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三十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十住品第十五之余 【论】第五、随文释义者,长科为六段。 【经】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名曰:法慧,普现其前,告法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是菩萨无量方便三昧。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诸佛,悉以神力共加于汝。又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说法。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众生界故,所入无碍故,所行无障故,得无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觉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住。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时,诸佛即与法慧菩萨无碍智、无着智、无断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是时,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萨顶。法慧菩萨即从定起,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虗空等。佛子!菩萨住三世诸佛家,彼菩萨住,我今当说。 【论】第一、从尔时,法慧菩萨已下,至菩萨住,我今当说此一段,有十九行半经,明法慧菩萨入定,诸佛加持分。于中大意有十:一、释菩萨名;二、明入三昧之意;三、明三昧之力;四、明十方佛来现其前,与法慧同号;五、明十方佛与力共根;六、明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使然;七、明法慧菩萨自善根力能入三昧;八、明入定因缘;九、明十方诸佛与十智;十、明法慧出定,演说十种住门。一、释菩萨名者,如十信位中,菩萨下名悉同,名之为首,为明信心以信为首。此十住位中,已生诸佛智慧家,故下名悉同,名之为慧,为明入圣法流中,得佛智慧,同佛知见,善简正邪,契会正法,名之法慧。若也自己不能同诸佛智慧知见者,自邪未明,焉能简邪见也?是故此位能同一切诸佛知见,故得一切同名法慧佛,而现其前,以为印信,定其诠表也,以与十方诸佛智慧同故。二、明入三昧之意者,如十信位中,且以生灭心信自心所有,无始无明能分别心,便即信为自心根本不动智佛,未有方便三昧合其体用故。是故十信位中,十个世界皆名为色,为十信未入法性之流,以生灭心而信解故,故十个世界名之为色。如此十住位中,以方便三昧无沉掉心,能现自体无生灭智慧故。是故一切修道者,初以闻解信入,次以无思契同依本,无作用之本智慧故,故须入三昧。以净攀缘染习力故,无作真智方明现故。以是义故,须入三昧。三者云正,昧者云定,总言正定。正定者,无沉掉也,无思所缘境也,亦无摄持伏灭心也。无忻无厌,任性无思,任理不作,智自明矣。是名方便,是名无量。以净无量妄想故,不可以情量思度所知故,故名无量方便三昧。三者正也。昧之云定,明情识昧,正智自明。如色界无色界三昧,皆以息想虑而得之。声闻缘觉三昧,修厌患观而对治,乐观空而灭悲智,以寂灭为乐。权教菩萨乐观空而行六度,离苦本而生净国。设有住此界者,言留惑而化众生,皆非法尔合,然无出没故。以此义故,此方便三昧者,为一切众生迷法界体用五欲情生,以不造作心现本智故,便将根本定体净所妄情,名为方便。非是别于真外别有假安立之定,名为方便。譬如以水清宝能清浊水,为珠净缘现本净水,非是珠能作得净水。方便三昧亦复如是,为以万法无作本自净缘,现得本自无作智慧力故,故名方便。但天人外道三乘所有因果皆有所作,以此所生皆有处所,皆有果报广狭净秽差别等事。于此佛华严一乘法门,以无住无作任性法门,所有其生任无依智无依止心,智幻生身称真法界,于一切众生前对现色身。然其体相无来去,然亦不作神通变化之事。虽然普现三世一切业果在刹那之中,然亦不住三世远近及刹那之见。于此经所作三昧智慧一切愿行,总是任理智之运为,非有作有修忻厌之法也。三明三昧之力者,其力有五:一定体净欲徧周力,二定能显智慧同佛力,三定能同佛身相名号现前力,四定能契佛所知见得诸佛共所加持力,五定能生在如来家为真佛子住佛智慧力。一定体而能净欲徧周力者,为以此无作定体而能净诸欲妄心身,同于虗空无表里,徧周虗空法界故。二定能显智慧同佛力者,为无作用定能现无作用自然慧故,为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自然智慧,为迷境情起缘五欲心障故,以修无作定为方便,佛智自然智便现故。三定能同佛身相名号现前力者,为以无作定显得自法身,智身无作,白净无垢,与一切诸佛法身智慧合故,是故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法慧而现其前,以智慧契会,同佛知见故,是故皆佛号与自己同名,名为法慧。云十方各千佛刹微尘为数量者,为明随位进修智慧徧周升降之数,十行之中云万佛刹微尘,十回向位中云百万佛刹微尘,以彰智慧升进,为对迷时即不可说刹尘烦恼,为对悟时即不可说刹尘佛国及佛智慧也。四、定能契佛所知见得诸佛加持力者,诸佛加持有七:一、同名号加持,令不疑故;二、言赞加持,令入位者心安隐故;三、毗卢遮那师弟加持,彰本愿故;四、神力加持,与本师会同本神力智慧故;五、自善根力加持,以自修方便定显本智慧故;六、得十方同号佛皆与十种智力加持,以说法同诸如来辩无碍故;七、得十方同号诸佛手摩其顶加持,明至佛知见之顶许可不谬故。有是七种加持也。五、定能生在如来家为真佛子住佛智慧力者,为以无作定体显本智慧,同诸如来解脱智慧故。 【经】诸佛子!菩萨住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何者为十?所谓: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是名菩萨十住,去、来、现在诸佛所说。 【论】第二、从出定后,明正说十种住名目分,如文可见。 【经】佛子!云何为菩萨发心住?此菩萨见佛世尊形貌端严,色相圆满,人所乐见,难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见神足;或闻记别;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受诸剧苦;或闻如来广大佛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 【论】第三、有十法,明正说发心之因分,即是见佛身色端严,或闻教诫等是。 【经】此菩萨缘十种难得法而发于心。何者为十?所谓:是处非处智、善恶业报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差别智、种种界差别智、一切至处道智、诸禅解脱三昧智、宿命无碍智、天眼无碍智、三世漏普尽智。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勤供养佛,乐住生死,主导世间令除恶业,以胜妙法常行教诲,叹无上法,学佛功德,生诸佛前恒蒙摄受,方便演说寂静三昧,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众生作归依处。何以故?欲令菩萨于佛法中心转增广;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佛子!云何为菩萨治地住?此菩萨于诸众生发十种心。何者为十?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己心、师心、导师心。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诵习多闻,虗闲寂静,近善知识,发言和悦,语必知时,心无怯怖,了达于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何以故?欲令菩萨于诸众生增长大悲;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佛子!云何为菩萨修行住?此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何等为十?所谓: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作、一切法无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无处所、一切法离分别、一切法无坚实。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观察众生界、法界、世界,观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观察欲界、色界、无色界。何以故?欲令菩萨智慧明了;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佛子!云何为菩萨生贵住?此菩萨从圣教中生,成就十法。何者为十?所谓:永不退转于诸佛所,深生净信,善观察法,了知众生国土、世界、业行、果报、生死、涅盘。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修习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圆满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诸佛平等。何以故?欲令增进,于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佛子!云何为菩萨具足方便住?此菩萨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哀愍一切众生,度脱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诸灾难,令一切众生出生死苦,令一切众生发生净信,令一切众生悉得调伏,令一切众生咸证涅盘。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知众生无边、知众生无量、知众生无数、知众生不思议、知众生无量色、知众生不可量、知众生空、知众生无所作、知众生无所有、知众生无自性。何以故?欲令其心转复增胜,无所染着;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佛子!云何为菩萨正心住?此菩萨闻十种法,心定不动。何者为十?所谓: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菩萨、毁菩萨,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菩萨、毁菩萨所行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众生有量、无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众生有垢、无垢,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众生易度、难度,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有量、无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有成、有坏,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若有、若无,于佛法中,心定不动。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欢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体、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无真实、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梦、一切法无分别。何以故?欲令其心转复增进,得不退转无生法忍;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佛子!云何为菩萨不退住?此菩萨闻十种法,坚固不退。何者为十?所谓: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法、无法,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无菩萨,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行、无菩萨行,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修行出离、修行不出离,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过去有佛、过去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未来有佛、未来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现在有佛、现在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佛智有尽、佛智无尽,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于佛法中,心不退转。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广大法。何者为十?所谓:说一即多、说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于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无相即相、相即无相、无性即性、性即无性。何以故?欲令增进,于一切法善能出离;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佛子!云何为菩萨童真住?此菩萨住十种业。何者为十?所谓:身行无失、语行无失、意行无失、随意受生、知众生种种欲、知众生种种解、知众生种种界、知众生种种业、知世界成坏、神足自在、所行无碍。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知一切佛刹、动一切佛刹、持一切佛刹、观一切佛刹、诣一切佛刹、游行无数世界、领受无数佛法、现变化自在身、出广大徧满音、一刹那中承事供养无数诸佛。何以故?欲令增进,于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佛子!云何为菩萨法王子住?此菩萨善知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善知诸众生受生、善知诸烦恼现起、善知习气相续、善知所行方便、善知无量法、善解诸威仪、善知世界差别、善知前际后际事、善知演说世谛、善知演说第一义谛。是为十。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法王处善巧、法王处轨度、法王处宫殿、法王处趣入、法王处观察、法王灌顶、法王力持、法王无畏、法王宴寝、法王赞叹。何以故?欲令增进,心无障碍;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佛子!云何为菩萨灌顶住?此菩萨得成就十种智。何者为十?所谓:震动无数世界、照耀无数世界、住持无数世界、往诣无数世界、严净无数世界、开示无数众生、观察无数众生、知无数众生根、令无数众生趣入、令无数众生调伏。是为十。佛子!此菩萨身及身业神通变现,过去智、未来智、现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萨亦不能知。佛子!此菩萨应劝学诸佛十种智。何者为十?所谓: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何以故?欲令增长一切种智;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论】第四、有十法,明初发心住所缘。如来十种胜智,并取此位十法,至下十住之终,总有二百个法门,共成十住之位。一一住内,皆有二十个法门,十法以成当位之门,十法以为升进之行。经文自具,不烦更释,约知分剂,以行行之。 【经】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所谓:动、徧动、等徧动,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击、徧击、等徧击。雨天妙华、天末香、天华鬘、天襍香、天宝衣、天宝云、天庄严具,天诸音乐不鼓自鸣,放天光明及妙音声。如此四天下须弥山顶帝释殿上,说十住法,现诸神变;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过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诣于此,充满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说此法。我等诸人,同名:法慧;所从来国,同名:法云;彼土如来,皆名:妙法。我等佛所,亦说十住;众会眷属,文句义理,悉亦如是,无有增减。佛子!我等承佛神力,来入此会,为汝作证。如于此会,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暨于法界,而说颂曰: 【论】第五、明说教威感大地震动。从此段中,科为六段:一、明大地六种十八相动;二、明天雨十种供养;三、明总结十方同说;四、明十方威感远近;五、明十方同号菩萨咸来作证;六、明十方佛果名妙法。此明从妙慧而说此法。 【经】 见最胜智微妙身,  相好端严皆具足, 如是尊重甚难遇,  菩萨勇猛初发心, 见无等比大神通,  闻说记心及教诫, 诸趣众生无量苦,  菩萨以此初发心, 闻诸如来普胜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譬如虗空不分别,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三世因果名为处,  我等自性为非处, 欲悉了知真实义,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未来现在世,  所有一切善恶业, 欲悉了知无不尽,  菩萨以此初发心。 诸禅解脱及三昧,  襍染清净无量种, 欲悉了知入住出,  菩萨以此初发心。 随诸众生根利钝,  如是种种精进力, 欲悉了达分别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众生种种解,  心所好乐各差别, 如是无量欲悉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众生诸界各差别,  一切世间无有量, 欲悉了知其体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有为诸行道,  一一皆有所至处, 悉欲了知其实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世界诸众生,  随业漂流无暂息, 欲得天眼皆明见,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世中曾所有,  如是体性如是相, 欲悉了知其宿住,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众生诸结惑,  相续现起及习气, 欲悉了知究竟尽,  菩萨以此初发心。 随诸众生所安立,  种种谈论语言道, 如其世谛悉欲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诸法离言说,  性空寂灭无所作, 欲悉明达此真义,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悉震动十方国,  倾覆一切诸大海, 具足诸佛大神通,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一毛孔放光明,  普照十方无量土, 一一光中觉一切,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难思诸佛刹,  悉置掌中而不动。 了知一切如幻化,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无量刹众生,  置一毛端不迫隘, 悉知无人无有我,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一毛滴海水,  一切大海悉令竭, 而悉分别知其数,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不可思议诸国土,  尽抹为尘无遗者。 欲悉分别如其数,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未来无量劫,  一切世间成坏相, 欲悉了达穷其际,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三世所有诸如来,  一切独觉及声闻, 欲知其法尽无余,  菩萨以此初发心。 无量无边诸世界,  欲以一毛悉称举, 如其体相悉了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无量无数轮围山,  欲令悉入毛孔中, 如其大小皆得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寂静一妙音,  普悉十方随类演。 如是皆令净明了,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众生语言法,  一言演说无不尽, 悉欲了知其自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世间言音靡不作,  悉令其解证寂灭。 欲得如是妙舌根,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使十方诸世界,  有成坏相皆得见, 而悉知从分别生,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十方诸世界,  无量如来悉充满, 欲悉了知彼佛法,  菩萨以此初发心。 种种变化无量身,  一切世界微尘等, 欲悉了达从心起,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未来现在世,  无量无数诸如来, 欲于一念悉了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具演说一句法,  阿僧只劫无有尽。 而令文义各不同,  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方一切诸众生,  随其流转生灭相, 欲于一念皆明达,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身语及意业,  普诣十方无所碍, 了知三世皆空寂,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如是发心已,  应令往诣十方国, 恭敬供养诸如来,  以此使其无退转。 菩萨勇猛求佛道,  住于生死不疲厌, 为彼称叹使顺行,  如是令其无退转。 十方世界无量刹,  悉在其中作尊主, 为诸菩萨如是说,  以此令其不退转。 最胜最上最第一,  甚深微妙清净法, 劝诸菩萨说与人,  如是教令离烦恼。 一切世间无与等,  不可倾动摧伏处, 为彼菩萨常称赞,  如是教令不退转。 佛是世间大力主,  具足一切诸功德, 令诸菩萨住是中,  以此教为胜丈夫。 无量无边诸佛所,  悉得往诣而亲近。 常为诸佛所摄受,  如是教令不退转。 所有寂静诸三昧,  悉皆演畅无有余。 为彼菩萨如是说,  以此令其不退转。 摧灭诸有生死轮,  转于清净妙法轮。 一切世间无所着,  为诸菩萨如是说。 一切众生堕恶道,  无量重苦所缠迫, 与作救护归依处,  为诸菩萨如是说。 此是菩萨发心住,  一向志求无上道。 如我所说教诲法,  一切诸佛亦如是, 第二治地住菩萨,  应当发起如是心, 十方一切诸众生,  愿使悉顺如来教。 利益大悲安乐心,  安住怜愍摄受心, 守护众生同己心,  师心及以导师心, 已住如是胜妙心,  次令诵习求多闻。 常乐寂静正思惟,  亲近一切善知识, 发言和悦离麤犷,  言必知时无所畏, 了达于义如法行,  远离愚迷心不动, 此是初学菩提行,  能行此行真佛子。 我今说彼所应行,  如是佛子应勤学。 第三菩萨修行住,  当依佛教勤观察, 诸法无常苦及空,  无有我人无动作, 一切诸法不可乐,  无如名字无处所, 无所分别无真实,  如是观者名菩萨。 次令观察众生界,  及以劝观于法界, 世界差别尽无余,  于彼咸应劝观察。 十方世界及虗空,  所有地水与火风, 欲界色界无色界,  悉劝观察咸令尽。 观察彼界各差别,  及其体性咸究竟, 得如是教勤修行,  此则名为真佛子。 第四生贵住菩萨,  从诸圣教而出生, 了达诸有无所有,  超过彼法生法界。 信佛坚固不可坏,  观法寂灭心安住, 随诸众生悉了知,  体性虗妄无真实, 世间刹土业及报,  生死涅盘悉如是。 佛子于法如是观,  从佛亲生名佛子, 过去未来现在世,  其中所有诸佛法, 了知积集及圆满,  如是修学令究竟。 三世一切诸如来,  能随观察悉平等, 种种差别不可得,  如是观者达三世。 如我称扬赞叹者,  此是四住诸功德。 若能依法勤修行,  速成无上佛菩提。 从此第五诸菩萨,  说名具足方便住, 深入无量巧方便,  发生究竟功德业。 菩萨所修众福德,  皆为救护诸羣生, 专心利益与安乐,  一向哀愍令度脱。 为一切世除众难,  引出诸有令欢喜。 一一调伏无所遗,  皆令具德向涅盘。 一切众生无有边,  无量无数不思议, 及以不可称量等,  听受如来如是法。 此第五住真佛子,  成就方便度众生, 一切功德大智尊,  以如是法而开示。 第六正心圆满住,  于法自性无迷惑, 正念思惟离分别,  一切天人莫能动。 闻赞毁佛与佛法,  菩萨及以所行行, 众生有量若无量,  有垢无垢难易度, 法界大小及成坏,  若有若无心不动, 过去未来今现在,  谛念思惟恒决定, 一切诸法皆无相,  无体无性空无实, 如幻如梦离分别,  常乐听闻如是义。 第七不退转菩萨,  于佛及法菩萨行, 若有若无出不出,  虽闻是说无退动。 过去未来现在世,  一切诸佛有以无, 佛智有尽或无尽,  三世一相种种相,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随于义义随文。 如是一切展转成,  此不退人应为说。 若法有相及无相,  若法有性及无性, 种种差别互相属,  此人闻已得究竟。 第八菩萨童真住,  身语意行皆具足, 一切清净无诸失,  随意受生得自在。 知诸众生心所乐,  种种意解各差别, 及其所有一切法,  十方国土成坏相, 逮得速疾妙神通,  一切处中随念往。 于诸佛所听闻法,  赞叹修行无懈倦, 了知一切诸佛国,  震动加持亦观察, 超过佛土不可量,  游行世界无边数, 阿僧只法悉谘问,  所欲受身皆自在, 言音善巧靡不充,  诸佛无数咸承事。 第九菩萨王子住,  能见众生受生别, 烦恼现习靡不知,  所行方便皆善了, 诸法各异威仪别,  世界不同前欲际, 如其世俗第一义,  悉善了知无有余。 法王善巧安立处,  随其处所所有法, 法王宫殿若趣入,  及以于中所观见, 法王所有灌顶法,  神力加持无怯畏, 宴寝宫室及叹誉,  以此教诏法王子。 如是为说靡不尽,  而令其心无所着。 于此了知修正念,  一切诸佛现其前。 第十灌顶真佛子,  成满最上第一法, 十方无数诸世界,  悉能震动光普照, 住持往诣亦无余,  清净庄严皆具足。 开示众生无有数,  观察知根悉能尽。 发心调伏亦无边,  咸令趣向大菩提。 一切法界咸观察,  十方国土皆往诣, 其中身及身所作,  神通变现难可测, 三世佛土诸境界,  乃至王子无能了。 一切见者三世智,  于诸佛法明了智, 法界无碍无边智,  充满一切世界智, 照耀世界住持智,  了知众生诸法智, 及知正觉无边智,  如来为说咸令尽。 如是十住诸菩萨,  皆从如来法化生, 随其所有功德行,  一切天人莫能测。 过去未来现在世,  发心求佛无有边, 十方国土皆充满,  莫不当成一切智。 一切国土无边际,  世界众生法亦然, 惑业心乐各差别,  依彼而发菩提意。 始求佛道一念心,  世间众生及二乘, 斯等尚亦不能知,  何况所余功德行? 十方所有诸世界,  能以一毛悉称举, 彼人能知此佛子,  趣向如来智慧行, 十方所有诸大海,  悉以毛端滴令尽, 彼人能知此佛子,  一念所修功德行, 一切世界抹为尘,  悉能分别知其数。 如是之人乃能见,  此诸菩萨所行道。 去来现在十方佛,  一切独觉及声闻, 悉以种种妙辩才,  开示初发菩提心。 发心功德不可量,  充满一切众生界, 众智共说无能尽,  何况所余诸妙行。 【论】第六、明法慧承威,说颂叹法分。于此段中,总有二百行颂,以叹十住位中二百个法门。文自具足,不烦释也。如灌顶住者,如将净水从顶而灌,徧身而下。如此位菩萨,以法界智无中边体,等虗空界,以对现一切众生宜应现身,一时等雨法雨,无不灌注故,故名灌顶住。亦为登此位时,十方诸佛手灌其顶,亦名灌顶住。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三十三 音切 夺(徒活切。) 懈(戒音。) 诫(戒音。) 值(直至切。) 剧(渠力切。) 怜(力延切。) 迫(百音。) 隘(鸟介切。) 暨(其既切。) 缠(直连切。) 诲(呼绩切。) 谘(子思切。) 寝(七稔切。) 犷(古猛切。) 忻(许斤切。) 愍(敏音。) 掉(徒吊切。) 貌(皃同。)剂(在细切。) 狭(胡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