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藏经
  • 佛学辞典
  • 印心文集
登录|注册
繁 / 简
您的位置:大藏经 > 卍新纂续藏经(X) > 华严经合论
朗读
夜间
字体
小 100% 大
收藏
下载
华严经合论
  • 第 001 卷
  • 第 002 卷
  • 第 003 卷
  • 第 004 卷
  • 第 005 卷
  • 第 006 卷
  • 第 007 卷
  • 第 008 卷
  • 第 009 卷
  • 第 010 卷
  • 第 011 卷
  • 第 012 卷
  • 第 013 卷
  • 第 014 卷
  • 第 015 卷
  • 第 016 卷
  • 第 017 卷
  • 第 018 卷
  • 第 019 卷
  • 第 020 卷
  • 第 021 卷
  • 第 022 卷
  • 第 023 卷
  • 第 024 卷
  • 第 025 卷
  • 第 026 卷
  • 第 027 卷
  • 第 028 卷
  • 第 029 卷
  • 第 030 卷
  • 第 031 卷
  • 第 032 卷
  • 第 033 卷
  • 第 034 卷
  • 第 035 卷
  • 第 036 卷
  • 第 037 卷
  • 第 038 卷
  • 第 039 卷
  • 第 040 卷
  • 第 041 卷
  • 第 042 卷
  • 第 043 卷
  • 第 044 卷
  • 第 045 卷
  • 第 046 卷
  • 第 047 卷
  • 第 048 卷
  • 第 049 卷
  • 第 050 卷
  • 第 051 卷
  • 第 052 卷
  • 第 053 卷
  • 第 054 卷
  • 第 055 卷
  • 第 056 卷
  • 第 057 卷
  • 第 058 卷
  • 第 059 卷
  • 第 060 卷
  • 第 061 卷
  • 第 062 卷
  • 第 063 卷
  • 第 064 卷
  • 第 065 卷
  • 第 066 卷
  • 第 067 卷
  • 第 068 卷
  • 第 069 卷
  • 第 070 卷
  • 第 071 卷
  • 第 072 卷
  • 第 073 卷
  • 第 074 卷
  • 第 075 卷
  • 第 076 卷
  • 第 077 卷
  • 第 078 卷
  • 第 079 卷
  • 第 080 卷
  • 第 081 卷
  • 第 082 卷
  • 第 083 卷
  • 第 084 卷
  • 第 085 卷
  • 第 086 卷
  • 第 087 卷
  • 第 088 卷
  • 第 089 卷
  • 第 090 卷
  • 第 091 卷
  • 第 092 卷
  • 第 093 卷
  • 第 094 卷
  • 第 095 卷
  • 第 096 卷
  • 第 097 卷
  • 第 098 卷
  • 第 099 卷
  • 第 100 卷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十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如来现相品第二之余 【经】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于如来无边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间光。此光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耀十方藏。其状犹如宝色灯云,徧照十方一切佛刹,其中国土及以众生悉令显现;又普震动诸世界网,一一尘中现无数佛,随诸众生性欲不同,普雨三世一切诸佛妙法轮云,显示如来波罗蜜海;又雨无量诸出离云,令诸众生永度生死;复雨诸佛大愿之云,显示十方诸世界中普贤菩萨道场众会。作是事已,右遶于佛,从足下入。尔时,佛前有大莲华忽然出现。其华具有十种庄严,一切莲华所不能及。所谓:众宝间错以为其茎,摩尼宝王以为其藏,法界众宝普作其叶,诸香摩尼而作其䰅,阎浮檀金庄严其台;妙网覆上,光色清净,于一念中示现无边诸佛神变,普能发起一切音声,摩尼宝王影现佛身,于音声中普能演说一切菩萨所修行愿。此华生已,一念之间,于如来白毫相中,有菩萨摩诃萨,名:一切法胜音,与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俱时而出,右遶如来,经无量帀,礼佛足已。时,胜音菩萨坐莲华台,诸菩萨众坐莲华䰅,各于其上次第而坐。其一切法胜音菩萨,了深法界,生大欢喜;入佛所行,智无疑滞;入不可测佛法身海,往一切刹诸如来所;身诸毛孔悉现神通,念念普观一切法界;十方诸佛共与其力,令普安住一切三昧,尽未来劫常见诸佛无边法界功德海身,乃至一切三昧解脱、神通变化。即于众中,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佛身充满于法界,  普现一切众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  而恒处此菩提座。 如来一一毛孔中,  一切刹尘诸佛坐, 菩萨众会共围遶,  演说普贤之胜行。 如来安处菩提座,  一毛示现多刹海, 一一毛现悉亦然,  如是普周于法界。 一一刹中悉安坐,  一切刹土皆周徧, 十方菩萨如云集,  莫不咸来诣道场。 一切刹土微尘数,  功德光明菩萨海, 普在如来众会中,  乃至法界咸充徧。 法界微尘诸刹土,  一切众中皆出现, 如是分身智境界,  普贤行中能建立。 一切诸佛众会中,  胜智菩萨佥然坐, 各各听法生欢喜,  处处修行无量劫。 已入普贤广大愿,  各各出生众佛法。 毗卢遮那法海中,  修行克证如来地。 普贤菩萨所开觉,  一切如来同赞喜, 已获诸佛大神通,  法界周流无不徧。 一切刹土微尘数,  常现身云悉充满, 普为众生放大光,  各雨法雨称其心。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观察一切胜法莲华光慧王,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如来甚深智,  普入于法界,  能随三世转, 与世为明导。  诸佛同法身,  无依无差别, 随诸众生意,  令见佛色形,  具足一切智。 徧知一切法,  一切国土中,  一切无不现。 佛身及光明,  色相不思议,  众生信乐者, 随应悉令见,  于一佛身上,  化为无量佛。 雷音徧众刹,  演法深如海。  一一毛孔中, 光网徧十方,  演佛妙音声,  调彼难调者。 如来光明中,  常出深妙音,  赞佛功德海, 及菩萨所行。  佛转正法轮,  无量无有边, 所说法无等,  浅智不能测。  一切世界中, 现身成正觉,  各各起神变,  法界悉充满。 如来一一身,  现佛等众生,  一切微尘刹, 普现神通力。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法喜慧光明,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佛身常显现,  法界悉充满,  恒演广大音, 普震十方国。  如来普现身,  徧入于世间, 随众生乐欲,  显示神通力。  佛随众生心, 普现于其前,  众生所见者,  皆是佛神力。 光明无有边,  说法亦无量,  佛子随其智, 能入能观察,  佛身无有生,  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虗空,  诸佛于中住,  无住亦无去。 处处皆见佛,  光明靡不周,  名称悉远闻。 无体无住处,  亦无生可得,  无相亦无形, 所现皆如影。  佛随众生心,  为兴大法云, 种种方便门,  示悟而调伏。  一切世界中, 见佛坐道场,  大众所围遶,  照曜十方国。 一切诸佛身,  皆有无尽相,  示现虽无量, 色相终不尽。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香𦦨光普明慧,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此会诸菩萨,  入佛难思地,  一一皆能见。 一切佛神力,  智身能徧入,  一切刹微尘, 见身在彼中,  普见于诸佛,  如影现众刹。 一切如来所,  于彼一切中,  悉现神通事。 普贤诸行愿,  修治已明洁,  能于一切刹, 普见佛神变。  身住一切处,  一切皆平等, 智能如是行,  入佛之境界,  已证如来智。 等照于法界,  普入佛毛孔。  一切诸刹海, 一切佛国土,  皆现神通力,  示现种种身, 及种种名号,  能于一念顷,  普现诸神变。 道场成正觉,  及转妙法轮,  一切广大刹, 亿劫不思议,  菩萨三昧中,  一念皆能现。 一切诸佛土,  一一诸菩萨,  普入于佛身, 无边亦无尽。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师子奋迅慧光明,承佛威神,徧观十方而说颂曰: 毗卢遮那佛,  能转正法轮,  法界诸国土, 如云悉周徧。  十方中所有,  诸大世界海, 佛神通愿力,  处处转法轮,  一切诸刹土, 广大众会中,  名号各不同,  随应演妙法。 如来大威力,  普贤愿所成,  一切国土中, 妙音无不至。  佛身等刹尘,  普雨于法雨, 无生无差别。  现一切世间,  无数诸亿劫, 一切尘刹中,  往昔所行事,  妙音咸具演。 十方尘国土,  光网悉周徧,  光中悉有佛, 普化诸羣生。  佛身无差别,  充满于法界, 能令见色身,  随机善调伏。  三世一切刹, 所有众导师,  种种名号殊,  为说皆令见。 过未及现在,  一切诸如来,  所转妙法轮, 此会皆得闻。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法海慧功德藏,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此会诸佛子,  善修众智慧,  斯人已能入, 如是方便门,  一一国土中,  普演广大音。 说佛所行处,  周闻十方刹,  一一心念中, 普观一切法,  安住真如地,  了达诸法海, 一一佛身中,  亿劫不思议,  修习波罗蜜。 及严净国土,  一一微尘中,  能证一切法。 如是无所碍,  周行十方国,  一一佛刹中, 往诣悉无余,  见佛神通力,  入佛所行处。 诸佛广大音,  法界靡不闻,  菩萨能了知。 善入音声海,  劫海演妙音,  其音等无别。 智周三世者,  入彼音声地,  众生所有音, 及佛自在声,  获得音声智,  一切皆能了。 从地而得地,  住于力地中,  亿劫勤修行。 所获法如是。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慧灯普明,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一切诸如来,  远离于众相,  若能知是法, 乃见世导师,  菩萨三昧中,  慧光普明了。 能知一切佛,  自在之体性,  见佛真实体。 则悟甚深法,  普观于法界,  随愿而受身。 从于福海生,  安住于智地,  观察一切法, 修行最胜道。  一切佛刹中,  一切如来所, 如是徧法界,  悉见真实体。  十方广大刹, 亿劫勤修行,  能游正徧知,  一切诸法海。 唯一坚密身,  一切尘中见,  无生亦无相。 普现于诸国,  随诸众生心,  普现于其前。 种种示调伏,  速令向佛道,  以佛威神故。 出现诸菩萨,  佛力所加持,  普见诸如来。 一切众导师,  无量威神力,  开悟诸菩萨, 法界悉周徧。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华𦦨髻普明智,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一切国土中,  普演微妙音,  称扬佛功德。 法界悉充满。  佛以法为身,  清净如虗空, 所现众色形,  令入此法中。  若有深信喜, 及为佛摄受,  当知如是人,  能生了佛智。 诸有少智者,  不能知此法。  慧眼清净人, 于此乃能见。  以佛威神力,  观察一切法, 入住及出时,  所见皆明了。  一切诸法中, 法门无有边,  成就一切智,  入于深法海, 安住佛国土,  出兴一切处,  无去亦无来。 诸佛法如是。  一切众生海,  佛身如影现, 随其解差别,  如是见导师。  一切毛孔中, 各各现神通,  修行普贤愿,  清净者能见。 佛以一一身,  处处转法轮,  法界悉周徧。 思议莫能及。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威德慧无尽光,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一一佛刹中,  处处坐道场,  众会共围遶, 魔军悉摧伏。  佛身放光明,  徧满于十方, 随应而示现。  色相非一种,  一一微尘内, 光明悉充满,  普见十方土,  种种各差别。 十方诸刹海,  种种无量刹,  悉平坦清净, 帝青宝所成,  或覆或傍住,  或似莲华合, 或圆或四方,  种种众形相,  法界诸刹土, 周行无所碍,  一切众会中,  常转妙法轮。 佛身不思议,  国土悉在中,  于其一切处, 导世演真法,  所转妙法轮,  法性无差别。 依于一实理,  演说诸法相。  佛以圆满音, 阐明真实理,  随其解差别,  现无尽法门。 一切刹土中,  见佛坐道场,  佛身如影现, 生灭不可得。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法界普明慧,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如来微妙身,  色相不思议,  见者生欢喜。 恭敬信乐法。  佛身一切相,  悉现无量佛, 普入十方界,  一一微尘中,  十方国土海, 无量无边佛,  咸于念念中,  各各现神通。 大智诸菩萨,  深入于法海,  佛力所加持, 能知此方便。  若有已安住,  普贤诸行愿, 见彼众国土,  一切佛神力。  若人有信解, 及以诸大愿,  具足深智慧,  通达一切法。 能于诸佛身,  一一而观察,  色声无所碍。 了达于诸境,  能于诸佛身,  安住智所行。 速入如来地,  普摄于法界。  佛刹微尘数, 如是诸国土,  能令一念中,  一一尘中现, 一切诸国土,  及以神通事,  悉现一刹中。 菩萨力如是。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精进力无碍慧,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佛演一妙音,  周闻十方刹,  众音悉具足。 法雨皆充徧。  一切言词海,  一切随类音, 一切佛刹中,  转于净法轮;  一切诸国土, 悉见佛神变,  听佛说法音,  闻已趣菩提。 法界诸国土,  一一微尘中,  如来解脱力, 于彼普现身,  法身同虗空,  无碍无差别。 色形如影像,  种种众相现,  影像无方所, 如空无体性,  智慧广大人,  了达其平等。 佛身不可取,  无生无起作,  应物普现前, 平等如虗空。  十方所有佛,  尽入一毛孔, 各各现神通,  智眼能观见。  毗卢遮那佛, 愿力周法界,  一切国土中,  恒转无上轮。 一毛现神变,  一切佛同说。  经于无量劫, 不得其边际。 如此四天下道场中,以佛神力,十方各有一亿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而来集会;应知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诸道场中,悉亦如是。 【论】第四、从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如来无边境界已下一段长行,有二十八行半经(四百八十四言)。于中分为两段:一、从初十行经明光之德,二十八行半经明莲华出现。第一、从初明光之德,大意有十:一、令众除疑获益;二、显光出处;三、显光之名;四、显光之色;五、明光所照远近;六、明光所照,威动世界;七、光照尘中,现无数佛,随根与益;八、光雨十种法轮云;九、光明遶佛;十、光入佛足轮,以成大众信心。明足下,是初信入,故说十种智佛,以为自己信心,以不动智为首。第二、尔时,佛前已下十八行半经,明莲华出现。于此一段文中,大意有十:一、明华现所由;二、明华具十种严饰;三、明毫光出众来坐;四、明胜音菩萨为主,余者为伴;五、明上首菩萨胜音之德;六、明诸佛与胜音之力;七、明胜音常见诸佛;八、明胜音神变自在;九、明胜音观众说颂;十、明正申颂意。此之一段经文,如来眉间毫出光明,名一切菩萨光明,普照耀十方藏者,明是十地菩萨智满中道教行之光。又毫相中出众菩萨,有世界海微尘数上首,名曰一切法胜音,即是其十地满足中道果行。将此中道觉行、悲智圆满法界行门、毫尘刹海无障碍法,答前大众三十七问,使令现在及以未来信此十地法界因果法门,行满十方,使令得益。是故经云: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于如来无边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间光。又光体是法界之理,胜音大众之海是其法界之行用,故明从十住初心,以理智万行体用不相离也。故从十信,即与果行令修理智体用法合,然故从果行信进。又胜音菩萨坐莲华台,诸菩萨众坐莲华䰅,明主伴万行,明胜音一行徧一切行。一切万行是胜音一行,明法界理智中圆满无碍自在行故。还如前菩萨毛孔流光,出菩萨行相似体性,一多重重自在,无体可碍。诸波罗蜜一中具十,乃至无尽,故缘起互为因果主伴自在,故以理智照之可见。大意明法界行门一行徧一切行,故同别自在。十、正申颂意中,通胜音菩萨有十菩萨,各申一段偈颂。初二十行颂叹佛身充徧普现众生前,及毛孔刹土众会无尽相入。两行一颂如文具明,无烦更释。大体得大纲纪,即得经文自具。此十段颂后九段总。十行一段总是答前世主所问,又明此会菩萨能入如来之境。最下有三行经(五十一言),明都结十方世界同然一时云集。已上现神通及语,答前大众所疑竟。示业及法答者,如已下世界成就品、莲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神通、法业俱示。若通,当类总自具法业答故。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此初会六品经,是以佛果劝修门。 普贤三昧品第三 【论】将释此品,略作三门分别:一、释品之名,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一、释品名者,理智无边,名之为普;智随根益,称之曰贤。三之云正,昧之云定,亦云正受。为正定不乱,能受诸法,忆持简择,故名正受。亦云等持,为正定能发生正慧,等持诸法,是故名之等持也。为普贤为佛绍法界大智之家,诸佛万行徧周之长子,以答前所问。三十七问中,云何一切菩萨行海、出离海、神通海、波罗蜜海、世界海等,故须入定,善简众法。答前所问,令众迷解故,故须入定。然普贤菩萨恒无定乱,以示法则,故须如是。又以初举果劝修中,以入定为法则;后十定品中,明十地道满,起诸想念方真。二、释品来意者,明普贤菩萨常在三昧,静乱总真。然教化众生,故成法则,答所问疑故。为善简择诸三昧出入同异相故,为善择众生业海果报、佛行业海果报,故须入定。从定起已,说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答前所问故。此品须来意,明初入法须加定业,以显真门;后十定品中,明十地真智已终,智随一切众生想念,应根接物方是。修道者应如是知。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文中,义分为二:一、科其经意,二、释三昧名。一、科其经意者。 【经】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于虗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成就一切佛功德海,显示如来诸大愿海,一切诸佛所有法轮流通护持使无断绝。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于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尽法界、虗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大光明,佛眼所见、佛力能到、佛身所现一切国土,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尘数普贤菩萨,皆亦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尔时,一一普贤菩萨皆有十方一切诸佛而现其前,彼诸如来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菩萨三昧。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本愿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诸佛行愿力故。所谓:能转一切佛法轮故,开显一切如来智慧海故,普照十方诸安立海悉无余故,令一切众生净治襍染得清净故,普摄一切诸大国土无所着故,深入一切诸佛境界无障碍故,普示一切佛功德故,能入一切诸法实相增智慧故,观察一切诸法门故,了知一切众生根故,能持一切诸佛如来教文海故。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即与普贤菩萨摩诃萨能入一切智性力智,与入法界无边量智,与成就一切佛境界智,与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智,与知一切众生界广大智,与住诸佛甚深解脱无差别诸三昧智,与入一切菩萨诸根海智,与知一切众生语言海转法轮辞辨智,与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与得一切佛音声智。如此世界中如来前,普贤菩萨蒙诸佛与如是智;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尘中,所有普贤悉亦如是。何以故?证彼三昧法如是故。是时,十方诸佛各舒右手,摩普贤菩萨顶。其手皆以相好庄严,妙网光舒,香流𦦨发;复出诸佛种种妙音,及以自在神通之事;过、现、未来一切菩萨普贤愿海,一切如来清净法轮,及三世佛所有影像,皆于中现。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为十方佛所共摩顶;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尘中所有普贤,悉亦如是,为十方佛之所摩顶。尔时,普贤菩萨即从是三昧而起;从此三昧起时,即从一切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门起。所谓:从知三世念念无差别善巧智三昧门起,从知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尘三昧门起,从现三世一切佛刹三昧门起,从现一切众生舍宅三昧门起,从知一切众生心海三昧门起,从知一切众生各别名字三昧门起,从知十方法界处所各差别三昧门起,从知一切微尘中各有无边广大佛身云三昧门起,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门起时,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云、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世界海微尘数诸法方便海云、世界海微尘数辩才门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世界海微尘数普照法界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诸力智慧无差别方便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一一毛孔中各现众刹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一菩萨示现从兜率天宫没下生成佛转正法轮般涅盘等海云。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从三昧起,诸菩萨众获如是益;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悉亦如是。尔时,十方一切世界海,以诸佛威神力,及普贤菩萨三昧力故,悉皆微动;一一世界众宝庄严,及出妙音演说诸法。复于一切如来众会道场海中,普雨十种大摩尼王云。何等为十?所谓:妙金星幢摩尼王云、光明照耀摩尼王云、宝轮垂下摩尼王云、众宝藏现菩萨像摩尼王云、称扬佛名摩尼王云、光明炽盛普照一切佛刹道场摩尼王云、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称赞一切菩萨功德摩尼王云、如日光炽盛摩尼王云、悦意乐音周闻十方摩尼王云。普雨如是十种大摩尼王云已,一切如来诸毛孔中咸放光明,于光明中而说颂言: 普贤徧往于诸刹,  坐宝莲华众所观, 一切神通靡不现,  无量三昧皆能入, 普贤恒以种种身,  法界周流悉充满, 三昧神通方便力,  圆音广说皆无碍。 一切刹中诸佛所,  种种三昧现神通, 一一神通悉周徧,  十方国土无遗者。 如一切刹如来所,  彼刹尘中悉亦然, 所现三昧神通事,  毗卢遮那之愿力, 普贤身相如虗空,  依真而住非国土, 随诸众生心所欲,  示现普身等一切。 普贤安住诸大愿,  获此无量神通力, 一切佛身所有刹,  悉现其形而诣彼。 一切众海无有边,  分身住彼亦无量, 所现国土皆严净,  一刹那中见多劫, 普贤安住一切刹,  所现神通胜无比, 震动十方靡不周,  令其观者悉得见。 一切佛智功德力,  种种大法皆成满, 以诸三昧方便门,  示己往昔菩提行, 如是自在不思议,  十方国土皆示现。 为显普入诸三昧,  佛光云中赞功德。 尔时,一切菩萨众皆向普贤合掌瞻仰,承佛神力,同声赞言: 从诸佛法而出生,  亦因如来愿力起。 真如平等虗空藏,  汝已严净此法身。 一切佛刹众会中,  普贤徧住于其所, 功德智海光明者,  等照十方无不见, 普贤广大功德海,  徧往十方亲近佛, 一切尘中所有刹,  悉能诣彼而明现。 佛子我曹常见汝,  诸如来所悉亲近, 住于三昧实境中,  一切国土微尘劫, 佛子能以普徧身,  悉诣十方诸国土, 众生大海咸济渡,  法界微尘无不入, 入于法界一切尘,  其身无尽无差别。 譬如虗空悉周徧,  演说如来广大法, 一切功德光明者,  如云广大力殊胜, 众生海中皆往诣,  说佛所行无等法。 为度众生于劫海,  普贤胜行皆修习。 演一切法如大云,  其音广大靡不闻, 国土云何得成立?  诸佛云何而出现? 及以一切众生海,  愿随其义如实说。 此中无量大众海,  悉在尊前恭敬住。 为转清净妙法轮,  一切诸佛皆随喜。 【论】此一段经(有八十二行,一千三百五十六言),其意有十一:一、从尔时,普贤菩萨已下一行半经,明承佛威神入定;二、此三昧已下八行半经,明举三昧名及叹三昧之德;三、如此世界已下可七行经,明都举普贤入定,此界如是,十方总然;四、尔时,一一普贤菩萨已下有十一行半经,明普贤入定,诸佛现前,佛力所加,佛言赞叹普贤之德;五、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已下有七行经,明诸佛与普贤十种智;六、如此世界中已下可三行经,明都举十方世界中普贤,一切诸佛一时同与,其智法如是故;七、是时已下可六行经,明诸佛以手加持,摩普贤顶;八、如是一切世界海已下可两行经,都举十方世界同然;九、尔时,普贤菩萨已下九行半经,明普贤从三昧起,并陈三昧之名;十、普贤菩萨从如是三昧门起时已下十二行半经,明大众获益,并都结与十方同然;十一、尔时,十方一切世界海已下至偈颂已来有十二行半经,明佛力、三昧力,其地微动,及兴供末后,诸佛毛孔光明说颂,叹普贤之德。问曰:何故前世主妙严品末,其地六种、十八相大动?此品何故其地微动?答曰:前明如来始成正觉,大众贺佛,及自皆得佛果之益,其益广大,明位极行终,以此其地大动。此品答世主所问之疑,为成初信,故其地微动。于中菩萨示有疑问,寄同得益,皆是成其凡夫始信之心,是故名为举果劝修生信分,仍是信他佛及菩萨得,然未是信自心得也。第二会中,金色世界不动智佛已去,方明信自心得亦然也。至第十二卷中,诸世间主更作二十八问,方明信自心是佛不动智等,至文方明。此经直至法界品觉城东已来,菩萨及一切大众,皆是寄法同迷,示行修证。唯觉城人间五百童子、童女、优婆塞、优婆夷,各具五百一万诸龙,寄位是凡,表其凡夫有得入者故。若无实得者,佛教岂是虗行者哉?圣者立样,令凡实得,终不虗施。应如是知,应如是信,不自欺诳。若有人言:此经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萨所行。是人当知,灭佛知见,破灭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间正见不生,断灭佛种。诸有智者,不应如是不劝修行。设行不得,不失善种,犹成来世积习胜缘。故于此佛毛孔光明说颂中已下,有两段颂:于初二十行颂,明佛毛孔光明,赞普贤德,如文具明。毛孔光是万行光,还叹普贤万行。二、尔时,一切诸菩萨已下,有二十行颂,明大众叹普贤,并请说后三品之法,亦如文具明。第二、释三昧之名者,于此三昧名中,义分为三:一、释三昧名,二、释三昧体用,三、叹三昧之德。一、释三昧之名者,名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毗卢云光,遮那云种种徧照。如来是法性之体,藏身是含容众法之智。明以理智种种教行之光,照烛众生之器,随根与益,如经叹德中具明。二、释三昧之体用者,此三昧体者,以法界根本智为体,以差别智为大用;又以法界根本智为体,随众生智为用;又以入三昧为体,出定为用;又以无入无出为体;又入出俱为用;又以入出俱为体。以义准之可见。大要言之,且以为化众生法则之中,以入定明体,后从定起,显示十种定名是用。于十个定名中,总以法界无依住智性为体,此体亦名首楞严定,与不可说一切诸三昧诸智慧门为体,如叹德中具明。如经云世界海漩,无不随入者,是三昧之用,彻徧一切众法之名故。海者,广大义;漩者,甚深义。明此三昧体用广大,甚深无尽,诸佛菩萨及一切十方六道众生中行皆徧故。此一三昧答前三十七问,总尽向前。以佛神力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是佛地、佛海、佛眼、佛耳鼻等,今普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菩萨行海、三昧海等问,为欲明佛行、菩萨行体用彻故,以佛为体,普贤行海为用。以此体用该通诸法,无法不尽,故佛眼、耳、鼻、舌、身、意为体,能徧知众生事业为用。已下如来与普贤智,明普贤智契合佛根本智,二智不殊,令后信者信自智、佛根本智一体无二无疑故。十方诸佛手摩其顶者,明接引忍可。言普贤从三昧起者,明定体随根用处,彼复依根获益名起,其用无尽。略举其十以表无尽,故余义经文自具广明,意明佛根本智是定体,普贤是用。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十九 音切 须(须音。) 滞(直例切。) 佥(七盐切。) 楞(鲁登切。)
上一卷 下一卷

Copyright©2025 印心典藏, 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05325号-1

友情网站链接: 锵锵茶馆|佛心寺|佛法修证心要|大藏经来源网站-CBETA 漢文大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