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卷第十一 沙门释光述 分别世品第三之四 「如是已说至今当说」者,此下大文第二明器世间。就中,一明所居器、二明能居量、三明三分齐。就明所居器中,一别明小器、二总明大千。就别明小器中,一明三轮、二明九山、三明八海、四明四洲、五明黑山等、六明地狱、七明日月、八明天器。此下第一明三轮。结前问起。 「颂曰至周围此三倍」者,初句总明,余句别解。洛叉,此云亿。 「论曰至形量不同」者,释初句。毗婆沙师许此安立。 「谓诸有情至风轮无损」者,此明风轮傍遍三千故言无数。大诺健那,是人中神名,此云露形。逾缮那,如下别释。旧云由旬,讹也。 「又诸有情至逾缮那」者,此明水轮未凝结位,显未成金。 「如何水轮不傍流散」者,问。 「有余师说至如篅持谷」者,答。有余师说:有情业力持令不散,如所饮食未熟变时在于生藏,终不流移堕于熟藏。余部师说:别业感风持令不散。 「有情业力至三亿二万」者,此解金轮兼显凝位水量。 「二轮广量至逾缮那」者,此明金、水径围量同,于大千界各有万亿,故径围同。 「颂曰至广皆等高量」者,此下第二明九山。前两行半明九山,次两句明山体,后一行明山量。苏迷卢,此云妙高。旧云须弥,讹也。逾健达罗,此云持双。此山顶上有二道犹如车迹,山持二迹故名持双。伊沙驮罗山,此云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此山能持故名持轴。朅地洛迦,印度树名,此方南边亦有此树称为檐木,山上宝树其形似彼,从树为名。旧云佉陀罗木,讹也。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庄严殊妙见者称善,故名善见。頞湿缚羯拏,此云马耳,山峯似马耳也。毗那怛迦,此云象鼻,印度神名。山形似彼象鼻,故以名焉。尼民达罗,此是鱼名。其鱼㭰尖,山峰似彼鱼㭰,故以名焉。 「论曰至似吠瑠璃色」者,妙高四面,北金、东银、南吠瑠璃、西颇?迦。余文可知。 「如是宝等从何而生」者,问。 「亦诸有情至转变所成」者,答。水能生宝,名种。水中出宝,名藏。水生宝时,因灭果生,体不俱有。非如数论外道法体常存,转变成余大等诸法。 「数论云何执转变义」者,问数论计。 「谓执有法至何理相违」者,答,出数论计。谓数论执萨埵、剌闍、答摩,有法自性常存,有余二十三谛生,有余二十三谛灭。又解:有余我执等生,有余大等灭,如是前后转变。何理相违?如变金等成环玔等,金体不异环等。生灭自性即名有法,谓自体性有大等法故名有法。如因明论云:声是无常,无常是法。声是有法,有无常法故名有法。 「谓必无容至法灭法生」者,难数论云。谓必无容于有法常住上,可执别有大等诸谛法灭法生。 「谁言法外至名为有法」者,数论救。谁言大等法外有别彼自性有法?以大等法即有法故。彼宗立即义,此文应言:谁言有法外别有彼法。而言谁言法外别有有法者,义相似故。唯即此大等法于转变时,大等异相所依自性名为有法,据体以论不得法外别有有法,据相似说可言自性名为有法。彼宗二十五谛中我及自性是常,大等二十三谛体常,即自性故。相无常,前生后灭,相不定故。 「此亦非理」者,论主非。 「非理者何」者,数论征。 「即是此物至曾所未闻」者,论主答。自性即是此大等物,而不如此大等无常,如是言义曾所未闻。又解:大等即是此自性物,而不如此自性是常,如是言义曾未所闻。 「如是变生至内海外海」者,复由业风简别宝、水、成山成洲、内海外海。 「如是九山至出水量同」者,明其九山高、广二量,入水皆等、出水半半,卑广与出水同。思之可解。 「颂曰至二万二千」者,此即第三明八海。第一海广八万,若长约持双山内边周量,于其四面对妙高山外边八万。数各三倍,三八二十四,故成二亿四万逾缮那。余文可知。若依《称赞净土经》数八功德水云:一者澄净、二者清净、三者甘美、四者轻耎、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 「颂曰至逻刹娑居」者,此即第四明四洲。就中,一明四洲、二明八中洲。印度国车,前狭后阔,故引为喻。菩萨最后所依身能持此定,及金刚座处能持此定,以无余依身及余处所有坚固力能持此定。此定力大,余依余处不能持也。八中洲者,遮末逻,此云猫牛。筏罗遮末罗,此云胜猫牛。提诃,此云身。毗提诃,此云胜身。舍搋,此云谄。嗢怛逻漫怛里拏,此云上议。矩拉婆,此云胜边。憍拉婆,此云有胜边。于二说中初说为正,故《婆沙》一百七十二云「此八洲中人形短小」,如此方侏儒。有说:七洲是人所住,遮末逻洲唯逻刹娑居。有说:此所说八,即是四大洲之异名,以一一洲皆有二异名故。如是说者,应如初说。 「颂曰至以立洲号」者,此即第五明黑山等。香醉山,谓此山中有诸香气,嗅令人醉,故名香醉。一殑伽河,从东面出绕池一匝入东海。二信度河,从南面出绕池一匝入南海。三徙多河,从北面出绕池一匝入北海,即是此方盟津河也。四缚刍河,从西面出绕池一匝入西海。 「复于何处至余八寒地狱」者,此下第六明地狱。若言捺落迦,显受罪处。若言那落迦,显能受罪人。 「论曰至在无间傍」者,阿名为无,毗旨名间,此论两释。《正理》更有一说云「有说:无隙,立无间名,虽有情少而身大故。」又《婆沙》一百一十五云「答:依异熟果说名无间。以诸有情造大恶业,生彼地狱得广大身,一一身形悉皆广大,遍彼多处中无间隙,故名无间(解云:遍彼多处者,非是一一身形皆遍彼处,随生多少遍彼处所)。」又《婆沙》一百七十二「一说:虽亦有间:假说无间。有说:彼处恒受苦受,无喜乐间,故名无间。有说,众多有情造作恶业相续生彼,满彼处所,故名无间。评曰:不应作是说。生余地狱多,生无间者少。所以者何?以造作增长上品身、语、意恶业者乃生彼处。有情造作增长上品恶业生彼处者少,造作增长中、下品恶业生余地狱者多。如造作增长上品善业生有顶者少,造作增长中、下品善业生余处者多故。应作是说:由造作增长上品不善业,生彼所得身形广大,一一有情据多处所中无间隙,故名无间。问:地狱在何处?答:多分在此赡部洲下。云何安立?有说:从此洲下四万逾缮那至无间地狱底。无间地狱纵广高下二万逾缮那。次上一万九千逾缮那中,安立余七地狱,一一纵广万逾缮那。有说:从此洲下四万逾缮那至无间地狱,此无间地狱纵广高下各二万逾缮那,次上有三万五千逾缮那安立余七地狱,一一纵广高下各五千逾缮那。有说:无间地狱在于中央,余七地狱周匝围绕,如今聚落围绕大城(已上论文)。」释余七地狱名,如前已述。 「八捺落迦至故说为增」者,解十六增。门各有四,四重围绕,堑最在外。所言增者,第一解云: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说名增。第二解云:本地狱中适被害已,重遭害故,故名为增。第三解云:有说有情从地狱出已,数更遭此苦,故说为增。此约出本地狱已数数受苦名增,故与第二不同。《正理》更有一解云「或于此中受种种苦,苦具多类,故说为增。」?伽,此云功德,梵此云具。 「今于此中至是有情不」者,问。 「有说非情」者,答。 「如何动作」者,征。 「有情业力如成劫风」者,解。 「若尔云何至死作琰魔率」者,难。既死作率,明知是有情。 「琰魔王使至非实有情」者,通难,可知。 「有说有情」者,叙异说。 「若尔此恶业何处受异熟」者,问。 「即地狱中至此何理遮」者,答。狱率恶业果,即地狱中受。以地狱中尚容受彼五无间业所感大果,况此狱率恶业小果而不容受?此何理遮? 「若尔何缘火不烧彼」者,难。 「此定由业力至故不被烧」者,两释,可知。又《正理》三十一云「无间、大热及炎热三,于中皆无狱率防守。大叫、号叫及众合三,少有狱率,琰王使时时往来巡捡彼故。其余皆为狱率防守,有情、无情异类狱率防守治罚罪有情故。 「热捺落迦至寒捺落迦」者,此下明八寒。结前生下。 「其八者何」者,问。 「一頞部陀至大地狱傍」者,答。頞部陀,此云疱,严寒逼身,其身疱也。尼剌部陀,此云疱裂,严寒逼身,身疱裂也。次三寒逼,口出异声。嗢钵罗,此云青莲花,严寒逼切,身变拆裂,如青莲花。钵特摩,此云红莲花,严寒逼切,身变拆裂,如红莲花。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花,严寒逼切,身变拆裂,如大红莲花。此中有情严寒所逼,前二后三随身变故以立其名,中三随声变故以立其名。又解:前二随身立名,中三随声立名,后三随色变立名。又《正理》云「此中有情严寒所逼,随身、声、疮变,立差别想名。谓二、三、三,如其次第(已上论文)。」此八竝居赡部洲下,如前所说大地狱傍。又《正理》一说云「此寒地狱在绕四洲轮围山外极冥暗所。」 「此赡部洲至无间等耶」者,问。洲量极狭,狱量极宽,如何地下容受无间等? 「洲如谷聚至渐陜渐深」者,答,可知。 「如上所论至支派不定」者,十六大狱增上业招,余孤地狱随有情类各别业招,或多有情、或二有情、或一有情于中所止,差别多种处所不定,或近江河等、或在空中、或在海等余处,诸地狱器安布如是。本处、地下,后时支派流转不定。 「傍生住处至广说如经」者,义便兼明傍生、鬼处。《正理论》云「此赡部洲南边直下深过五百逾缮那量,有琰魔王都,纵广亦尔。」以此文证,明知金刚座近北,诸地狱等在王都下稍近南边,不相妨也。 「日月所居至故见月轮缺」者,此下第七明日、月。初句明日、月近远,第二句明日、月体量,次两句明四时,后两行明昼夜增减。 「论日至依何而住」者,问。 「依风而住至令不停坠」者,答。 「彼所住去此至妙高山半」者,正释初句。 「日月径量至为益为损」者,释第二句,兼显星量。日、月二体随有情业增上所生,能于眼等为益为损。如遇日光,眼见诸色,身冷得暖,果熟、花开,稼穑等物皆得成熟,此即为益。或如遇日光不能见色,蝙、蝮等,患热身损,果坏、花萎,稼穑等物皆悉枯槁,此即为损。如遇月光,蝙、蝮等眼能见诸色,身热得凉,果熟、花开,稼穑等物皆得成熟,此即为益。或遇月光不能远见色如人等眼,患冷身损,果坏、花萎,稼穑等物皆悉枯槁,此即为损。损、益不同,故言如其所应为益为损。 「唯一日月至余例应知」者,释第三、第四句,思之可知。 「日行此洲至昼则渐增」者,言昼夜增减者,印度国法分十二月为三际,一热际有四月、二雨际有四月、三寒际有四月,随其方俗立三际不同。又以十六日为月一日,以十五日为月满日。复分一月为二,前十五日为黑半、后十五日为白半。若依泰法师意解,从二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六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十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是即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当此间八月九日。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昼渐增,当此间二月九日。从秋分日已去乃至春分日已前说夜增,虽冬至日已去昼渐增,夜仍长昼,故说夜增。从春分日已去乃至秋分日已前说昼增,虽夏至日已去夜渐增,昼仍长夜,故说昼增。若作此解,即与此论相违。此论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准此论文,日向南夜增,如何从冬至日已去日向北说夜增?准此论文,日向北昼增,如何从夏至日已去日向南说昼增?又与《婆沙》一百三十六相违,彼论云「至摩伽陀月(当此间十一月)白半之日,夜有十八(解云:十八牟呼栗多),昼有十二(解云:十二牟呼栗多)。从此以后昼增夜减。」又云「至室罗筏拏月(当此间五月)白半之日,夜有十二,昼有十八。从此以后昼减夜增。」以此文证,准知夜极长已去说昼增夜减,昼极长已去说夜增昼减。若说秋分已去夜增昼减,春分已去昼增夜减,即与此文相违。又真谛法师立三际云:「从此间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当此间七月九日。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当此间正月九日。」难曰:此亦非理。若言七月九日说夜渐增,为据何时?若言夜极短已去说夜增,即夏至已过。若言昼夜齐等已去说夜增,复秋分日未至。若言正月九日说夜渐减,为据何时?若言夜极长已去说夜减,即冬至日已过。若言昼夜齐等已去说夜减,复春分日未至。此即与理相违,又与此论及《婆沙》相违。此即与文相违。此真谛立三际,约此间节气以分,乍看似顺,细寻即违。又有一解云:从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八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当此间六月九日。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当此间十二月九日。难云:若言六月九日说夜增,夏至日已过、秋分未至,还同前过。若言十二月九日说夜减,冬至已过、春分未至,还同前过。故亦非理,又论相违。今解云:西方诸国寒、热、雨三时节不定,还随方俗立三际异。世亲菩萨造论处立三际,当此间从十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为热际四月,从三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七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其雨际第二月从后半第九日夜渐增,当此间五月九日,与夏至日稍得相当,此即夜极短已去说夜增。其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当此间十一月九日,与冬至日稍得相当,此即夜极长已去说夜减。说昼增减,翻夜应知。此解乍看与此方节气不同,然顺论文。故论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亦顺《婆沙》,文如前说。 「昼夜增时一昼夜增几」者,问。 「增一腊缚至夜增昼增」者,答。准下论文,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于中昼夜若至极长,有十八牟呼栗多;若至极短,有十二牟呼栗多;中间延促有六牟呼栗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六十八成一百八十腊缚,故昼夜增减各一腊缚。从夏至日已去日行此洲,从北向南说夜增时增一腊缚,昼即便减一腊缚也。若从冬至日已去日行此洲,从南向北说昼增时增一腊缚,夜即便减一腊缚也。南北道路有一百八十,日日行一路。以此文证,故知夜极短已去说夜增昼减,昼极短已去说昼增夜减。 「何故月轮至见有缺耶」者,问。黑半渐尽故言末,非是末后也。除第十五日已前十四日,皆名白半初。又解:于黑白十五日中,近后名末、近前名初。虽黑半中从十六日已去渐缺,白半中至十四日已来亦有缺,以未及初缺相显故。 「《世施设》中至见不圆满」者,答。《世施设论》中作如是释:月被日照发影自覆,于覆暗处远见不圆。日体净妙月体稍麁,故月被照发影自覆,如树发影。照既多少不同,影覆多少为异,所以缺、还不定。 「先旧师释至现有圆缺」者,经部中先旧师释日、月道路行度不同,于此路行应见其圆,于此路行应见其缺。又解:日轮速疾,月轮迟缓,行度不同。日光赫?,月明昧劣。日渐近月,日照月轮,映夺不现。若极相近,映夺总不现。若渐相去,方得渐现。后不照时,彼体全现。映夺不现,非由影覆。 「日等宫殿何有情居」者,此下第八明天器。就中,一明天所居器、二明天器近远。就明天所居器中,一正明天器、二便显余义。就正明天器中,一明四天王器、二明三十三天器、三明空居天。此下明四天王天器,将明问起。 「四大天王所部天众」者,答。 「是诸天众唯住此耶」者,问。 「若空层天至诸层级等」者,答。日等,等取诸星。层级等,等取七金山。 「有几层级至住何层级」者,正起颂文。一问层级、二问其量、三问住天。 「颂曰至亦住余七山」者,初句答初问,次三句答第二问,后一颂答第三问。 「论曰至此天最广」者,妙高出水八万逾缮那,此四层级,始从水际尽第四层有四万逾缮那,故言下半。若妙高如鼓,即侵山十六;若如方座,即体外别出。体广八万,论层更多。余三层级皆作两释,准此应知。第四层级,四大天王及诸眷属共所居止,各住一面名四天王,故经依此说四大王众天。余文可知。《婆沙》一百三十三有二说,一同此论,更一说云「有说:初层下齐水量,次二去下量各十千,其第四层去下二万。」《婆沙》虽无评家,此论既无异说,即以此论为正。 「三十三天至西南善法堂」者,此下第二明三十三天器。问及颂答。 「论曰至其量无别」者,此师意说,既言与下四边其量无别,准此妙高形如方座,外出层级。或如下阔处,何妨亦似鼓。 「有余师说至各唯二万」者,此师意说,其四层级渐次却入侵山体成,如第一层两边共有三万二千,第二层两边共有一万六千,足前成四万八千。第三层两边共有八千,足前成五万六千。第四层两边共有四千,足前成六万。故说山顶面各二万。若据周量,有八十千。《婆沙》、《正理》皆有两说,并无评家。 「山顶四角至守护诸天」者,释第三、第四句。手执金刚杖,名金刚手。 「于山顶中至诸可爱事」者,释善见宫及殿。见者称善,故名善见。药叉,是神名,通天、鬼、傍生,是暴恶义。或云勇健,或云有福佑。一百个一,故言百一,如言百味饮食。妬罗绵,妬罗是树名,绵从树菓中出,名妬罗绵,如言柳絮。《正理论》云「城有千门严饰壮丽,有五百青衣药叉勇健端严,各严铠仗防守城门。」 「城外四面至庄严大城」者,释四苑。《婆沙》一百三十三云「一众车苑,谓此苑中随天福力种种车现。二麁恶苑,天欲战时,随其所应甲仗等现。三杂林苑,诸天入中所翫皆同,俱生胜喜。四喜林苑,极妙欲尘殊类皆集,历观无厌。如是四苑形皆正方,一一周千逾缮那量。中央各有一如意池,面各五十逾缮那量,八功德水盈满其中,随欲妙花、宝舟、妙鸟,一一奇丽种种庄严。」 「四苑四边至捔胜欢娱」者,释四妙地。 「城外东北至犹遍五十」者,明圆生树。 「顺风可尔云何逆熏」者,问。 「有余师言至故说逆熏」者,此师意说香无逆熏。言逆熏者,依不越树界,故说逆熏。言不越树界者,圆生树身去外枝条面各五十逾缮那量,如在树下近东边立,去彼树身五十逾缮那。若有东风,名为逆风。此人虽去树身五十逾缮那,由在树界内立,而得头上枝条等香,故言依不越树界。而言逆风得五十者,望树身以论,若越树界即不得香。 「理实圆生至如顺风熏」者,论主正解。天香德胜能逆风熏,越于树界五十逾缮那,非能远至,如顺风熏能越树界百逾缮那。 「如是华香至别生香气」者,问。如是华香,为依自碎华中地大,随风相续转至余方,以欲八极微不相离,故有地大。就能造中地强说依,非无余大等。又解:地谓碎花与香为所依,故名为地。又解:地谓土地,言此花香依此土地相续流转?为但熏风风中别生香气转至余方? 「此义无定至俱许无失」者,答。轨范师释通二无失。 「若尔何故至遍诸方」者,难。若香能逆熏,如何颂说花根等香不能逆熏,但功德香能逆流? 「据人间香至无如是能」者,论主通释。人香共了,不能逆熏。若据天香,能逆熏也。 「化地部经至唯遍五十」者,叙异部说。彼部说:此圆生树香顺风至百,无风五十。 「外西南角至不如法事」者,释善法堂。《正理论》云「城外西南角有大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详辨,制伏阿素洛等如法不如法事,名善法堂。」 「如是已辨至皆依外器」者,此下第三明空居天器。从夜摩天至色究竟,所住宫殿皆但依空。依迦湿弥罗,故言色界十六。又《正理》云「有说空中密云弥布如地,为彼宫殿所依。外器世间至色究竟,上无色故,不可施设。 「如是所说至故使之然」者,此下第二便显余义。就中,一明六天行淫、二明诸天初生、三明欲生乐生。此即第一明六天行淫。 「随彼诸天至同中印度」者,此即第二明诸天初生。且六欲天初生如次,四天王天如五岁,三十三天如六岁,夜摩天如七岁,覩史多天如八岁,乐变化天如九岁,他化自在天如十岁,生已身形速得成满。色界天众于初生时,身量周圆,具妙衣服。如梵众天初生半逾缮那,乃至色究竟天初生万六千逾缮那。二界诸天皆作圣言,圣言谓中印度语。印度,此云月支。月有千名,斯其一矣。旧云天竺、或云贤豆、或云身毒,讹也。又《正理》云「谓彼言词同中印度,然不由学,自解典言。」 「欲乐生别云何应知」者,此下第三明欲生乐生,问起。 「颂曰至乐生三九处」者,答。 「论曰至差别三种」者,解三欲生。如《集异门》第五广解三欲生、三乐生,不能具引。略述意云:有诸有情,谓是假者。乐受现前诸妙欲境,谓诸有情恒乐受用宿业所感随本所生现前欲境,非别化作。彼于如是随本所生现欲境中,有势力故自在而转,谓全人趣,及于欲界取下四天。言妙欲境者,境非是欲,贪欲名欲。境能生欲,故名欲境。愚夫妄计名之为妙。有诸有情造是类业受用境时,乐自变化自在而转,谓唯第五乐变化天。有诸有情造是类业受用境时,令劣天子化作种种色、声、香、味、触境,于中受用自在而转,谓第六他化自在天。准《集异门》,声亦可化。所以别立三种别者,依彼受用如本所生现前欲境义故,立第一欲生。依彼受用如乐自化欲境义故,立第二欲生。依彼受用如乐他化欲境义故,立第三欲生。于欲界中分别欲生差别三种,故言欲生。故《集异门》云「欲生者,谓于欲界生。」又解:受用五欲境生,故名欲生。又《婆沙》一百七十三云「问:何故人及前四天众合立欲生,后二天众各别建立。答:人及前四天烦恼麁,后二天烦恼细。有说:人及四天同乐受用自然生境,故合立一。第五天众独乐受用自所化境,第六天众独乐受用他所化境,故各立一(广如彼说)。」 「乐生三者至故名乐生」者,解三乐生。初、二、三定名三静虑,于三静虑处各有三,名九处生受三种乐。言三乐生者,一谓彼初定有情,安住离欲恶不善法而生喜、乐。或即定名离,由离势力生喜、乐故。准《法蕴足论》第七,喜谓喜受,乐谓轻安。二谓彼二定有情,安住从初定生二定喜、乐,或即由彼二定势力生喜、乐故。喜、乐如前解。三谓彼三定有情,安住离二定喜、生三定乐。故《集异门》说离喜之乐。三定言乐,所谓乐受。长时安住此三种乐,此三种长时离苦,长时受用此三种乐,故名乐生。准《集异门》,长时等三皆通三乐。应知此中所言乐者,或喜受名乐,或轻安名乐,或乐受名乐。又助一解:初定长时安住乐,二定长时离苦。初定虽亦离苦,犹有苦依;二定离苦及离苦依,以相显故,故言离苦。三定长时受乐。 「生静虑中间至亦号乐生天」者,论主约中间定劝思。《正理论》释云「大梵既有喜、乐现行,名乐生天亦无有失。」 「所说诸天至得究竟名」者,此下明天器近远。就中,一正明器近远、二明下天升上。此即正明器近远。欲界六天、色界十六,总二十二,相去可知。 「于下处生至要作下地化」者,此即第二明下天升上。下天升见上,总由三缘:一自得通能往、二依他得通者往、三上天接往。若上天来下,或下天至上,下见上天。然下地下界眼不能见上地上界色,非其境界故,以上色细故。如下地身不觉上触,故上来下非自身来,要作下地化方下得见,若自身来下眼不见。 「有余部说至下见上天」者,叙大众部说。彼下地天随乐,亦能见上地色,如生此欲界下天见上天。《正理》破云「诸地相望因果别故,要离下地染方得上生,故下地眼根不见上色,是卑下业所感果故。」 「夜摩等天宫依处量有几」者,此下大文第二总辨大千。此即问也。 「有余师说至量无边际」者,依宗正答。欲界上四天有二师释,色界四定亦有二释,如文可知。言第四静虑量等大千,或说量无边际者,据积众多别处量说无总地形。故下论解第四定云「谓彼天处无总地形,但如众星居处各别。」 「齐何量说小中大千」者,问起颂文。 「颂曰至后当广辨」者,可知。今准后文,前文初师说初定如四洲者为正。又《正理》云「此中小千唯举其梵世故,小光等非小千界摄。积小千等为中大千故,中大千亦不摄彼。又言小者是卑下义,以除上故,如截角牛。积小成余,亦非摄彼。」 「如外器量别身量亦别耶」者,此下大文第二明能居量。就中,一明身量,二明寿量。此即第一明身量,问起。 「亦别」者,答。 「云何」者,征。 「颂曰至增满万六千」者,俱卢舍,此云鸣唤。所以无云减三逾缮那者,从变异受。初修不变异受难,故减三也。又解:为成色究竟天万六千故,所以减三。又解:法尔故然。余文可知。 「身量既殊寿量别不」者,此下第二明寿量。就中,一明人、天寿量;二明恶趣寿量;三明中夭、不中夭。此下第一明人、天寿量,问起。 「亦别」者,答。 「云何」者,征。 「颂曰至大全半为劫」者,颂答。 「论曰至寿量短长」者,明人寿量。 「要先建立至建立昼夜」者,问。 「人五十岁至万六千岁」者,答。欲界六天已上五天,望下四天王天各有二俱增倍:一昼夜增倍、二寿量增倍,故言上五欲天渐俱增倍。余文可知。 「持双以上至依何得成」者,问。「依华开合至天寿短长」者,答。花开为昼,花合为夜。?物陀,此云白莲花。钵特摩,此云红莲花。鸟鸣为昼,鸟静为夜。天寤为昼,天寐为夜。自身带光明,成外光明事,不假外光。 「色界天中至六八万劫」者,明上二界寿量。 「上所说劫至为中为大」者,问。其劫量为以坏摄空四十劫名为一劫。为二十成劫为一劫?为约住劫中一下一上一中劫为一劫?为约八十中劫为一大劫?以佛经中或说一中劫为一劫,如无间果。或二十中劫为一劫,如成劫等。或四十中劫为一劫,如梵辅天。或说八十中劫为一劫,如少光天等。由此不同,故为此问。又解:以坏摄空四十劫,以成摄住四十劫。中谓一上下,大谓八十中劫。坏、成虽复时等,乘前论文坏、成起问,故两种俱说。又解:为坏二十中劫,为成二十中劫,为一上一下中劫为八十大劫。 「少光以上至所寿劫量」者,答。少光以上八十中劫大全为劫,于四劫中以大为劫。自下诸天大半为劫,于四劫中时等坏劫,即由此四十中劫为一劫,故说大梵王过梵辅天寿一劫半。谓大梵王以成、住、坏各二十中劫,总六十中劫为一劫半,故以大半四十中劫为下三天所寿劫量。问:大梵王望少光天,身量但狭半逾缮那,如何寿量悬格不同?解云:身、寿二量不可俱齐。为顺火灾故,大梵王不受大劫;为顺水、风灾故,少光已上大全为劫,倍倍渐增。 「已说善趣至后后倍二十」者,此下第二明恶趣寿量。问及颂答。 「论曰至寿一中劫」者,明八热地狱寿量。 「傍生寿至寿五百岁」者,明傍生鬼寿量。难陀,此云喜。言八龙王者,《法花经》云「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盋罗龙王。」 「寒那落迦云何寿量」者,问。 「世尊寄喻至地狱寿量」者,解八寒地狱。佉梨,受一斛。婆诃,此云篅,受二十佉梨。一摩婆诃量,此显婆诃量大小,不欲取摩,如言一谷篅。颂言「如一婆诃摩」者,显取婆诃中麻,如言一篅谷。摩揭陀,此云无恼害。巨胜,胡麻异名。巨胜易尽,寿量难尽,显寿长也。故《起世经》第四解寒地狱中云「诸比丘!如憍萨罗国斛量,如是胡麻满二十斛,高盛不槩。而于其间有一丈夫,满百年已取一胡麻(广如彼经)。」以此故知佉梨是斛量,二十佉梨是一婆诃量。真谛广以彼国计算云:「二十佉梨为一婆诃,一婆诃有二百五十六斛」者,不然。余文可知。 「此诸寿量至皆无中夭」者,此即第三明中夭、不中夭。诸处寿量皆有中夭,唯北俱卢定寿千岁。此约所居止处说,非别有情,有别有情不中夭故。谓住覩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萨,无始已来为多生死之所系缚,今唯一生所系未得成佛,故云一生所系。此菩萨定寿四千岁,必无中夭。最后有,谓依此身定得无学,名最后有。若未证果必无中夭,后成无学已亦有中夭。佛记佛使,谓事未终必无中夭,事已后亦有中夭。随信行、随法行,谓在见道十五刹那必无中夭,出见道已亦有中夭。菩萨母怀菩萨时、轮王母怀轮王时,未生已来必无中夭,后生已去亦有中夭。此等如应皆无中夭。故《正理》云「谓住覩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萨,决定尽彼天中寿量。若最后有乃至轮王等有情,事未究竟终不中夭,非谓必尽随所生处寿量短长。」问:前俱非害中说慈定等,于不中夭中何故不说?又不中夭中说一生所系,俱非害中何故不说?解云:于不中夭,理亦应说慈定、灭定、无想定。以时不定,非如见道随信、法行定十五刹那。那落迦、王仙、轮王、色无色界,虽非俱害,然有中夭,故此不说。见道即是随信、法行。达弭罗等,竝见佛记。余者同此后文。又解:那落迦、轮王、色无色界有中夭,余慈定、灭定、无想定、王仙无中夭,此中皆在等字中收。又解:随其所应等字以摄,俱非害中不说一生所系菩萨者,略而不论,非皆举尽。应知此中非中夭者,定非自他害。有是非自他害而是中夭,谓色界等。问:弥勒菩萨何劫上生下生?泰法师云:「依《立世经》,弥勒菩萨第九住劫,释迦如来百岁时,生上覩史多天。至第十劫,八万岁劫减时方下生。(广勘彼经)。」真谛法师亦作此说。然和上云:「释迦牟尼当住劫第一劫出世。于此劫中已有四佛出世,即拘卢孙佛至释迦佛。若弥勒佛,当第二住劫下生。」 俱舍论记卷第十一 建保六年(戊寅)十一月十日午时于东大寺西院书了。志者为兴隆佛法、广作佛事,乃至现生当生悉地圆满,出离生死、证大菩提,法界众生平等利益也。 虽恶笔极底,依志切如鸟迹书了。笔师 光   庆(二十五) 永正第八年(辛未)三面僧房炎上已后,自般若寺边令买得,毕一部之内三卷不足也。 英   训 地 藏 院[○@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