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一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二
云何勤修缘起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依缘性缘起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诸法灭故,彼彼法灭。此中都无自在、作者、生者、化者,能造诸法;亦无自性、士夫、中间能转变者,转变诸法。若能了知如是等义,是名寻思诸缘起义。复审思择十二有支若内若外,而起胜解,是名寻思诸缘起事。复审思择:无明支等,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如是广说,如前分别缘起支中。是名寻思缘起自相。
复审思择:如是一切缘生诸行,无不皆是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是故前后皆是无常。皆有生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不自在故,中间士夫不可得故;性空、无我。是名寻思缘起共相。复审思择:我若于彼无常、苦、空、无我诸行如实道理发生迷惑,便为颠倒,黑品所摄,广说如前。若不迷惑,便无颠倒,白品所摄,广说如前。是名寻思诸缘起品。复审思择:于过去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已住;于现在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今住;于未来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当住。是名寻思诸缘起时。复审思择:唯有诸业及异熟果,其中主宰都不可得。所谓作者及与受者。唯有于法假想建立。谓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中,发起假相,施设言论,说为作者及与受者。有如是名、如是种、如是姓、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若苦若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极于寿量边际。又于此中有二种果及二种因。二种果者:一、自体果,二、受用境界果。二种因者:一、牵引因,二、生起因。自体果者,谓于今世诸异熟生六处等法。受用境界果者,谓爱非爱业增上所起六触所生诸受。
牵引因者,谓于二果发起愚痴;愚痴为先,生福、非福及不动行;行能摄受后有之识,令生有芽。谓能摄受识种子故,令其展转摄受后有名色种子、六处种子、触受种子。为令当来生支想所摄识、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故,今先摄受彼法种子。如是一切名牵引因。
生起因者,谓若领受诸无明触所生受时,由境界爱生后有爱,及能摄受爱品、痴品所有诸取;由此势力、由此功能,润业种子,令其能与诸异熟果。如是一切名生起因。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便为三苦之所随逐,招集一切纯大苦蕴。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缘起所有道理。复审思择:于是缘性缘起观中,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愚痴。又审思择: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现证,有比度法,亦有成立法性等义。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缘起所有道理。是名勤修缘起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云何勤修界差别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依界差别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解了一切界义。谓种姓义及种子义、因义、性义,是其界义。如是名为寻思界义。又正寻思地等六界内外差别,发起胜解。如是名为寻思界事。又正寻思:地为坚相,乃至风为轻动相,识为了别相,空界为虚空相、遍满色相、无障碍相。是名寻思诸界自相。又正寻思:此一切界,以要言之,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是名寻思诸界共相。又正寻思于一合相界差别性。不了知者,由界差别所合成身,发起高慢,便为颠倒,黑品所摄,广说如前。与上相违,便无颠倒,白品所摄,广说如前。如是名为寻思界品。又正寻思:去来今世六界为缘,得入母胎。如是名为寻思界时。又正寻思:如草木等众缘和合,围遶虚空,数名为舍。如是六界为所依故,筋骨血肉众缘和合,围遶虚空,假想、等想施设言论,数名为身。复由宿世诸业烦恼及自种子以为因缘。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又正寻思:若于如是界差别观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憍慢。又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证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是名勤修界差别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云何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依入出息念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于入出息所缘境界,系心了达,无忘明记,是阿那波那念义。如是名为寻思其义。又正寻思:入息、出息在内可得;系属身故,外处摄故,内外差别。如是名为寻思其事。又正寻思:入息有二,出息有二。若风入内,名为入息;若风出外、名为出息。复正了知:如是为长入息、出息,如是为短入息、出息,如是息遍一切身分。是名寻思诸息自相。又正寻思:入息灭已有出息生,出息灭已有入息生,入出息转系属命根及有识身;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无常。是名寻思诸息共相。又正寻思:若于如是入息、出息不住正念,为恶寻思扰乱其心,便为颠倒,黑品所摄,是有诤法,广说如前。与上相违,便无颠倒,白品所摄,是无诤法,广说如前。如是名为寻思其品。又正寻思:去来今世,入出息转系属身心,身心系属入息、出息。如是名为寻思其时。又正寻思:此中都无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系属于彼;唯于从因从缘所生诸行,发起假想,施设言论,说有能持入出息者。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其理。又正寻思:若于如是入出息念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寻思。又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证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唯应信解。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其理。是名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如是依止净行所缘,寻思六事差别观已,数数于内令心寂静,数数复于如所寻思,以胜观行审谛伺察。彼由奢摩他为依止故,令毗钵舍那速得清净;复由毗钵舍那为依止故,令奢摩他增长广大。若依止善巧所缘及净惑所缘,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于其自处我后当说。
复次,此中有九种白品所摄加行。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九种黑品所摄加行。云何名为白品所摄九种加行?一、相应加行,二、串习加行,三、无倒加行,四、不缓加行,五、应时加行,六、解了加行,七、无厌足加行,八、不舍轭加行,九、正加行。由此九种白品所摄加行故,能令其心速疾得定,令三摩地转更胜进。又由此故,于所应往地及随所应得,速疾能往、能得,无有稽迟。黑品所摄九种加行,不能令心速疾得定,不令三摩地转更胜进。又由此故,于所应往地及随所应得,极大稽迟,不能速疾往趣、获得。
云何名为相应加行?谓若贪行者,应于不净安住其心;若瞋行者,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痴行者,应于缘起安住其心;若憍慢行者,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寻思行者,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若等分行者,或薄尘行者,应随所乐攀缘一境安住其心;勤修加行。如是名为相应加行。
云何名为串习加行?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已曾数习乃至少分,非于一切皆初修业。所以者何?初修业者,虽于相应所缘境界勤修加行,而有诸盖数数现行,身心麁重。由是因缘,不能令心速疾得定。如是名为串习加行。
云何名为不缓加行?谓无间方便、殷重方便勤修观行。若从定出,或为乞食,或为恭敬承事师长,或为看病,或为随顺修和敬业,或为所余如是等类诸所作事;而心于彼所作事业,不全随顺、不全趣向、不全临入,唯有速疾令事究竟,还复精勤宴坐寂静、修诸观行。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刹帝利、婆罗门等种种异众共相会遇,虽久杂处,现相语仪;而不相续安立言论,唯乐远离勤修观行。又能如是勇猛精进。谓我于今定当趣证所应证得,不应慢缓。何以故?我有多种横死因缘。所谓身中或风、或热、或痰发动;或所饮食不正消化,住在身中成宿食病;或为于外蛇蝎、蚰蜒、百足等类诸恶毒虫之所蛆蠚;或复为人非人类等之所惊恐;因斯夭没。于如是等诸横死处恒常思惟,修无常想,住不放逸。由住如是不放逸故;恒自思惟:我之寿命傥得更经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半时、须臾、或半须臾、或经食顷、或从入息至于出息、或从出息至于入息,乃至存活经尔所时,于佛圣教精勤作意修习瑜伽,齐尔所时,于佛圣教,我当决定多有所作。如是名为不缓加行。
云何名为无倒加行?谓如善达修瑜伽行诸瑜伽师之所开悟,即如是学,于法、于义不颠倒取,无有我慢,亦不安住自所见取,无邪僻执,于尊教诲终不轻毁。如是名为无倒加行。
云何名为应时加行?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于时时间修习观相,于时时间修习举相,于时时间修习舍相。又能如实了知其止、止相、止时;了知其观、观相、观时;了知其举、举相、举时;了知其舍、舍相、舍时。
云何为止?谓九相心住。能令其心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等住寂止、纯一无杂,故名为止。
云何止相?谓有二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相者,谓奢摩他品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缘相。由此所缘,令心寂静。因缘相者,谓依奢摩他所熏习心,为令后时奢摩他定皆清净故,修习瑜伽毗钵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缘相。
云何止时?谓心掉举时,或恐掉举时,是修止时。又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诸寻思之所扰恼及诸事业所扰恼时,是修止时。
云何为观?谓四行、三门、六事差别所缘观行。
云何观相?谓有二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相者,谓毗钵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像。由此所缘,令慧观察。因缘相者,谓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令后时毗钵舍那皆清净故,修习内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
云何观时?谓心沈没时,或恐沈没时,是修观时。又依奢摩他所熏习心,先应于彼所知事境如实觉了,故于尔时是修观时。
云何为举?谓由随取一种净妙所缘境界,显示、劝导、庆慰其心。
云何举相?谓由净妙所缘境界,策励其心,及彼随顺发勤精进。
云何举时?谓心沈下时,或恐沈下时,是修举时。
云何为舍?谓于所缘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任运转性,及调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随与任运作用。
云何舍相?谓由所缘令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
云何舍时?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所有掉举心已解脱,是修舍时。如是名为应时加行。
云何名为解了加行?谓于如是所说诸相善取、善了。善取了已,欲入定时即便能入,欲住定时即便能住,欲起定时即便能起。或时弃舍诸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诸不定地所有本性所缘境界。如是名为解了加行。
云何名为无厌足加行?谓于善法无有厌足,修断无废,于展转上、展转胜处,多住希求。不唯获得少小静定,便于中路而生退屈。于余所作,常有进求。如是名为无厌足加行。
云何名为不舍轭加行?谓于一切所受学处,无穿、无缺;虽见少年颜容端正可爱母邑,而不取相、不取随好;于食平等;勤修觉寤;少事、少业、少诸散乱;于久所作、久所说等,能自随忆,令他随忆。如是等法,说名不舍轭加行。由此诸法,能正随顺心一境性,不舍其轭,令心不散;不令其心驰流外境;不令其心内不调柔。如是名为不舍轭加行。
云何名正加行?谓于所缘数起胜解,数正除遣,是名正加行。如有勤修不净观者,数正除遣于诸不净作意思惟诸不净相。由随相行毗钵舍那而起作意,于所缘境数数除遣,数数现前。
其正除遣,复有五种。一、内摄其心故;二、不念作意故;三、于余作意故;四、对治作意故;五、无相界作意故。
当知此中,由九相心住、毗钵舍那而为上首,故名内摄其心。由于最初背一切相,无乱安住,故名不念作意。由缘余定地境,思惟余定地,故名于余作意。由思惟不净对治于净,乃至思惟阿那波那念对治寻思,思惟虚空界对治诸色,故名对治作意。由于一切相不作意思惟,于无相界作意思惟,故名无相界作意。
虽遍安立一切所缘正除遣相总有五种,然此义中,正意唯取内摄其心,不念作意。
初修业者始修业时,最初全不于所缘境系缚其心,或于不净,或复余处。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无散乱、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转无动、无所希望、离诸作用、于内适悦?如是精勤,于所生起一切外相无所思惟,不念作意;即由如是不念作意,除遣所缘。
彼于其中修习瑜伽,摄受适悦。复行有相、有分别不净等境。云何而行?谓由随相行、随寻思行、随伺察行毗钵舍那,行彼境界,而非一向精勤修习毗钵舍那。还舍观相,复于所缘思惟止行。由是因缘,彼于尔时,于所缘境不舍、不取。由于所缘止行转故,不名为舍;即于所缘不作相故,无分别故,不名为取。即由如是内摄其心,除遣所缘。又于其中不取观相故,于缘无乱;取止行故,而复缘于所知事相。
若于所缘唯数胜解,不数除遣;即不令彼所有胜解后后明净究竟而转,不能往趣乃至现观所知境事。由数胜解、数除遣故,后后胜解展转明净究竟而转,亦能往趣乃至现观所知境事。
譬如世间画师弟子,初习画业,先从师所受所学样。谛观谛观,作彼形相;作已作已,寻即除毁;既除毁已,寻复更作。如如除毁,数数更作,如是如是后后形相转明、转净究竟显现。如是正学,经历多时,世共推许为大画师,或堕师数。若不数除所作形相,即于其上数数重画,便于形相永无明净究竟显期。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若于此境起胜解已,定于此境复正除遣;非于此境正除遣已,定于此境复起胜解。于狭小境起胜解已,即于狭小而正除遣。广大、无量、当知亦尔。于狭小境正除遣已,或于狭小复起胜解,或于广大复起胜解,或于无量复起胜解。于其广大及于无量,当知亦尔。
若诸色法所有相貌影像显现,当知是麁,变化相似。诸无色法假名为先,如所领受增上力故,影像显现。如是一切名正加行。
如是九种白品加行,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随顺。与是相违九种加行,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违逆。如是黑品、白品差别建立加行,有十八种。如是名为心一境性。
云何净障?谓即如是正修加行诸瑜伽师,由四因缘,能令其心净除诸障。
何等为四?一、遍知自性故;二、遍知因缘故;三、遍知过患故;四、修习对治故。
云何遍知诸障自性?谓能遍知障有四种。一、怯弱障,二、盖覆障,三、寻思障,四、自举障。
怯弱障者,谓于出离及于远离勤修行时,所有染污思慕、不乐、希望、忧恼。
盖覆障者,谓贪欲等五盖。寻思障者,谓欲寻思等染污寻思。自举障者,谓于少分下劣智见安隐住中,而自高举。谓我能得,余则不尔。乃至广说,如前应知。是名遍知诸障自性。
云何遍知诸障因缘?谓能遍知初怯弱障,有六因缘。一、由先业增上力故,或由疾病所扰恼故,其身羸劣;二、太过加行;三、不修加行;四、初修加行;五、烦恼炽盛;六、于远离犹未串习。
遍知盖覆、寻思、自举障因缘者,谓于随顺盖覆、寻思及自举障处所法中,非理作意多分串习,是名盖覆、寻思、自举障之因缘。若不作意思惟不净,而于净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若不作意思惟慈愍,而于瞋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若不作意思惟明相,而于暗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若不作意思惟奢摩他相,而于亲属、国土、不死,昔所曾更欢娱、戏笑、承奉等事诸恶寻思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若不作意思惟缘性缘起,而于三世诸行计我、我所,不如理想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云何遍知诸障过患?谓遍了知此障有故,于其四种未证不证,已证退失。败坏瑜伽所有加行,有染污住、有苦恼住,自毁、毁他,身坏命终生诸恶趣。是名遍知诸障过患。
云何名为修习对治?谓诸怯弱,总用随念以为对治。由随念作意庆悦其心,令诸怯弱已生除遣,未生不生。其身羸劣、太过加行、初修加行,用于精进平等通达以为对治。不修加行,用恭敬听闻、勤加请问以为对治。烦恼炽盛,用不净等所缘加行以为对治。若未串习,即用如是思择方便以为对治。谓我昔于远离不串习故,今于修习远离生起怯弱;我若于今不习远离,于当来世定复如是。故我今者应正思择,于其远离舍不喜乐,修习喜乐。
余盖覆等非理作意,用彼相违如理作意以为对治。应知是名修习对治。又遍了知诸障自性,是能障碍、是能染污、是黑品摄、是应远离。能遍了知如是诸障远离因缘,方可远离,故应寻求诸障因缘。能遍了知于应远离不远离者有何过患,故应寻求诸障过患。既远离已,更复寻思:如是诸障,云何来世当得不生?故应寻求修习对治。由是因缘,能令其心净除诸障。
当知此中,由随顺教有众多故,毗钵舍那亦有众多;毗钵舍那有众多故,令奢摩他亦有众多。又复即此毗钵舍那,由所知境无边际故,当知其量亦无边际。谓由三门及六种事,一一无边品类差别,悟入道理。
正修行者如如毗钵舍那串习清净增上力故,增长广大;如是如是能生身心所有轻安奢摩他品,当知亦得增长广大。如如身心获得轻安,如是如是于其所缘心一境性转得增长;如如于缘心一境性转复增长,如是如是转复获得身心轻安。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如是二法展转相依,展转相属。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如是二法若得转依,方乃究竟。得转依故,于所知事现量智生。
问:齐何当言究竟获得不净观耶?乃至齐何当言究竟获得阿那波那念耶?
答:以要言之,修观行者于不净观正加行中,亲近、修习、多修习故。若行、若住虽有种种境界现前,虽复观察所有众相,而住自性,不由加行,多分不净行相显现,非诸净相。由于不净善修习故,于能随顺贪欲缠处法,心不趣入、心不爱乐、心不信解,安住于舍,深生厌逆。当于尔时,修观行者应自了知:我今已得不净观,我今已得所修果。齐此名为于不净观已得究竟。与此相违,当知名为未得究竟。如不净观,如是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念,当知亦尔。
于中差别者,谓多分慈心行相显现,非瞋恚相。于能随顺瞋恚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多分无常、苦、空、无我行相显现,非彼常、乐、身见俱行愚痴行相。于能随顺愚痴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多分种种界性、非一界性身聚差别相想显现,非身聚想。于能随顺憍慢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多分内寂静想、奢摩他想显现,非戏论想。于能随顺寻思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
问:齐何当言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
答:若有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谓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于法观中修增上慧。彼于尔时,由法观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不由加行,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如奢摩他道摄受而转。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
中嗢柁南曰:
相、寻思、伺察, 随行有三门。
义、事、相、品、时、 理,六事差别。
初相应加行, 次串习、无缓、
无颠倒、应时、 解了、无厌足、
不弃舍善轭, 最后正加行,
是九应当知, 有二品差别。
知自性、因缘, 见彼诸过患,
正修习对治, 令障得清净。
云何修作意?谓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如是所安立普遍相中,由一境性及净诸障,离邪加行,学正加行。彼应最初作如是念:我今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当勤修习四种作意。
何等为四?一、调练心作意,二、滋润心作意,三、生轻安作意,四、净智见作意。
云何调练心作意?谓由此作意,于可厌患法令心厌离,是名调练心作意。
云何滋润心作意?谓由此作意,于可欣尚法令心欣乐,是名滋润心作意。
云何生轻安作意?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时时间,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已;安住内寂静、无相、无分别中,一境念转。由是因缘,对治一切身心麁重,能令一切身心适悦,生起一切身心轻安。是名生轻安作意。
云何净智见作意?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即用如是内心寂静为所依止,由内静心数数加行,于法观中修增上慧,是名净智见作意。彼修行者,于时时间,于可厌法令心厌离;如是于漏及漏处法,能令其心生热、等热,生厌、等厌。
何等名为可厌患处?略有四种可厌患处。谓自衰损及他衰损,现在会遇正现前时,如理作意数思惟故,成可厌处。若自兴盛及他兴盛,过去尽灭离变坏时,如理作意数思惟故,成可厌处。即彼行者,于时时间,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如是于彼生欣乐故,能令其心极成津润,融适澄净。
何等名为可欣尚处?略有三种可欣尚处。一者、三宝;二者、学处清净、尸罗清净;三者、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云何随念三宝,令心欣乐?谓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蒙如来应正等觉为我大师。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善说法毗柰耶中,我得出家。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我与诸具戒、具德、忍辱、柔和、成贤善法同梵行者共为法侣。我今当得贤善命终、贤善殒没,当得贤善趣于后世。如是名为随念三宝,令心欣乐。云何随念学处清净、尸罗清净,令心欣乐?谓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于如来应正等觉大师、善说法毗柰耶、善修正行声闻众中,我得与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学、同修慈仁身语意业、同其所见、同所受用。如是名为随念学处清净、尸罗清净,令心欣乐。谓无悔为先,发生欢喜。云何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处,令心欣乐?谓作是念:我今有力、有所堪能,尸罗清净,堪为法器。得与如是同梵行者同清净戒,得与有智正至善士同其所见,我有堪能精勤修习如是正行。于现法中,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由是令心生大欢喜。如是名为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处,令心欣乐。又由前后勇猛精进,已得安住所证差别;由随念此,复于后时所证差别,深生信解,令心欣乐。是名异门。
彼修行者,于可厌法调练其心,于能随顺诸漏处法令心不向,违逆、弃背、离隔而住;于可欣法悦润其心,于出、于离所生诸法有亲爱故,令心趣向,附着、喜乐、和合而住。如是彼心由厌、由欣二种行相,背诸黑品,向诸白品,易脱而转。其心如是背诸黑品,由调练心作意故。向诸白品,由滋润心作意故。于时时间,依奢摩他内摄持心,由生轻安作意故。于时时间,于法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由净智见作意故。如是彼心,于时时间,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之所摄受,堪能与彼一切行相、一切功德作摄受因,经历彼彼日夜、刹那、腊缚、须臾,逮得胜进。
譬如黠慧锻金银师,或彼弟子,于时时间烧炼金银,令其弃舍一切垢秽;于时时间投清冷水,令于彼彼庄严具业,有所堪任,调柔随顺。于是黠慧锻金银师,或彼弟子,以其相似妙工巧智善了知已,用作业具,随其所乐庄严具中,种种转变。
如是勤修瑜伽行者,为令其心弃背贪等一切垢秽,及令弃背染污忧恼,于可厌法深生厌离;为令趣向所有清净善品喜乐,于可欣法发生欣乐。于是行者,随于彼彼欲自安立,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即于彼彼能善亲附,能善和合,无转无动;随其所乐种种义中,如所信解,皆能成办。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