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藏经
  • 佛学辞典
  • 印心文集
登录|注册
繁 / 简
您的位置:印心文集 > 齐老师 > 齐师与元音老人的书信集锦
朗读
夜间
字号
小 100% 大
收藏
下载
齐师与元音老人的书信集锦
  • 前言
  • 第一封
  • 第二封
  • 第三封
  • 第四封
  • 第五封
  • 第六封
  • 第七封
  • 第八封
  • 第九封
  • 第十封
  • 第十一封
  • 第十二封
  • 第十三封
  • 第十四封
  • 第十五封
  • 第十六封
  • 第十七封
  • 第十八封
  • 第十九封
  • 第二十封
  • 第二十一封
  • 第二十二封
  • 第二十三封
  • 第二十四封
  • 第二十五封
  • 第二十六封
  • 第二十七封
  • 第二十八封
  • 第二十九封
  • 第三十封
  • 第三十一封
  • 第三十二封
  • ​第三十三封
  • 第三十四封(附)
  • ​第三十六封
  • 第三十七封
  • 第三十八封(附)
  • 第三十九封
  • 第四十封
  • 第四十一封
  • 第四十二封(附)
  • 第四十三封(附)
  • ​第四十四封
  • 第四十五封
  • 第四十六封(附)
  • 第四十七封
  • 第四十八封
  • 第四十九封
  • 第五十封
  • 第五十一封
  • 第五十二封
  • 第五十三封 (附)
  • 第五十四封
  • 第五十五封
  • 第五十六封
  • 第五十七封
  • 第五十八封
  • 第五十九封
  • 第六十封
  • 第六十一封
  • 第六十二封
  • 第六十三封
  • 第六十四封
  • 第六十五封 (附)
  • 第六十六封
  • 第六十七封
  • 第六十八封
  • 第六十九封 (附)
  • 第七十封
  • 第七十一封
  • 第七十二封 (附)
  • 第七十三封
  • 第七十四封 (附)
  • 第七十五封
  • 第七十六封 (附)
  • 第七十七封
  • 第七十八封
  • 第七十九封
  • 第八十封
  • 第八十一封
  • 第八十二封
  • 第八十三封
  • 第八十四封
  • 第八十五封
  • 第八十六封
  • 第八十七封
  • 第八十八封
  • 第八十九封
  • 第九十封
  • 第九十一封
  • 第九十二封
  • 第九十三封 (附)
  • 第九十四封
  • 第九十五封
  • 第九十六封
  • 第九十七封(附)
  • 第九十八封
  • 第九十九封
  • 第一百封

第八封

 

志军仁者:

你能偶尔体会到真如佛性,顿觉身轻心融,快意无比,虽时间不长,于不知不觉间即逐渐消失,此亦不易矣,非宿世深植善根,曷可臻此! 古人悟道,亦如击石火、闪电光,非能长时间保持悟道光景。也须于悟道后,长期绵密保任,才能打成一片。 赵州和尚云:“老僧除二时粥饭外,四十年不杂用心,才打成一片。”龙牙禅师云:“修道须先有悟由(即开悟),还如曾斗快龙舟(即悟后真修,绵密保任,除执著、妄念习气), 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虽然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但须习气除尽,圆证究竟地,方可息手也)。” 尤有进者,尔真体会到真如妙性,则一切妄念,皆是真心。以无真不起妄也。如波本是水,无水何由成波?明此理者,见波即见水,不为波所转;同样,悟道者,见一切境、相、妄念,即见性,不为境、相、妄念所牵。按心密说来,妄念起处,犹如水上绘图,一笔起处,绝无痕迹;行者应于妄念起处,认识本来!六祖云:“真见性人,抡刀上阵,亦是见性!”即此意也。 最后,再为你介绍一则公案,助君明悟释疑。昔真净禅师师徒共阅《楞严经》次,至释迦佛云:“我若按指,海印放光!”徒问师曰:“释迦佛意旨如何?”师曰:“释迦佛好与三十棒!”徒曰:“佛有何过错?”师曰:“要按指作么?!”意即“海印”——真如妙性——无时不放光,不管按指不按指也。徒曰:“虽然如是,争奈偶一举心,妄念纷飞!”师厉声喝道:“咄!也是海印放光!”徒于喝下大悟曰:“啊!我几十年在这里错过!” 你看,古人悟道,如何痛快便捷,还会为妄念牵绕、境相转夺否?因一切境界、妄念皆真心也。在一切境相妄念中,只见真心,即不见境相妄念矣;不见境相妄念,而非无境相妄念,则一切境相妄念皆化妙用矣。仁者能于此妙悟吗?

勿复。顺祝法乐。

另:下次寄信不必寄挂号。

 

中丁

1989年9月30日

 

【永寿童子】电光石火的一刹那,能荐取本来的,就是有智慧的人了。其实那一霎那烦恼消陨,很多人都体会过,只是不知所以然。是智慧不足吗?

【LVM】错过诚可惜,认着也是瞎!错过犹如“鹞子过新罗”,认着好象“把驴鞍桥当成阿爷下巴颏”。

【永寿童子】上师问:“仁者能于此妙悟吗?”敢问老师当时如何回他的?

【LVM】哈哈!说能则触,说不能则背。这不触不背的,又该如何开口呢?


上一章 下一章

Copyright©2025 印心典藏, 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05325号-1

友情网站链接: 锵锵茶馆|佛心寺|佛法修证心要|大藏经来源网站-CBETA 漢文大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