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二 贤谓贤和,圣谓圣正,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大文有三:一总明道体性、二明道所证谛、三约道辨人。 且初第一明道体性者,论云:「如是已说烦恼等断,于九胜位得遍知名,然断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道其相云何?」颂曰: 「已说烦恼断,  由见谛修故, 见道唯无漏,  修道通二种。」 释曰:前已广说诸烦恼断,由见谛道及修道故。于中见道唯是无漏,修道通二种,谓有漏、无漏也。十五心位见道,速能治三界故、于四谛下一刹那中顿断九品见所断故,非有漏道有此堪能,故唯无漏。 从此第二,明道所证谛,就中分二:一明四谛、二明二谛。 就明四谛中分二:一正明四谛、二别显苦谛。 且第一明四谛者,论云:「如向所言,由见谛故,此所见谛其相云何?」颂曰: 「谛四名已说,  谓苦集灭道, 彼自体亦然,  次第随现观。」 释曰:谛四名已说者,谓界品初云无漏谓道谛,此说道谛也;择灭谓离系,此说灭谛也;及苦、集世间,此说苦、集谛也。次第列者,一苦、二集、三灭、四道。问:「今此品列四谛,与彼界品所说体有何异耶?」答:「颂言『彼自体亦然。』谓显体同彼故,说亦然声。」问:「四谛次第何缘如是?」答:「颂言『次第随现观。』现观者,见道也,谓现观位先所观者便在先说。」问:「何缘现观次第必然?」答:「谓煗等加行位如是观故。」问:「何缘加行位如是观耶?」答:「谓若有法是爱着处,能作逼恼,为苦恼因,最初观苦。次复观苦以谁为因,便观集谛。次复观苦以谁为灭,便观灭谛。次复观苦灭以谁为道,便观道谛。如见病已,次寻病因,续思病愈,后求良药。故《良医经》云:『夫医王者,谓具四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状、二善知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药。如来亦尔,为大医王,如实了知苦、集、灭、道故。』加行位如是次第观,现观位中次第亦尔,如已观地踪马奔驰。言现观者,应知此目现等觉义,谓现前觉观谛境也。」问:「何故经中说为圣谛?」答:「圣见四谛,无颠倒故,名为圣谛。故有颂曰:『圣者说是乐(灭谛涅盘),非圣说为苦(外道谓涅盘为苦也);圣者说为苦(有漏也),非圣说是乐(言有漏乐)。』」 从此第二,别明苦谛,论云:「唯受一分(五受中苦受也)是苦自体,所余并非,如何可言诸有漏行皆是苦谛?」颂曰: 「苦由三苦合,  如所应一切, 可意非可意,  余有漏行法。」 释曰:苦由三苦合者,标也。苦谛由三苦合名为苦谛:一、苦苦性,谓苦受生时苦、住时苦,名苦苦也。二、坏苦性,谓乐受生时乐、住时乐、坏时苦,名坏苦也。三、行苦性,谓不苦不乐受,由行成苦,众缘造作故、无常性故,名行苦也。 如所应一切者,一切有漏如其所应与三苦合,皆名苦谛:一、可意有漏法与坏苦合,名为苦也。二、不可意有漏法与苦苦合,名为苦也。三、余有漏法与行苦合,名为苦也。谓除可意、不可意外,名余有漏。应知此中说可意名坏苦、说不可意名苦苦者,且约别论,理实可意及不可意皆名行苦,无常性故,故一切行行苦故苦。行苦微细,唯圣观见,故经部师鸠摩罗多颂曰:「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缘是行苦)。」故诸愚夫于无间狱生苦怖心,不如众圣于有顶蕴,以有顶蕴是行苦故。问:「若诸法中亦许有乐,何缘但说苦为圣谛?」答:「萨婆多宗中有一类释,由乐少故,如置绿豆乌豆聚中,以少从多,名乌豆聚。谁有智者沥水洗痈,有少乐生,计痈为乐?经部祖师以颂释言:『能为苦因故,能集众苦故,有苦希彼故,说乐亦名苦。』婆娑正义解云:理实应言,诸有及乐体皆是苦,以就行苦同一味故,由此言苦,为谛非乐。又依经部宗及大众部等,定无实乐,受唯是苦,愚夫颠倒妄谓之乐,故世尊言:『汝应以苦观于乐受。』萨婆多宗言:乐实有,佛言以苦观乐受者,意显乐受有二种性:一、有乐性,依自相门自性乐故。二、有苦性,谓依异相门亦是无常变坏法故。故言以苦观乐受者,依行苦及坏苦说,非苦苦也。故有颂曰:『诸佛正遍觉,知诸行无常(行苦),及有为变坏(坏苦),故说受皆苦。』」于前两说,论主评云:「对法诸师,言实有乐,此言应理。又萨婆多宗苦、集一物,因、果分二,即苦谛体为因义边,亦名集谛。若依经部宗,唯说贪爱为集谛体,以经唯说贪爱为集故。萨婆多云:经就胜故,说爱为集,理实一切皆是集谛,故薄伽梵伽陀中说:『业爱及无明,为因招后行,令诸有相续,名补特伽罗。』此颂既言业与无明为因招果,故知非唯爱为集谛。」 从此第二,明二谛,论云:「谛有二种:一世俗谛、二胜义谛,如是二谛其相云何?」颂曰: 「彼觉破无,  慧析余亦尔, 如瓶水世俗,  异此名胜义。」 释曰:彼觉破便无者,若彼物觉物破便无,名世俗谛,如瓶被破,瓶觉则无,如衣被破,衣觉亦无,故瓶、衣等名世俗谛。 慧析余亦尔者,谓若有物以慧析余,彼觉则无,亦是世俗,如水被慧分析色、香、味、触时,水觉则无,如析火亦尔,火觉则无,故此水、火名世俗谛。 如瓶水世俗者,如瓶世俗属初句也,如水世俗属第二句也。然此瓶、水未被析时,假立此名,称为世俗,依世俗理说有瓶等,是实非虚,名世俗谛。 异此名胜义者,异此瓶、水名胜义谛,如青色等碎至极微,色觉常在,及慧析味等乃至极微,味觉常在,及慧分析受等四蕴至一刹那,彼觉常在。故彼色等名胜义谛,此真实有,故名胜义。依胜义理说有色等,是实非虚,名胜义谛。依经部说,如无漏智及此后得世间正智所取诸法,名胜义谛,除此已外,余智取法名世俗谛。 从此大文第三,约圣道辨人,就中分三:一明圣道加行、二约三道辨人、三明诸道差别。 就明加行中,复分为二:一总标、二广明。 此下第一,总标加行者,论云:「已辨诸谛,应说云何方便勤修趣见谛道?」颂曰: 「将趣见谛道,  应住戒勤修, 闻思修所成,  谓名俱义境。」 释曰:将趣见谛道,应先住戒,然后勤修闻、思、修慧。因闻、思、修所成慧故,慧名所成,依闻所成慧起思所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问:「三慧何别?」答:「闻所成慧唯缘名境,未能舍文而观义故。思所成慧缘名及义,未全舍文而观义故。颂言俱者,谓名、义也。修所成慧唯缘义境,已能舍文而观义故。」 从此第二,广明加行,就中分四:一明身器清净、二明五停心位、三明四念住、四明四善根。 此下第一,明身器清净,论云:「诸有欲于修精勤学者,如何净身器,令修速成?」颂曰: 「具身心远离,  无不足大欲, 谓已得未得,  多求名所无。 治相违界三,  无漏无贪性, 四圣种亦尔,  前三唯喜足。 三生具后业,  为治四爱生, 我所我事欲,  暂息永除故。」 释曰:身器清净略由三因:一身心远离、二喜足少欲、三住四圣种。具身心远离者,身远离者离相杂住,心远离者离不善寻。 无不足大欲者,第二因也。无不足者,喜足也。无大欲者,少欲也。前二易可成,由喜足少欲。 问:「无不足、无大欲,此之二无差别云何?」答:「颂言『谓已得未得,多求名所无。』谓已得衣等,更多希求,名不喜足,是喜足所无也。若未得衣等,更多希求,名为大欲,是少欲所无也。」 治相违者,此明喜足少欲与此不喜足大欲相违也。界三者,喜足少欲若有漏者通三界,若无漏者通九地,所治二种唯在欲界。 无漏无贪性者,喜足少欲亦通无漏,无贪为体。所治二种以贪为性。 四圣种亦尔者,释第三因也。能生众圣故名圣种,四圣种体亦是无贪,同前喜等,故言亦尔。 前三唯喜足者,一衣服喜足圣种、二饮食喜足圣种、三卧具喜足圣种、四乐断乐修圣种,谓乐断烦恼,乐修圣道也。问:「第四圣种既非喜足,如何亦用无贪为体?」答:「以能弃舍欲贪、有贪,故此第四亦无贪性。」 问:「何须立此四圣种耶?」答:「颂言『三生具后业。』前三圣种助道生具,最后圣种助道事业,以诸弟子舍俗生具及俗事业,世尊哀愍,立此助圣道生具事业,令修行者解脱非久也。」 问:「何故安立如此二事?」答:「颂言『为治四爱生。』一衣服爱、二饮食爱、三卧具爱、四有无有爱,治四爱故,立四圣种。」 我所我事欲,暂息永除故者,此更异释。我所事欲者,衣服等三,此上起贪心,名我所事欲也。我事欲者,谓身也,身上起贪,名我事欲。为佛意欲令诸弟子暂息我所事欲,故立前三圣种,永除我所及我事欲,故立第四圣种。 从此第二,明五停心位、七方便也。就中有二:一总标、二别释。 且总标者,论云:「如是已说修所依器,由何门故能正入修?」颂曰: 「入修要二门,  不净观息念, 贪寻增上者,  如次第应修。」 释曰:正入修门要者有二:一不净观能治贪欲,二持息念能除乱寻。 从此第二,别释。就中分二:一释不净观、二释持息念。 就不净观中,复分为二:一明行相、二诸门分别。 且初明行相者,论云:「此中先应辨不净观,如是观相云何?」颂曰: 「为通治四贪,  且辨观骨锁, 广至海复略,  名初习业位。 除足至头半,  名为已熟修, 系心在眉间,  名超作意位。」 释曰:修不净观正为治贪,贪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缘青瘀等修不净观治显色贪,缘虫食等治形色贪,缘虫蛆等治妙触贪,缘尸不动治供奉贪。 若缘骨锁修不净观,通治四贪,以骨锁中无四贪境故,今应且辨修骨锁观,此唯胜解作意相应。言胜解者,假想观也,谓于色中作不净殊胜解也。此不净观少分缘故,不断烦恼。夫断惑者要须遍缘故也,但能伏贪,令不现行。 然瑜伽师修骨锁观总有三位:一初习业位、二已熟修位、三超作意位。修不净观,应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或额、或余,随所乐处安止其心。心得住已,依胜解力假想思惟皮肉烂堕,渐令骨净,乃至具观全身骨锁。见一具已,复观第二,渐次一房一寺乃至遍地,以海为边,骨锁充满。为令胜解得增长故,渐略而观,乃至唯观一具白骨。齐此渐略,不净观成,名初习业位。为令略观胜解力增,于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渐次乃至除头半骨,思惟半骨,齐此转略,名已熟修位。为令略观胜解自在,除头半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湛然而住,齐此极略,名超作意位。论云:「有不净观有所缘少,非自在少。」应作四句:作意已熟,所缘自身,名为第一句,作意熟故,非自在少,所缘一身故,名所缘少。作意未熟,所缘至海,名第二句,作意未熟,是自在少,所缘至海故,非所缘少。作意已熟,所缘至海,为第三句,自在、所缘俱非少也。作意未熟,所缘自身,为第四句,自在、所缘二俱少也。 从此第二,诸门分别,论云:「此不净观何性(一问)?依几地(二问)?缘何境(三问)?何处生(四问)?何行相(五问)?缘何世(六问)?为有漏、为无漏(七问)?为离染得、为加行得(八问)?」颂曰: 「无贪性十地,  缘欲色人生, 不净自世缘,  有漏通二得。」 释曰:无贪性者,答初问也,谓不净观无贪为体。十地者,答第二问,通依十地,谓四根本静虑及四近分、中间、欲界。言四近分者,谓四禅各有近分也。缘欲色者,答第三问,唯缘欲界显形色。人生者,答第四问,唯在人趣生,除北俱卢,以天趣中无有青瘀等,故无此观。不净者,答第五问,以不净为行相。自世缘者,答第六问,若在过去缘过去世,若在现在缘现在世,若在未来缘未来世,名自世缘。若不生法,通缘三世。有漏者,答第七问,既是假想观,故唯有漏。通二得者,答第八问,通离染得及加行得,若曾修得,有离染得,曾未得者,有加行得。 从此第二,别释持息念,就中分二:一明念差别、二明息差别。 且释念差别者,论云:「说不净观相差别已,次应辨持息念,此差别相云何?」颂曰: 「息念慧五地,  缘风依欲身, 二得实外无,  有六谓数等。」 释曰:此有八门。息念慧者,第一出体门,此之息念以慧为体,息即是风,念持息故名为息念。体虽是慧而名念者,由念力持,慧于境中得分明故。经言阿那阿波那念,阿那者,此云遣来,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此云遣去,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五地者,第二依地门,谓依初禅近分及二、三禅近分,并中间、欲界,此念唯与舍受相应故,在近分中间欲界,非余地也,谓苦乐受,能顺引寻,此念治寻,故唯舍受。 缘风者,第三境界门,此定缘风。依欲身者,第四依身门,唯依欲界人、天趣身,除北俱卢。 二得者,第五辨得门,通离染得及加行得。实者,第六作意门,此与真实作意相应,非假想也。外无者,第七简邪门,佛教方修,外道无有,以诸外道无说者故,自不能觉微细法故。 数等者,第八辨相门,此相差别由具六因: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数者,谓系心缘出入息,从一至十,此有三失:一、数减失,于二谓一;二、数增失,于一谓二;三、杂乱失,于入谓出、于出谓入。离此三失,是名正数。中间错乱,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随,谓系心缘出入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止,谓系念唯在鼻端,或于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观,谓观察此息风已,竝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具观五蕴以为境界。转,谓移转,转息风觉乃至世第一法位。净,谓胜进,入见道位等乃至尽智等。为摄六相故,说颂曰:「持息念应知,有六种异相,谓数随止观,转净相差别。」 从此第二,明息差别,论云:「息相差别云何?应知。」颂曰: 「入出息随身,  依二差别转, 情数非执受,  等流非下缘。」 释曰:此有六门:入出息随身者,第一依身门。谓息随身,以息是身一分摄故。 依二差别转者,次第二依息门,身、心名二,息依身、心转也。要具四缘息方得转:一、息所依地,谓欲界初、二、三禅,名有息地也;二、风道通,谓口鼻也;三、毛孔开;四、入出息地,麁心现前。前三名身差别,后一名心差别。生无色界四缘俱阙。若羯剌蓝、頞部昙、闭尸、健南四位,唯有麁心及息地,阙余二缘。及在欲界初、二、三禅,入二无心定,唯有三缘,阙麁心一也。若在欲界等入第四定,唯有二缘,阙麁心及毛孔开,以第四定极淳厚故,引彼大种遍满身中,毛孔不开也。若身生第四定,有风道通,谓口鼻也。及容有麁心,谓起下地威仪,通果心也,阙余二缘。此上诸位,随阙一缘,息皆不转故。论云:「谓要身中(息所依也),有诸孔隙(孔是风道通,隙是毛孔开也),入出息地,麁心现前(第四缘也)。息于尔时方得转故。出第四定等及初生时,息最先入(谓息先无故也)。入第四定等及后死时,息最后出(息新断故)。」 情数者,第三依情门,息是有情数摄,身一分故。非执受者,第四非执受门,息非执受,不与根合故。 等流者,第五五类门,息是等流性,同类因生故。非下缘者,第六息观门,息唯自上地心之所缘,非下地心缘上地息,如身生欲界起欲界心,自地心也。起上初、二、三禅心缘欲界息者,上地心也。若初禅息唯三地缘,第二禅息通二地缘,第三禅息唯自地缘。若生下地,无上息故。又生上地起下地心,非是缘息心,故下地心不缘上地息也。如生初禅,起欲界心,唯是通果,然此通果唯缘欲界所变化事。若生上二禅等,起初禅等心,通威仪通果,威仪唯缘初禅身业,通果亦唯缘初禅变化,故起下地心而不能缘上地息也。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