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藏经
  • 佛学辞典
  • 印心文集
登录|注册
繁 / 简
您的位置:大藏经 > 大正新修大藏经 (T) >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朗读
夜间
字体
小 100% 大
收藏
下载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 第 001 卷
  • 第 002 卷
  • 第 003 卷
  • 第 004 卷
  • 第 005 卷
  • 第 006 卷
  • 第 007 卷
  • 第 008 卷
  • 第 009 卷
  • 第 010 卷
  • 第 011 卷
  • 第 012 卷
  • 第 013 卷
  • 第 014 卷
  • 第 015 卷
  • 第 016 卷
  • 第 017 卷
  • 第 018 卷
  • 第 019 卷
  • 第 020 卷
  • 第 021 卷
  • 第 022 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二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中分别业品之三 偈曰:复有五种业。 释曰:复有余师说,业有五种。不定受业分为二,谓于报或定、于报或不定。此中现法应受业者,于此生造业,即于此生熟。生应受业者,于此生造业,于第二生熟。后应受业者,于此生造业,从第二生后熟。有余师说:现法应受业,果报于余生亦有,由随此功力立名故。勿最强力业果报劣薄,毗婆沙师不许此义。何以故?彼说有业果报亲近果报非胜,有业翻此。譬如外种子,葵三月半结实,麦等六月结实。 偈曰:余师说四句。 释曰:譬喻部师说有四句,有业于位定于报不定,若业现报于报不定,有业于报定于位不定,有业二处皆定。若现报等,于报亦定。有业于二处皆不定,若业不必应受,于报亦不定。 于彼人,此业成八种:现报有二种,定不定,乃至定不定亦尔。彼说现报等为定,第四不定,于一刹那中得引四业,俱起不得。云何得?于三教他自行邪淫,此四若一时究竟。 是四业中,偈曰:引聚同分三。 释曰:何以故此现报业不能引聚同分?现有同分故。 于何界何道中,几种业可引? 偈曰:一切处四引。 释曰:于三界及一切道中,四种业皆有引义。此四或善或恶,此引如相应。此开,今更立遮。 偈曰:地狱引善三。 释曰:于地狱中三种善业有引,现报无引,于中无可爱报故。 偈曰:凡于离欲处,坚不引生报。 释曰:凡夫人若于此地已得离欲,若坚住无退失,于此下地中不得造生报业,能造余三。 偈曰:圣不造余报。 释曰:坚言流至此句。若圣人于此地已得离欲,无复退堕,不能造二业,谓生报及后报。何以故?此人不能更感下地生故,但能造现报业及不定报业,于随现生处。 偈曰:欲顶退不造。 释曰:若圣人有退堕,已离欲界及有顶,于此二界不得造生报及后报业。何以故?此人已退果,无舍寿义。此义后当广说。 于中阴有引业义不?有。 偈曰:二十二种业,于欲中阴引。 释曰:若欲界中阴,能引二十二种业。此云何?胎位有五,谓柯罗逻、頞浮陀、俾尸、伽诃那、波罗舍佉。已生位有五,谓婴儿、童子、少壮、中、老。于此位中,中阴众生有时引柯罗逻受业,或不定或定,乃至老位应受,及中阴中应受。 偈曰:此业但现报。 释曰:此中阴所引业定有十一种,应知必是现报。 何以故? 偈曰:彼是一果报。 释曰:此聚同分唯有一一业所引故。是中阴聚同分,及中阴后类十位,是故不说别业感中阴,由此二同生报业所引故。 复有何相应,知此业是定? 偈曰:重惑及净心,或是恒所行,于功德田定,能损自父母。 释曰:是业由重惑所造、或由重善心所造、或恒时所行、或于有功德田所起,应知此业必定。此中有功德田,谓三宝或人差别。人差别者,若人至果胜类、或定胜类。此中若无重惑心及重善心,此业或善或恶,必成定业,若恒所行亦尔。复次若依自父母,以率尔心造随类违损业,此业亦必定受报,余业则不定。 复次现法应受业,其相云何? 偈曰:此业成现报,由田意胜异。 释曰:现报业者,或由田胜异成。如传说,有一比丘于大众中行女人言故,现身即转根成女。此传有文。由故意胜异者,如传说,有一黄门,由解脱牛黄门事故,现身即转根成男。 复次偈曰:永离欲地故。 释曰:若业或善或恶,依此地生,由永离欲,此地此业则成现报业。 此业何相? 偈曰:若业于报定。 释曰:若业于果报定、于位不定,此业是所说现报业。若业于余位中定,此业定于余位中与报,有此业人无离欲故。若不定云何?此业无报,由永离欲故。 此田何相?于中所造业,必定得现报。若总说,大比丘众以佛为现前上首,若约人差别有五。 偈曰:灭定无诤慈,见罗汉果起,于彼损益业,果于现法受。 释曰:若人出无心定观,即得最极心寂静,由此定似涅盘故。此人因此定,如往还于涅盘。若人出无诤三摩提,观无量众生,无诤利益善意所随逐最猛盛,无量福德熏修所变相续正起。若人出无量慈观,无量众生安乐善意所随逐最猛盛,无量福德薰修所变相续正起。若人出四谛观,见谛所破惑灭尽无余,故新得转依,清净相续即起。若人出阿罗汉果观,修道所破惑灭尽无余,故新得转依清净相续即起。是故于此五人,或作善利益事、或作恶损恼事,此业果报于现世必定应得。余人所修得道未究竟故,若出未圆满自性果观,新得转依清净不尔,是故彼不及前人福田。 若果报受为胜,是故此义应思:有业但以心受为果报非身受不?有业但以身受为果报非心受不?说有。 偈曰:若善业无觉,许受为果报,此受是心法。 释曰:无觉业者,从中间定乃至有顶,此无觉善业唯以心受为果报。云何非身受?此身受必与觉观俱起故。 偈曰:若恶唯身受。 释曰:若恶业,定以身受为果报。云何心受非彼报?此业以苦受为报。若苦受在心地则成忧根,此忧根非果报,于前已说。 若尔,众生有癫狂,此癫狂于何心有?复由何因生? 偈曰:心癫于心心。 释曰:心心谓意识。何以故?若人在于五识,则无癫乱事,五识无分别故。 偈曰:此从业报生。 释曰:此心癫乱,从众生业报生。若人以物呪及增加所作散坏他心,或不求欲众生令饮毒饮酒,或恐怖众生,于猎等时,或在旷野等处纵火焚烧,又以坑穽陷坠众生,或由余业令众生失念。因此业报,此众生于未来世心则癫乱。 复有别因。 偈曰:怖打不平忧。 释曰:怖者,诸鬼神作可畏形相来逼,此人见即惊怖。打者,诸鬼神因人恶行起憎恚心,于此人末摩作打拍事。不平者,风热淡互相违反,令身四大皆不调适。忧者,如婆师絺等。 若意识癫乱,此心癫乱从业报生,云何言心受非果报?我等不说此心是果报。何为四大违损是果报?从此心起故,说心从果报生。由业所生四大不平等故心狂乱、不自在、失念,说此心名癫狂。若作如此,四句得成。有心狂故乱非散故乱,广说应知。狂乱非散乱者,心不自在无染污。散乱非狂乱者,心自在有染污。狂乱亦散乱者,心不自在有染污。无狂乱亦无散乱者,心自在无染污。 何众生有狂乱心? 偈曰:欲界除鸠娄。 释曰:于欲界中有,唯除北鸠娄。何以故?于天中亦有狂天,何况于人、畜生、鬼神道中。地狱众生皆恒狂乱,是彼众生万种损恼恚害,末摩最重难忍,苦受所逼,于自身亦不了别,何况能识是非等事。何心何啼天地狱传此中应说。 于圣人亦有心狂乱,由四大不平等故,除佛世尊。若约先定业受报已毕,若约不定业则无果报。不由怖畏,已度五怖畏故。不由损害,永无恶行能生鬼神憎恚心故。不由忧恼,证见法如实性故。 复次于经中说有三曲:身曲、口曲、意曲。复有三麁:身麁、口麁、意麁。复有三澁:身澁、口澁、意澁。此中次第应知。 偈曰:说曲麁澁业,谄曲瞋欲生。 释曰:若身业从谄曲生,说名身曲业,邪曲性类故,口意曲业亦尔。若身业从瞋恚生,说名身麁业,忿怒性类故,口意麁业亦尔。若身业从贪欲生,说名身澁业,染污性类故,口意澁业亦尔。 偈曰:黑白等差别,复说业四种。 释曰:有黑业黑果报;有白业白果报;有黑白业黑白果报;有不黑不白业不黑不白果报,生能灭尽余诸业故。 偈曰:非善欲色有,善次第应知,黑白有二业,能灭彼无流。 释曰:非善业者,一向名黑,本性黑故。果报亦黑,果报非可爱故。此业唯欲界。有色界善业一向白,非黑所杂故。果报亦白,果报可爱故。云何不说无色界业?若是处有二种果报,谓中阴、生阴。有三种业,谓身口意。此中说黑白业,余处不说。有余师云:此亦于余经中说。 欲界善业名黑白业,非善所杂故。果报亦黑白,果报相杂故。若分别此业,须约相续,不得约性。何以故?无一业如此种类及果报,此业是黑即是白。无如此义,互相违故。若尔,恶业为善业所杂故,应成白黑业。恶为善所杂,此义不成,于欲界中恶力强故;唯善可杂,由力弱故。 无流业者,若起能灭尽此三。何以故?此业非黑,无染污故。非白,无白果报故。此不白言,是不了义说,有别意故。佛世尊于《大空经》中,依无学法说:阿难!如此法,一向白、一向善、一向无诃。于阿毗达磨藏中说:何者为白法?善法及无覆无记法。无果报者,不堕于界故,与生死相违故。 一切无流业为悉能灭白等三业不?不。此云何? 偈曰:于法忍离欲,于八次第道,十二种故意,此能灭黑业。 释曰:于见谛道中有四法忍,于离欲欲界中有八次第道,于此中是故意有十二种,此业一向能灭黑业。 偈曰:于第九故意,能灭黑白业。 释曰:于第九离欲,欲界次第道故意,能灭黑白业及黑业。 偈曰:白业离欲定,后次第道生。 释曰:若人定定作离欲,是第九次第道。此中有四种故意,一向能灭白业。 云何但第九次第道能灭白业,不由余?此善非自性灭,已灭可更现前故。虽然,缘彼为境惑灭故,故说彼灭。是故乃至余一品惑,犹以彼为境未灭,未可说彼已灭。 偈曰:余说地狱报,及欲受报二。 释曰:有余师见,应受地狱报业,离地狱于欲界余道应受报业,次第应知是黑业是黑白业。何以故?唯地狱定是恶业报故,说受地狱报业名黑业。离地狱于欲界余道中,有善恶业报,是故受彼报业名黑白业。 偈曰:余说见灭黑。 释曰:有余师说:见谛所灭业名黑业,与善不相杂故。 偈曰:余欲业黑白。 释曰:欲界业异见谛所灭业,名黑白业。此异云何?谓修道所灭。何以故?此业有善有恶。 于经中说:有三牟那,谓身牟那、口牟那、意牟那。 此中偈曰:无学身口业,意应知次第,三牟那。 释曰:无学身口二业,名身口牟那。无学心名意牟那,非意业。何以故?心是真实圣者,此由身口故定可比量。复次此身口二业离恶为性,意业但思,非有教故不能比量为离,故说牟那。是故唯心能离故,说名牟那。 云何说无学不说余?阿罗汉是真实圣者故。一切,或言分别灭故。 偈曰:三净。 释曰:于经中说:有三种清净,谓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 此三种清净,偈曰:一切三善行。 释曰:一切身善行,名身清净。一切口意善行,名口意清净。能除遮恶行及惑污故,或暂或永。此正说何?为众生信乐邪牟那及邪清净,为令思量远离故。 经中复说有三种恶行。 偈曰:恶身口意业,说名三恶行。 释曰:身口意业若不善,次第应知名身口意恶行。 偈曰:非业贪瞋等,说意恶行三。 释曰:亦有恶行非业性,谓三意恶行别类,非故意故。譬喻部说:贪等名意业,于故心作。经中说:若执如此,惑业成一性。若尔,何有若惑成业?无如此义。于经中由故意因此门起故,大师由彼显故意,毗婆沙师说如此。若不尔,惑业成一体,十二缘生分则不成就故。不许如此,由此于果报非可爱,聪慧人所诃故,说身口意行名恶行。 偈曰:翻此名善行。 释曰:由翻恶行应许为善行,谓善身口意业,及无贪无瞋正见,无利益损恼他事故。云何正见邪见得成?善恶性为损益根本故。 是所说恶行及善行,此中偈曰:由摄彼麁品,故说十业道,如理谓善恶。 释曰:前所说恶行及善行中,由摄明了易知善恶二业,是故经中说十业道,如理应知,若善从善行出,若恶从恶行出。于中何恶行及善行非所摄?于恶业道中,是身恶行一分非所摄,谓前分后分,所余染污亦尔,此非麁显故。若身恶行,能令他失离寿命财物妻妾,说名业道,欲令他分别离此故。于恶行别立意恶行一分名故意。于善业道中,是身善行一分非所摄,谓前后分,及离饮酒等、布施供养等。口善行如爱语等,意善行如故意。 如此业道中,偈曰:六恶有无教。 释曰:唯六不善业道,定以无教为性,谓杀、盗、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若教他作,无根本有教故。 偈曰:一二种。 释曰:邪淫恒以有教无教为性。何以故?此自身所成就故。若令他作欢喜,不如自作故。 偈曰:自作。 释曰:是六种业道,若自作亦各二种,谓有教无教。若正起有教时彼即死,则具有教无教;若起有教后方死,但是无教。 若善业道,偈曰:七二种唯善。 释曰:善有色七业道,必定二种,谓有教无教,受所得戒依属有教故。 偈曰:无教从定生。 释曰:定所生定无流所摄诸护,说名定生,彼唯无教,但依属心故。 偈曰:近方便有教。 释曰:业道前方便,必有教为性。 偈曰:无教或有无。 释曰:若最重上心、惑所污惑蜜味心,清净作方便加行,则有无教;若异此则无。 偈曰:后分则翻此,前分三根生。 释曰:翻前分方便义,应知是业道后分。何以故?此后分必无教为性,有教或有或无。若人已作业道,后更起同类法,则有有教;异此悉无。 复次此业道前分、根本后分,从何位可得安立?譬如有人欲杀禽兽,从床起捉直行往彼所,揣触其身即买牵还,将入屠所欲就杀之,即便捉仗与一下手或再下手,乃至未令命断,名杀前分。是事能令命断,此中是有教无教身业共一刹那起,是名根本业道。何以故?由二种因缘,是人为杀生罪所触,由作加行及果究竟故。从此刹那后,无教刹那悉是业道后分。乃至治洗贩卖,或煮自食称赞其美,如此等有教刹那悉成后分。如此于余六业道中,前分、根本、后分义,如理应知。不平贪等三无前后分,由现前起即成业道。 汝今应说,此为是众生正在死有有教无教成业道、为已死成业道?若尔,何有?若所杀众生正在死有,能杀及令杀人若共一时死,应有犯杀生罪。悉檀义不尔,若已死成业道,是悉檀所说,谓若由此害事,能令彼离寿命,是有教身业;及共一刹那起无教,是名业道,此言不应说。复次于阿毗达磨藏中说:为有如此义不?是众生已被杀,是人未离杀生事?有,譬如已令此众生离命根,能杀加行未舍未息,此中后分由前分名说。此文句与毗婆沙义相违。是根本此时中未灭故,是故如无失道理,应许如此。云何无失?此中用前分名说根本,此则无失。若尔,如此相有教,云何成根本业道?云何不成?无能故。若尔,无教云何成业道?是故加行果成就时,此二成业道。 业道者,有时是余业道前分,或是余业道后分。是杀生事位,有时成业道,有时成前分。譬如有人欲杀怨家,作恶方术杀禽兽祠鬼神,或由偷他物,或于彼妇作邪淫,共彼人欲杀怨家,或说妄语两舌恶口软语,破彼亲友随多少能为救护者,或于彼起不平贪,或于彼生瞋,或为杀彼增长邪见。如此于余业道,如理应思,贪等不应成前分。何以故?若由唯发起心,是人正行前分,无如此义,若离行事。 经中说:比丘!杀生有三种:一从贪欲生,二从瞋恚生,三从无明生,乃至邪见亦尔。此经中如此杀生相云何?杀从贪生者,若为得彼身分、为得物、为戏乐等事,令他失命,或为救济自身及自眷属。从瞋生者,如为报怨。从痴生者,如大祠舍施人,由行善法意故。又如诸王,随法文句量故,行重罚怨家及恶人,诸王得生大福德。又波尸国人杀业亦从痴生。何以故?彼说如此言:若二亲老困及有重疾,必应为舍命。有频那柯外道说:蛇蜈蚣啮毒等恒能伤害人,此必应杀;鹿羊鸟牛等,为供人庖厨故受生,若杀无失。若杀生从邪见生,亦是从痴生。 盗从贪生者,随其所求不与而取,或为得别利养爱重好名,为救济自身及自眷属。从瞋生者,如为报怨。从痴生者,如诸王由随法文句量,为罚恶人故夺其物。又如婆罗门言:一切物梵王已舍与婆罗门,由婆罗门力弱,诸蛮谩取受用。是故若婆罗门夺取,夺取自物;若食,食自物;若衣,衣自物;若施,施自物,于彼无非他财想。若盗从邪见生,亦是从痴生。 邪淫从贪生者,于他妻妾先起贪爱方行邪淫,及为得利养爱重,为救济自身及自眷属。从瞋生者,如为报怨。从痴生者,如波尸国人娶母等事。又如于瞿娑婆祠中,有余女吸水啮草,是人行着其亲,或着姑姨姊妹同姓等。又如频那柯外道说:女人如臼花菓熟食水渚道路等。 妄语等从贪瞋生如前。妄语从痴生者,如皮陀言: 「戏笑及女人,  娶妇并救命, 救财故妄语,  梵王说无害。」 若妄语从邪见生,亦是从痴生。两舌等若从邪见生,亦是从痴生。一切从四皮陀所出邪论言,皆是无义语。 不平贪等,云何从贪等生? 偈曰:从彼次第生,贪等三根生。 释曰:从贪次第生故,说彼从贪生。从瞋次第生故,说彼从瞋生。从痴次第生故,说彼从痴生。 说恶业道已,善业道云何? 偈曰:善业道前后,无贪瞋痴生。 释曰:共前分后分,一切善业道,从无贪无瞋无痴生,善故意所生故。此善故意,必定与无贪等三善根相应故。前分等三,其相云何?此中若远离恶业道前分即是善业道前分,若远离根本即是根本,若远离后分即是后分。譬如沙弥欲受大戒,入不共住礼拜比丘请优波陀诃,乃至说一羯磨及第二羯磨,此名前分。第三羯磨竟时,是有教业共一刹那无教,是根本业道。从此后乃至说四依,依此根本所有有教业及无教业,乃至相续未断,是名后分。 是所说言,非一切业道由贪等究竟。此中何业道,由何恶根得究竟? 偈曰:杀生瞋恶口,成就皆由瞋。 释曰:杀生瞋恚恶口,必由瞋得究竟。舍心澁心现前,此三得成故。 偈曰:邪淫贪欲盗,由贪故究竟。 释曰:由贪欲现前故,邪淫贪欲偷盗得成就。 偈曰:邪见由无明。 释曰:若人起最重品痴,能成就邪见。 偈曰:许所余由三。 释曰:何者为余?谓妄语、两舌、无义语,此三由三恶根随一成就,或由贪或由瞋或由痴。 是业道约四节所说,谓三三一三,如此次第应知。 偈曰:众生受用依,名色及名聚。 释曰:杀等依止众生起,邪淫等依止受用物起,邪见依止名色起,妄语等依止名聚起。 若人起定心,为杀彼人,或与彼同时死、或在彼前死,为有根本业道不? 偈曰:俱死及前死,无根。 释曰:是故显此问。若人行杀生事,果亦究竟,不犯杀生罪。有如此义不?有,若能杀人,或在前死、或同时死。若尔,何因?所杀人犹活未死,杀者与杀生罪不相应。若杀者同时死,亦不相应。 云何不相应? 偈曰:别依生。 释曰:由此依止,于彼行杀事。此依止已断灭,有别依止生,异先聚同分。此依止不行杀事故,是故无与业道相应义。 复次若为杀他故,集众为军、或掘坑或猎或偷破。多人聚集同为此事,于中一人若行杀生事,何人得杀生罪? 偈曰:军等同事故,悉得如作者。 释曰:如作者犯罪,如此一切人同犯一罪,共一事故。若由义,此彼更互相杀。若人由他势力所逼引令入中,是人亦与此罪相应。若人依此誓去,谓随有命,为救自命,我亦不杀。唯除此人。 若人自作杀生事,此行几量成业道?乃至邪见成业道?此相应说。 偈曰:杀生有故意,他想不乱杀。 释曰:若人有故意,我必应杀彼,于彼有彼想,唯杀彼不漫杀余,由此三义杀生成业道。若尔有人,心疑不决而杀生,谓此为是众生、为非众生?为是彼、为非彼?此人于杀已决方杀,谓若是若非我必须杀。此人已作舍心,若杀生得杀生罪。 于刹那刹那灭五阴中,云何断波罗那?此名有何义?以风为义,此风依身依心起。若人断此风,譬如风灭灯光、手灭铃声。断此风亦尔,是名断波罗那。或以命根为义,是一刹那命根正欲生,若遮碍此,即犯杀生罪;异此不犯。 此命属何人?由命断彼死,说此命属彼人。何物为彼?此义于破说我中当共思量。佛世尊说: 「命根暖及识,  若三弃舍身, 彼舍即永眠,  如枯木无觉。」 是故有命根身名活,无命根身名死。尼干陀子说:若不以知为先杀生,杀者亦得罪,譬如不以知为先触火亦被烧。于彼若遇见他妇及触,此义亦应然。拔尼干陀子发,教彼修苦行。彼腹胀死,施主应得罪,母及胎互为困苦因故。犯罪人由与杀事相应故,如火烧自依。若人教他杀,不应得罪。譬如教他触火,由教故自不被烧。无意土木等亦应得罪,如屋倒杀生故。又于犯死罪理,不应但由立譬得成。 说杀生罪已。 偈曰:偷盗于他物,力暗取属己。 释曰:不乱言流。若人由强力,或由暗窃取他财物属己,于他物中若有取意,由力由暗除乱取,因此量成盗业道。 若盗薮抖波物,从佛得罪。何以故?一切供养物,于般涅盘时佛世尊悉已受。有余师说:若人能护此物,从此人得罪。若掘窖得无主物,从国主得罪。若人偷回转物,若已作羯磨,从至不共住人得罪;若未作羯磨,从一切佛弟子得罪。 偈曰:行非行邪淫,说此有四种。 释曰:四种行不应行名邪淫:一行不应行,谓他所摄,若母女父母亲。二行不应行,谓非分,若自妇于下道及口。三行不应行,谓非处,若露处、支提处、修梵行处。四行不应行,谓非时,若自妇有胎时、饮儿时、受护时。若由夫听许故得护,此为非时,余部说如此。 不乱言流。若往他妇所,作自妇想,不成业道。若作他妇想,往余他妇所,余师说由行于他妇及受用此类,故成业道别。处欲作,于别处行故,无业道罪,譬如杀生,余师说如此。若于比丘尼行此事,从何处得罪?从国主得罪。何以故?此事非国主所忍许故。若自妇有戒尚不可行,何况比丘尼。若于童女行此事,于父母所许人得罪。若未许人,于守护人得罪,乃至于王得罪。 偈曰:别想说此言,于解义妄语。 释曰:是其所说义,于此义中起别异想说言,所依人若解此言义,此言成妄语。若所依人不解此言义,此言云何?此言则成无义语。所说言者,有时多文字成语,于此语中何字成业道?最后字共无教成业道。或随处,彼人已解义,前文字但是前分加行。说解义者,为得闻已解义、为得闻能解义?若尔,何有?若已解义,语义是意识境界故,言语与耳识俱灭故,应但以无教为业道。若能解义,则无此失。云何成能解?解语人在于耳识,此人为能解,如执无失可许。 如此于经中说:言说有十六种,不见说见,乃至不知说知;见说不见,乃至知说不知。此八非圣言说。不见说不见,乃至不知说不知;已见说见,乃至已知说知,此八是圣言说。 此中见闻觉知相云何? 偈曰:眼耳及意识,所证并余三,此名见闻知,次第或说觉。 释曰:若眼识所证为见,耳识所证为闻,意识所证为知,鼻舌身识所证为觉。何以故?香味触本性无记故,譬如死尸,是故缘彼识说为觉,毗婆沙师说如此。此中以何为证?有二种证,谓《阿含》及道理。《阿含》云:摩罗枳母!汝意云何?是色非汝眼昔所曾见、非今正所见、非汝作心我当应见,汝为因此色得起欲起、爱起、喜起、着起、结起贪不?不尔。婆檀多!是声非汝耳昔所曾闻,乃至是法非汝意昔所曾知,广说乃至。不尔。婆檀多!摩罗枳母!汝意云何?为于此中于见唯有见生,于闻唯有闻生,于觉唯有觉生,于知唯有知生。于经中说如此。既于三尘说见闻知,故知于余三尘同立觉名。若不许如此,此三在见等三外故,于香等应无言说,是名道理。此经非证,有别义故。何以故?于此经中非佛世尊欲判四言说相故。说此言说何为?佛言:摩罗枳母!于六境界中,及于见等四种言说中,为但见等言说起、为更增足爱不爱等因?于此说中见经义如此。 若尔,何相为见,乃至何相为知?有余师说:五根所证为见,从他传得为闻,是时所筹量自意所许为觉,自心所证为知。是五尘随一所见故,因此义立见言说。若事非自所证,但从他传得,说此名闻。若事约五尘,由自思量所立、自所许故,说此名觉。第六尘异五故,但意识所证,说此名知。是故于香等无无言说。是故汝所立道理,不成道理。先旧诸师说如此:眼根所证说名见,从他传得说名闻,是自所思说名觉,对自身所受所得说名知。 勿广论此,更释此论。若人由身显义异,为有妄语不?有。是故阿毗达磨藏说:为有不由身行杀生事犯杀生罪不?有。若由言行,为有不由言行妄语事犯妄语罪不?有。若由身行,为有不由身口行此事犯杀生妄语罪不?有。如由仙人心忿责,此中引布萨譬为证。若由身口不行,无欲界无教,不以有教为先故。云何此无教成业道?汝今于中应作功用。 说妄语已。 偈曰:破语有染心,所说坏他爱。 释曰:解义言无乱言流。若有染污心,为坏他和合及相喜爱,是名破语。 偈曰:恶语非他爱。 释曰:有染污心,解义不乱,此三言流。此三何义?若人有染污心,于解义人,是所欲说处、是所欲说语即说,是名恶语。 偈曰:诸染非应语。 释曰:一切染污言,与义不相应故,名非应语。亦名散语,于义不相摄故。 偈曰:余说异三染。 释曰:有余师说:从妄语等口业,若有染污,口业;异彼,是名非应语。 偈曰:佞悲歌舞曲,邪论。 释曰:譬如邪命比丘为得利养作谄佞言,复有人为别离忧所逼作悲思言,复有人由欲染心故歌,复有舞儿于舞时为染污他作诸词曲,复有人执邪论起见弘说此论,乃至俗话等言异妄语等三,所有染污言,皆名非应语。转轮王时有歌,云何非非应语?是时彼人所歌,一切与出离义相应,不与邪味相应。是时有求妇迎妇等语,虽是非应语而非业道,余师说如此。 偈曰:贪欲者,他财不平欲。 释曰:于他财物非道理非平等求得,为属自己,作是意愿:如此等物皆悉属我。或由力或由暗,此贪欲名业道。有余师说:一切欲界爱欲皆是贪欲业道。何以故?于《五盖经》依爱欲有如此言:此人舍于世间贪欲盖。若一切爱皆是贪欲,非一切悉是业道,由摄重品恶故。勿一切转轮王及北鸠娄人有贪欲业道,余师说如此。 偈曰:瞋恚舍众生。 释曰:缘众生过失起害舍心,于损伤他事中心强疾故成业道。 偈曰:于善恶无见,邪见。 释曰:于善恶二业拨云无业,是名邪见。如经言:无施、无供养、无嗅多、无善行、无恶行,于世间无沙门婆罗门是阿罗汉。此邪见具足,谓拨业、拨果、拨圣人。于经中有多种文句,此偈但显重。 是十业道体相,如此业道是何义? 偈曰:此后三,唯道七业道。 释曰:贪欲等三是业家道,故说业道,发起故意依彼起故。前七亦业亦道,能显本意故,是彼种类故,是故名业,业道如前。无贪等及离杀生等,应知亦如此。 前后二分云何非业道?由彼生,为成此,及依此为根本故,如麁摄为业道故。此如前说。复次由彼增减,于世间一切内外物,胜劣显现故,立彼为业道。若尔,譬喻部师执但贪爱等是意业,此三于彼云何成业道?汝应问彼师。此亦可答,彼是业亦是恶趣道故,彼名业道。复次更互相乘故,皆名业道。 是所说十恶业道,此一切与善法行相违故,故说名恶。 偈曰:断根由邪见。 释曰:于十恶中由何恶断善根?由最上上品圆满邪见。若尔,于阿毗达磨藏中云何说言:何者最上上品恶根?是彼能断灭善根。若人正至离欲欲界位,最初所除,由邪见为恶根所引起故,于恶根中立邪见事。譬如火能烧国土,劫能引火令起故,说国土为劫所烧。 何者是所灭善根? 偈曰:欲界生得善。 释曰:唯欲界中善根被断,与色无色界善根不相应故。若尔,《假名分别论》云何将?彼论云:唯由此量,是人已断三界善根,上界善根至得。依最远相离义故说此言,由令相续非彼器故。唯生得善根被断灭,是一切加行得善已退失故。 此邪见能断善根,缘何境界? 偈曰:谓拨无因果。 释曰:此邪见若能拨因,谓无善恶行。若拨果,谓无善恶行业所有果报。此二邪见,似次第道及解脱道。余部师说:如此缘有流为境不缘无流,缘同分界不缘非同分界,唯由相应随眠故,故彼力弱。 偈曰:一切次。 释曰:诸师分别说:如此一切邪见,九品善根一时能断,譬如见谛灭惑。复有余师说:次第断,由九品邪见,九品善根被断。譬如修道灭惑,乃至最上上品邪见,断最下下品善根。若执如此,毗婆沙伽兰他则被守护。伽兰他言:何者善根?最细恒随。是断善根人,最后所断。由彼断灭,此人得断善根名。若尔,此伽兰他义云何将?伽兰他言:何者最上上品恶根?若是恶根能除灭善根,名最上上品。约圆满事故说此言。何以故?由此灭无余故。无一品类在不被断,为彼作生因。如见谛道中间不出观,断善根亦尔。复有余师说:此事有二种。复有余师说:先断除护类善根,后断自性善根。复有余师说:若护是心果,由舍此心护亦被舍。 于何处善根可断灭? 偈曰:人道。 释曰:于人道中,非恶道有,染无染智不坚牢故,于天道证见业果报故。于三洲非北鸠娄,彼本来无恶意故。余师说:唯剡浮洲人。若执如此,与伽兰他相违。伽兰他云:剡浮洲人,若与最少根相应,唯与八根相应。东毗提诃、西瞿耶尼亦尔。 此善根,偈曰:能断唯男女。 释曰:若断善根,唯男女能断。余师说:智根、精进根昧钝故,女人不断。若尔,此执与伽兰他则相违。伽兰他云:若人与女根相应,此人必定与八根相应。于男女中贪爱行,不能断善根,意地动弱故。 若尔,何行人能断? 偈曰:见行。 释曰:此人恶意甚深坚牢故。是故黄门等不能断,是贪爱行部类故,犹如恶道。 此断善根体相云何? 偈曰:此非得。 释曰:是时善根至得断不更生,非至得生。于非至得生时,说善根已断。 此善根已断,云何更相续? 偈曰:接善疑有见。 释曰:此人于因果中若生疑心、或生有见,此名正见。是时正见至得更起故,说接善根。昔时九品已断,今一时相接,由次第现前,譬如得无病及力。 是彼人接善根,偈曰:今非作无间。 释曰:余断善根人,于今生有接善根义。若作无间业人,今生无接善根义。依此人,故经中说:此人不应今生得接善根。此人或从地狱正退正生,是时应接善根。正生谓住中阴,正退谓将死。此中若由因力断善根,是退时接善根。若由缘力断善根,是正生时接善根。由自力、由他力亦尔。复次若人由自意坏断善根,此人于现世得接善根。若人由自意坏及他教坏断善根,此人于舍身后得接善根。若人由见坏,由见戒坏亦尔。 有断善根不堕邪定聚,此义有四句。第一句者,如富楼那等。第二句者,如未生怨王等。第三句者,如提婆达多等。第四句者,除前三句。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二
上一卷 下一卷

Copyright©2025 印心典藏, 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05325号-1

友情网站链接: 锵锵茶馆|佛心寺|佛法修证心要|大藏经来源网站-CBETA 漢文大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