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入第五十卷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初、来意者,前品明称果之因,此品辨如因之果。体虽平等,不坏二相,先因后果,义次第故。亦为答前不思议品出现念故,答第二会所行问故。会释如前。
二、释名者,如来是有法之人,即三身、十身之通称。出现是依人之法,果用、化用之总名。
如来虽见上文对出现故重辨十身,十身皆有出现之义,而今且寄三身以明。然来即出现,为分人法晓喻分明,故重辨之。若依法身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理常现,名为出现。故下文云普现一切而无所现,又云体性平等不增不减等。若依报身,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本性功德一时顿显,名为出现。故下文云如来成正觉时,于一切义无所疑惑,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等。若依化身,则乘萨婆若乘来化众生,故曰如来。即应机大用一时出现,故偈文云以本愿力现佛身,令见如来大神变,又云随其势力于菩提树下以种种身成正觉等。今以新佛旧成曾无二体,新成旧佛法报似分,无不应时故即真而应,应随性起故即应而真,三佛圆融十身无碍,故辨应现即显真成,是以晋经名性起品。性字虽是义加,未爽通理,以应虽从缘不违性故,无不从此法界流故,以净夺染性即起故,若离于缘性叵说故。下加性起菩萨表所说故,妄虽即性不顺性故。
今以起义多含,直云出现,从性从因,从真从感,皆出现故。
若言唯辨应身出现,非唯失前性因二义,亦未足显深,何能融前差别之果?
若以来为现义,如来即出现,持业释也。若分人法三身,皆如来之出现,拣余出故。
第三宗趣,即以平等出现为宗,融差别果而为其趣。
四正释文,文为七分。初加,分二:初毫光加请主。文三:初光中有十义束,为三:初一出处,次一名体,余八业用。
初光出处。
尔时,世尊从眉间。
眉间放者,表证中道,离有无二边故;表无住道,离真应二边故。
白毫相中。
白毫者,表所出现性无垢故,能诠出现诸教本故。
△二、辨光名体。
放大光明,名:如来出现。
如所说故。后有八段,皆是光业。
△三、眷属光即是因业。
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只光明以为眷属。
总摄诸法皆此生故。
△四舒业。
其光普照十方尽虗空法界一切世界,右绕十帀。
△五敬业。
显现如来,无量自在。
△六觉业。
觉悟无数诸菩萨众,震动一切十方世界。
△七、止业。
除灭一切诸恶道苦。
△八降伏业。
映蔽一切,诸魔宫殿。
△九、示现业。
显示一切诸佛如来(至)及以一切道场众会。
△十卷业。
作是事已,而来右绕,菩萨众会。
△二、正明加相
入如来性起,妙德菩萨顶。
所以偏加此菩萨者,如名所显故。性有二义:一、种性义,因所起故;二、法性义,若真若应皆此生故。亦有释云:性起妙德即是文殊说此法门加性起称。作此释者无违大理,以文殊大智为能显,普贤法界为所显,共成遮那之出现故,亦是解行满故佛出现也。从顶入者是加持相,妙智之极方能显故。
△三、加益二:初、大众同欣,知法将被。
时此道场一切大众(至)必当演说甚深大法。
△二、妙德领旨,知佛世尊令求说主二:初、长行身心致敬。
尔时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至)一心向佛而说颂言。
跽者,跪也。
△二、偈颂赞请。十偈分二:初、五偈赞二:初、一总赞申敬。
正觉功德大智出(至)是故我今恭敬礼。
△二有四偈别赞。
已升无相境界岸(至)与一切佛同其性。
初三赞果,后一赞因。
△二、偈请五:初一、自叙得益,即是领旨。
导师放此大光明(至)而复还来入我身。
△二、有一偈领众意请。
决定法中能善学(至)是故我令请法王。
△三、有一偈叹众堪闻:
令此众会皆清净(至)如是贤胜咸来集。
△四、有一偈叙佛令请。
利益世间尊导师(至)令我问于无上法。
△五有一偈正求法主。
谁于大仙深境界(至)世间尊导愿显示。
已领佛意,故不请佛。
△二、口光加说主者,示所请故。文中有三:初、光亦十:初、出处。
尔时如来,即于口中。
口中放者,表教道传通故。
△二光名
放大光明,名:无碍无畏。
令得无碍辩,不畏大众及深理故。
△三、因业。
百千亿阿,僧只光明,以为眷属。
△四舒业。
普照十方尽虗空等法界一切世界。右绕十帀。
△五敬业。
显现如来,种种自在。
△六觉业。
开悟无量诸菩萨众,震动一切十方世界。
△七、止业。
除灭一切诸恶道苦。
△八降伏业。
映蔽一切,诸魔宫殿。
△九、示现业。
显示一切诸佛如来(至)及以一切道场众会。
△十卷业。
作是事已,而来右绕,菩萨众会。
△二、正明加相
入普贤菩萨摩诃萨口。
光入口者,教以口传故,如佛说故。加普贤者,是普贤行之果故,所证法界由理显故。
△三明得益
其光入已普贤菩萨身(至)唯除如来师子之座。
唯除如来,拣师资故。
△二、本分二:初、征事而问。
尔时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至)世莫能知是何瑞相。
△二、引例以答,答即是本。
普贤菩萨摩诃萨言(至)今现此相,当说其法。
△三、表瑞证成。
说是语时,一切大地悉皆震动。
显说希奇,才闻其名,已有征故。大地动者,大法将显,大惑将倾故。
出生无量问法光明。
出问法光者,冥加智慧助发请故。
△三、请分二:初、长行四:初、总举法请。
时性起妙德菩萨(至)出现之法愿为我说。
△二、叹众堪闻。
佛子!此诸无量百千亿(至)无量功德皆已来集。
△三、叹说主具德别叹十事。
佛子!汝已曾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所承事供养。
供多佛,必曾闻故。
成就菩萨最上妙行。
成妙行曾已修故。
于三昧门,皆得自在。
定自在有所依故。
入一切佛祕密之处。
亲证入故。
知诸佛法。
知教道故。
断众疑惑。
除他疑故。
为诸如来,神力所加。
上力加故。
知众生根。
审相器故。
随其所乐,为说真实,解脱之法。
能随说故。
随顺佛智,演说佛法,列于彼岸。
顺智到岸,得意深故。后总结十德。
有如是等无量功德。
既有说德,堪宜说故。
△四、标章别请。
善哉!
初句赞善蹑前三段,次别十事以显无尽。
佛子!愿说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之法。
此是总相,总集多缘,成出现法,法含持轨,余九是别。
身相。言音。心意。
即三业祕密。
境界
即智之所缘,亦分齐境。
所行之行。
依境修行,通因通果。
成道
成菩提道。
转法
既成菩提,心转法轮。
乃至示现入般涅盘。
应成菩提,必示涅盘。
见闻亲近,所生善根。
若存若亡,见闻皆益。备斯九事,一化始终。有云:初一所依之法,余九能依之德。亦有斯理。
如是等事,愿皆为说。
即结请也。
△二、偈请。十偈分三:初一、赞德标请,颂前三段。
时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至)向普贤菩萨而说颂曰。
善哉无碍大智慧(至)佛子闻已皆欣庆。
△第二、有四偈举法别请,颂前第四段。
菩萨云何随顺入(至)有何等利愿宣说。
△三、有五偈叹德劝请,通颂后三段。于中有四:初、总赞以请。
此诸菩萨皆合掌(至)净众生有愿为说。
△二有二偈劝说之方。
愿以因缘及譬喻(至)示佛菩提亦如彼。
以法深难领,故请说因喻。
△三、有一偈半叹众堪闻:
十方千万诸佛土(至)于微妙义生渴仰。
△四、有半偈结请所说。
愿以净心具开演,如来出现广大法。
净心显说无过,具演文义周圆。
△四、说分。大分为二:初、别答十问。十段各有长行及与偈颂,一一具十。今初,答出现之法。长行二:初、标告叹深。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至)佛子!此处不可思议。
△二、随义别显三:初、法说广酬前因缘三:初、标。
所谓如来、应、正等觉,以无量法而得出现。
总标多因,成出现果。
△二、释二:初、征以总释。
何以故?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而得成就。
缘约能成之缘,事即所成因体。上反释,下顺释。
以十无量百千阿僧只事而得成就。
向言无量,乃是总相。今此明有十个无量,以显无尽。理实则有百千阿僧只数无量,此十无量皆徧十喻。言百千者,古人云:以十无量入中十喻,已成一百。以后结中十句,一一结前百门为千,其中更有别义,方成无量。今以下别列十门之中,门门皆云以无量因,则不俟相入。是知百千之言,但是数之总称耳。
△二、征数别明。
何等为十?所谓过去(至)一切众生菩提心所成故。
一、始发大心,誓期出现故。此心何相?
过去无量清净殊胜志乐所成故。
二、明上求胜志。
过去无量救护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所成故。
三、明下化慈悲。
过去无量相续行愿所成故。
四行以续愿,此行谓何?
过去无量修诸福智,心无厌足所成故。
五、明不出福智。
过去无量供养诸佛,教化众生所成故。
六,别显福严。
过去无量智慧方便清净道所成故。
七,别明智严。
过去无量清净功德藏所成故。
八,净前功德。
过去无量庄严道智所成故。
九、严前智慧,所谓方便道、教道、证道、无住道、正道、助道、一道、二道等,皆庄严故。
过去无量通达法义所成故。
十、穷究法源真实智故。
△三、结。
佛子!如是无量阿僧只法门圆满成于如来。
既皆过,即积因多法圆满,令二利果一时出现,故出现言通真通应。
△二、喻明深广双酬因喻。十喻分十,每喻各三,谓喻、合、结。喻酬譬喻,合酬因缘,故云非以一缘一事而得出现。又前法说多约往因,此中合文多约现缘。今初,大千兴造喻也。此喻为总,总喻众缘以成出现,故经云以无量缘等。下说云雨,皆此所霔。文中分三:初、喻四:初、总辨多缘。
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非以一事而得成就。
上反下顺。
以无量缘。
缘即因缘,如众生业及风雨等。
无量事。
事即事相,如所持水及宫殿等。
方乃得成。
△二、别显缘相。
所谓:兴布大云,降霔大雨。
先明云雨上霔,次明风轮下持。
四种风轮相续为依。其四者何(至)能持大水故。
能持者,若无此轮,雨无停处。
二名能消,能消大水故。
水若不减,碍起天宫。
三名建立,建立一切诸处所故。
水虽已减,假此成立,谓减一节水,起一重天,如严冬急流,重重冰结。
四名庄严,庄严分布咸善巧故。
虽起总处,无别庄严,故须第四。
△三、显彼因起。
如是皆由众生共业。
谓上云等,略由二因:一、众生外增上业。言共业者,谓多有情应生此界,共业同变。于中有四句,谓共中、共等。
及诸菩萨,善根所起。
二、菩萨善根。此有二意:一、约同居,谓地前菩萨;二、约能化,谓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等,便修彼因以取彼国,故有众生之类,即菩萨佛国。次显受用果。
令于其中,一切众生。
谓先成器界,后起众生依之而住,如俱舍、婆沙等辨。
各随所宜,而得受用。
谓水族众生得水受用等。又人、天、罗刹宫殿无碍,菩萨众生净秽同居。
△四、性相结成。
佛子!如是等无量因缘,乃成三千大千世界。
结前生后。
法性如是。
正结此句为总。此法性言,通于性相。余句别显性空,亦遮其妄计。
无有生者。
谓非冥性微尘等生。
无有作者。
亦非自在,梵王等作。
无有知者。
亦无神我而为能知。上三显能作空。
无有成者。
显所作空。
然彼世界而得成就。
虽能所俱空,不碍相有,故云而得成就。如是无碍,方为法性如是之义。
△二法合
如来出现亦复如是(至)成就如来无漏善根力故。
前三是因圆,后一二利果满,因圆果满佛出现故。一品之内多以依报喻正报者,非唯义类于似,实则外由内变,故令外器全似于内。是以上云皆由菩萨善根所起,众生共业之所生等,华藏品中已略开显。
如来如是成等正觉,法性如是无生无作而得成就。
略不合第三显彼所因,以次下二喻自别合故。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二、洪霔大千喻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至)唯除大千界将欲成时。
此之云雨,即前喻中兴云降雨,正喻如来出现法门,广大难知,周十方故。上喻。
△下合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至)唯除诸大菩萨心相续力。
心相续力者,若约信受如来大法,但是圆机坚种相续。能受深者,若约具受,则八地已上由得无尽陀罗尼力方能受持,乃至十地方受如来云雨说法,是以文言除大菩萨。由初义故,但拣二乘。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三、云雨无从喻。
复次,佛子!譬如众生(至)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上喻。
△下合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至)亦无所从来、无所至去。
菩萨善根如生共业感彼出现,法云法雨机感而现,非是先有一方一所从彼而来机谢而去,亦非归生旧所故体无生灭。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四、大雨难知喻。喻深果行,非心境故。
复次,佛子!譬如大云(至)乃至一滴无不明了。
上喻。
△下合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至)若欲思量心必狂乱。
古人释云:教广行大,因深果远。故非预二乘,亦不乖理。
唯除一切世间主菩萨(至)入众生心无不明了。
但是大机,即世间主,无能所行,即能知之。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五、大雨成败喻,况佛灭惑成福智德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大云(至)名为能灭能灭火灾。
即坏界之时。
有大云雨名为能起(至)名为能止能止大水。
即以水止水。
有大云雨名为能成(至)分别三千大千世界。
△二合
佛子!如来出现亦复如是(至)能起一切众生善根。
上二,灭惑成福。
有大法雨名为能止(至)能成一切智慧法宝。
此二灭障成智,即是止观双运。
有大法雨名为分别,分别一切众生心乐。
后一权智照机,若无第二则同二乘,无三同外道,无四增无明,无五非种智。此即分上总中法雨令差。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六一、雨随别喻。
复次,佛子!譬如大云雨一味水,随其所雨无量差别。
喻佛一味随诸根器,合前差别上喻。
△下合
如来出现亦复如是(至)随宜说法无量差别。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七、胜处。先成喻。文二:初、正明。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至)及余众生诸所住处。
喻佛胜缘先济之德。
△下合
佛子!如来出现亦复如是(至)有为善根诸行智慧。
△二、牒以释疑。
佛子!譬如大云雨一味水(至)随众生器而有差别。
前中先成由于业力,此中法异由于机殊,不乖第六一味之言。
△后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八、事别由因喻。喻佛成辨大事之德,亦是德殊由于智故。文中分三:初、莲华表佛,总中略无。
复次,佛子!譬如世界(至)名:如来出现功德宝庄严。
名出现者,表佛现故。而言大者,准五卷大悲经第三云:有千叶故。
徧覆水上,光照十方,一切世界。
光照十方,金色光也。
时摩醘首罗净居天等(至)有尔所佛出兴于世。
有尔所佛者,有千枚华表千佛故,故劫名贤,贤善多故,余多同此。
△二风轮起处。
佛子!尔时其中有风轮起(至)能成一切诸如意树。
即有力遥持广前第三建立风轮。
△三、结因有属。
佛子!大云所雨一味之水(至)风轮差别故世界差别。
△二、合三:初、合莲华表佛喻。
佛子!如来出现亦复如是,具足一切善根功德。
合上大水徧满。
放于无上大智光明,名不断如来种不思议智。
合生莲华,谓不断种性,如华表佛故。
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合上,光照十方。
与诸菩萨一切如来灌顶之记,当成正觉出兴于世。
合知佛当出。
△二、合风轮起处喻。
佛子!如来出现复有无上(至)殊胜寿命无有穷尽。
此十智光次第合前,所成唯果德,能成通因果,又能成即实之权,所成唯差别之德,故下结云一体等。
△三、合结因有属三:初、结因。
佛子!如来大悲一味之水(至)成就如来出现之法。
即能成之智。合上一味之水风轮不同。此轮由一节水减。一重轮生。如澄水垽。今推能成。由一味大悲故。
△二、结果。
佛子!一切如来同一体性(至)出生种种智慧光明。
即所成之大智,从一实智随权而生,合上风轮有差别故。世界差别。
△三、结缘由众生异,合上众生善根不同,兼释外疑。于中分三:初、牒前正理。
佛子!汝等应知,如来于一解脱味。
一、解脱味,即能成之水。水具二义,悲及解脱,二文影略。
出生无量,不可思议,种种功德。
种种功德,通能所二智。
△二、举外疑情。
众生念言:此是如来神力所。
然感应之道,略有三义:一、互相成,二、互相夺,三、缘成性空。而今众生以缘夺因,纯推佛力,失因缘义。
△三、如来为释。
佛子!此非如来神力所造(至)少分智慧无有是疑。
上以因夺缘,一向言非,下为说正义。
但以诸佛,威德力故,令诸众生,具佛功德。
因缘相成。
而佛如来无有分别。
复有二义:一、成上因缘,虽随众生心无分别;二、成第三义,了性空故。
无成无坏。
缘成故无成,无成故无坏。
无有作者,亦无作法。
所成既空,何有能成并能作者及作法耶?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九、四轮相依喻。况佛体用依持之德,亦广建立风之别义。文三:初、喻二:初、能持之风。
复次,佛子!如依虗空(至)何等为四?一名安住。
一时持水。
二名常住。
多时不动。
三名究竟。
与劫齐量。
四者坚固。
体性坚密。俱舍论云:假使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夺威悬击,金刚有碎,风轮无损,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彼但有一,与此不同。
△二、四轮相依。
此四风轮能持水轮(至)令三千大千世界而得安住。
准俱舍论,次上水轮厚八洛叉。洛叉,亿也。次上更有一重金轮,厚计三亿二万由旬。然其世界,或说三轮而得成就,谓风、水、金;或说五轮下加虗空,上加大地。今欲称法合成四轮,地中含金,金亦地也。
△二、合二:初、合能持四种风轮。
佛子!如来出现亦复如是(至)能持一切众生善根。
有配四摄,义则少似。既合如来出现,则成太局。今谓通四。
何等为四?所谓:普摄众生皆令欢喜大智风轮。
一、未信入者,以四摄法普皆摄取,示以正理。
建立正法,令诸众生,皆生爱乐,大智风轮。
二、已信受者建立教法。
守护一切,众生善根,大智风轮。
三、已入法者,令其成行。
是一切方便通达,无漏界大智风轮。
四、已成行者令其得果。
是为四。
△二、合四轮相依。
佛子!诸佛世尊大慈救护(至)依大方便善巧。
一、慈悲合地,能厚载故。
大方便善巧,依如来出现。
二、方便合水,曲随器故。
如来出现依,无碍慧光明。
三、出现合风,力能持故。
无碍慧光明,无有所依。
四、无碍合空,如空无碍故。故净名云:其无碍慧无若干故。文虽但取展转相依,不妨有以无若干故。若准偈中,慈悲之前更有一切佛法之言,以况树林,如是则有五重相依。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十、大千饶益喻况佛出现利世之德三:初、喻。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至)虗空众生得虗空饶益。
一切众生,各随所宜,而得受用。
△二合
如来出现亦复如是,种种饶益无量众生。
次第合前四益。
所谓见佛生欢喜者,得欢喜益。
见佛生喜,如鱼得水。
住净戒者,得净戒益。
戒如平地,万善由生。
住诸禅定,及无量者,得圣出世,大神通益。
定如宫室,得安息故。
住法门光明者得因果不坏益(至)得一切法不坏益。
慧如虗空,不可坏故。上句不坏事,下句不坏理。
是故说言,如来出现饶益一切无量众生。
△三、结。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至)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三、总结成益。结上十喻。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如来出现。
有十一句,次第各别结上十门,以九十二句结第九门,故有十一。
则知无量,知成就无量行故。
多因出现。
则知广大和,周徧十方故。
广故难受。
则知无来去,知离生住灭故。
无生故无从。
则知无行无所行,知离心意识故。
非心识故,思必狂乱。
则知无身,知如虗空故。
如空,故惑见双亡。
则知平等,知一切众生皆无我故。
平等无我,故唯一味。
则知无尽,知徧一切刹无有尽故。
由无尽故,诸乘徧化。
则知无退,知尽后际,无断绝故。
后际无断故,佛种不断。
则知无坏,知如来智,无有对故。
无对者,即无碍慧。
则知无二知,平等观察为无为故。
为无为平等观者,即摄三轮归无碍慧。
则知一切众生皆得饶益,本愿回向自在满足故。
本为众生,故令利益自在满足。若将一一通前十门,未为得意。
△二、偈颂三十七颂,分三:初、叹深许说二:初、叹深难量二:初、一偈总叹。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十方大雄最无上(至)功德第一超世间。
颂前标告不思议言:
△二、有十偈别叹。
十力功德无边量(至)今见如来大神变。
次第颂前总结之中十一句,亦第九偈颂九十二句。结既结喻,今此亦即通颂前喻。喻则性相双明,此则多就性说。古称性起,弥复有由:一、无边量,即无量义;二、一毛叵量,即广大义;三、空际叵得,即无生义。然此第三似颂第五如空之喻,第六似颂第三无生灭喻,取义不同,故皆案次。四、不能知者,离心识故。五、徧于一切非一者,即如空义。六、体性平等,即是平等无我义也。七、前徧诸刹,此徧三世,文绮互耳。八、无变易,故尽后际。九、离言说,故无二无对。十、本愿现身,故能成益。
△二、诫听许说二:初、诫听劝修。
若有欲知佛境界(至)令心所向皆无碍。
半上偈云净意如空,总以喻显,下半别显。一离于忘取,如彼净空无云翳故,斯即真止。二触境无滞,如彼净空无障碍故,斯即真观。此观不作意以照境,则所照无涯。此止体性离而息忘,故诸取皆寂。若斯则不拂不莹而自净矣。无净之净,则暗蹈佛境矣。此为心要,后学思行。
△二、许说分齐。
是故佛子应善听(至)一切善根我今说。
初有半偈结前生后,后一偈半正示分齐,牒举十门。略无行者,三业摄故;阙正觉者,导师中摄,或复略无。
△二、颂前十喻,即为十段。初、大千兴造喻,有其四颂,以是总故。文二:初、总显多缘。
譬如世界初安立(至)十力生因莫能测。
前一喻况,后一法合,下皆仿此。
△二、有二偈别显缘相。
譬如劫初云霔雨(至)普导令成无上果。
△二、有十八偈,如次颂前洪霔已下九段经文。
如有大雨名洪霔(至)悉使灭除诸惑恼。
每段二颂前八文,显其第九。云方便依智者,智即颂前出现。然无碍慧是佛实智,中二皆权,于中智即知事,方便随机,合上即是权实无碍,对初即成悲智双游。
△三、结说无尽。
如来出现法无边(至)无譬喻中说其譬。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