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二
从此大文第三,明三分齐,就中:一明三极少、二明二量。
且初明三极少者,论云:「如是已约逾缮那等辨器世间身量差别,约年等辨寿量有殊,二量不同,未说今说,此二建立无不依名,前二及名未详极少。今应先辨三极少量。」颂曰:
「极微字刹那, 色名时极少。」
释曰:上句标,下句释也。极微者,是色极少也。刹那者,是时极少也。一字者,是名极少也。谓分析诸色至一极微,为色极少。分析诸名至于一字,为名极少。分析于时至一刹那,为时极少。一字名者,如说瞿名。问:「何名刹那?」答:「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顷。又解: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又解:对法诸师作如是说:『由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
从此第二,明二量,就中:一明逾缮那等、二明年等。
且初辨逾缮那等者,论云:「已知三极少,前二量云何(总问)?今且辨前逾缮那等(别问)。」颂曰:
「极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尘,
虮虱麦指节, 后后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为弓量,
五百俱卢舍, 此八逾缮那。」
释曰:极微为初,指节为后,应知后后皆七倍增,谓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一解云:尘向金上住;又解:尘透金过。至下水尘皆有两释也),积七金尘为一水尘,积七水尘为一兔毛尘(一解:兔毛上住;一解:量如兔毛端。乃至牛毛,皆有两释),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积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积七牛毛尘为一隙游尘,积七隙游尘为一虮,积七虮为一虱,积七虱为一?麦,积七?麦为一指节,三节为一指,二十四指横布为一肘。竪积四肘为一弓,谓寻。竪积五百弓为一俱卢舍。一俱卢舍者,计是从村至阿练若(此云无喧杂)中间道量。说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解云:计一肘有一尺八寸,一弓有七尺二寸,乃至一俱卢舍计有二里,一逾缮那有十六里)。
从此第二,明年等,就中:一明刹那至年、二明诸劫数。
且初明刹那至年者,论云:「如是已说逾缮那等,今当辨彼年等量别。」颂曰:
「百二十刹那, 为怛刹那量。
腊缚此六十, 此三十须臾。
此三十昼夜, 三十昼夜月。
十二月为年, 于中半减夜。」
释曰: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于一年中分为三际,谓寒、热、雨,各有四月。十二月中六月减夜,以一年内夜总减六,云何如是?故有颂曰:「寒热雨际中,一月半已度。于所余半月,智者知夜减。」
从此第二,明劫量,就中:一明劫数、二明劫中人、三明劫中灾。
且初明劫数者,论云:「如是已辨刹那至年,劫量不同,今次当辨。」颂曰:
「应知有四劫, 谓坏成中大。
坏从狱不生, 至外器都尽。
成劫从风起, 至地狱初生。
中劫从无量, 减至寿唯十,
次增减十八, 后增至八万,
如是成已住, 名中二十劫。
成坏坏已空, 时皆等住劫。
八十中大劫, 大劫三无数。」
释曰:劫有四种:一坏、二成、三中、四大。言坏劫者,谓从地狱有情不复更生,至外器都尽,坏有二种:一趣坏、二界坏。界坏复有二种:一有情坏、二外器坏。谓此世间过于二十中劫住已,从此复有等住二十,坏劫便至。若时地狱有情命终,无复新生,为坏劫始,乃至地狱无一有情,尔时名为地狱已坏。诸有地狱定受业者,业力引置他方狱中,由此准知傍生,鬼趣。然各先坏本处住者,人天杂居者与人天同坏。若是时人趣,此洲一人,无师法然,得初静虑,从静虑起,唱如是言:「离生喜乐,甚乐甚静。」余人闻已,皆入静虑,命终并得生梵世中,乃至此洲有情都尽,是名已坏赡部洲人。东、西二洲例此应说。北洲命尽生欲界天,由彼无能入定离欲(北洲不入定,显不生色界也)。乃至人趣无一有情,尔时名为人趣已坏。若时天趣四大王天随一法然,得初静虑,乃至并得生梵世中,尔时四大王天有情都尽,是名已坏四大王天,余五欲天例此应说。乃至欲界无一有情,名欲界中有情已坏。若时梵世随一有情无师法然,得二静虑,从定起已,唱如是言:「定生喜乐,甚乐甚静。」余天闻已,皆入彼静虑,命终并得生极光净天,乃至梵世有情都尽,是名已坏有情世间,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余十方界一切有情感此三千大千世界业尽,于此渐有七日轮现,诸海干渴,众山洞然,州渚三轮并从焚燎,风吹猛焰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遗灰烬。自地火焰烧自地宫,非他地灾能坏他地。由相引起,故作是言:「下火风飘,焚烧上地。」谓欲界火猛焰上升为缘,引生色界火炎,余灾亦尔。如是始从地狱渐坏,乃至器尽,总名坏劫(已上释初行颂)。
所言成劫,谓从风起,乃至地狱始有情生。谓此世间灾所坏已,二十中劫唯有虚空。过此长时,次应复有等住二十,成劫便至。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是器世间将成前相。风渐增盛,成立如前所说风轮、水、金轮等。然初成立大梵王宫乃至夜摩天宫,后起风轮等,是谓成立外器世间。初一有情极光净没,生大梵处,为大梵王。后诸有情亦从彼没,有生梵辅、有生梵众、有生他化自在天宫,渐渐下生乃至人趣,北俱卢、西牛货、东胜身、南赡部,后生饿鬼、傍生、地狱,法尔后坏必最先成。若初一有情生无间狱,二十中成劫应知已满(已上释第五第六句)。
此后复有二十中劫名成已住次第而起,谓从风起造器世间,乃至后时有情渐住。此洲人寿经无量岁,至住劫初寿方渐减,从无量劫减至极十年,即名为初一住中劫(已上释第七第八句)。
此后十八皆有增减,谓从十岁增至八万,从八万岁减至十年,第二十劫唯增无减,谓从十岁增至八万,名第二十劫。一切劫增无过八万,一切劫减唯极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减,时量方等初减后增,故二十劫时量皆等,此总名为成已住劫(已上释第九乃至第十二句也)。
所余成坏及坏已空,虽无增减二十差别,然由时量与住劫同,准住各成二十中劫(已上释第十三第十四句也)。
成中初劫起器世间,后十九中有情渐住,坏中后劫坏器世间,前十九劫有情渐舍,如是所说成、住、坏、空各二十中劫,积成八十,总此八十成大劫量。
问:「劫性是何?」答:「谓唯五蕴,时无别体,依法而立也。」问:「经说三劫阿僧只耶(此云无数),积何劫成三劫无数?」答:「累前大劫为十百千,乃至积成三劫无数。」问:「既称无数,何复言三劫?」答:「非无数言显不可数,《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只耶是第五十二一数。」问:「云何六十?」答:「如彼经言:有一无余,数始为一,一十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陀,十末陀为阿庾多,十阿庾多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为那庾多,十那庾多为大那庾多,十大那庾多为钵罗那庾多,十钵罗那庾多为大钵罗那庾多,十大钵罗那庾多为矜羯罗,十矜羯罗为大矜羯罗,十大矜羯罗为频跋罗,十频跋罗为大频跋罗,十大频跋罗为阿蒭婆,十阿蒭婆为大阿蒭婆,十大阿蒭婆为毗婆诃,十毗婆诃为大毗婆诃,十大毗婆诃为嗢蹭伽,十嗢蹭伽为大嗢蹭伽,十大嗢蹭伽为婆喝那,十婆喝那为大婆喝那,十大婆喝那为地致婆,十地致婆为大地致婆,十大地致婆为醯都,十醯都为大醯都,十大醯都为羯腊婆,十羯腊婆为大羯腊婆,十大羯腊婆为印达罗,十印达罗为大印达罗,十大印达罗为三磨钵耽,十三磨钵耽为大三磨钵耽,十大三磨钵耽为揭底,十揭底为大揭底,十大揭底为拈筏罗闍,十拈筏罗闍为大拈筏罗闍,十大拈筏罗闍为姥达罗,十姥达罗为大姥达罗,十大姥达罗为跋蓝,十跋蓝为大跋蓝,十大跋蓝为珊若,十珊若为大珊若,十大珊若为毗步多,十毗步多为大毗步多,十大毗步多为跋逻欃,十跋逻欃为大跋逻欃,十大跋逻欃为阿僧只耶,于此数中忘失余八,若数大劫至此数中,阿僧只耶名劫无数。此劫无数复积至三,经中说为三劫无数,非诸算计不能数知,故得说为三劫无数。」问:「何缘菩萨发愿,长时精进修行,方期佛果?」答:「无上菩提甚难可得,非多愿行,无容得成菩提。菩萨要经三劫无数,修大福德、智慧资粮、六波罗蜜多多百千苦行,方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定应发长时愿。」问:「若余方便亦得涅盘,何用菩萨久修苦行?」答:「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故求菩提发长时愿:云何令我具大堪能,于苦海瀑流济诸含识故,舍涅盘道,求无上菩提。」问:「济他有情于己何益?」答:「菩萨济物,遂己悲心,故以济他,即为己益。」问:「谁信菩萨有如是事?」答:「有怀润己,无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实难信。无心润己,有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非难信。如有久习无哀愍者,虽无益己,而乐损他,世所同悉。如是菩萨久习慈悲,虽无利己而乐益他,如何不信?又此菩萨由种性异,有此志愿起,于他苦为己苦,用他乐为己乐,不以自苦乐为己苦乐事,不见异他益而别有自益。依如是义故有颂曰:『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此言上士,谓菩萨也。意说菩萨观他如己,故见他乐即为己乐。」
从此第二,明劫中人,就中:一明佛独觉、二明轮王出现、三明劫初有王。
且初明佛独觉者,论云:「如是已辨劫量差别,诸佛独觉出现世间,为劫增时?为劫减时?」颂曰:
「减八万至百, 诸佛现世间。
独觉增减时, 麟角喻百劫。」
释曰:从此州人寿八万岁渐减乃至寿极百年,于此中间诸佛出现。问:「何缘增位无佛出耶?」答:「有情乐增,难教厌故。」问:「何缘减百年无佛出耶?」答:「五浊极增,难可化故。言五浊者,一寿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有情浊。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谓寿浊损命也。劫浊损资具,烦恼与见衰损善品也。由烦恼浊耽欲乐故,由其见浊自苦行故。或烦恼浊损在家善,或由见浊损出家善,若有情浊衰损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无病故,多病损无病也。」
独觉出现通劫增减。然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谓有部党。二者麟角,唯一出世,如麟一角。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前三果人,后得无学,不由他悟,转名独胜。有余师说:「先是异生,曾修声闻顺决择分。今自悟道,得独胜名。」由本事中说:一山中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猕猴曾与独觉相近而住,见彼威仪,后时猕猴至外仙所,现先所见独觉威仪,诸仙覩之,咸生敬慕,须臾皆证独觉菩提。若先是圣人,不应修苦行。麟角喻者,要百大劫修菩提资粮,然后方成麟角果也。
从此第二,明轮王出现,论云:「轮王出现,为在何时(一问)?几种(二问)?几俱(三问)?何威(四问)?何相(五问)?」颂曰:
「轮王八万上, 金银铜铁轮,
一二三四洲, 逆次独如佛。
他迎自往伏, 诤阵胜无害。
相不正明圆, 故与佛非等。」
释曰:初句答初问,次两句答第二问,次一句答第三问,次两句答第四问,后两句答第五问。从此洲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有轮王出,此王由轮旋转应道,威伏一切,名转轮王。金、银、铜、铁轮应别故,谓铁轮王王一洲界,铜轮王王二洲界,银轮王王三洲界,金轮王王四洲界。轮王如佛,无二俱生,唯一出现。依萨婆多,十方世界唯有一佛。依经部宗,十方世界许十方佛。论有相破,烦而不叙。此四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谓金轮王,诸小国王各自来迎,作如是请:「我等国土安稳富乐,多诸人众,唯愿天尊亲垂教勅,我等皆是天尊翼从。」若银轮王,自往彼土,彼方臣伏;若铜轮王,至彼国已,宣威竞德,彼方推胜;若铁轮王,亦至彼国,现威列阵,克胜便止。一切轮王皆无伤害,令伏得胜已,各安其所居,劝化令修十善业道,故轮王死,定得生天。经说轮王有七种宝:一者轮宝、二者象宝、三者马宝、四者珠宝、五者女宝、六者主藏臣宝、七者主兵臣宝。如诸轮王,非唯七宝与余王别,亦有三十二大士相与余王别。问:「若尔,轮王与佛何别?」答:「佛大士相处正明圆,王相不然,故有差别。」
从此第三,明劫初有王,论云:「劫初人众为有王为无?」颂曰:
「劫初如色天, 后渐增贪味,
由堕贮贼起, 为防雇守田。」
释曰:劫初时人皆如色界,诸根无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腾空自在,饮食喜乐,长寿久住。有如是类地味渐生,其味甘美,其香欝馥。时有一人禀性耽味,嗅香取食,余人随学,竞取食之,尔时方名初受段食。资段食故,身渐坚重,光明隐没,黑暗便生,日月众星从兹出现。由渐耽味,地味便隐,从斯复有地皮饼生。竞耽食之,地饼复隐。尔时复有林藤出现,竞耽食故,林藤复隐。尔时有非耕种香稻自生,众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麁故,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遂复有男女根生。由二根殊,形相亦异,宿习力故,便相瞻视,因此遂生非理作意,欲贪鬼魅惑乱身心,失意猖狂,行非梵行,人中欲鬼初发此时。尔时诸人随取香稻,无所贮积。后时有人禀性懒惰,长取香稻,贮拟后食。余人随学,渐多停贮,由此于稻生我所心,多收无厌,故随收处无复再生,遂共分田。虑防远尽,于己分田生悋护心,于他分田有怀侵夺,劫偷过起始于此时。为欲遮防,共聚评议,佥量众内一有德人,各以所取六分之一雇令防护,封为田主,因斯故立刹帝利名。大众钦承,恩流率土,故复名大三末多王(此云共许王也)。自后诸王,此王为首。时人或有情厌居家,乐在空闲,精修戒行,因斯故得婆罗门名(此云净志)。后时有王贪悋财物,不能均给国土人民,故贫匮人者多行贼盗,王为禁止,行轻重罚,为杀害业始于此时。时有罪人心怖刑罚,覆藏其罪,异想发言,虚诳语生,此时为首。
从此第三,明劫中灾,就中:一明小三灾、二明大三灾。
且小三灾者,论云:「于劫减位有小三灾,其相云何?」颂曰:
「业道增寿减, 至十三灾现,
刀疾饥如次, 七日月年止。」
释曰:从诸有情起虚诳语,诸恶业道后后转增。由恶业增,故此洲人寿量渐减,乃至极十,小三灾现。故诸灾患二法为本:一耽美食、二性懒惰。此小三灾中劫末起。言三灾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饥馑。十岁时人为非法贪相续增盛,不平等爱映弊其心,瞋毒增上,相见便起猛利害心,随手所执皆成利刀,互相杀害。又中劫末,十岁时人由具如前诸过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又中劫末,十岁时人亦具如前诸过失故,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是世间多遇饥馑,既无支济,多分命终。由饥馑故,便有聚集白骨运筹。有二聚集:一、人聚集,谓彼时人由极饥羸,聚集而死。二、种聚集,为益后人,辍其所食置于小箧,拟为种子。白骨亦二:一、彼时人命终未久,白骨便现。二、彼时人饥馑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饮之。运筹亦二:一、由粮少,行筹食之,谓一家中从长至幼,随筹至日得小麁飡。二、谓以筹挑故,场蕴得少谷粒,多用水煎,分共饮之,以济余命。然有圣教说治彼方,谓若人有能一昼一夜持不杀戒,决定不逢刀兵劫起。若能以一诃黎怛鷄,起殷净心奉施众僧,决定不逢疾疫劫起。若有能以一抟之食,起殷重心奉施众僧,决定不逢饥馑灾起。刀兵劫起极唯七日,疾疫灾起七月七日,饥馑灾起七年七月七日,过此便止,人寿渐增。东、西二洲有似灾起,谓瞋增盛,身力羸劣,数加饥渴。北洲总无。
从此第二,明大三灾,论云:「前说火灾焚烧世界,余灾亦尔,如应当知何者为余?今当具辨。」颂曰:
「三灾火水风, 上三定为顶,
如次内灾等, 四无不动故。
然后器非常, 情俱生灭故,
要七火一水, 七水火后风。」
释曰:三灾火水风者,此大三灾逼有情类,令舍下地,集上天宫。初火灾兴由七日现,次水灾起由雨霖霔,后风灾生由风相击。此三灾力坏器世间,乃至极微亦无余在。
上三定为顶者,第二静虑为火灾顶,此下为火所焚烧故。第三静虑为水灾顶,此下为水所浸润故。第四静虑为风灾顶,此下为风所飘散故。
如次内灾等者,谓初静虑寻、伺为内灾,能烧烦恼心,等外火灾故。第二静虑喜受为内灾,与轻安俱润身如水,等外水灾故。第三静虑动息为内灾,息即是风,等外风灾故。下三静虑有如是内灾,遭是外灾坏。问:「何缘不立地亦以为灾耶?」答:「以器世间即是地故,但可火等与地相违,不可说言地还违地。」
问:「第四静虑何为外灾耶?」答:「颂言『四无不动故。』彼无外灾,离内灾故,由佛说彼名不动地故,内外三灾所不及故。」
问:「若尔,彼地器应是常。」答:「颂言『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谓彼天处无总地形,但如众星居处各别。彼天生时天宫随起,彼天死时天宫随灭。」
问:「所说三灾云何次第?」答:「颂言『要七火一水,七水火后风。』要先无间起七火灾,其次定应一水灾起。此后无间复七火灾,还有一水灾。如是乃至满七水灾,复七火灾,后风灾起。如是总有八七火灾,一七水灾,一风灾起,应知八七火灾中间有七水灾,次第八七火灾后有一风灾,计数总有六十四灾。」问:「何缘七火灾后有一水灾?」答:「谓顺极光净天寿八大劫故,谓缘水灾坏第二禅,既极光天寿八大劫,故第八灾方有水灾坏第二禅也。」问:「何缘八七火灾后方有一风灾?」答:「谓顺遍净天寿六十四大劫故,谓风灾起坏第三禅,既遍净天寿六十四劫,故第六十四灾方是风灾,坏第三禅也。故论云:『由彼有情所修定因于上渐胜,故感身寿其量渐长,由是所居亦渐久住。由此善释施设足文遍净天寿六十四劫。』」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