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类解卷第三本
心从凡入圣之差别故。当此菩萨请问: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此文发者也。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此指弥勒章,说轮回及五性,不可以心思言议之事也。谓名是言语道断,法本无名,故言议不及。相是心之行处,法本无相,故心思不及。所以云,理圆言偏,言生理丧,法无相想,思则乱生。寻常佛说诸相法门,有染有净,破相法门,染净俱绝。此已亲覩,已亲闻,毕独未曾见,未曾闻,宣说如是顿教大乘染净二法融通法门也。小乘破我空,曰小饶益,菩萨破二空,曰大饶益也。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请问者也。重宣法王者,前文殊章已说无上法王等,今重说也。一切众生者,即凡位也。说菩萨者,即三贤及十圣二位也。如来世尊者,即果位也。此乃请问世尊,凡贤圣果所证之法及所得涅盘中,云何有差别次第?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与众生。
此明圆觉体上无修无证之理。圆觉自性非性者,谓十方诸佛圆觉自性本体上,本无五性及贪爱轮回差别之性也。性有循诸性起者,则前差别之性,皆有圆觉。既有圆觉,然圆觉之性,有随缘义。而圆觉不守自性,能随诸差别性起,遇声闻人则成声闻性,遇缘觉人则成缘觉性,遇菩萨人则成菩萨性,遇不定性人则成不定性,遇外道则成外道性。然此圆觉性中,本无取轮回,本无证涅盘。又于圆觉真实相中,亦本无四圣及六凡。所以永嘉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此征释所以。谓以何义故,前文说无菩萨及众生耶?良由菩萨与众生,皆是对待之法,得有其名,亦名幻化不实之相。但是约有垢故曰众生,约离垢故曰菩萨。到此菩萨与众生一道拂去,故曰幻化灭故。既然幻化灭尽,于中非唯无取轮回之众生,亦无取修证之菩萨。所以道:诸佛众生,其犹影像。涅盘生死,俱是强名。又云:凡名圣号,皆是假称。殊相劣形,并为幻化。又云:世间名字假称呼,随顺瓶盘与钗钏。是知不用憎凡,凡是妄立。不用爱圣,圣是假名。若得圣凡情尽,自然体露真常。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此恐未晓前文法说故。此举前文说幻化灭故无取证者,有喻似人之眼根,而眼只能照见前种种差别之境,不能照见自家之眼。如刀不自斫,指不自触,镜不自照也。若更将自家之眼,见有一眼之时,却成两眼。然而圆觉性上,本平等无二,不可以加矣。如瓶已满,更不再添。佛佛道齐,法法平等。里许全超独脱,离相绝名。无四圣之高,亦无六凡之下。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若于平等性上,别生分别之心,更觅平等之性,便是头上安头是也。大凡儒释道三教之书,皆有举法举喻。于举喻中,不过如周易中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二义。只如彼云:近取诸身,以干为首,以坤为腹,以震为足,以巽为服,以坎为耳,以离为目,以艮为鼻,以兑为口也。远取诸物者,以干为天,以坤为地,以震为雷,以巽为木,心坎为水,以离为火,以艮为山,以兑为泽也。又如道经:近取诸身者,为腹不为目也。取诸物者,三十辐共一毂也。又如庄子云:天地一指,此即近取诸身。万物一马,此远取诸物。今释书亦然。只如第二普贤章云: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者,此远取诸物为喻。此譬如眼,不自见眼者,此近取诸身为喻。凡学圣人之书者,不可不通此理也。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此明对机说证。众生无迷惑自己,颠倒逐物,则无有差别之义。此迷倒,即三细六麤。既迷倒之甚,不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之法,皆是幻化不实,执为实有。觉前念为非,不觉后念。此是凡贤圣三位之人也。妄功用中者,此是圣位中第七地已前菩萨,皆是梦中修道。谓到此地之后,方纯作无相观。盖圆明证悟,始知烦恼本无,则见能断智慧功用,已是虗幻。譬如梦中以药治病,得差窹后,则药病俱无。故言妄功用中也。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此果位若证得十方诸佛一心寂灭,相应无乖之理,非独是不见有所证寂灭之法,亦无能证寂灭之人。到此谓之二边不滞,能所俱绝,一切处满满洒洒,一切处密密,弥纶八极,峥嵘大千,无处不周,无刹不见。所以道,出头天外看,谁是个般人。此上皆是总标凡贤圣果四位不异,下文方是开四位,一信位息灭相,二贤位息异相,三圣位息住相,四果位息生相,大分与起信四位同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增爱,耽着五欲。
此十信位,于中有二:初具足贪嗔痴凡夫,后十信凡夫。今初。此一段文,乃是未入信位。所以有此文者,若不约凡迷,即无信位。故先释云:众生者,指四生九类也。由妄想我者,此是所执之体;及爱我者,此是能执之见。谓一切众生九类,自从无始旷大劫来,因一念不觉,妄想错入父母胞胎,被父精母血包褁自己一灵之性,三缘和合,遂生得此身,这个是所执着底我。而今又不知因起所由,又于妄想一身之上,又生起爱着之见,谓这个是我眼、我耳、我鼻,此是我手、我足、我身、我姓、我名,一切处不得动着我等争人我,并不曾有一个于此自觉知。十二时中,前念续后念,后念续前念,念念生灭,如灯之炎炎,如水之涓涓,尘劳妄想,情状万态,俱顺我则爱,违我则憎,于一切所耽着色、声、香、味、触、法之五欲也。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
即闻熏也。
净圆觉性。
即内熏也。本然空寂,如镜明洁,物来则现,物去则净,了无罣阂。祖师道:性上本无性,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发明起灭。
慧照朗然,显发心性,无始妄习,一时悟现,如窹时觉梦然,迷时即起灭。妄念是我,故妄念不自见,于妄念如眼不自见。今既开悟,心冥真觉,不以妄念为我,故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念念皆知,翻前曾不自知,念念生灭。
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即此生灭之心,迷性之时,性即起灭,妄念还自劳役,心虑千营万计,念念不停,此明息妄随真。然有真则有妄,无妄则无真,性自劳虑者,正在此也。张拙秀才参石霜悟道云:光明寂照徧河沙,凡圣含灵总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阂,涅盘生死是空华。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既知生灭之念有害于道,遂止绝驰求造作之心,因息妄心。妄不起处,得法界净。法界有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若法界净者,于本性之上,本来离相绝名,无可分别,并劳虑六尘之境,并皆不生。若事法界净者,于五蕴、十二所、十八界外,及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诸法,当体即空。良由心净则净,心秽则秽。古云:心虗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浑,潭清月朗。然麤念既除,得□安净。于安净持,心生爱着,作净见解,便被净解之相自穿了鼻孔,非于外有尘境而来挠之,故曰自。所以于大圆觉无为寂照之中,不得纵横自在。古云:莫向白云深所坐,切忌寒灰煨杀人。此乃是十信凡夫,常与本觉之性相应,不背之者也。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十信、十行、十回向、三十位三贤之人,此谓之资粮位。然三贤之人见解又高于十信之人,遂觉十信之人所见之解是障碍之境,于是便断除着净之解。虽得除净解,犹有能见能觉之心,遂住着能觉,不知放舍。只此能觉之心又是障碍,故于圆觉无为寂照之中不得自在,此谓之地前菩萨未入初地之人与觉性相应者也。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
此十圣位也。上菩萨有照者,指前信位之人。净解有觉者,指前贤位之人。解见之觉,是二皆是障碍之境,此谓之悟。前二位之人,所见皆非。只如达磨欲西反之际,命弟子各呈己见,时有道副出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磨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达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所无,一法可得。达磨曰:汝得吾骨。此三大士,皆是有照有觉,法执未除者也。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常觉者,常则常常不变之称,即无分别之智。照者,即能照智也。与照者,即所照之境。寂灭,即空义。谓此入地菩萨,无分别智不住着,能照之智及将照之境,能所俱空,二执并离。所谓从本已来,离心缘相,离文字相,离分别相,离能所相。此谓之以无缘智缘无缘境,以无缘境起无缘智。如水投水,似空合空,了无痕迹。何以知之?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所以盘山云: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到此境界,风吹不入,水洒不着,清寥寥,白滴滴,脱于是非之表。本仁和尚谓清镜云:高山顶上,无可与道者啖啄。如二祖出,礼拜了,依位而立。达磨曰:汝得吾髓,唯二祖是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者也。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
此举喻。喻如世人头未断之时,头为所也,手为能也。既自将劒斩断之时,头为所断,手为能断。自家之头既以断了,岂更分能断之手、所断之头乎?决无是理。东坡先生云:首断更无能断者,氷消那复更知氷。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此合也。碍心者,即能觉碍之觉。诸碍者,即所觉之碍。谓既用能觉之碍心,觉去所觉碍之觉心,更将能觉之心,一时拂去,即无能灭碍之心,亦是能所俱忘。经文从常觉不住至此,皆明地上菩萨,不住着能证所证也。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此下,明不住静也。今初,标喻。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总目一代时教也。疏云:夫设言象,在于得意。无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故以标月之指,喻于言教。谓见月须籍指端,悟心须依佛教。因指见月,见月忘指;因教诠心,悟心忘教。存指则失真月,执教则失本心。肇云: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祖云:如来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言:我说三乘十二分教,如空拳诳小儿,如黄叶止啼相似。何以知之?庞居士云:孩儿正啼哭,母言来与金,捻他黄叶把,便即止啼音。禅云:见人须弃敲门物,得□仍忘堠子名。大凡未入地之人,须假教法修行;才人地见道之后,登地证理,更不假教法也。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此法合也。谓十方诸佛种种方便、种种言说、种种譬喻,开发教示一切菩萨、一切众生,亦如标月之指。良由一代时教,皆是不得已为众生方便之故,演说诠显本性。若复见性之人,了知一切言说毕竟非性,自然不复执着文字语言,泥着文言。经云:了法不在言。又云:拈得鼻孔失却口。晦堂云:五千文字唯标指,用指因观月在天。月落指忘无别事,醉眠醒坐但随缘。庄子云:筌所以在鱼,得鱼忘筌;罤之所以在兔,得兔忘罤;言之所以在意,得意忘言。经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不然,则载空言以求道,则去道之远矣。若将佛祖言教而为奇特者,大似猛虎入㩜、灵凤投笼,有甚快活?岂不见洞山云:若是上流,应不将祖佛言教贴在额头。若贴在额上者,如龟负图,自取丧自之兆。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结前不住证及不住教,此是入地菩萨与觉性相应如此也。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情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此当等觉、妙觉果位也。前则十圣之人,但只换骨洗膓,绝清绝点,一向与么去,不解与么来。所谓出得魔界入魔界,不得唤作离物遗人。頺然吉凶之外,打净洁毯子,抱得不哭孩儿。才到果位,非唯解与么去,亦解与么来;非唯出得魔界,抑亦入得魔界。到此天堂地狱、虎穴魔宫、月下风前、淫坊酒肆、刀山劒树,尽是安身立命之所。所以禅宗云:飜身魔界,转脚邪途。又净名云:不离烦恼而得涅盘。天女云:不出魔界而入佛界。此一段经文共有十对:一、识知对;二、成破对;三、愚智对;四、邪正对;五、真妄对;六、染净对;七、依正对;八、苦乐对;九、有无对;十、缚脱对。一切障碍即究竟觉者,此二句是总,总标下十对之别。谓到佛位,智冥圆觉,并无胜劣分别之心。所以下十对之法,皆同真实一性。又若见有障可断,断已名为觉者,此觉非究竟。不见有障可断,障碍即觉,方名究竟矣。得念即智也,谓十二时中正念现前之时,则前五识遂成成所作智,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失念者,若失正念,则四智翻成八识。今明念本自空,非是无念,故皆解脱。此谓识智一对也。成法者,即修行精进也。破法者,即不修进,毁于律仪也。又曰:众生缘会曰成,缘离曰破。缘无自性,成破一如。此谓成破一对也。智慧即智也,愚痴即愚也。大宝积云:痴从分别生,分别亦作有。痴性与佛性,平等无差别。此谓之愚智一对也。外道即邪也,菩萨即正也。思益经云:住正道者,不分别是邪是正。古云:一念心不生,六根总无过。此谓邪正一对也。无明即妄法也,真如即真法也。古云: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此谓真妄一对也。戒定慧无漏三学,即净法也。淫怒痴三毒,即染法也。谓三毒本空,俱是净行。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法。此谓染净一对也。众生即正报也,国土即依报也。涅盘经云:我以佛眼,徧观三界有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此谓之以性融相,融相皆性。即依正一对也。地狱即苦也,天宫即乐也。若造极恶业,就之时,身虽所天宫,即地狱也。若造极善业,就之时,身虽在地狱,即是天宫。二业之念由心,地狱天宫岂实?故云:心能作诸佛,心能作众生,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等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如谷应声,语雄而响厉;似镜鉴像,形曲而影凹。故知万行由心,一切在我。善因终感善缘,恶行难逃恶境。傥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此谓苦乐一对也。有性,有三乘性也;无性,即未曾闻熏教法、阐提性也。以正眼观来,非唯他日回心,现今已齐成佛道。此谓有无一对也。烦恼即缚法也,解脱即脱法也。然烦恼但是依识性上起,识性既当体即空,烦恼何缚之有?智度论云:若有人言:我当得一切种智,是为戏论;我当断一切烦恼,是为戏论。亦可缚之一字属六凡,脱之一字属四圣。故楞严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虗妄,此如空华。与此同意。此缚脱一对也。已上十对,名相之境虽异,其意不殊。何也?但以佛证圆觉之心,此心更无胜劣取舍。由此之故,故得一切诸法普同圆妙,一一称性,普融无碍。所以华严到此,说事事无碍法界。清凉云: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该收,尘尘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无碍圆融,具十玄门,重重无尽也。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虗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上文十对,皆明所证之境,即无差别之理;此则明能观之心,即无分别之智。法界即妙觉之用,其体用深广如海,故称海。此法、喻双举。问:十对境上,何故得事事无碍?今答云:良由用离合深广法界,海慧照彻,了达前之十对诸境之相,皆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镜像、如水月、如龟毛、如兔角、如干城、如阴晴、如黑白,脱体皆空,所以心不碍心,心境融通,理事一致。岂不见寿禅师云:截琼枝而寸寸是玉,折旃檀而片片皆香。又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也。此明十方如来入妙觉果位,常为觉性相应也。上来凡、贤、圣四位,深浅各各不同,对文可见。
禅教同归。今时学者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闻谈因果修证,便推属经论之家,不知修证正是禅门之本事;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臆之禅,不知心佛正是经论之本意。以参学为户牗,各自开张;以禅教为干戈,互相攻击。情随𨧧矢而迁变,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拏,莫能辩扸。譬如一父而生两子,其一子爱其父右足,若左足之子出,则其右足之子遂以利刃刺其父左足,若右足之子出,则其左足之子亦然,是二子不知左右之足皆其父之一体。今之佛弟子亦然,不知禅是佛心,教是佛语,然诸佛心语必不相违。脱会参禅者,必不谤教;会学教者,必不毁禅。岂不见子由撰龙井记云:禅而不知教,是扗所入之门;教而不知禅,是不识家也。辨戈法师于教得禅,口说如澜翻,而不失道根,心湛如止水,德风輙灿然。何也?只如禅家云:禅和子!汝未出行脚之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柱杖只是柱杖。洎手摆脱尘缘,担簦负笈,拨草胆风,见善知识行脚之后,忽然得个悟门,是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柱杖不是柱杖,直饶到这般田地,方是小歇场,打净洁球子,抱不哭孩儿,頺然于吉凶之外,未解竿头进步,悬崕撒手,要得依前似未行脚时相似,见山依前是山,见水依前是水,见柱杖依前是柱杖,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不得移易一丝毫许,方是七从八横,得大自在,无障无碍,安乐解脱,大歇场也。所以禅宗云:莫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今此经亦有这个消息,只如第一文殊章文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此正是禅和子未出行脚之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柱杖是柱杖也。其次普眼章云: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皈于地,乃至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者,此是行脚之后,悟道捉败,内之一身,外之万物,一时百杂碎都尽,是自己本来面目,恁么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柱杖不是柱杖也。最后经文到此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等,乃是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柱杖是柱杖也。又如佛印四牛图,表行住坐卧者,亦与此经之意符合。且第一牛全黑,第二牛半白半黑,第三牛全白,第四牛又成黑。颂其一曰:初学看牛日,牛儿尽力争。爱从荒草去,又向坦途行。转鼻绳难拽,加鞭恨转生。而教犯苗稼,由要及时耕。二曰:蓦地转头来,胸腰黑渐开。出栏羗笛引,归晚野歌催。见鬪情犹坟,逢群目尚抬。良由鞭索在,心地渐成灰。三曰:且喜全躯白,安眠露地中。身心如土木,闻见若盲聋。一朵云生谷,成团雪堕空。皓然无异色,不与众牛同。四曰:已白仍回黑,还君旧日牛。乱山闲放纵,千古更无忧。渴饮逢饥噉,和光亦混流。迢迢凡圣外,谁敢向前收。然此四牛,只如妄认四大为自身相等,此即黑牛。其次普眼章,初入我空观者,即半白半黑牛。其次证得二空之理,见六根清净,六尘清净,乃至内四大,依报正报,世出间法,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悉皆清净,此露地白牛。到此十对之境,混融一致,此即最后黑牛。是知一心之法,穷本极末,禅教无异,始终一同。但以暗证禅人,徇文学士,自以为肝胆楚越尔。呜呼!是说是以息诤,不然则转增后人之病,何利益之有哉?是宜察焉。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此忘心顿证也。谓前说凡贤圣果地位阶降渐次,乃就机说,有深浅不同。又恐后人随语生执,执实有地位,定存渐次。若如此者,则悟入无期。故又示之以安心随顺也,令人速证圆觉。所以永嘉云: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也。文三:初、妄心入觉内。一、指示心。文有四节:言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此第一节。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此第二节。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此第三节。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此第四节。世尊到此,复告清净慧菩萨云: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处,一切行住坐卧之时,不得起妄想之念。行时不得起行念,住时不得起住时念,坐时不得起坐时念,卧时不得起卧时念。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然后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何也?既知是妄,即全妄为真。以至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去路。譬如波外无水。前若不止息无量劫来颠倒攀缘分别妄想生死之心者,即是着常见。此则若更止息真心者,又落断见。所以云:我师说法,常依二谛。定有着常,定无着断。是故智者不着断常。所以禅宗云:死蛇拈得作狞龙,粪土握来成至宝也。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谓此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妄想境界,全是圆觉妙境。更不可分别此是生灭畜生、饿鬼、地狱、人、天、生死凡夫之境界也。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者,谓于无分别了知境界之中,亦不辨别此是真实涅盘,是诸圣人境界。所以道:衲僧行履要周旋,坐卧经行触处圆。举步直教千圣外,抬眸常在月明前也。盖第一则不起妄,第二不灭真,第三不作凡见,第四不作圣解。凡圣俱尽,一念不生,即是圆明妙觉之心。此谓之忘心顿证也。亦可一忘妄,二忘灭,三忘知,四忘辨也。问:此忘心顿证,未审就何处耶?答:只就前凡贤圣果四位之中忘矣。若于地位中能忘其差别之相,名顿证也。亦可行人以此安心,于一切法悉得般若现前也。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二、依法顿入也。是法门,即忘心顿证法门。惊则初心,怖则相续,心畏则决定,心闻则闻慧,信解则思慧,受持则修慧。谓彼当根之众,若闻此方便法门,心无疑惑,体达领受任持,则怛然合道,与本觉相应也。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此验果知因也。如金刚经曰: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此谓以今生得闻得信得解之果,验过去曩劫种植善根之所以也。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功种智。
此即成佛智。然此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且一切智者即自觉,道种智觉他,一切种智即觉满。然初即小乘,次即菩萨,后即佛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徧随顺。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虗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供养恒河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偈中初一偈圆觉无证,次二偈就机说证,后二偈顿悟圆满。贯前后章意者。
第一文殊一章,通为上中下三根之人开解。第二普贤一章,通为上中下三根之人开行。第三普贤一章,依文殊之解及普贤之行,入二空观,兼仿修法界观。既入观,方有疑,故有第四刚藏一章。发起三疑,请问于佛。既有疑心,推究轮回根本,故有第五弥勒一章。请问断除轮回根本,佛令断贪爱之心。既断贪爱之后,行人到此,行解具足,必有所证,故有第六清净慧一章。
凡贤圣果,地位阶降,掇送行人,从凡入圣。所以道:因解起行,因行入观,因观起疑,因疑有断,因断有证。问云:行人于普贤章,入二空观,证入圆觉,成佛否?答:成佛。又难云:既入二空观,已成佛了,何故更有刚藏之疑情,弥勒章之贪爱,清净慧章之地位耶?答:能所分故。谓普贤一章,即行人能观之智;刚藏与弥勒二章,皆是行人观中所断之惑;清净慧一章,亦是行人观中所证之地位。是故此三章经文,皆是观中所除之节病,病尽只就观中成佛,离观之外,更无别有经文也。又难云:既是观中去节病之经,何故却于观后宣说耶?答:此谓之言不并出,文不累书,理不顿显,所以在后。今威德章者,由世尊广开方便,说法度人。或有一类上根之人,于前六章经文中,闻佛开示二空观行相,并断贪爱轮回根本,及示证入地位阶级,莫不一时踊跃欢喜,悟明心地,证入圆觉,譬如出廐良驹,才见鞭影而行也。其间更有一类上根之人,亦于六章经文中闻佛如是开解,如是开示观门,如是遣疑断惑,如是证入差别,但以根劣执麤,不能入二空等观,譬如大宝埋在尘土之中。于是威德自在菩萨伤迷救悟,接下垂方,以此之故,遂起请问:世尊!作何方便救度中根之人?故有此章经文。又所云别明观行者,此别之一字,乃对前通明观行得名。此有二义:一则由一类上根之人已依前二空观门证入毕,更不假修三观诸轮,故称别;二则此三观诸轮各各自别,只如三观,或是一人具修三观,或只修一观,或修二观,或单复交络,遂成二十五轮,被二十五种人,故称别也。于中,前二章经三观修行,后二章经两重除障,今威德章即正明三观行相也。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言威德者,此有二义:一约事说,二约理说。且事说者,譬如有人,有威故令下畏之,有德故令下慕之。理说者,威字如道如德。盖威即圆觉体,德即圆觉用。何以知之?华严法界观序云:甚矣,众生之迷也。身反在于心中,若大海之一沤耳,而不自知;有广大之威神,而不能用。又道德经云: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解云:小威者,死生也。大威者,道体也。由此门三观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挠,妄惑不能侵。故表菩萨于圆觉体用中得大自在,故曰威德。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者。此是领前章依凡贤圣果地位渐证之经文也。令诸菩萨觉心光明至而得善利者。此领前章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等忘心顿证之经文也。觉心光明者,谓前闻佛说渐证顿证法门,使一切菩萨了达本觉真心之体,于此体上起大光明,遍照法界之妙用。此之觉心光明显发者,有类楞严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若就事说,即佛手指上有纹印也。若理说,则表能入之智。海印者,即表所入之定,即体也。发光者,表于体上起大妙用也。承佛圆音。承,受也。圆音者,于一音中具一切音。谓之圆者,此是佛说圆顿之音也。不因修习而得善利者。谓闻此法门,尚更不假三大阿僧只修行,而便克获成就圆觉胜善利益,何况勤而行之者也。此谓之不历化城,便跻宝所。楞严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胜净妙心,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于而复始。
此中先立理也。唯愿下,乃正请也。譬如大城至非止一路。此先举喻也。一切菩萨至非一方便。此次举法也。大城者,喻圆觉也。四门者,喻行门也。何谓之行门?即信、解、行、证也。只如有一大城,欲东门入者,当示之以东路;欲从西门入者,当示之以西路;南、北亦然。今一切菩萨亦复如是,于三界之中度脱一切众生,掇送直至无上等正觉,庄严诸佛国土,岂是一方便而能了得此大事因缘?然欲从信门入者,当示之以信法;欲从解门入者,当示之以解法;行、证亦然。良由病有千门,药生多品,投机随器,不得一同。宗镜云:根机莫等,乐欲匪同。然四门入所虽殊,在一真见时无别。如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理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此之谓也。教中说凡度得一人成佛曰庄严者,由佛果本具,藉因饰成也。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无上妙觉徧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称性标本也。无上妙觉,在东则全东,在西则全西,南北上下亦然。所谓六通四辟,糠粃瓦砾,小大精麤,其运无乎不在。所以华严云:法性徧在一切所,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且一切诸佛果上,得号为如来者,盖因地莫不因修此妙觉,同证此妙觉,皆从此妙觉而出也。非唯一切如来从此而出,乃至五蕴、十二所、十八界外,及山河大地,色空明暗,一多大小,凡圣染净,心境种种诸法,亦尽从此妙觉而出也。何以知之?且如一切众生,于十二时中,大开眼见时,且道天为谁高?地为谁厚?山为谁青?水为谁碧?以至春为谁暄?夏为谁热?秋为谁凉?冬为谁冷?庄子云:孰主张是?孰维持是?孰居无事而行乐是?以此推之,一切法尽从自己一段光明中发现,称自己之性,与自己之性,同一真体平等,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菩萨,若于此中起行修行,更无两个路,皆是修前二空观门。于此观中,莫不破疑断爱,根尘普净,悲智双行,离境离心,无能无所。前后诸佛,皆如是修行,岂有二法乎?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皈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此约随机之行以举数也。若据佛说一代时教法门,皆是用方便法宜对机治病,其数自有无量无边,卒难穷尽。今且圆融收摄,循随此中根众生之性差别不同者,当有三种也。良为众生根性利钝不同,烦恼厚薄沈掉不等,随其机性设教多端,若不如此则难为趣入。故楞严云: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为处方。今此中根众生其性虽有万差,而静幻寂三门一时收尽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此下正示三观。初泯相澄神观中,初标本也。此乃于前经开解,谓若欲入此观者,当须先且了悟自己分上本有灵明圆觉也。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此正释起行也。上悟净圆觉者属解,此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者属行。有解无行,如有目无足;有行无解,如有足无目。单轮只翼,不能飞运。既了悟觉性,此是行本。必须依解而修,方为妙行。譬如膏明相赖,目足更资。意谓用了悟清净本觉真心为本,于十二时中一向取静,悄悄地为所行之行。禅云:一念万年去,古庙香炉去,寒灰枯木去,一条白练去。所以达磨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又宝藏论云:夫入道之径,内虗外静,如水澄凝,万象光映。其意不沈,其心不浮,不出入,湛寂自如。此乃还家捷径,治病神方。前来十二时中一向用动底心,此之动心是识,所以不见。识今内澄,故息种种攀缘妄念。心中才静,静即是智。以此之故,方始觉知无量劫来分别业识,前念续后念,后念续前念。如此烦动,元不曾少住也。
圆觉经类解卷第三本
圆觉经类解卷第三末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此功成也。前因澄息诸妄念,方始知分别识心烦乱躁动,不觉知停。由是觉来觉去,识心才静,即到极静之境界。静才极,便自然妙慧发生。既妙慧发生,则勘破六根、六尘、六识之妄法。故云: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虗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此之十八界,非是主人公。譬如行客,出入无定。若是主人,本无攸往,尘以坌污为义。今既静慧发生,则一时捉败,故云永灭。灭者,无也。如明来暗谢,智起惑忘,便能内发寂静清虗,轻安调畅。此是于静中得个悟门。如干卦刚徤中正,可以辟邪降魔;圆觉寂静轻安,可以存心入道,良不虗矣。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此感应也。由良寂静之故,遂得妙慧发生,所以感应便见十方三世诸佛之心在行人心中显现,历历可见,如镜照像,了了分明。故云:镜明则像像历然,智显则心心交彻。永嘉又云: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问:行人入此观悟明心地之后,当知唯是一心,心外更无境界。今何却言十方如来之心来行人心中显现耶?答:孟子云:说诗者不以言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为得之矣。今此非谓有十方如来心来行人观中现,但是行人才明悟心地之后,便知十方如来同信此心、同解此心、同修此心、同悟此心,即是于中显现。古云:不烦问师匠,心王应自知。老氏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同意。问:镜中真个有像否?答云:镜中岂有像乎?既云镜中无像,今何故见有耶?答云:虽然见有,而脱体是空,久已知矣,何故现见耶?既有像,须有来处。岂不见晦堂云:镜像若是有,揽之不盈乎?镜像或谓无,分明俨然图。今有何义故如此耶?答:今约慈恩宗、法相家说者,谓镜之光明莹净孤洁,不受外之光明。然眼之光明亦莹净孤洁,不受外之光明。我将眼光去照彼时,却被彼之光明倒射,我眼光却自照见我面,一似在镜中。然镜本无像,水中亦尔。若无光明之物,无所现之像,即反是说矣。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结观名也。梵语奢摩他,此云止。止即定,谓止绝一切妄想境界,观法性诸空。所以起信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见闻觉知,一切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当知唯心之外,别无境界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万物一体也,现乎天地之间,随其所禀,诧质起名,故多分别,返照归源,默而不怠。其体也,如镜之明,物来则现,物去则净,了无罣阂。其用也,似圆月当空,无所不照。倘纤虗之所覆,光不透通,则阴矣。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心性依识,识若不去,炽然无着,则心性无动。六识才有所到,即从六根随六尘,三和合有为幻化。幻化者,起灭也。幻者,起也。化者,灭也。知起灭者,净觉心也。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
正明起行也。诸幻,即幻智也。幻者,即根本无明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觉力分,觉根本不觉,始息灭相,才息生想,即是除幻。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随机应化,说法开示,如幻众生也。若观心者,变起差别幻智,徧观八万尘劳之众,一一称真清净,非障非蔽,即为开也。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
根尘既消,自他无二,故能内发同体大悲。
轻安。
从性空起,非是凡夫爱见,故得轻安畅适,此是閙处有个悟门也。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此结通也。此明菩萨莫不皆从此幻观门,方能起于悲智,乃至佛果也。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彼观幻者即幻法,非同幻观即幻智。此一段文,恐有相滥,故令拣之。前文云: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尚未幻智与真觉相去如何?今拣去说,使入此观。观彼六根、六尘、六识,皆是幻法。此能观之智,不同前来幻法。只此说不同底心,又是虗幻。故楞严云: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真。须和此知幻之心,一时拂去。
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此总结也。种喻觉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谓此菩萨所以圆融修此观妙行者,乃是依妄起智入觉。所以道:太平本是将军置,不许将军见太平。譬如依土长苗,弃苗收子,法喻皎然也。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此结观名也。此即幻观,亦云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等谓齐等,离沈掉故。至谓至到,到胜定故。沈者,乃是坐禅之时,昏沈瞌睡也。掉者,乃是醒来举心,纷飞妄想也。若于坐处不瞌睡者,即离昏沈。若于行处不纷飞,攀缘逐物者,即离掉举。既离昏沈掉举,方到得此观胜妙之定处。且前静观,即门内做工夫。此幻观,即门外千差万别处做工夫。何以知之?起信云:若修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空云,欻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如是常念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念念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本无量逼迫苦,未来所苦亦无量,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是思惟,即应勇猛发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徧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未来际,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盘第一义乐。此谓之修幻观。所以禅宗到此云:虽然鼻孔辽天,也要脚跟点地。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碍。
此下第三,绝待灵心观也。先标本起行也。既了悟觉悟,次当起行。谓了悟清净本觉之心,不取着第二三摩钵提,乃不取着第一奢摩他。何故如是?谓此之寂观,离前二观,处手中道。到此境界,便了达知觉四大妄身与缘影妄心,并不是无为寂照虗通之理,皆是能所障碍之境。以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才有能所,有真妄,并是障碍之法也。无知觉者,心缘曰知,身触曰觉。既了知能所,皆是罣碍之法。若入此观中境界,便无能知所知所觉。既无能所,唯是一心。此之一心,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所以道:心月孤明,干坤都一照。此明之一字,正显灵妙绝待之体。然此灵体之上,上无顶,下无底,傍无边,中无在。既无当中,有何东西南北上下四维乎?欲言空寂,不似大虗;欲言相用,不同缘起;欲言知见,异于分别;欲言质碍,异于木石;欲言其觉,不同醒悟之初;欲言其明,不同日月之类。肇云:夫菩提之道,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故谓之道。上引诸说,只显灵心绝待。今此入观,恐知字引惹分别之心。故本觉但云明,不依诸碍,即身心能所。今不依者,谓入此观时,更不依倚身心及能所,直造灵明本觉。禅宗谓之单刀直入,独步丹霄。又如金翅鸟擘海,直取龙吞。寒山云:男儿大丈夫,作事莫卤莾。径捷铁石心,直取菩提路。邪道不须行,行之转辛苦。言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者,永得乃究竟之辞,超过迫殊对得。碍即前幻观,此观涉于烦恼。无碍境者,即前静,同于涅盘。谓修此观证入之时,便永得超过前幻观与静观之境界。非唯超过前二观,和自己资缘所受用之物,并国土世界一时超出。既然一时超出之后,又不可一向打净洁球子,抱不哭孩儿,一时空空去,落在无事界中,黑山下坐,死水里淹。须知宛然依旧,还他身有地水火风四大,宛然还他心存见闻觉知。此之六根、六尘、六识之相,宛然只在尘域之中。而此之灵明觉性,出乎阴阳造化形名度数之外。如金器中钟之声,若一击着,则其声鍠鍠出乎其外。若到此境界之时,且凡夫烦恼生死之法,与圣人涅盘出世之法,皆不能留滞障碍。然此之涅盘属理,故云留。烦恼属事,故云碍。今先明鍠字。初以唐韵未修,故圭峰疏中准切韵训乐,不是器中声。今取其声势,不取训字。此应是金石等器中声相。今且现闻击钟磬之声,其声鍠鍠然。即知鍠字是声之相状。泽人四润稍拙,应云如金器声鍠鍠出外。故诗云:钟皷鍠鍠,其义可见也。次取大钟,乃器中之大者,其声远闻。今见行广韹再经修定,故于注下添云大钟也。与疏正同意。今文中正取大钟而兼用声相也。后正释喻旨。以鍠喻世界身心,声喻于灵明观智。谓从器声出,器不能拘,故声闻四远。器局本处,以喻观智。约身心修,得身心所不能拘。观智廓尔无边,身心不离旧处。但以法喻相当,不必扄喻所依物也。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到此功成也。功成之后,不取静相,静相即寂;不取幻相,幻相即灭。便能内发离前二观,轻安得个悟门?才方悟入,便与佛寂灭一心境界一般,故云妙觉随顺。此是在观时同佛,所以初地菩萨在观同诸佛,出观同凡夫。寂灭境界者,一心也。故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非是息动之寂灭也。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谓依体起智曰自,根尘发识曰他。若到此境,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故曰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者,回观一切众生所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是虗妄浮想之所执持,其实本无实体。故华严云:一切众生但想所持,其犹空云。云是空之浮气,了虗空者,即知浮云毕竟非空。喻如众生寿命是真上之浮想,了真寂者,即知众生毕竟非真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盖静是静观,虑是幻观。若修此寂观,不即前二观,亦不离前二观。谓正当静时,不见有静悄悄底相,便如閙浩浩处,然亦不妨全不静处;正当閙时,不见有閙浩浩底相,便如静悄悄处,然亦不妨全在閙处。如是,则在静不见有静,静只是渠。谓之动静一源,往复无间。何以知之?疏云:即虑而静,故无散动,即当定义;即静而虑,故非无记,即当慧义。定慧平等,故曰禅那。然此三观,若约所配,亦有多说:初观即体,次观即用,后观即相。若约悲智,初观即智,次观即悲,后观即悲智双运。若约定慧,初即定,次即慧,后即定慧平等。若约三谛,初即真谛,次即俗谛,后即真俗不二第一义谛。若约所照,初照空,次照有,后不空不有也。若天台教,初即空观,次即假观,后即中观。若天台教,约义理则同,若约意趣则别。此三观明行人用心方便,彼三观则推穷诸法相。又此多约心成行,故不立所观之境;彼多约义生解,故对观所三谛也。若约修,初小乘,次菩萨,后佛。若约对治,初即对治凡夫着相,次即对治小乘不发大悲,后双治凡夫、小乘也。又如弄珠吟云:正当弄时,其珠不住空,不落地,不在手。既不在三处,亦不住一处。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观;不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观;不在手里,即喻不住中观。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则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斯为妙矣。若约禅家,譬如猫儿捉鼠相似,若于穴前瞌睡之时,则鼠出不知;若于穴前叫唤之时,则鼠亦不出。唯是于穴前不睡不叫为得之矣。穴前睡者,即入静观,而昏沈不得悟道;穴前叫者,即入幻观,而散乱亦不能悟;不睡不叫者者,即入后观中,非唯不昏沈,亦不掉举,斯为得之矣。此约前二不得意者形对而云,若各得入处,即成三观耳。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显圆修也。法门者,指前三观。圆觉是一心之法门,是三观乃为圆觉之门户。盖门有出入义,悟此法即入此门,迷此法即出此门。然此三法门皆是依倚悟净圆觉而起观行,观行皆趣入圆觉,始终不相舍离,故云亲近随顺。然佛及菩萨同修此三观,同证此圆觉也。然随机随事行相各异,或多人同修一门,或一人具修多行,若三四五若千百种,同之与异随类难准,然必皆依此三种事业也。圆证者,三观齐修方得圆证,若但修一者为偏矣。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校量显胜也。梵语阿罗汉,此有三义:一无贼,二应供,三不生。此乃第四果也。梵语辟支迦,此云独觉,亦谓之缘觉,此是小乘中利根之人。是二小乘,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永出三界,具足六通八解。且如劝得一人二人,持于五戒十戒,据诸经说,福已甚多,何况令尔许亿人,成就辟支罗汉之果。此福与前之福,譬如海形牛迹,又不可以比校虽少,然如是都不如有人,暂得闻此十方诸佛广大灵明圆觉大自在无障碍一心法门,于刹那极促顷刻之间,用不背心,于闻思修三慧,熏修习学圆觉之功德。何故如是?以此法门,能令行人不历三只,便登佛位。如法华说,龙女献珠,一生成佛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曰: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鍠。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盘。
偈文初七句标举,次六句颂三观,后七句引例。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佛以一音逗于万类,其所说法者说一乘法,而众生心地差别之故,遂见佛所说之法各各不同。如娑竭龙王一念降雨,于一切处所见不同。若大海中见雨清净水,名为无断绝;他化天雨箫笛乃种种音乐,名为美妙;化乐天雨大摩尼珠,名为放大光明;兜率天雨大庄严具,名为乘髻;夜摩天雨众妙香,名为悦意;四天王天雨天宝衣,名为䨱盖;龙王宫雨赤真珠,名为涌出光明;阿修宫雨诸兵仗,名为降伏怨敌;北郁单越雨种种华,名曰开敷。以龙王一味之雨,各随诸天所感不同。今佛亦然,但说一乘之法。若声闻在座之时,其所听者乃是四谛法;若缘觉在座之时,其所听者乃十二因缘法;若菩萨在座之时,其所听者乃六度万行法。然诸文但说一心法门,随众生所闻时有差别。今前门虽统明三观,而随机单复不同,故二十五轮各有证入。此菩萨善能辨别随类圆音,故当其问也。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此指前三观法门,甚是希奇少有也。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涅。也?请法也?
此诸方便者,即指前三观。于圆觉者,指前所依了悟觉性之行本也。有几修习者,谓前威德章中,蒙佛开示三观行相分明,并已知了,尚未审诸菩萨所修,为复是一人具修三观,为复是三人各修一观,为前修,为后修,为同时修,为不同时修,为依次第,为超次第,故云有几修习也。意问威德章中,三观如何而修矣。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无相之相,故曰实相出体,即圆觉也。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此答文举意标数也。一切如来者,即指三世诸佛与十方诸佛广大灵明圆觉清净体上本无所修之人。既然无修无证,因甚诸教所说一切菩萨及末代众生又有修有证耶?良由于本觉上一念不觉,迷真背湛,丧本受轮。以诸佛所说者,但依不觉故,说有幻力修习,遂有修有证。此之修习,以被机之故,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轮有权义,谓能摧惑障,令正智轮,故名为轮。言二十五轮者,且初三观单修,次三七二十一轮交络复修,后一轮圆修三观。慤法师疏中于二十五观约喻各立一名,而圭峰疏中全用之以管经文,令行相显着。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盘,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菩萨等,此下二十五轮,皆有标、列、结,亦应一一标云悟净圆觉,以为起行所依之本。今为前观,既标列有了,今恐文繁,故略不载。又此三观行相,前已具释了,今但要分成二十五数,被二十五种机,并显单复之相,故略去不存。今此澄,浑息用观也。此观譬如浊水,先且澄令清洁,清洁后,则可于中以见于物。今修此静观,亦复如是。谓行人自从无量劫来,只用此无明烦恼,一切业障、妄想颠倒、攀缘分别之心,未曾暂歇。今既入此观,当以定力,止息调伏,勿令再起。如人执杖视牛,勿犯人苗稼。唯取极静者,此明一味静念,更不依倚形色,不依地、水、火、风及见、闻、觉、知。良由静念沈虑之力,遂觉身心悉皆空寂。至于瞥尔之念,尚无烦恼,如何得有?既烦恼不起,即全是觉心,故云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盘者,谓不起当体法空之座,便入诸佛寂灭涅盘真如理也。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此庖一恣刃观也。本出庄子养生篇,彼文乃寓言。一着者姓庖名丁,为文慧君解牛。三年之前,所见无非是牛;三年之后,不见有全牛。其杀牛之刀,十九年更不曾少损,有若新刃初发于硎石之上也。夫牛之百体,有离有合,有曲有直,有窍有穴,至于毫毛之末,莫不各有法界,而况解于细骨之间,独无修理乎?且离处因而离之,合处因而合之,曲处横而理之,直处从而通之,有窍则行,无窍则止。若夫解牛至此,则犹土解也,始动而百已判矣,尚何用力于其间哉?若然,则牛已不伤而刀复如故。盖牛譬于物也,刀譬于生也。善解牛者,所解之牛虽众而刀初不少损;善遇物者,所遇之物虽繁而生元不伤也。十乃阴数,九乃阳数,此见其年岁之往已久也。三年之前见牛者,此不见道而见物也;三年之后不见有全牛者,此见道而不见物也。夫以吾之一生而处于无穷事变之间,苟非顺性命之情以颐养之,则残生伤性,伐德损寿,与死为隣,其能久而精神不耗、魂魄不劳乎?据庄子之意,以牛喻世上高名厚利及荣华富贵、酒色财气种种虗幻不实之物,以刀喻吾之一身,以一身顺万物,凡事付之以自然,不越性分之理者,则能保养一身,远乎患难,终乎天年,尽其寿考,不夭斤斧,处于中道。分经之意即不然,以牛喻万行,以刀喻灵明观智。喻如菩萨入此观时,利益众生,广修万行,应缘入俗,种种施为,于自己灵明观智之上,常明明,常历历,全超独露,初无亏缺,一念不在家之时,便是损己智刃,故以庖丁恣刃譬之也。经言佛力即觉悟之力,备行菩萨清净妙行者即戒,广度群品、备学法门、不失寂念者即定,及诸静慧即慧也。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不假诸行也。此正是绝待之义。便证实相。此明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呈音出碍观。此前寂观云:如器中鍠,声出于外。慤法师疏云:如万钧之镛,星楼受碍。摇杵一击,声振寰宇。自体兼他,不能留碍。岂以楼拘钟相,使响不通;形碍管弦,令音不透者也。唯灭诸幻,不取作用者。以诸幻境无边,难可穷究,故直云灭。灭者,绝念也。作用施为,又妨禅寂,故云不取。独断烦恼者者。但与灵心本觉相应,烦恼自无所有。所断既空,无所有处,即便是证悟。此上静、幻、寂三观,乃是单修。然静与寂,何以异耶?由静是二乘境,寂是佛境。又静是禅定,寂是涅盘。故不同也。
次二十一轮分为三类,类各有七轮也。第一先用静观为首,幻观与寂观兼修,乃是先修后修有二轮,先修中修后修有二轮,无修齐修后修有三轮,共成七轮。第二却用幻观为首,静寂兼修,亦是先修中修后修二轮,先修齐修后修三轮,共成七轮。第三却用寂观为首,静幻兼修,如前次第也。故共成三七二十一轮,今当第一静观为首也。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一、运舟兼济观。谓此菩萨修定以出尘,即运舟;发慧以化物,即兼济也。先取至静者,标首。由至虗极,守静笃也。故此标静观为首。以静慧心,从静蹑迹起行。以者,运也。静慧心者,即舟也。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者,此兼修幻观。若无静,则自居幻化,何能照幻者而度脱之?如舟自沈,焉能救溺?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即结名。此是先修并后修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二、湛海澄空观。湛海则波澜不动,先静观以反流。澄空则水性清明,后寂观以显性。若诸菩萨以静慧故静也,证至静性,性即寂也,蹑静而兼修寂矣。便断烦恼,永出生死。二、观功用。断烦恼是因亡,以出生死是果丧。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此结名是先修及后修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三首罗,三目观也。此三观俱修,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若诸菩萨以寂静慧,静也;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幻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寂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结名。此是先修、中修、后修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四、三点齐修观也。三点者,梵书伊字∴也。慤疏云:一人具修三观,即名为齐,非是同时。若诸菩萨以至静力,静也;断烦恼已,寂也;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幻也。烦恼既尽,爱见已亡,故所起行无不净妙,可解他缚。此菩萨者,是先修中后修第三轮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五品字,单双观也。上单静观,如上一口;后双明寂幻,如下两口,故云单双。若诸菩萨以至静力静也。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此乃齐兼幻寂也。初句是静,后二句是幻寂也。此是先修、齐修、后修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六、双头独足观也。白泽图中有山精,头如皷,有两面,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利齐运,如双头也。单寂观,如独足也。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齐标静幻,以至静力资助策发变化之力,以度众生也。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者,此寂也。前二利备,故入中道。此段与前段经文异,前则静独为初,后始兼寂幻;此则静与幻齐为初,从始单修于寂也。欲易见者,前则上单下双,此则上双下单,此是齐修后始修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七果落华敷观,既以静定之树结寂灭中道之果,后华敷者复以幻观入有情界度诸众生,同令获得涅盘之果。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齐灭也。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兼幻也。此是齐修第三轮也。次七轮,一一标幻为首,次兼余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今初,先武后文观也。谓武王先兴兵收伐纣王之后,倒载于戈,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铸戈戟为农器,偃武修文也。喻此菩萨先变化种种随顺度脱众生已,后入静观。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此标幻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静也。此是先后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二、功成退职观也。此喻如秀才及第之后,于朝廷立大功,成大名,至于功成名遂身退,拂衣皈闲,依前只是旧时秀才也。喻菩萨发慧利物度生毕,即是功成,习寂内修,名为退职。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此幻也,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兼寂也。此是先后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三、幻师解术观。谓先起变化作术法,后皈静体寂,故曰解术幻静。此是先中后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四、神龙隐海观。谓起幻化生,如神龙布云雨也。归体入静,如隐海也。此先中后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五、龙树,通真观也。谓先起幻,后皈静寂,如龙树初行幻术,广化邪途,后习真乘,自阶圣果。其名龙树者,传灯云:西印度城北有大树,荫覆五百大龙,其树王名龙树,常为众说法。初入佛道之时,九十日念尽如来一代时教,遂高声唱言:孰谓如来言教广博?遂入龙宫,诵出下本华严十万余偈,今现传于世者也。此先齐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六、商那示相观也。商那和修,即优波毱多之师也。先以神力示相,降伏毱多弟子慢心,后乃入定皈寂,此是齐后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七,大通宴默观也。大通如来,即佛也。先用利物,后则皈寂,此齐后第三轮也。
后七轮一一标寂为首,次兼余二。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今初,宝明空海观也。佛顶经云:同入如来宝明空海。今灵心观即本觉明,如宝明也;后静观,如空海也。又宝明即慧,空海即修,此是先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二、虗空妙用观也。谓灵心之体,如虗空起化,即妙用。此先后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三、舜若呈神观也。出楞严经。舜若即虗空神,遇日光映之暂现。如修此观,先寂次静后幻,此先中后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皈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后修奢摩他。
四、饮光皈定观也。即大迦叶亦云大龟氏,昔为金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以金涂佛,感得金色。此观先证体,次起神通,后乃皈定也。此先中后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五、多宝呈通观也。以多宝佛先成道证真如体,后于塔中发起,出法华经中,如静幻无碍,此是先齐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六、下方腾化观也。出法华六万菩萨从下方现,此是齐后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七、帝青含变观也。出华严。偈云:譬如帝青宝,照物皆同色,众生见佛时,同佛菩萨色。此宝含诸物像,对即变应,应而还空,如灵心观成,包含德用,应缘起幻,而复安静。此是齐后第三轮也。
后一轮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名如意圆修观。如如意宝珠,四方俱照,大智顿觉,三观齐修。然如意珠,世人得者,一切所欲,皆如其意,应心所求,无不皆现。今圆修此,亦复如是。于诸法中,举体相即,无不全具。于诸性者,即静观;相字,即幻观;觉性,即中道寂灭观。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此是从体起用。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者,此是会皈体也。谓若菩萨,用广大灵明圆觉之慧,圆融和合一切,或理或事,或性或相,或真或妄,或色或空,或本或末,种种诸法,举体全真。以何义故?良由以觉合理,理即非理,故全即事。又由以觉合事,事即非事,故全即理。到此境界,全理全事,全性全相,全真全妄,全色全空,全本全末,全得全失,全彼全此,双遮双照,体用无二,寂照同时,是为圆融无上妙觉。此菩萨者下,皆结名也。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总示修习梵行净也,此即戒学。寂静者,此即定学。思惟,即慧学。此是三无漏学也。大凡学道之人,莫不皆因三学而从凡入圣。如庄子云:宇泰定,发乎天光。与此同旨。谓修此二十五轮之时,于事相中,威仪法式,及用心方便,必须持戒防非,止恶入定,对治动乱发慧,辨邪别正,是非真妄等法。如是修行,必定成佛。傥若观中有碍,宜须于三七日中,哀告投十方诸佛,忏露先罪,改往修来,书写二十五轮五字文句,安置道场之中,礼念䖍诚,精祈一行。若是于三观之中,已的乐修一观者,即便随意修习,更不必求。若心于犹豫不决,胜劣难分,即当凭仗圣力以卜之,不宜拣择。但依所捻结,开而看之,而顿渐自知,休贪别观。若更怀疑,则失前功。不可等闲,轻于事相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盘。
偈中二偈,标意及观纲也。次一偈结因,后二偈拣示。云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此二句长行既无,此偈即显。谓独除却上根圆顿悟解之人,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则不必依二十五轮及道场探结等。法不随顺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触目合道,遇缘即宗,本自无伤,不可加之以绳索也。是知前普贤章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类,故拣之矣。又下文云随顺勤修习者,此指下根人。前不随即不随倒法,此不随即不随正法。若下根之人,其可不随正法乎?后六句总示也。
圆觉经类解卷第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