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八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入寺品第十七 如是在家菩萨,不应于诸事中生贪着心、我我所心,何以故?随所贪着难舍之物、法应施与,若能施与,则除此过。菩萨如是无有贪着悭惜之心,可以处家。 问曰: 在家菩萨,或有贪惜爱着之物,有来求者,此应云何? 答曰: 于所贪着物,  有来求索者, 当自劝喻心,  即施勿悭惜。 菩萨所贪惜物,若有乞人,急从求索:「汝以此物,施与我者,速得成佛菩萨。」即时,应自劝喻,而施与之。如是思惟:「若我今者,不舍此物,此物必当远离于我。设至死时,不随我去,此物则是远离之相,今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檀波罗蜜故施与,后至死时,心无有悔。」 经说:「不悔心死,必生善处,是得大利,云何不舍!」 如是自劝,犹贪惜者,应辞谢乞者言: 「我今是新学,  善根未成就, 心未得自在,  愿后当相与。」 应辞谢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发意,善根未具,于菩萨行法,未得势力,是以未能舍于此物,后得势力,善根成就,心得坚固,当以相与。」 复次—— 若众不和合,  断于经法事, 菩萨应随力,  方便令不绝。 众僧或以事缘,诤竞乖散,法事有废;在家菩萨应勤心方便,彼此之间,心无所偏;若以财物,若以言说,礼敬求请,令还和合。 或以乏少衣食因缘;或邪见者,横作障碍;或说法者,欲求利养;或听法者,心不恭敬。 在家菩萨,于此事中,随宜方便——若以财物,若以言说;下意求请,使法事不废。法事不废者,是为然佛法灯,供养十方三世诸佛。 复次—— 斋日受八戒,  亲近净戒者, 以戒善因缘,  深心行爱敬。 斋日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及遮三忌。三忌者,十五日为一忌,从冬至后四十五日。 此诸恶日,多有鬼神,侵克纵暴;世人为守护日故,过中不食。佛因教令受一日戒,既得福德,诸天来下,观察世间,见之欢喜,则便护念。在家菩萨于诸小事,犹尚增益,何况先有此斋,而不随顺?是故应行一日斋法,既得自利,亦能利人。 问曰: 斋法云何? 答曰: 应作是言—— 如诸圣人,常离杀生,弃舍刀杖,常无瞋恚,有惭愧心,慈悲众生。我某甲今一日一夜,远离杀生,弃舍刀杖,无有瞋恚,有惭愧心,慈悲众生,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离「不与取」,身行清净,受而知足。我今一日一夜,远离劫盗、不与取,求受清净自活,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断淫泆,远离世乐。我今一日一夜,除断淫泆,远离世乐,净修梵行,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离妄语。真实语,正直语。我今一日一夜远离妄语。真实语,正直语,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远离酒,酒是放逸处,我今一日一夜,远离于酒,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远离歌舞作乐,花香璎珞,严身之具。我今一日一夜,远离歌舞作乐,华香璎珞,严身之具,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远离高广大床处,在小榻草蓐为座。我今一日一夜,远离高广大床,处在小榻草蓐为座,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过中不食,远离非时行非时食。我今一日一夜,过中不食,远离非时行非时食,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说: 「杀盗淫妄语,  饮酒及华香、 璎珞歌舞等,  高床过中食; 圣人所舍离,  我今亦如是, 以此福因缘,  一切共成佛。」 亲近持净戒比丘者,在家菩萨应亲近诸比丘,尽能护持清净禁戒、成就功德防远众恶者。 以戒善因缘者,又应亲近持戒比丘身口业净、心行直善无众恶者。 深心爱敬者,于上直心、善行、持戒比丘、成就诸功德者,应生最上恭敬、深心爱乐。 问曰: 在家菩萨若于持戒比丘成就功德生爱敬心者,应于破戒比丘生轻恚心耶? 答曰: 若见破戒者,  不应起轻恚。 在家菩萨,若见破戒杂行比丘,威仪不具,所行秽浊,覆藏瑕疵,无有梵行自称梵行;于此比丘,不应轻慢、有瞋恚心。 问曰: 若不瞋恨,应生何心? 答曰: 应生怜愍心,  诃责诸烦恼。 在家菩萨,若见破戒比丘,不应生瞋恨、轻慢,应生怜愍、利益之心。 作是念: 「咄哉!此人遇佛妙法,得离地狱、畜生、饿鬼、色无色界、边地生处。诸根具足,不聋哑,不顽钝,值佛妙法;别识好丑,心存正见,解知义理。 「人身难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鼈,头入板孔;生在人中,倍难于此。既闻佛法,能灭诸恶,度诸苦恼,得至正智。 「舍诸资生,所有多少,永割亲族,无所顾恋。若生凡庶,或在种姓,信佛语故,能舍出家。 「常闻破戒之罪,所谓自贱其身,智所诃责,恶名流布,常怀疑悔,死堕恶道;得闻此事,而犹破戒。 「行十善道,乃得人身,而不能如法善用,以自利益。 「咄哉!三毒其力甚恶,常陵众生,难得舍离。诸佛种种呵骂烦恼恶贼、恶行,如实有理。」 如是思惟,不应轻贱破戒之人。 又作是念:若我不能都离瞋恚、轻慢心者,应自思惟:「佛法无量,犹如大海,或有开通而我不知。」 如《大乘决定王经》中,佛告阿难: 「或有比丘,根钝暗塞,心不明了,不达诸法相,常念有想。无想法中,而取有想——生男女想、生罪碍想、生垢想、生净想——生如是想者,名为钝根,心不明了,则为有罪。 「阿难!若人一切法中,不能善解,名为不了一切诸法,从初以来,本体、性、相常不可得。是人不知如是之事,生是诸想,则与外道无有差别。 「阿难!我所说法,皆有开通,明了清净,此中无罪,亦无罪者。阿难!罪,名疑悔、愚痴、暗冥;罪者,名生众生想、我想、命想、人想;皆因身见,名为罪者。 「于我法中,无如此人。 「若我法中,定实有我、众生、命、人、身见等者,不言:『我法有开』,非是不开;我法从本已来,常清净明了。 「复次,阿难!若决定有罪、有受罪者,则身即是神,即堕常见,则无佛道;若身异于神,即堕断见,亦无佛道。 「如是六十二见,皆可是菩提,但是事不然。 「是故,阿难!我于大众中师子吼说而无所畏,言:我法有开,非不有开,从本已来,常清净明了。 「阿难!若罪定有,则毕竟无涅盘,我则不言:我法有开。 「阿难!我法实从本已来,清净明了,是故我弟子降心安隐,无有疑悔,无诸罪恶,清净行道。」 菩萨应如是思惟,不应瞋恚破戒者。 又作是念:是戒必定得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曾闻必定菩萨有起罪者:如过去十万劫,有菩萨诽谤漏尽阿罗汉名为阿罗汉;又闻必定菩萨于此劫前三十一劫,以矛刺须陀洹;又此贤劫中,闻有菩萨诽谤劬楼孙佛言:「何有秃人,而当得道?」 如是等众生,难可得知,是故我于此事,何用知为?得失好恶,彼自作自受,何豫于我?我今若欲实知彼事,或自伤害,筹量众生,佛所不许。如《经》中说: 佛告阿难:「若人筹量于他,即自伤身,唯我可得筹量众生,与我等者亦应筹量。」 如说: 有瓶盖亦空,  无盖亦复空, 有瓶盖亦满,  无盖亦复满。 当知诸世间,  有此四种人。 威仪及功德,  有无亦如是。 若非一切智,  何能筹量人? 宁以见威仪,  而便知其德? 正智有善心,  名为贤人相, 但见外威仪,  何由知其内? 内有功德慧,  外现无威仪, 游行无知者,  如以灰覆火。 若以外量内,  而生轻贱心, 败身及善根,  命终堕恶道。 外诈现威仪,  游行似贤圣, 但有口言说,  如雷而无雨。 诸心所行处,  错谬难得知。 是故诸众生,  不可妄度量; 唯有一切智,  悉知诸心心。 微密所行处,  是故量众生; 佛言与我等,  乃能量众生。 若佛如是说,  谁能筹量人? 若见外威仪,  称量其内德。 自败其善根,  如水自崩岸, 若于此错谬,  则起大业障。 是故于此人,  不应起轻贱。 是故在家菩萨,不应于破戒人起轻慢瞋恚。 又持戒、破戒,白衣之人,不与同住,何由得知?我若欲于此事分别明了者,则起罪障,罪障因缘故,于千万劫受诸苦分,如《无行经》中说。 又大乘《经》中,佛告郁伽罗长者:「如是在家菩萨应于破戒比丘,生怜愍心:是人垢行,恶行不善。何以故?是人披如来善寂灭圣主法衣,自不善软,不能调伏诸根,行败坏行。」 又佛《经》中说: 「不轻未学,此非人罪,是烦恼罪,此人以是烦恼,起不善事。」 又佛法有开,是人或能自除过罪。正念因缘,得入法位,若入必定,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佛言:「唯有智慧可破烦恼。」 又复说言:「不应妄称量人,若称量者,则为自伤。」唯佛智慧,乃能明了,如此事者,非我所知。 即于破戒人中,不生瞋恚、轻慢之心。 复次—— 菩萨若入寺,  应行诸威仪, 恭敬而礼拜,  供养诸比丘。 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应作是念:「此是善人住处,是空行者住处、无相行者住处、无愿行者住处,此是行慈悲喜舍者住处,此是正行、正念者住处。」 若见诸比丘,威仪具足——视瞻安详、摄持衣钵、坐卧行止、寤寐饮食、言说寂默,容仪进止,皆可观察。 若见比丘,修行四念,圣所行处,持戒清净,诵读经法,精思坐禅,见已恭肃。敬心礼拜,亲近问讯。应作是念: 「若我恒沙劫,  常于天祠中, 大施不休废,  不如一出家。」 是菩萨尔时应作是念:「我如法求财,于恒河沙等劫,常行大施,是诸施福,犹尚不如发心出家,何况有实?」何以故? 在家则有无量过恶,出家能成无量功德—— 在家则溃閙,出家则闲静。在家则属垢,出家则无属。 在家是恶行处,出家是善行处。在家则染诸尘垢,出家则离诸尘垢。 在家则没五欲泥,出家则出五欲泥。在家难得净命,出家易得净命。 在家则多怨贼,出家则无怨贼。在家则多恼碍,出家则无恼碍。 在家是忧处,出家是喜处。在家是恶道门,出家是利益门。 在家是系缚,出家是解脱。在家则杂畏,出家则无畏。 在家有鞭杖,出家无鞭杖。在家有刀矟,出家无刀矟。 在家有悔热,出家无悔热。在家多求故苦,出家无求故乐。 在家则戏调,出家则寂灭。在家是可愍,出家无可愍。 在家则愁悴,出家无愁悴。在家则卑下,出家则高显。 在家则炽然,出家则寂灭。在家则为他,出家则自为。 在家少势力,出家多势力。在家随顺垢门,出家随顺净门。 在家增刺棘,出家破刺棘。在家成就小法,出家成就大法。 在家作不善,出家则修善。在家则有悔,出家则无悔。 在家增泪乳血海,出家竭泪乳血海。 在家则为诸佛、辟支佛、声闻所呵贱;出家则为诸佛、辟支佛、声闻所称叹。 在家则不知足,出家则知足。在家则魔喜,出家则魔忧。 在家后有衰,出家后无衰。在家则易破,出家则难破。 在家是奴仆,出家则为主。在家永在生死,出家究竟涅盘。 在家则堕坑,出家则出坑。在家则黑暗,出家则明显。 在家不能降伏诸根,出家则能降伏诸根。 在家则傲诞,出家则谦逊。在家则鄙陋,出家则尊贵。 在家有所由,出家无所由。在家则多务,出家则少务。 在家则果小,出家则果大。在家则谄曲,出家则质直。 在家则多忧,出家则多喜。在家如箭在身,出家如身离箭。 在家则有病,出家则病愈。在家行恶法故速老,出家行善法故少壮。 在家放逸为死,出家有智慧命。在家则欺诳,出家则真实。 在家则多求,出家则少求。在家则饮杂毒浆,出家则饮甘露浆。 在家多侵害,出家无侵害。在家则衰耗,出家无衰耗。 在家如毒树果,出家如甘露果。在家则怨憎和合,出家则离怨憎会苦。 在家则爱别离苦,出家则亲爱和合。在家则痴重,出家则痴轻。 在家则失净行,出家则得净行。在家则破深心,出家则成深心。 在家则无救,出家则有救。在家则孤穷,出家不孤穷。 在家则无舍,出家则有舍。在家则无归,出家则有归。 在家则多瞋,出家则多慈。在家则重担,出家则舍担。 在家则事务无尽,出家则无有事务。在家则罪会,出家则福会。 在家则苦恼,出家则无苦恼。在家则有热,出家则无热。 在家则有诤,出家则无诤。在家则染着,出家无染着。 在家有我慢,出家无我慢。在家贵财物,出家贵功德。 在家有灾害,出家灭灾害。在家则减失,出家则增益。 在家则易得,出家则难遇,千万劫中,时乃一得。 在家则易行,出家则难行。在家则顺流,出家则逆流。 在家则漂流,出家则乘栰。 在家则为烦恼所㵱,出家则有桥梁自度。 在家是此岸,出家是彼岸。在家则缠缚,出家离缠缚。 在家怀结恨,出家离结恨。在家随官法,出家随佛法。 在家有事故,出家无事故。在家有苦果,出家有乐果。 在家则轻躁,出家则威重。在家伴易得,出家伴难得。 在家以妇为伴,出家坚心为伴。在家则入围,出家则解围。 在家则以侵恼他为贵,出家则以利益他为贵。 在家则贵财施,出家则贵法施。 在家则持魔幢,出家则持佛幢。在家有归处,出家坏诸归处。 在家增长身,出家则离身。在家入深榛,出家出深榛。 复次—— 又于出家者,  心应深贪慕。 是在家菩萨,如是思惟出家功德,于出家者,心应贪慕: 「我何时当得出家,得有如是功德! 「我何时当得出家,次第具行沙门法,则说戒、布萨、安居、自恣、次第而坐! 「我何时当得圣人所着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熏修法衣! 「何时当得持圣人相! 「何时当得闲林静住! 「何时当得持钵乞食,得与不得,若多若少,若美若恶,若冷若热,次第而受。趣以支身,如涂疮、膏车! 「何时当得于世八法,心无忧喜! 「何时当得关闭六情,如絷狗、鹿、鱼、蛇、猴、鸟! 「狗乐聚落,鹿乐山泽,鱼乐池沼,蛇好穴处,猴乐深林,鸟依虚空。 「眼、耳、鼻、舌、身、意,常乐色、声、香、味、触、法,非是凡夫浅智弱志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坚心、正念,乃能摧伏六情寇贼,不令为患,自在无畏。 「何时当得乐欲坐禅,诵读经法,乐断烦恼,乐修善法,乐着弊衣,趣足障体,念昔在俗多行放逸,今得自利又利他故,当勤精进! 「何时当得随顺菩萨所行道法! 「何时当得亦为世间作无上福田! 「何时当得离恩爱奴! 「何时当得脱是家狱!」 如说: 礼敬诸塔寺,  因佛生三心。 是在家菩萨既已慕尚出家,若入塔寺,敬礼佛时,应生三心,何等为三? 我当何时得于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伽、人、非人中受诸供养!何时当得神力,舍利流布世间,利益众生!我今深心行大精进,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作佛已,入无余涅盘! 复次—— 诣诸比丘时,  随所行奉事, 默然顺所诲,  济乏无所惜。 是在家菩萨敬礼塔已,求造诸比丘——说法者、所持律者、读修多罗者、读摩多罗迦者、读菩萨藏者、作阿练若者、着纳衣者、乞食者、一食者、常坐者、过中不饮浆者、但三衣者、着褐衣者、随敷坐者、在树下者、在冢间者、在空地者、少欲者、知足者、远离者、坐禅者、劝化者,应各随诸比丘所行奉事。 若至读阿毗昙者所,随其所说诸法性相,相应、不相应等,请问所疑,问已习学。 若遇持律者,应当请问起罪因缘、罪之轻重、灭罪之法,及阿波陀那事,问已修学行。 若遇读修多罗者,应当请问诸阿含、诸部中义,习学多闻。 若遇读摩多罗迦,应《利众经》、《忧陀那》、《波罗延》、《法句》者,应当学习如是等经。 若遇读菩萨藏者,应当请问六波罗蜜及方便事,问已修学。 若遇阿练若,应学其远离法。 若遇坐禅者,应学其坐禅法。 余诸比丘,亦应如是随其所行,请问修学,无所违逆。 摄护口者,诣诸比丘,应善摄口,安详默然,观时观土,随事思惟,心不错乱,少于语言。 又于说法者所,诸比丘等,随所乏少——若衣、若钵、若尼师坛资生之物,随力而施,无所匮惜。 所以者何?菩萨尚应施诸恶人,何况比丘有功德者。乃至身肉,犹当不惜,况复外物助道因缘。 复次—— 若行布施时,  莫生他烦恼。 行布施时,若与一人,一人不得,便生恚恼,应善筹量而行布施,勿使他人生于恚恼。何以故? 将护凡夫心,  应胜阿罗汉。 是在家菩萨,施诸比丘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供养迎送,敬礼亲近。 将护凡夫心,应胜将护阿罗汉。何以故?诸阿罗汉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心无有异;凡夫有爱恚悭嫉故,能起罪业,以是罪业,堕在地狱、畜生、饿鬼。是故应深将护凡夫。 菩萨事者,皆为利益一切众生布施,非为自乐,不为自得后世果报,非如市易。 复次—— 因以财施故,  可以法施摄, 随所欲利益,  教发无上心。 是在家菩萨,为自利故随所利益比丘——若以衣施,若以钵施,如是等种种余财物施。如是比丘,未入法位,未得道果,应劝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何以故?因财施摄故,得以法施摄。或于所施檀越,有爱敬心,信受其语。 复次—— 为欲护持法,  舍命而不惜, 疗治病比丘,  乃至以身施。 是在家菩萨,为欲护持法故,乃至自舍身命,勤行精进,摧破六十二种外道,及诸魔民、憎嫉佛法者;佛弟子中或有邪行、诡异佛法,如是之人,如法摧破,名为护持法。 又应于诸多闻说法者,加信敬心,四事供养,亦名护持法。 若自读诵、解说、书写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摩多罗迦、菩萨藏者,亦教他人,读诵解说书写,以是因缘,法得久住,利益一切。在家出家,称扬叹说,法久住利。若法疾灭说有过恶。 又念如来久远已来行菩萨道、行诸难行,乃得是法;以是因缘,于诸在家、出家,勤心精进示教利喜,若令得道、若令入阿惟越致,略说护法因缘,令得一切安乐之具,亦复自能如说修行,皆名护持法。 复次,是在家菩萨法,若有病比丘应须疗治,是菩萨乃至舍身为治其病而不爱惜,是最为要。出家之人应于在家求此要事,所谓身自瞻视疾病、供给医药。 复次—— 决定心布施,  施已而无悔。 是菩萨若为护持正法,若为瞻视病人,应时供施,心无有悔,是名清净施;若不求果报,不分别是应受、是不应受,但以怜愍利益心与,是名清净施。 如说: 若人悲心施,  是名清净施, 不言是福田,  不言非福田。 若人行布施,  无所为故与, 若人为果报,  是名为出息。 是故说施已,  心无有悔恨, 乃至微小福,  皆向无上道。 以是布施因缘所得福德,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今世后世利乐及小乘果;但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我先说在家菩萨余行,当说者今已说竟,皆于大乘经中处处抄集,随顺经法。菩萨住是行中,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地中多说出家菩萨所行,在家、出家菩萨共行,今当复说。 共行品第十八 问曰: 汝言当说在家、出家菩萨共行法,今可说之。 答曰: 忍辱,法施,法忍,思惟,不曲法,尊重法,不障法,供养法,信解,修空,不贪嫉,随所说行,灯明施,伎乐施,乘施,正愿,摄法,思量利安众生,等心于一切。此是在家、出家共行要法。 是故偈说: 行忍身端严,  法施知宿命, 法忍得总持,  思惟获智慧, 于诸法不曲,  常得正忆念。 「行忍得端严」者,能忍恶言、骂詈、呪誓、系缚、刀杖、考掠、搒笞,心不动异,悉能堪受。如是忍辱,所获果报,生于人天,常得端正;后成佛时,相好无比。 「法施知宿命」者,行法施者,能知过去无量劫事。「法施」名为种种分别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解说义理。 法施果报虽有三十五,要者,知宿命。说法因缘,断人所疑,是故得「知宿命」。 「法忍得总持」者,「法」名应「空、无相、无愿」、应六波罗蜜。菩萨诸地、一切菩萨所行之法,晓了明解,心能忍持,名为「法忍」。行是忍者,则得总持。「总持」,名为如所闻经,如所读诵,其中义趣乃至百千万劫,终不忘失。 「思惟得智慧」者,「思惟」,名为筹量善法,分别义趣。是故,能得今世后世利益。 「不曲心得正念」者,「不曲」,名为质直无谄。修行此法,则于一切法中,得坚固念。 复次—— 重法法则坚,  不障得守护, 供养法值佛,  信解舍诸难。 「重法法则坚」者,若人尊重、恭敬于法,法则坚固。「坚法」,名为所受持、习学之法,自然牢坚,不可动转。后成佛时,多有菩萨、声闻弟子,住是坚固法,无能障其所受法者。又,「坚」名为法得久住。 「不障得守护」者,若人说法及人听法,不横与作障碍之事,后成佛时,诸天世人,共守护法;未得佛道,常能护持诸佛正法;诸佛灭后,守护遗法,乃能至于后佛出世。以是因缘,菩萨、声闻皆应尽心善守护法。 「供养法值佛」者,「供养」,名为恭敬诸法。法施法会,敬心供养说法之人,施设法座,起立禅坊,庄挍严饰讲法之处;如是深心爱乐,供养法因缘故,得值诸佛。 「以信解舍诸难」者,「信」,名于诸善法深生欲乐;以是法故,得离八难。「解」者,能灭诸罪,能于诸善法中,以心力故随意而解。如十「一切入」,随意所解。 若人多有信解力者,能灭无始生死已来无量罪恶。如先〈悔过品〉中说。 复次—— 修空不放逸,  不贪得成利, 随说灭烦恼,  灯施得天眼。 「修空不放逸」者,「修」有二种:得修、行修。 修空力故,信有为法皆是虚诳,亦不住空。诸法无定,是故常自摄捡,心不放逸。 「不贪得成利」者,「贪」,名于他物中,生贪取心。若除是事,所求皆成,所愿皆满。 「随说灭烦恼」者,随有所说,身即行之,则断烦恼,于诸事中,皆如说行。世世已来,诸烦恼气常熏其心,则皆除灭,转诸烦恼、恶气习性。 「灯施得天眼」者,若人然灯供养佛、声闻、辟支佛及塔像、舍利,以是因缘,得天眼报。 复次—— 乐施天耳报,  以正愿净土; 乘施获神足,  摄法得具僧。 「乐施得天耳报」者,于大会作诸音乐供养于佛,得天耳报。 「乘施得神足」者,「乘」名辇舆、象马等乘。复有人言:以履屣等施,亦得神足。 「以正愿净土」者,随以所愿,取清净土。若金、银、颇梨、珊瑚、琥珀、车?、码瑙无量众宝,清净国土。 「摄法得具僧」者,若菩萨具足行四摄法得具足僧,以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摄取众生故;后成佛时,得清净具足无量菩萨僧及声闻僧,如阿弥陀佛有二种僧清净具足。愿具足者,如先十愿中说。 复次—— 利益众生故,  一切所爱敬, 平等心无二,  得为最胜者。 若菩萨以身口意业,有所作,皆为利益、安乐众生。是故众生,皆悉敬爱。 若菩萨于诸众生怨亲中人,行平等心,不舍一切众生,以是业报,得为「最胜」。 「胜」名能胜贪欲、瞋恚、愚痴、一切烦恼恶法,故名为佛。 问曰: 人皆俱有眼、耳、鼻、舌、口等无有异,云何得知是佛? 答曰: 佛有三十二大人相。有是相者,当知是佛。 在家、出家,应当分别了知三十二相。是相以何法得是法?以何业得是相?是业亦应当知。何以故?欲得功德,当知是相;欲得是相,当知是业。 问曰: 如此事者,于何得解? 答曰: 于法相品中,  一相三分别。 《阿毗昙》三十二相品中,一一相有三种分别,悉应当知。 问曰: 云何为一一相有三种分别? 答曰: 一、说相体,二、说相果,三、说得相业。 手足轮相等,先已说,转轮圣王亦有是相,诸菩萨亦有是相,余人亦有,但不如耳。手足轮者,手足掌中,有千辐轮,具足明了,如印文现。 足安住不动,名足安立相。 网缦软薄,犹如鹅王;画文明了,如真金缕故,名手足网相。 柔软犹如兜罗树绵、如婴儿体,其色红赤,胜身余分,名为手足柔软相。 手掌、足下、项上、两腋,七处俱满故,名七处满相。 修指纤?故,名长指相。 足跟长广故,名足跟广相。 身长七肘不曲故,名身直大相。 足上隆起故,名足趺高相。 毛上向右旋故,名毛上旋相。 ??渐麁,如伊泥鹿?故,名鹿?相。 平立两手摩膝故,名长臂相。 如宝马、宝象阴不现故,名阴藏相。 第一金色光明故,名金色相。 皮软如成炼金,不受尘垢故,名皮薄细密相。 一一孔一毛生故,名一一毛相。 眉间白毫光如珂雪故,为白毛相。 如师子前身,广厚得所故,名师子上身相。 肩圆大故,名肩圆大相。 腋下平满故,名腋下满相。 舌根不为风寒热所坏故,善分别诸味,余人不尔故,名知味味相。 身纵广等,如尼驹楼树故,名圆身相。 肉髻团圆,发右上旋故,名肉髻相。 舌如赤莲华,广长而薄故,名广长舌相。 声如梵王、迦陵频伽鸟故,名梵音相。 颊圆广如镜故,名师子颊相。 齿白如珂雪、如君坻华故,名齿白相。 平齐不参差故,名齿齐相。 齿密致不疎故,名具足齿相。 齿上下相当故,名四十齿相。 眼白黑分明,净无赤脉故,名绀青眼相。 ?不交乱、上下俱眴、不长不短故,名为牛王?相。 于诸所尊迎送恭敬,于塔寺中、大法会处、说法处,供给人使故,得手足轮相。有是相故,在家作转轮圣王,多得人民;出家学道,多得徒众。 所受诸法,坚持不舍,故得安立足相。 有是相故,无能倾动。 常修四摄法: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故,得手足网缦相。 有是相故,速摄人众。 以诸香甘美濡饮食,供施于人及诸所尊,供给所须故,得手足柔软相及七处隆满相。 有是相故,多得香甘美软饮食。 救免应死、及增寿命、又受不杀戒故,得纤长指相、足跟满相、身大直相。 有是相故,寿命长远。 所受善法增益不失故,得足趺高、毛上向右旋相。 有是相故,得诸功德不退失。 能以技艺及诸经书教授不惜,及履屣等施故,得伊尼鹿?相。 有是相故,诸所修学速疾如意。 有来求索,无所遗惜故,得?长臂相。 有是相故,能得势力、能大布施。 能善调人,不令众生亲里远离;若有乖离,还令和合,故得阴藏相。 有是相故,多得弟子。 以好净洁衣服、卧具、楼阁、房舍施故,得金色相及皮肤薄相。 有是相故,得好净洁衣服、卧具、楼阁、房舍。 随所应供养和尚、阿闍梨、父母、兄弟及所尊重善,能卫护故,得一一孔一毛生,毛右旋相、白毛庄严面相。 有是相故,无与等者。 惭愧语、随顺语、爱语,故得上身如师子相、肩圆大相。 有是相故,见者乐视,无有厌足。 供给疾病医药、饮食,身自看视,故得腋下满相、得味味相。 有是相故,身少疾病。 布施园林、甘果、桥梁、茂树、池井、饮食、华香、璎珞、房舍、起塔福舍等及共众施时,能出多物,故得身如尼俱楼树相及肉髻相。 有是相故,得尊贵自在。 长夜修习实语、软语,故得广长舌相、梵音声相。 有是相故,得五功德音声。五功德音声者,易解声、听者无厌声、深远声、悦耳声、不散声。 长夜实语,不绮语故,得师子颊相。 有是相故,言必信受。 初既供养,后不轻慢,随意供给,故得齿白相齿齐相。 有是相故,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 长夜实语,不谗谤故,得四十齿相、齿密致相。 有是相故,眷属和同,不可沮坏。 深心爱念,和颜视众生,无爱恚痴故,得绀青眼相、?如牛王相。 有是相故,一切见者,无不爱敬。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