无间地狱寿量足一别劫。于畜生寿量无定。
偈曰:畜生极别劫。
释曰:若畜生中最极长寿但一别劫,谓诸龙难陀、优波难陀、阿输多利等。何以故?佛世尊说:比丘!有八部龙名大龙,皆一劫住持于地轮,广说如经。
偈曰:鬼日月五百。
释曰:人中一月,于鬼神是一日夜,以此日夜寿量五百年。
于寒地狱寿量云何?
偈曰:从婆诃百年,除麻尽为寿,頞浮陀二十,倍倍后余寿。
释曰:约譬喻,佛世尊说寒地狱寿量。如经言:比丘!譬如此中二十佉梨是摩伽陀量一,婆诃麻遍满高出,从此有人一,百年度除一粒麻。比丘!如此二十佉梨一婆诃麻,由此方便,我说速得减尽。我未说于頞浮陀生众生寿量得尽。比丘!如頞浮陀寿量,更二十倍为尼剌浮陀寿量。乃至比丘!二十倍波头摩寿量,为分陀利柯寿量。
如此等寿量,为有未具足于中间死不?一切处有。
偈曰:除鸠娄中夭。
释曰:于北鸠娄洲,一切人寿量皆定,必具寿量尽方得舍命,于余处寿命不定。若约别人,于中间多不得死,谓住兜帅多天一生补处菩萨最后生菩萨、佛所记、佛所使、信行、法行、菩萨母、转轮王母正怀胎。
如此等由由旬量说处所及身量已,由年量说寿命量已,此二齐量未说。如此一切用名分别,此名穷量,亦应显说。为说此三,是故初立方便。
偈曰:隣虚字刹那,色名时最极。
释曰:若分分析色极于隣虚,故隣虚是色极量。时量亦尔,极于刹那。名量亦尔,极于轻字,如伊短音。复次刹那者何量?若因缘已具足,随时法得一生,是时名刹那。复次是法若行度一隣虚,是时名刹那。复次若有强力丈夫一弹指顷,经六十五刹那,阿毗达磨师说如此。
于此中偈曰:七隣虚阿羺尘、铁尘水兔羊、牛隙尘虮虱、麦指节应知,后后七倍增。
释曰:以隣虚为初,应知后后皆七倍增。七隣虚为一阿羺,七阿羺为一铁尘,七铁尘为一水尘,七水尘为一兔尘,七兔尘为一羊尘,七羊尘为一牛尘,七牛尘为一隙光中尘,七隙光中尘为一虮,七虮为一虱,七虱为一麦,七麦为指一节,三节为一指。是世间所解故,偈中不说。
若横并指,偈曰:二十四指量一肘,四肘一弓,五百弓俱卢舍,此名阿练若。
释曰:十二指为一搩手,二十四指为一肘,四肘名一寻,亦名一弓,五百弓为一俱卢舍,亦名村亦名阿练若。
偈曰:此八一由旬。
释曰:此八俱卢舍为一由旬。
说由旬量已,年量今当说。
偈曰:百二十刹那,怛刹那。
释曰: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
偈曰:六十说名一罗婆。
释曰:六十怛刹那说名一罗婆。
偈曰:后三三十增,是一牟休多,及一日夜月。
释曰:三十罗婆为一牟休多,三十牟休多为一日夜夜,有时长、有时短、有时等,三十日夜为一月。
偈曰:十二月一年,一年共减夜。
释曰:寒际有四月,热际有四月,雨际有四月。如此十二月,立为一年共减夜。何以故?有六减夜入一年中。云何如此?
「寒热雨三际, 中月半已度,
于余半月中, 智人知减夜。」
说年量已,劫量今当说。
偈曰:说劫有多种。
释曰:别劫、坏劫、成劫、大劫。
此中,偈曰:坏劫地狱尽,乃至器世灭。
释曰:于诸地狱中,从无复众生,乃至器世界灭,是名坏劫。何以故?坏有二种:一道坏、二界坏。复有二种坏:一众生坏、二器世界坏。有如此时,于此时中地狱众生但死无复受生,此时是坏劫之初。是时世间二十别劫成已住,此住劫应知已度。更二十别劫,世间应坏。是坏,此时应知次第复至。若是时于地狱中无一众生为余,由此时量世间已坏,由地狱坏故。于此时中,若众生有定业,必应于地狱受报,未尽业引此众生于余世界地狱受报。畜生坏劫、鬼神坏劫亦应作如此说。住大海畜生先坏,共人行畜生后坏。
复有如此时,于人道中随有一人,自然无师,法尔所得修入初定。此人从初定出,说如此言:善人!从离生喜乐最美妙。善友!从离生喜乐微细寂静。余人闻此言,复各修学此定。如此等人舍命后皆生梵处。若是时于剡浮洲无一众生为余,由此时量世间已坏,由剡浮洲坏败。如此东毗提诃,西瞿陀尼,北鸠娄坏,亦应作如此说。若是时于人道无一人为余,由此时量世间已坏,由人道坏故。北鸠娄人舍命生欲界天,于自地中无离欲故。
如此于四大王天,修习初定已生于梵处。若是时于四大王天无一天为余,由此时量世间已坏,由四大王天坏故。如此乃至他化自在天坏,亦应作如此说。若是时于欲界天无一天为余,由此时量世间已坏,由欲界坏故。于梵处随一众生,法尔所得修入第二定,从此定出说如此言:此乐最美妙,谓定生喜乐。此乐最寂静,谓定生喜乐。余人闻此言,复各修学此定。如此等天舍命后皆生遍光天处。若是时于梵处无一众生为余,由此时量世间已坏,由众生坏故。
是时器世界皆空,从此时初定道所起,能感器世界业悉已谢灭。七日次第出,乃至烧大地及诸须弥娄山无复余,从此猛火风吹光焰上烧梵处。如此光焰,应知是初定地同类。何以故?若灾非同类则不能坏,由相应发故,故说此火能烧。何以故?是欲界火能接色界火故。此义于余灾,如理应知亦尔。从地狱中,由众生死不更生,乃至器世界尽,经如此时说名坏劫。
偈曰:成劫先于风,乃至地狱有。
释曰:从初风起,乃至于地狱有众生,是名成劫。何以故?世间如此已坏,唯空为余,于长时住。乃至后众生业增上故,诸世界器先相初起,谓于空中有微细风渐渐而动,是时世间二十别劫坏已住。此坏劫应知已度,更二十别劫,世间应成。此成,是时应知次第复至。从是时诸风渐渐增大,乃至成就如前所说风轮,如前所说次第事一切皆成,谓水轮及大地金轮地轮,乃至诸洲、须弥娄山等,初成大梵天宫殿,次第乃至成夜摩天宫殿。从此后风轮起,由此时量应知世间已成,由器世界成故。
是时随有众生,应作大梵王,从遍光天堕于大梵宫殿受生,余诸众生从彼次第堕,有生梵先行处、有生梵众处、有生他化自在处。如此次第,乃至于北鸠娄、西瞿陀尼、东毗提诃、剡浮洲、鬼神道、畜生道、地狱道处受生。此是法尔,谓后世间坏,先世间成。是时若一众生于地狱处受生,由此时量,世间二十别劫已成,此成劫应知已度。
更二十别劫,世间应住。此住,是时应知次第复至。
偈曰:别劫从无量,乃至成十岁。
释曰:从世间初成,十九别劫,于无量寿时中已度。此无量寿众生,寿命渐减乃至十岁。世间已成及住,是住初别劫。
偈曰:初下一别劫,次上下十八。
释曰:从此初住,后有十八上、十八下,为十八别劫。云何如此?从此十岁众生寿命,若转增上乃至八万岁,复转减下乃至十岁,是第二别劫。如此乃至十八。
偈曰:后上一别劫。
释曰:最后一上别劫,即住劫第二十别劫,如此若下从八万乃至十岁。
若尔,增上至几量为究竟?
偈曰:乃至寿八万。
释曰:过此无复上。于十八劫中,如一上一下时量,初住下劫时量亦尔,最后上劫时量亦尔,是故一切时量平等。
偈曰:世间如此成,住经二十劫。
释曰:由此别劫道理,世间二十别劫成已住。如成住时量,于如此等时。
偈曰:劫成及破坏,坏住皆平等。
释曰:二十别劫世间成,二十别劫世间坏,二十别劫坏已空住。虽于此三时无上下量劫,然此劫量皆平等,若算数平等故。此中由一别劫器世界成,由十九别劫此处成所住,由一别劫器世界被离,由十九别劫器世界空无众生。如此别劫,有四种二十,合成八十。
偈曰:八十名大劫。
释曰:若大劫其量如此。此劫以何法为自性?五阴为自性。于经中说:由劫三阿僧只,诸佛得无上菩提果。此三阿僧只,于四劫中为是何劫?此中所说是大劫。
以此偈曰:大劫三僧只。
释曰:由三劫阿僧只,所求佛果方成。阿僧只既无数边,三数云何成?不应如此知。若尔,云何?虽然有六十数处,名一阿僧只。于余经中说如此。何者为六十?有第一数无第二数,是处名第一。十此第一,名第二处。十第二处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十万名洛沙,十洛沙名阿底洛沙,十阿底洛沙名俱胝,十俱胝名末持诃,十末持诃名阿由多,十阿由多名摩诃由多,十摩诃由多名那由多,十那由多名摩诃那由多,十摩诃那由多名波由多,十波由多名摩诃波由多,十摩诃波由多名欝僧伽,十欝僧伽名摩剡僧伽,十摩剡僧伽名婆诃那,十婆诃那名摩诃婆诃那,十摩诃婆诃那名知知婆,十知知婆名摩诃知知婆,十摩诃知知婆名醯兜,十醯兜名摩诃醯兜,十摩诃醯兜名柯罗婆,十柯罗婆名摩诃柯罗婆,十摩诃柯罗婆名因陀,十因陀名摩头陀,十摩头陀名婆末多,十婆末多名摩诃婆末多,十摩诃婆末多名伽知,十伽知名摩诃伽知,十摩诃伽知名絍婆,十絍婆名摩诃絍婆,十摩诃絍婆名物陀,十物陀名摩诃物陀,十摩诃物陀名婆罗,十婆罗名摩诃婆罗,十摩诃婆罗名社那,十社那名摩诃社那,十摩诃社那名毗休多,十毗休多名摩诃毗休多,十摩诃毗休多名婆洛沙,十婆洛沙名摩诃婆洛沙,十摩诃婆洛沙名阿僧只。间中有八处忘失。
如此大劫,次第数至第六十处,说名一阿僧只。度一更如此数名第二,第三亦尔,故说三阿僧只。非一切方便所不能数,故名阿僧只。
众生先已发愿,云何复须此最长时修行,方得无上菩提?如此事云何不应有?何以故?由大福德智慧资粮行,由六波罗蜜百万难行道,于大劫三阿僧只中,无上正觉果诸菩萨方得。若由别方便有解脱理,何用久修此大难行道?为他故须如此大功用。云何我等从大苦流,有能为拔济他?由此意故久劫修行。由他利益,于己有何自利?是己自利,谓他利益,是己所乐故。
君此事今何人能信?此事实难可信。若人荷负自身为重,于他无慈悲。若具智慧慈悲人,此事易信。譬如于世间有诸余人,恒习恶过失,于中虽无自利益,欣乐他损恼事,众所共见。如此复有余人,恒习大悲,于中无自利益,欣乐行利益他事,是故此事可比。复次譬如世间凡夫,由长时数习故,于诸行法实非自我,不能了别诸行体相,于诸行中生起我爱,因此我爱恒荷负众苦如此。复有余人,于长时由数习智慧,于自相续弃舍自爱,于他增长自爱,因此爱故,为他荷负众苦。是故应知,此义不异。复次有别性,如此种类起,由他苦故苦、由他乐故乐,不由自身故,彼不见他利益事异自利益。此中说偈:
「下人求自乐, 作种种方便,
中人求灭苦, 非乐苦依故,
上人由自苦, 乐他得安乐,
及他苦永灭, 他苦自苦故。」
为于劫上时诸佛出世、为于劫下时诸佛出世?
偈曰:成佛于劫下,减八万至百。
释曰:世间人寿八万岁时,寿减正发,乃至人寿百岁,于此中间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云何不于劫上时出?于此时中众生难教厌离故。云何不于百下时出?于此时中五浊炽盛。何者为五浊?一命浊、二劫浊、三惑浊、四见浊、五众生浊。下劫将末,命等五最麁最下已成滓故,说名为浊。由前二浊,次第损减寿命及损减乐具。复由二浊损减助善。何以故?因此二浊,有诸众生多修习欲尘乐行及自苦行,能损在家出家助善。由后一浊,损减自身身量,色无病力智念正勤不动此德坏故。
独觉于何时出世?
偈曰:上下时独觉。
释曰:独觉于上劫及下劫时皆得出世。何以故?独觉有二种:一部行、二犀角喻。此中部行者,先是声闻或名独胜。有余师说:有先是凡夫,后成部行独觉。若此人于前世已修决择分能善根,今生自然觉悟圣道。云何得知?于《本行经》中说:有一山处,有五百外仙,修难行苦行。乃至有一猕猴,与独觉共住。后至外仙所,现独觉威仪庄饰,五百外仙皆成独觉。若先是圣人,不得修难行苦行。犀角喻者,谓独自住。
二种独觉中,偈曰:犀角喻百劫。
释曰:足一百大劫,修行菩提资粮,方成犀角喻独觉。
云何名独觉?离师正教,于一自身如理觉悟,故名独觉。何以故?诸独觉但调伏一身,不调伏他故。云何名犀角喻?于人天道最胜品中,贞实无等故。何因不觉悟他?诸独觉非无能为他说法,具得四无碍解故。彼亦有能,能忆持往昔诸佛所说正教,及为他说故。彼亦非无慈悲,为利益他,恒现通慧故。不由众生,不感圣果,故不为说。何以故?是时亦有修世道离欲诸仙,虽然亦由宿世数习故,由喜乐少求故,是故不能说正教令他受甚深法。何以故?随爱流行世间,难可引济令其逆流故、为离杂行摄部众故、怖畏散乱杂谈说故。
复次转轮王于二时中何时出世?
偈曰:减八万岁时,无转轮王生。
释曰:人寿无量时乃至寿八万岁,转轮王生于世间,不减八万时。何以故?若人寿减八万,是人非此吉祥富乐器故。由轮成王位为法故,名转轮王。
此王有四种。
偈曰:金银铜铁轮。
释曰:若人以金为轮,此人是上上品,以银为轮是上品,以铜为轮是中品,以铁为轮是下品。
偈曰:四随下次第,一二三四洲。
释曰:若人以铁为轮,此人为一洲王,以铜为轮为二洲王,以银为轮为三洲王,以金为轮为四洲王。分别世中说如此。于经中由偏显胜故,但说金轮。经言:若王生刹帝利种,已受灌顶位,于布萨时白半十五日,王从头次第洗竟持八戒,布萨升上高楼,大臣等集皆悉围绕,于东方有轮宝出现,千辐具足有毂有辋,一切庄严无不圆备,如善巧工匠所作,一切皆金,来至王所。应知此王必是转轮王。若余转轮王生亦尔。
偈曰:非二俱如佛。
释曰:于经中说无处无位,谓无前无后二如来、阿罗呵、三若三佛陀出现世间。有处有位,若一如来、二如来,二转轮王亦尔。此中是义应思:是所许处,为约大三千世界、为约一切世界?余部说:诸佛世尊但一处出,余处则无。何以故?勿许诸佛世尊功能有阙,是一世尊于一切处具有能故。若于一处一佛,不能荷负一切受化弟子,余佛于中亦无有能。于经中说云:舍利弗!若有一人来至汝所,问汝言:大德!于今时为有沙门婆罗门与瞿昙沙门平等平等于无上菩提不?汝若被问,当云何答?世尊!若有一人来至我所作如此问,我若被问,应如此答:于今时无有沙门婆罗门与我世尊平等平等于无上菩提。何以故?世尊!我从世尊吉祥口证闻此言、证持此言:无处无位,谓无前无后二如来、阿罗诃、三若三佛陀出现世间。有处有位,若一。若尔,佛世尊于《梵王经》说,此义云何。经言:梵王!于三千大千世界中,我自在成此言,是不了说义。说何义不了?若如来约自性心,不作别故意,正说利益他等,于此境界皆自然成。若如来作别故意境界,则随意无边。
有别部说:于余世界各有诸佛如来。何以故?见多人共俱修菩提资粮。有多佛世尊于一处一时出现,无如此理。若出现余处,则无有碍。是故必于余世界等成正觉。若尔,此义中前所引经云:无处无时,谓无前无后,二如来出现于世。此义今云何将此义?今应思量:此经为约一世界说、为约一切世界说?若约一切世界说,转轮王不应出余世界,由遮俱生故,譬如如来。若汝忍如此,此义云何不忍?诸佛出现世,是大吉祥福。若多佛出多世界,无有过失,于世间无量众生,得与大福德己利相应。
若尔,于一佛田,云何二如来不俱出世?无用故、随本愿故,故诸菩萨发如此愿:于盲世间,无将导、无救、无依,愿我于中成佛,为眼及依,为令敬恭及疾行故。何以故?若一佛则生他极重恭敬。又令他思惟如此:余佛最难可得。是故如所立教速疾修行,勿大师去已及般涅盘,我等无依止。
复次是四种转轮王,由金轮等制伏天下。云何能制伏
次第?偈曰:他迎、自往彼、争伏胜。
释曰:若王得金轮为具,剡浮洲诸国王各自来迎候,各云:我等国土,富乐平安丰壤,遍多人众,皆属天尊,愿天尊教勅,我等皆是天尊翼从。若王得银轮为具,王自往彼土,诸王皆下心归伏。若王得铜轮为具,王往近彼土,遣使去还与共讨争,然后诸王方下心归伏。若王得铁轮为具,王自往彼土,擐甲捉仗示攻伐相,然后诸王方下心归伏。
一切转轮王,偈曰:无害。
释曰:若捉仗制伏他土尚无杀害,何况余王。伏天下已,一切众生住王国土,王悉教令受持十善法,是故诸王死定生天。
经中说:由转轮圣王出现于世,世间则有七宝现生。何者为七?一轮宝、二象宝、三马宝、四摩尼宝、五女宝、六长者宝、七大臣宝。象等诸宝是众生类,云何由他业生?若无一众生由他业生,此人先共造诸业,能感互相应报。此人若受生,余众生由自宿业生,与此人相应。
此转轮王与余王,为唯七宝有差别、为更有余差别?有余差别,谓此四转轮王有三十二大人相,余王则无,譬如诸佛。
若尔,王与佛何异?
于中偈曰:处正明了圆,佛相余无等。
释曰:佛三十二相有三德,与王相不同。三德者,一处极正不偏、二极明了不隐昧、三极圆满无减缺。
劫初诸人,为有王、为无王?无王。
虽然,偈曰:初生如色界。
释曰:劫初生人,如色界众生,各自在住。经中说:劫初生人,有色意生,具身身分,具根无减,色形可爱,自然光明,能飞行空中,喜乐为食,依喜乐于久长时住。
偈曰:众生渐贪味,为嬾惰储畜,由财雇守田。
释曰:众生已如此成,地味渐出,其味甘美胜细蜂蜜。于中有一人贪爱为性,闻地味香试取尝之,遂便噉食,余人次第随学此事。初发段食在于此时。是时诸人由数习此食,于身生坚、重二触,失先光明,从此有黑暗起,是时日月出现。由贪味故,是彼地味次第灭尽,地皮干起,以此为食。于中起贪,又失此食。次生林藤,以此为食。于中起贪,又失此食。次生舍利,不由耕种自然而有,以此为食。此食最麁,变异有残,为除此残,生大小便道。此道与男女根俱生,相貌亦异。是时彼人互相瞻视,由随先惑习气起邪思惟,由邪思惟罗刹所吞,淫欲变异于心猛盛,即便犯罪,是淫欲鬼初发入心在于此时。是时彼人晚时为暝食,晓时为昼食,相要共取舍利。
于中有一人嬾惰为性,长取舍利储宿为食,余人学之亦各储宿。是时于中即生我所。因此我所,后取舍利,将已即尽,不复更生,是时彼人即共分田。于自分田生重贪惜,于他所得作侵损事,初发偷盗在于此时。
为遣此失,皆共集聚,其中有一胜人,诸人各以所得六分之一,共雇此人为守田主,彼说此人为差(厕知反)多罗莎未(亡履反)。差多罗莎未故,得刹帝利名,大人众所许,能染世间心,是故初生名摩诃先摩多王。一切王相传,此王为初。于中若有人心出家外,是人得名婆罗门。后时有一王,由贪惜财物,于民不行分施恩事。诸人由贫乏故,多行盗事。王于此罪人好行刀杖,治罚事初发,杀害在于此时。是时罪人覆藏说言:我不作此事。初发妄语在于此时。
偈曰:次由十恶增,寿减至十岁。
释曰:次第由此方便业道增长,故寿命渐减,于最后时,一切人皆寿十岁。是故一切灾横,二法为根本,谓贪味及嬾惰。是时人寿十岁,是别劫出尽。
云何出尽?
偈曰:是劫由杖疾,及饿灾故出。
释曰:别劫有三因缘故出尽,一刀杖、二疾疫、三饥饿。别劫出尽时,是十岁人非法欲所染、不平等贪所逼、邪法所遍,是人瞋毒转增上,若互相见即起极重瞋杀心,譬如今时猎鹿人见野鹿。是时诸人随有所捉或木或草,于彼人悉成极利刀仗。彼人作是思惟:我今必应在前。是故更互相杀,由此皆死。复有别劫出尽时,是十岁人由罪过多故,鬼神起憎恶心,于彼作诸灾横,是故处处遭阿萨闍病,由此皆死。复有别劫出尽时,是十岁人由罪过多故,天神龙起憎恶心,不复降雨,是故处处饥饿穷困,由此皆死。是时有三粮:一旃遮粮、二白骨粮、三筹粮。名旃遮粮者,此有二因,今时聚集彼时名旃遮,又奁子名旃遮。是时诸人饥羸所逼,聚集聚集,皆饥饿死。又为护惜来岁粮及怜愍眷属,于将来时藏举少粮及种子置奁子中,故名旃遮粮。白骨粮者,亦有二因,是人身燥澁既久,死后少时骨即白色。又无食饥饿,取此白骨煮汁饮之。筹粮者,亦有二因,是时诸人由次第传筹,家家分张粮食。今日家主食,明日妇食,如此次第。复次昔时曾有谷处,开坼以筹挑取,随得谷粒,以多水煮之饮以为粮。于经中传说如此。
若人能于一日护离杀生,或能施一诃梨勒,或于大众起恭敬心能施一食,是人于刀杖、疾疫、饥饿劫时,不于中生。
刀杖、疾疫、饥饿三灾,起各几时?
偈曰:七日及七月,七年次第尽。
释曰:由杖杀害众生灾于七日内起,疾疫灾于七月七日内起,饥饿灾于七年七月七日内起。是时于二洲人,亦有似三灾事起,瞋恚于彼增长,至重黑瘦恶色,及身羸弱于彼亦起,饥渴亦起。
是各各所说三灾,于诸灾中应知次第皆有。
偈曰:散集劫有三,由火水风起。
释曰:于一一定处,众生下散上集,故名散集劫。由七日出故有火灾,由大雨水故有水灾,由大风相违故有风灾。由此三灾,器世界极细分皆尽无余。
此中有余外道师执说:如此隣虚常住,于此时中以此为余。云何彼乐执此义?诸余大物后更生时,勿彼生无种子。为不如此耶?是众生业势力所生风,由功能胜说为种子。复次灾头风亦为种子因。弥嬉沙塞部经中说:风从余现成世界引载彼种子来。虽然,诸外道师不许芽等从种子生。若尔,彼执云何?从自分生,乃至自分从自隣虚生。若尔,种子等于芽等中有何功能?离安立隣虚无别功能,由芽隣虚从种子出故。何因彼许如此?从非同类因果生,此不应理。云何不应理?若尔,一切物生则应不定,是义不然,由功能定故,无不定义,譬如谷熟等。若是义不然。何以故?求那法种种不同,踏腊脾(?也反)法不尔。若物欲生,必从同类物生,譬如从竹笪生、从缕衣生。今不相应义起。此中何义不相应?引不成就义证不成就义。此中何义不成就?笪异竹、衣异缕,此义不成就。何以故?是竹是缕,如此聚集故得别名,譬如蚁行。云何得知?于一缕和合中不见衣故。何以故?于中若衣实有,何法能障令不显现?若不具有,但有衣分,此则非衣。何以故?唯聚集为衣故。
复有何一分衣异于此缕?若由观多依和合故衣成,唯缕和合中已应见衣。时无见有此衣,初中后不对根故,故知离缕无有别衣。若衣分分次第对根,不应说由眼由身证得为有分,由次第决证有分故。是故衣智但缘分起,譬如火轮。若缕有别色类事,衣无色等故,则衣不可得。若衣有种种色等别类,不生别类,此义不成,于无种种色等别边不应见衣,或应即于此边见种种色。衣缕有种种事,衣应无种种异,是故知衣无有别物。
复次火光烧照等有差别,此光于初中后不应有色触及事等隣虚。虽过根,若聚集则可证,如彼能作事。眼等诸根若生肤曀等,则不见散发等,但见聚发等。何以故?一发等于彼过根故,譬如隣虚。是故知汝但于色等假立隣虚名。由此义故,色等灭时隣虚即同灭。若隣虚是物实异色等,不应与色同灭。若同灭,异义则不成。随愚智类不可分别,此物是地水火风,此物中色声香味触是德。汝执言:诸物是眼耳所证。毛古贝红花欝金若被烧,彼智即无,故知彼智但缘色等起。熟所生德起时,由形貌相似故,瓶智更生,譬如色行。何以知然?若人不见形貌不能知故。于婴儿言何足可重。今且止破彼执。
复次于三灾中,何灾何为头?
偈曰:三定二定等,次第三灾头。
释曰:诸灾有三,火灾以第二定为头,下地烧然。水灾以第三定为头,下地烂坏。风灾以第四定为头,下地散灭。随诸灾上地说名灾头。
何因三定地由火水风破坏?
偈曰:由等彼内灾。
释曰:于初定地觉观为内灾,此觉观能起心燋热,与外火同。于第二定喜为内灾,此喜与轻安触相应,能令依止软滑,与外水同。于此定中一切身强违触灭故,说是苦根灭处。于第三定出入二息为内灾,此即是风。于定于三摩跋提,若如实有此内灾,于此定等必有如此外灾。
云何无地灾?地名器世,此地与火水风相违,不与地相违。
若尔,于第四定有何灾?
偈曰:四无不动故。
释曰:于第四定离内灾故。佛世尊说:彼名不动。是故于中诸灾不起,故彼无灾。余部说:由净居天威力故无灾。何以故?彼无复能得入无色界及住余处受生,定于彼般涅盘故,于彼无灾。
若尔,第四定器应是常住。
偈曰:无常众生共,宫殿生灭故。
释曰:第四定不共一地相应。云何各各地住与他不共?譬如众星,于中若有众生,生及死堕,宫殿与彼俱生俱灭故,此地非常住。
此三灾起,次第云何?
若无间,偈曰:七火一水灾。
释曰:先七灾由火起,后一灾方由水起。如此次第,更七灾由火起,随七火灾后各一水灾起。
偈曰:七水灾已度,后复七火灾。
释曰:由此次第七水灾已度,后复七火灾更次第起。
偈曰:然后风灾起。
释曰:从此后一风灾起。何因如此?于彼众生由定胜德,如自身住差别,所居处亦尔。此住几时?经五十六火灾一风灾。若作如此义,《分别立世论》则被随顺。彼论云:六十四劫是遍净天寿量。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