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卷第八 无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增上心学分第八 论曰。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略由六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故、二由种种差别故、三由对治差别故、四由堪能差别故、五由引发差别故、六由作业差别故。 释曰:如增上戒与声闻异,其增上心亦应有异,故为此问。六种差别略答此问,如后别释。 论曰: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 释曰:大乘法者,菩萨藏中所有甚深广大教等,声闻等定非所能缘,是故殊胜。 论曰:种种差别者,谓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三摩地,种种无量故。 释曰:菩萨所得诸三摩地差别无量,此中略说为上首者,等余一切声闻乘等,尚不闻名何况能得。 论曰:对治差别者,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麁重故。 释曰:无分别智所缘真如,是一切法共相所显,故说此智名总相缘。定能发此能对治智,亦名对治。圣道微妙,故如细楔;所治种子其性麁重故,如麁楔。 论曰:堪能差别者,谓住静虑乐,随其所欲而受生故。 释曰:由此静虑其性调顺有所堪能,随欲饶益诸有情处,不退静虑而往受生。声闻乘中无如是事,所以殊胜。 论曰:引发差别者,谓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 释曰:由此定力,引发种种一切世界无碍神通。 论曰:作业差别者,谓能振动、炽然、遍满、显示、转变、往来、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类或显或隐,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辩念乐放大光明,引发如是大神通故。 释曰:由此定力引发种种神通所作。显谓显现,隐谓隐藏。所作自在,谓变魔王作佛身等。伏他神通,谓能映夺他神通力。无辩才者施以辩才,无念乐者施以念乐。为召他方远住菩萨放大光明。引发如是大神通者,引前所说种种神通。如是等类声闻等无,是故殊胜。 论曰: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十难行者,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祕密言词能随觉故。九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释曰:如说菩萨修诸难行,一切难行十种所显。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者,不顾自乐,誓受饶益一切有情,甚为难故。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者,久处生死,风寒等苦所不能退,甚为难故。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者,于父母等行邪恶行,或无所用戏求眼睛双足践蹋,不观其过而作饶益,甚为难故。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者,虽有重怨而现饶益,甚为难故。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者,常处世间,利等八法所不能染,甚为难故。胜解难行等者,于微妙义殊胜神力,虽未能了而深信解,甚为难故。通达难行等者,通达现观等觉一义能具通达,遍计所执补特伽罗一切法性皆无所有,甚为难故。随觉难行等者,于佛所说祕密言词,舍随闻义觉不闻义,甚为难故。不离不染难行等者,不舍生死不染彼过,甚为难故。加行难行等者,已断已脱一切烦恼及所知障,而恒现前起作一切利有情事,尽未来际常无休息欣修此行,甚为难故。 论曰:复次随觉难行中,于佛何等祕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谓如经言。 释曰:第八难行其义未了,故须重释。 论曰:云何菩萨能行惠施?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云何菩萨乐行惠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云何菩萨于施策励?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云何菩萨于施耽乐?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云何菩萨其施广大?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云何菩萨其施清净?若诸菩萨殟波陀悭。云何菩萨其施究竟?若诸菩萨不住究竟。云何菩萨其施自在?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若诸菩萨不住无尽。如于布施,于戒为初于慧为后,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释曰: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等者,谓诸菩萨一切有情摄为己体,通达自他平等性故。彼行施时即菩萨施,故无少施,名能行施。又以一切所有财物施于一切,是故说名无少所施。又所施物、施者、受者皆不可得,三轮清净,是故说名无少所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者,此既遮言,是不乐义。于来求施,当施我施先施我施,此等一切皆无欲乐,唯乐攀缘安住涅盘而行惠施。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者,谓证法性自了自信而行惠施,非唯信他。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者,谓能任运常行施故不须自策,而能策他劝令施故。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者,是一切时一切施义。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者,此娑洛言,显目坚实、密诠流散,今取密义离流散想,即三摩地是心住定而行施义。若诸菩萨殟波陀悭者,殟波陀言,显目生起、密诠拔足,今取密义拔除悭足而行惠施。若诸菩萨不住究竟者,不同一向趣寂声闻安住究竟无余涅盘。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者,谓令悭等施所治障不自在转。若诸菩萨不住无尽者,谓得圆满无尽增上究竟佛果而不安住。何者起化?为饶益他常行惠施。如于布施,于戒乃至当知亦尔者,类通余五。谓如经言:云何菩萨能具尸罗?若诸菩萨不护少戒,谓见自他平等性故,他护净戒即是自己具足尸罗。 论曰:云何能杀生?若断众生生死流转。云何不与取?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云何欲邪行?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云何能妄语?若于妄中能说为妄。云何具戍尼?若能常居最胜空住。云何波鲁师?若善安住所知彼岸。云何绮间语?若正说法品类差别。云何能贪欲?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云何能瞋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云何能邪见?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 释曰:如经中说苾刍我是能杀等者,此中显彼所说意趣。若断众生生死流转者,断是杀义,与问相应。无有与者自然摄取者,是无他求自摄益义。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者,谓如实知若境界欲若分别欲唯是邪乱。如有颂言: 佛说贪恚痴,  皆从分别起, 净不净颠倒,  此亦为缘生。 净不净颠倒,  为缘而有者, 彼自性皆无,  故欲非真实。 若于妄中能说为妄者,说妄为妄故名妄语。如有颂言: 一切虚妄法,  世尊如实说, 于虚妄法中,  诸行最虚妄。 若能常居最胜空住者,依世训释文词道理,答上所问具戌尼言。此具戍尼,显目离间语、密诠常胜空。具表胜义,戍表空义,尼表常义,今取密义问答相应,显则不尔。波鲁师等训释文词道理亦尔。此波鲁师,显目麁恶语、密诠住彼岸,今取密义,是故说言若善安住所知彼岸。所知彼岸是一切智,佛于其中能善安住,名波鲁师。若正说法品类差别者,释绮间语,其义易了。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者,如上训释文词道理,诸佛身中所有静虑说为无上。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者,已灭已断是憎害义。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者,谓见一切虚妄分别邪乱为性。 论曰:甚深佛法者,云何名为甚深佛法?此中应释:谓常住法是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断灭法是诸佛法,以一切障永断灭故。又生起法是诸佛法,以变化身现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皆可得故。又有贪法是诸佛法,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又有瞋法是诸佛法,又有痴法是诸佛法,又异生法是诸佛法,应知亦尔。又无染法是诸佛法,成满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无污法是诸佛法,生在世间,诸世间法不能污故。是故说名甚深佛法。 释曰:甚深佛法契经所说,其义云何?谓余经说,若常住法是诸佛法,广说乃至又无污法是诸佛法。此中密意,今当显示。以其法身是常住者,法身即是转依为相,离一切障常住真如,无变易故。或无垢秽无有罣碍无上妙智,如无色界而非异熟,是无漏故。此亦常住法身所摄,无差别故,非业烦恼所能为故。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皆可得者,八万四千法蕴能治有贪有瞋有痴等分有情行故,四种各有二万一千。又无染法是诸佛法者,善净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余义易了不须重释。佛说如是祕密言词,复有何果?谓令说者易可安立,总括义故易为他说。即此因故,能令闻者易可受持;资粮易满,受持教故;易达法性,资粮满故;得佛证净,得大我故。法僧亦尔,并最胜故。由此证得现法乐住,觉知彼故,于智者前论义决择入聪敏数,为斯十利说祕密言。声闻乘中亦说杀害于父母等密意言词,十利亦尔。 论曰: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诸佛法故,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 释曰:菩萨所得诸三摩地,复有四种作业差别,谓依此定能修一切波罗蜜多,成熟一切诸有情类,发神通等方便引令入正法故,能净佛土随欲能成金等宝故,能正修集力无畏等一切佛法。非离如是所说等持,能办修集到彼岸等四种作业,如声闻等。 摄大乘论释增上慧学分第九 论曰: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谓无分别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缘、若所缘、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异熟、若等流、若出离、若至究竟、若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若差别、若无分别后得譬喻、若无功用作事、若甚深应知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殊胜。 释曰:心既在定,能如实知故,等持无间说增上慧学,为不尔耶?摄取其明即名为学,慧之与学应无有异。若如是者,依同处释,谓增上慧即是其学。若尔,此中应无依义,谓依余慧而起于学,是故说名增上慧学。如前二学依戒而学、依定而学,非于此中依慧而学,慧即学故。应如是说,其加行慧依根本学,其根本慧依后得学,其后得慧依二无间而起修学。何等名为增上慧学?谓无分别智。今于此中,最初自性、最后甚深广释此智。 论曰: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一离无作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 释曰:依智自性说离五相,由遮诠门说智体相,以表诠门不可说故。遣分别门,无分别智其相可了,若异此智应有分别。何等分别?谓后广说。无作意等,若无作意是无分别智,熟眠醉等无所作意,应成无分别智,然不应许,由离功用应得无颠倒故。若过寻伺地是无分别智,第二静虑已上诸地,一切异生及声闻等应成无分别智,然彼无有无分别智。若想受灭是无分别智,此智体相难可成立,无想等中离心无有诸心法故,由意识灭说彼无心如前已说。若如其色是无分别智,应不得成无分别智,譬如大种所造色故。若于真义异相计度是无分别智,此智不成无分别性,以于真义异相计度,言此是真是无分别,有分别故。 论曰:于此所说无分别智成立相中,复说多颂。 释曰:依前所说无分别智略成立相,广说多颂次第别显。为显自性,故说初颂。 论曰: 诸菩萨自性,  远离五种相, 是无分别智,  不异计于真。 释曰:于此颂中由前三句遮五种相,方便显示无分别智,由第四句正说自性。不异计于真者,谓于真义不异计度以为自性,自性自体义无差别,如说环钏金为自体。次后一颂说智所依。 论曰: 诸菩萨所依,  非心而是心, 是无分别智,  非思义种类。 释曰:智是心法故应依心,依止于心而无分别不应道理,心声即是思量相故。若依非心,譬如众色,不应成智。为解如是双结过失,故说半颂。非思义种类者,谓无分别智所依非心,非思义故。亦非非心为所依止,心种类故。以心为因,数习势力引得此位,名心种类。此即显示智所依心,出过一切思量分别。次有一颂显智因缘。 论曰: 诸菩萨因缘,  有言闻熏习, 是无分别智,  及如理作意。 释曰:因缘与能作因缘义一。有言闻熏习者,谓有于他大乘言音,故名有言。闻谓听闻,即彼非余,由此所引功能差别说名熏习。及如理作意者,谓此为因所生意言,如理作意顺理清净故名如理,智必有境故。次一颂说智所缘。 论曰: 诸菩萨所缘,  不可言法性, 是无分别智,  无我性真如。 释曰:不可言法性者,谓可言法无自性性,是离可言遍计所执自性性义。无我性真如者,为成此义令其明了,即是一切补特伽罗诸法无性所显真如,解脱增益损减二边无分别智所缘境界,有所缘法定有行相故。次一颂显智行相。 论曰: 诸菩萨行相,  复于所缘中, 是无分别智,  彼所知无相。 释曰:于所缘中相似而行,故名行相。无分别智于真如境相似而行。彼所知无相者,谓说此智于真如境所作行相,此意说言无分别智缘真如境,离一切相作意行相以为行相。次说二颂,于上所缘及智行相释通疑难。 论曰: 相应自性义,  所分别非余, 字展转相应,  是谓相应义。 非离彼能诠,  智于所诠转, 非诠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释曰:若实无有所分别义,何所分别?故说是言相应自性义所分别非余等,谓诸文字展转相应宣唱不绝,遍计心等缘此假立成遍计义为所分别,无别实义为所分别,故言非余。若无文字相续宣唱,分别无故,云何诸法皆不可言?为显此理,故说是言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等。若实有义可言说者,离能诠名,于彼应有似言智起。非未解了能诠名言于所诠义有此智起,故不可言。或谓外义虽定实有,要待能诠所诠智起。为遮此故,说如是言非诠不同故。谓相异故非实能诠,以能诠名与所诠义别相取故,其相各异,云何得成定实诠表?一切不可言者,由此道理,所有一切能诠所诠皆不可言。无分别智何所任持? 论曰: 诸菩萨任持,  是无分别智, 后所得诸行,  为进趣增长。 释曰:后所得诸行者,谓无分别后得智中所得种种菩萨诸行,此行皆以智为所依。为进趣增长者,谓为增长菩萨诸行,此说任持有要所用,无颠倒故能持诸行。无分别智谁为助伴?若唯有一应无所能。 论曰: 诸菩萨助伴,  说为二种道, 是无分别智,  五到彼岸性。 释曰:二种道者,一资粮道、二依止道,五到彼岸以为自性。此中前四波罗蜜多是资粮道,第五静虑波罗蜜多是依止道。若在定心,前说四种波罗蜜多诸善资助,便能生长无分别智,此智名慧波罗蜜多。乃至未得佛果已来,无分别智当于何处感异熟果? 论曰: 诸菩萨异熟,  于佛二会中, 是无分别智,  由加行证得。 释曰:二会中者,谓于诸佛变化、受用二身会中。由加行证得者,谓显能感异熟果义。此非异熟因,能对治彼故,即增上果假名异熟。由此资熏余有漏业,令感异熟故立此名。若修加行无分别时,生在诸佛所现变化身众会中;若时证得无分别智,便生诸佛所现受用身众会中。无分别智谁为等流? 论曰: 诸菩萨等流,  于后后生中, 是无分别智,  自体转增胜。 释曰:前前生中无分别智,后后生处展转增胜,是等流果。无分别智出离云何? 论曰: 诸菩萨出离,  得成办相应, 是无分别智,  应知于十地。 释曰:初极喜地入见道时,见一切地无分别理。初得出离,后修道中方得诸地成办相应无分别智。谁为究竟? 论曰: 诸菩萨究竟,  得清净三身, 是无分别智,  得最上自在。 释曰:清净三身者,谓初地中虽得三身而未清净,至第十地乃得清净方名究竟,故说尔时得净三身。得最上自在者,谓于尔时无分别智,非但获得清净三身,亦得最上十种自在故名究竟无分别智。如何从何由何无染? 论曰: 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别智, 种种极重恶,  由唯信胜解。 释曰:初问如何得无染者,答如虚空无染。次问从何得无染者,答种种极重恶。后问由何得无染者,答曰唯信胜解,谓唯由信由慧胜解以为因故而得无染。 论曰: 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别智, 解脱一切障,  得成办相应。 释曰:解脱一切障者,解脱烦恼及所知障。得成办相应者,谓在初地与得相应,乃至佛地成办相应。 论曰: 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别智, 常行于世间,  非世法所染。 释曰:常行于世间非世法所染者,此显遍生一切生处,利等世间八法不染,如红莲华出世间摄。如是三颂显示三智所得胜利。加行、根本、后得三种无分别智,有何差别? 论曰: 如痖求受义,  如痖正受义, 如非痖受义,  三智譬如是。 如愚求受义,  如愚正受义, 如非愚受义,  三智譬如是。 如五求受义,  如五正受义, 如末那受义,  三智譬如是。 如未解于论,  求论受法义, 次第譬三智,  应知加行等。 释曰:为显三智行相差别,说如是喻。如痖求受义者,譬如痖人求受境界,而未能受亦不能说;如是加行无分别智,求证真如而未能证,寂无言说当知亦尔。如痖正受义者,譬如痖人正受境界无所言说,如是根本无分别智正证真如离诸戏论当知亦尔。如非痖受义者,如不痖人受诸境界亦起言说;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反照真如现证境界,能起言教当知亦尔。由此道理,释如愚颂。如五求受义者,譬如五识求受境界,虽有所求而无分别,如是加行无分别智当知亦尔。如五正受义者,譬如五识正受境界离诸分别,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当知亦尔。如末那受义者,譬如意识能受境界亦能分别,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当知亦尔。如未解于论求论受法义者,如未解论,求诵于论而未能诵;如是加行无分别智当知亦尔。如温习论领受文字,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当知亦尔。如已听习通达法义,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当知亦尔。由如是等众多譬喻,如数次第喻加行等三智差别。次显根本、后得二智譬喻差别。 论曰。 如人正闭目,  是无分别智; 即彼复开目,  后得智亦尔。 应知如虚空,  是无分别智; 于中现色像,  后得智亦尔。 释曰:由此二颂显示根本、后得差别。闭目开目虚空色像俱显二智,是无分别、是有分别?是其平等是不平等,其加行智未有所证故略不说。又加行智是本智因,其后得智是本智果,是故且办无分别智成所作事。无分别智修成佛果既无分别,云何能作利有情事? 论曰: 如末尼天乐,  无思成自事, 种种佛事成,  常离思亦尔。 释曰:今此颂中引彼末尼、天乐两喻,成立所得无分别智。虽无分别不作功用,成种种事,如如意珠及以天乐,虽无是念:我当放光、我当出声,并无思故。然由生彼有情福业意乐势力,不待击奏放种种光、出种种声。诸佛菩萨无分别智当知亦尔,虽离分别不作功用,而能随彼所化有情福力意乐,现作种种利乐事转。次当显示无分别智所有甚深。无分别智境界云何?为缘分别依他起性、为缘余境自体亦尔?为智非智?若尔何失?若缘分别依他起性,云何得成无分别智?若缘余境,余境定无,当何所缘?若是其智,应有所知。若是非智,云何得名无分别智?为离如是一切过失,故说颂言。 论曰: 非于此非余,  非智而是智, 与境无有异,  智成无分别。 释曰:无分别智不缘分别依他起性,无分别故。非缘分别成无分别,亦不缘余以为境界,以即缘此分别法性为境界故。法与法性若一若异俱不可说,是故此智不可定说缘分别境、非分别境。自体亦尔,不可说言决定是智,如加行智及后得智分别无故。亦不可说决定非智,以加行智为先因故。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者,不可分别此是能知、此是所知。能取所取分别无故。此智与境无差别相,譬如虚空与虚空中所有光明,是故此智成无分别。余契经中说一切法性无分别,今当解释。 论曰: 应知一切法,  本性无分别, 所分别无故,  无分别智无。 释曰:所分别无故者,由所分别遍计所执义永无故,余契经中说一切法性无分别。若一切法本来自性无分别者,何不一切有情之类从本已来不作功用自然解脱?无分别智彼无有故。由彼有情于一切法无分别性现证真智本来未生,诸菩萨等于一切法无分别性种性为因证智已生,由此道理,诸菩萨等能得解脱,非余有情。次当显示加行智等各有三种、五种差别。 论曰: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谓因缘、引发、数习生差别故。 释曰:此加行智生起差别,由三种力:一因缘力、二引发力、三数习力。因缘力者,谓种性力。或有种性会遇强缘速起加行,如是加行种性为因而得生起。言种性者,谓无始来六处殊胜,能得佛果法尔功能。引发力者,谓前生中已习为因发起加行。数习力者,谓现在生数数修习,由士用力发起加行。 论曰:根本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喜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 释曰:喜足无分别者,谓于下劣义而生喜足,于后胜进不悕求,故名无分别。如得世间闻思两智,于少分义或已信解或已决了便生喜足。或如已得世间修慧证第一有,麁烦恼息,于中执为究竟解脱便生喜足。如是等类皆名喜足无分别智。无颠倒无分别者,谓圣弟子等,彼由修慧于苦等谛起无常等四无倒行,不起常等颠倒分别,名无颠倒无分别智。无戏论无分别者,谓诸菩萨于无常等亦不分别,乃至菩提亦离戏论,由一切法无分别理,出过一切名言道故、超度一切世智境故。由戏论名是世俗声、世俗智摄,远离此故,名无戏论无分别智。 论曰: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差别故。 释曰:此后得智所作别故,有其五种,谓通达等。思择之声一一皆有。通达思择者,于真决定、于真现观故名通达。由后得智思择如是所得通达,谓即于中自内审察此事如是,是故说名通达思择。随念思择者,谓于后时随念通达,念言:我曾通达是事。是故说名随念思择。安立思择者,谓从此出,如所通达为他宣说,是故说名安立思择。和合思择者,谓总相观缘一切法,由此观故进趣转依,或转依已重起此观,是故说名和合思择。如意思择者,谓智现前,随所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变成金等,是故说名如意思择。此思择声,意说其智。前说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云何得知所分别义实无所有?为欲成立彼无所有,故说多颂。 论曰: 鬼傍生人天,  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 于过去事等,  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  而境相成就。 若义义性成,  无无分别智, 此若无佛果,  证得不应理。 得自在菩萨,  由胜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尔。 成就简择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义皆显现。 无分别智行,  诸义皆不现, 当知无有义,  由此亦无识。 释曰:鬼傍生人天等者,谓于人等见有水处,饿鬼见是陆地高原;于人所见有粪秽处,傍生见为净妙饮食;于人所见不净物中,饿鬼畜生见为清净;于人所见净妙饮食,诸天见为臭秽不净。非相违事同一处有,故知遍计所执义无。若无有义,云何无境识得现行?何故诘问?汝经部师过去未来境界非有,云何于中得有智转?又于梦中梦像实无,云何智起?非隘室中偃卧一处,容有梦智所缘真实山河象等。又未曾经自断其首,云何梦见非不得通忆宿住事?又于镜等三摩地中,所行二影非真实有,云何了然当心显现?故知自缘心之影像。而境相成就者,总结过去未来等境虽非实有,而于自心境相成就。若义义性成无无分别智者,若诸境义义性成实,无分别智应不得成,分别有故。此若无佛果证得不应理者,此无分别智体若无,证得佛果不应道理,是则应成害本过失。是故应知所分别义定非成实。又此境义定非实有。何以故?得自在菩萨者,谓诸菩萨得大自在。由胜解力故者,由意解力。如欲地等成者,谓变地等令成金等。得定者亦尔者,谓除菩萨,余声闻等得静虑者。成就简择者者,谓慧成满者。言有智者,谓与成满正智相应,是故菩萨名有智者。得定者者,得三摩地。思惟一切法者,谓正思惟一切契经应颂等法。如义皆显现者,谓以种种无我等行,如如思惟契经等法,如是如是其义显现。是故应知即此如理作意之心,似其所取能取相现,一切外义都无所有。无分别智行诸义皆不现者,此中应续前说许义非真实言,由诸菩萨无分别智现起行时,一切境义皆不显现,是故应知所有境义皆非实有。当知无有义由此亦无识者,结劝应知无有境义,由此能识亦无所有,非无所识而有能识应正道理。前于广释所知相中,已具辩析如是道理。 论曰: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如说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云何名为非处相应修习圆满?谓由远离五种处故,一远离外道我执处故、二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故、三远离生死涅盘二边处故、四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故五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盘界处故。 释曰: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者,性相等故。谓诸所有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故。彼经中作如是说: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此义云何?谓由远离五种处故,即是远离外道我执处等五处差别。此中可居,故名为处。远离外道我执处者,谓诸外道安住我执,作是念言:我能了知,此是我慧。菩萨远离如是处所,不计执我及以我所而起波若。菩萨远离如是处所,是故说名非处相应。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者,谓未见真诸菩萨众,于其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起诸分别,此是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远离如是处所,是故说名非处相应。如有颂曰: 若有所见,  汝为彼缚;  若无所见, 便得解脱。 远离生死涅盘二边处者,谓如世间住生死边,有我执故;如圣弟子住涅盘边,烦恼断故。菩萨不尔,是故说名远离二边非处相应。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者,谓声闻等计修习力断烦恼障,即为一切所作已办。菩萨远离如是处所,以能障碍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如有颂言: 非往诸恶趣,  极障大菩提, 如住于声闻,  及以独觉地。 菩萨远离如是处所,是故说名非处相应。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盘界处者,如声闻等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盘界中,如火烧薪毕竟寂灭。菩萨远离如是处所,般若大悲皆具足故,能正安住无住涅盘。由舍此处,是故说名非处相应。 论曰:声闻等智与菩萨智有何差别?由五种相应知差别。一由无分别差别,谓于蕴等法无分别故。二由非少分差别,谓于通达真如入一切种所知境界,普为度脱一切有情非少分故。三由无住差别,谓无住涅盘为所住故。四由毕竟差别,谓无余依涅盘界中无断尽故。五由无上差别,谓于此上无有余乘胜过此故。此中有颂: 诸大悲为体,  由五相胜智, 世出世满中,  说此最高远。 释曰:此中显示声闻等智与菩萨智五相差别。无分别差别者,谓声闻等智就四颠倒名无分别,诸菩萨智于一切法乃至菩提皆无分别。非少分差别复有三种:一通达真如非少分差别,谓声闻等入真观时,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理;是诸菩萨入真观时,具足通达补特伽罗及一切法空无我理。二所知境界非少分差别,谓声闻等唯于苦等谛中智生,即名修习所作已办;是诸菩萨普于一切所知境界无倒智生,乃名修习所作已办。三所度有情非少分差别,谓声闻等唯求自利尽无生智正勤修行;是诸菩萨普为济度一切有情求大菩提。于此三种非少分别,声闻菩萨智有差别。无住差别者,谓声闻等唯住涅盘;是诸菩萨具足悲慧增上力故,无住涅盘以为住处。毕竟差别者,显声闻等与诸菩萨于涅盘中有大差别。谓声闻等住无余依涅盘界中,身智永尽如灯焰灭;是诸菩萨得成佛时,所证法身穷生死际无有断尽,如无色界相续不坏。由此差别,智有差别。无上差别者,谓声闻乘上有独觉,独觉乘上复有大乘;其菩萨乘即是佛乘,更无有上。由此五相,应知声闻与诸菩萨智有差别。复以伽陀摄如是义。言五相者,即前所说五相差别。世出世满中者,静虑无色名世间满,声闻乘等所得涅盘名出世满,此皆胜彼故说高远。 论曰: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此中有颂: 见业障现前,  积集损恼故, 现有诸有情,  不感菩萨施。 释曰:今当显说由是因缘菩萨虽有财位自在而不施他。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于其财位,有重业障故不施与,勿令惠施空无有果;设复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为?如有颂言: 如母乳婴儿,  一经月无倦, 婴儿喉若闭,  乳母欲何为?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虽于财位无重业障,而彼若得财位圆满便多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宁彼现法少时贫贱,勿彼来生多时贫贱。故不施彼所有财位。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生死心便现在前求欲出离,若得富贵即生憍逸。故不施彼所有财位,作是思惟:宁彼贫贱厌离生死心常现前,勿彼富贵受乐放逸,不厌生死不起善法。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当施彼满足财位,即便放逸积集种种恶不善业,故不施彼所有财位。如有颂言: 宁使贫乏于财位,  远离恶趣诸恶行, 勿彼富贵乱诸根,  令感当来众苦器。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得富贵,即便损恼无量有情,故不施彼所有财位,作是念言:宁彼一身受贫贱苦,勿令损恼余多有情。复以伽他摄如是义,故说见业障现前等,其文易了无烦重释。 摄大乘论释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