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七 从此大文第二,释业道名义,论云:「如是已辨十业道相,依何义名业道?」颂曰: 「此中三唯道,  七业亦道故。」 释曰:此中三唯道者,此十业道中,贪等三唯道也。业之道故,立业道名,谓贪等相应思说名为业,以彼贪等转故思转,彼贪等行故思行,如彼贪等势力而思有造作故,故贪等三与思为道。 七业亦道故者,前七是业,身、语业故。亦业之道,思所游故,由等起思托身、语转故。身、语七思所游履,亦业之道故,前七业,业之道故,立业道名。上业身、语业,下业等起思,故名业业。故业道者,具显业道、业业道义。虽不同类,业道名同,而一业为余业,一道为余道。犹如世间车牛名同,而一车牛名为余车牛故。于典籍中,如言识住,虽四识住,性类不同,识住名同,而一识住名为余识住故。离杀等七无贪等三,立业道名,类前应释。 从此第三,义便明断善,论云:「如是所说十恶业道皆与善法现起相违,诸断善根由何业道?断善续善差别云何?」颂曰: 「唯邪见断善,  所断欲生得, 拨因果一切,  渐断二俱舍。 人三洲男女,  见行断非得, 续善疑有见,  顿现除逆者。」 释曰:唯邪见断善者,唯有上品圆满邪见能断善根。然本论中,说贪、瞋、痴三不善根能断善者,由不善根能引邪见故,邪见断推在彼根。如火烧村,火由贼起,故世间说被贼烧村。 所断欲生得者,所断善根唯是欲界生得善也,谓断善时,色、无色善先不成故,不可说断。问:「何缘唯断生得善根?」答:「加行善根先已退故,谓断善根,先加行位舍加行善,至断善时,唯断生得。」 拨因果一切者,明邪见相也。拨因邪见,无妙恶行。拨果邪见,无善恶果。一切者,一切邪见皆能断善,谓自界缘、若他界缘,若有漏缘、若无漏缘,如是邪见皆能断善。有余师说:「唯自界缘及有漏缘方能断善,余不能断。」为对彼说,故言一切。 渐断者,明断善根渐断而非顿断,谓九品邪见断九品善根,逆顺相对断,初下下品邪见能断上上品善根,乃至上上品邪见能断下下品善根。善根从上品至下品名逆也,邪见从下至上名顺也。二俱舍者,二谓善根及律仪也。断善根时,二俱时舍。论云:「若彼律仪是此品心所等起果,此品心断,舍彼律仪,以果与因品类同故(解云:九品善心各能发戒,戒是其果。若断下品善,唯舍下品戒,乃至断上品善,唯舍上品戒也)。」诸律仪果有从加行、有从生得善心所生,若从加行善心生者,律仪先舍,后断善根(解云:断善根加行,舍加行善,舍加行时,加行善根所生律仪同一时舍。此言先舍者,据先加行位舍也)。 人三洲男女者,明能断善根处及人也。人趣三洲,非在恶趣,染、不染慧不坚牢故。亦非有天趣,现见善恶诸业果故。除北俱卢洲,彼无极恶阿世耶故(此云意乐)。唯男女身,志意定故。 见行断非得者,此断字通上下,唯见行人能断善根,非爱行者。诸爱行者恶阿世耶极躁动故,诸见行者恶阿世耶极坚深故。由此理趣,非扇搋等能断善根,爱行类故。又此类人如恶趣故(言见行者,自慧见理而行义也。爱行者,但信他语,爱乐而行也)。断非得者,善断应知非得为体,谓断善位善得不生,非得续生,非得生位名断善根,故断善根非得为体。 续善疑有见者,疑谓疑有,见者谓正见。谓因果中生疑有心,此或应有,从疑有心或发正见,定谓有非无。尔时善根得还续起,故名续善。疑有续善,疑无断善,为简疑无,故言疑有。 顿现除逆者者,顿谓善根九品顿续,然后后时渐渐现起,如顿除病,气力渐增。现谓现世,现身续善,除造逆者,经说造逆并断善人,彼定现身不能续善,定从地狱将没将生方能续善。受地狱果毕,名为将没。正住中有,未生地狱,名为将生。若由过去宿习邪见以为因力,彼断善根,将死时续。若由现在邪教缘力彼断善根,将生时续。由自他力应知亦尔(自谓自推求,他谓逢恶友也)。又爱乐坏,非加行坏,是人现世能续善根。若二俱坏,要死方续。见坏戒不坏,亦现世续善。戒、见两俱坏,要死后续善(相仪中护,名戒不坏)。有断善根,非堕邪见,应作四句:第一句者,布赖那等(此云满也,起邪见,名断善。不造逆,非邪定也);第二句者,谓未生怨等(是阿闍世王造逆,堕邪定。信佛,不断善也);第三句者,谓天授等(是提婆达多名,起邪见,名断善。造三逆,堕邪定也);第四句者,谓除前相。 从此第四,明思俱转,论云:「已乘义便辨断善根,今复应明本业道义,所说善恶二业道中,有几竝生与思俱转?」颂曰: 「业道思俱转,  不善一至八, 善总开至十,  别遮一八五。」 释曰:业道思俱转者,标也。思谓刹那等起思也。此明业道与能起思同一刹那俱时而转。 不善一至八者,明不善业道或一至八与思俱转。一俱转者,有两种一:且初一者,谓离所余七恶色业,贪等三中随一现起,贪、嗔、邪见必不俱生,故随一起与思俱转;第二一者,谓先加行,遣使杀等,造六恶业,不染心时,于前六中,随一究竟善无记心,名为不染。染心究竟成二俱转,故言不染,谓简染心成二俱转也。二俱转者,谓以嗔心究竟杀业,若起贪位成不与取,或复起贪成欲邪行,或时起贪成杂秽语,此上四类,名二业道与思俱转。三俱转者,谓以瞋心,于属他生,盗离本处,断其命根,俱时杀、盗,瞋、杀、盗三与思俱转。又先加行,遣使杀等,造恶色业,贪、瞋、邪见一正起时。于前杀等随二究竟,既贪等一,杀等随二,故三俱转。四俱转者,此有三类:第一四者,谓欲坏他,说虚诳语,意业道一、语业道三。以坏他故,是离间语;说虚诳故,复成诳语;此是染言,必兼杂秽。故语业三。第二四者,又欲坏他,说麁恶语,意业道一、语业道三。以坏他故,是离间语;说麁恶故,复成麁语;此是染言,必兼杂秽。故语业三。第三四者,若先加行,遣使杀等,造恶色业,贪等现前,于前杀等随三究竟,既贪等一、杀等随三,故四俱转。五俱转者,谓先加行造恶色业,贪等现前,随四究竟。六俱转者,贪等现前,随五究竟。七俱转者,贪等现前,随六究竟,准上应知。八俱转者,于加行位,遣于使杀等,造六恶业,自行邪行,此七业道一时究竟,行邪欲故,必有贪心,成八俱转。贪、瞋、邪见自力现前,必不俱行,故无九、十与思俱转(各当头起,名为自力)。 善总开至十者,十善业道通据隐、显,名为总开。隐谓处中善,显谓律仪也。隐、显通论,有十俱转。别据显相,无一、无八、无五俱转,唯据律仪,不约处中,名为显也。且约显中二俱转者,此有二种:且初二者,谓善五识现在前时,无散善七,以善五识故,有无贪、无瞋。无分别故,无正见一。第二二者,谓依无色,尽、无生智现在前时,无散善七。依无色故,无定戒七。尽无生故,有无贪、瞋。以息求故,无正见也(无散善者,谓不受欲界散律仪也)。三俱转者,谓与正见相应意识现在前时,无七色善,以是正见故,必有无贪、无瞋、正见三业道也。无七色者,谓不受戒及不入定,无七善色也。四俱转者,谓恶无记心现在前时,得近事、近住、勤策律仪。以恶无记故,无无贪等三。受近住等戒,故有四善律仪,谓身三、语一,谓四支戒也。六俱转者,谓善五识现在前时,得上三戒,谓近事等。以善五识故,有无贪、无嗔。于前四上加无贪、瞋,故成六也。七俱转者,此有二种:且第一七者,谓善意识无随转色,正见相应现在前时,得上三戒,谓近事等。正见相应故,必有无贪、无瞋、正见三也。得近事等戒故,复有四支,故成七也。第二七者,或恶无记心现在前时,得苾刍戒,成七善无表也。九俱转者,此有三种:第一九者,谓善五识现在前时,得苾刍戒。善五识故,有无贪、无瞋。得苾刍戒,有七色善。故成九也。第二九者,或依无色,尽、无生智现在前时,得苾刍戒。以尽、无生智故,无正见一,有无贪、无瞋二。得苾刍戒,有七色善。故成九也。第三九者,谓静虑摄,尽、无生智现在前时,以静虑故,有定戒七。尽、无生故,有无贪、无瞋。故成九也。十俱转者,此有二种:第一十者,谓善意识无随转色,正见相应现在前时,得苾刍戒。以正见故,有无贪等三。得苾刍戒,有七色善。故成十也。第二十者,谓余一切有随转色,正见相应心正起位。以随转色,有定戒七。正见相应故,有正见等三。名十俱转也。 论云:「别据显相,所遮如是。通据隐、显,则无所遮,谓离律仪,有一八五(解云:处中善,名离律仪,谓非律仪故也)。」一俱转者,谓恶无记心现在前时,得一支远离(受一支戒也)。五俱转者,谓善意识无随转色,正见相应,得二支等(解云:正见相应,有正见等三也。又得二支远离,便成五也。等者,等取恶无记心中得五支远离也)。八俱转者,谓此意识现在前时,得五支等(解云:此前意识有正见等三,更得五支,便成八也。等谓等取善五识现在前,得六支远离也)。 从此第五,约处成善恶,论云:「善恶业道于何界趣处几唯成就?几亦通现行?」颂曰: 「不善地狱中,  麁杂瞋通二, 贪邪见成就,  北洲成后三, 杂语通现成,  余欲十通二。 善于一切处,  后三通现成, 无色无想天,  前七唯成就, 余处通成现,  除地狱北洲。」 释曰:不善地狱中,麁杂瞋通二者,十不善业于地狱中,唯麁恶语、杂秽语、瞋,此三通二,谓成就、现行二种也。由相骂故,有麁恶语。由悲呌故,有杂秽语。由互相憎,故有瞋恚。 贪邪见成就者,于此地狱中,此二成就而不现行。无可爱境,贪不现行。现见业果,邪见不起。又地狱中业尽死故,无杀业道。无摄财物,无盗业道。无摄女人,无邪淫罪。业镜现前,不可拒讳,以无用故,无虚诳语。即由此无用及常离故,无离间语。 北洲成后三者,北俱卢洲成就后三,贪、瞋、邪见而不现行,不摄财物为我所故,贪不现行。身心柔软,复无恼害,瞋不现行。无恶意乐故,邪见不现行。 杂语通现成者,北俱卢洲杂秽语通现及成,由彼有时染心歌咏。无恶意乐故,彼无杀等六。又寿量定故,无杀也。无摄财物故,无盗也。无摄女人,故无邪淫也。身心愞故,无麁恶语。及无用故,无离间语及虚诳语。彼处行非梵行者,谓彼男女执手相牵,往诣树下,树枝垂覆,知是应行;树不垂枝,并愧而别。 余欲十通二者,余欲界中,天、鬼、傍生及三洲人,十恶业道皆通成就、现行二也。然有差别,天、鬼、傍生前七业道唯有处中,无不律仪,人三洲中二种俱有。 善于一切处,后三通现成者,此明十善业道,三界五趣此一切处,无贪等三皆通成就及现行也。 无色无想天,前七唯成就者,谓圣人生无色界,成就过、未无漏七支律仪,彼无色故,必不现行。无想天中,以无心故,亦不现行,唯成就过、未静虑律仪。然无色那含于过去欲色界五地身中,随依何地,或二三四五地,曾起曾灭无漏律仪,生无色时,成彼过去曾起一地,成过去一地戒,乃至曾起五地,成过去五地戒也。若未来世,依五地身无漏律仪皆定成就(五地:欲界、四静虑也)。 余处通成现,除地狱北洲者,余欲、色界人天四趣,除地狱、北洲名为余处,身语七支各皆通现行及成就也。然有差别:谓鬼、傍生有处中善。若于色界,唯有律仪。三洲、欲天皆具处中、律仪二种。 从此第六,明业道三果,论云:「不善善业道所得果云何?」颂曰: 「皆能招异熟,  等流增上果。 此令他受苦,  断命坏威故。」 释曰:初两句总明三界,下两句别释所以也。十恶业道皆招异熟、等流、增上三果者,从此命终,生捺落迦,是异熟果。来生人中,受等流果,谓杀生者寿量短促,不与取者资财乏匮,欲邪行者妻不贞良,虚诳语故多遭诽谤,离间语者亲友乖穆,麁恶语者常闻恶声,杂秽语故言不威肃,贪者贪盛,瞋者瞋增,邪见者增痴。增上果者,所有资具由杀生故光泽鲜少,不与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诸尘埃,虚诳语故多诸臭秽,离间语故所居险曲,麁恶语故田多荆棘硗确咸卤,杂秽语故时候变改,贪故果少,瞋故果辣,邪见故果少或无也。问:「何缘此十各招三果?」答:「此令他受苦,断命坏威故。且初杀生,令他受苦受异熟果,断他命故受等流果,令他失威受增上果。余恶业道如理应思。由此准知,善业三果,离杀生等,生于天中受异熟果。来生人中受等流果,谓离杀者得寿命长;余上相违,如理应说。」 从此大文第十一,别明邪命,论云:「又契经说:『八邪支中分色业为三,谓邪语业命。』离邪语业,邪命是何?虽离彼无而别说者。」颂曰: 「贪生身语业,  邪命难除故, 执命资贪生,  违经故非理。」 释曰:瞋、痴生语业名邪语,瞋、痴生身业名邪业。从贪所生身、语二业,以难除故,别立邪命,谓贪能夺诸有情心,彼所起业难可救护,为于正命令殷重修,故佛离前别说为一,如有颂曰:「俗邪见难除(俗人),由恒执异见。道邪命难护(道出家人),由资具属他。」 执命资贪生者,有余师执缘命资具,贪生身语,名为邪命。非一切贪皆名邪命,戏乐歌咏虽从贪生,不资命故,非邪命也。 违经故非理者,破余师说,此释违经。《戒蕴经》中,观象鬪等,世尊亦立在邪命中。邪受外境,虚容延命,故据此经文,但是贪生皆名邪命也。 从此大文第三,杂明诸业,就中分十:一明业得果、二明本论业、三明引满因、四明三重障、五明三时障、六明菩萨相、七明施戒修、八明顺三分业、九明书等体、十明诸法异名。 就第一,明业得果中,分六:一总明诸业果、二三性相对果、三三世相对果、四诸地相对果、五明三学相对果、六三断相对果。 且初,总明诸业果者,论云:「如前所言果有五种,此中何业有几果耶?」颂曰: 「断道有漏业,  具足有五果。 无漏业有四,  谓唯除异熟。 余有漏善恶,  亦四除离系。 余无漏无记,  三除前所除。」 释曰:断道者,诸无间道,以无间道能证无为断及能断惑,得断道名。此道有二种者,通有漏无漏也。 有漏业具足有五果者,于前断道,若有漏业具足五果,既是有漏,能招自地可爱异熟。等流果者,谓自地中,后若等若胜诸相似法。离系果者,断惑所证择灭无为。士用果者,谓道所牵俱有士用,谓道所牵。次解脱道无间士用,谓道所修,未来功德隔越士用;谓道所证,诸无为断不生士用。增上果者,谓离自性,余有为法唯除前生。 无漏业有四,谓唯除异熟者,于前所断道,若无漏业具足四果,无漏不招果故,唯除异熟。 余有漏善恶,亦四除离系者,异前断道,故说为余。所余有漏,若善若恶亦有四果,非断道故,除离系果。 余无漏无记三除前所除者,除前断道,所余无漏及无记法唯有三果,除前所除异熟、离系。以无漏及无记不招果故除异熟果,非断道故除离系果。 从此第二,三性相对果,论云:「已总分别诸业有果,次辨异门有业果相,于中先辨善等三业果。」颂曰: 「善等于善等,  初有四二三, 中有二三四,  后二三三果。」 释曰:善等于善等者,上善等是业也,下善等是法也,等取不善及无记也。将善等业望善等法,以明果数。善等三业,色、行二蕴少分为体。善等三法,五蕴为体。 初有四二三者,初谓善业以善法为四果,除异熟果。善业以不善法为二果,谓士用、增上。因善引生,是士用果。善法不障,是增上果。善业以无记法为三果,除等流及离系。性不同故,除等流果。非择灭故,除离系果。 中有二三四者,中谓不善,在善、无记中间,故名中也。不善业以善法为二果,以不善法为三果,以无记法为四果。言二果者,谓士用、增上。言三果者,除异熟及离系。言四果者,唯除离系。问:「无记与不善如何为等流?」答:「谓遍行不善及见苦所断余不善业为同类因,以身、边见有覆无记为等流果。」 后二三三果者,后谓无记,善、恶后故。此无记业以善法为二果,以不善法为三果,以无记法亦为三果。以善法为二果者,谓士用、增上。以不善法为三果者,除异熟及离系。问云:「何不善与无记为等流?」答:「身、边、无记为同类因,以诸不善为等流果。」以无记法为三果者,除异熟及离系。 从此第三,明三世果,论云:「已辨三性,当辨三世。」颂曰: 「过于三各四,  现于未亦尔。 现于现二果,  未于未果三。」 释曰:此以三世业对三世法为果差别。此三世业,色、行二蕴少分为体。若三世法,五蕴为体。过于三各四者,谓过去业以三世法各为四果,唯除离系。 现于未亦尔者,现在世业以未来法亦唯四果,同前过去数,故言亦尔也。 现于现二果者,谓现在世业以现在法为二果,谓增上果及士用果。 未于未果三者,谓未来业以未来法唯有三果,除等流及离系。不说后业有前果者,前法定非后业果故。 从此第四,明诸地果,论云:「已辨三世,当辨诸地。」颂曰: 「同地有四果,  异地二或三。」 释曰:此约诸地业望诸地法为果差别,应知诸地业唯色、行二蕴少分,诸地法通五蕴也。 同地有四果者,于九地中,随何地业以同地法为四果,除离系。 异地二或三者,若是有漏业,以异地法为二果,谓士用、增上。若无漏业,以异地法为三果,于前二果更加等流,不堕界故,有等流果。 从此第五,明学等三果,论云:「已辨诸地,当辨学等。」颂曰: 「学于三各三,  无学一三二, 非学非无学,  有二三五果。」 释曰:此约学等三业,以学等三法为果差别。学等三业唯色、行二蕴少分。学、无学色蕴,无漏戒也。行蕴者,道共思也。非学非无学色蕴,有漏色少分。学等三法通五蕴也。非学非无学法,兼取三无为。 学于三各三者,谓有学业于学等三法各为三果。且学业以学法为三果者,除异熟及离系。以无学法为三果者,亦除异熟及离系。以非学非无学法为三果者,除异熟及等流。 无学一三二者,谓无学业以学法为一果,唯增上。若无学业以无学法为三果,除异熟及离系。无学业以非学非无学法为二果,谓士用、增上。 非学非无学,有二二五果者,谓非学非无学业以学法为二果,谓士用、增上。以无学法为二果,谓士用、增上。以非学非无学法为五果。 从此第六,明见断等三果,论云:「已辨学等,当辨见所断。」颂曰: 「见所断业等,  一一各于三, 初有三四一,  中二四三果, 后有一二四,  皆如次应知。」 释曰:此以三断业望三断法为果差别。见所断业等者,等取修所断业及非所断业。见所断业唯行蕴少分为体。修、非二断业俱以色、行二蕴少分为体。见所断法四蕴为体,修所断法五蕴为体,非所断法无漏五蕴及无为为体。 一一各于三者,谓三断业一一各于三断法为果者,此句总标也。 初有三四一者,初谓见所断业以见所断法为三果,以修所断法为四果,以非所断法为一果。言三果者,除异熟及离系。见所断法唯染污,非异熟。言四果者,除离系。言一果者,唯增上也。 中二四三果者,中谓修所断业,在二断中间,故名中也。若修所断业,以见所断法为二果,以修所断法为四果,以非所断法为三果。言二果者,士用、增上。言四果者,除离系。言三果者,除异熟、等流。 后有一二四者,后谓非所断业,以见所断法为一果,以修所断法为二果,以非所断法为四果。言一果者,谓增上。言二果者,士用、增上。言四果者,除异熟。 皆如次应知者,随其所应,遍上六门,所配因果皆如次,释唯后置者,略法应尔。 从此大文第二,释本论业,论云:「因辨诸业,应复问言:如本论中所说三业,谓应作业、不应作业、非应作业非不应作业,其相云何?」颂曰: 「染业不应作,  有说亦坏轨, 应作业翻此,  俱相违第三。」 释曰:染业不应作者,有说染污三业名不应作,谓从非理作意生故。有说亦坏轨者,有余师说:非直染业名不应作,坏轨则亦名不应作,坏轨则者是无记业也。应如是行住,应如是着衣食,若不如是,名不应作,违礼仪故。 应作业翻此者,翻不应作名应作业。有说善业名为应作。有余师说:合轨则业亦名应作。 俱相违第三者,俱违前二,名为第三非应作非不应作。若依初说,唯无记业也。依第二师释,除轨则外,余无记是也。 从此第三,明引、满因,就中分二:一明业感多少、二明引满因体。 且初明业感多少者,论云:「为由一业但引一生?为引多生?又为一生但一业引?为多业引?」颂曰: 「一业引一生,  多业能圆满。」 释曰:一业引一生者,释引业也,旧云总报业也。依萨婆多宗,但由一业唯引一生,若许一业能引多生,时分定业应成杂乱。若此一生多业所引,应众同分分分差别,以业果别故(分分差别者,谓数死数生也),故知一业唯引一生。 多业能圆满者,释满业也,旧云别报业也。谓一生身圆满庄严,许由多业,譬如画师先以一色图其形状,后填众彩。一色图形喻一引业,后填众彩喻漏业多,是故虽有同禀人身,而于其中有具支体色力庄严,或有缺减。 从此第二,明引、满因体,论云:「非唯业力能引能满,一切善不善有漏法皆容引满,以业胜故,但标业名。然于其中业俱有者,能引能满。若不与业为俱有者,能满非引,势力劣故。如是种类其体是何?」颂曰: 「二无心定得,  不能引余通。」 释曰:二无心定得者,二无心定者,谓无想定、灭尽定也。此与诸业非俱有故,不为引因,但能为满。得者,善恶得也,得与诸业非一果故,唯满非引。除此二类,所余善恶皆通引、满。 从此第四,明三障,就中有二:一正明三障、二别明业障。 就明三障中二:一明障体、二约处辨。 且初明障体者,论云:「薄伽梵说重障有三:谓业障、烦恼障、异熟障。如是三障其体是何?」颂曰: 「三障无间业,  及数行烦恼, 并一切恶趣,  北洲无想天。」 释曰:三障者,标也。无间业者,出业障体,谓五无间业名为业障:一害母、二杀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 及数行烦恼者,出烦恼障体,烦恼有二:一者数行,谓恒起烦恼,通上下品。二者猛利,谓上品烦恼,唯约数行为烦恼障。上品烦恼非数行者,虽复猛利,非恒起故,易可伏除,不说为障。下品烦恼虽非猛利,若数行者,难可数除故,说为障故。烦恼中无论上下,但数行者名烦恼障。 并一切恶趣,北洲无想天者,出报障体。三恶趣全、北洲、无想天是异熟障。问:「此障何法?」答:「谓障圣道及圣道加行(加行者,七方便行也)。」论云:「此三障中,烦恼与业二障皆重,以有此者第二生内亦不可治(解云:于第二生亦不得道,名不可治也)。」又论云:「毗婆沙师作如是释:由前能引后故,后轻于前(解云:烦恼引业,业引异熟也)。」约异熟果,决定更无余业余生能为间隔,故名无间。或造此业必堕地狱,中无间隔,故名无间。 从此第二,约处辨者,论云:「三障应知何趣中有?」颂曰: 「三洲有无间,  非余扇搋等, 少恩少羞耻,  余障通五趣。」 释曰:三洲有无间,非余扇搋等者,除北俱卢,于三洲中,唯女及男造无间业。 非余扇搋等,少恩少羞耻者,释扇搋等虽杀父母,无无间业,谓彼父母于彼少恩少爱念故,彼于父母惭愧心微,无重恩故,故无无间。由此道理,鬼及傍生虽害父母,亦无无间。又大德说:「傍生类中,觉慧分明亦成无间,如聪慧马。曾闻有马,人贪其种,令与母合,觉知是母,便即羞死。」又若人害非人父母,不成逆罪,心境劣故(此据人从非人生也)。 余障通五趣者,余烦恼障及异熟障通在五趣。然异熟障于人趣中唯北俱卢,于天趣中唯无想天。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