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二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爱养敬力灭 涅盘蕴究竟
取遍知三归 此章愿具说
云何爱?
答:诸——爱、等爱,喜、等喜,乐、等乐,是谓爱。
云何敬?
答:诸——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谓敬。
云何爱敬?
答:如有一类——于佛、法、僧,亲教轨范,及余随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爱乐心悦,恭敬而住,若于是处,有爱及敬,是谓爱敬。
云何供养?
答:此有二种:一财供养,二法供养。
云何恭敬?
答:诸——有恭敬、有恭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谓恭敬。
云何供养恭敬?
答:如有一类——于佛法僧,亲教轨范,及余随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施设供养,恭敬而住;若于是处,有供养及恭敬,是谓供养恭敬。
云何身力?
答:诸身勇猛、强健、轻捷、能有所办,是谓身力。
云何身劣。
答:诸身不勇不猛、不强不健、不轻不捷、无所能办,是谓身劣。
身力、身劣,几处摄?几识识?
答:一处摄,谓:触处。
二识识,谓:身识及意识。
如:二力士相扠扑时,手腕才交,互知强弱。
又如:强者执弱者时,力之胜劣,相知亦尔。
云何择灭?
答:诸灭是离系。
云何非择灭?
答:诸灭非离系。
云何无常灭?
答:诸行散坏、破没、亡退,是谓无常灭。
非择灭、无常灭,何差别?
答:非择灭者:不由择力解脱疫疠、灾横、愁恼种种魔事,行世苦法,非于贪欲调伏、断越。
无常灭者:诸行散坏、破没、亡退。
是谓二灭差别。
如契经说:「有二涅盘界,谓:有余依涅盘界,及无余依涅盘界。」
云何有余依涅盘界?
答:若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犹存。大种造色,相续未断。依五根身,心相续转。有余依故,诸结永尽。得获触证。名有余依涅盘界。
云何无余依涅盘界?
答:即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已灭。大种造色,相续已断。依五根身,心不复转。无余依故,诸结永尽。名无余依涅盘界。
涅盘当言:学耶?无学耶?非学非无学耶?
答:涅盘应言「非学非无学」。
有作是说:涅盘——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
云何学?谓学得诸结断,得获触证。
云何无学?谓无学得诸结断,得获触证。
云何非学非无学?谓有漏得诸结断,得获触证。
于此义中,涅盘但应言「非学非无学」。
而汝说:「涅盘——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耶?
答:如是。
汝何所欲?诸先以世俗道,永断欲贪、瞋恚得,非学非无学离系得,彼于四谛未得现观,修习现观,得现观已,证不还果,转成学耶?
答:如是。
又!何所欲?「诸先以世俗道,永断欲贪、瞋恚得,非学非无学离系得,后证不还果时,即彼离系,应转成学。」
若彼今时转成学者,先应是学,体常住故。
未证不还果,未有「学得」,已名为学,不应正理。
汝何所欲?阿罗汉向,学诸结断,证阿罗汉果,彼转成无学耶?
答:如是。
又!汝何所欲?「阿罗汉向,学诸结断,证阿罗汉果时,即彼结断,应转成无学。」
若彼今时成无学者,先应是无学,体常住故。
未证阿罗汉果,无「无学得」,已名无学,不应正理。
汝何所欲?诸阿罗汉,无学结断,退阿罗汉果时,彼转成学耶?
答:如是。
又!何所欲?「诸阿罗汉,无学结断,退阿罗汉果时,即彼结断,应转成学。」
若彼今时,转成学者,先应是学,体常住故。
未退阿罗汉果,无有「学得」,已名为学,不应正理。
复次!涅盘不应——先是非学非无学后转成学,先是学后转成无学,先是无学复转成学。
又!涅盘不应——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
若如是者,应成二分。诸法不决定故,应有杂乱。是则不应施设诸法性相决定。
佛亦不说涅盘——有学、有无学性。以涅盘恒是「非学非无学」,诸法决定,无有杂乱,恒住自性,不舍自性;涅盘常住,无有变易。是故涅盘但应言:「非学非无学」。
如契经说:彼成就无学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
云何无学戒蕴?
答:无学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
云何无学定蕴?
答:无学三三摩地。谓:空、无愿、无相。
云何无学慧蕴?
答:无学正见、智。
云何无学解脱蕴?
答:无学作意相应心——已胜解、今胜解、当胜解。
云何无学解脱智见蕴?
答:尽智、无生智。
无学慧蕴与解脱智见蕴,有何差别?
答:——无学苦、集智,——是无学慧蕴;无学灭、道智,是无学解脱智见蕴。
复次!无学苦、集、灭智,是无学慧蕴;无学道智,——是无学解脱智见蕴。
复次!无学苦、集、道智,是无学慧蕴;无学灭智,——是无学解脱智见蕴。
是谓差别。
如世尊说:『苾刍!当知唯一究竟,无别究竟。』
此中何法名究竟耶?
答:世尊或时于道,说究竟声;或时于断,说究竟声。
于「道」说「究竟」声者:
如世尊说:
『一类聪慢者 不能知究竟
彼不证道故 不调伏而死』
于「断」说「究竟声」者:
如世尊说:
『已到究竟者 无怖无疑悔
永拔有箭故 彼住后边身
此是最究竟 无上寂静迹
清净不死迹 诸相皆尽故』
又!契经说:有一梵志名数目连来诣佛所,请问佛曰:『乔答摩尊!教授、教诫诸苾刍等,彼受教已,皆能证得最极究竟涅盘界不?』世尊告曰:『此事不定;一类能证,一类不能。』
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诸外道,虽同施设断知诸取,而彼不能具足施设。谓:但施设断知——欲取、见取、戒取,非我语取。』
此有何义?
有作是说:此是世尊率尔说法。
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世尊说法,非全无因,或少因故。
复有说者:此言显彼少分断者。
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异生亦有「能断少分我语取」故。
然佛世尊为天人等无量大众广说法要,无倒开示,令随类解。
有诸外道——窃闻佛说蕴、界、处盖,念住乃至觉支等名,或有具足,或不具足。
是诸外道——若有得闻欲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设断知欲取。」
若有得闻见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设断知见取。」
若有得闻戒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设断知戒取。」
如多苾刍集在一处,有诸外道来作是言:「如乔答摩为诸弟子宣说法要,谓作是说:『汝等苾刍,应断五盖,如是五盖,能染污心,令慧力劣,损害觉分,障碍涅盘;于四念住,应善住心;于七觉支,应勤修习。』我等亦能为诸弟子说此法要。则乔答摩所说法要与我何别?而今汝等独归彼耶?」
然彼外道,尚不能识五盖名相,况能了达——住四念住、修七觉支?然窃佛语,故作是说。
施设断取,应知亦然。
又!如外道摩健地迦,不了自身众病所集,刹那不住苦、空、非我,来诣佛所,鼓腹而言:「吾今此身既无诸病,应知即是究竟涅盘。」
彼尚不知无病名相,况能了达究竟涅盘?然窃佛语,故作是说。
施设断取,应知亦然。
何缘外道但有施设断知三取,非「我语取」。
答:彼于长夜执有真实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彼既执有真实我等,宁肯施设断我语取,说同施设断知诸取!
斯有何义?
答:是佛世尊,随彼言说。
如世尊说:「彼诸外道,施设实有——有情断坏。」
然依胜义,无实有情;但随彼言,而作是说。此亦如是,故无有过。
如契经说:有二遍知,谓:智遍知及断遍知。
云何智遍知?
答:诸智、见、明、觉现观。是谓智遍知。
云何断遍知?
答:诸贪永断,瞋、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是谓断遍知。
世尊或时于「智」,说遍知声;或时于「断」,说遍知声。
于「智」说「遍知」声者:
如伽他说:
儒童贤寂静 能益诸世间
有智能遍知 贪爱生众苦
有智言应作 不作不应言
智者应遍知 有言无作者
于「断」说「遍知」声者:
如契经说:佛告苾刍,当为汝说,所遍知法,遍知自性,能遍知者。
所遍知法:谓五取蕴。
遍知自性:谓贪永断,瞋、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
能遍知者:谓阿罗汉诸漏永尽。
不执「如来死后有」……等不应记法,诸归依佛者,何所归依?
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名为佛陀。归依彼所有无学成菩提法,名归依佛。
诸归依法者,何所归依?
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名为达磨。归依如是爱尽离灭涅盘,名归依法。
诸归依僧者,何所归依?
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名为僧伽。归依彼所有学、无学成僧伽法,名归依僧。
杂蕴第一中无惭纳息第五
黑白二根心 掉悔惛睡梦
盖无明不共 此章愿具说
云何无惭?
答:诸无惭、无所惭、无异惭,无羞、无所羞、无异羞,无敬、无敬性,无自在、无自在性。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谓无惭。
云何无愧?
答:诸无愧、无所愧、无异愧,无耻、无所耻、无异耻。于诸罪中不怖、不畏、不见怖畏,是谓无愧。
无惭、无愧有何差别?
答: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如是差别。
云何惭?
答:诸有惭、有所惭、有异惭,有羞、有所羞,有异羞,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谓惭。
云何愧?
答:诸有愧、有所愧、有异愧,有耻、有所耻、有异耻。于诸罪中有怖、有畏、深见怖畏,是谓愧。
惭、愧,何差别?
答: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惭;于诸罪中深见怖畏,是愧。如是差别。
云何增上不善根?
答:诸不善根,能断善根,及离欲染时,最初所舍。
云何微俱行不善根?
答:诸不善根,离欲染时,最后所舍。由舍彼故,名离欲染。
云何欲界增上善根?
答:菩萨入正性离生时,所得欲界现观边世俗智,及如来得尽智时,所得欲界无贪、无瞋、无痴善根。
云何微俱行善根?
答:断善根时,最后所舍,由舍彼故,名断善根。
诸心过去,彼心变坏耶?
答:诸心过去,彼心皆变坏。
有心变坏,彼心非过去。谓:未来、现在贪、瞋相应心。
如世尊说:「汝等苾刍!设被怨贼,锯解汝身,或诸支节;汝等于彼,心勿变坏,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心变坏,及出恶言,于自所求,深为障碍。」
又!世尊说:「汝等苾刍!于妙欲境,不应发起,变坏之心。」
诸心染着,彼心变坏耶?
答:诸心染着,彼心皆变坏。
有心变坏,彼心非染着。谓:过去贪不相应心,及未来、现在瞋相应心。
如世尊说:「汝等苾刍!设被怨贼……广说乃至……于自所求,深为障碍。」
云何掉举?
答:诸心不寂静、不止息、轻躁、掉举。心躁动性,是谓掉举。
云何恶作?
答:诸心燋灼、懊变、恶作。心追悔性,是谓恶作。
诸心有掉举,彼心恶作相应耶?
答:应作四句。
有心有掉举,非恶作相应。谓:无恶作心有躁动性。
有心有恶作,非掉举相应。谓:无染污心有追悔性。
有心有掉举,亦恶作相应。谓:染污心有追悔性。
有心无掉举,亦非恶作相应。谓:除前相。
云何惛沈?
答:诸身重性、心重性,身不调柔、心不调柔,身?瞢、心?瞢,身愦闷、心愦闷;心惛重性,是谓惛沈。
云何睡眠?
答:诸心睡眠,惛微而转;心昧略性,是谓睡眠。
诸心有惛沈,彼心睡眠相应耶?
答:应作四句。
有心有惛沈,非睡眠相应。谓:无睡眠心有惛沈性。
有心有睡眠,非惛沈相应。谓:无染污心有睡眠性。
有心有惛沈,亦睡眠相应。谓:染污心有睡眠性。
有心无惛沈,亦非睡眠相应。谓:除前相。
睡眠当言——善耶?不善耶?无记耶?
答:睡眠应言——或善,或不善,或无记。
云何善?谓善心睡眠,惛微而转。心昧略性。
云何不善?谓不善心睡眠,惛微而转。心昧略性。
云何无记?谓无记心睡眠,惛微而转。心昧略性。
梦中当言——福增长耶?非福增长耶?非福非非福增长耶?
答:梦中应言——或福增长,或非福增长,或非福非非福增长。
福增长者:如有梦中布施、作福、受持斋戒,或余——随一福,相续转。
非福增长者:如有梦中害生命、不与取、欲邪行、故妄语、饮诸酒,或余——随一非福,相续转。
非福非非福增长者:如有梦中非福非非福相续转。
梦名何法?
答:诸睡眠时心心所法于所缘转。彼觉已,随忆,能为他说:「我已梦见如是、如是事。」是谓梦。
如契经说:「有五盖」。
为五盖摄诸盖?为诸盖摄五盖?
答:诸盖摄五盖,非五盖摄诸盖。
不摄何等?谓:无明盖。
如世尊说:
『无明盖所覆 爱结所系缚
愚智俱感得 如是有识身』
诸盖,彼覆耶?
答:应作四句。
有盖非覆。谓:过去、未来五盖。
有覆非盖。谓:除五盖,诸余烦恼现在前。
有盖亦覆。谓:五盖随一现在前。
有非盖非覆。谓:除前相。
诸欲界系无明随眠,彼一切不善耶?
答:诸不善无明随眠,皆欲界系。
有欲界系无明随眠,非不善。谓:欲界系有身见、边执见相应无明。
诸色、无色界系无明随眠,彼一切无记耶?
答:诸色、无色界系无明随眠,皆是无记。
有无记无明随眠。非色、无色界系。谓:欲界系有身见、边执见相应无明。
诸见苦、集所断无明随眠,彼皆是遍行耶?
答:诸是遍行无明随眠,皆见苦集所断。
有见苦、集所断无明随眠,非遍行。谓:见苦、集所断非遍行随眠相应无明。
诸见灭、道所断无明随眠,彼皆非遍行耶?
答:诸见灭、道所断无明随眠,皆非遍行。
有非遍行无明随眠,非见灭、道所断。谓:见苦、集所断非遍行随眠相应无明。
云何不共无明随眠?
答:诸无明——于苦不了,于集、灭、道不了。
云何不共掉举缠?
答:无不共掉举缠。
杂蕴第一中相纳息第六
二三相同异 老死无常强
三相一刹那 此章愿具说
色法生、住、老、无常,当言色耶?非色耶?
答:应言非色。
非色法生、住、老、无常,当言非色耶?色耶?
答:应言非色。
有见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有见耶?无见耶?
答:应言无见。
无见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见耶?有见耶?
答:应言无见。
有对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有对耶?无对耶?
答:应言无对。
无对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对耶?有对耶?
答:应言无对。
有漏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有漏耶?无漏耶?
答:应言有漏。
无漏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漏耶?有漏耶?
答:应言无漏。
有为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有为耶?无为耶?
答:应言有为。
无为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为耶?有为耶?
答:应言无为法无「生、住、老、无常」。
过去法——生、住、老、无常,当言过去耶?未来、现在耶?
答:应言过去。
未来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未来耶?过去、现在耶?
答:应言未来。
现在法——生、住、老、无常,当言现在耶?过去、未来耶?
答:应言现在。
善法——生、住、老、无常,当言善耶?不善、无记耶?
答:应言善
不善法——生、住、老、无常,当言不善耶?善、无记耶?
答:应言不善。
无记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记耶?善、不善耶?
答:应言无记。
欲界系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欲界系耶?色、无色界系耶?
答:应言欲界系。
色界系法——生、住、老、无常,当言色界系耶?欲、无色界系耶?
答:应言色界系。
无色界系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色界系耶?欲、色界系耶?
答:应言无色界系。
学法——生、住、老、无常,当言学耶?无学、非学非无学耶?
答:应言学。
无学法——生、住、老、无常,当言无学耶?学、非学非无学耶?
答:应言无学。
非学非无学法——生、住、老、无常,当言非学非无学耶?学、无学耶?
答:应言非学非无学。
见所断法——生、住、老、无常,当言见所断耶?修所断、不断耶?
答:应言见所断。
修所断法——生、住、老、无常,当言修所断耶?见所断、不断耶?
答:应言修所断。
不断法——生、住、老、无常,当言不断耶?见、修所断耶?
答:应言不断。
云何老?
答:诸行向背、熟变相。是谓老。
云何死?
答: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众同分,移转坏没,舍寿、?、命根,灭弃诸蕴,身殒丧。是谓死。
云何无常?
答:诸行散坏、破没、亡退。是谓无常。
死、无常,何差别?
答:诸死是无常,有无常非死。谓:除死,余行灭。
业力强耶?无常力强耶?
答:业力强,非无常力。
有作是说:无常力强,非业力。所以者何?业亦无常故。
于此义中:业力强,非无常力。所以者何?业能灭三世行,无常唯灭现在行故。
如世尊说:「有三有为之有为相,有为之起,亦可了知,尽及住异,亦可了知。」
一刹那中云何起?
答:生。
云何尽?
答:无常。
云何住、异?
答:老。
杂蕴第一中无义纳息第七
无义念无相 知法轮漏尽
多欲足满养 此章愿具说
如世尊说:
『修诸余苦行 当知无义俱
彼不获利安 如陆挥船棹』
何故世尊作如是说?修余苦行,无义俱耶?
答:彼行趣死、近死、至死,非如是苦行能超越死故。
又!世尊说:「结跏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
云何名「住对面念」耶?
答:修观行者:系念眉间,或观青淤,或观膖胀,或观脓烂,或观破坏,或观异赤,或观被食,或观分离,或观白骨,或观骨琐,此等名为住对面念。
又!世尊说:「大目干连!底沙梵天不说第六无相住者耶!」
云何名「第六无相住者」耶?
答:随信行、随法行,名为第六无相住者。所以者何?此二无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设在此、在彼。若苦法智忍、若苦法智……广说乃至……若道类智忍。以此无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设在此、在彼,故名第六无相住者。
如契经说:「佛转法轮,憍陈那……等苾刍见法。地神药叉举声遍告:『世尊今在婆罗痆斯仙人鹿苑三转法轮,具十二相。』」
为彼地神有正智见,知「佛转法轮、苾刍见法」不?
答:无。
彼云何知?
答:信世尊故。谓:佛起世俗心——「我转法轮,苾刍见法」,由是彼知。
或佛告他——「我转法轮,苾刍见法」故。彼得闻。
或从大德天仙所闻。
或彼尊者憍陈那等起世俗心——「佛转法轮,我等见法」。由是彼知。
或彼告他,地神得闻。
又!契经说:「有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三十三天数数云集善法堂中,称说某处有某尊者,或彼弟子,剃除须发,被服袈裟,正信出家,勤修圣道。诸漏已尽,证得无漏,心慧解脱。于现法中,能自通达,证具足住。又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为彼诸天有正智见,知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尽不?
答:无。
彼云何知?
答:信世尊故。谓:佛起世俗心——「是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由是彼知。
或佛告他——「是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故彼得闻。
或从大德天仙所闻。
或彼尊者起世俗心——「我已漏尽得阿罗汉。」由是彼知。
或彼告他,诸天得闻。
如契经说:「摩揭陀国诸辅佐臣,或是化法调伏,或是法随法行。」
云何彼名化法调伏?云何彼名法随法行?
答:若在天中而见法者,名化法调伏;若在人中而见法者,名法随法行。
复次!若不受持戒而见法者,名化法调伏;若受持戒而见法者,名法随法行。
云何多欲?
答:诸欲、已欲、当欲,是谓多欲。
云何不喜足?
答:诸不喜、不等喜、不遍喜、不已喜、不当喜,是谓不喜足。
多欲、不喜足,何差别?
答:于未得可爱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床座、医药,及余资具,诸希、求、寻、索、思慕、方便,是谓多欲。
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床座、医药,及余资具,诸复希、复欲、复乐、复求,是谓不喜足。
如是差别。
云何少欲?
答:诸不欲、不已欲、不当欲,是谓少欲。
云何喜足?
答:诸喜、等喜、遍喜、已喜、当喜,是谓喜足。
少欲、喜足,何差别?
答:于未得可爱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床座、医药,及余资具,诸不希、不求、不寻、不索、不思慕、不方便,是谓少欲。
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床座、医药,及余资具。诸不复希、不复欲、不复乐、不复求,是谓喜足。
如是差别。
云何难满?
答:诸重食、重噉、多食、多噉、大食、大噉,非少能济。是谓难满。
云何难养?
答:诸饕餮、极饕餮。耽、极耽。嗜、极嗜。好咀嚼、好甞啜。选择而食、选择而噉,非趣能济。是谓难养。
难满、难养,有何差别?
答:即前所说,是谓差别。
云何易满?
答:诸不重食、不重噉,不多食、不多噉,不大食、不大噉,少便能济。是谓易满。
云何易养?
答:诸不饕餮、不极饕餮,不耽、不极耽,不嗜、不极嗜,不好咀嚼、不好甞啜,不选择而食、不选择而噉,趣得便济。是谓易养。
易满、易养,有何差别?
答:即前所说,是谓差别。
杂蕴第一中思纳息第八
思寻掉等别 愚知憍慢害
多行根性邪 此章愿具说
云何思?
答:诸思、等思、增思,思性、思类——心行、意业。是谓思。
云何虑?
答:诸虑、等虑、增虑,称量、筹度、观察。是谓虑。
思、虑,何差别?
答:思者,业;虑者,慧。是谓差别。
云何寻?
答:诸心寻求、辩了、显示、推度、构画。分别性、分别类。是谓寻。
云何伺?
答:诸心伺察、随行、随转、随流、随属。是谓伺。
寻、伺,何差别?
答:心麁性,名寻;心细性,名伺。是谓差别。
云何掉举?
答:诸心不寂静、不止息,躁动、掉举,心躁动性。是谓掉举。
云何心乱?
答:诸心散乱,流荡不住,非一境性。是谓心乱。
掉举、心乱,有何差别?
答:不寂静相,名掉举;非一境相,名心乱。是谓差别。
云何无明?
答:三界无智。
云何不正知?
答:非理所引慧。
汝说「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耶?
答:如是。
汝何所欲?诸有正知而妄语者,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语耶?
答:如是。
又!何所欲?无「有正知而妄语」耶?
答:不尔。
应听我语。
若言:「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诸有正知而妄语,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语」者;则应说:「无有正知而妄语」。
若不说:「无有正知而妄语」者;则不应言:「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诸有正知而妄语,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语。」
作如是说,俱不应理。
应诘彼言:
诸无明皆不正知相应耶?
答:如是。
汝何所欲?诸有正知而妄语者,皆无明趣,无明所缠,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语耶?
答:如是。
又!何所欲?无「有正知而妄语」耶?
答:不尔。
应听我说:
若言:「一切无明皆不正知相应。诸有正知而妄语,皆无明趣,无明所缠,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语」者;则应说:「无有正知而妄语。」
若不说:「无有正知而妄语者」;则不应言:「一切无明皆不正知相应。诸有正知而妄语,皆无明趣,无明所缠,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语。」
作如是说,亦俱不应理。
云何憍?
答:诸憍,醉、极醉,闷、极闷。心傲逸,心自取,是谓憍。
云何慢?
答:诸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是谓慢。
憍、慢,何差别?
答:若不方他,染着自法,心傲逸相,名憍。
若方于他,——自举恃相,名慢。
是谓差别。
若起增上慢——我「见苦是苦」,或「见集是集」,此何所缘?
答:如有一类,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缘,得谛顺忍——苦现观边者:于苦忍乐,显了是苦。集现观边者:于集忍乐,显了是集。
彼由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间不作意故,见疑不行,设行不觉,便作是念:我「于苦,见是苦」,或「于集,见是集」。
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缘苦,或即缘集。
若起增上慢——「我见灭是灭」,或「见道是道」,此何所缘?
答:如有一类,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缘,得谛顺忍——灭现观边者:于灭忍乐,显了是灭。道现观边者:于道忍乐,显了是道。
彼由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间不作意故,见疑不行,设行不觉,便作是念:我「于灭,见是灭」,或「于道,见是道」。
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缘彼心、心所法。
若起增上慢——「我生已尽」,此何所缘?
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我生已尽。」
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缘「生」。
若起增上慢——「我梵行已立」,此何所缘?
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我梵行已立。」
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缘彼心、心所法。
若起增上慢——「我所作已办」,此何所缘?
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我已断随眠,已害烦恼,已吐结,已尽漏,所作已办。」
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缘彼心、心所法。
若起增上慢——「我不受后有」,此何所缘?
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缘有。
云何自谓卑而起慢耶?
答:如有一类,见他胜己——种姓、族类、财位、技艺及田宅等,作是念言:「彼少胜我,我少劣彼。」然劣于他多百千倍。
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是名「自谓卑而起慢」。
如契经说:若起欲寻、恚寻、害寻,或自害、或害他、或俱害。
云何欲寻自害?
答:如有一类,起贪缠故,身劳心劳、身烧心烧、身热心热、身燋心燋;复由此缘,当受长夜——非爱、非乐、非憙、非悦诸异熟果。如是自害。
云何欲寻害他?
答:如有一类,起贪缠故,观视他妻;彼夫见已,心生瞋忿、结恨、愁恼。如是害他。
云何欲寻俱害?
答:如有一类,起贪缠故,污夺他妻;彼夫觉已,遂于其妻及于其人——打、缚、断命,或夺财宝。如是俱害。
云何恚寻自害?
答:如有一类,起瞋缠故,身劳心劳、身烧心烧、身热心热、身燋心燋;复由此缘,当受长夜——非爱、非乐、非憙、非悦诸异熟果。如是自害。
云何恚寻害他?
答:如有一类,起瞋缠故,断害他命。如是害他。
云何恚寻俱害?
答:如有一类,起瞋缠故,断害他命;亦复被他断害其命。如是俱害。
云何害寻自害?
答:如有一类,起害缠故,身劳心劳、身烧心烧、身热心热、身燋心燋;复由此缘,当受长夜——非爱、非乐、非憙、非悦诸异熟果。如是自害。
云何害寻害他?
答:如有一类,起害缠故,打、缚于他。如是害他。
云何害寻俱害?
答:如有一类,起害缠故,打、缚于他;亦复被他之所打、缚。如是俱害。
智多耶?境多耶?
答:境多,非智。
所以者何?智亦境故。
智多耶?识多耶?
答:识多,非智。
所以者何?诸智皆识相应,非诸识皆智相应;忍相应识,非智相应故。
有漏行多耶?无漏行多耶?
答:有漏行多,非无漏行。
所以者何?有漏行摄十处,二处少分,无漏行唯摄二处少分故。
云何行圆满?
答:无学——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
云何护圆满?
答:无学——根律仪。
云何异生性?
答:若于圣法、圣暖、圣见、圣忍、圣欲、圣慧,诸非得、已非得、当非得,是谓异生性。
此异生性,当言善耶?不善耶?无记耶?
答:应言无记。
何故异生性非善耶?
答:善法或由加行故得,或由余缘故得。无设加行,求作异生。
又!断善时,善法皆舍,得诸善法不成就性;若异生性是善性者,断善根者应非异生。
何故异生性非不善耶?
答:离欲染时,不善皆舍,得不善法不成就性;若异生性是不善者,诸异生离欲染,应非异生。
此异生性当言欲界系耶?色界系耶?无色界系耶?
答:应言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
何故异生性非唯欲界系耶?
答:欲界没生无色界时,欲界法皆舍,得欲界法不成就性;若异生性唯欲界系者,诸异生欲界没生无色界,应非异生。
何故异生性非唯色界系耶?
答:色界没生无色界时,色界法皆舍,得色界法不成就性;若异生性唯色界系者,诸异生色界没生无色界,应非异生。
何故异生性非唯无色界系耶?
答:入正性离生,先现观欲界苦,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圣道起,先办欲界事,后合办色、无色界事。是故异生性非唯无色界系。
此异生性当言见所断耶?修所断耶?
答:应言修所断。
何故异生性非见所断耶?
答:见所断法皆染污,异生性不染污故。
又!世第一法正灭,苦法智忍正生,尔时舍三界异生性,得彼不成就性;非于尔时见所断法而有舍故。
异生性名何法?
答:三界不染污心不相应行。
诸法邪见相应,彼法邪思惟相应耶?
答:应作四句。
有法邪见相应,非邪思惟。谓:邪见相应邪思惟,及余邪思惟不相应邪见相应法。
有法邪思惟相应,非邪见。谓:邪思惟相应邪见,及余邪见不相应邪思惟相应法。
有法邪见相应,亦邪思惟。谓:除邪见相应邪思惟,及除邪思惟相应邪见,诸余邪见、邪思惟相应法。
有法非邪见相应,亦非邪思惟。谓:邪见不相应邪思惟。邪思惟不相应邪见。及诸余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
诸法邪见相应,彼法邪精进相应耶?
答:应作四句。
有法邪见相应,非邪精进。谓:邪见相应邪精进。
有法邪精进相应,非邪见。谓:邪见及余邪见不相应邪精进相应法。
有法邪见相应,亦邪精进。谓:除邪见相应邪精进,诸余邪见相应法。
有法非邪见相应,亦非邪精进。谓:邪见不相应邪精进,及诸余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
如以邪见对邪精进;以邪见对邪念、邪定,亦尔。
如以邪见对邪精进、邪念、邪定;以邪思惟对邪精进、邪念、邪定,亦尔。
诸法邪精进相应,彼法邪念相应耶?
答:应作四句。
有法邪精进相应,非邪念。谓:邪念。
有法邪念相应,非邪精进。谓:邪精进。
有法邪精进相应,亦邪念。谓:邪精进、邪念相应法。
有法非邪精进相应,亦非邪念。谓:诸余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
如以邪精进对邪念;以邪精进对邪定,亦尔。
如以邪精进对邪念、邪定;以邪念对邪定,亦尔。
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