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 分别根品二之一 分别根品者,胜用增上故名为根。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界品后次明根品者,界品明诸法体,根品明诸法用,依体起用,故次明根。 释此品颂,文分三段:一明二十二根、二明俱生诸法、三明六因四缘。 就第一明二十二根中,复分为五:一释根义、二明根废立、三明根体、四辨诸门、五杂分别。 初释根义者,就中有二:一述萨婆多宗、二述异部。 且初述萨婆多宗者,论云:「如是因界已列诸根,即于此中根是何义(问根义也)?最胜自在光显,是故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答根义也。根体胜故名为最胜,根用胜故名为自在也,根体、用双胜名为光显,由有最胜自在光显名为增上。将增上义以释根也)。此增上义,谁望于谁?(谁二十二根?望谁增上?)颂曰: 「传说五于四,  四根于二种, 五八染净中,  各别为增上。」 释曰:传说五于四者,眼等五根各于四事能为增上:一庄严身、二导养身、三生识等、四不共事。且眼、耳根庄严身者,谓若盲聋身丑陋故。导养身者,眼见、耳闻避险难故。生识等者,发眼、耳二识及相应心所(等者,等取心所也)。不共事者,谓眼能见色,耳能闻声,用各别故。鼻、舌、身根庄严身者,如眼耳说。导养身者,谓鼻臭香、舌甞味、身觉触,香、味、触三是段食性,能受用故。生识等者,谓发三识及相应故。不共事者,谓臭、甞、觉,香、味、触三用各别故。 四根于二种者,女、男、命、意,此于二事能为增上。且女、男根二增上者,一有情异、二分别异。有情异者,由此二根,令诸有情女男类别。分别异者,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别(男形大、女形小,男言雄、女言细,男乳房小、女乳房大)。命根二者,一能续过去众同分、二能持现在众同分。意根二者,一能续后有、二自在随行。言后有者,是生有也,由中有位起爱恚心,便续生有。论引经云:「时健达缚,于二心中随一现行,谓或爱俱、或恚俱等(健达缚,此云寻香,中有名也。男中有于母起爱、于父起恚,女中有于父起爱、于母起瞋也)。」自在随行者,经云:「心能导世间(自在义也),心能遍摄受(随行义也),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随行。」 五八染净中者,五谓乐等五受,八谓信等五三无漏根,于染净中如次增上。乐等五受染增上者,贪等随眠所随增故,谓喜、乐受顺贪也,忧、苦受顺瞋也,舍受顺痴也。信等八根净增上者,谓清净法随生长故。 从此第二,叙异说者,颂曰: 「了自境增上,  总立于六根。 从身立二根,  女男性增上。 于同住杂染,  清净增上故, 应知命五受,  信等立为根。 未当知已知,  具知根亦尔。 于得后后道,  涅盘等增上。」 释曰:了自境增上者,谓六识身能了境故,眼等六根能发六识,于了自境有增上用,故眼等六总立为根。 从身立二根者,女、男二根,于女、男性中有增上故。女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女性。作业者,缝衣等也。志乐者,乐脂粉也。男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男性。作业者,书写等业也。志乐者,乐弓马也。二性差别由男女根故,说女、男根于二性增上。 于同住杂染,清净增上故者,取下两句释此二句。应知命根于众同分住有增上用,应知五受于杂染法有增上用,故经云:「于乐受贪随增,于苦受瞋随增,于舍受痴随增。」应知信等,于清净法有增上用。由信等五分于暖、顶位伏诸烦恼,引圣道故。言应知者,劝许一一各能为根。 三无漏根于得后后道、涅盘等有增上者,言亦尔者,类显一一各能为根。谓未知当知根,于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未知根是见道,已知根是修道。见道引修道故,于已知根增上也。已知根于得具知根道有增上用,谓已知根是修道,具知根是无学道,谓从修道引无学道故,已知根于具知根有增上用也。具知根于得涅盘有增上用,由具知根心得解脱。心若解脱,方证涅盘,故于涅盘有增上用。故论云:「非心未解脱,能得涅盘故。」颂曰后后者,已知根是未知根后,具知根是已知根后,故言后后。等言复显更有异说。有说未知当知根于见所断烦恼灭中有增上用,已知根于修所断烦恼灭中有增上用,具知根于现法乐住有增上用,由此具知根能领受解脱身中喜乐事业故。 从此大文第二,明根废立。于中有二:一述自宗、二叙异说。 且初述自宗者,将明问起,论云:「若增上故立为根者,无明等性应立为根,无明等因,于行等果各各别有增上用故(此约自宗为难,十二因缘互相引发,有增上用,应立为根)。」又语具等应立为根,语具、手足、大小便处,于语、执行、弃乐事中,如其次第有增上故。解云:此约外道数论宗为难。彼宗立五根,语具是肉舌,于语有增上用;手于执有增上用,足于行步有增上用;大便处于弃秽有增上用,小便处起淫乐有增上用,应立为根。如是等事不应立根,由所许根有如是相,颂曰: 「心所依此别,  此住此杂染, 此资粮此净,  由此量立根。」 释曰:心所依者,谓眼等六根,此内六处是有情本也。此别者,此六根相差别,由女、男根也。 此住者,复由命根,此六根一期住也。此杂染者,此六根成杂染,由五受根也。 此资粮者,此六根能与无漏净法作资粮,由信等五也。此净者,此六根成无漏净,由后三根也。 由此立根,事皆究竟,是故不应许无明等及语具等亦立为根,彼无此中增上用故。 从此已下第二,叙异说,是识见宗。论云:「复有余师别说根相。」颂曰: 「或流转所依,  及生住受用, 建立前十四,  还灭后亦然。」 释曰:或言,显此是余师意,约流转、还灭立二十二根。言流转者,以识为体,于生死中流转故也。流转有四:一、流转所依,谓眼等六根。二、流转生,由女、男根从彼生故。三、流转住,谓由命根依彼住故。四、流转受用,由五受根能领纳故。上来约四义立前十四根,思可知也。 言还灭者,生死止息名为还灭,取涅盘得为还灭体。还灭位中,同前四义,立后八根:一、还灭所依,谓信等五根,一切善法生之本故。二、还灭生,由未知当知根,正定聚中此初生故。三、还灭得住,由已知根,令涅盘得相续起故。四、还灭得受用,由具知根,受用现法乐住故。又论结云:「根量由此,无减无增,即由此缘,经立次第(由此者,此流转、还灭也。二十二根更不可增减)。」 从此大文第三,明根体。于中眼等六根、女、男二根,此之八根界品已说。命根及信等五根,此六下文当辨。唯有乐等五受、三无漏根,更无转辨处,故今应释。颂曰: 「身不悦名苦,  即此悦名乐。 及三定心悦,  余处此名喜。 心不悦名忧,  中舍二无别。 见修无学道,  依九立三根。」 释曰:身不悦名苦者,身谓身受,即五识相应受也。身谓所依,受依身起,名为身受。身之受故,依主释也。言不悦者,是损恼义。于身受内能损恼者,名为苦根。 即此悦名乐者,即前身受,名为即此悦也。于身受中能摄益者,名为乐根。 及三定心悦者,心谓第六意识。此第三定,心相应受能摄益者,亦名乐根。谓第三禅,五识无故,无身受乐,唯心悦名乐也。 余处此名喜者,除第三禅,于下三地名为余处(下三地者,欲界、初、二禅也)。此者,此第六识心也,谓此心悦于下三地名为喜根。第三静虑心悦安静,离喜贪故,唯名乐根。下三地中心悦麁动,有喜贪故,唯名喜根。 心不悦名忧者,意识相应,能损恼受,是心不悦,此名忧根。 中舍二无别者,中谓非悦非不悦,即是不苦不乐受,此处中受名为舍根。二者,谓身、心二也。身即五识,心是意识,舍在身心,同无分别,任运而生,故虽通二,立一舍根。又论云:「在心苦乐,多分别生。在身不然,随境力故。阿罗汉等,亦如是生。故此立根,身心各别。」解云:在心苦乐者,意地受也。苦乐在心,分别起故,苦名为忧,乐名为喜。乐受在第三禅,即无分别。为简此故,故言多分别生也。苦、乐二受在五识身,无分别故,名为不然。谓五识身随境力故,名无分别。阿罗汉等,举圣同凡。故此苦乐在五识身,名苦名乐。在第六识,名喜名忧也。 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者,九谓意、喜、乐、舍、信等五根。若在见道,依此九根立未知当知根。若在修道,依此九根立已知根。在无学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 论云:「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谓在见道,有未曾知,当知行转,故说彼名未知当知。」解云:见道有十五心,谓八忍七智。此十五心于四谛境有未曾知,当知行相转,如苦法忍与疑得俱生,未知苦谛,名未曾知。后至智位必当知故,名为当知。如苦忍既尔,诸余七忍亦复如是,故忍总名未知当知。中间七智虽能正知,良由知谛未遍,中间起故,亦名未知当知,故说彼有见道行者,名未知当知也。 又论云:「若在修道,无未曾知,但为断除余随眠故,即于彼境复数了知,是故说彼名为已知。」解云:从道类智已去,乃至金刚喻定,总名修道。若在修道,上下八谛总已知竟,无未曾知,但为断除迷事烦恼,贪、瞋、痴、慢四随眠故,于四谛境数起智知,名为已知,是故说彼有修道行者名为已知,已知而知故。 又论云:「在无学道知己已知,故名为知(此释知也,谓尽智、无生智,作知己已知之解,故名为知也)。」有此知者,名为具知(此释具义也。有此者,成就义也)。或习此知已成性者,名为具知(此第二约习释具也),谓得尽智、无生智故,如实自知我遍知苦,不复遍知,乃至广说(释知体也。谓尽、无生是具知体,如实自知,我遍知苦是尽智行相,不复遍知是无生智行相。我已断集是尽智,不复更断是无生智。我已证灭是尽智,不复更证是无生智。我已修道是尽智,不复更修是无生智。含此义故,故言乃至广说也)。广彼所有根,名为未知当知根等。解云:此释名也。彼者,彼未知当知等行者,彼属人也,根属法也,彼未知当知等行者人身中有此根故,名未知当知等根。未知当知之根,名未知当知根等,依主释也。上来所明第三根体竟。 从此大文第四,诸门分别。于中有六:一有漏无漏门、二是异熟非异熟门、三有异熟无异熟门、四三性门、五界系门、六三断门。 且初第一,有漏无漏门者,论云:「此二十二根中,几有漏几无漏?」颂曰: 「唯无漏后三,  有色命忧苦, 当知唯有漏,  通二余九根。」 释曰:唯无漏后三者,谓未知当知、已知、具知根,此之三根最居后故,名为后三,体唯无漏。 有色命忧苦,当知唯有漏者,言有色者,谓七色根,眼等五根及女根、男根,此之七根是色蕴摄,名为有色。七有色根及命忧苦一向有漏。 通二余九根者,通有漏、无漏二门,谓意、喜、乐、舍、信等五根,此九皆通有漏、无漏。 从此第二,是异熟非异熟门者,论云:「如是已说有漏无漏,二十二根中几是异熟?几非异熟?」颂曰: 「命唯是异熟,  忧及后八非。 色意余四受,  一一皆通二。」 释曰:命唯是异熟者,唯一命根定是异熟,业所招故。 忧及后八非者,忧根及后信等八根是非异熟,忧通善恶,信等八根唯是善性,是有记故,故非异熟。 色意余四受,一一皆通二者,色谓七色,及意根、余四受(除忧),此十二根一一皆是,通是异熟、非异熟门。谓七色根业所招者即是异熟,若长养者便非异熟。意及四受业所招者即是异熟,若善恶性,又无记中威仪、工巧及通果者,非是异熟,故十二根通二门也。 从此第三,有异熟无异熟门。论云:「如是已说是异熟等,二十二根中几有异熟?几无异熟?」颂曰: 「忧定有异熟,  前八后三无。 意余受信等,  一一皆通二。」 释曰:忧定有异熟者,忧根当知定有异熟,依唯、越义,颂说定声。唯者,谓显忧根唯有异熟也。越者,具二义故,越根次第,先说忧根也。言二义者:一、忧非无记,强思起故;二、非无漏,唯散地故。由此越次第,先说忧根定有异熟。 前八后三无者,前八谓眼等前八根;后三者,三无漏根。此十一根定无异熟,谓眼等八无记性故,最后三根是无漏故,不能招果,故无异熟。 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者,意根、所余四受(除忧)、信等五根,此之十根一一皆通有异熟、无异熟二也,谓意、乐、喜、舍,若善恶性及有漏者即有异熟,若无记性及无漏者便无异熟。苦根若善恶性即有异熟,若无记性便无异熟。信等五根,若有漏者名有异熟,若无漏者即无异熟。故此十通二类也。 从此第四,三性门。论云:「如是已说有异熟等,二十二根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唯善后八根,  忧通善不善。 意余受三种,  前八唯无记。」 释曰:唯善后八根者,谓信等八名后八根,唯是善性。忧通善不善者,忧非无记,强思起故,通善恶性。意余受三种者,意根、余四受(除忧),此五通三性。前八唯无记者,眼等前八唯无记性,眼等五根及男、女命,名八根也。 从此第五,界系门。论云:「如是已说善不善等,二十二根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颂曰: 「欲色无色界,  如次除后三, 兼女男忧苦,  并余色喜乐。」 释曰:初句标三界也。如次除后三者,如次者,已下诸义配上初句,故言如次也。除后三者,明欲界系。于欲界中有十九根,除后三无漏根,由彼三根是不系故。 兼女男忧苦者,明色界系。于色界中,如前所除后三根外,兼除女、男、忧、苦四根。余十五根是色界系。除女男者,离淫欲故。又女、男根身丑陋故。经说色界名为男者,有男相故,非谓有根。无苦根者,身净妙故(非苦依也)。又彼无有不善事故(非苦境也)。无忧根者,有奢摩多润相续故(相续者,是身非忧依也)。又彼无有恼害事故(非忧境也)。 并余色喜乐者,明无色系。无色界中,如色界中除后三根及女、男、忧、苦外,并更除余色及喜、乐根。言余色者,眼等五根,男、女根外名之为余。除此已外,所余八根无色界系,谓信等五,及命、意、舍。 从此第六,三断门。论云:「如是已说欲界系等,二十二根中,几见所断?几修所断?几非所断?」颂曰: 「意三受通三,  忧见修所断, 九唯修所断,  五修非三非。」 释曰:意三受通三者,意及三受通三种断。言三受者,谓喜、乐、舍。此上四根,若有漏者通见修断,若无漏者唯非所断。 忧见修所断者,忧根与迷理惑相应,是见所断,诸余有漏是修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九唯修所断者,九谓七色、命、苦,唯修所断。七色、命根是无记性,不染污故。苦根与五识相应,非第六识生。前言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故此九根非见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 五修非三非者,五谓信等五根,通修、非二断,若有漏者是修所断,若无漏者是非所断。不染污故,不通见断。三无漏根唯非所断,非无漏法,是所断故。已上是第四,诸门分别竟。 从此第五,明杂分别。于中有六:一受生得异熟门、二约死位灭根多少门、三得果用根多少门、四成就诸根定量门、五成根极少门、六成根极多门。 今初第一,受生得异熟门者,论云:「已说诸门义类差别,何界初得几异熟根?」颂曰: 「欲胎卵湿生,  初得二异熟。 化生六七八,  色六上唯命。」 释曰:欲胎卵湿生,初得二异熟者,欲谓欲界,胎、卵、湿生,除化生也。此之三生,初受生位唯得身、命二异熟根,由此三生根渐起故,不得余根。 化生六七八者,化生初位得六、七、八根。言得六根者,眼、耳、鼻、舌、身、命,谓劫初时无形化生,故有六根。得七根者,如诸天等,六根如上,加男、女一。得八根者,谓恶趣中容有二形化生者是也,六根如上,加男、女二根。 色六上唯命者,色谓色界,初得六根,如欲界中无形者说。上唯命者,上谓无色,胜下二界名之为上。一则定胜,无色因也;二者生胜,无色果也。初得一根,谓唯命也。 从此已下第二,死位灭根多少者,论云:「说异熟根最初得已,何界死位?几根后灭?」颂曰: 「正死灭诸根,  无色三色八。 欲顿十九八,  渐四善增五。」 释曰:正死灭诸根者,此之一句流入下三句,皆并言之。无色三色八者,无色界中,将命终位灭根有三,谓命、意、舍。色八者,色界命终灭根有八,谓命、意、舍、眼等五根。论云:「一切化生必具诸根而生死故(释前义也)。」 欲顿十九八者,欲界顿死,十、九、八根于最后灭。灭十根者,谓二形人顿命终时,眼等五根、女、男、命、意、舍于最后灭。灭九根者,谓一形者顿死,于前十中除女、男一。灭八根者,谓无形人顿死,于前十根除女、男二,以无形故。 渐四善增五者,渐谓渐死。欲界渐死,将命终时唯灭四根,谓身、命、意、舍。善增五者,善谓善心,于善心死更增五根,谓信等五。前顿、渐死灭三根等,依染污无记心命终者说,若善心死,于前诸位更增信等故,前三根增至八根,前灭八根增至十三,前灭九根加至十四,前灭十根增至十五,渐死四根增至九根,谓三界善心死皆有信等五也。 从此已下第三,明得果用根多少者,论云:「分别根中,一切根法皆应思择,二十二根中,几能证得何沙门果?」颂曰: 「九得边二果,  七八九中二, 十一阿罗汉,  依一容有说。」 释曰:九得边二果者,边谓预流。阿罗汉果居初后故,名之为边。此边二果九根证得,初预流果九根得者,谓意及舍、信等五根、未知当知、已知,为九。其预流果依未至定,故唯舍受,论云:「未知当知根在无间道,已知根在解脱道。此二相资,得最初果,如其次第,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解云:未知当知在无间道者,第十五心道类忍是也。已知根在解脱道者,第十六心道类智是也。其无间道为同类因,引离系得,名为引因。其解脱道与离系得俱时而生,持离系得,名为依因。离系得者,无为上得也。阿罗汉果九根得者,谓意根、信等五根、已知根、具知根,为八,喜、乐、舍中随取其一,故成九也。以阿罗汉通九地证,其九地者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及三无色,除有顶也。若依未至中间,第四静虑及三无色证者,唯舍受也;依初二禅,喜受证也;依第三禅,乐受证也。故于三受随取其一。又论云:「已知根在无间道,具知根在解脱道,此二相资得最后果,如其次第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解云:已知根在无间道者,金刚喻定是也。具知根在解脱道者,尽智是也。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名金刚喻定。第九解脱道,名为尽智。其无间道为同类因,引离系得,名为引因。其解脱道为能作因,持离系得,名为依因。 七八九中二者,谓中间二果,即一来、不还果也。此中二果,或七根、或八根、或九根证得。且一来果七根得者,谓世间道依次第证,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唯依未至证一来果,故唯取舍,不通余受。依出世道,由八根得,七根如前,加已知根为八。若一来果倍离欲贪超越证者,如预流果由九根证得,先凡夫位断六品贪,名倍离欲。今入见道,至道类智,超越预流,直证第二,名超越证。上来明者是一来果七、八、九得,宜善知之。其不还果七根得者,用世间道依次第证,由七根得,谓意及舍、信等五根。八根得者,有二种八:且初八者,依出世道,七根如上,加已知为八;第二八者,用世间道,依次第证,谓意、喜、舍、信等五根。故论云:「又次第证不还果者,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根得。彼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中复有喜受,此二相资,得第三果,于离系得,二因如前。」解云:若超越证者,必无依未至定,从第九解脱道中得入根本,以超越者先得根本,更不愿求,故不入也。次第证者,未曾得根本故,于未至定第九解脱,若愿入者,得入根本也。无间道中舍受者,未至地中舍也。解脱道中喜受者,初禅根本喜也。由无间道断下地惑,欣上地故,解脱道中得入根本也。九根得者,有二种九:且初九得者,谓超越证故,论云:「全离欲贪超越证者,由九根得,如前超越得一来果(先凡夫位断九品惑,名全离欲。今入见道,至道类智,超前二果,直证第三,名超越证)。总说虽然,而有差别,谓此依地有差别故,乐、喜、舍中可随取一。前果超越,唯一舍根(已上论文)。」解云:总说虽然者,谓总说九数同一来也。而有差别者,根中受名即有差别,不同一来也。谓此依地有差别故者,释上差别名也。谓此不还果依六地证故,地有差别。若依未至中间第四禅证,唯用舍受。依初二禅,用喜受证。依第三禅,用乐受证。故于三受可随取一,即是根名有差别也。第二九者,依次第证不还果者,用出世间道,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由九根得,谓意、喜、舍、信等五根、已知根也。彼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中复有喜受,故有二受,出世间道故,加已知根。故论云:「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八根如前,加已知根。第九无间解脱,此俱有故(八根如前者,同前依世间道中八根数,加已知为九也。无间解脱此俱有故者,此已知根在无间、解脱二道俱有故,须加之也)。」据上所明,颂言七八九者,应知有二种七,谓一来、不还各一七也。有三种八,谓一来果中有一种八,不还果中有二种八也。有三种九,一来中一九,不还中二九也。 十一阿罗汉者,引本论为难也。故论云:「岂不根本《阿毗达磨》问由几根得阿罗汉?答十一根。云何乃言由九根得(十一根者,意、喜、乐、舍、信等五根、已知、具知也)?」依一容有说者,通前难也。依一身中容有十一根故,本论说理实有九故,说九根故,论云:「实得第四,但由九根,而本论言十一根者,依一身中容有故说。谓容有一补特伽罗,从无学位数数退已,由喜、乐、舍随一现前,后复证得阿罗汉果,由斯本论说十一根。然无一时三受俱起,是故今说定由九根(已上论文)。」解云:阿罗汉果通九地证故,有喜、乐、舍三受证也。又依萨婆多宗,许阿罗汉数数有退,故于一身许有三受证阿罗汉,然当证时唯有一受,故说九根。各据一义。不相违也。论云:「于不还果中,何不如是说(此难意者,谓第三果许数数退,通六地证,容于一身有三受证,何不本论说十一根)?以无乐根,证不还果,而于后时得有退义,亦无退已由乐后得。」(答前难也)解云:若乐根证,必定不退;若是退者,必无后时由乐根证。故知乐受证者必无喜、舍,喜、舍证者必无乐受故。故于一身必无容有三受证,得不还果义故,不可说十一根也。又论云:「非先离欲超越证第三,而于后时得有退义。此离欲果二道所得,极坚牢故。」解云:此文释乐根证不退所以也。由此乐根在第三禅,次第证者,唯得初禅故。乐根证必是超越,谓凡夫位断二禅惑,后时容依第三禅,起见道证不还果,故知超越,得起乐根。此超越人毕竟不退,以二道所得故:一、先凡夫位断欲惑尽,世道所得也;二、今入见道,圣道所得也。次第证人唯一道得,故可退矣。此上义隐,论有要处,故具录之。 从此第四,成就诸根定量门。论云:「今应思择成就何根?彼诸根中几定成就?」颂曰: 「成就命意舍,  各定成就三。 若成就乐身,  各定成就四。 成眼等及喜,  各定成五根。 若成就苦根,  彼定成就七。 若成女男忧,  信等各成八。 二无漏十一,  初无漏十三。」 释曰: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者,此据三根必定成就。谓成命时必有意、舍,若成意、舍必有命根,不可阙也。 若成就乐、身,各定成就四者,谓成就乐根时,必有命、意、舍也。若成身根时,亦必有命、意、舍,故言各也。成乐不成身者,谓圣者生无色界,无色界中成就下三禅无漏乐根也。成就身不成乐者,谓异生生第四禅,彼无乐根,下三禅乐根彼已断也,既是凡夫,不可成就下无漏乐故,不成乐根而成身根也。成乐不成喜者,谓异生生第三定也。 成眼等及喜,各定成五根者,眼等,等取耳、鼻、舌。若成眼根,必成就五,谓身、命、意、舍,兼眼根。如眼既尔,耳、鼻、舌三各成五根,准眼说之。喜根成五根者,谓命、意、舍、乐、喜根。又论云:「第二静虑地生,未得第三静虑,舍下未得上,当成何乐根?」(此文意者,难前喜根必成就乐,第二静虑自地无乐,而有喜根。初禅有三识乐,今已舍竟。第三禅意地乐,今复未修得,故言舍下未得上,当成何乐根也)。当言成就第三静虑,染污乐根,余未得故(答也,未断第三禅,染污必成就也。余未得者,余乐未得也)。 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者,彼者,彼苦根定成就七根也,谓身、命、意、喜、乐、舍、苦根。夫成苦根必是欲界,故此七种不可阙也。于四受内除忧根者,离欲舍故。 若成女、男、忧、信等,各成八者,谓成女根必成就八,七根如苦,更加女根。男根亦八,七根如苦,更加男根。忧根亦八,七根如苦,更加忧根。若成信等,各成八者,谓命、意、舍、信等五根。 二无漏十一者,谓已知、具知二无漏根,各十一根也。已知根十一根者,谓命、意、喜、乐、舍、信等五根,及已知根。具知十一者,前十一根中除已知根,加具知根。 初无漏十三者,谓未知当知初无漏根,必成就十三根。言十三者,谓身、命、意、喜、乐、舍、苦、信等五根,及未知当知根。此加身苦者,若成未知当知根,必在欲界,故定有身苦也。 从此第五,成根极少门者,论云:「诸极少者,成就几根?」颂曰: 「极少八无善,  成受身命意。 愚生无色界,  成善命意舍。」 释曰:极少八无善者,谓阐提人,名为无善。彼若极少,成就八根,谓五受、身、命、意也。 愚生无色界,成善命意舍者,愚谓异生,未见谛故。彼若极少,成就八根,谓信等五、命、意、舍三。 从此第六,成根极多门者,论云:「诸极多者,成就几根?」颂曰: 「极多成十九,  二形除三净。 圣者未离欲,  除二净一形。」 释曰:极多成十九者,标也。二形除三净者,释也。此明异生成根十九,谓二形人必非圣者,故无三净也。言三净者,三无漏根也。除此三外,余十九根容皆具有。 圣者未离欲,除二净一形者,此明未离欲圣者,极多亦成十九根也,谓初二果及不还向,名未离欲圣也。除二净一形者,明所除根。若住见道,除已知、具知二净。若住修道,除未知、具知二净。除一形者,女、男根中随除一种,以诸圣者无二形故。故欲界圣除此三净,外余十九根容皆具有也。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