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三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二、发明觉性直使造悟三:初、经家叙意。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虗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叙众心感悟,冀佛发明也。前责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则身心真妄,未辨虗实。又责念念生灭,遗失真性,则不生灭者,亦未能辨。故愿显出二义,庶几发明也。
△二、问答发明十一:初、即身变异明不生灭二:初、匿王请问。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盘。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欲明身心不生灭地,而因匿王发起者,明不生灭性在缠皆具,而世俗但随物化,虽居至贵,终从变灭,曾不自知,则匿王发起,盖有所警也。迦旃延,毗罗胝子,执断见外道也。
△二、佛与发明二:初、问答辨幻。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世实危脆,无牢强者。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如羊入屠肆,步步趍死地。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頺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壮色不停,犹如奔马,故不可比也。孩,才成骸者。孺,需人以养者。皮表曰肤,文理曰腠。頺如日頺,言晚暮也。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曰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细观幻理,暗促迭更,骤趣于尽也。过二,谓六十二也。且限十年,以宽数粗观也。自促细观,实念念不停矣。
△二即幻明真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幼壮老耄,种种变异,而见无有异,此即生灭中不生灭者也。耆婆,此云长寿,天神携子谒之,求长寿也。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既无生死,即汝真常,不应惑彼断灭异论也。末伽梨,即迦旃毗罗之徒。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既蒙发明,顿悟真常,不执断灭也。
△二、依手正倒,明无遗失二:初、阿难请问。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因王问答,反动疑尘,以谓性有生灭,可说遗失,既无生灭,云何能遗?
△二、佛与开示二:初、比类。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此明诸佛众生同一体性,固无遗失,特依倒见言遗失也。如臂顺垂为正,反以为倒,逆竪为倒,反以为正,是失真也。自本观之,初无遗失,初无正倒,故曰谁正谁倒。母陀罗云:印手即三十二相之一。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竪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竪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以竪为正,真颠倒也。然此颠倒,但是首尾相换,自本观之,初无遗失。而世人一齐倍加瞻视,强生分别,足见其妄也。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臂体本一,由情执妄辩;法身本同,由正倒成异。若夫忘情执,遗正倒,则臂体自如,法身不二矣。
△二原迷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将与原穷颠倒之本,庶几反悟。而大众迷瞢,不知所在。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徧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示倒无别处,唯心所现,使即心而悟也。色,总举五根六尘也。心,总举六识八识也。诸缘,即根识所缘诸法也。心所使,即善恶业行,静作思想也。诸所缘法,广举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真妄性相,邪正因果,悉无自体,唯心所现,如镜中像,全体是镜。然则汝今幻妄身心,皆是妙明,心镜所现,全体是心,直不即幻妄而悟妙体,反乃遗本妙而执幻妄,是认悟中之迷,此即颠倒所在也。妙心则一,而称谓多异者,依法随用之异也。此明心所现物如镜,故称妙明真精也。又明迷本逐末,故称本妙明心也。所谓本妙者,本来自妙,不假修为也。心之与性,乃体用互称也。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如镜之光,故曰圆明妙心。性则即明而妙,疑然寂湛,如镜之体,故曰宝明妙性。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正原迷倒之由也。圆妙明心,本非空色,全一真觉而已。由妄尘瞥起,成晦昧相,于是转觉体为顽空,晦妙明为妄色。空色既立,想相竞生,色想杂和,遂为身相。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内则随想摇荡,外则逐境奔逸。此特杂妄缘尘昏扰之相,而人以为自心体性,得非迷哉?既一迷此,则决定以心为在幻质之内。曾不知妙明真心,范围天地,包吞万象,乃认之于蕞尔身中,何异弃彼无边刹海,认一浮沤,以为全潮之体,溟渤之量?此则以正为倒,一剖瞻视之人,故引垂手之事结之,明其以正为倒也。
△二、辨斥缘影,甄别混疑二:初、请问混疑。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因闻法音,悟妙明心,本来圆徧,了无遗失,故曰常住心地。然情犹卤莽,见未精明,尚以能闻缘心,为所悟本性,此固常情疑混,根于心而难拔者,故愿佛与㧞之。
△二、佛与宣示二:初、认缘失真。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因声而有分别者,缘心耳,非心之真也。因境而有妄见者,缘法耳,非法之性也。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因境妄认,则展转迷缘,事事失真也。
△三、辨缘无性。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分别缘心,离尘无性,若过客耳。常住真心,则无所去,若亭主也。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蹑阿难之意,广明也。声分别心,指声上缘心,即悟佛法音者也。分别我容,谓色上缘心,即允所瞻仰者也。如是乃至等,即兼举六尘缘影,皆无自性也。一切皆无,故非色。对缘妄有,故非空。既非色空,冥然莫辨。匪唯外道昧为冥谛,末学至此,皆冥冥然也。拘舍梨,即末伽梨异称。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结前起后也。
△四、依八境示见性无还二:初、阿难请问。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愍,为我宣说。
妙明元心,即见精也。
△二、佛与宣示。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且汝见我见,精明元全,指阿难对境之见也。此之见元自妙精明心而出,故云虽非妙心,如第二月。葢第二之月,实则一体,因揑成异。譬见精妙心,本无二相,由人二之也。月影则端有二相,故云非是。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虗之中徧是空性,郁𡋯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虗还空,郁𡋯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明暗通塞,缘空郁清,各还八因。能观八种,见精明性,当还何所?则复见缘者,分别心生,则见色心诸缘也。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征释无还也。若有所还,则随境去,无复能见矣。境自有差,见性无别,则不随境明矣。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结示无还,实汝真性,所谓万象之中独露身者也。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结责警悟也。
△五、即诸物像决择真性二:初、阿难蹑问。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虽知见精无还,而现与物杂,未能甄辨。
△二、佛与决择五:初、泛叙见用。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此叙有五:一声闻,二罗汉,三菩萨,四如来,五众生。意明四圣六凡,见量虽异,见精不殊,皆可即物象而决择也。阿难见未离欲,故曰未得无漏清净初禅,即色界之首,离欲天也。那律即无漏罗汉,修得天眼,能见大千,故观阎浮如一颗耳。众生不过分寸者,屏帷之隔,即不能及也。
△二、即物决择。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徧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先标物象,次令决择。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徧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极汝见源,令穷力谛观也。上极日月,下极轮围,中极万物,令一一详择也。
△三、正示见性。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前问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此示万境差别,见无差别。无差别者,即汝真性。此之真性,览麤浊而不杂,精也;涉万殊而不异,妙也;极远近而同瞩,明也。
△四、辨见非物。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物则可见。此蹑上咸物非汝之言重辨也。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同见者,依物之迹也。不见者,离物之体也。若谓吾汝同见一物,是见吾之见特迹而已。当吾离物不见之时,其体何在?既无处可见,定非是物矣。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纵,辨也。纵使妄意谓能见吾不见者,终自非是彼不见相。葢彼不见相,非见所及。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见既非物,即真汝性。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又约物我杂乱,辨见非物也。若见是物,则物应有见,而有情无情,体性错杂,不可分辨,故曰不成安立。则见非是物,又可明也。诸世间,谓众生及器,通指有情无情也。
△五、牒显结答。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牒上以显真性也。是汝非我者,明见体不与物杂也。若悟见体不与物杂,则了知见性廓然清净,周遍法界,即真汝性。何疑不真,而求质于我耶。此结答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问也。性汝者,能性于汝,如所谓性一切心。
△六、明见真体本绝限量二:初、阿难蹑问。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徧娑婆国,退归精舍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此蹑承佛神力,能见初禅之事,为问以所视广狭,而疑见体舒缩。盖未能亲证,徒以情器量度故也。四天宫与日月齐,所视之广,故遍娑婆国。精舍则狭,户堂又狭矣。一界,即娑婆也。
△二、佛与辨明三:初、直示。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一切世间,则根身器界之类。大小内外,则一界一室之类。诸所事业,则舒缩夹绝之类。此总举万法,皆属前尘,与吾灵觉,自不相涉。是故前尘大小,见无舒缩。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器喻前尘,空喻见体。器有方圆,空无变异。既无变异,何有舒缩?云何为在者,见体如如,不容情器妄度也。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虗空方相所在。
离尘观性,自得本真,不劳功用。
△二遣情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既非可挽,定非可缩;既非可续,定非可断;义既不然,无用情计。
△三、结显。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国土。
迷己为物,谓失性随尘也。为物所转,谓因而倒妄也。为物所转者,如空随器变,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而终为众生。能转物者,如除器观空,故即心圆明,遍含国土,而即同如来。葢毛端国土,本非小大含容之理,不假神变,但除情器,则廓尔现前也。
△七、明见与缘同一妙体二:初、阿难疑异。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
蹑前,发问也。前即诸物而指曰:此精妙明诚,汝见性即是,此是妙性现在我前,与身心异矣。而今身心分别有实者,言心有分别而见无分别,与身分辨成异物也。
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唯垂大慈,开发未悟。
在前之见,若实我心,则彼实我而此非我,见在物而不在身,是物能见我矣。此皆即迷情而难辨也。
△二、佛与和融三:初、委曲辨示四:初、通破前疑。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二、责辨非实二:初、辨物无是见。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徧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㭊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通辨万物无是见者,若空若物,总举色空诸法,令详辨也。初言见精,次言见元,后言精见者,此见本乎妙精明心,故通言精。从心首出,故曰见元。依用指体,故曰见精。依体指用,故曰精见。林渠,犹林泉也。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物无是见,故虽大圣不能即物剖辨,意须离物矣。此结无是见者。
△二、辨物无非见。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牒定前言,既无是见,当指非见。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只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阿难言:我实徧见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如是,如是。
先答不知,以义未可定也。若树非见,何能是树?若即是见,树当名见,云何名树?然前断为无是见者,既不中理,故复思惟无非见者,二义无定。佛皆许者,以色空等象如虗空华,本无所有,固不可定指也。故下文云:此诸物象与此是精,元是菩提妙精明体,于中本无是非是义。
△三、初学罔措。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疑佛所答,二义无定,故失所守。
△四、佛慈慰喻
如来知其魂虑变慴,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推,无忝哀慕。
魂虑变慴,即惶悚失守也。真语等者,谓上答二义,乃称真之语,如如之说,非矫论也。末伽外道四种矫乱,见末卷行阴之文。忝,辱也。
△二、文殊请明。佛意为显见与见缘如虗空华,于中本无是非是义,故以如语随问而答。然此非有学小智所及,故大众茫然失守,而必须文殊请明也。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二种者,精明、见元及前缘色空,是非二义也。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尠。唯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牒前罔措之意。请,明也。
△三、正示同体三:一、正定所照。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虗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自住三摩地,即自性首楞正定也。圣人住是定中,了见万法唯一圆融清净宝觉,曾无非是。此正答所问也。见根也,见缘境也,所想相识也。根境识三,摄尽万法。夫能了诸缘法元一宝觉,无是非是,则从前真妄虗实、倒心缘影、疑异分别之情,豁然而荡矣。
△二、显无是非二:一、喻明。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此示一真法性,本无是非也。如汝文殊者,举本无是非之体也。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明因有是非,遂失本真也。故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盖若有是者,我则非真矣。所谓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释成上义也。则二者,明有是则有非也。然我下,明虽不立是亦不堕非,于当体中实无二相。
△二、合显。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妙明之见如,所谓汝文殊也。空尘见缘如,所谓是文殊也。菩提心如,所谓真文殊也。色空闻见如,所谓二文殊也。皆依净圆真心而起故。如第二月,当体全虗,无容辨诘。知不容辨,则是非泯矣。
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但造真体,是非自亡。
△三、结告时众。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见与尘,指妄染妄境也。观见尘而发明,如以指喻指,终沉妄想,不出是非。由精真而发明,如以非指喻指,可出是非,得无分别。出指非指,言是非双泯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三
音切
胝(音知。)
殒(于敏切。)
孺(而遇切。)
肤(音夫。)
腠(仓奏切。)
頺(杜回切。)
耆(音冐。)
皱(侧救切。)
逮(音代。)
殂(作胡切。)
携(户圭切。)
绵(武延切。)
瞪(直证切。)
矒(武亘切)
瞬(舒围切。)
扰(而沼切。)
瀛(以成切。)
㴾(蒲没切。)
[墩-享+孛](上同。)
敛(良冉切。)
氛(音焚)
纷(音芬。)
檐(余庑切。)
庑(音武。)
缩(所六切。)
挽(无远切。)
筑(音竹。)
窦(音豆。)
确(苦角切。)
剖(普后切。)
剥(北角切。)
惙(知劣切。)
矫(居夭切。)
尠(音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