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论本卷第三十
从此第三,置答益物分,先难后答。犊子部难:若补特伽罗即诸蕴者,世尊何不说命者即身?论主答云:「观能问者阿世耶故(阿世耶此云意乐),谓由问者执一实我名为命者,依此问佛,命者与身为一为异。故佛答:以我无体,一异不成。如不可答龟毛硬软,本无龟毛,答何硬软?命者本无,答何一异?」观问者意,故佛不答。
古昔诸师已解此结。昔有大德名曰龙军,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于时一毕隣陀王至大德所,作如是说:「我今来意欲请所疑,然诸沙门性好多语,尊能直答,我当请问。」大德受请。王即问言:「命者与身为一为异?」大德答言:「此不应记。」王言:「岂不先有要耶?今何异言不答前问?」大德责曰:「我欲问疑,然诸国王性好多语,王能直答,我当发问。」王便受教。大德问言:「大王宫中诸庵罗树所生果味为醋为甘?」王言:「宫中本无此树。」大德复责:「先无要耶?今何异言不答所问?」王言:「宫中此树既无,容可答言果味甘醋?」大德诲曰:「命者亦无,如何可言与身一异?」
又犊子问:「佛何不说命者都无?」答:「亦观问者阿世耶故。问者谓蕴因果相续名为命者,依此发问。世尊答命者都无,彼堕邪见,谓无因果,故佛不说。」又问:「佛何不说假名命者?」答:「观彼问者未能得了缘起理故,非受真空正法器故,故不为说假有命者,理必应尔。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有性筏蹉(此云犊子)出家外道来至我所,作是问言:「我于世间为有我、非有我?」』佛不为记。所以者何?若记为有,违法真理,实无我故。若记为无,增彼愚惑,彼便谓我先有今无。对有我愚,此无我愚为过更甚。若执有我,则堕常边;若执无我,便堕断边。执我是常,为我修福;执我断灭,便谓身无,更何修福。此二轻重,如经说言: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断见如芥子许。」上来依论略此问答。
从此举颂正明置答益物分,于中有二:一经部师中鸠摩逻多颂、第二论主颂。
今则是初,颂曰:
「观为见所伤, 及坏诸善业,
故佛说正法, 如牝虎衔子。
执真我为有, 则为见牙伤,
拨俗我为无, 便坏善业果。」
释曰:观为见所伤者,标不说有我也。及坏诸善业者,标不说我无也。
故佛说正法,如牝虎衔子者,举喻释成也。如虎衔子,太急则伤,太缓则堕。
执真我为有,则为见牙伤者,释初句也。执我之见犹如其牙,必伤于人,合前太急喻也。
拨俗我为无,便坏善业子者,释第二句也。因果相续世为假我,拨此为无,便坏善业,如子生胜果故,合前大缓喻也。
从此第二,复说颂言:
「由实命者无, 佛不言一异,
恐拨无假我, 亦不说都无。
谓蕴相续中, 有业果命者,
若说无命者, 彼拨此为无,
不说诸蕴中, 有假名命者,
由观发问者, 无力解真空。
如是观筏蹉, 意乐差别故,
彼问有无我, 佛不答有无。」
释曰:由实命者无,佛不言一异者,释置记所以也。
恐拨无假我,亦不说都无者,摽不说无实命者所以也。
谓蕴相续中至彼拨此为无者,释前标也。谓蕴相续由业引果,于此业果假立命者。若闻佛说无实命者,闻者不解,便拨假命亦以为无,便堕断见,故佛不说。
不说诸蕴中至无力解真空者,明不说假命所以也。假名命者,真空之理,发问者愚,非受法器,故佛不说。
如是观筏蹉至佛不答有无者,结成置记也。筏蹉意乐,我有是常,我无谓断。佛观此意,故不为答。说有违理,说无断善,置记之答于斯尽焉。
次破数论,难言:「决定有我,事用必待事用者故,谓如识等能了等用,必待有我以为所依,识等方能有了等用,能了之者即是我也。如天授行,必待天授,天授是我,行即事用,故知事用必待于我。」
论主释通云:「天授能行,无别行者,即此天授运之动转,从此至彼,相续生时,说为行,离天授外无别有行。然此行时,前念为因,引发后果,因是行者,无别我也。如天授能行,识能了亦尔。如天授身能为识因,世间亦谓天授能了。然诸圣者为顺世间,亦说天授是能了者。」又解:或识于境相续生时,前识为因,引后识起,说前因识名能了者,亦无有失,世间于因说作者故。如说钟鼓名为能鸣,声是所鸣,非钟鼓也,谓钟鼓能生于声,即说钟鼓名为能鸣,亦是于因说作者故。故知识因名能了者,离识之外无别有我名能了者也。又解:或如灯能行,识能了亦尔,灯焰相续说名灯行,无别行也。即识于境相续生时,说名能了,离之无能了者也。
数论又难:「若后识生,从识非我,何缘后识不恒似前及三性心不定生耶?若有实我,此即无妨。谓我自在,能令于识不恒相似及不定生,理无妨矣。」
论主通云:「识由异相,令后异前,谓诸有为自性法尔微细相续,由异相力后必异前,非由我也。若不尔者,应无出定,以入定时相续相似;既有出定,故知后念必异前也。又诸心生必有定次,更无杂乱,如二十心相生者也。亦有少分行相等心方能相生,种性别故,如女心无间起庄严身心、或起染污心、或起夫心、或起子心,此心起时必熏成种,后从此诸心相续转变差别,还生女心,如是女心后能生起严、污心等,异严、污等即不能生,故知女心生严、污等。若是男心,即不能生严、污心等,种性别故。女心无间虽皆容起严、污等心,就严、污等,若先数起,于数起中若明了者,就明了中若近起者,女心无间,便先引起,由如是心修力强故。」
数论又难:「若有修力最强盛者,宁不恒时生于自果?」
论主答云:「由此心有住异相故,故不恒时生于自果。此住异相,于别修心相续生中最随顺故。」
从此论主推让世尊,即当第四,因相不测分。论云:「诸心品类次第相生因缘方隅,我已略说,委悉了达唯在世尊,一切法中智自在故。」故有颂言:
「于一孔雀轮, 一切种因相,
非余智境界, 唯一切智知。」
释曰:孔雀轮有青、黄等一切别,此一切种由何因感?如是因相非余境界,唯佛能知。色差别因尚为难了,况心、心所诸无色法因缘差别岂易了知?
从此第五,业生先后分,先难、后明,次破胜论。胜论难云:「若实无我,业已灭坏,云何复能生未来果?」
论主答云:「不从坏业,未来果生,业虽已坏,种子仍在,但从业种相续转变差别功能生未来果。犹世间果从种生,然果不从已坏种起,亦非从种无间即生,但从种子相续转变差别功能果方得生。谓种生芽,芽生于茎,茎生于叶,叶生于花,花为最后,方引果生。」
胜论又难:「若尔,何言从种生果?」
论主答云:「克实果唯花功能,由先种子展转为因,引起花中生果功能,约展转因说种生果,故此花中生果功能由先种子展转引故,所生果相而似种也。今业生果亦如外种,由业为先,熏成种子,相续转变,差别果生。」
胜论问云:「何名相续转变差别?」
论主答云:「由业为先,于色心中重成种子,即此种子中无间断,名为相续。即此相续,后后刹那异前前生,故名转变。即此转变有胜功能,最后生果,胜余转变,故名差别。」
因此问答便明先果,即当第五分也。如命终时,于识心中虽带众多感当来果所有种子,然此业种略有三种能先引果:一者极重,譬如负债,强者先牵。二者近作,如临终时逢善恶友,所起善恶便先引果。三者数作,谓一生来其数作业,能先引果。故经部师有此颂曰:
「业极重近起, 数习先所作,
前前前后就, 轮转于生死。」
释曰:一、业极重,前感异熟。二、业近起,前感异熟。三、业数作,前感作异熟。若业轻等便感后熟,由此业力轮转生死。
从此第六,业报难知分。此是论主推让世尊,业所熏种相续转变,至彼彼位彼彼果生,唯佛证知,非余境界。故经部师有是颂曰:
「此业此熏习, 至此时与果,
一切种定理, 离佛无能知。」
释曰:业起之时,必熏成种,此业、此种至于此时能与其果。此种定理,唯佛能知。已上六分正宗已讫。
从此第二,流通。于中有三:一赞道劝舍、二赞道不覩、三略显劝学。
今则是初。颂曰:
「已善说此净因道, 谓佛至言真法性,
应舍暗盲诸外执, 恶见所为求慧眼。」
释曰:已善说此净因道者,标赞道也。涅盘名净。此无我道能证涅盘,名净因道。我执已破,无我理成,名为善说。
谓佛至言真法性者,释前标也。无我之教是佛至言,无我之理是真法性,教之与理俱涅盘因,净因道矣。
应舍暗盲诸外执,恶见所为求慧眼者,劝舍也。外道执见名为恶见,无智慧眼称之暗盲,背还灭道为流转因,舍亦佳矣。
从此第二,赞道不覩,颂曰:
「此涅盘宫一广道, 千圣所游无我性,
诸佛日言光所照, 虽开昧眼不能覩。」
释曰:无我理性趣涅盘宫,此一广道为千圣游。无我正教诸佛日,言其教破暗,犹如赫日。依教显理,名光所照,道之功也。外道恶眼名昧眼,无我之日安能覩乎?
从此第三,略显劝学者,颂曰:
「于此方隅已略说, 为开智者慧毒门,
庶各随己力堪能, 遍悟所知成胜业。」
释曰:无我方隅我已略说,为开智者慧毒之门,如身少破安少毒药,斯须毒气遍满身中。此论亦然,开少慧门,诸有智人能深悟入,名慧毒门。此慧毒门普劝人修,庶各随己三乘力能遍悟所知,必成胜业,其功既尔,安不习哉!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十(终)
写本云:
宽正二年(辛巳)极月廿一日,以灵山之静重本书写之,又借觉林之顺勤本校合之者也。
三井能盛
书本云:
应仁二年(戊子)春三月三日,以右本写之毕。
祕之窓中,莫出之房外而已。
权大僧都尊通判
若是圆晖释者,慧晖何不释之乎?如何(云云)。
书本云:
同年三月七日,一览之处文字不正,如何(云云)。
书本云:
七年九月十一日,以幸尊赠僧正─尊通判(职事平松中将资冬上乡德大寺黄门)。
延德三年(辛亥)孟昏十六夜书毕。
永正元年(甲子)孟秋下澣一日遂一览功毕。
三井末流 盛玄
于时文永七年(丁亥)七月十日,于三井寺法泉房之内北窓,以右本遂写功毕。
武州长荣实宪
武州池上长荣山本门寺佛寿院
权大僧都日现判(三十二岁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