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七十一
梵志名净第六 犊子梵志第七 纳衣梵志第八 弘广婆罗门第九 阿难为魔所娆事 说阿难初为侍者缘起 为须跋陀说法
憍陈如品下
复有梵志名曰清净(至)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
案僧亮曰:闻常无常并是倒,不知倒之所由,故问也。宝亮曰:论义更无所执,直捉六十二见来问也。佛即为说所以离六十二见之方,于是而悟罗汉道。
梵志言:瞿昙!众生知何法故(至)是人能知常与无常。
案僧亮曰:知何法者,已知病起,次问灭病之方。
梵志言:世尊!我已知解(至)诸漏永尽得阿罗汉果。
案僧亮曰:因在先,名故也。果在后,名新也。
犊子梵志复作是言(至)彼若问者当随意答。
案僧亮曰:犊子以所见问佛,欲观其同异耳。外道所见不同,或说无善恶果报、或说有善恶无道、或说有道不修得、或说男得女不得、或说出家得在家不得、或说离欲得在欲不得,二问也。宝亮曰:亦无定执也。佛所以默者,欲申己之迹,非置答之谓也。
佛言:犊子!善哉善哉(至)平等雨于优婆塞优婆夷。
案僧亮曰:三种善不善及十种善不善者,三是出世,十通世间也。宝亮曰:佛今答起三善离十恶,终断一切障,成圣道也。
世尊!若诸外道欲来出家(至)还其尸所大设供养。
案僧亮曰:四月试者,外道本异见,假服偷法,皆四月试。如其不尔,不必试也。宝亮曰:如《优婆塞戒经》云「六月试」,盖随机故有此法耳。而犊子出家,于十五日后方得初果者,感应之道其事不同,着于此也。
纳衣梵志复作是言(至)善不善身是义不然。
案僧亮曰:说无因果所以作阐提者,以其谓善恶有性,不从因缘,非无善恶故也。宝亮曰:寻众生之始无源,故谓善恶皆自然也。
何以故?如瞿昙说因烦恼故(至)皆有自性不从因缘。
案僧亮曰:第一事,谓先后皆不可一时,以身类一切法皆无因也。宝亮曰:先作三关难。第一定烦恼,举身之先后也。
复次瞿昙!坚是地性(至)自性故有非因缘生。
案僧亮曰:第二,以空类五大,以五大类一切也。宝亮曰:下举七事证义也。此第一事,证各有自性也。
复次瞿昙!世间之法(至)云何说言从于因缘。
案僧亮曰:第三,如木不由善恶,而性有曲直之用。五道性有善恶,随生处而得名也。宝亮曰:第二,证以用有定,故无因缘。
复次瞿昙!一切众生(至)一切法中各有自性。
案僧亮曰:第四,以类求物,各有性也。宝亮曰:第三证也。
复次瞿昙!如瞿昙说(至)生一切法以自性故。
案僧亮曰:第五,以五尘非贪之因,贪瞋自生也。宝亮曰:第四事也。
复次瞿昙!我见世人(至)各有自性不由因缘。
案僧亮曰:第六,谓若有因,不应一同而得苦乐二果也。宝亮曰:第五事也。
复次瞿昙!世间小儿(至)一切诸法各有自性。
案僧亮曰:第七,谓忧喜无因也。宝亮曰:第六事。
复次瞿昙!世法有二(至)有自性故不从因缘。
案僧亮曰:第八是故外计,虚空有用有名,莬角无用无名也。宝亮曰:第七事也。七事悉是证自然耳。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至)同五大者无有是处。
案僧亮曰:先破第二,明诸大无常,故无性也。宝亮曰:若使万法从五大者,万法无常,五大亦应无常也。
善男子!汝言用处定故(至)说一切法有自性也。
案僧亮曰:答第三也。若名义有因,实亦有因也。宝亮曰:答第二也。明竹木初生,本无箭鎙之性,工匠乃成,岂非因缘耶?
善男子!汝言如龟陆生(至)无有自性无有一性。
案僧亮曰:答第四也。明龟若无缘,亦可入火也。宝亮曰:答第三证,皆由行业,岂得无缘耶?
善男子!汝言身为在先(至)何因缘故而作是难。
案僧亮曰:答第一难也。汝性亦无前后,而我因缘亦无先后,云何为难也。宝亮曰:破三证竟,答其上所执也。且一往总非,明不应为难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身及烦恼(至)皆从因缘无有自性。
案僧亮曰:汝有一时而无因果,我缘有一时而有因果也。如炷之与明以下,若不见身因便言无因者,汝亦不见瓶因,不应说泥是瓶因也。宝亮曰:正答也。云身及烦恼一时而有,此言似不关众生之始也,正应是捉十二因缘中识枝时语也。夫受生为体,要须备起润业润生。若但有润业、无润生爱,则不为结报。故识支之起虽由润业,若不更起润生,则报不相续。于时身与烦恼得言一时而有。虽复一时,要因烦恼而有身也。若言身不在先,知无因者,现见瓶等,不无因缘也。
善男子!若言一切法(至)亦应如是精勤持戒。
案僧亮曰:谓汝法能生名大,若无因缘不应说大也。宝亮曰:身先因缘,亦同此也。
善男子!汝言五大有定坚性(至)故不得说自性故坚。
案僧亮曰:此等有香,香属地故也。宝亮曰:重破初证也。彼以苏[萉-巴+(日/(句-口+匕))]为地,而有时同水,岂有自性耶?
善男子!白镴鈆锡铜铁金银(至)云何说言定名火性。
案僧亮曰:此有明色,色属火也。宝亮曰:火不定,以流时水性、动时风性、热时火性、坚时地性,亦非自性也。
善男子!水性名流若水冻时(至)从因缘见非无因缘。
案僧亮曰:是坚守性,故名为水。然流动性同,若动不失流守性,不名为风耶?若动不名风以下,若湿多属水,冻时坚多应属地也。岂是从缘得名乎?宝亮曰:若冻时犹属水者,波本因风而动,应名波为风;若不名波为风,亦不应冻为水也。
善男子!汝言非因五尘生贪(至)生贪解脱无有是处。
案僧亮曰:答第五难。非因者,正因也。贪有二因者,觉观是内因、六尘是外因,因内生外。
善男子!汝言具足诸根(至)无有自性皆从因缘。
案僧亮曰:答第六难。有好施而贫、悭贪而富,应与诸根同难,故先答后业果。正答根具大富,修时不兼,受报则别耳。
善男子!如汝所言世间小儿(至)是身因缘烦恼与业。
案僧亮曰:答第七难。若笑是自性,则应常笑。如火体热,则常热也。不答第八虚空菟角,皆置答也。
梵志言:世尊!如其是身(至)除三界烦恼得阿罗汉果。
案僧亮曰:还请佛为说身因,闻即悟也。
复有婆罗门名曰弘广(至)能发无上广大之心。
案僧亮曰:弘广晦迹,引诸无知应弘此经。时将显迹,现所闻不远也。宝亮曰:更无所执,直作心念试佛。佛即知其所念,复过己心所见,于是即伏。故憍陈如先难己所为,佛即显其迹也。
佛言:止止!憍陈如(至)汝今能发如是大心。
案僧亮曰:入则入涅盘,出则出生死也。
尔时世尊知已即告憍陈如(至)阿难比丘今为所在。
案僧亮曰:经之流通有二人,自上弘广所持、须跋以下,应付嘱阿难也,后文似尔。亦可理付弘广,而文付阿难。宝亮曰:此下去正显流通之意也。问阿难所在,有三缘:一欲显阿难有八不思议之德、二为流通经、三为名须跋故。
憍陈如言:世尊!阿难比丘(至)不来至此大众之中。
案僧亮曰:魔欲使佛法无所付嘱,灭不流传,故恼乱阿难也。宝亮曰:所以是表阿难之德,虽不在坐而能受持。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至)问憍陈如阿难所在。
案僧亮曰:欲显阿难德故,所以发问。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至)若佛听者谓往给侍。
案僧亮曰:明阿难有二事,一是亲属,人所敬信;二受持佛语无有漏失也。
文殊师利!阿难事我(至)八者具足从闻生智。
案僧亮曰:叙阿难有三意。第一叙进止所为,有八不思议之德,必堪弘通;第二引证,明七佛弟子有八德者,皆通使流通;第三正释文殊问。
文殊师利!毗婆尸佛侍者(至)阿难比丘为多闻藏。
案僧亮曰:第二,引七佛为例也。
善男子!如汝所说此大众中(至)阿难所闻自能宣通。
案僧亮曰:第三,正答问也。
文殊师利!阿难比丘(至)至心礼敬却住一面。
案宝亮曰。时将欲至,命文殊以呪解魔,召阿难还也。
佛告阿难:是娑罗林外(至)与须跋陀还至佛所。
案僧亮曰:习未尽者,乃伏欲界结,未伏习也。
时须跋陀到已问讯(至)即得涅盘是义云何。
案僧亮曰:慢人不欲自受屈,故假称外,明得失在彼,不在于我也。宝亮曰:须跋所执,现在苦乐尽是过去,不因现在,故受投岩赴火,令苦尽也。
佛言:善男子:有沙门(至)是故我今责汝过去业。
案僧亮曰:恐传者之谬所定也。
彼人若言:瞿昙!我实不知(至)唯过去业非现在耶。
案僧亮曰:下苦因缘得中上苦不者,问得展转用不耶?若言得者,是则不定,云何定言断过去业耶?
复应问言:是现在苦(至)过去已尽云何有苦。
案僧亮曰:若过去有苦,应与业俱尽,不应重受也。宝亮曰:若现在苦行能断过去业者,此苦行业复用何断耶?
仁者!如是苦行能令乐业(至)是事不然何以故仁者。
案僧亮曰:次问转无苦乐四禅以上业。无漏无报,何因缘受是苦行者,既不能坏又不能转,何故受耶?
譬如有人为王除怨(至)过去本业受苦乐也。
案僧亮曰:证有现报也,不必尽因过去业也。
仁者!若以断业因缘力故(至)心喻于林身喻于树。
案僧亮曰:偿不可毕,遮则不受也。若以受苦为偿者,畜生应得道也。先当调心者,身喻于树,林多而树少。四阴譬林,色阴譬树,怖从心生,不从色也。
须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调伏(至)受于恶身况其余者。
案宝亮曰:佛呵之已,能除麁想,何不血除细想耶?
世尊!云何能断一切诸有(至)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
案僧亮曰:有假空实空,而外道伏结,缘有不缘空,缘空是实想也。宝亮曰:唯有二谛,忘相为实想,实以慧断烦恼。作想名说,此其旨也。
说是法时十千菩萨(至)须跋陀罗得阿罗汉果。
案宝亮曰:得一生实想者,正一生后得佛也。若是无明住地报,则不可以一生二生往格也,乃约应而辨耳。若寻余经比例,便是未尽,此土无缘,亦以不悉来也。
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七十一(终)
观应二年(辛卯)卯月十日,于大和州大御轮寺点写之了。
自观应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至同二年四月十日,一部七十一卷,为每年讲赞本,一笔点之了,偏为奉助兴正菩萨御愿而已。
大御轮寺金刚资 圆宗(生年六十五度以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