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卷第六
沙门释光述
分别根品第二之四
「如是已说至说为因缘」者,此下当品大文第三明因缘。就中,一结前问起、二正辨体性。此即结前问起。
「且因六种」者,此下第二正辨体性。就中。一明六因。二明四缘。就明六因中,一正明因体、二明因得果、三明法从因生。就正明因体中,一总标名、二别显体、三世分别。此下第一总标名也。故先答言且因六种。
「何等为六」者,征。
「颂曰至如是六种」者,答。许因唯六,简异诸宗。能作果故,名为能作因。因是能作,果是所作。能作即因名能作因,持业释。或能作之因名能作因,依主释。谓能作是亲因,余不相障者是疎因。此疎因是能作之因,名能作因。传传为因,能生果故。故《正理》十九云「或此是彼能作之因,名能作因。是此与彼传为因义(已上论文)。」俱有作用,故名俱有。俱有即因名俱有因,持业释。或因与果俱,故名俱有。俱有之因名俱有因,依主释。因果相似,名为同类。若同类即因名同类因,持业释。若同类之因名同类因,依主释。心、心所法五义平等,故曰相应。若相应即因名相应因,持业释。若相应之因名相应因,依主释。遍与五部染法为因,故名遍行。遍行即因名遍行因,持业释。不得言遍行之因,以亦通与非遍为因故。异熟之因名异熟因,依主释。若言异熟即因名异熟因,持业释。此六因并不得作有财释。若言用能作等为因名能作因等,即显此六体非是因,用他为因,然此六种体是因故。
「且初能作至除自余能作」者,此下第二别显体。六因不同,文即为六。此即初文,问起颂答。
「论曰至无障住故」者,就长行中,初释颂、后问答。就释颂中,一出体、二释名。此即出体。总而言之,一切有为中唯除自体,以一切有为、无为法为能作因体,由彼果生时因无障住故。自于自体恒为障碍,故自望自非能作因,广如《正理》释。问:亦与不生能为因不?岳法师解云:「不与为因。」今解:不然,亦与为因。然论说与生为因者,且据显说。
「虽余因性至总即别名」者,此即释名。于六因内,虽余五因据无障住亦得名能作因,各有别称从别立名。然能作因更无别称,如色处等,总即别名。
「岂不未知至为能作因」者,此下问答分别。问:岂不未知四谛理故诸漏当起,由已知彼四谛理故诸漏不生,智于漏生能为障碍。又日光能障眼现覩众星光,于眼用生能为障碍。如何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
「应知此生时至是能作因」者,答。智起、光生,于彼漏、眼实能为障。应知此漏生时及覩众星生时,彼智、日光皆无障住,故智、日光于此漏、眼是能作因。
「若于此生至无能障用」者,难。若于此法生,彼法应障不障,可得名因。全无障用,设不为障,何得为因?喻况可知。
「虽无障用至种等于芽等」者,通。如涅盘等,望彼法生,虽无能障令不起用而亦为因,以果生时能皆无障故,所以名因。如无力国王虽无能损,亦得如前说我因国主而得安乐。此即通说一切无障诸能作因。若于能作因中就胜为言,非无生力。「如眼」等下,举亲胜力。
「有作是难至皆成杀业」者,外难。既无障住应皆顿起,既无障住应皆成杀。
「此难不然至有亲作力」者,释难。但由无障,许一切法为能作因,非由于果生,有余五因亲作力故,所以诸法非皆顿起。非由于杀,生有因等起亲作力故,所以非如杀者皆成杀业。
「有余师说至有能作力」者,前说能作有亲、有疎,亲有力能、疎但不障。今此师意:诸能作因皆于果生有能作力。
「且涅盘等至有能作力」者,问。等取不生法等。
「意识缘彼至有能生力」者,答。意识缘彼涅盘等法为境而生,或起善正见等、或起恶邪见等。因此意识,后时眼识或善或恶,随其所应次第得生,展转因故。故彼涅盘等,于眼识生有能作力。余法准此有能生力。问:体既宽通,诸法相望因果云何?答:如《正理》十五云「过去诸法与余二世为能作因,彼二世法还与过去为增上果。未来诸法与余二世由无障故为能作因。彼二世法非俱、后故,不与未来为增上果。果必由因取,故唯有二(解云:果法若俱、若在后,故言有二)。因唯据无障,故许通三。现在诸法与余二世为能作因,彼二世中唯未来法为现在果。有为有为是因是果,有为无为非因非果,无为无为非因非果,无为有为是因非果。由此义故说如是言:能作因多,非增上果。以一切法皆能作因,唯诸有为是增上果。」
「如是已说至心于心随转」者,此下第二明俱有因。一正辨俱有、二辨心随转。此即正辨俱有。初一句释俱有义,后两句指体。
「论曰至为俱有因」者,此总释互为果义名俱有因。
「其相云何」者,问体。
「如四大种至为俱有因」者,此下答。四大种相望为俱有因。故《婆沙》评家云「四大种体若有偏增、若无偏增,地为三俱有因,三为地俱有因。所以者何?地不观地生所造色,以一切法不观自性及同类体为他因故。乃至风大种亦尔。
「如是诸相至亦更互为因」者,问。何故不说诸相及随转各互为因?答:《正理》云「为欲显示但说异类为俱有因,同类互为因不说而成故。」
「是即俱有因至如其所应」者,总结。或大相望、或相望所相、或相相望、或心望心随转、或心随转相望,故言如其所应。
「法与随相至此中应辨」者,论主出说一切有部师过。若以互为果释俱有因,法与随相非互为果。虽随相是法果,法非随相果,故言非互为果。然法与随相为俱有因,非随相于法为俱有因。此中应辨。若依《婆沙》十六评家云「同一果义是俱有因义。」又《正理》十五云「有为法一果可为俱有因。」二论意同。《正理》论意:以互为果名俱有因,有过失故。更释言:有为法中展转有力同得一果者名俱有因。若作俱舍师救汝言:同一果名俱有因,为据同时?为据异时?若据同时同一果者,如心、心所等自体望自体不同一果、应非俱有因。若言除自体与余法同一果、是即随相。若望本法同得一大相果、应望本法互为俱有因。若言有同一果名俱有因、如心、心所等。有同一果非俱有因,如随相望本法。我但言同一果中得为俱有因,不言但是同一果者皆是俱有因。若作此救,是即同一果言非为定证。若据异时同一果者,如本法与大相同得后一果,随相与大相亦同得后一果,是即本法与相、随相展转相望皆同得后一果。既尔,随相望于本法,应名俱有因。进退征责,俱多过失。以理寻思,互为果证过失乃少。但是互为果者定是俱有因,不言是俱有因者皆互为果。虽互为果不遍俱有因,亦得释俱有因如变碍以解色。无表非变碍亦得名色,何故不能释通互为果难,乃就过失众多?若依《入阿毗达磨论》中,具有两解。故彼论云「诸有为法更互为果,或同一果名俱有因。」俱舍师云:彼论后造。言互为果,学我世亲阿闍梨也。问:相应、俱有因皆取同时士用果,各有何意趣?解云:相应因取同时士用果,意欲同缘一境。俱有因取同时士用果,意欲傍资同时诸法令各起用,或起能作因用,或起同类因、遍行因用,或起异熟因用,各取自果。由此二因所作不同,所以意趣各别。问:如《五事论》中解心所法名相应中,有一解云「复次同一时分、同一所依、同一行相、同一所缘、同一果、同一等流、同一异熟,是相应义。」望彼论文,相应心所法亦同一果等,如何乃云相应因意欲同缘一境,非资令取一果等耶?解云:相应心所法通相应因、俱有因。若言一时、一依、一行、一缘义边,是相应因;若说一果等边,是俱有因。又解:彼论言相应者,非欲正辨相应、俱有因。
「何等名为心随转法」者,此下第二明心随转。就中,一出心随转体、二释心随转义。此即初问起。
「颂曰至心随转法」者,上两句出体,下一句结名。谓一切心所有法,道、定律仪。彼法谓彼心所法、二律仪法,及心上所有生等本相,如是皆谓心随转法,以法与心互为果故。既言生等不言生生等,即显随相非心随转,如后别释。
「如何此法至由时果善等」者,此下第二释心随转义(问及颂答)。
「论曰至名心随转」者,就长行,初释颂、后约法明俱有。此下释颂。果等,等取异熟、等流。善等,等取不善、无记。生等四种总名为时,故此等言不通于时,但在果、善。
「且由时者至及堕一世」者,此下别释时。时中有四,一生、一灭、一住、堕一世。此显与心同一时,方名随转。问:四相之内,何故不说异相?解云:生在未来,令法入现。住在现在,令法安住。灭谓灭入过去。各有胜能,是故别说。异相助灭令法过去,无别胜能,是故不说。又解:此文言住,即异之别名。约住明异,故《婆沙》一百五十五云「此中起者谓生,住者谓老,灭者谓无常。」又《正理论》「难云:岂不但言一生、住、灭,即知亦是堕一世中(解云:一生、住、灭已显堕未来等,更言堕一世,岂不重耶)。」《正理》「解云:虽亦即知堕于一世,而犹未了此法与心,过去、未来亦不相离。或为显示诸不生法故,复说言及堕一世(解云:但言一生等,虽亦即知生堕未来世,住、灭堕现在世,而犹未了此法与心落谢过去及未至生相余未来世亦不相离故,说堕一世显不相离也。或有生疑:过未已生、未来当生,可不相离名心随转。未来不生,应可相离,非心随转。又为显示诸不生法亦不相离故,一生、住、灭外更说堕一世)。」又《正理论》「难云:若尔,但应言堕一世(解云:世宽、相狭,可相外别立世。既世摄相,何须离世别说生等)。」《正理》「解云:不尔。应不令知定堕一世(解云:世即不定,生等即定。如过去法有多刹那,今时虽复同堕一世,于中随何等法昔在现、未有别世时?未来诸法有多刹那未至现在,虽同一世,随何等法。若流至现在,与未来法即不同世。是即非定,还非随转。为欲令知定堕一世,是故离堕一世,复言一生、住、灭。生定堕未来世,住、灭定堕现在世。若无生等,应不令知定堕一世)。」
「由果等者至及一等流」者,果中有三:一果、一异熟、一等流。此显与心同一果等方名随转。《正理论》云「岂不等流、异熟亦是一果摄,如何一果外说等流、异熟耶(解云:果言是通,应摄余二。果外说二,有何意耶)?」《正理》「解云:实尔,此中言一果者,但摄士用及离系果(解云:若据通说,果名实尔,亦摄余二。此十随转中言一果者,据别而论,唯摄士用及离系果)。」又《正理》「难云:岂不此言通故,亦摄等流、异熟(解云:岂不此一果言通,亦摄余二)。」《正理》「解云:虽言亦摄,非此所明。然士用果总有四种,俱生、无间、隔越、不生。此显与因,非俱有果。为遮唯执与因俱生和合聚中有士用果。此和合聚互为果故,自非自体士用果故,即显非彼俱起和合士用果中有一果义,是故别举等流、异熟。」解云:虽一果名通,亦摄等流、异熟,然非此随转中所明。此中一果,唯摄士用及离系果。外伏难云「此中解随转义,但言一果足明随转,何须别说异熟、等流?」故今释言:为遣疑妨须说彼二。所以者何?夫士用果总有四种:一俱生士用果,谓俱有相应因同时展转果,及余同时造作得者。二无间士用果,谓等无间缘,及余隣次造作得者。三隔越士用果,谓如异熟果,及如田夫春种秋收等。四不生士用果,谓是择灭,体不生也。此即泛明诸士用果总有四种。今此十随转中言一果者,不说俱生展转士用果,以自非自体士用果,故非一果义。取余同时造作得者,于无间中除同性无间,取余异性无间,于隔越中除异熟果,取余隔越远士用果,及取不生择灭果。恐诸未解者闻一果言,谓摄俱生展转士用果,及执唯有俱生士用果。故于今时,更别显示等流、异熟决定,与因不俱时果,为欲遮遣唯执与因俱生和合聚中有士用果。此俱生言遮无间等,和合聚等遮余俱生造作得者。和合聚言,显彼更互为因义故。所以须遮此士用者非一果故,谓互为果,即显己亦是他果,自非自体果。支显非己果,由不与他同己果故,无一果义也。何但为遮唯执俱生展转士用果。亦乃兼显无一果义。由遣斯妨故,一果外别说等流、异熟。问:若依《婆沙》十六及一百五十五,竝云「一果者谓离系果。」《正理》复云「一果谓士用、离系,岂不相违?」解云:《婆沙》唯说离系果者,于此果中且据决定无滥者说。其士用果名宽不定,或是俱生、或无间等。《婆沙》亦应说士用果而不说者,恐滥俱生展转士用果,以自体望自体非一果故。《正理》所以说士用者,为摄一果中士用果尽,是故别说。各据一义竝不相违。问:此论一果为同何者?解云:或同《婆沙》、或同《正理》,皆无有妨。问:准下论文,五果中士用果,但说相应、俱有因得。何故《正理》说士用果乃有多种,通余因得?解云:士用果有二,一别士用果,此唯相应、俱有因得;二通士用果,但用功得者,皆名士用果。《正理》据此通士用说。随其所应,四果全、增上少分,通六因得,各据一义竝不相违。
「应知此中至其义不同」者,应知此中,前一谓时,显俱时也;后一谓果,显共果也。显俱显共,故言其义不同。
「由善等者至无记性故」者,此即显性与心同也。于中有三:一善、二不善、三无记。
「由此十因名心随转」者,总结。
「此中心王至为心俱有因」者,此下约法明俱有因。此前说中心王对心所等为因通局云:且约二定已上无覆无记心中说,唯有心王及大地法十。此十一种各有大少四相,合有九十九法。心王望九十八法极少,犹与五十八法为俱有因,谓十大地法,及彼四十本相,心八本、随相,名五十八法。除大地上四十随相,以隔远故力不及彼,非俱有因。若以五十八法却望心王,除心四随相,以劣弱故力不及彼,余五十四为心俱有因。如心王对九十八法展转作法,大地法十一一作法,准此应知。若心上大生望九十八法,与五十八法为俱有因,谓大地法十,并四十本相,及心王,并心王上三大、四少相,除大地法上四十随相。五十八法望心大生,五十五为俱有因,除心上小住、异、灭。又解:心王上大生与十八法为俱有因,谓大地法十,及心王,并心上大住、异、灭,并四少相。此十八法却望心上大生,十五法为俱有因,除心上少住、异灭。两解各有一意。前解意以大生与所相心其力均等故,望彼大地法上四十大相亦得为俱有因。后解意如彼心王,但与背上大相及小相为因,若向前但与相应法及相应法上大四相为因。向后向前各取第二重,不能与相应法上小四相为因,以彼远故,力不及第三重。此大生亦尔,能与心王及相应法为因,但至第二重。亦不能与相应上大四相为因,以隔远故,力不及第三重。如心王上大生作此两解,应知心王上大住、异、灭,及大地法上四十大相,皆作两解,准此应知。若心王上少生望九十八法,唯与大生为俱有因。九十八法却望小生,即有五法为因,谓心及心上大四相。如心上小生,应知心王上小住、异、灭,及大地法上四十小相,准此应知。问:心上小相不相心王,与大地法上大相相似,何故大地法上大相与心为因,心上小相非心因耶?念法师已前诸德解云:大地法望心王,具相应、俱有二因,故大地法上大相望心王为俱有因。心王上大相望心王,但为俱有因。故大相上小相望心王,非俱有因。破云:如心随转戒上大相,是心随转法,即望心为俱有因。此所相戒望心,但有俱有因,无相应因。如何彼能相望心得为俱有因?故说非理。今解云:大地法上四十大相,生法力强,与所相法等,故望心王为因。心王小相,生法力劣,非等所相法,故望心王非因。故《显宗》第九云「本相与法其力等故。」又《正理》云「何缘心随相非心俱有因?不由彼力心得生故,非心与彼互为果故,彼于一法有功能故。又与心王非一果故,聚中多分非彼果故。即由如是所说多因,随相不名心随转法。若尔,云何心能与彼为俱有因?由随心王生等诸位,彼得转故(已上论文)。」
「有说为心因至并心本相」者,此第二师解。以五十八法望心王,唯十四法为俱有因,谓十大地法并心四本相。不取大地法上四十大相,与前师异。此师意说:心上随相隔本相故,望心非俱有因。故知大地法上,大相隔大地法故,望心非俱有因。
「此说非善至知说有余」者,论主破第二师。此说非善。所以者何?若言唯十四法望心为俱有因,便违《品类足论》所说故。此中文略,证稍难知。若依《品类足论》第十三〈千问品〉中云「几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等者,二,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解云:二,谓灭、道二谛)二应分别。谓苦圣谛,或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或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或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者,谓除过去、现在见苦所断随眠,及彼相应、俱有等苦谛。亦除过去、现在见集所断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苦谛。亦除未来有身见相应苦谛,亦除未来有身见,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诸余染污苦谛。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者,谓前所除法。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者,谓不染污苦谛。集圣谛亦尔(已上论文)。」解云:彼文以四谛体望有身见为因通局。因者,谓四缘中因缘,以五因为性,除能作。于中相望,随有多少皆得为因,非要具五。灭、道二谛是无漏故,非有身见为因,非有身见因。苦、集二谛应当分别。先以苦谛对有身见得成三句,以必无有不从有身见为因生与有身见为因者。所以无与有身见为因,非以有身见为因一单句也。又凡诸论作法。若取多即除少。若取少即标名。省言论也。第一句中即是取多除少。以一切染污苦谛皆从有身见生。却望有身见为因者少,不为因者多。今欲取多,故先除少。就除中文有四节。第一节除过去、现在见苦所断随眠,及彼相应、俱有等苦谛。相应谓相应法,俱有谓四相,等谓等取得也。若随眠及相应法望有身见,有同类、遍行、相应、俱有四因,无异熟因。若四相望有身见,有同类、遍行、俱有因,无相应、异熟因。若得望有身见,唯有同类因,无余四因。第二节亦除过去、现在见集所断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苦谛。此随眠等望有身见,唯是遍行因,无余四因。得非遍行因,故不言等。第三节亦除未来有身见上相应苦谛,不除有身见,以未来有身见用过、现有身见为因,未来无前后故,不得与有身见为因,故彼有身见是单句摄。相应法望有身见,得有相应、俱有因,无同类、遍行、异熟因。第四节亦除未来有身见上生、老、住、无常,及相应法上生、老、住、无常。此第四节文不除有身见,以单句摄故。亦不除相应法,以第三节除故。但除彼法上大四相。既但言生、老、住、无常,明知是大四相;若小四相,应言生生等。此有身见上及相应法上大四相,望有身见,未来无前后故,不得言同类、遍行因。非是相应法故,不得言相应因。其异熟因是不善、善有漏,感无覆无记异熟果。彼四相体是有覆,有身见又染污,复不可言是异熟因,既入所除,即是有身见为因亦有身见因俱句摄。既言有因,不是俱有因,更是何因?相应法上大相望有身见既得俱有因,准知大地法上四十大相望心王亦得为俱有因。以此故知,唯十四法与心为俱有因者,定为非理。应知《俱舍》但引《品类足》第四节文证也。诸余染污苦谛者,应知即是三世见灭、见道、修道所断染污法,及过、现见集所断不遍随眠相应、俱有等,及遍行随眠相应、俱有法上得,及未来见苦所断有身见,有身见上小四相并得,及身见相应法上小四相并得,及见苦所断余九随眠相应、俱有等,及未来见集所断法。此等并是以有身见为因,非与有身见为因,是名诸余染污苦谛。第二句,以有身见为因亦与有身见为因者,谓即是前所除诸法。第三句,非以有身见为因非与有身见为因者,谓修所断不染污苦谛。如苦圣谛,集圣谛望有身见应知亦尔。但以集名替于苦处,余义皆同,以苦集谛是一物故。此约谛体作法,故无宽狭。近代诸师言:集谛非无有异,谓除有身见。彼谓迷谛起惑。此说不然,谬之甚也。引《品类足》但取第一、第二句为证,余者同文故来。《品类足》当旧《众事分》,彼文稍错。以过去第一节文,但云除过去、现在见苦所断使。彼相应苦谛,不言俱有等,即不除俱有及得。第二节文,但言除过去、现在见集所断一切遍行使,彼相应苦谛复不除俱有法,余文同《品类足》。有余师为欲成立唯十四法为心俱有因,故不诵及彼相应法,但言除未来有身见生、老、住、无常。有身见相应法上大四相既不入所除中,以此故知,大地法上四十大相亦不与心为俱有因。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言:彼《品类足》必应作如是诵。除未来有身见,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假设彼论无及彼相应法。或应准俱有因义知说有余,以诸论皆说相应法上大四相是心随转法,即是与心互为俱有因义。
「诸由俱有至或俱生故」者,此因解俱有因复明俱有法是因非因。诸由俱有因故成因,彼法必定俱有,或有俱有非由俱有因故成因。总有八对:一谓诸随相各于本法;二此诸随相各互相对;三随心转法随相于心;四此诸随相展转相对;五一切俱生有对,造色展转相对;六少分散无表俱生无对,造色七支展转相对;七一切俱生造色、大种展转相对;八一切俱生得与所得。如是等诸法虽名俱有,而非由俱有因故成因。所以者何?彼随相等望本法等,横望而言,非能同取一果、一异熟及一等流故。恐有难言:得与所得,如生等相与法俱起,应名俱有因。故今释言:得与所得法非定俱行,或在法前、或在法后、或法俱生,不同生等定与法俱,故得望法非俱有因。
「如是一切至有因果义」者,经部问。上来所立因果,如是一切理且可然。此即纵许。而诸世间前种等为因,生后芽等果,一切世间极成因果相生事中,未见如斯同时因果,故今应说,云何世间俱起诸法聚中有同时因果义?
「岂不现见至亦为因果」者,说一切有部答。岂不现见明从焰生、影从芽生同时因果。
「此应详辨至影用芽为因」者,经部反征。此应详辨,为如汝宗,即用灯焰与明为因,同时因果?为如我经部宗,由前念人功、灯器、油炷因缘和合,后念焰、明俱起?所以经部作此征者,若焰生明,汝许、我不许,以经部不许同时因果。若前因缘和合生后焰明,即彼此同许,故引极成证前因后果。如日初出照芽东面,此东面有余物障光明,芽西面自有影现。芽东面极微虽障光明,而不现影。芽西面极微虽现影,而不障光明。若言此影由东边生者,中间既隔无量极微,如何得生?若言由西边生者,日既不照,如何现影?又无日时亦应现影。故知此影非由同念芽为因生,但由前念芽生后念芽影自俱时起,如何说此影用芽为因?
「理不应然至理成因果」者,说一切有部救义。汝今非我同时因果,理不应然,说果体有无,随因有无故。善因明论者,心无朋党说因果相。言若此因有、无,彼果随有、无者,此法定是因,彼法定是果。我说亦尔,俱有法中同有、同无,理成因果。
「俱起因果至互为因果」者,经部难。同时因果理且可然,如何可言互为因果?
「即由前说此亦无违」者,说一切有部答。即由前说一有一切有、一无一切无,互为因果理亦无违。
「若尔如前至连持令住」者,经部难。若尔,如前所说色、声、香、味、触造色,随其所应互不相离。如是造色,与四大种心随相等与心等法皆不相离,齐有、齐无,应互为因。若谓如三杖互相依住展转有力,如是同时俱有诸法展转相望有力用者,因果义成,是俱有因。此所造等虽复同时,相望无力,非俱有因。经部牒救讫,破云:此应思惟。如是三杖,为由俱起相依力住,如汝所说?为由前生人功聚集因缘力故,令后三杖俱起住耶,如我所说?经部意说:此三杖住,但由前念因缘力住,非由同时。彼计前因后果。又于彼中,岂唯三杖相依而住,亦有别物绳钩能连,地复能持令得安住,如何但言三杖相依?西方外道持三杖行,绳连钩继,交差置地上,安随身等物。故引彼三杖为喻。
「此亦有余至因义得成」者,说一切有部救言。俱有法生时,不但同时互相有力,成俱有因。此中亦有余同类因等,是故俱有因义得成。如彼三杖,非但相依有力令住,亦有绳、钩、地等连持令住。
「如是已说至闻思所成等」者,此下第三明同类因。
「论曰至皆不为因」者,此释初句。善、染五蕴展转为因,更无异说。无记五蕴,四说不同。第一说展转为因,性类等故。第二说五是色果,显色为五因。四非色因,显四不生色。此师意说:四蕴胜故非色因,色蕴劣故与四为因。第三说五是四果,显四为五因。色非四因,显色不生四。此师意说:四蕴势力强,故能为色因。色蕴势力劣,故非与四为因。第四师说色与四蕴互不为因,俱是无记劣异类故。诸论皆有四说,竝无评家。今解:且以后师为正。故《婆沙》一百三十一云「大种与意处为几缘?答:所缘、增上。意处与大种为几缘?答:因、增上。因者一因,谓异熟因。增上者,如前说。」解云:无记四大既望意处,展转相望不言有同类因。以此准知,无记色蕴望无记四蕴,展转相望非同类因者为正。问:若言无记色蕴望无记行蕴无同类因,何故《婆沙》一百三十一云「大种与法处为几缘?答:因、所缘、增上。因者七因,谓生等及俱有、同类。所缘,谓与身识相应法,及意识相应法为所缘。增上者,如前说。」准彼论文,大种望法处中四相为俱有因。言同类因者,凡同时相望为俱有因,异时相望亦得为同类因。故四大望法处中四相得为同类因。四大是色蕴,四相是行蕴,是即无记色蕴望无记行蕴得为同类因。何故乃言无记色蕴望无记四蕴非同类因者为正?解云:此论中言无记色蕴望无记四蕴,展转相望非同类因者,望心、心所说,非望四相。以色蕴望行蕴中四相,展转相望定为同类因,此在不疑。又解:从多分说。虽无记色蕴望无记行蕴中四相得作同类因。若望无记受、想、识三,及行蕴中除四相余法,即非同类因。从多分说故。言无记色蕴望无记四蕴非同类因,此中总望四蕴作法。
「又一身中至因增上等」者,十位,谓胎内有五:一羯剌蓝、二阿部昙、三闭尸、四揭南、五钵罗奢佉;胎外有五:一婴孩、二童子、三少年、四盛年、五老年。现身十位,后皆除前。若对余未来身同类十位,一一皆与十位为因。《婆沙》十八,大有诸师解十位同类因,不能广述。此论当一师不正义,故《婆沙》评家云「评曰:应作是说。余身十位,一一皆与余身十位及此身十位为同类因。此身十位,一一皆与此身十位及余身十位为同类因。后位已生法与前位不生法亦为同类因故。」又解:此论亦同《婆沙》评家。此论现身十位,据现起说,故后位非前位因。若对余未来身同类十位,一一皆与十位为因。若《婆沙》评家,现身十位,通据现起、不现起说,故此身十位望此身十位亦得为同类因等。应知十位但望同地、同趣而说,故《婆沙》一百三十一云「问:同趣、同地,处所差别,展转相望为有因不?有说无因。此不应理,应有大种是刹那故。谓五净居所有大种,无始生死曾未起故。」
问:准《婆沙》一百三十一,于同趣、同地中,左眼与左眼为同类因;右眼及长养、异熟等,一一自类相望为同类因。此《俱舍》等论云:羯剌蓝等,一一能与十位为同类因,是即亦与非相似法为因。且如羯剌蓝,唯有身根及大种,如何得与六处中眼等四根为同类因?解云:一一皆与十位为同类因者,据总相说,非言一一皆遍为因。如六处位中眼等四根,以前眼等为同类因。问:若眼等同趣自类为因,应五趣善恶等还与当趣为因。解云:善恶力强,得与同地异趣为因,由此方隅外麦、稻等自类自类,应广思择。若譬喻者,不许色法与色法为同类因,彼执便违本论文所说。故本论说:过去大种,望未来大种因、增上等。因谓因缘,即同类因,非余四因。增上谓增上缘。以此明知色望色法为同类因。
「为诸相似至为同类因」者,问。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征。
「自部自地至皆无因义」者,释自部地。部谓五部,地谓九地,五九四十五类各别为因。故《婆沙》十七评家云「同地异处所起烦恼展转相缚,随类展转为同类因。然除异部,五部随眠系缚分齐有差别故。」
「又此非一切」者,谓此自部自地,非一切与一切为因。
「何者」者,问。
「谓前生至为同类因」者,答。正释前生,谓唯诸前生与后相似生未生法为同类因。
「云何知然」者,征。
「本论说故至皆应广说」者,引本论证自类前生与后为因。问:未来生相如何非是前生摄耶?解云?虽至生相,未越未来。约世定前后,是故非前摄。
「然即彼论至非因者」者,此下明未来若无同类因,有六难:一无时非因难、二染污苦谛难、三因果决定难、四本无今有难、五非心因法难、六染污眼识难。就通六难中,一依文通前四难、二通文外后二难。就依文通前四难中,此下第一通无时非因难。此即引《发智》为难。因者是四缘中因缘,以《发智》论次第约四缘为问答,故引彼。难意:若言未来无同类因,过、现方有者,是则此法与彼法有时非因,如何乃答无时非因?
「此依俱有至故无有过」者,论主答。言无时非因者,此依俱有、相应、异熟三因。以亲辨果通三世故,故无有过。故《婆沙》通云「有说:彼依俱有因作论,以俱有因遍有为法,亲能辨果通三世故。有说:彼依相应、俱有二因作论,以此二因俱遍三性,亲能辨果通三世故。有说:彼依相应、俱有、异熟三因作论,以此三因亲能辨果通三世故。有:说彼依相应、俱有、异熟、能作四因作论,以此四因通三世故。有说:彼依五因作论,除能作因,遍一切法皆不遮故。此中有说除遍行因,体用狭故。应说彼依六因作论,因名所表通六因故。」准彼《婆沙》总有七说,此论当第三不正义。彼论第七说为正,随作论者意乐说故。又《婆沙》正义家能作因中有因缘,即是生等五因。问:未来既无同类因,《婆沙》正义云何依六因作论?解云:未来虽无,而彼意说能为因后无时非因,或约正生位定能为因,依此密说无时非因。
「有谓未来至无时非因」者,第二通难。当《婆沙》后三师,或当正义家六因作论。有毗婆沙师谓未来正生位法必入现在,定能与彼生相前法为同类因。是故彼《发智》文依未来最后生相位密作是答无时非因。就三世说无时非因,意显更无第四时,故未来正生位名最后位,未来无穷生死名前,若有流至生相者名未来最后位。此据法行世前后也。若据因果明前后,即前法名因、后法名果。
「彼于所难至未至已生」者,论主非第二师解。彼于所难非为善释,以未来法正生位前非同类因,后至生相方成因故。还是有时非因,何得答言无时非因?又引《发智》为难,如同类因与等无间缘俱至现在方成。何故缘答未至已生,因答无时非因?亦应齐等,何乃不同?
「然彼复释至彼亦应尔」者,第二师通难。然彼师复释:为现影略二门。如彼等无间缘处答未至已生,此因缘中亦应答未至已生;如此因缘处答无时非因,彼等无间缘中亦应答无时非缘。
「如是作文至前释为善」者,论主评取前解。如是作文获何功德?唯显《发智论》主非善于文,是故应知前三因释于理为善。由斯理故,因答无时非因,缘答未至已生。论主若作此解,非以《婆沙》评家为正。
「若尔何故至即所除法」者,此下通第二染污苦谛难。此引《品类足》所除中第三节文为难。未来有身见既入所除,即俱句摄,是即从过、现有身见生,能生未来有身见。既生未来有身见,明知未来有同类因。有身见望有身见非是相应、俱有、异熟因,既言有因,明知定是同类因也。
「彼文应说至由义应知非」者,论主正通。彼《品类足》第三节中文应说除未来有身见相应苦谛;此文不欲除有身见,但除有身见上相应法,无「及彼」二字。外难意欲除有身见,故于第三节文中加「及彼」二字。《品类足》文设有如彼说「及彼」二字,由义应知非,以未来世无前后故,何况浪加有身见。既非入所除,明知未来无同类因。应知俱有因中,外人引《品类足》所除中第四节文为难,即不诵「及彼相应法」五字。若同类因中,引所除中第三节文为难,即加「及彼」二字。前后各别引文,人多不悟,应善思之。
「复云何通至所依所缘」者,此下通第三因果决定难。此即叙难。若未来世无同类因,至已生位方名同类因者,云何决定?既言决定,明知未来有同类因。
「应知彼文至色等六境」者,此即通难。言因决定,据能作等四因,非同类、遍行。言果决定,据增上等三果,非等流果。
「若尔同类因应本无而有」者,此下通第四本无今有难。此即叙难。《婆沙》云「则应无因而有因,亦应无果而有果,便坏自宗。」
「许故无过至非体果」者,此即通难。许同类因本无今有,故无过。同类因约过、现作用位建立,非约体立。体虽无有,无前后故而不建立。由至过、现位和合作用名同类因,能生后等流果。是后等流果,是前位果,非是体果。上来依文通四难。此下通文外后二难,即是第五非心因法难、第六染污眼识难。通第五非心因法难者,《婆沙》云「又若无者,《品类足论》复云何通?如说云何非心为因法?答:已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初无漏心,及余异生决定当入正性离生者初无漏心。然彼异生未来所有诸无漏心,皆非心为因。何故但说初无漏心耶?答:彼唯说毕竟非心为因法。虽彼未入正性离生者诸无漏心皆非心为因,然彼若入正性离生,唯有初无漏心是非心为因法,余心无不以心为因。有余师说:彼文不辨同类因义。何者?唯辨二种异生,谓有般涅盘法及无般涅盘法。文虽不举无般涅盘法,义准理门显示知有。谓彼既说有余异生决定当入正性离生,由此义准亦有异生决定不入正性离生,此即名为无般涅盘法。即无涅盘法,名非心为因(解云:有般涅盘法,有初无漏心,与涅盘为证得了因,名心为因。若无涅盘法,无初无漏心,非与涅盘为证得了因,名非心为因。余文可解。前解心因,因是因缘,即同类因,无余四因)。」通第六染污眼识难者,《婆沙》云「又若无者,《识身足论》复云何通?如说于过去染污眼识所有随眠,彼于此心或能为因非所随增,或所随增不能为因,或能为因亦所随增,或不能为因亦非所随增。且能为因非所随增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前同类、遍行。即彼随眠若不缘此、设缘已断,及此相应随眠已断。为所随增不能为因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后同类、遍行,即彼随眠缘此未断。能为其因亦所随增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前同类、遍行,即彼随眠缘此未断,及此相应随眠未断。不能为因亦非所随增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后同类、遍行,即彼随眠若不缘此、设缘已断,若所余缘、若他随眠、若不同界遍行随眠,如彼过去染污眼识,未来染污眼识亦尔。过去四句其理可然,未来如何可作四句?若有前后如何无因?答:彼于未来应作三句,除所随增不能为因,彼无后故。然说未来如过去者,有别意趣。谓正生时必入现在,定为同类或遍行因,望余未起可说为前,对此可说余名后故。有余师说:彼未来亦有四句,不说未来有心前后同于过去。且能为因非所随增者,谓此相应随眠已断。为所随增不能为因者,谓有同类、遍行随眠在未来世,于未来世染污眼识,缘而未断。能为其因亦所随增者,谓此相应随眠未断。不能为因亦非所随增者,谓有同类、遍行随眠在未来世,若不缘此、设缘已断,若所余缘、若他随眠、若不同界遍行随眠(解云:因谓因缘,随其所应是相应、俱有、同类、遍行因;无异熟因,染污眼识是修所断。所随增者,谓此随眠是彼眼识所随顺、所增长心。前修所断为同类因,苦、集一切遍行为遍行因,心俱随眠为相应、俱有因,此竝能为因。于中心前不缘、设缘已断,及彼相应随眠已断,是非所随增,第一句摄。若心前缘及相应不断是所随增,第三句摄。自余随眠皆不为因。于中心后同类、遍行缘而不断,是所随增,第二句摄。若余心后同类、遍行,不缘及已断,此等已摄同类、遍行因尽。若所余缘,谓灭、道所断。苦、集不遍,以彼决定所余缘故。若他随眠,谓他地一切随眠。若不同界遍行随眠,谓自地九上缘随眠。此等竝是第四句摄。余文思之可解)。」
「若同类因至当有何过」者,此下明未来若有同类因,即有二难:一本论不说难、二互为因果难。此下第一通本论不说难,将明问起。若同类因未来世有如异熟因,当有何过?
「未来若有本论应说」者,答。未来若有,本论应说。本论但说过去与现、未为同类因,现在与未来为同类因;不说未来为同类因,明知未来无同类因。此即是本论不说过。
「本论唯说至故无有失」者,通本论。本论唯说能取果、与果诸同类因言在过、现,不说未来非取果、与果诸同类因,故无有失。
「无如是义至无同类因」者,论主破。无如是义,以同类因引等流果。此同类因若未来有,理必不然,以未来无前后故,如何未来同类因能引等流果?未来既无等流果,不应过、现诸已生法为未生等流果。不言正生,略而不说,或从多分说、或举后显前。又解:不应过、现诸已生法为未来生法等流,正生、未生,生言摄故。如过去法非现在果,勿有果先因后过失,故未来世无同类因。
「若尔异熟因至无前后故」者,此下义当第二互为因果难,将明问起。若尔,异熟因应未来非有,不应异熟果因前及俱故,以未来世法无前后故。
「无如是失至未来非无」者,论主答。正出互为因果失。无如是失,未来世中虽无前后,以异熟因与异熟果不相似故,故未来有。谓同类因与等流果相似,故未来无。未来世中若无前后应互为因,既互为因应互为果,若互为因果即与理相违。以同类因引后果故,非异熟因与异熟果同性相似。未来虽离前后,而无次上互为因果过。故同类因,就现作用位前后建立,未来非有。若异熟因,就体相建立,未来非无。又《婆沙》云「问:若未来世有同类因,应有二心互为因果。答:如四行相各有系属,余法亦然,故无斯过。谓未来世无常行相,有四行相应无间生,彼是所修,系属于此。无常行相与彼为因,彼非此因系属此故。无常行相起必居前,苦、空、无我行相亦尔。余有为法类此应知,故无二心互为因果。若作是说:有依第四静虑得阿罗汉果,能修未来九地无漏,所修无漏皆系属此。后依余地圣道现前,更不能修未来无漏,无余地圣道系属此故,应在过、现非同类因,是则违害。此中所说,前生善根与后生者为同类因,乃至广说勿有此失,故未来世无同类因于理为善。
「言同类因至定依何说」者,此下明道展转九地为因,显与前义别,故举前为问。
「定依有漏至由同类故」者,答。前言自地定依有漏。若无漏道九地展转相望为因,欲界无定、有顶昧劣,皆不能发无漏圣道,故唯依九。问:若九地圣道展转为因者,何故《正理》十六云「于依自、上有,于依下地无。」彼论说九地各能修九地圣道,随其所应,与依自地所修、与依上地所修者为同类因,故言于依自、上有。上地所修者,不与依下地所修者为同类因,故言于依下地无。如依未至定所修九地圣道,与依九地所修八十一种圣道为同类因。如是乃至依无所有处所修九地圣道,唯与依无所有处所修九种圣道为同类因。准《正理》文,依上所修者非与依下地所修者为同类因,如何乃言九地圣道展转为因?解云:言九地圣道展转为因,据依一地能修九地圣道。由同一地修故,所以展转相望为同类因,非据通依九地所修圣道展转皆得为因。言九地者,未是尽理之言。若言尽理,岂得依上地利道与依下地钝道为因?准正理师意,虽等是同姓同品,依上地者胜、依下地者劣,故依上地者不与依下地者为因,与依自、上地者为因。若依德光论师解,九地各能修九地圣道,九九八十一种圣道展转相望皆得为因。此亦据同性同品应依九地修者说,故得展转为因。问:如他心智依下地起者不知上地心,如何九地展转为因?解云:缘境义别、为因义别,不可为难。上来虽有两解不同,于此论文竝无违害。又解:《正理》且据一相渐次进修诸地胜法,故言上非下因,以实而言亦同德光。
「然唯得与至更无胜故」者,简差别。释唯等、胜为果等,与等、胜为因。非劣为因,加行生故。指法可知。
「又诸已生至为同类因」者,约三道明等、胜为因。见道为三因,修道为二因,无学道为一因。若依《正理论》意,三道展转为因。如前生钝修道,亦与未来不生利见道为同类因。前生钝无学道,亦与未来不生利见、修道为同类因。或从无学退至学位转根,亦与已起利修道为因。言与三、二、一为同类因者,且据现起次第而说。问:此论为同彼不?解云:同。又解:论意各别。论既言见道与三为因、修道与二为因、无学道与一为因,明知后道非前道因。若为前因,何故不说?
「又于此中至为同类因」者,又约钝利、等胜为因,如文可知。若依《正理》,信解与五为因,时解脱与四为因,准前可知。此论或同或异,亦准前解。
「诸上地道至或等或胜」者,问。依上地道与依下地道为因,是即胜与劣为因,云何名为或等或胜?
「由因增长至为未来因」者,答。由因渐渐增长,及由钝、利根,故等、胜为因,非由地有上、下令道胜劣。谓见道等三道、下下品等九品,于后后位中因转增长。此释由因增长,钝、利为因。次前具明,故不别释。及由根故,但释妨难。修道、无学道,时长相显,不别释妨;见道时速相隐,故别释妨。于见道位,虽一相续中无容可得随信、随法二道俱起,而已生随信行为未来随法行因。
「为唯圣道至为同类因」者,此下释后两句。此即发问。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征。
「余世间法至为因非劣」者,总释。
「加行生法其体云何」者,问体。
「谓闻所成至除前劣故」者,正举颂释,明加行所成功德与等、胜为因。由闻所成功德,此所成言通相应、俱有等。若言闻所成慧,但目于慧、思。修准释可知。无色界以闻、思无故,设有复劣,修非彼因。余文可知。
「生得善法至染污亦尔」者,此下便明生得等。生得善与加行善为同类因,非加行善与生得善为因,以彼劣故。就生得善,九品相望展转为因。故《正理》解云:容一一后皆现前故,有余师说定一心中得一切故。染污九品展转为因,准生得说。
「无覆无记至而无所获」者,明无记异熟生起时,任运最为微劣。威仪路作意而起,力用少强,胜前异熟。工巧处强想生,故力用更强,又胜威仪。化心是通果,其力最胜。俱品,谓相应、俱有法等。欲界四定果化心,下与胜为因。
「因如是义至无漏法因」者,此下问答分别。此即问也。
「有谓已生至于一切劣」者,答。有谓过、现已生苦法智品,于未来未生位苦法忍品。又已生一切胜,于未生一切劣。
「颇有一身至非后生因」者,第二问。颇有一身诸无漏法前所定得者,非后已生因耶?
「有谓未来至未来无故」者,答。有,谓前所定得未来苦法忍品,于后过、现已生苦法智品,以果必无在因前故,或同类因未来无故。
「颇有前生至无漏法因」者,第三问。颇有前已生诸无漏法,非后已起无漏法因耶?
「有谓前生至以彼劣故」者,答。有,谓前生胜无漏法,于后已起劣无漏法,如退上无学等果,下不还等果现前。又前已生苦法智上得,于后已生苦法忍上得,非同类因,以彼劣故。前明已生一切胜,望于未生一切劣非因。今明已生一切胜,望于已生一切劣非因,故前后别。
「如是已说至心心所同依」者,此下第四明相应因。
「论曰至是相应因」者,此总出体。
「若尔所缘至为相应因」者,问。若心、心所是相应因,所缘、行相别者,亦应更互为相应因。
「不尔所缘至为相应因」者,答。必须所缘、行相同者。
「若尔异时至为相应因」者,难。「若尔,前后异时,所缘、行相同者,名相应因。
「不尔要须至乃相应故」者,解。要须三同,乃名相应。
「若尔异身至初月等事」者,难。异身心等三种既同,应名相应。
「为以一言至应知亦尔」者,解。虽复所缘、行相、时同,又须同依,方名相应。释同所依,如文可知。应知五识虽亦依意,据别所依。意识更无别依,虽标总称,即受别名。
「相应因体至义何差别」者,问二因别。相应因狭,唯心、心所。若俱有因宽,通诸有为。若是相应因定是俱有因,有是俱有因非相应因,除心、心所余有为法。此中以狭问宽:若相应因体即俱有因,如是二因义何差别?
「由互为果义至互为因义」者,由互为果义立俱有因。犹如远行商侣相依,共游险道更互相依,喻俱有因。依、缘、行、时、事五种平等共相应义,立相应因。即如商侣相依,于一时中同受用饮食、衣服等,同作行、住等事业,望前相依共游险道稍亲,故喻相应。「其中阙一」者,谓于所依、所缘、行相、时、事中,若阙一种,皆不相应。又解:于心、心所法中随其所应,若有阙一皆不相应,是故极成互为因义是相应因。
「如是已说至为同地染因」者,此下第五明遍行因。
「论曰至当广分别」者,遍行因者,谓前过、现已生遍行诸法,即是十一遍行随眠相应、俱有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得非遍行因,或前或后,性疎远故、非一果故。遍行诸法,指同下释。
「此与染法至亦生长故」者,此明离同类因外别立遍行因。若同类因非与染污为通因,此遍行因与染污法为通因故,所以同类因外更别建立。此约通局以明。若同类因唯与自部为因,此遍行因不但与自部染法为因亦为余部染法为因故,所以同类因外别立遍行因。此约自、他部说。由斯遍行因势力,余部烦恼及彼相应、俱有等法亦生长故。故《正理》云「唯生自部,二因何别?无遍行因唯生自部。谓遍行法正现前时,俱时有力取五部果。」
「圣者身中至为遍行因」者,问。学人身中修断染法,岂亦用此为遍行因?
「迦湿弥罗至见所断为因」者,答。一标宗、二引证,此即标宗。
「故《品类足》至所感异熟」者,此下引证。总引《品类足》三处文为证。此即初文。彼论既言「云何见所断为因法?谓诸染污法。」圣者自身中修断染法,既是染污法摄,明知见断法通与一切染污为因,及见所断法所感异熟果亦以见断为因。此即同文故来。
「云何无记至及不善法」者,第二文证。一切无记有为及不善,以无记为因。圣者身中修断染污法,若上界者,无记有为摄,以上界无记为因;若欲界者,不善摄,以见所断无记身、边二见为因。故知见所断法通与一切染法为因。
「或有苦谛至染污苦谛」者,引第三文证。诸余染污苦谛,以有身见为因。圣人身中修断染污法,是诸余染污苦谛摄。明知见所断法通与一切染法为因。以此故知,遍行因通生一切染污法。
「若尔云何通至染污思」者,难。彼文既说圣人初退起染污思,唯用不善为因。明知圣者修断染污法,非以见断为因。若以见断为因,不应言唯不善为因,以身、边二见是无记故。
「依未断因至故废不说」者,通因有二种:一未断因、二已断因。彼论依修所断未断因密作是说,非是尽理之言。见所断法虽亦是此染污为因,而由已断故废不说。
「如是已说至及善唯有漏」者,此下第六明异熟因。
「论曰至异熟法故」者,就长行中,一释颂、二决择,此即释颂。异熟法者,法之言持,即目于因。此因能持异熟果故,名异熟法,依主释也。若言异熟即法,持业释也。余文可知。
「何缘无记不招异熟」者,此下决择。问也。
「由力劣故如朽败种」者,答。
「何缘无漏不招异熟」者,问。
「无爱润故至系地异熟」者,答,可知。
「余法具二至水所沃润」者,余不善、善有漏法,一体贞实、二为爱润。
「异熟因义至名异熟因」者,此下释异熟名。问:为异熟之因,据依主释;为异熟即因,据持业释。
「义兼两释斯有何过」者,答。
「若异熟之因至业之异熟」者,难。若异熟之因,据依主释,圣教不应言异熟生眼,是则因名异熟。若异熟即因,据持业释,圣教不应言业之异熟,是则果名异熟。
「两释俱通已如前释」者,解两释俱通,已如前界品五类分别十八界中辨。汝不应以持业难依主、依主难持业。故《正理》十六云「然异熟因或持业释,故契经说异熟生眼。或依主释,故契经云业之异熟。」
「所言异熟其义云何」者,别问异熟义。
「毗婆沙师至名异熟因」者,答。毗婆沙师,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异类而熟是异熟义。谓异熟因唯异类熟。俱有、相应、同类、遍行因唯同类熟。能作一因,兼同、异熟。故唯此一名异熟因。
「熟果不应至简别余因」者,论主叙经部宗义。熟果不应余五因所得,果具二义方得熟名:一由造业非即感果,要待相续将欲感果名转变,正感果时名差别,由斯果体方乃得生。二由异熟果随因势力胜劣,时有分限,或经十年或百年等。俱有、相应所生果体,虽有后义而阙前义。能作、同类、遍行三因所生果体,虽有前义而阙后义。由此但应作如是释:由因变异而果方熟,是异熟义。汝毗婆沙师不应但异简别余因,摄义不尽。若言变异摄义周尽,论主非异熟果非余五因得,但异摄义不周尽。
「于欲界中至及彼生等」者,此下约三界五蕴多少,同时相望为俱有因,显异熟因同感一果。于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行蕴中有记得,及彼得上四相。
「有时二蕴至及彼生等」者,身、语业是色蕴,四相是行蕴。问:欲界身、语业,能感命根、众同分不?答:不能感。故《正理》十六云「此异熟因总说有二:一能牵引、二能圆满。且众同分及与命根,非不相应行独所能牵引。云何知然?契经说故。如契经说业为生因等。又云非心随转身、语二业,定不能引命、众同分。不尔,便违契经正理,经言劣界思所引故。此说欲有命、众同分,唯意业感,非身、语业。身、语表业众多极微一心所起,于中唯一引众同分及与命根。余无此能,不应理故。若许同时共感一果,则应更互为俱有因。有对造色为俱有因,非宗所许,此非展转力所生故。又非次第一一极微牵引命根及众同分,一心起故。非一心起无异功能别引生后而无过失,非为满业亦有斯过。于一生中,各别能取色、香、味等圆满果故。依此无表亦同此释,多远离体一心起故,不许互为俱有因故。若无对造色有非俱有因,说有对言便为无用。显有对造色皆非俱有因。故作是说:有无对造色得为俱有因,不可同彼。若欲界系身、语二业不能牵引,便违契经。如说杀生,若修、若习、若多修习,生那落迦。乃至广说。又违本论,如说于此三恶行中何罪最大?谓能随顺僧破妄语。此业能取无间狱中劫寿异熟,寿定说为所牵引果。此说所起,显能起思,麁易了故。无相违失(已上论文)。」以此故知,身、语二业不能感命、众同分。问:此论同《正理》不?解云:此论文无别说,意同《正理》。问:若言唯意业能感命、众同分,何故〈业品〉云「四善容俱作,引同分唯三。」准彼论文,俱时能感生、后、不定众同分三,不可说言一刹那意业能感三生众同分,复不可言刹那中起三意业感三众同分,复不可言过去三因等起思感三众同分,以异熟因必现取果。解云:彼文但显四业中生、后、不定,容感同分,现不能感,不言一刹那一时能感三种同分。故下论云「几业能引众同分耶?能引唯三,除顺现受,现身同分先业引故。」又问:若言欲身、语业不能感命、众同分,何故此论下文言「二无心定得,不能引余通。」既言余通,明知欲界身、语二业亦能感命、同分。解云:言通感者,容通感彼,不言一切皆悉能感。若随转身、语业即能感,若欲界身、语业即不能感。又解:此论不同《正理》,欲界身、语业亦能感命、众同分。于其业中,众多极微随其所应,或有唯感引果,或有唯感满果,或有一分感引一分感满。若言同一心起,不许感引果满果。同一心起,何者感色,何者感香等。虽同一心起,即有感色等不同;何妨同一心起,感引、满前后别。若作此解,与《正理》论异。
「有时四蕴至及彼生等」者,可知。
「于色界中至及彼生等」者,此约色、无色界辨,思之可知。问:此中言等至、等引,余文复言等持,如是三种有何差别?解云:梵名三摩地,此云等持,通定散、通三性,唯有心。平等持心令趣于境,故名等持。梵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通有心、无心定,唯在定不通散。若有心定名等至,谓由定前心离于沈、掉平等至此定,此从加行立名。又解:即定离于沈、掉名等,能至平等身心名至。若无心定名等至,还作二解:准有心定可知,唯无心为异。梵名三摩呬多,此云等引,通有心、无心定。多分有心定中说不通散。若有心定名等引,谓定前心离于沈、掉名等,能引起此定名引,此从加行立名。又解:即定离于沈、掉名等,能引起平等身、心名引。若无心定名等引,还作两解,准有心定释可知,唯无心为异。
「有业唯感至即命根等」者,此下约感处多少显业差别。于十二处中除声,非异熟故。于十一中,若决定同性业感,体必俱有。具此二义者,随感此处。极少定感一,乃至极多定感四。若容别性业感,体不必俱,随有阙者即不定。或能感五乃至十一,若业唯感一处异熟,谓感法处即命根等,等谓等取众同分。故《婆沙》云「复次有业唯受一处异熟,谓得命根、众同分业,彼业唯受法处异熟。又解:亦等取生等,定同感故。余十处不定,若入无心即无意处,若生上界香、味定无,若生无色亦无色、触。此意色、香、味、触有时虽与命等俱生,容别业感。如人、天命等是善业感,此五容是不善业招。若眼等五望彼命等,随在何趣,虽复定是同性业感。眼等四根若在欲界,未得、已失即不成故。若生无色,眼等五根总不成故。以五色根、命、众同分是生处本,故同性业感。由斯不定,故此十处非定同感。
「若感意处至应知亦尔」者,若感意处,定感二处,谓意与法,法谓意处俱行心所及生等法,余九不定。眼等四根若生欲界,未得、已失即不成故。若生色界即无香、味,若生无色余九总无。此九有时虽与意俱,容别业感,故感意处非定感彼。若感触处定感触处、法处,谓生等,余九不定。眼等四根若生欲界,未得、已失即不成故。意处若入无心即非有故。香、味上界即无。此九有时虽与触俱,容别业感。故虽感触时定身、色俱容别业感,故感触处非定能感彼九处也。
「若感身处至应知亦尔」者,若感身处定感三处,谓身、触、法。触处谓能造四大,法处谓生等,余八不定。眼等四处望彼身处虽同一业感,若生欲界,未得、已失即不成就。意处若入无心即无,此意有时亦与身俱容别业感。香、味上界即无,在欲感身。虽香、味俱容别业感,能感身处。虽定色俱容别业感,故感身处非定感彼八。问:如《正理》十六云,若感身处定感四处,谓身、色处、触处、法处。彼论何故感身亦感色耶?解云:此论据感身所造,亦感触中能造四大,以亲近故必同业感。色望身根虽必俱起,非亲近故容别业感,故非定感。《正理》据感身定感色者,以色定与身俱通欲,色界故,故感身时亦定感色。若尔,感色应亦感身。不尔,身处是生本,故感身亦感色,同业感故。色非生本,故感色非定感身,容别业感故。此即两论各据一义。又解:《俱舍》为正,同《婆沙》初师说故,余论又无此说。若不相离即感彼者,感色之时应亦感身,明知非正。若感色、香、味应知亦尔,各定感三,自名为一,各加触、法。言别说者,若感色处定感色、触、法处,余八不定。眼等四处,若生欲界,未得、已失即不成故。意处,入无心定即无有故。香、味、上界无故。此七有时虽与色俱、容别业感。虽感色处定与身俱、容别业感。故感色处但定感三、余八不定。若感香处、定感香、触、法处,余八不定。眼等四处及意处,如前释。此五在欲,虽亦有时与香处俱容别业感,虽感香时定与身、色、味俱,容别业感,故感香处定感三处,余八不定。若感味处,定感味、触、法处,余八不定,准香应释。
「若感眼处至应知亦尔」者,若感眼处,定感眼处、身处、触处、法处,如前释。余七不定。耳、鼻、舌三虽同业感,若生欲界,未得、已失即不成故。香、味二处,上界即无。意处,若入无心即无。此香、味、意,有时虽与眼处俱生,容别业感。色虽定与眼俱,容别业感。故感眼处定感四处,余七不定。耳、鼻、舌三,准眼应释。问:若依《正理论》,感眼等四处,各定感五处,加色处。何故此论不定感色?解云:此论不说色,彼论说感色,各据一义,如身处中释。又解:《俱舍》为正,同《婆沙》初说。捡寻《婆沙》全无此说,当知是彼《正理》论师自所分别。若不相离即感彼者,彼说感色应亦感身,既不感身故说非理。
「有业能感至诺瞿陀等」者,感五处乃至十一,随其所应,任业势力所感之果多少不定。所以者何?业或少果或多果故,如外种果或少或多。种所生果少者,如谷、麦等,一种一年收,又根、茎等少。又一房唯一子,名种、果少。种所生果多者,如莲、石榴、诺瞿陀树等,一种多年收,又根、茎等多。又一房有多子,名种果多。又解:于十一处若展转相望,亲强胜者,随感此处亦定感余,故定感一乃至定感四。若展转相望非亲强者,虽有俱时而非定感。问:何故蕴约因明,处约果显?解云:五蕴皆能为因,故约因辨。十二处多分不能为因,故约果明,以十一处皆容为果故。问:如《婆沙》十九云「复次有业唯受一处异熟,谓得命根、众同分业,彼业唯受法处异熟。有业唯受二处异熟,谓得意处业,彼业唯受意处、法处异熟。得触处业亦受二处异熟,谓触处、法处。得身处业受三处异熟,谓身处、触处、法处。得色、香、味处业亦尔,各受自处、触处、法处异熟。得眼处业受四处异熟,谓眼处、身处、触处、法处。得耳、鼻、舌处业亦尔,谓各受自处、身处、触处、法处异熟。有余师说:一切大种皆生色、声,欲界诸色不离香、味。彼作是说:得眼处业受七处异熟,眼处、身处及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得耳、鼻、舌处业亦尔,谓各受自处、身处及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得身处业受六处异熟,谓身处及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得色处业受五处异熟,谓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得香、味、触处业亦尔,谓各受色、香、味、触、法处异熟。如是所说是定得者;不定得者,其数不定。然有业能受八处异熟,有业能受九处异熟,有业能受十处异熟,有业能受十一处异熟,皆除声处。」准《婆沙》文,更有余师说定感五、六、七不同,如何会释?何者为正?解云:此论及《婆沙》前师意,定感一、二、三、四。感不定中,言感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婆沙》余师说感五、六、七,亦是定感为异。彼师意说以色、香、味、触、法定不相离故,感眼等四各定感七,感身定感六,感色、香、味、触各定感五。于二说中,此论及《婆沙》初说为正,余师非正。其义云何?一即定感一、二、三、四处。《婆沙》与《俱舍》同,又《杂心.行品》亦同此论,竝无异说。二即《婆沙》言感五,六,七者,是余师不正义。既言一切大种皆生色、声,明知非是正义。三即理破。若言定不相离即感,彼者应无感五,以感色、香、味、触时身必俱故。定不相离,应亦感身。若言身望色等不同业感者,感彼身时宁感色等?以此故知,此论及《婆沙》初师为正。问:若五、六、七是不定,何故《婆沙》前师不别说耶?解云:理应说在不定,而不别标者,以余师说在定中,异说不同略不别显。准《俱舍》文,不定摄故。泰法师解《俱舍》云:「感触处、感二处及感三处、四处,竝是不正义。余感一处、感二处及感五处已去,此是正义。」法师大意同《婆沙》余师义,约不相离以解,如前征破。又解:《婆沙》前后两师各据一义。前家据定同性业感体必俱有者说,后师据不相离者说。而言感色等不说感身等者,以五色根是生处本故,感彼兼感色等;以色等非是生处本故,感彼色等不必感身等。若作此解,《俱舍》意或感五、六、七,亦分同《婆沙》余师。以五、六、七异说不同,故此论文不别显说。
「有一世业至如上应知」者,此即约世、念明果多、因少。有一世业三世异熟,此约小三世。如现在一念造现受业,名一世业。业所感果若已落谢,名过去异熟。若续现前,名现在异熟。若未起者,名未来异熟。无三世业共感一世异熟,勿设劬劳果减因故。有一念造业感多念异熟果,无多念造业感一念异熟果,勿设劬劳果减因故。前约世显、后约念明,大意虽同,门差别说。又解:世约大三世,念约刹那。问:多刹那造业,同感一刹那中各别果,是即有多刹那感一刹那中果。云何乃言无多念业一念受耶?解云:此显无有多念造业同受一念中一果,明果不减因,不遮多念造业一刹那中受各别果。问:如菩萨百劫修相好异熟业,同一身受,岂不因多、果少?解云:感佛身相用最胜业。多时修习,引起最后胜业现前,能感佛身殊胜异熟。前劣非感,于义何违?若不尔者,定有因多、果少。又解:虽百劫造同一身受,然所感相异熟极微,刹那前后各各不同。非百劫业共感一果,非俱有因故。
「然异熟果至方能辨故」者,显果与因非俱,无间要因相续。然异熟果无与业俱,非此念造时即此念受果,故不但与因俱。亦非无间生,由次刹那在生相法,是现等无间缘力所引故,非是异熟因力。又解:亦非无间。第一刹那造业已,由第二刹那为等无间缘力所引故,第三刹那其果方起。此文且约心、心所说,理实色等亦非无间。又解:异熟果中,有是利者,谓心、心所法;有是钝者,谓色、不相应行。若利者,由次第二刹那等无间缘力所引故,第三刹那果起。若钝者,极疾犹须第三刹那力所引,第四刹那方现在前。此中且约极速疾者说,故不言色等。又解:此文亦显色等由次刹那力所引故,显色等非无间。由次刹那等无间缘力所引故,显心等非无间。又异熟因感异熟果难,必待相续方能辨果,非俱、无间。若依《宗轮论》,大众部等末宗异义,业与异熟有俱时转。
「如是六因至非世」者,此即第三约世分别。颂既不说能作因所居,义准应知通三世、非世。《正理》云「不可说彼定时分故,颂中不说。」
「已说六因至对彼成因」者,此下大文第二明因得果。就中,一总标果体;二对因配果;三别显果相;四因取、与时。此下第一总标果体。已说六因体相差别约三世定,何等为果对彼成因?结前问起。
「颂曰至无为无因果」者,上句显体、下句释疑。果有二种:一有为果,谓异熟、等流、士用、增上;二无为果,谓即离系。果有二义:一是所引,即有为果,为彼六因所引生故;二是所证,即离系果。为道所证,道是证因非生因也,故六因不摄。余二无为,不行世故非是所引果,无记性故非是所证果。恐疑无为是果应从因生、无为是因应能生果,故今释言:无为虽是果证故名为果,非六因所生,不行世故;无为虽是因,不障碍故名因。不得五果,非能证故,不得无为果;无取、与故,不得有为果。由此故言无为无因无果。旧翻云无为非因果,此大谬矣。
「论曰至及与择灭」者,就长行中,一释颂、二决择。此下释颂,引本论释上句。离系、择灭一体二名,除缚所显名为离系,由道得边名为择灭,故以择灭释离系也。
「若尔无为至此为因故」者,此下释第二句。两关征责,于无为中唯择灭名果,三无为俱名能作因。故《显宗》第九云「是故择灭是因无果、是果无因,余二无为是因非果。无因无果,理极成立。」又《正理》十八云「有法能为一因性者,谓无为法。无法非因、有法非果,所谓虚空及非择灭。
「唯有为法至无五果故」者,答。唯有为法,有六因、有五果,非诸无为。所以者何?无为体常,无六因生故、无得五果故。
「何缘不许至为能作因」者,问。无间道应名能作因。
「于生不障至道何所作」者,答。无为常故,道非能作。
「若尔谁果果义如何」者,一问谁果、二问果义。
「谓是道果道力得故」者,答。谓是道果,答初问。道力得故者,答第二问。
「若尔道果至非于择灭」者,问。若尔,道果应唯是彼择灭上得。道于彼得,有能引生,非于择灭,以体常故。
「不尔于得至有差别故」者,答。于得于灭,道能别故。
「云何于得道有功能」者,问。
「谓能生故」者,答。谓为因生故。
「云何于灭道有功能」者,问。
「谓能证故至择灭为道果」者,答。由道力能证得灭,由此理故,道虽非灭六种生因,而可得说择灭为道证得因果。
「既诸无为至为能作因」者,问。
「以诸无为至与果用故」者,答。于生不障可名能作,无取、与用故无有果。应知能作因中有二:一有生用,谓过、现法。二无生用,谓未来法及诸无为,唯无障故名能作因。
「经部师说至唯有为故」者,此下决择。经部标宗无为非因,总引教证。
「何处经说」者,说一切有部问。
「如有经说至识亦如是」者,经部答。既言因缘能生色等皆是无常,明知无为非因所摄。「无常因缘」下,同文故来。
「若尔无为至作所缘缘」者,说一切有部问。经说诸缘皆是无常。无为既是常,应不与识等作所缘缘。
「唯说能生故至故不成难」者,经部答。谓经说诸因诸缘能生识者,此诸因缘皆是无常,不说一切为识所缘境者皆无常,故不成难。由此无为,可得与识作所缘缘。又解:不说一切为识四缘者皆是无常。
「岂不亦说至为能作因」者,说一切有部问,以因例缘。岂不经说唯能取果、与果生因是无常故。不拨无为虽非生因,唯不障故为能作因。
「有契经中至唯不障因性」者,经部答。引经证无为是缘非因。
「虽无经说至无经说耶」者,说一切有部言:虽现无经说无为能作因,亦无处遮,又多隐没,云何定判无经说耶?
「若尔何法名为离系」者,经部问。无为既得名能作因,未知何法名离系?
「即本论中所说择灭」者,说一切有部答。
「岂不先问至开显自性」者,经部复责。二名互答,自性难知,故应别门开显自性。
「此法自性至亦名离系」者,说一切有部答。常住之法不堕三世,非是言依。故言实有离言,唯圣内证;但可总说是善、是常,别有实物。
「经部师说至此所无故」者,述经部宗。三种无为非皆实有,如色等五别有实物,此无为所无故。
「若尔何故名虚空等」者,说一切有部问。既无实体,何名空等?
「唯无所触至中夭者余蕴」者,经部答。唯无所触,对假说名虚空。谓于暗中无所触对,便作是说此是虚空。以实而言,明中无对亦是虚空,但以暗中眼不见故,空相易显。择灭但以惑苦不生为其体性,谓过去已起烦恼熏种在身,名已起随眠。即此随眠,能引后后烦恼、后有,名为生种。又解:过去种子名已起随眠,现在种子名为生种。谓过去已起随眠所生现在种子,文略但言生种。又解:现在烦恼种子名已起随眠,此能生后名为生种。言灭位者,即此惑种无有功能生后烦恼及与后有,故名灭位。又解:经部三相现在、灭相过去。现在生种之时,即当过去灭相,如称两头低升停等、故言灭位。又解:于此时中证得择灭故名灭位。种若未由能简择力,能生后后烦恼、后有,由简择力余不更生。谓无间道犹与种俱、与种俱灭,然由无间道简择力故,令余后位烦恼种子及当现行烦恼、后有永不更生。生之永无名之为灭,灭由择力名为择灭。若离简择力,但由阙众缘,余后更不生名之为灭,灭不由择名非择灭。如人应受百年,五十便死,余五十年名残众同分。中夭者,余蕴阙缘不生。
「余部师说至名非择灭」者,述上座部等计,释二无为。约随眠不生边名择灭,约苦果不生边名非择灭。
「离简择力至即择灭摄」者,经部破。彼非择灭,离简择力此苦果灭不成。由简择力令随眠不生,随眠不生后苦不起,因亡果丧皆由慧力,故此苦果不生即择灭摄。
「有说诸法至名非择灭」者,有大众部说:诸法现在生已后必定无,自然灭入过去,此灭名非择灭。
「如是所执至未灭无故」者,经部破。如是所执非择灭体应是无常,法未灭时其体无故,后法灭时其体方有。
「岂不择灭至应亦无常」者,大众部难。岂不择灭择为先故,此灭先无后有,应亦无常。
「非择为先至方有不生」者,经部答。非择为先方有择灭,如何责我择灭体性亦是无常?所以者何?非先有择,后未来未生法方不生。不生即择灭也。
「何者」者,问。
「不生至非造不生」者,经部答。不生之理本来自有,若无圣道慧简择,诸法应生。圣慧简择生时,因亡果丧,法永不起。于此不起之理,择有功能。谓于先时诸法未有生障,今圣慧起为法生障,显不生理,非新造不生。
「若唯不生至岂不相违」者,说一切有部引经难。若唯于未来法不生是涅盘者,何故经言:信等五根,若见道修、若修道习、若无学道多修习,或初修、中习、后多所作。或修谓得修,习谓习修,多所作谓所治更远。故《显宗》云「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义差别者,为欲显示习修、得修所治更远,如其次第(已上论文)。」能令过未现世众苦永断,此永断体即是涅盘。准此经文,通断过、现,唯于未来有不生义,非于过现,岂不相违?
「虽有此文至为令其灭」者,经部通经。经言能令过、现众苦断者,此经意说:能令未来缘过、现苦烦恼断故。能缘断时,说所缘过、现苦亦名为断。应言断贪而言断色、应言贪遍知而言色遍知,还约所缘色说,断色是无间道,色遍知是解脱道。广说乃至识蕴亦尔,过、现苦断义亦准此。问:过、现苦断既显能缘惑断,未来苦断为约何说?解云:未来苦断亦显能缘惑断,一经说故。又解:令未来苦体不生名断。又解:令未来惑苦不生俱名苦断。设余经言断三世惑者,准前理释,义亦无违。以未来惑能缘三世烦恼,若断未来能缘惑时说断三世,实断未来。或此经中有别意趣。过去烦恼者,谓过去生曾所起惑。现在烦恼者,谓现在生所起烦恼。如爱行中十八爱行,据曾、当、现缘六境起,名为十八。如是过、现二世所起烦恼,作能薰因,为生未来诸烦恼故,于现相续身中引起所薰果种子。此所薰果种子断故,说彼过、现能薰惑因亦名为断。如异熟果尽时亦说名业因尽,由断果故说断彼因,此即是果丧因亡断也。若未来众苦及诸烦恼,由无因种子故毕竟不生,说名为断。由断因故说断彼果,此即是因亡果丧断也。若异我说断未来体,过去已灭、现在正灭,何劳须断?此中意显,过现名断由果不续,未来名断由体不生,断果、断因如其次第。
「若无为法至立为第一」者,说一切有部引经为难。经中既言离染第一,明知涅盘别有实体。
「我亦不说至此为第一」者,经部答。我亦不说诸无为法其体都无如兔角等,但应如我所说而有。彼意说言:涅盘无体之理必定应有,有无体故名有涅盘。如说此现在声,有声先,未来非有,有声后,过去非有,不可过、未非有说为有。故有体义得成。以说有言非定目实,亦目无故。说有无为应知亦尔,但言有无为,非说有实体。有涅盘法,体虽非有而可称叹。无有多种,若善法无便可诃毁,若灾横无便可称叹。故诸烦恼等灾横毕竟非有,名为离染。此涅盘性,于一切有体法、非有体法中最为殊胜,世尊为令所化有情深生欣乐,故别称叹涅盘第一。
若「无为法至名灭圣谛」者,说一切有部难。
「且言圣谛其义云何」者,经部反征。
「岂不此言属无倒义」者,说一切有部答。
「圣见有无至义有何违」者,经部解。圣见有无皆无颠倒,谓圣见苦名有,见苦非有名无,此于圣谛义有何违?又解:圣见苦、集、道有,见灭是无,皆无颠倒。此是总标,「谓」下别释。谓圣于苦见唯是苦,于苦非有见唯非有,此于圣谛义有何违?于别释中,但言苦、灭,不言集、道。
「如何非有至第三圣谛」者,说一切有部难。
「第二无间至故成第三」者,经部解。第二集谛无间圣见灭谛,及佛经说故成第三。
「若无为法至应缘无境」者,说一切有部难。若无为法,其体唯无。虚空、涅盘,能缘之识应缘无境而得生心。
「此缘无境至当广思择」者,经部解。识缘无境亦无有过,如下〈惑品〉辨三世中当广思择。
「若许无为至当有何失」者,说一切有部问。
「复有何德」者,经部反问。
「许便拥护至是名为德」者,说一切有部答。若许无为别有实体,即便拥护毗婆沙宗,是名为德。
「若有可护至是名为失」者,经部调言:此无为体若有可护,天神自护。然许实有朋虚妄计,同诸外道,是名为失。
「所以者何」者,说一切有部征。
「此非有体至名为灭故」者,经部答。此无为非实有体可得。如色等五境,五识现量证知;如受等心、心所法,他心智现量证知。亦非有用可得,如眼、耳等有见、闻等比量知有。又此无为若离贪等别有体者,如何可立彼贪等事之灭第六转属主声耶?夫声明中第六转声表属于主,相属之法必相关涉。贪、瞋等事是有为、择灭是无为,非互相属,此彼相望非因果故。此事望彼灭,非因亦非果。若此灭望彼事,虽是能作因,而非取果因,亦名非因。事非能证道故,灭非证得果。灭是常故,复非生因果,故名非果。非因显非所属,非果显非能属。此彼相望既非因、果,即不相关涉。何得说言彼事之灭属主声耶?由此故知,灭无别体,唯遮彼事不生义边名为事灭。灭无别体,即事之无名为灭故。可言此灭属于彼事第六得成,顺声明故。今准此文,第六属主声有二:一异体相望,如说一切有部言彼事之灭,亦如郡君之奴;二无异体,如经部言彼事之灭,亦如石子之体。
「灭虽别有至属于彼事」者,说一切有部解云:灭虽别有,而由彼有漏事能缘惑得断时,彼事解脱,方得此灭,可言此灭属于彼事。此约得说属。
「何因此灭定属此得」者,经部难。若灭体别,非即事无。灭体众多,得亦非一。何因此灭定属此得,而言约得说属事耶?
「如契经言至可言获得」者,说一切有部引经通难。苾刍获得现法涅盘,现身得故,名现法涅盘。既获得涅盘,可言属得。复责彼言:如何非有可言获得?
「由得对治至名为涅盘」者,经部答。由得能对治道,便获永违烦恼所依身,便获永违害后有所依身,故烦恼、后有不生义边名得涅盘,而无实体。此即理证。「复有」下,教证无体。
「谓契经言至此涅盘」者,所有苦果皆无余断。苦无名断,断无别体。或举果显因,惑苦果无余惑因皆断。各别舍弃贪等惑因,或各别舍弃所有苦果。或通因、果,诸惑因尽故。或诸苦果尽故,或通因、果。远离系缚名为离染,灭诸惑因,或灭苦果,或通因、果。或因静息,或苦果静息,或通因、果。或因永没,或苦果永没,或通因、果。余未来苦果更不相续、更不复取、更不复生,或余苦果不续、或不取果、或更不生。此涅盘极寂静、此涅盘极美妙,此总赞也。谓舍诸依,显涅盘无诸苦果;舍一切爱,显涅盘无诸惑因。偏言爱者,从强别标。舍诸依、爱,尽、离染、灭,名为涅盘,而无别体。又解:于前十名略举前五种释涅盘。谓舍诸依,释前苦无余断。舍一切爱,释前各别舍弃。尽、离染、灭,如名次第是次三种。后之五种略而不论,或可举前显后。
「云何不许至故言不生」者,说一切有部征。经部云何不许经言不生者,依此择灭无生力故,言苦不生。或言不生者,此依择灭力令苦无生,故言苦不生。或依此择灭,苦无生故,言择灭不生。既言依此择灭,明知有体。
「我等见此至谓无体性」者,经部答言。我等见此第七转所依声,于证择灭是有都无功力,汝何意故说依此无生?若依此言属已有涅盘义,诸苦应本不生,涅盘是常,本来有故。若依此言属已得涅盘义,是则应计依道所引涅盘上得。又复劝言:此苦不生,或唯依道,由道起时苦不生故。或依道所引涅盘上得,由得起时令苦不生。汝应信受。又解:若依此言属已得义,是则应计依道上之得,由得此道苦不生故。又复劝言:或唯依道、或依道上得令苦不生,汝应信受。「由此善释」下,引经证涅盘无体。涅盘名灭而无有体,如灯。涅盘灯谢无体,心得解脱蕴灭无体。何但经言无体。《对法》亦言「无事法云何?谓诸无为法。」经部释云:言无事者,事之言体,谓无体性。
「毗婆沙师不许此释」者,不许经部释。
「若尔彼释事义云何」者,经部问。
「彼言事者至无因无果」者,说一切有部答。彼言事者略有五种:一自性事,谓诸法自体,即自体名事。二所缘事,谓心所缘,即所缘名事。三系缚事,谓爱等所系缚,即所系缚名事。四所因事,即所因名事,果是能因、因是所因,果赖所因而生。如子因父而生,父是所因、子是能因。谓诸有为法皆从因生,名有事法,事之言因。五所摄事,谓田、宅等是人所摄,即所摄名事。泛明诸事虽有五种,今于此阿毗达磨中言事者,依前第四说因名事,显无为法都无有因,不依第一自性事说无为无事。是故无为虽实有物,常无用故,不从因生名无因,不能生果名无果。
「总论已竟至俱相应士用」者,此下第二对因配果。此中明果从因而生,故唯说四。离系果常,非六因生,故此不说。
「论曰至此因所得」者,释初句。
「言前因者至名增上果」者,释第二句。谓能作因,有增上力。增上之果名增上果,从因立名。
「唯无障住有何增上」者,问。
「即由无障至如应当思」者,答。因若为障,果不得生。由因无障,果方得起,故名增上。此即通能作因。「或能作因」下,别出胜用。
「同类遍行至皆似因故」者,释第三句。若同类因,唯取自界、自地、自部、自性等流果。若遍行因,唯取自界、自地、自性、染污等流果。此二因所得果皆似因故,故因虽二,其果唯一。问:如邪见生有身见,虽性不同,同是染故,为等流果。善生无覆,虽性不同,同是净故,应是等流果。解云:染法易同故得为果,净法难同故不为果。
「俱有相应至名士用果」者,释第四句。此二因同得俱生胜士用果。虽复六因皆取士用,相应、俱有能取同时胜士用果,此中偏说。为遮胜论于法体外别有业用,故言非越士体有别士用。即此二因士用所得之果名士用果,从喻为名,如士夫用名为士用,士用之果名士用果。
「此士用名为目何法」者,问。
「即目诸法至醉象将军」者,答。即目相应、俱有因用,从喻立名。如士夫用,故得士用名。如言鸦足药草,药草似鸦足故,名鸦足药草。将军似醉象能入阵故,名醉象将军。以象醉发能入阵故,名为醉象。又解:醉象似将军,能入阵故,名醉象将军。
「为唯此二至为余亦然」者,问。为唯相应、俱有有士用果?为余四因亦有?
「有说余因至异熟不尔」者,答中有二,此即初师。余同类、遍行、能作三因亦有士用果,唯除异熟因。由士用果总有二种:一与因俱生、二与因无间。相应、俱有能取俱生。同类、遍行、果若相隣,能取无间。能作通取俱生、无间。故此五因得士用果。异熟因不尔,与果性异感果稍难,要因相续果乃现前,非俱、无间,故无士用。又解:异熟果不尔,非与因俱、无间,故非士用。
「有余师说至所收果实」者,第二师解。此异熟因,亦有隔越远士用果,譬如农夫春时耕种、秋时获果。若据通名,士用六因皆得,今此第二师说约斯说也。颂明士用但取俱生,简余四因,故言二得。故《显宗》第九云「俱生士用果定有。又胜故说相应、俱有因得。无间、隔越或有或无,设有非胜又滥余果,是故不言余因所得。问:士用之名总有四种,谓俱生、无间、隔越、不生,即通五果。今言士用,岂不滥余?解云:余四从别立名,此一从总立名。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如色处等。
「异熟等果至有为增上果」者,此下第三别显果相。初两句明异熟果,第三句明等流果,第四句明离系果,次两句明士用果,后两句明增上果。言释五果名者,《入阿毗达磨论》第二释云「果不似因故名为异,熟谓成熟堪受用故,果即异熟,名异熟果。」又云「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又云「择灭无为名离系果,此由道得非道所生。果即离系,名离系果。」又云「由此势力,彼得生故。此名士用,彼名为果。」又云「由前增上,后法得生,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已上论文)。」准彼论释,前三持业,后二依主。又解:异熟之果名异熟果,即因名异熟,果名为果。或等流之果名等流果,因与彼果流类相似故名等流。或离系之果名离系果,谓无漏道离系缚故亦名离系。或果即士用名士用果,以果亦如士夫用故。或果即增上名增上果,以果众多体增上故。虽作后解,未见论文,义释无违。然诸论中皆依《入阿毗达磨》,竝不得作有财释。若作有财释,即不目果法。
「论曰至有异熟果」者,于三性中,唯于无覆无记法中有异熟果,非于善、染。
「为此亦通非有情数」者,问。
「唯局有情」者,答。
「为通等流及所长养」者,问。此异熟果,于五类中为通等流、所长养不?
「应知唯是至异熟果相」者,答。此异熟果与因不同,唯有记生,不通等流、长养。等流非唯有记生,通三性故。所长养亦非唯有记生,体虽无记,通三性生故。前论云「饮食、资助、睡眠、等持胜缘所益名所长养。」又解:于五类中,若异熟摄不尽者,方立长养、等流。若异熟摄尽者,即不立长养、等流。以异熟果摄体尽故,所以不名长养、等流。
「非有情数至何非异熟」者,问。非有情数,亦从善、恶业生,何非异熟?
「以共有故至受异熟果」者,答。夫异熟果非共受用,非情共受故非异熟。
「其增上果至何得共受」者,问。外增上果亦业所生,何得共受?
「共业生故」者,答。由共业生,故得共受。又《正理》十八云「岂不大梵所住非情是别业果,亦应说彼名业异熟。何乃言非?有作是言:大梵住处,一切大梵业增上生。有余复言:大梵住处相续未坏,余可于中有受用理,故非不共。
「似自因法至遍行二因」者,释第三句。定似自因名等流果。虽俱生、士用亦定似自因,有无间等士用与因不相似,故此等流非滥士用。虽遍行因亦取异部,为等流果染性同故,若士用果有性不同。
「若遍行因至即名同类因」者,问。
「此果但由至除前诸相」者,答。此遍行因果,但由同地故,显通五部。同是染故,显不通净。与因相似,不由五部、三性种类。若由五部、三性种类,果亦似因,此果所因乃名同类。相对不同应作四句。第一句者,以非遍行法为同类因,生自同部故名同类因,非通生染故非遍行因。第二句者,以他部遍法为遍行因,通生染故名遍行因,非生自部故非同类因。第三句者,以自部遍法为遍行因,生自部故名同类因,通生染故名遍行因。第四句应知。
「由慧尽法至名离系果」者,释第四句。由慧尽惑,所证无为法名离系果。又解:由慧简择,灭尽惑法,名离系果。又解:由慧简择为因,离诸系缚证灭尽法,名离系果。由慧得灭名为择灭,即此择灭亦名离系,由离系缚而证得故。
「若法因彼至由道力得」者,释第五、第六句,明士用果。若但有法因彼势力所生,即说此法名士用果。「如因下地」等,指事别显。应知士用有多,择灭名不生士用,应言由道力证得故。《正理》十八解士用果云「此有四种,俱生、无间、隔越、不生,如前已说。言俱生者,谓同一时,更互为因力所生起。言无间者,谓次、后时,由前念因力所生起,如世第一法生苦法智忍。言隔越者,谓隔远时,展转为因力所生起,如农夫等于谷、麦等。言不生者,所谓涅盘,由无间道力所得故。此既不生,如何可说彼力生故名士用果?现见于得亦说生名,如说我财生,是我得财义。若无间道断诸随眠所证择灭,如是择灭名离系果及士用果。若无间道不断随眠,重证本时所证择灭,如是择灭非离系果,唯士用果(已上论文)。」此论前文据别俱生胜士用果,但说相应、俱有因得。后文据通士用果故,说通六因得。
「诸有为法至之增上果」者,释后两句。凡果望因或俱、或后,因法望果或俱、或前,前法定非后法果故。于有为法中,除前已生有为法,以前非后果故。是余若俱、若后,有为之增上果。问:由因增上,其果得生,名增上果。余果亦由因增上故,其果得生,应名增上果。解云:余果从别立名,非从总立故,不名增上果。增上更无别称,从总立名,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如色处等。
「士用增上二果何殊」者,问。二果既多,体相何殊?
「士用果名至唯增上果」者,答。士用对有力能增上,据不障碍。引事可知。
「于上所说至一与唯过去」者,此下第四明因取、与时。问起颂答。
「论曰至故此不说」者,于六因中除能作因,余五因取果唯于现在,过去已取、未来无用。亦应如是说:能作因现在取果。而不说者,以能作因非定有增上果,故此颂中不说。谓无为法及未来法,虽是能作因,而不能取增上果故。故《正理》十八云「然能作因能取果者定唯现在,与通过、现。」若依《婆沙》二十一云「能作因,有作是说: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有余师说:此能作因:过去、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然无评家。此论、《正理》同《婆沙》前师。又解:此论同《婆沙》后师。言能作因同五因现在取果者,从多分说。
「俱有相应至必俱时故」者,释第二句。相应、俱有,与果亦现,此二取、与必俱时故。
「同类遍行至通于过现」者,释第三句。同类、遍行,与通过、现。
「过去可然至与等流果」者,问。
「有等流果至不应更与」者,答。因至现在,有等流果无间相续,至生相时即现与果。若果至现,因便过去,名已与果,不应更与。
「善同类因至谓除前相」者,别释善同类因取、与四句。第一句取而非与,谓断善根时最后刹那所舍得,能为彼种名取,后不续前非与。第二句与而非取,谓续善根时最初所得,过去最后所舍得彼得。今时果至生相,正与彼力名与,由昔已取不名取。论主恐取续时过去诸初得,故今释言应说尔时续者前得。前得,谓前过去最后所舍得。《正理》十八破云「如何前位多刹那得为同类因皆取今得,而于今时但说最后一刹那得与今得果?是故应如本文为善。」若作俱舍师救:世亲论主意说,若法从来未与者,此中说之。过去诸得,虽于续时皆悉与果,以前诸念皆曾与果,俱句摄故,是故不说。最后所舍一刹那得,今续善时最初与果,故偏说之。又续善时,过去余善亦能与果,何独说得?既别说得,明知唯取最后一念。又解:论主云应言尔时续者前得。谓前过去所有善得皆名最初所得得,谁言唯取最后所舍得?此所舍得通于三世,非后一切皆能与果,故以前言简取过去。故《婆沙》十八云「有时与果非取果,谓后续善根时,即住过去所舍善得(已上论文)。」所以偏约得作两单句不约善根者,将断善时,善根已不现行。唯有善得现行,故偏说得。第三句亦取亦与,谓不断善根于所余诸位,随其所应,于一身中所有善法能取、与者,名所余诸位。第四句非取、与,谓除前相。亦随所应,所有善法非取、与者,皆所收。
「又于不善至谓除前相」者,约不善同类作四句,思之可知。第二句中,《正理》准前弹,俱舍师还准前通释。
「有覆无记至如理应说」者,于阿罗汉果得时,最后所舍得,取而非与。从彼退时,最初所得得,与而非取。未得无学位,亦取亦与。余无学位,非取非与。故言如理应说。
「无覆无记至最后诸蕴」者,最后诸蕴,谓临入无余涅盘时。余思可知。
「约有所缘至准例应说」者,前明无所缘,今明有所缘。有所缘言,显心、心所。刹那差别,显前、后念。三性四句,思之可知。
「取果与果其义云何」者,问。
「能为彼种至故名与果」者,答。种是能生义。因有生果之能,故名取果。彼所生果,其因正与彼果力时,故名与果。
「异熟与果至及无间故」者,释第四句。异熟因与果唯于过去,由果与因非俱、无间。
「复有余师至为诸静虑果」者,叙异说。《婆沙》一百二十一云「西方诸师说果有九,谓于前五更加四果(已上论文)。」风轮等能安立水轮等,安立之果名安立果。不净观等远为加行生无生智等,加行之果名加行果。由根、境等聚集和合眼识等生,和合之果名和合果。修习静虑得化心等,修习之果名修习果。
「如是四果至增上果摄」者,迦湿弥罗国诸师通释。如是四果,皆是士用、增上果摄。若望由因势力得故,名士用果。若望由因能作力得故,增上果。非善、恶业所感,非异熟果。不相似故,非等流果。非证得故,非离系果。又解:第一、第三唯增上果。第二、第四通士用、增上果。夫士用果,用功得故。论言皆是士用、增上者,总相说故。
「说因果已至几因所生」者,此下大文第三明法从因生。结前问起。
「法略有四至三所余法」者,答。于一切有为法中,略有四种:一染污法、二异熟生法、三初无漏法、四前三所余法。
「余法者何」者,问。
「谓除异熟至诸余善法」者,答。于无记法中,除异熟,取余无记;于善法中,除初无漏,取余善法。
「如是四法至余及除相应」者,正释法从因生。前五句明相应法,第六句明色、不相应。
「论曰至余三因生」者,释初颂。一切有为总有四种,四种之中各有二种:一相应法、二不相应法。相应中诸染污法,除异熟因,余五因生,由异熟因所生诸法非染污故。二异熟生法,除遍行因,余五因生,由遍行因所生诸法唯染污故。三所余法,双除异熟、遍行二因,余四因生,由所余法非异熟性故,及非染污故。初无漏法,除前异熟、遍行二因及同类因,余三因生,由初无漏非异熟故、非染污故、无有前生同类法故。
「如是四法为说何等」者,问。
「谓心心所」者,答。释第五句。
「不相应行至复几因生」者,释第六句。此即问。
「如心心所至决定无有」者,答。如心、心所除因外及除相应因,应知余色、不相应行法,从四、三、二余因所生。此中染污色、不相应行法,如心、心所,除异熟因及除相应因,余四因生。若异熟生、色、不相应行,如心、心所,除遍行因及除相应因,余四因生。三所余色、不相应行,如心、心所,双除异熟、遍行二因,及除相应因,余三因生。初无漏色、不相应行,如心、心所,除异熟、遍行、同类三因,及除相应因,余二因生。一因生法,决定无有。
俱舍论记卷第六
一校了。
大治三年七月三日朝于光明山切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