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三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释愿品之余 复次—— 愿净佛土故  灭除诸杂恶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命、饮酒等,有如是恶;名为不净。 复次,国土中有地狱、畜生、饿鬼等诸恶道,名为不净。 复次,众生无信、懈怠、乱心、愚痴、谄曲、悭嫉、忿恨重、邪见、慢、憍慢、大慢、我慢、邪慢、矫异、自亲、激动、抑扬、因利求利、贵于世乐、放逸自恣、多欲、恶欲、邪贪、邪淫、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忍辱、破威仪、难与语、邪觉观、贪欲、瞋恚、睡眠、调戏、疑所覆蔽,名为不净。 复次,恶鸟兽、多怨贼,无水浆、饥馑灾疫,人畏、非人畏,内反逆、外贼寇,若多雨、若亢旱、诸衰恼、小劫尽诸苦恼等,名为不净。 复次,众生短命、恶色无力、多诸忧苦,少胆干、多疾病,少威力、少眷属、恶眷属、易坏眷属,小居家、儜劣、邪出家,名为不净。 复次,僧佉、榆伽、忧楼迦王、那波罗他、毗佉那、蓱莎王、那吉略仙人、象仙人、断淫人、上弟子行者、放羊者、大心者、忍辱者、乔昙摩、鸠兰陀磨、活人者、度人者、缘水者、婆罗沙伽那、颇罗堕闍、着衣者、无衣者、韦索衣者、皮衣者、草衣者、着下衣者、角鵄毛衣者、木皮衣者、三洗者、随顺者、事梵王者、事究摩罗者、事毗舍闍者、事金翅鸟者、事干闼婆者、事阎罗王者、事毗沙门王者、事密迹神者、事浮陀神者、事龙者、裸形沙门、白衣沙门、染衣沙门、末伽梨沙门、毗罗哆子者、迦旃延尼子者、萨耆遮子者、持牛戒者、鹿戒者、狗戒者、马戒者、象戒者、乞戒者、究摩罗戒者、诸天戒者、上戒者、淫欲戒者、净洁戒者、火戒者、说色灭涅盘者、说声灭涅盘者、说香灭涅盘者、说味灭涅盘者、说触灭涅盘者、说觉观灭涅盘者、说喜灭涅盘者、说苦乐灭涅盘者、水衣为鬘者、水净者、食净者、生净者、执杵臼者、打石者、喜洗者、浮没者、空地住者、卧刺蕀者、世性者、大者、我者、色等者、声等者、香等者、味等者、触等者、地知者、水知者、火知者、风知者、虚空知者、和合知者、变知者、眼知者、耳知者、鼻知者、舌知者、身知者、意知者、神知者。如是等在家、出家,种种邪见、邪行,名为不净。 复次,其地高下,坑坎埠阜,榛丛刺蕀,多所妨阂;尘土坌秽,泥潦臼陷,恶山巉岩,屈曲隈障;重岭隔塞,峻峭难上,咸卤干燥,沙砾瓦石;众果少味,色香不具,药草不良,势力薄少;少有妙色、声、香、味、触;园林楼阁、流水浴池、小山土岭、登缘远望,娱乐之处,皆悉尠少;郡县聚落,不相接近,地多丘荒,人民希少;多见无福、贫穷、下劣诸城;宰牧、大官、贵人、诸贾、客主,巧匠、工师、学读之人,亦复甚少;衣服、卧具、医药,便身之具,甚为难得,虽得非妙。名为不净。 不净略说有二种:一、以众生因缘,二、以行业因缘。 众生因缘者,众生过恶故。 行业因缘者,诸行过恶故。 此二事上已说。 转此二事,则有众生功德,行业功德。 此二功德名为净土,是净国土,当知随诸菩萨本愿因缘。 诸菩萨能行种种大精进故,所愿无量不可说尽,是故今但略说,开示事端。 其余诸事,应如是知。 略说净土相,所谓: 菩萨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功德力,法具足,声闻具足,菩提树具足,世界庄严,众生善利,可度者多,大众集会,佛力具足。 善得菩提者,以十事庄严:一、离诸苦行,二、无厌劣心,三、速疾得,四、无求外道师,五、菩萨具足,六、无有魔怨,七、无诸留难,八、诸天大会,九、希有事具足,十、时具足。 离诸苦行者:若菩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家,不行诸苦行,所谓:若四日、若六日、若八日、若半月、若一月,乃至食一麻、一米、一果;或但饮水,或但服气。不以如是苦行求道,安坐道场,而成佛道。 无厌劣心者:若菩萨少得厌离心,即时出家。 速疾得者:若菩萨出家已,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求外道师者:若菩萨出家已,时有外道大师有名称者,不往谘求:「汝等说何法?论何事?以何为利?」亦不于四方求索。 菩萨具足者:菩萨欲成佛道时,三千大千世界中诸菩萨,及他方诸菩萨,各持供养,具来围绕已。待佛成道,放大光明,各共供养,从佛闻法,皆是不退转、一生补处。 无魔怨者:若菩萨垂成佛时,无有魔军能来破者。 无诸留难者:菩萨垂成佛时,乃至无有毫厘烦恼来入其心。 诸大众集会者:若菩萨垂成佛时,四天王诸天、忉利诸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阿迦腻吒天;诸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一切诸神。十方无量世界,各持第一上妙供养之具来供养菩萨,名为大众集会。又声闻人言:十世界诸天尽来,名为诸天大会。 希有行具足者:若菩萨得佛时,地六种震动。十方无量三千大千世界,诸魔王宫殿,皆变坏、无色,光不复现。无量须弥山皆悉动摇,无量大海皆悉振荡,一切世界出非时华、雨栴檀末香及诸天名华;诸希有事。 时具足者:时无疾疫、饥馑、刀兵、流离、逃迸。雨泽随时,无诸灾横。诸国王等,如法治化,人民安乐,寿命延长。无有怨贼、诸恶鸟兽、毒虫、鬼神恼害众生。 佛功德力者,一切去、来、今佛威力、功德、智慧、无量深法,等无差别,但随诸佛本愿因缘,或有寿命无量;或有见者即得必定,闻名者亦得必定,女人见者即成男子身,若闻名者亦转女身;或有闻名者即得往生;或有无量光明,众生遇者离诸障盖;或以光明即入必定;或以光明灭一切苦恼。 无量寿命者:寿命无量劫,过诸算数——一劫、百劫、千劫、万劫、亿劫、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只劫;如是久住,为利益怜愍众生故。一切诸佛虽力能无量寿,以本愿故,有久住世者,有不久住者。 见时得入必定者:有众生见佛,即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惟越致地,何以故?是诸众生见佛身者心大欢喜、清净悦乐,其心即摄得如是菩萨三昧。以是三昧力通达诸法实相,能直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定地。是诸众生长夜深心,种见佛入必定善根,以大悲心为首善妙清净,为通达一切佛法故,为度一切众生故,是善根成就时至,是故得值此佛。又以诸佛本愿因缘,二事和合故,此事得成。 闻佛名入必定者:佛有本愿,若闻我名者即入必定;如见佛,闻亦如是。 女人见得转女形者:若有一心求转女形,深自厌患,有信解力,誓愿男身。如是女人,得见佛者,即转女形。若女人无有如是业因缘,又女身业未尽,不得值如是佛。 女人闻佛名转女形者:此事因缘,如见佛中说。 闻佛名得往生者:若人信解力多,诸善根成就,业障碍已尽,如是之人得闻佛名。又是诸佛本愿因缘,便得往生。 无量光明者:一切佛光明所照,随意远近。此说无量者,是其常光。 常光明,不可由旬里数以为限量。遍满东方若干百千万亿由旬,不可得量;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但知其无量,而莫知边际。 遇光明得除诸盖者:是诸佛本愿力所致,贪欲、瞋恚、睡眠、调悔、疑,除此障盖,众生遇光即能念佛;念佛因缘故念法,念法故诸盖得除。 光明触身,苦恼皆灭者:若众生堕地狱、畜生、饿鬼、非人之中,多诸苦恼。以佛本愿、神通之力,光触其身,即得离苦。 法具足者:一切诸佛法悉皆具足,无有具足、不具足者,诸佛说法同故,法俱具足。但以本愿因缘故,差别不同,或有久住、不久住耳!何谓法具足?法有略说、有广说、有略广说。有具足声闻乘、有具足辟支佛乘、有具足大乘。以诸神通力守护,令不为外道所坏,不为诸魔所破,久住于世。 略说者:以少言辞,包含多义,利根之人,闻则开悟。 广说者:于一事、一义种种因缘,为诸钝根、乐分别者,敷演解说。 若略广说者:亦以一言,包举广义。又亦种种,演散一义。 有具足声闻乘、具足辟支佛乘、具足大乘者:此义后当说。 神力护法者:以佛神力护念是法,以诸佛印印之。 诸佛印者,所谓四大因,离四黑因。 不为外道所坏者:一切沙门、婆罗门、外道论师,所有邪见说生、灭、味、患、出。又觉一切善、说破坏因缘。 不为一切魔所坏者:诸佛有无量无边功德,智慧方便,神通力故;魔虽有力,而不能坏。又诸菩萨力故,魔不能坏。 法久住者:若一劫,若减一劫。若过数百劫、千劫、万劫、十万劫、百万劫、千万劫、万万劫、无量千万亿那由他阿僧只劫,乃至无量无边劫。 声闻具足者:一切诸佛悉皆具足声闻僧,但诸佛本愿因缘故,有少、多差别。何谓具足?所谓:如来声闻众,具足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同等清净,悉是利根,益诸菩萨,形色严净。 具足持戒者: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饮酒、邪命等诸恶法。又毗尼所制皆悉远离,又能成就无漏戒故。 具足禅定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解脱、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入等,及得无漏诸禅定故。 具足智慧者:成就四种智慧。 从多闻生、从思惟生、从修集生、从先世业因缘果报生。 具足解脱者:于一切烦恼得解脱,又于一切障阂得解脱。 具足解脱知见者:知名识其事,见名明了其事,于解脱中了了知见无疑。又知名尽智;见名见四谛。 同等者:诸入须陀洹果,悉皆同等,乃至阿罗汉亦如是。 清净者:成就三种清净,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 利智者:但闻少语能广解了通达义趣;略能作广广能作略,义理微隐能令易解。 利益菩萨者:念诸菩萨乃至初发心者亦不轻慢,深爱敬故,常开示善恶为说佛道方便因缘。 形色严净者:身体姝美姿容具足,兼有相好见者欢喜。如辟支佛,行来进止,坐卧寐寤,饮食澡浴,着衣持钵,威仪庠序无所阙少。若人见者,心则清净。 菩提树具足者:所有大树——娑罗树、多罗树、提罗迦树、多摩罗树、婆求罗树、瞻卜树、阿输迦树、娑呵迦罗树、分那摩树、那摩树、那迦树、尸利沙树、涅劬陀树、阿输陀树、波勒叉树、忧昙钵罗树等。于此诸大树中随取一树,在平地者,高广具足;根、茎、枝、叶滋润茂盛,华色鲜明无有伤缺。其树举高五十由旬,端直平泽,无有盘节;皮肤细软,色白鲜净;无有刺阂,内不朽腐。又不空中虫蝎伤啮。其根深固连编相次。其华严饰如鬘璎珞。枝叶蔚茂犹如圆盖。次第分布功殊人造。其叶青鲜犹如宝色,枝无绞戾萎黄枯叶,无有虫蚁蚊蚋虻蚁。其下清净布诸金沙,种种光明周匝照耀,栴檀香水以洒其地,平坦柔软清凉快乐,牛头栴檀细末布上。诸天常雨曼陀罗华,烧黑沈香芬馨流溢,五色天缯参罗垂列,清风微动猗靡随顺,鸟兽游侧寂然无声。其树左右天常雨华,众妙杂色自然间错,垂以为璎犹如龙身,身上往往悬以金色华贯,四面大枝垂宝罗网。众宝庄严犹紫金山,巍巍姝妙如帝释幢。斯由菩萨百千万亿阿僧只劫,修集善行功德所致。种种妙宝化为师子王,四师子顶上有大宝床敷诸天缯。四天王天、忉利诸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阿迦腻吒天,乘琉璃、车?、马瑙、大青宝、帝青宝、金刚、颇梨众宝宫殿,其色无比光明远照,俱集宝树围绕供养。又十方无量世界诸菩萨众随本所愿备诸供具,雨众宝物花香幡盖种种伎乐等。是名具足菩提树。 世间庄严者:菩萨观察十方清净国土最上妙者而发大愿:我修集功德所得国土,复胜于此,第一无比。 众生善利者:众生端正,无诸疾患,无有老病,寿无量阿僧只劫,悉皆化生,身无众秽,具足三十二相,光明无量,烦恼微薄,易可化度。 可度具足者:一坐说法,恒河沙众生同时得度,自有余佛演说法时度一人二人,是诸众生宿种善根,结使微薄闻说即悟。 大众集会者:有佛大会满一由旬,或十由旬,有百千万亿由旬,有满三千大千世界。此中大集会者:十方恒河沙世界以为大会;又其会中但是福德之人,及诸天八部,初地菩萨乃至十住悉共来会,唯除诸佛。 佛力具足者:诸佛所行四十不共法,是一一法所行处,一切无量无边。 是第七愿。 复次—— 俱行于一事,  愿无有怨竞。 若菩萨所作福德,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若谛、舍、灭、慧四功德处,若因诸大愿,求佛道时应作是愿:「若有余人同我行此六波罗蜜、四功德处,求佛道者,愿我以此福德因缘,不于余人而生怨竞,何以故?同行一事。」诸有智者说有怨相,世间亦复现有此事。除此过故,发是大愿。 是第八愿。 复次—— 愿行菩萨道,  转不退转轮, 令除诸烦恼,  得入信清净。 轮者,法轮。 不退转者,无人能坏。 菩萨应如是发愿:「我当如说行道,必转不退法轮,转此法轮除诸众生三毒烦恼。转舍生死入佛法众,苦、集、灭、道中使得清净。」 是第九愿。 复次—— 愿一切世界,  皆示成菩提。 随诸世界应有佛事处,尽于其中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安乐一切众生故,灭度一切众生故,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故独说;其余入胎、出胎、生长在家、出家受戒苦行、降伏魔众、梵王劝请、及转法轮,大众集会广度众生,现大神力示大灭度。如此诸事悉皆如是应作。 是知有如是无量力,能利无量无边众生,不应但于一国示成佛道。 有人言:「于一佛国所有四天下,诸阎浮提是一佛土,过此已外唯佛能知。」而实不尔。 是第十愿。 复次—— 如是诸菩萨,  十大愿为首, 广大如虚空,  尽于未来际; 及余无量愿,  亦各分别说。 愿名:心所贪乐,求欲必成。 十者:有十种门。 广大如虚空者:愿所缘方,如所有虚空处;愿亦如是。 尽未来际者:愿时所住,尽一切众生未来生死际。 有人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未来世生死际,若诸佛入无余涅盘是生死后际。菩萨志愿无尽,而实成佛则止,一切十方世界诸大菩萨,皆有是愿。 余无量愿者:诸菩萨成就无量、希有功德故,诸所有愿,不可尽说。 复次—— 菩萨发如是,  十大愿究竟。 是十大愿,有十究竟事。何等为十? 答曰: 众生性、世性,  虚空性、法性, 涅盘、佛生性,  诸佛智性竟, 一切心所缘,  诸佛行处智, 世间法智转,  是名十究竟。 初、众生性竟,二、世间性竟,三、虚空性竟,四、法性性竟,五、涅盘性竟,六、佛生性竟,七、诸佛智性竟,八、一切心所缘竟,九、诸佛行处智竟,十、世间法智转竟;是名十究竟。 问曰: 汝言「竟」,何者为「竟」?此义应分别。 答曰: 众生性若竟,  我愿亦复竟; 如众生等竟,  如是诸愿竟。 竟义名无竟,  我善根无竟。 众生性竟者:若众生都尽灭,我愿便应息;随世间性尽、虚空性尽、诸法性尽、涅盘性尽、诸佛生性尽、诸佛智性尽、一切众生心所缘性尽、入佛法智性尽、世间转、法转、智转尽,我此十愿尔乃尽息;但是众生性等十事实不尽,我是福德善根亦不尽、不息。 不息义者: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过诸算数名为不息。 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过诸算数故,名为世间无边。 是诸世界中,三界六趣众生无边故,名为众生性无边。 是一切世界中,内外二种虚空性无边故,名为虚空性无边。 是诸世界中,欲、色、无色,无漏性所摄有为法无边故,名为法性无边。 若一切众生灭度,涅盘性不增不减,是故涅盘性无边。 若过去十方诸佛无量、无边,今现在十方诸佛亦无量、无边,未来十方世界诸佛亦无量、无边。是故佛生性无边。 诸佛智无量、不可称、不可量,无等、无等等、无对、无比故;诸佛智性亦无量、无边,如佛告阿难:「是声闻人、诸佛智无量。」是故诸佛智性无量、无边。 于过去世一一众生无量、无边心,是诸心皆有缘生,未来世亦如是,现在世一切众生心亦无量、无边皆有缘生;是故心所缘亦无量、无边。 诸佛力略说有四十不共法。是四十不共法,一一法行处无量、无边。 行处无量、无边故,智亦无量、无边,是故说佛行处智无量、无边。 世间转、法转、智转者:转名「以此法,有所转。」 世间者:世间有二种:国土世间、众生世间。此中说众生世间。诸佛及诸菩萨,以无量、无边方便力引导众生。 法转者:以无量、无边善根福德,摄取诸佛法。 智转者:无量诸善法、六波罗蜜、十地等摄取佛智,是故智转无边。 此三同转故,合为一愿。 是菩萨一一愿牢坚故,成是十无尽愿。 方如虚空,时如未来际。如是以略说、广说,解是十愿究竟。 发菩提心品第六 问曰: 初发心是诸愿根本,云何为初发心? 答曰: 初发菩提心,  或三四因缘。 众生初发菩提心,或以三因缘,或以四因缘,如是和合有七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问曰: 何等为七? 答曰: 一者诸如来,  令发菩提心; 二见法欲坏,  守护故发心; 三于众生中,  大悲而发心; 四或有菩萨,  教发菩提心; 五见菩萨行,  亦随而发心; 或因布施已,  而发菩提心; 或见佛身相,  欢喜而发心; 以是七因缘,  而发菩提心。 佛令发心者:佛以佛眼观众生,知其善根淳熟,堪任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人者,佛教令发心,作是言:「善男子来!今可发心当度苦恼众生。」 或复有人生在恶世,见法欲坏,为守护故,发心作是念:「咄哉!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只劫来,唯有一人,二处行,出三界,四圣谛大导师,知五种法藏,脱于六道,有七种正法大宝,深行八解脱,以九部经教化,有十大力,说十一种功德,善转十二因缘相续,说十三助圣道法,有十四觉意大宝,除十五种贪欲,并得十六心无碍解脱,出十六地狱众生,及身十七具足,十八不共法,善分别十九住果人,善知分别学人、阿罗汉、辟支佛、诸佛,二十根是。」 大悲心者:是大将主、大众主、大医王、大导师、大船师,久乃得是法;行难行苦行,乃得是法。而今欲坏,我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厚种善根得成佛道,令法久住无数阿僧只劫。又行菩萨道时,护持无量诸佛法故勤行精进。 或复有人见众生苦恼可愍,无救、无归,无所依止,流转生死险难恶道。有大怨贼诸恶虫兽,生死恐怖诸恶鬼等。常有忧悲苦恼刺蕀,恩爱别离怨会深坑。喜乐之水甚为难得,大寒大热独行其中。旷绝无荫,难得度脱,众生于中多诸怖畏,无有救护将导之者。见如是众生,入此生死险恶道中,受诸苦恼,以大悲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言:「我当为无救作救、无归作归、无依作依。我得度已当度众生,我得脱已当脱众生,我得安已当安众生。」 复有人但从人闻,以信乐心等发无上道心,作是念:「我当修善法不断绝故,或堕必定得无生法忍。集诸福德善根淳熟故,或值诸佛或值大菩萨,能知众生诸根利钝,深心本末,性欲差别,善知方便,为般若波罗蜜所护,能作佛事者知我发愿,善根成熟故令住必定。若无生法忍,是诸菩萨在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如佛善知众生心力,教令发心;不以但有信乐力等教令发心。」 复有人见余菩萨行道,修诸善根,大悲所护,具足方便,教化众生。不惜身命,多所利益。广博多闻,世间奇特人中标胜。疲苦众生为作荫覆。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惭愧、质直、柔软、调和。其心清净深乐善法,见如是人而作是念:「是人所行我亦应行,所修愿行我亦应修;我为得是法故,当发是愿。」作是念已,发无上道心。 复有人行大布施,施佛及僧;或但施佛以饮食、衣服等。是人因是布施,念过去诸菩萨能行施者,韦蓝摩、韦首多罗、萨婆檀、尸毗王等,即发菩提心:「以此施福,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人若见若闻佛三十二相——足下平、手足轮、指网缦、手足柔软、七处满、纤长指、足跟广、身?直、足趺高平、毛上旋、伊泥?、臂长过膝、阴马藏、身金色、皮软薄、一一孔一毛生、眉间白毫、上身如师子、肩圆大、腋下满、得知妙味、身方如尼拘楼陀树、顶有肉髻、广长舌、梵音声、师子颊、四十齿、齐白、密致、眼睛绀青色、?如牛王等相,心则欢喜作是念:「我亦当得如是相,如是相人所得诸法我亦当得,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以是七因缘发菩提心。 问曰: 汝说七因缘发菩提心为皆当成?有成、有不成? 答曰: 是不必尽成,或有成、有不成。 问曰: 若尔者应解说。 答曰: 于七发心中,  佛教令发心, 护法故发心,  怜愍故发心。 如是三心者,  必定得成就; 其余四心者,  不必皆成就。 是七心中,佛观其根本,教令发心必得成,以不空言故。 若为尊重佛法为欲守护,若于众生有大悲心,如是三心必得成就;根本深故! 余菩萨教令发心、见菩萨所行发心、因大布施发心、若见若闻佛相发心,是四心多不成,或有成者;根本微弱故。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