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藏经
  • 佛学辞典
  • 印心文集
登录|注册
繁 / 简
您的位置:印心文集 > 齐老师 > 锯解秤砣
朗读
夜间
字号
小 100% 大
收藏
下载
锯解秤砣
  • 首页
  • 《宗门武库》锯解序
  • 序
  • 一、啄啐同时
  • 二、大哉楚圆
  • 三、一切现成
  • 四、尚在客地
  • 五、身手不凡
  • 六、无需惊叹
  • 七、法华大士
  • 八、言犹在耳
  • 九、百折不挠
  • 十、孰轻孰重
  • 十一、眉批何义
  • 十二、细抹将来
  • 十三、一诟而卒
  • 十四、高其风义
  • 十五、舍利坚刚
  • 十六、得师严律
  • 十七、后昆良范
  • 十八、应机三昧
  • 十九、华严居士
  • 二十、云出峡谷
  • 二十一、志诚所感
  • 二十二、司马先归
  • 二十三、无端被谮
  • 二十四、犀牛扇子
  • 二十五、犹有这个
  • 二十六、别有他事
  • 二十七、一波三折
  • 二十八、抖擞不下
  • 二十九、慧渊首座
  • 三十、法云风范
  • 三十一、金刚眼睛
  • 三十二、鼠也护法
  • 三十三、超度中有
  • 三十四、世间因果
  • 三十五、地锦法衣
  • 三十六、外道种性
  • 三十七、西天佛子
  • 三十八、丞相世家
  • 三十九、处青处凝
  • 四十、时节因缘
  • 四十一、放下便稳
  • 四十二、别有语在
  • 四十三、起灭不停
  • 四十四、东司向西
  • 四十五、作家法战
  • 四十六、恩大难酬
  • 四十七、至道无难
  • 四十八、从此服膺
  • 四十九、真净之言
  • 五十、三佛转语
  • 五十一、参禅秘诀
  • 五十二、青素首座
  • 五十三、东山法道
  • 五十四、草堂得也
  • 五十五、稀有世尊
  • 五十六、两句便了
  • 五十七、用过就扔
  • 五十八、为之印证
  • 五十九、恁么始得
  • 六十、如是信解
  • 六十一、五斗米熟
  • 六十二、如何是佛
  • 六十三、背触拳头
  • 六十四、原来如此
  • 六十五、五祖寒热
  • 六十六、绝妙手段
  • 六十七、会三归一
  • 六十八、倾湫倒嶽
  • 六十九、半瓶晃荡
  • 七十、应病与药
  • 七十一、大智慧人
  • 七十二、驸马写颂
  • 七十三、住持四戒
  • 七十四、莫谤他好
  • 七十五、大圣姓何
  • 七十六、护教之心
  • 七十七、群鸦负土
  • 七十八、到家人语
  • 七十九、无尽居士
  • 八十、新丰不痴
  • 八十一、生肇融睿
  • 八十二、大慧参禅
  • 八十三、保宁立志
  • 八十四、土地守塔
  • 八十五、不惜口业
  • 八十六、丫叉之记
  • 八十七、鸦臭当风
  • 八十八、活佛转世
  • 八十九、又一转世
  • 九十、道眼不明
  • 九十一、护法不容
  • 九十二、早错了也
  • 九十三、达人之论
  • 九十四、自写赦书
  • 九十五、小人嫉妒
  • 九十六、得心应手
  • 九十七、为人自别

       〖公案原文〗
  叶县省和尚,严冷枯淡,衲子敬畏之。浮山远、天衣怀在众时,特往参。时正值雪寒,省诃骂驱逐,以至将水泼旦过,衣服皆湿。其他僧皆怒而去,惟远、怀并叠敷具整衣,复坐于旦过中。省到,诃曰:“你更不去,我打你!”远近前云:“某二人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若打杀也不去。”省笑曰:“你两个要参禅,却去挂搭。”续请远充典座。
  众苦其枯淡。省偶出庄,远窃钥匙,取油面,作五味粥。粥熟,省忽归赴堂。粥罢,坐堂外,令请典座。远至,首云:“实取油面煮粥,情愿乞和尚责罚。”省令算所直,估衣钵还讫。打三十拄杖出院。远舍于市中,托道友解免,省不允。又曰:“若不容归。秖乞随众入室。”亦不允。一日出街次,见远独于旅邸前立,乃云:“此是院门房廊,你在此住许多时,曾还租钱否?”令计所欠追取。远无难色,持钵于市,化钱还之。省又一日出街,见之持钵,归为众曰:“远真有意参禅。”遂呼其归。

       〖老人眉批〗
  今日能有此百折不挠参禅修道者乎?!难怪远禅师后来成大器也。

       〖锯解秤砣〗
  叶县归省禅师道眼通明,性情却是严厉、冷淡、枯寂,很多人都怕他。
  浮山法远(后承嗣叶县省)、天衣义怀(后承嗣雪窦显)两人去参叶县省的时候,正值那里人多。当时是冬天,下着大雪,天气很冷。叶县省和尚赶人离开,不但骂,而且用水泼过道,把大家的衣服都泼湿了。好多人都对省和尚的这些做法颇为不满,相继离去。只有浮山远、天衣怀二人不走,你不让住房子,我们就整理好衣物被褥住在过道里,在过道里打坐。叶县省和尚赶他们走,厉言厉色地说:“你们若还不走,我就打你们!”浮山远上前答话:“我们两个跑了数千里,特地来跟您学禅。怎么能因为被泼了一勺水就走啊!您要打就打,打死了也不走!”省和尚笑了:“既然你们两个要参禅,那就去挂单吧。”于是两人就住下了。后来省和尚又请浮山远作了典座。
  大众的生活很清苦,远典座趁老和尚不在家,偷钥匙取出油面,给大家做了一顿五味粥,改善改善生活。谁知道粥刚做好,老和尚就回来了,这事被发现了。大家吃完了五味粥,老和尚坐在堂外,叫人去把远典座找来。浮山远只好过来自首,请求责罚。老和尚叫人算算这顿五味粥值多少钱,把浮山远的衣服用具估个价格赔上,打了三十拄杖,赶出庙去。远托人求情,老和尚不准。又求老和尚说:“不住庙,只去听禅,可不可以?”老和尚也不准。有一天,老和尚出门,看见远禅师在庙前走廊下站着,就向远索取站走廊的租赁费。浮山法远面无难色,到大街乞钱还给他。老和尚看见法远在大街乞钱还债,回来对大家说:“看来他是真心学禅。”就准许他又回到寺院里来。

  老人感叹“今日能有此百折不挠参禅修道者乎?!”,称赞法远禅师:“难怪远禅师后来成大器也。”浮山法远禅师后来不仅继承了叶县归省禅师(临济宗)的衣钵,而且深明曹洞宗的宗旨,接续了曹洞宗的香火。若非成大器者,焉能如是!他与曹洞宗的因缘大致如下:

  浮山法远和琅琊慧觉(前面提到过,承嗣临济宗汾阳善昭禅师)二位禅师,曾在曹洞宗大阳警玄禅师座下盘桓很久,深明洞上宗旨。大阳警玄禅师曾感叹说:“兴洞上一宗,非远即觉也。”然而,他二人都是临济宗的子孙,无法继承曹洞宗的衣钵。
  据《五灯会元》记载:大阳警玄禅师年八十,叹无可以继者,遂作偈,并皮履,布直裰,寄浮山远禅师,使为求法器。偈曰:“杨广山头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偈尾云:“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远拜而受之。
  许多年后,浮山法远禅师终于给大阳警玄禅师找到了一个出类拔萃的继承人——投子义青。

  《五灯会元》云:青原下十世,大阳玄禅师法嗣,舒州投子义青禅师,青社李氏子。七龄颖异,往妙相寺出家,试经得度。习百法论。未几叹曰:“三祇涂远,自困何益?”乃入洛听华严,义若贯珠。尝读诸林菩萨偈,至即心自性,猛省曰:“法离文字,宁可讲乎。”即弃,游宗席。
  时圆鉴禅师(即浮山法远)居会圣岩,一夕,梦畜青色鹰,为吉徵。届旦师来,鉴礼延之。令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因缘。经三载,一日问曰:“汝记得话头么?试举看。”师拟对,鉴掩其口。师了然开悟,遂礼拜。鉴曰:“汝妙悟玄机邪?”师曰:“设有也须吐却。”时资侍者在旁,曰:“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师回顾曰:“合取狗口。若更忉忉,我即便呕。”自此复经三年,鉴时出洞下宗旨示之,悉皆妙契。付以大阳顶相皮履直裰,嘱曰:“代吾续其宗风,无久滞此。善宜护持。”遂书偈送曰:“须弥立太虚,日月辅而转。群峰渐倚他,白云方改变。少林风起丛,曹溪洞帘卷。金凤宿龙巢,宸苔岂车碾。”令依圆通秀禅师。
  师至彼无所参问,唯嗜睡而已。执事白通曰:“堂中有僧日睡,当行规法。”通曰:“是谁?”曰:“青上座。”通曰:“未可,待与按过。”通即曳杖入堂,见师正睡。乃击床呵曰:“我这里无闲饭与上座,吃了打眠。”师曰:“和尚教某何为?”通曰:“何不参禅去。”师曰:“美食不中饱人吃。”通曰:“争奈大有人不肯上座。”师曰:“待肯,堪作甚么?”通曰:“上座曾见甚么人来?”师曰:“浮山。”通曰:“怪得恁么顽赖。”遂握手相笑,归方丈。由是道声籍甚。初住白云,次迁投子。

  义哉!浮山法远禅师。难怪老人赞为“成大器”者!

  ………………………………

  相关E_mail:

  1.偈曰:“杨广山头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
  *杨广山头草,凭君待价焞。——大阳警玄禅师年八十,叹无可以继者,遂作偈,并皮履,布直裰,寄浮山远禅师,使为求法器。
  *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

  2.“须弥立太虚,日月辅而转。群峰渐倚他,白云方改变。少林风起丛,曹溪洞帘卷。金凤宿龙巢,宸苔岂车碾。”
  *须弥立太虚,日月辅而转。——须弥喻佛法,日月喻各宗各派。
  *群峰渐倚他,——他二人都是临济宗的子孙,无法继承曹洞宗的衣钵。
  *白云方改变。——无可以继者,遂作偈,并皮履,布直裰,寄浮山远禅师,使为求法器。
  *少林风起丛,曹溪洞帘卷。——虽然分支不同,但都是禅宗一脉。
  *金凤宿龙巢,——令依圆通秀禅师。
  *宸苔岂车碾。——师至彼无所参问,唯嗜睡而已。执事白通……

  3.鉴曰:“汝妙悟玄机邪?”师曰:“设有也须吐却。”时资侍者在旁,曰:“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师回顾曰:“合取狗口。若更忉忉,我即便呕。”
  *汝妙悟玄机邪?——你开悟了么?
  *设有也须吐却。——扫除悟迹。
  *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用这种语言说开悟。——言语道断。
  *合取狗口。若更忉忉,我即便呕。——这种语言也须扫却。——心行路绝。

  上述三点是啥意思?

  (编者注:“*”后为 lvm 老师对三个问题所做的回答。)

上一章 下一章

Copyright©2025 印心典藏, 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05325号-1

友情网站链接: 锵锵茶馆|佛心寺|佛法修证心要|大藏经来源网站-CBETA 漢文大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