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十九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伽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四行阴四:初、示阴相。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虗静犹如晴空,无复麤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虗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夫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通叙想灭行现也。浮动妄习,昼明则想,夕瞢则梦,汩乱性真,莫得而一,扰动觉明,莫得而静。故想阴尽者,梦想消灭,寤寐常一,觉明虗静,犹如晴空也。五阴前麤后细,故想尽则无麤重影事,虽观万象而无想念,故如镜鉴明,无粘无迹,虗受照应,了无陈习,唯一精真,明极如此,故幽隐行阴,于是披露也。行为万化生灭根元,故其相披露,则十二类生之元,无不殚见,各命由绪识也,同生基行也。扰动幽隐,故譬野马,乍生乍灭,故曰熠熠,无复麤影,故曰清扰,根尘运止,皆本于此,故名究竟枢穴也。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行阴习扰成性,故称元性元习。能灭扰习,则归元澄之本,而迁流相尽矣。故如波澜灭化为澄水也。生灭不停,业运常迁,名众生浊,即行阴之体也。故行阴尽则超之。行阴密移,曾无觉悟,故曰幽隐妄想。 △二、明狂解十一、于圆元计二无因三:初、总叙。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入坠入二无因论。 梦想消亡,寤寐常一,故称正知奢摩他,又称凝明正心,皆想尽之相也。外魔皆因心召,故想尽凝明,则天魔不至。从此唯是修禅失趣,狂解妄计,是即阴魔也。生类本,即同生基也。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同生基见已,行元也。幽清动元,即行元也。既见此已,遂以一切生灭皆圆于此,而不进穷识阴本末,遂立二无因论。 △二、别明二:一、计本无因。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来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外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生基既破,则根离区穴,而眼清净,故能洞见。业流湾环者,随业流转,如水在湾,洄漩其处,不能自出也。未脱识阴,定力有限,故八万劫外,冥无所见。以无所见,故计本无因也。不知本因,存乎妄识,此所谓亡正徧知。 △二、计末无因。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竪、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常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谬执生根,不达化理,以人竟为人,乃至黑竟为黑,无复改移。因而例我,本不见道,末亦无成,是末无因也。结文本字,合是未字。 △三、结失。 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二、于圆常计四徧常三:一、总叙。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徧常论。 前言圆扰动元,此言常扰动元者,以生灭之元皆圆,于此遂执为常,而起徧常论。徧即圆也。故此标名徧常,后结名圆常。 △四、二别明。一、依心境计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由妄计行阴为生灭圆元,遂于心境四大八识等,皆起妄计,或拨生灭而计常,或存生灭而计常,或认识神而计常,或起邪见而计常。今此穷心境性,本自无因,谓无生灭,故以十方众生生灭之理,皆则循环,本无散失,此拨生灭而计常也。想阴尽者,依心境二法修观,故功力能知二万劫事,后四万八万例此。 △二、依四大计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众生依地水火风生灭,而四性元则常住,则诸生灭法咸皆体常,此存生灭而计常也。 △三、依八识计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六根及末那执受,即八识也。心意识中本元,即识性也。八识元由,惟佛与八地菩萨能穷。若真能穷尽,则入智境,离心意诫。今此唯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谓其本性恒常,众生依之循环而住,不曾散失,此认识神而妄计也。 △四、依想灭计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想,元想阴也。生理,行阴也。妄谓流转生灭,皆属想心,今已永灭,则不生灭理,自然属行。不知行阴即生灭元,是起邪见而妄计也。 △三、结失。 由此计常,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三、于自他计四颠倒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于自他境妄起倒见,其类有四,各计一分无常,一分有常。 △二、别明四:一、由自及他起分计。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徧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徧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妙明圆湛,离我我所。而外道于此妄立神我,从是计我,徧凝不动。而诸众生于中生死,遂计自为常,计他无常。 △二、离心观土起分计。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徧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前依心观,此依土观,种种徧计,一法既邪,万法皆倒矣。 △三、别观心精起分计。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不能即身即心,故作别观。微尘,喻精微也。谓由心精密,运令身生灭,而心不坏灭。前于一法作二计,此于一性作二计也。 △四、谬于四阴起分计。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幻阴一体,迁流一相,而且执是迷非,见今忘昔,故以流者为常,迁者为灭。 △三、结失。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今人以性为真,以相为幻,于理则融,于事则碍,不免堕此四种分计。 △四、于分位计四有边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 △二、别明四一三际边计。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生元流,用行阴也。因迁流计三际,以过者已灭,来者未见,故名有边。现在相续,故名无边。不知真际,本非有边非无边也。 △二见闻边计。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前以不见为有边,此以无闻为无边,乃回互倒计也。 △三彼我边计。 三者、是人计我徧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我知彼性乃是同体,今曾不知是彼与我异,则我得无边,彼但有边矣。 △四、生灭边计。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因穷行空,昔有今无,遂以一阴为半生半灭,而内根外器,一切皆然。以生为有边,灭为无边。 △三、结失。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诸皆穷道失趣,展转妄计,所谓禅那狂解,迷谬至此。 △五、于知见计四矫乱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徧计虗论。 以邪倒故,于知见中狂解不决,遂矫乱其语也。婆沙论云:外道计天常住名不死,谓不矫乱得生彼天。故有问者,不敢实答,恐成矫乱。佛言:此真矫乱也。 △二、别明四。一、观化迷理矫乱。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此观万化,见其不齐,遂生异解。用心别见,即异解也。于是不能决择,矫乱其语。 △二、观心执无矫乱。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此观妄心,故见生灭。互互无,即念念灭相也。得证者,悟一切法皆无也。 △三、观心执有矫乱。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各各有,即念念生相也。言无言是,皆不明答。 △四、观境乱心矫乱。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枝如树枝,差互不一。 △三、结失。 由此计度,矫乱虗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徧计虗论。 今之邪人,妄谓得道,而中无主正,矫惑于人者,多类此。四。 △六、于行相续计后有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无尽流,即行相续相也。以生灭灭生,相继不绝,故知死后有相。 △二、别明二:一、正计。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心颠倒故,固执色身,以色是我。又谓我体圆徧,则色为我有。前缘,即目前之色也。行相续相,亦色也。于色作此四计,于受想行亦然,故成十六相,皆计死后复有也。不计识阴者,以幽祕未现故。 △二旁计。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旁计有为无为诸法也。毕竟并驱者,计烦恼菩提不相凌灭,皆后有也。 △三、结失。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七、于诸阴灭计后无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二、别明二:一、正计。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消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生理即行也,谓无受、想,则行亦灭也。此约四阴,现前因亡,未来果灭,因果合论,故成八相。 △二旁计。 从此或计涅盘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前旁计诸法后有,此旁计诸法后无。 △三、结失。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八于存灭中计八俱非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行存,则有相也。受想灭,即无相也。以前后相例,则存者终无,虽有非有。灭者曾有,虽无不无。四阴双计,故成八非。 △二、别明二:一、正计。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三阴为灭相故,见有非有;迁流为存相故,观无不无。随得一缘者,于四阴随举皆生计执。 △二旁计。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虗实失措。 诸行,一切迁流法也。因见行阴迁讹不定,遂生邪悟,谓一切法有无俱非,不可定指。 △三、结失。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昏瞢无可道者,不能明知死后之事也。今人惑于俗论,而疑死后有无者多矣。皆八,俱非类也。 △九于后后无计七断灭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 △二正计。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消灭,灭已无复。 身灭,即欲界人天二处也。欲尽,初禅也。苦尽,二禅也。极乐,三禅。极舍,四禅及无色也。是名七际。谓七际事相,皆现前消灭,更无复生,终归断灭也。 △三、结失。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十、于后后有计五。涅盘三:一、总叙。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盘论。 见行灭复生,名后后有。妄于五处计涅盘果。 △二正计。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转依者,转生死依涅盘也。或于欲界悟圆明理,遂以欲界即转依处。或以初禅离忧,二禅离苦,三禅极喜,四禅极舍,即转依处。是谓五涅盘也。迷有等者,不知此天皆属有漏,非无为果,非究竟处也。 △三、结失。 由此计度五现涅盘,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盘心颠倒论。 △三、结劝深防。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前云禅那现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见道不真,多岐妄计,皆即狂解,是谓心魔,最宜深防也。 △四、敕劝弘宜。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消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漂指。 令弘宣人将如来语,徧为群生保持覆护,使魔不侵,孽不作,不堕邪歧,不取小证,而直登觉位,是谓作大觉王标指也。然则楞严垂教,待群生者甚厚,望行人者非轻,吾徒宜勉旃。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十九 音切 殚(音丹。) 熠(羊入切。) 枢(昌朱切。) 湾(乌关切。) 孽(鱼列切。) 缀(陟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