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藏经
  • 佛学辞典
  • 印心文集
登录|注册
繁 / 简
您的位置:大藏经 > 大正新修大藏经 (T) > 俱舍论颂疏论本
朗读
夜间
字体
小 100% 大
收藏
下载
俱舍论颂疏论本
  • 第 001 卷
  • 第 002 卷
  • 第 003 卷
  • 第 004 卷
  • 第 005 卷
  • 第 006 卷
  • 第 007 卷
  • 第 008 卷
  • 第 009 卷
  • 第 010 卷
  • 第 011 卷
  • 第 012 卷
  • 第 013 卷
  • 第 014 卷
  • 第 015 卷
  • 第 016 卷
  • 第 017 卷
  • 第 018 卷
  • 第 019 卷
  • 第 020 卷
  • 第 021 卷
  • 第 022 卷
  • 第 023 卷
  • 第 024 卷
  • 第 025 卷
  • 第 026 卷
  • 第 027 卷
  • 第 028 卷
  • 第 029 卷
  • 第 030 卷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三 造作名业,此品广明,故名分别。释此品颂总作三门:一明业体性、二释诸业名、三杂明诸业。 就明业体性中:一正明业体、二诸门分别、三广明表无表。 就正明业体中:一明所造业、二明能造大种。 就明所造业中:一明二三业、二明五种业。 此下第一,明二三业,牒前问起。论云:「如前所说,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如是差别由谁而生?」颂曰: 「世别由业生,  思及思所作。 思即是意业,  所作谓身语。」 释曰:初句总答,次句明二业,下两句明三业。世别由业生者,世间差别由业所生,非自在天及大梵王为一因主,作先觉因,生诸世间。外道计天先起欲观,欲受用境,名先觉因,能生世间,此虚计也。业有善恶,果分净秽,人中善业恶所陵杂,以杂业故感身不净,感外资具欝金、栴檀甚可爱乐。诸天善业恶不能杂,名为纯业,以业纯善,所感内外二事俱妙。 问:「此所由业其体云何?」答:「思及思所作者,此明二业。于契经中说有二业:一者思业、二者思已业。思已业者,谓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者,此明三业,即前二业开为三种。思是意业,思所作者是身、语业,因思起故,名思所作。言意业者,约等起立,业即是思,与意相应,意等引起,名为意业。言身业者,约所依立,身谓色身,业依身起,名为身业。言语业者,约自性立,以语自性即是业故。」又论云:「然心所思即是意业,思所作业名为身、语二业,是思所等起故(解云:思名等起,思与心等,能引起身、语业也)。」 从此第二,明五业:一明表无表、二明身语表、三证有无表。 且初第一,表无表者,论云:「且身、语二业自性云何?」颂曰: 「此身语二业,  俱表无表性。」 释曰:身、语各有表、无表故,身、语二业俱表、无表性。 从此第二,别明身语表,论先问云:「且身语表其相云何?」颂曰: 「身表许别形。  非行动为体, 以诸有为法,  有刹那尽故, 应无无因故,  生因应能灭。 形亦非实有,  应二根取故, 无别极微故。  语表许言声。」 释曰:前九句明身业,后一句明语业。初一句,论主述一切有宗形为身表。次五句,论主破正量部动名身业。次三句,论主却破一切有宗实有形色。 身表许别形者,一切有宗许身表业形色为体,由思力故,别起如是如是身形,名身表业。形谓形色,犹如合掌杀缚等形。形即是表,表善恶故。表即是业,有造作故。此之形色依身起故,名身表业。 非行动为体者,正量部说动名身表,为破此故,说非行动。正量部计有为法中心、心所法及音声、光明等,许刹那灭,定无行动。身表业色许有动故,非刹那灭。如礼佛等身动转时,事若未终,此之动色无刹那灭。此身动时,表善恶故,故身表业行动为体。 以诸有为法,有刹那尽故者,立理正破。以诸有为有刹那故,定无行动。何以得知皆有刹那?以有尽故。既后有尽,知前有灭,故知有为法皆刹那灭。故颂尽故二字,释上有刹那故也。颂中故字两度言之,有刹那故、尽故,此应立量:身表业色是有法;定无行动,是宗法;因云:有刹那故;同喻云:如心所等。并曰:心等有刹那,心等无行动。身表有刹那,身表无行动。故论云:「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故,不可言动名身表业。」彼宗救云:「我许身表无刹那灭,故有行动。」即显论主刹那为因,有不成过。为破此救,应立量云:身表业色定有刹那,以有尽故,如心所等。并曰:心所后有尽,心所有刹那。身表后有尽,身表有刹那。故以尽故二字成立有为皆有刹那,其理极成也。故论云:「诸有为法皆有刹那,其理极成,后必尽故。谓有为法灭不待因。所以者何?待因谓果,灭无非果,故不待因(解云:果法待因,灭是无法,无法非果,故不待因。应立量云:灭不待因,以是无故,犹如兔角。既有为法灭不待因,明知有为皆刹那灭也)。」 应无无因故者,破彼转救。彼许法灭待因而灭,故论云:「岂不世间现见薪等,由与火合故致灭无。定无余量过现量者,故非法灭皆不待因(薪待火灭,即是待因。薪等现见,现量证也)。」为破此救,故言应无无因故。汝许薪等若待因灭,应一切灭无不待因,如生待因,无无因者。并曰:生法待因生,无有无因生。灭法待因灭,无有无因灭。现见觉焰等不待因而灭,明知薪等灭亦不待因灭。应立量云:又薪等灭定不待因,有为摄故,如觉焰等。觉焰是有为,不待因而灭。薪等是有为,亦不待因灭。心、心所法总名为觉,能觉境故。焰是灯焰。生因应能灭者,更以理逐之。又若薪等火合为因,有熟变生,下中上别,下熟初黄,中熟次黑,上熟最黑。然中熟生,下熟即灭;若上熟生,中熟亦灭。应生中上熟因,体即是灭下中熟因,生灭相违,岂容生因即能为灭?故以此理显彼成非。论云:「故无有因令诸法灭,法自然灭,是坏性故。自然灭故,才生即灭。由才生即灭故,刹那灭义成。有刹那故,定无行动。身表是形,理得成立。」 形亦非实有者,是经部宗标破有宗实有形色。故论云:「然经部师形非实有,谓显色聚一面多生,假立长色。待此长色,于余色聚一面少中假立短色,于四方面并多生中假立方色,于一切处遍满生中假立圆色。所余形色如应当知(所余形色,谓高、下等,皆假立也)。如见火㷮于一方面无间速运,便谓为长。见彼周旋,谓为圆色。故形无实别类色体。」 应二根取故者,是经部师正立理破,汝萨婆多若谓实有别类形色,则应一色二根取过,如长等色,一眼根见,二身根触,以身触时知长短故,由此应成二根取过。十二处中,理无色处二根所取,故知形色本无实体。论云:「然如依触取长等相,如是依显能取于形(解云:此文是经部立正义。言依触者,以形是假,身根触时,意识于中依身根触取假长等,故言依触,即是意识依身根触,取长等也)。」 无别极微故者,说形假所由,谓离显色外,无别极微名为长等,但由显色如是安布,差别相中假立长等(方、圆等相名差别也)。然经部宗形为身表,但假非实。形虽是表,而非是业。言身业者,以思为体,谓能种种运动身思,依身门行故名身业,身之业故故名身业。言语业者,亦思为体,谓发语思,依语门行故名语业,语之业故故名语业。言意业者,谓审虑思及决定思为意业体。故此三业皆思为体,随门异故,立差别名。依意门行名为意业,依身门行名为身业,依语门行名为语业。总有四思:一审虑思、二决定思、三动身思、四发证思,前二意业,第三身业,第四语业。以经部宗身、语二表色性钝故,唯无记性,不同有宗身、语二业以色为体,身业形色,语业音声,俱色摄也。故论云:「谓前加行起思惟思,我当应为如是如是所应作事,名为思业。既思惟已,起作事思,谓随所思作所作事,能发身、语,名思已业(解云:经部释经二业也,欲明二业皆思为体。思惟者,谓审虑思、决定思是也)。」 语表许言声者,此明语业,谓即言声为语表业,此身、语业皆有无表,如前界〈品已〉分别竟。 从此第三,证有无表。如前〈界品〉以经部宗不许无表是实有故,彼说无表但是思种,谓审、决、动、发四现行思,于色、心上熏成种子。此思种上防非止过,假立无表,但不作恶即名无表,更无实体。故论云:「经部亦说此非实有,由先誓限,唯不作故,彼亦依过去大种施设。然过去大种体非有故,又诸无表无色相故(解云:一、由不作,即名无表。二、无表依过去大种。大种尚非有,无表岂得有?三、又无色相。由此三因,故无表无实也)。」故此已下,萨婆多宗以八义证无表实有,颂曰: 「说三无漏色,  增非作等故。」 释曰:此颂有八证:一说三色证、二说无漏色证、三说福增长证、四说非作成业证、五法处色证、六八道支证、七别解脱戒证、八戒为堤塘证。 说三无漏色者,此举二证:一说三色证、二说无漏色证。增非作等故者,增谓第三福增长证,非作是第四非作成业证,余四证等字收。第一说三色证者,以契经说色有三种,此三为处,摄一切色:一者有色有见有对(色处是也),二者有色无见有对(眼等五根,声、香、味、触),三者有色无见无对(无表色也)。此经既说有无见无对色,明知实有无表也。 第二无漏色证者,如契经说:「无漏法云何?谓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所有色不起爱恚,乃至识亦然,是名无漏法。」此经既言有无漏色,明知无表体必实有。除无表外,更无有色名无漏也。 第三福增长证者,如契经言:「诸有净信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成就有依七福业事,若行若住、若寐若觉,恒时相续,福业续起。无依亦尔。」此经既言福业增长,福业增长即是无表,谓彼施主行施已后,或起恶心及无记心,或无心时,若无无表,依何法说福业增长?故知无表实有体也。七有依福者,一施羁旅客、二施路行人、三施有病人、四施看病人、五施园林、六施常乞食、七随时施。如是七种,善故名福,作故名业,业依此七,故名为事。无依福者,无物布施,但起深心随喜恭敬,亦生胜福也。 第四非作成业证者,又自非作,遣他杀等,若无无表,不应成业道。所以然者,谓发语处分遣他杀等,此发语表非业道摄,谓使未作杀等事故;若彼使者行杀等竟,此前语表更无异性,如何能教者成杀等业道?明知别有杀等无表来入身中,故能教人得成业道,故此业道即无表摄。 第五法处色证者,又契经说:「苾刍当知:法谓外处,是十一处所不摄法,无见无对。」此经于法处中不言无色,故知法处中实有无表色。若无无表色,此经阙减,便成无用,谓经阙减无色言故。既不言无色,明知实有无表。 第六八道支证者,若无无表,应无八道支。以八道支中,正语、正业、正命,此三是无表。故论云:「以在定时无语等故(解云:在定不可语,无正语也;身不运动行礼佛等,无正业也;不乞食等,无正命也。既于定中说正语等三,以在定中有正语等三无表色。出定之后能起三正、不起三邪,故于定中说正语等。此于因上立果名故,因即无表色,果即正语等也)。」 第七别解脱戒证者,若无无表,则亦应无别解脱戒。以受戒后虽起异缘恶无记心,而名苾刍,明知别有无表戒色名别解脱戒,恶无记中相续而转,名苾刍等。 第八戒为堤塘证者,又契经说:「离杀等戒,名为堤塘戒,能长时相续,堰遏犯戒过故。」此经既说戒为堤塘,明知别有无表戒色。萨婆多宗引上八证证无表实。 从此经部会通前说。且三色者,是定境色,非无表色。瑜伽(此云相应,谓心境相应也)师说:「修静虑时,定力所生定境界色,非眼根见,故名无见。不障处所,故名无对。」 第二无漏色亦定境色,依无漏定所生色者,名无漏色。 第三福增长者,但是布施现行善思所熏成种,假立无表,名福增长。故论云:「而前缘施,思所熏习,微细相续,渐渐转变,差别而生。由此当来能感多果,故密意说,恒时相续,福业渐增,福业续起(解云:一熏习、二微细、三相续、四转变、五差别,此五并是种子异名)。」 第四非作成业证者,亦思种为体。 第五法处所摄色者,是前定境界色也。 第六八圣道支者,论云:「虽无无表,而在道时获得如斯意乐依止,故出观后,由前势力能起三正、不起三邪,以于因中立果名故,可具安立八圣道支(解云:依经部宗,道俱时思,名为意乐,与出定后三正为依,故名依止。此道俱思假立无表,名道俱无表,无表无体,于此思上立正语等,余文可知也)。」 第七别解脱戒者,亦思种为体。于此思种上有防非、止过功能,假立无表。故论云:「谓由思愿力,先立要期能,定遮防身、语恶业,由此故建立别解脱律仪(已上论文)。」第八戒为堤塘者,论云:「谓先立誓限,定不作恶,后数忆念,惭愧现前,能自制持,令不犯戒,故堤塘义由心受持。」略明经部思种之义,且如受戒,誓断七非,于加行位熏成加行七思种子,后至受戒第三羯磨遇胜缘已,从此加行思种子上,复更熏成根本思种,与前加行思种,并起初念七支种子,第二念二七支种子,第三念三七支种子,乃至未遇舍缘,念念七支增长;若遇舍缘,即不增长。恶戒亦尔。又解:于一思种,刹那刹那七支功能增长,大乘亦尔。然依大乘宗,熏第八识。若经部宗,熏于色心,即色心持种子,于色心上有生果功能,假立种子,离色心外更无别体。 从此第二,明能造大种,于中有三:一明表无表大种异、二明能造时同异、三明大种依地异。 且初第一,表无表大种异者,论云:「前说无表大种所造,为表大种所造?为有异耶?」颂曰: 「此能造大种,  异于表所依。」 释曰:此者,此无表也。无表与表异大种生,此无表色细,表色即麁,不可一四大种能生麁细二果,故须异也。 从此第二,明能造时同异,论云:「如表与大必同时生,无表与大少分时异。」颂曰: 「欲后念无表,  依过大种生。」 释曰:言欲者,简色界定俱无表。定俱无表与能造大时必同也。唯欲界系初刹那后,所有无表从过大生,谓初念无表与大种俱,此时大种悬造未来众多无表,故第二念所有无表依过去大生,过去大种能造无表具生等五因,名为所依。此为所依,无表得起。无表起时,依现大种。现身大种,但能为依,非所依也。论云:「为转随转因,如轮行于地,以手地为依(解云:过去大种名转因,转之言起,无表起故。现身大种,名随转因,无表随逐大种转故。随转之因,依主释也。以手掷轮,轮依地转,轮喻无表,手喻过去大种,地喻现身大种也)。」问:「初念大种造,后念无表,为即用彼造初念无表大种?为别起大种造后念无表?」答:「依《婆娑论》,此有三释:第一解云:即用造初念无表大种,造后念无表;第二解云:别起一具大种,悬造未来众多无表;第三释云:于初念时起众多大种,悬造未来众多无表,刹那刹那四大别造。」 从此第三,明能造地别生,论云:「何地身语业?何地大种所造?」颂曰: 「有漏自地依,  无漏随生处。」 释曰:有漏自地依者,明有漏戒所依大种也。欲别解脱及色定共,此二律仪名有漏戒,各随当地大种所造,以有漏法系地定故。故论云:「欲界所系身、语二业,唯欲界系大种所造,如是乃至第四静虑身、语二业,唯是彼地大种所造(已上论文)。」 无漏随生处者,此明无漏戒所依大种,道共无表,名为无漏戒。此无漏戒随身生处大种所造,谓生欲界,无漏现前,即是欲界大种所造。此欲无漏虽依色界六地而起,不依彼地大种所造,以无漏法不堕界故。又无诸大种是无漏故,复不可说不系大种,由所依身无漏起故,故随生处大种所造。如是乃至,身生第四静虑,无漏现前,唯是从地大种所造,随生处故,义准前说。 此下第二,诸门分别,就中:一约类以明、二约性界地辨。 此下第一,约类以明,论云:「此表、无表其类是何?复是何类大种所造?」颂曰: 「无表无执受,  亦等流情数, 散依等流性,  有受异大生, 定生依长养,  无受无异大。 表唯等流性,  属身有执受。」 释曰:前六句明无表类及所依大种,后两句明表类及所依大种。无表无执受者,若定若散,一切无表无变碍故,名无执受。 亦等流情数者,谓无表色同类因生,是等流性,亦言显此有是刹那,谓苦忍俱道共无表非等流故,名有刹那。言情数者,又此无表依内身起,有情数摄。 散依等流性,有受异大生者,明无表所依大种也。散谓欲界别解脱无表也。依谓无表所依大种。此散大种同类因生,唯等流性。又此大种散心果故,名有执受,必有爱心执为自体,故有执受。异大生言,显身三、口四七支无表一一各别四大种造,以散七支展转相望非一果故,故此七支各别大造。 定生依长养,无受无异大者,明定无表所依大种,定生无表总有二种:谓静虑戒及无漏戒。此二无表所依大种唯长养性,以在定中必能长养四大种故,定生大种唯长养性也。又定大种是无执受,以于定位,必无爱心执此大种为内自体,故无执受。无异大者,显定无表七支同一四大种造,以此大种与定心俱,定心一故,故此大种亦唯一具。又此七支展转相望同一果故,无异大造。 表唯等流性者,身、语表色同类因生,唯等流性。 属身有执受者,就中身表以属身故,名有执受。语表不属身故,无执受也。然有新生等流大种遍住身分,造有表业,不破本身,身亦不大,异熟虚疎有孔隙故,故得相容。 从此第二,明性界地:一明性界地、二明三性。论云:「已辨业门二三五别,此性界地差别云何?」颂曰: 「无表记余三,  不善唯在欲。 无表遍欲色,  表唯有伺二。 欲无有覆表,  以无等起故。」 释曰:无表记余三者,三性分别,谓无表色不通无记,唯善恶性,故说记言。余谓表业及与意思皆通三性。问:「何故无表不通无记?」答:「以无记心势力微劣,不能引发强无表业,可因灭时,果仍续起,故无表业非无记也。」 不善唯在欲者,无表表思,于中不善唯在欲界,善及无记诸地皆有。 无表遍欲色者,此明无表不通无色,以无色界无大种故,既无大种,无表宁有?又有身、语,方有律仪,无色界中无身、语转,故无律仪。又毗婆沙师作如是说:「为治恶戒,故起尸罗,唯欲界中有诸恶戒,无色于欲具四种远:一所依远、二行相远、三所缘远、四对治远,故无色中无无表色。」 表唯有伺二者,欲界初禅名有伺二,表色唯在有伺地中,要有寻伺方能发表。二禅已上无寻伺故,故无表业。 欲无有覆表,以无等起故者,明有覆表唯在初禅也。夫论表业,约等起心以判善恶,言等起者,能发心也。以欲界中无有覆心能发表业,故有覆表欲界无也。欲界虽有身、边二见,是有覆心,是见所断,不能发业。夫发业者,唯修所断。问:「何名初禅有覆表业?」答:「如大梵王于马胜所起谄诳心,发身语业,名有覆表。论云:『复以何缘,二定已上都无表业?欲界无有有覆无记表业,以无发业等起心故。有寻伺心方能发业,二定已上都无此心。又发表心唯修所断,见所断惑内门转故,以欲界中决定无有有覆无记修所断惑,是故表业上三地皆无,欲界无有有覆无记表业(已上论文,思而可知)。』」 从此第二,明三性所由。就中有二:一明三性所由、二明二种等起。 且明三性者,论明四因能成三性:一由胜义、二由自性、三由相应、四由等起。此中应辨何法何性?由何因成?颂曰: 「胜义善解脱,  自性惭愧根, 相应彼相应,  等起色业等。 翻此名不善,  胜无记二常。」 释曰:胜义善解脱者,涅盘名解脱,以涅盘中最极安隐,众苦都寂,犹如无病,是善是常,故名为胜;有实体故,复名为义,故此涅盘名胜义善。 自性惭愧根者,根谓无贪等三善根及惭、愧二,此之五法体性是善,犹如良药名自性善。 相应彼相应者,上相应是标,下相应是释。谓彼前无贪等五,余心、心所自性非善,与彼相应而得善名,名相应善,如杂药水。 等起色业等者,色业谓身、语、表、无表业等,等取不相应中四相,及得、二无心定,此等诸法名等起善,以是自性及相应善所等起故,而得善名,如良药汁所引生乳。 翻此名不善者,翻此四善,立四不善。胜义不善,谓生死法,由生死法苦为自性,极不安隐,犹如痼疾。自性不善,谓无惭、愧及贪、瞋等三不善根,性是不善,犹如毒药。相应不善,除无惭、愧等外,余心、心所法要与无惭、愧等相应方名不善,如杂毒水。等起不善,谓身、语业,不相应中四相及得,以是自性相应不善所等起故,如毒药汁所引生乳。 胜无记二常者,胜义无记,谓虚空、非择灭二常法也,以是常故,名为胜义。非道所证故,称曰无记。理实有为无记,名自性无记。此论略而不论,《正理论》具明,应知无记中无有相应等起无记也。问:「若等起力令身、语业成善、不善,即此业上能造大种亦等起生,何故大种唯无记性?」答:「以作者心本欲起业,非四大种,故不成例。」 从此第二,明等起义,引经难起,故论云:「如上所言,见所断惑不能发表;若尔,何缘契经中说由邪见故,起邪思惟、邪语、邪业及邪命等(解云:邪见是见所断惑。既从邪见发邪语等,如何见惑不发表乎)?此不相违(总答)。何以故(征也)?」颂曰: 「等起有二种,  因及彼刹那, 如次第应知,  名转名随转。 见断识唯转,  唯随转五识。 修断意通二,  无漏异熟非。 于转善等性,  随转各容三。 牟尼善必同,  无记随或善。」 释曰:初一行颂明二等起,第二一行颂约六识明差别,后一行颂约三性辨同异。等起有二种者,标也,表、无表色等起有二种也。 因及彼刹那者,列名也。一因等起、二刹那等起。发业前心,名因等起,在先为因故。与业俱心,名刹那等起,同一刹那时故。 如次第应知,名转名随转者,因等起心说名为转,谓能转业。转之言起,将作业时能引发故。刹那等起名为随转,谓随业转,正作业时不相离故。 见断识唯转者,此下四句分别,此初句也。谓见断识唯能为转,但为远因,助寻伺心,能起表也。不为随转,于外门心正起业时,见断无故(外门者,谓修断)。 唯随转五识者,第二句也。谓五识身无分别故,不能为转。外门起故,能为随转。 修断意通二者,明俱句也。修所断识有分别故,而能为转。外门起故,亦为随转。 无漏异熟非者,俱非句也。谓无漏法唯在定故,不能发业,非转、非随转。若异熟心任运起故,不能发业,非转、非随转。 于转善等性,随转各容三者,明转、随转三性不同也。善等性者,等取不善无记也。三者,三性也,谓转心若善,随转容三性;转心若不善,随转亦容三性;转心若无记,随转亦容三性。 牟尼善必同者,明佛心也。谓佛转心若是善性,后随转心亦必是善,故言必同。 无记随或善者,佛无记心若是转者,其随转心或是善性,亦通无记,是故言或。以佛世尊于说法时,心或增长,无萎歇故,故无记转心通善心随转,言佛有无记心也。若依萨婆多宗,许佛有异熟、通果、威仪三无记心也。若依大众部宗,说佛无无记心,心唯是善,以佛世尊常在定故。故契经言:「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卧在定(那伽此云龙头,显佛世尊)。」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三
上一卷 下一卷

Copyright©2025 印心典藏, 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05325号-1

友情网站链接: 锵锵茶馆|佛心寺|佛法修证心要|大藏经来源网站-CBETA 漢文大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