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一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净义品第二之七
论法多种者,嗢柁南曰:
论体、论处所、 论据、论庄严、
论负、论出离、 论多所作法。
论曰:论法有七种,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堕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
论体性者,复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
言论者,谓一切言说言音言词。
尚论者,谓世所乐闻语论。
诤论者,谓或依诸欲所起,若自所摄诸欲他所逼夺、若他所摄诸欲自行逼夺,若于自他所爱有情所摄诸欲互相侵夺,谓歌舞戏笑等所摄,若倡女仆从等所摄,或为观看、或为受用。于如是等诸欲差别事中,未离欲者、为欲界贪现所染者,因坚执故、因缚着故、因耽嗜故、因贪爱故,发愤现威互相鬪诤,异诤乖诤违害诤论。或依恶行所起,若自所作身语恶行他所讥毁、若他所作身语恶行自行讥毁、若自他所爱有情所作身语恶行互相讥毁。于如是事中为作未作诸恶行者、重贪瞋痴所拘执者,因坚执故、因摄受故、因贪爱故,更相发愤,以染污心现威鬪诤,异诤乖诤违害诤论。或依诸见所起,谓身见、断常、无因、恶因、雨种外道等所起邪见,及余种种诸恶见类。于如是诸见中,或于自所执他所遮断、或于他所执自行遮断、或为令他离所执见、或为摄受所未执见。于此事中未离欲者,如前乃至违害诤论,是名诤论。
毁谤论者,谓更相愤怒,以染污心振发威势互相谤毁,谓麁语所摄、或妄语所摄、或绮语所摄。乃至恶说法律中,若为有情宣说彼法,若铨量刊定、若教授教诫等,皆名毁谤论。何以故?非拨实相故、引恶道故、徒设功劳无义利故,是故此论名毁谤论。
顺正论者,谓于善说法律中,若为有情宣说正法,若铨量刊定、若教授教诫等,为断有情所起疑故、为善通达甚深义故、为令智见毕竟净故,皆名顺正论。何以故?顺正行故、顺正义故,是故此论名顺正论。
教导论者,谓于顺正论中,为令修习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故,所有教诲,心未定者令心得定、心已定者令心解脱、未得真实智者开悟令得、已得真实智者令其修满,名教导论。何以故?分明委悉教导有情故,是故此论名教导论。
问:如实观察此六种论,几论真实能引义利所应修习?几不真实能引无义所应远离?答:最后二论是真实引义利,应修习。中间二论,不真实引无义,应远离。初二种论应分别。
论处所者,当知亦有六种:一于国王前、二于执理者前、三于大众中、四于善解法义者前、五于沙门婆罗门前、六于乐法义者前。
论所依者,有十种应知,谓所成义有二种、能成法有八种。
所成义二种者,一自性、二差别所成。自性者,谓有立为有、无立为无。所成差别者,谓有上立有上、无上立无上、常立为常、无常立无常。如是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如是等无量差别义门,是名所成差别应知。
能成法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至教。
立宗者,谓依二种所成义,各别摄受自宗所许,若论教所摄、若自辩所立、若从他所闻,或为成立自宗、或为显他宗过、或为折伏憍慢、或为摧屈陵侮、或为悲愍有情。
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故,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至教辩道理因。
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义故,引因所依诸余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以为比况。
同类者,谓或于现在、或先所见相貌相属递互相似。此复四种:一自体、二业、三法、四因果。自体相似者,谓彼相貌更互相似。业相似者,谓彼作用更互相似。法相似者,谓自体上法门差别展转相似,如无常法与苦法、苦法与无我法、无我法与生法、生法与老法、老法与死法。如是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如是等无量法门差别更互相似。因果相似者,谓彼因果能成所成更互相似。是名同类。
异类者,所谓诸法随其异义互不相似,此亦四种,翻上应知。
现量者,有三种相:一非不现见相、二非思构所成相、三非错乱所见相。
非不现见相者,复有四种应知,谓由诸根不坏作意现前时,同类生、异类生、无障碍、不极远。同类生者,谓欲缠诸根于欲缠境、上地诸根于上地境,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是名同类生。异类生者,谓上地诸根于下地境若已生等,是名异类生。无障碍者,复有四种:一非覆障所碍、二非隐障所碍、三非映障所碍、四非惑障所碍。覆障所碍者,谓黑暗无明暗不澄净色之所覆隔。隐障所碍者、谓或药草力、或呪术力、或神通力之所隐蔽。映障所碍者,谓少为多物之所映夺故不可见、或饮食等为诸毒药之所映夺、或发毛端为余麁物之所映夺,如是等类无量无边。且如小光为大光所映不可得见,所谓日光映星月等。又如能治映夺所治令不可得,谓不净观映夺净相,无常苦无我观映夺常乐我相,无相观力映夺众相。惑障所碍者,谓幻化所作、或相貌差别、或复相似、或内所作目眩惛梦闷乱酒醉放逸癫狂,如是等类名为惑障。若不为此四障所碍,名无障碍。不极远者,谓非三种极远:一处极远、二时极远、三推折极远。如是总名非不现见。由非不现见,故名现量。
非思构所成相者,复有二种:一才取便成取所依境、二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才取便成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作才取便成取之所依,犹如良医授病者药,色香味触悉皆具足,有大势力成熟威德。当知此药色香味触才取便成取所依境,药之所有大势熟德,病若未愈思构所成,若病愈时便非思构。如是等类,名为才取便成取所依境。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为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瑜伽师假想思构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若于地界假为水解,即依地想建立水想。若于地界假为火风二解,即依地想建立火风二想。此中地想即是建立境界,取地界即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于地想,如是于水火风想如其所应尽当知。是名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是思构所成假想所解地等诸界。若解未成,是名思构所立;解若成就,即非思构。如是名为非思构所成。由非思构之所成故,名为现量。
非错乱所见相者,当知或五种、或七种。五种者,谓非五种错乱所见。五种错乱者,一想错乱、二数错乱、三形错乱、四显错乱、五业错乱。七种者,谓非七种错乱所见。七种错乱者,即此五种错乱,及余二种遍行错乱,合为七种。二种错乱者,一心错乱、二见错乱。想错乱者,谓于非彼相起彼相想,如于阳焰鹿渴想起于水想。数错乱者,谓于少数起多增上慢,如瞖眩者于一月处见多月像。形错乱者,谓于余形起余形增上慢,如于旋火见彼轮形。显错乱者,谓于余显色起余显色增上慢,如为迦末罗病损坏眼根,于非黄色悉见黄相。业错乱者,谓于无业起有业增上慢,如执拳驰走见树奔流。心错乱者,谓即于五种所错乱义心生喜乐。见错乱者,谓即于五种所错乱义忍受显说、安立宝重妄想坚执。若非如是错乱所见,名为现量。
问:如是现量,谁所有耶?答:略说四种所有,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色根现量者,谓色相五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说现量体相。意受现量者,谓诸意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说现量体相。世间现量者,谓即前二种总名世间现量。清净现量者,谓若世间现量亦是清净现量。有清净现量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有上知有上、无上知无上。不共世间,名清净现量。
比量者,谓与思择俱推度境界,此复五种:一相、二体、三业、四法、五因果。
相比量者,谓随其所有相貌相属,或由现在及先所见推度境界,如以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国、以夫比妻、以角犎比牛、以形软发黑轻举色美比知是少、以面皱发白等比知是老、以执自相比道比俗、以乐见圣者乐闻正法远离憍慢比正信者、以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比聪睿者、以慈悲爱语勇猛乐施善能解释甚深义意比知菩萨、以掉动轻转嬉戏歌笑等比未离欲、以诸威仪恒寂静故比知离欲、以具如来微妙相好智慧寂静胜行辩才比知如来应正等觉具一切智、见彼幼年所有相貌比知老时当有是事。诸如是等,名相比量。
体比量者,由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彼一分自体,比类余分。如以现在比类去来、或以过去比未来事、或以现近事比现远事。又如衣服饮食严具车乘等事,观见少分得失之相比知一切。又以一分成熟比余熟分。如是等类,名体比量。
业比量者,谓以作用比业所依。如见远物,无有动摇、鸟集其上,如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动摇等事,比知是人。若见迹步宽长比知是象,身曳地行比知是蛇。若闻嘶声比知是马,哮吼比师子,咆吼比牛王。见比于眼,闻比于耳,嗅比于鼻,甞比于舌,触比于身,识比于意。以杖寻水碍杖比地,若见是处草木滋润茎叶青翠比知有水,若见热灰比知有火,若见草木摇动比知有风。若见瞑目执杖蹎蹷失路等比知是盲,高声侧听比知是聋。以所作业比知正信聪睿菩萨未离欲离欲,如来如前应知。
法比量者,谓于一切相属着法,以一比余。如属无常比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以属老故比有死法,以属有色有见有碍比有处所及有形质。属有漏故比知有苦,属无漏故比知无苦。属有为故比知生住异灭之法,属无为故比知反彼。如是等类,名法比量。
因果比量者,谓因果相比,如见物行比有所至,见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见有人如法事王,比知当获广大禄位;见大禄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见有人备善作业,比知必当获大财富;见大财富,比知先已备善作业。见善恶行,比当兴衰;见有兴衰,比先善恶。若见丰饶饮食,比知饱满;见有饱满,比丰饮食。若见有人食不平等,比知有病;若见有病,比知食不平等。见有静虑,比知离欲;见离欲者,比有静虑。若见修道,比知必获四沙门果;若见有获四沙门果,比知修道,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因果比量。如是总名比量。
至教者,谓一切智人所设言教,或从彼闻法随法行。此复三种:一圣言所摄、二对治杂染、三不违法相。
圣言所摄者,所谓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经教,展转流布传来至今,不违正法、不违正义。
对治杂染者,谓依此法善修习时,能永调伏贪瞋痴等一切烦恼及随烦恼。
不违法相者,谓翻违法相当知,是名不违法相。何等名为违法相耶?谓于无相增为有相,如执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或常或断、有色无色如是等类,或于有相减为无相,或于决定立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无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诸法皆是无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无常、一分是苦一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无我。如是于佛所立不可记法,一向记别,又复推求谓应立记。或于不定建立为定,如执一切乐受皆贪所随眠、一切苦受瞋所随眠、一切不苦不乐受痴所随眠、一切苦乐皆是有漏、思已造业唯受苦报,如是等类。或于有相法中,无差别相建立差别、有差别相立为无别。如依有为差别之相,于无为法亦别建立;依无为法无差别相,于有为法亦不别立。如于有为无为,如是于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等,随其所应尽当了知。又于有相不如正理立因果相,如立妙行感不爱果、立诸恶行能感爱果,计于恶说法律之中习诸邪行能得清净、于佛善说法律之中修行正行不得清净。又于杂染立为清净、于清净法立为杂染,于不实相以假言说立为真实、于真实相以假言说立不真实,如于永离言说法中以言戏论建立胜义,如是等类名违法相。翻此违相,名不违相,是名至教。
问:若一切法自相成就自义差别法尔建立,复何因缘立有二种所成义耶?答:为欲生成他信解故,非为生成诸法相貌。问:为欲成就所成立义,何故先说立宗耶?答:为先显示自所爱乐义故。问:何故次辩因耶?答:为欲开显依现见法决定道理,即于所立宗义不舍离故。问:何故次引喻耶?答:为欲显现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现见法故。问:何故后说同类异类、现量比量、至教等耶?答:为欲开示因喻二种相违不相违智故。又相违者,由二种因:一由不决定故、二由同所成故。不相违者亦由二因:一由决定故、二由异所成故。此中相违者为成所立宗义不能为量,故不名量。不相违者为成所立宗义能为正量,故名为量。是名论所依。
论庄严者,有五种应知,一善自他宗、二语具圆满、三无畏、四敦肃、五应供。善自他宗者,谓如有一,于此正法及毗柰耶深生爱乐,即于自论宗本读诵受持、正闻审虑、纯熟修行,已善已说已明。复于彼法彼毗柰耶不爱不乐,但于彼论宗本读诵受持、闻思纯熟而不修行,然已善已说已明。是名善自他宗。
语具圆满者,谓如有一,音声圆满不犯音声。音声者,谓具五德:一不鄙陋、二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云何不鄙陋?谓离诸边国鄙俚词故。云何轻易?谓世间共立非余说故。云何雄朗?所谓于义建立言词,为成彼义巧妙雄壮故。云何相应?所谓前后功德法义相符顺故。云何义善?谓能引发世出世利,无颠倒故。又此相应论者,复由九种差别相故,语具圆满应知,一不杂乱、二不麁犷、三辩了、四限量、五与义相应、六以时、七决定、八显了、九相续。以此足前,总名语具圆满。
无畏者,谓如有一,处在多众异众大众、胜众谛众善众等中,其心无有下劣怯惧,身无战汗面无怖色,声不动掉语不怯弱,如是等类名为无畏。
敦肃者,谓如有一,性不忿毒,面无变改、身不掉动,如是等类名为敦肃。
应供者,谓如有一,性善可乐性不恼他,寻常住善可乐地者,随顺他心而发言语知时如实,为益自他能引义利,言词柔软如对亲友,是名应供。
若有依五论庄严相兴言论者,当知复有二十七种称赞功德。何等名为二十七种?一众所敬重;二言必信受;三于大众中转加无畏;四于他所宗深知过隙;五于自所宗知决定德;六无有僻执;七于所受论情无偏党;八于自正法及毗柰耶无能引夺;九于他所说速能了悟;十于他所说速能领受;十一于他所说速解理趣;十二能以语德胜伏大众;十三悦可信解因明论者;十四能善宣释义句文字;十五身不劳倦;十六心不劳倦;十七言不謇澁;十八辩才无尽;十九身不顿顇;二十念无忘失;二十一心无损害;二十二咽喉无损;二十三凡所宣吐分明易了;二十四善护自心令无忿怒;二十五善顺他心令无愤恚;二十六令对论者心生净信;二十七凡有所行不招怨对,广大名称声流十方,世咸传唱此大法师、处大师数。如受欲者以末尼真珠瑠璃等宝厕环钏等宝庄严具以自庄严,威德炽盛光明普照。如是论者以二十七种称赞功德厕此五种论庄严具以自庄严,威德炽盛光明普照,是故名此为论庄严。
论堕负者,谓有三种应知,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
舍言者,谓立论者以十三种词谢对论者,舍所言论。何等名为十三种词?谓立论者谢对论者曰:我论不善、汝论为善、我不善观、汝为善观、我论无理、汝论有理、我论无能、汝论有能、我论屈伏、汝论成立、我之辩才唯极于此、过此已上更善思量当为汝说、且置是事我不复言。以如是等十三种词谢对论者,舍所言论。舍所论故,当知摧破,为他所胜、堕在他后、屈伏于彼,是故舍言名堕负处。
言屈者,如立论人为对论者之所屈伏,或假余事方便而退,或引外言,或现愤发,或现瞋恚,或现高慢,或显彼所覆,或现恼害,或现不忍,或现不信,或复默然,或复忧戚,或竦肩伏面,或沈思词穷。假托余事方便而退者,谓舍前所立更托余宗,舍先因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至教量,更托余因乃至至教。引外言者,谓舍所论事,或论饮食、或论王臣盗贼衢路倡秽等事,假托外缘舍本所立。现愤发者,谓以麁言摈对论者。现瞋恚者,谓以怨报之言责对论者。现高慢者,谓以卑贱种族等言毁对论者。显彼所覆者,谓以发他所覆恶行之言举对论者。现恼害者,谓以害酷怨言骂对论者。现不忍者,谓发怨言怖对论者。现不信者,谓以破戒行言谤对论者。或默然者,谓语业顿尽。或忧戚者,谓意业焦恼。竦肩伏面者,谓威勇身业而顿萎顇。沈思词穷者,谓才辩俱竭。如是十三种事,当知言屈。前二妄行矫乱,中七发起邪行,后四计行穷尽。是名言屈堕在负处。
言过者,谓立论人有九种过,故名言过。何等为九?一杂乱、二麁犷、三不辩了、四无限量、五非义相应、六非时七不决定、八不显了、九不相续。杂乱者,谓舍所论事,杂说异语。麁犷者,谓愤发卒暴,言词躁急。不辩了者,谓若法若义,众及对论所不领悟。无限量者,谓于所说义,言词复重或复减少。非义相应者,当知十种:一无义、二违义、三损理、四与所成等、五招集过难、六不得义利、七义无次序、八义不决定、九成立已成、十顺不称理诸邪恶论。非时者,谓所应说前后不次。不决定者,谓立已复毁、毁而复立,速疾转换难可了知。不显了者,谓犯声明相不领而答,或先为典语后作俗语,或复翻此。不相续者,谓于中间言词断绝。凡所言论犯此九失,是名言过。
论出离者,谓立论者三种观察兴废言论。云何名为三种观察?一观察德失、二观察众会、三观察善不善。
云何观察德失?谓立论者方欲立论,应如是观:我立是论,将无自损损他及俱损耶?不生现法后法及俱罪耶?勿起身心所有诸忧苦耶?莫由此故执持刀杖鬪骂诤讼谄言妄语而发起耶?将无种种恶不善法而生长耶?非不利益安乐自及他耶?非不利益安乐多众生耶?非不怜愍于世间耶?不因此故诸天世人无义无利不安乐耶?彼立论者如是观时,若自了知我所立论能为自损,乃至天人无义无利及不安乐,便自思择不应立论。若如实知我所立论不为自损,乃至能引天人义利安乐,便自思择应当立论。是名第一论出离相。
云何观察众会?谓立论者应当观察现前众会,为有执着为无执耶?为有贤正为无有耶?为有善解为无解耶?如是观时,若知众会有所执着非无执着,唯不贤正无有贤正,唯不善解无善解者,便自思择于是众中不应立论。若知众会无所执着非有执着,唯有贤正无不贤正,唯有善解无不解者,便自思择于是众中应当立论。是名第二论出离相。
云何观察善不善?谓立论者应自观察善与不善:我于论体、论处、论依、论严、论负、论出离等,为善为不善耶?我为有力建立自论摧伏他论,于彼负处解脱不耶?如是观时,若自了知我为不善非善解了、我无力能非有力能,便自思择与对论者不应立论。若自了知我善非不善、有力非无力,便自思择与对论者应共立论。是名第三论出离相。
论多所作法者,谓有三种于所立论多所作法:一善自他宗、二无畏、三辩才。问:如是三法,何故名为于所立论多有所作?答:由善了达自他宗故,于一切法能起谈论。由无畏故,于一切众能起谈论。由辩才故,于诸问难能善酬答。是故此三名为于所立论多所作法。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