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卷第十 沙门释光述 分别世品第三之三 「无明何义」者,此下大文第二别明名义。就中,一别分别四、二余指别支。就第一别分别四中,一辨无明、二辨名色、三辨触、四辨受。此下辨无明。就中,一释义、二立证。此下释义,此即问也。 「谓体非明」者,答。体非明故,名曰无明。 「若尔无明应是眼等」者,难。眼、耳、鼻等体亦非明,应是无明。 「既尔此义应谓明无」者,释。得难转计,明无之处名曰无明。 「若尔无明体应非有」者,复难。明无之处名曰无明,体应非有。 「为显有体至如非亲实等」者,前二有过,论主正解,为显无明有体,无非有过。义不滥余眼等,无眼等失。明所对治,名曰无明,如非亲等。 「论曰至非异非无」者,此释第二句。怨敌名非亲,诳语名非实,非法谓不善法,非义谓不善义,非事谓不善事。是亲友等所对除法,名非亲等。非异亲友等,非亲友等无。无明亦尔,无明是明所对除法,非异于明,非无明无。 「云何知然」者,此下立证征问。 「说行缘故」者,答。说此无明为行缘故,明知有体。 「复有诚证至说能染慧故」者,上一句正证,下三句破异计。 「论曰至说名无明」者,经说无明,在九结、三缚、十随眠、三漏、四枙、四瀑流等中,故知别有。非余眼等及体全无,说为结等。 「如恶妻子至应名无明」者,此叙异计。如恶妻子,无妻子德,名无妻子。如是恶慧,无有明德,应名无明。 「彼非无明至故非无明」者,论主举颂正破。彼诸恶慧非是无明,于恶慧中有五染慧,是见性故。见性推求猛利决断,故非无明。 「若尔非见慧应许是无明」者,外救。若尔,贪等非五见,慧既非见性,应许无明。 「不尔无明至共相应故」者,以第三句释。无明见俱故知非慧,无二慧体共相应故。 「又说无明至异慧能染」者,以第四句释,证非是慧。经说无明能染于慧,故知慧体非即无明,岂慧还能染污于慧? 「如何不许至何理相违」者,经部救意。如何不许染慧种子?间杂善慧说能染慧,或现行染慧前后间杂善慧说能染慧,或染慧种子及前后现行染慧间杂善慧说能染慧。如贪染心与贪相应,理实被染。设不相应,由贪种子间杂于心说贪染心,或由前后现行贪间杂于心说贪染心,或由贪种子及前后现行贪间杂于心说贪染心。后灭贪种子,心便解脱。说无明染慧非慧相应,由无明种子间杂于慧说能染慧,或由前后现行无明间杂于慧说能染慧,或由无明种子及前后现行无明间杂于慧说能染慧。如是分别,何理相违。 「谁复能遮至此说为善」者,论主非经部师,评取说一切有部。 「有执烦恼至前理遮遣」者,有异师执一切烦恼于境不了皆谓无明。此亦应同前理遮遣。 「若诸烦恼至不说总名」者,别显过非,同前理破。九结等中别说无明,明知无明非是总号。又若无明是诸惑者,亦不应与见等相应,非自相应故。经中应说无明染心,不应说言贪欲染心,以无明宽亦摄贪故。汝若谓此经中贪欲染心就差别说,应于染慧不说总无明名,亦应就差别说。 「既许无明至其相云何」者,外问。 「谓不了知谛宝业果」者,说一切有部答。不了四谛、三宝、善恶业、异熟果名无明。 「未测何相至如无明说」者,外人复难。若异了知,应是眼等。若了知无,应体非有。二过如前。 「此谓了知所治别法」者,答。此无明者,谓了知慧所治别法。 「此复难测其相是何」者,外人复征。 「此类法尔至唯可辨用」者,答。眼是净色,眼识所依,约用以辨。无明亦然,不了谛等唯可辨用。 「大德法救至恃我类性」者,此大德意,恃我谓恃我起慢,名为恃我,即是我慢。类性是无明,此无明是我慢流类性,故约我慢以显无明。理亦是余惑流类性,且寄我慢以显。又此无明通与诸惑相应,似余惑故,偏得类名。 「异于我慢类体是何」者,论主问。类性即是我慢,我慢是我见之类,故名类性。故言异于我慢类性是何。 「经言我今至异于我慢」者,大德引经答。经言我今如是知已是修道,如是见已见道。或如是知已是诸智,如是见已是诸忍。由知见故,爱等永断。或如是知已是尽智,如是见已是无生智,以观照故亦名为见。或如是知已是尽无生智,如是见已是无学正见智,以尽、无生非是见故。诸所有爱,爱谓贪爱,以爱是惑足,故别标名。诸所有见,谓五见中除身见,是余四见。诸所有类性,谓无明遍与惑俱,胜故别说。无明等说,为别显彼说类性。故《正理》云「胜烦恼中无明未说,为别显彼说类性言。」遍与惑俱、遍往诸趣,故名类性。类是行义,是类之体得类性名。诸我、我所执,谓有身见胜故别说。故《正理》云「我、我所执是诸见根,故于见中别显二种。」我慢执,谓七慢中我慢,用我起故胜故别标。随眠,谓疑恚。故《正理》云「为摄疑、恚说随眠言。」断遍知故,谓断诸惑尽,得断遍知,即有余涅盘。无影寂灭,谓无余涅盘。经既别说类性,故知类性异于我慢。 「宁知类性即是无明」者,论主征大德。 「不可说为余烦恼故」者,大德答云:不可说为余贪等故。 「岂不可说为余慢等」者,论主复难。此经类性,岂不可说为余六慢。慢等,等取过慢等五。若以慢等为类性,余惑类故,名为类性。经部诸师不信无明别有实体,论主意朋经部故作斯难。正理论释,意同大德。 「若更于此至故应且止」者,论主止诤。 「名色何义」者,此下第二辨名色问。 「色如先辨至名无色四蕴」者,答。色如先辨,谓前〈界品〉色蕴中辨,今唯辨名。前文虽亦辨余四蕴,未说为名,故今分别。 「论曰至何故称名」者,问。名是不相应中名,四无色蕴何故称名? 「随所立名至故说为名」者,答。若名随上古来所共立名势力于义转变,故说为名。若无色四蕴随根、境势力于义转变。转变同名,故说为名。以此四蕴必依根缘境,故言随根、境势力。 「云何随名势力转变」者,问。名云何随名势力转变? 「谓随种种至色味等名」者,答。谓劫初时,随种种法世共立名。由势力故,后名方得于彼彼义转变诠表,如牛等名。 「此复何缘标以名称」者,问。此四蕴复以何缘标以名称? 「于彼彼境转变而缘」者,答。无色蕴于彼彼境转变而缘,转变如名,故标称。余不相应虽无转变,同无色中有转变故,名摄无失。如变碍名色,虽无表等而无变碍,同于色中有变碍故,色摄无失。 「又类似名」者,第二解。四蕴与名,同无色法流类似名,故标名称。故《婆沙》十五解四蕴名名所以云「答:佛于有为总分二分,谓色、非色。色是色蕴,非色即是受等四蕴。非色聚中有能显了一切法名,故非色聚总说为名。 「随名显故」者,第三解:无色四蕴相隐难知,随名显故,故标名称。故《婆沙》云「有说色法麁显,即说为色。非色微隐,由名显故,说之为名。 「有余师说至故标名称」者,第四解。无色四蕴,舍此身已转趣未来余受生处,转变如名,故标名称。无漏四蕴虽不受生,是此类故,名摄无失。初解约易境名转变,后解约易生名转变。虽义差别,俱约转变释名。又《正理》二十九云「佛说无色四蕴名名。何故名名?能表召故。谓能表召种种所缘。若尔,不应全摄无色,不相应法无所缘故。不尔,表召唯在无色,如释色名所说无过。佛说变碍故名为色。去来、无表及诸极微,虽无变碍而得名色,以无色中无变碍故,变碍名色非不极成。如是无色中容有表召,非色中有故,理亦无违。故不相应名摄无失。更有三解,不能具述。 「触何为义」者,此下第三辨触。就中,一明六触、二明二触、三明八触。此下明六触,问起。 「颂曰至触六三和生」者,答。触,即标体。六,就依分。三和生言,举因显体。 「论曰至乃至意触」者,就长行中,初释颂、后决择。此下释颂,即释六触。 「此复是何」者,问。此触体复是何? 「三和所生至有别触生」者,答。释三和生。三和合故有别触生,说名为触。 「且五触生至如何和合」者,此下决择。问:五识相应触生,可三和合,许根、境、识同现在故。意识相应触生,根、境、识三种容各在一世,如何和合?以法亦容在过、现故,是故言或。 「此即名和合至同顺生触故」者,答。非以同世名和合。根、境、识三虽复各居一世,此即名和合。谓因果义成,意法为因、意识为果。又根、境、识三同顺生一触果,故名和合。和合有二:一俱起名和合、二相顺生果名和合。于六之中,前五具二和合,后一相顺生果,名和合。故《婆沙》一百九十七云「答此问云:和合有二种,一俱起不相离名和合、二不相违同辨一事名为和合。五识相应触,由二和合故名和合。意识相应触,由辨一事和合故名和合。」问:凡因果相望,若因望果或俱或在前,若果望因或俱或在后。如过去意根生现意识果,或过去意根、现在意识,生现触果,其理可然。未来法境如何生现识及现触果?解云:泛明得果名,略有三种:一取果、与果名为果。此果望因,若俱若后,即是有为四果。二证故名为果,即是无为择灭果。三相随顺故,相由藉故名为果,此果望因通前、后、俱,通有为、无为。如现意识名果,于三果中望过意因有初、后果,望未法因但有后果。如现触果于三果中,望过意根、现意识因,有初、后果;望未法因,但有后果。此果前因后名为果者,据相随顺故、相由藉故假名为果,非是五果中果。又解:现在意识及现触果,望未来法境亦是增上果。凡增上果有二:一取果、与果增上果,此果必无在因前也;二非是取果、与果增上果,此果容在因前,我今据此说也。 「诸师于此至说名为触」者,此下叙说不同。诸师于此触觉慧不同。有经部师说根、境、识三和合即名为触。经证可知。 「有说别法至故触别有」者,说一切有部师言:根、境、识外别有触体。经证可知。经言身者、所谓体也。又解:多念识等积集名身。故《婆沙》解六爱身云「问:何故名身?答:多爱积集故名为身,谓非一刹那。」 「说即三和至非法处摄」者,经部师通六六经。受、爱别说,然法处摄。触虽别说,即三所摄。 「无如是失至差别而说」者,说一切有部救义,返难经部。如我所宗,离爱、受、触有余法处可得差别而说。汝宗离触既无别三,如何可言触及彼三差别而说? 「虽有根境至便成无用」者,牒外救破。外救意云:亦有根、境不能发识,是故经中别说根、境。如何难我离触之外无别有三?故牒破云:虽有根、境不发于识,而无有识不托根、境。言三可以摄触,更别说触便成无用。 「有余救言至总立为触」者,经部师救。据彼同分根、境、识故别说为三。若据同分根、境、识三因果所收,总立为触。 「说离三和至出现乐等」者,说一切有部释前经部引经,一释我诵文异;二释设有此文,于三因上假说触果之名,故言三法聚集和合名触。如说诸佛出现乐等,于因立果。 「如是展转至故应且止」者,论主止诤。 「然对法者说有别触」者,说一切有部结归本宗。 「即前六触至第六俱增语」者,此下第二明二触,约所依等分为二种。 「论曰至为所依故」者,释初句。眼等五识相应触说名有对,以有对根为所依故,从所依为名。有对之触,依主释也。若依《正理》,兼约境界,故彼论云「以有对根为所依故,唯有对法为境界故。」 「第六意触至故名为长」者,释第二句。第六意识相应触说名增语。所以称名为增语者,语是音声而为无诠表,名有诠表增胜于语,故名增语。又解:此名以语为增上方能诠表,故名增语。又解:增谓增长,由缘名故增长语言。又解:谓由名力令语增胜,故名增语。此名是意识所缘长境,故就所缘名增语触。增语之触,依主释也。所以名为长境者,如眼识但能了青、不了青名,意识了青亦了青名。意识与五识同缘境已,更缘其名,故名为长。 「故有对触至就所缘立」者,结二触名。 「有说意识至就相应立」者,叙异说。此说意识以差别语言为增上故方于境转,五识不然,此且从多分说。亦有意识非由语故而能缘境,是故意识独名增语。以语为增上,有财释也。与此相应名增语触,从相应立名,隣近释也。又《正理》二十九更有解增语云「有说意识名为增语,于发语中为增上故。」此解为语增上,故名增语,依主释也。又《婆沙》一百二十九更有两解云「问:何故此触名增语?答:由此触自性语增,故名增语。问:云何此触自性语增?答:有对触唯欲、色系,此触通三界系及不系(广如彼释)。有说此触所缘增语,故名增语。问:云何此触所缘增语?答:有对触唯以有色法为所缘,此触通缘有色、无色(广如彼释)。」 「即前六触至乐等顺三受」者,此下第三明八触,约相应不同分成八种。 「论曰至无覆无记」者,释初两句。 「无明触中至共相应故」者,释第三句。 「总摄一切至名为顺受」者,释第四句。列名可知。解顺受触,言此三触因能引乐等受果故,此即能引顺所引也。此触或是乐等三受所领纳故,受领于触,广如前释。虽诸心所皆从触生,受领强故,此即所领顺能领也。或触能为受行相所依故,以受行相必依触起,此即所依顺能依也。由斯顺故,名为顺受。 「如何触为受所领行相依」者,问。如何同时触为受所领?如何同时触为受行相依?前三解中,初解可知,故不别问。后二稍隐,故今别征。 「行相极似触依触而生故」者,答。受之行相极似触故,所以触为受所领。如子似父,领父媚好,答前问。此受行相依触而生故,所以触为受行相依,答后问。 「如是合成十六种触」者,总结。 「受何为义」者,此下第四明受。就中,一总、二别,此即总也。颂前问起。 「颂曰至但依心故」者,答。据触因别分成六种,约所依异复总为二,皆依主释。 「受生与触为后为俱」者,经部师问。 「毗婆沙师至俱有因故」者,答。触、受俱起,俱有因故。 「云何二法至义可成立」者,经部复难。云何触、受二法俱时而生?触为能生、受为所生,义可成立。 「如何不立」者,毗婆沙师反征经部。 「无功能故至余法无能」者,经部复出理破。于已生受法,余触法无能,如牛两角俱时而生,彼此相望谁为能、所? 「此与立宗至重说何用」者,毗婆沙师复非经部。前后二难文异义同,重说何用? 「若尔便有互相生失」者,经部复难。既二俱时,触、受便有互相生失。 「许故非失至亦互为果」者,毗婆沙师答。许触、受二互为因果。 「仁虽许尔至先意后识等」者,经部复破同时因果。经但言触生受,不言受生触,故知前因后果非据同时互为因果?言互相生,即有违教过也。又此同时互为因果义,非应道理,越能生法故。此触、受二俱至现在已生同时,如何可言互为能生?故义非理,越能生法。凡言因果必前望后,若此因法世间极成能生彼果法,此因法与彼果时别极成,如先种后芽等。 「先后因果至有所造色」者,毗婆沙师许先因后果,复许同时因果,如眼识等果与眼、色等因俱,四大因俱有造色果。 「此中亦许至何理能遮」者,经部释通。此亦前后因果,非是同时。谓前根、境缘,能发后识果。前念能造四大种因,能生后念所造色果,何能遮? 「如影与芽岂非俱有」者,毗婆沙师出同时因果。经部此中所以不破者,俱有因中前已破故。 「有说触后至缘触生受」者,经部中上坐解。触前为因,后受果生。如第一刹那根、境为先,第二刹那次有识起。识起之时必依根缘境,此三和合即名为触,无有别体。或前根、境及与后识,此三和合假名为触。第三刹那以前念触因为缘,生此念受果。 「若尔应识至非皆是触」者,毗婆沙师难。若前后相生者,应第二念触时识非皆有受,以此念触生后念受故。第三念受同时诸识,亦应非皆是触,以此念受从前念触生故。 「无如是失至无非是触」者,经部通难。无如是失,因前第一念根、境同时触故,后第二念触位受生,故诸触起时必皆悉有受。此释初难。第三念受同时所有识体无非是触,以识起时必依于根缘境起故,此三名触。此触虽不能生同时受,而能生后第四念受。此释后难。 「此不应理」者,毗婆沙师非。 「何理相违」者,经部反问。 「谓或有时至同缘一境」者,毗婆沙师出过。如一触缘色、一触缘声,故言或有二触境别。因前念缘色受位触,生后念缘声触位受,如何异境受从异境触生?或应许受与此缘声心相应,非与此心同缘一声境,以从异境触生故。应与前念缘色之触同缘色境。 「既尔若许至斯有何过」者,经部转计。既有前过,我今复解。若许有成触识,是触无受,如缘声初念触能生后念自类受故。此识名触,故言是触。从异境触后起故,所以无受。于此缘声初位,前如缘色,末后念有识有受而体非触,以了境故有识,从前念自类触生故有受。前念不能生后缘声初念受故,而体非触,缘差故然。斯有何过?若缘声已后更缘色,前最后念缘色识等得名为触,以能生后同境受故。 「若尔便坏至心品恒俱」者,毗婆沙师难。若言触、受有时不俱,便坏大地法,必心俱故。 「彼定恒俱依何教立」者,经部征。 「依本论立」者,毗婆沙师答。依六足本论。 「我等但以至非要遍诸心」者,经部非。当依经量,论证不成。又复释言:大地法义,非要须遍一切诸心俱时而起。 「若尔何名大地法义」者,毗婆沙师问。 「谓有三地至非本所诵」者,经部答。若法于前有寻伺等,诸地皆有,名大地法,非要与心同一刹那俱时而生名大地法。义便兼解大善地法等。所以不释大不善地法者,有余师说:如是大不善地法,但是后代毗婆沙师因诵大善故引不善来。是今所增益,非本论所诵,故不别释。所以不释少烦恼者,以非遍故。 「若于触后至俱起受想思」者,毗婆沙师引经为难。经言触与受、想、思俱,如何言乃触后生受? 「但言俱起至故彼非证」者,经部释通。经中但言俱起受、想、思,不说受等与彼触俱,此于我宗何违须释?复更释言:又于前后无间生中亦有俱声,如契经说与慈定俱行修念觉支,此言俱者,无间俱也。说触、受俱应知亦尔,无间说俱,故彼非证。 「若尔何故至离于受等」者,毗婆沙师引经为难,证俱时起经言受等异体相杂定不相离。故无有识离于受等,证成受等是大地法,既识起时必有受等,即亦显受与触俱生,以识起时三和合故必生于触。设经部宗说触是假,亦定应许受等俱起,识即触故。故《正理》云「执触是假宗,亦应许受等与触俱起,由此经说识杂受等故、识是触分故。 「今应审思至作如是说」者,经部复引经文为不定问,今应审思相杂何义?此经复说诸所受即所思等,未了于经中前后二文,为约同一所缘前缘前后而起名为相杂,为约同一刹那俱时而起名为相杂,作如是言? 「于寿与暖至定约刹那」者,毗婆沙师释。如契经中于寿与暖俱时起中有相杂言,例知此经说定约刹那。故《正理》释云「前约刹那、后约所缘,其理决定。」 「又契经言至受等俱生」者,毗婆沙师引经为难,显约刹那俱时生也。又前经言根、境、识三和合名触,如何有识而非三和触?或是根、境、识三和合而不名触,故应定许一切识俱悉皆有触,诸所有触无不皆与受等俱生。 「傍论已终至由意近行异」者,此下第二别分别。就中,一开定数、二义分别。此即初文,结问颂答。 「论曰至乘前起后」者,身受相显故不更释,心受义隐所以重明。于前略说一心受中分成十八,应知颂初说此复声,显乘前受起后文也。 「此意近行十八云何」者,问。 「谓喜忧舍各六近行」者,答。三六即成十八。 「此复何缘至为所缘故」者,复以三问征定十八。 「此成十八具足由三」者,答。具由三缘,故成十八。故《婆沙》一百三十九云「总以三缘故立十八,谓一意识相应近行有喜、忧、舍三种自性,各缘色等六种境起,故有十八。」 「于中十五至皆通二种」者,明杂缘、不杂缘,于中十五名不杂缘,谓色等五,喜、忧、舍三各别缘故。三法近行通杂、不杂。若唯缘法及六内处,或总或别皆名不杂。或于此七随缘多少兼于五外随缘多少,或唯于五外随缘多少,皆名杂缘。此中言法,通名法也,非唯法处。 「意近行名为目何义」者,问。 「传说喜等至数游行故」者,答。前解喜等以意为近缘,于诸境中数游行故,故名意近行。后解喜等与意为近缘,令意于境数行故,故名意近行。 「如何身受非意近行」者,问。 「非唯依意至故亦非行」者,答。谓此身受非依,是唯意识,故不名近。复无分别,故亦非行。故《正理》云「以意近行唯依意识,故名为近。分别三世等自相、共相境,故名为行。一切身受与此相违,故非意近亦不名行。」 「第三静虑至何故不摄」者,问。第三静虑意地乐根亦唯依意,意近行中何故不摄? 「传说初界至意近行故」者,答。毗婆沙师传说:于三界中若欲界有者上界亦立,以初欲界意识相应无乐根故,所以上界亦不别立。又无乐根所对苦根意近行故,所以不立乐意近行。《正理》二十九难此解云「若尔,应无舍意近行,无所对故。不尔,忧、喜即舍对故。第三静虑意地乐根无自根本地舍根为对故。然无近分等,无舍等近行失,以于初界中有同地所对故。或复容有、不容有故,谓意舍等容有同地所敌对法,意乐定无同地敌对,故无有失(解云:意地忧喜即为舍对,若尔即舍名为乐对,以于同地无舍对故。谓于三定自根本地无所对舍,若尔近分唯有舍根,自地无对应非近行。及初、二定所有喜根自地无对,应非近行。不尔,欲界舍及喜根皆有同地所对法故。或舍与喜容有自地所敌对法,谓欲界中曾无乐有自地所对故,彼不可意近行收)。」又《正理》解云「又彼地乐凝滞于境,近行于境数有推移,不滞一缘方名行故。」 「若唯意地至广说如经」者,引经为难。经中既言眼见色已,于顺喜色起喜近行,于顺忧色起忧近行,于顺舍色起舍近行,如是乃至意知法已起三近行。以此明知亦通五识,云何乃言唯意相应? 「依五识身至故不应难」者,会释经文。依五识身所引意近行,如依眼识引意地不净观。既有已言,显非五识,不应为难。 「若虽非见至随明了说」者,恐执经文见色已等,便谓直缘色等非近行收。为明总摄,故有此文。色等近行非必要从五识后起有。虽非见已乃至非触已,于色等五起喜、忧、舍,亦是意近行。若异此者,要须五引。身在欲界未离欲染,应无缘色界色、声、触意近行,以欲三识非缘上故。又身在色界,应无缘欲界香、味、触三诸意近行,彼界无有鼻、舌、识故,虽有身识不缘下故。以实而论,非五识引亦是近行。契经中说见色已等言,且据一相随明了说。 「见色等已至根境定故」者,恐执经文眼见色已于顺喜色起喜近行等,便谓见色已于顺喜声起喜近行等非近行摄。为明总摄,故有此文。见色等已于声等中起喜、忧、舍,亦是意近行。恐难违经,逆为通释。随无杂乱,是故经中作如是说见已等言,于中建立根、境定故。谓色等境,眼根见等及意了故。 「为有色等至一近行不」者,问。色等唯起一近行不? 「有就相续非约所缘」者,答。有,谓就一人相续身,说于喜等三唯能顺生一近行故,不起余二。非约所缘,以于所缘容有多缘故。故《婆沙》一百三十九云「问:颇有色等决定顺喜乃至决定顺舍耶?答:依所缘故无,依相续故有。谓色等或时可意、或不可意,或于彼可意、于此不可意、于余非可意非不可意。有说色等于亲品顺喜,于怨品顺忧,于中品顺舍。」 「诸意近行中至为问亦尔」者,此下第二义分别。就中,一分别系缘;二明有漏、无漏。此即初门,一问诸意近行中几欲界系?二问欲界意近行几何所缘?色、无色界,二问亦尔。 「颂曰至唯一缘自境」者,初两句明欲界,次四句明色界,后四句明无色界。 「论曰至五所缘故」者,此明欲界。欲界系十八俱能缘欲,十二缘色,三缘无色。 「说欲界系已至谓法近行」者,此明色界。初、二静虑唯有十二俱缘欲界;八缘色界,除缘香、味二喜二舍;二缘无色。三、四静虑有六舍俱缘欲界,四缘色界,一缘无色。 「说色界系已至如后当辨」者,明无色界。空处近分有四近行俱得缘色,一缘无色。四无色本及上三边唯一法舍,唯缘无色。空处近分二说不同,前说为正。故《婆沙》一百三十九云「若许别缘下者,则有四意近行,谓色、声、触、法。若许总缘下者,则唯有一法舍意近行。如是说者应说有四。」问:此意近行通三性不?解云:准下成就,通于三性。问:此意近行,自、上、下地通能缘不?解云:容缘三种。若善,通缘自、上、下地。若染污,缘自、上地;不缘下,已离故。若无记,缘自、下;非缘上,力劣故。故《婆沙》七十二解三分别中云「善分别意识能缘一切自、上、下地。染污分别意识唯缘自、上地。无覆无记分别意识唯能缘自、下地。」问:若无记能缘下者,何故《正理》二十九解近行中,别标色善能缘欲界,不言无记?解云:以善近行身在下地,身在上地,俱能起彼地善缘下欲界,是故别说。无记近行身在下地,即不能起上地缘下,故不别说。问:身生何地能起何地意近行耶?解云:若善、染,容起自、上,非能起下善、染,以喜劣故、染已离故。若无记,容起自、上、下地。起自可知。言起上者,如身在下地,起上通果心。言起下者,如身在上,起下通果心。问:若无记心通起上、下,何故《婆沙》解三分别中云「无覆无记分别意识唯生自地容现在前,由此必定系属生故。」又《正理》第八云「非生余地能起余地无覆无记分别现前,此亦必定系属生故。」解云:《婆沙》、《正理》意说五识引起意识地中三种分别,缘前过去五识所缘色等五境。夫生余地起余地无覆无记,所谓变化心、三识身及发业心。若化心,唯缘现事。若三识,性非分别,又唯缘现。若发业心,缘所发业。此等非是缘过去五识曾所缘境分别意识,所以《婆沙》、《正理》说无记分别唯自地能起,不能起余地。今言无覆无记近行通起上、下,据意识中所有无覆无记诸近行说,故不相违。问:若依《正理》,又说近行欲界缘不系境有三;色界中初、二缘不系有二,三、四缘不系有一;无色缘不系亦一。此论何故不说?解云:此论且据缘系,所以不言不系;《正理》兼论,故说二种。 「此意近行通无漏耶」者,此下第二明有漏、无漏。此即问起。 「颂曰十八唯有漏」者,答。 「论曰至唯是有漏」者,就长行中,一释颂、二明成就、三叙异说、四会师句经。此即释颂。又《正理》二十九云「无有近行通无漏者。所以者何?增长有故。无漏诸法与此相违。有说近行有情皆有,无漏不然,故非近行。 「谁成就几意近行耶」者,此下明成就。此即问。 「谓生欲界至唯染污故」者,答。谓生欲界未得色善,成欲十八。初、二定各八,谓四染喜、四染舍。三、四定,四染舍。无色界,一染舍。成上唯染,故不缘下。 「若已获得至香味境故」者,已获色善未离欲贪,成欲十八;初静虑十,余二定说皆如前。言初定十者,谓初定中成四染喜,染喜不缘下香、味故。善、染合论,舍具成六,未至善舍缘下香、味故。 「余随此理如应当知」者,例释所余离欲贪等。又《正理》二十九云「已离欲贪,若未获得二定善心,彼成欲界、初定十二,谓除六忧;二静虑等皆如前说。若已获得二定善心,于初定贪未得离者,成二定十,谓喜但四,唯染污故,舍具六种,已获得彼近分善故;余如前说。由此道理,余准应知。 「若生色界至谓通果心俱」者,此简差别。准此,通果唯舍相应,舍受中庸顺通果故。忧离欲舍,喜非中庸,故不说成。又《婆沙》一百三十九云若「生初静虑,成就欲界一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总缘色等为境起故。有说:成就三,谓色、声、法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起身表,即有缘色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起语表,即有缘声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变化事,以总缘法故,即有缘法舍意近行。有说:成就六,谓六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总、别缘故(解云:于三说中,初说为正。一同此论、《正理》;二不言有说。此初师意说纵缘身、语业,亦兼缘能造触。或缘身业,兼缘香、味、触。缘语业,兼缘色、香、味、触。故但名法舍意近行)。」又《婆沙》云「生第二静虑,成就初静虑一,谓法舍意近行,以总缘故。有说:成就三,谓色、声、法。若缘所起身表,即有缘色;若缘所起语表,即有缘声;若缘所变事,以总缘故,即有缘法。有说:彼成就四,谓色、声、触、法。以生第二静虑起初静虑三识身时,容有彼眷属别缘色、声、触,初静虑地无覆无记意识现在前故,或通果心总别缘故。」解云:初说为正。如前解,应知缘身、语业兼缘能造触,或缘身业兼缘触,缘语业兼缘色、触故。但名法舍意近行,第三师说从三识身后所引眷属威仪意识容有别缘,或通果心总别缘故,成初定四。 「有说如是至是意近行」者,此下叙异说。或是经部师说。近行唯染,与意相牵,数行所缘。若已离染,此地近行必不现行,故唯是染,非善、无记。 「云何与意相牵数行」者,问。 「或爱或憎至故作是说」者,异说答。爱谓贪;憎谓瞋;不择舍谓痴,此痴于法不择而舍。由喜与爱俱,忧与憎俱,舍与痴俱。舍言与痴俱,从强多分。此三与意相牵数行所缘,名意近行。此文且据三毒。余惑亦与喜、忧、舍俱,与意相牵数行所缘。为对治彼杂染近行,于契经中说六恒住。谓于六境见色等已,不喜不忧心恒住舍,具念、正知。非阿罗汉,无善法喜,但遮杂染,故作是言说六恒住。故知近行唯是杂染。阿罗汉染无故,知非近行。心恒住舍,舍谓行舍。故《集异门足论》十五解六恒住中云「问:此舍何所谓耶?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惊觉性,任运住性,应知此中说名为舍。复次有说六识相应缘色、声、香、味、触、法境舍受名舍。今此义中,应知意说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惊觉性、任运住性行舍名舍(已上论文)。」具念正知,六恒住体。故《婆沙》三十六云「问:六恒住法以何为自性?答:以念、慧为自性。若兼取相应、俱有,四蕴、五蕴为自性。」 「又即喜等至谓诸善受」者,复证近行唯是杂染。又即喜、忧、舍,世尊说为三十六师句,谓为耽嗜依别有十八,此是近行此所对治;出离依有十八,此非近行是能对治。二种不同,成三十六。既二别说,故知唯染是意近行。此句差别是佛大师所说法,故名为师句。耽嗜依者,谓诸染受,受与耽嗜,烦恼为依故。出离依者,谓诸善受,受与出离,善法为依故。故《婆沙》一百九十云「此中耽嗜谓爱,耽嗜性故。若受与彼为安足处,名耽嗜依受。有说:耽嗜者,名一切烦恼,执着性故。若受与彼为安足处,名耽嗜依受。若受不为爱或一切烦恼为安足处,名出离依受。」又《婆沙》一百三十九云「问:何故不说无覆无记?答:彼亦说在此二中故。谓无覆无记受,有顺染品、有顺善品,顺染品者耽嗜依摄,顺善品者出离依摄。」 「如是所说至无量差别」者,略说受支,如上分别。若约惑等,诸余义门无量差别,如理应说。 「何缘不说所余有支」者,此下大文第二余指别文。问:十二支中上来说四,何缘不说所余八支? 「颂曰至〈随眠品〉当说」者,答。识及六处,前〈界品〉已说。行、有、爱、取,〈业〉、〈随眠品〉当说。问:生及老死前不别说,此复不指,有何所以?解云:生、老死支即识等五。于此五中,识与六处已指前文,名色、触、受如前别释,故不别说。问:若尔,爱、取是无明,应不别指。解云:无明异说不同,或说恶慧、或说非明、或说明无,由此爱、取不指,无明别指下说。 「此诸缘起至如成熟饮食」者,此下大文第二略摄喻显。初一颂喻烦恼,次两句喻业,后二句喻事。 「论曰至种等相似」者,问。 「如从种子至应如是知」者,释初颂,总有五喻。言惑得裹业者,谓惑及惑得俱能裹业,然惑亲裹、得是疎裹。故《正理》云「烦恼裹业能感后有,非独能感。」余文可知。 「如米有糠至应如是知」者,释次二句,总有三喻。如草药为因,果熟为后边。其果熟已不能生果。其业亦尔。既果熟已。更不招异熟。余文可知。 「如熟饮食至应如是知」者,释后两句,一喻可知。 「如是缘起至今当略辨」者,此下大文第九明四有。牒前起后。四有,如前辨中有中已释名义,今于此中辨性及系。 「颂曰至余三无色三」者,初句总标,次二句及余三辨性,后无色三辨系。 「论曰至生有唯染」者,释初二句。 「由何烦恼」者,此下释第三句。此即问。 「自地诸惑至犹如生有」者,答。自地,显非他地。诸惑,显是本惑。谓此地生、此地本惑皆容现起染污生有。引说可知。又解:不现起者,有染能故亦名能染。论文既言此地一切烦恼染污此地生有,明知皆有染能。然诸结生唯本惑力,并无惭、无愧、惛沈、掉举,以是本惑相应缠故亦能助润。非由自力缠、垢可能现起,性羸劣故。要由思择方现在前。初结生位身心昧劣,故非现起。自力缠者,谓悭、嫉、忿、覆、悔。自力垢者,谓六垢。问:缠中睡眠,为是自力?为是随从?解云:是随从。理实此位亦无睡眠,而不别简者,若自力缠、垢初结生位定非现起,故此别简。其随从缠则非决定。若无惭、无愧、惛沈、掉举,此位相应。若睡眠,不相应,以结生位非睡眠故。以随从缠性不定故,文不别简。又解,睡眠是自力缠。若作此解,即自力缠中已简。故《婆沙》五十简缠非结中有一复次,睡眠、恶作虽亦独立而不离二(已上论文)。或说自力、或说随从,两释无违。并会《婆沙》,如心所中已具分别。虽生有位,心身昧劣,而由过去数起烦恼,或由过去近现行,或由二胜因引发力故,此位烦恼任运现起。应知中有初续刹那亦必染污与生有同,此即义便兼明。 「然余三有至各善染无记」者,释颂余三。余本、死、中,各通三性。 「于无色界至许具四有」者,约界分别释颂无色三。 「有情缘起至由何而住」者,此下大文第二辨有情住。结前问起。 「颂曰至引及起如次」者,就颂答中,初句总示,次五句别释,次二句通经,后一颂明胜用。 「论曰至由食而住」者,此下释初句。 「何等为食」者,问。 「食有四种至四识」者,答。食总有四。 「段有二种至翻此为麁」者,此下别释段食。此显段食或细或麁。一以无秽为细、有秽为麁。劫初食者,谓劫初时人食地味、地皮饼、林藤无变秽故,食香稻以去方有便秽。二少软名细、多?名麁。细汗虫,即是虮虱。其体细小,从汗而生。或人身中有虫食汗,名细汗虫。 「如是段食至分分受之」者,唯欲界系香、味、触三,一切皆是段食自体。饥、渴二触名为食者,消宿食故、希新食故、显无病故。所以名食,可成段别而饮噉故。谓口能饮噉。鼻能饮,如象等鼻。分分受之,故名段食。此即释名。又解:谓口饮噉,舌根即分分受味。由鼻饮故,鼻根即分分受香。口、鼻中触,身根分分受触。 「光影炎凉如何成食」者,问。如日光、树影、火炎、风凉,于此四中香、味、触三非可饮噉,如何名食? 「传说此语至如涂洗等」者,答。如人患寒,忽遇日光及火炎触,即便有益。如人患热,得遇树影及凉风触,即便有益。此亦名食。言段食者,毗婆沙师传说:此饮噉言从多为论。如药涂身及洗浴等,虽非饮噉而能持身,亦细食摄。色界虽有能摄益触,以毕竟无分段饮噉,故非段食。 「色亦可成至何缘非食」者,问。「此不能益至而无益故」者,答。色不能益自对眼根,色不能益解脱者故。夫名食者,必先资益自所对根及所依大,后乃及余根所依大。饮噉色时,于自眼根及所依大尚不能益,况能及余耳等四根并所依大?由诸色根境各别故。饮噉色时,鼻、舌、身根不能取色益根及大。未离欲者有时见色生喜乐者,由缘色故。触生喜、乐,此是触食,非色是食。又后二果由离欲故解脱食贪,虽见种种好饮食色,无益身故。若饮噉彼香、味、触时,能益身故。色、香、味、触虽俱离贪,见色无益,余三有益,以此故知色非是食。又解:偏举后二果者,非但正显见色非食而无有益,兼显见色不生喜乐而无有益。又解:色非食者,不至境故不离饥渴,食事不成,虽见不能解除饥、渴。问:于非段食何故唯简色耶?解云:声非相续,意法无有分段,眼等五根虽含二义,食中无故、体净妙故、非饮噉故。此之八种非食义显,故不别简。唯色一种相续分段,段食中有可饮噉。故恐滥段食,是故别简。 「触谓三和至通三界皆有」者,释余三食。体唯有漏,界即通三界。于前分别十八界中,说十五界唯是有漏。已显段食唯是有漏,故不别说。 「如何食体不通无漏」者,问。 「毗婆沙师至为灭诸有」者,答。 「又契经说至皆谓已生」者,又引经显食唯有漏。部多、求生皆三有身,四食既能安住资益,明知有漏。无漏不然,为灭诸有,故非食体。 「复说求生为何所目」者,此下通经释第七、第八句。此即依经起问。 「此目中有至暂时起故」者,答。经说中有,异名五种,求生是即五中一称,明知前经所说求生即目中有。余文可知。 「如契经说至起谓中有」者,引经转证起是中有。如契经说:有无常可破坏自体起,有无常可破坏世间生。起谓中有、生谓生有,自体、世间是其通称。为明中有实有,故以自体标名。生有恐执为常,故以世间显过。又解:影略互显。又解:中有相隐,自体标名。生有相显,世间为称。 「又经说有至为第四句」者,又引经证起名中有。此经言断,断有二种:一得永对治断,得择灭不退名断;二得永不行断,得非择灭不行名断。故《正理》三十一云「我今于此审谛思求,见彼契经有如是意,谓依二断说如是言。二断者何?一得永对治断、二得永不行断(已上论文)。」于四句中,随其所应说此二断,润中有惑名起结,润生有惑名生结。又解:润中有初念惑名起结,润生有初念惑名生结。言四句者,第一句,已断起结未断生结。谓离欲、色二界贪诸无色上流者,离二界贪不受中有,故起结已断。未断无色贪更受无色生有,故生结未断。此中言断,约永对治断说。以无起结但得不行,而于生结得有起义。谓欲、色界生结得行,必亦兼得行于起结。若无色界生结现行,必定已得永治起结,故知此断约永治说。第二句,已断生结未断起结。谓中般涅盘不受生有,故生结已断。受中有故,起结未断。此中言断据不现行,以无生结得永治,而于起结未断之理。谓断生结即离三界,而彼必无余起结故,故知此但约永不行。第三句,已断起结已断生结。谓阿罗汉断三界贪不受中有,故起结已断。不受生有,故生结已断。此中言断据永治说。虽有于此身定成无学者,约不现行生、起二结亦名为断。此中且据永对治说。第四句,不断起结不断生结。谓除前相。谓除前现、中般,诸余未永离色界贪者,受中有故起结未断,受生有故生结未断。此言未断亦应通二。 「又部多者至说名求生」者,第二释。言部多者,是无生义,谓阿罗汉不受生故。部多言含多义,故存梵音。余凡夫、有学诸有爱者说名求生,更受生故。 「几食能令至求生有情」者,问。 「毗婆沙师至卵即败亡」者,答。部多求生皆具四食。诸有爱者,段食非但资益现身,亦由段食为缘资益现在惑业令招后有果。以世尊说现在四食,皆为未来众病根本、痈疮根本、毒箭根本、老缘死缘。病等竝是苦果异名,故知段食亦资当有。思食非但于当有资益,亦见思食安住现身,故知思食于现有益。三证可知。 「此不应然至在于触位」者,破第三证复申正解。谓今此卵起念母思,先时在于孚暖触位。故《婆沙》一百三十引《集异门》云「谓忆念母先孚暖时所有触故。」 「诸有漏法至说食唯四」者,此下释第三颂。此即问也。 「虽尔就胜至生未生故」者,答。就胜说四,故无有过。就四食中,虽四皆能益现益当,二益现胜、二益当胜。熏之言宝。思食引已从业所资识种子力故后有得起。识起取果功能,名为种子。又解:述经部释。此解似胜。思食引已从业所熏识种子力后有得起,或从业所熏识种子力识得现行后有得起。余文可知。 「诸所有段皆是食耶」者,此下问答分别。此即问也。 「有段非食至皆有四句」者,答。第一句,可饮噉故名段,损根、大故非食。第二句,谓余三食能资益故名食,非饮噉故非段。第三句,可饮噉故名段,益根、大故名食。第四句,除前相。触等三食皆有四句。《集异门》第一云「问:诸触皆是食耶?答:应作四句。有触非食,谓无漏触及有漏触为缘损坏诸根、大种。有食非触,谓余三食。有触亦食,谓有漏触为缘资益诸根大种。有非触非食,谓除前相。如触食四句意,思及识应知亦尔。」 「颇有触等至而非食耶」者,问。触等,等取思、识。 「有谓异地无漏触等」者,答。《正理》三十云「何缘无漏触等非食?食谓能牵能资诸有可厌可断爱生长处。无漏虽资他所牵有,而自无有牵有功能,非可厌断爱生长处,故不建立在四食中。即由此因,望他界地虽有漏法亦非食体。他界地法虽亦为因能资现有,而不能作牵后有因,故不名食。诸无漏法现在前时,虽能为因资根、大种,而不能作牵后有因。虽暂为因资根、大种,而但为欲成已胜依,速趣涅盘永灭诸有。自地有漏现在前时,资现令增能招后有。由此已释段食为因招后有义。谓触等食牵后有时,亦牵当来内法香等。现内香等资触等因令牵当有,亦能自取当来香等为等流果。是故段食与后有因同一果故,亦能牵有,故名为食。」 「诸有食已至资根及大」者,泛明段食。初益后损、或初损后益,皆名为食。 「何趣何生各具几食」者,问。 「五趣四生皆具四食」者,答。 「如何地狱有段食耶」者,难。 「铁丸洋铜岂非段食」者,释。 「若能为害至识食亦尔」者,难。若害名食,一则四句相违、二违品类。 「彼说且依至皆有四食」者,通。彼前四句及品类说,且依一向能资益者说名为食。以实而言,初益后损、或初损后益皆名为食,故不相违。热铁丸等初益后损,又孤地狱段食如人,故通五趣皆有四食。 「世尊所说至林中异生」者,因释四食复明校量施食功德。依经起问。 「有作是释至诸有腹者」者,总有四释,此即初师。腹,谓腹肚。 「彼释非理至校量叹胜」者,论主破初师。彼经中说一异生言,故释非理。又于此中施多胜少,理即无疑。何足为寄校量叹胜? 「有言彼是近佛菩萨」者,第二师释。有言异生即是百劫修相好业,近佛菩萨。 「理亦不然至阿罗汉故」者,论主破第二师。俱胝,此云百亿。 「毗婆沙者至顺决择分」者,第三师释。当《婆沙》一百三十评家义。 「此名与义至自所分别」者,论主破此赡部林中异生名顺决择分义,亦不相应,又无文证,当知彼唯毗婆沙师自所分别。问:论主何故破婆沙评家义?解云:论主以理为宗,非以婆沙评家为量。 「后身菩萨至对预流向」者,第四论主自释。住最后身释迦菩萨居赡部林名彼异生,此说应理,尔时菩萨同离欲仙居赡部林。又解:尔时菩萨虽未离欲,然伏烦恼同离欲仙,故对彼仙校量叹胜。虽施菩萨福胜无边,由彼经中乘前校量百倍相对,且言菩萨胜彼百倍,理必应尔。谓彼经中作如是说,有人能施一百婆罗门食,若能施一离欲仙食其果胜彼。又说有人能施一百外道离欲仙食,若能施一赡部林中异生者食其果胜彼,故言乘前校量且言胜百。由后世尊,除彼赡部林中异生,还将外道离欲仙人对预流向校量胜劣。若不尔者,世尊则应将彼赡部林中异生对预流向校量胜劣。彼经应言有人能施一百赡部林中异生者食,若能施一预流向食其果胜彼。然彼经中不作是说,故知乘前且言胜百。问:《婆沙》一百三十引《校量经》云「此经复言:若以饮食布施赡部林中异生,复以饮食施一预流果,此获福果大于彼。若以饮食施百预流,有以饮食施一一来,果大于彼。」不还、罗汉、独觉、如来、造寺、施僧展转相对,准此应知,不能具引。准《婆沙》引经,与此论引经不同:一则异生外道不同,二则向、果差别如何会释。解云:既有两种不同,明知引经各异,非是一文。问:果、向虽复不同,如何此论引经,言除异生,将彼外道对预流向,不言异生?《婆沙》引经,将彼林中异生对预流果,不言外道,岂不相违?解云:赡部林中有余修道诸异生类,非唯菩萨名为异生。《婆沙》引经言异生者,非是菩萨,是余异生。虽复同解一处经文,引《校量经》即有不同。又解:《婆沙》引经,将赡部林中异生对预流果者,即是林中离欲外道,以彼外道是异生故,非是菩萨异生。两论引经虽复对向对果不同,外道异生而无差别。 「已说有情至有死生等」者,此下大文第三辨有情没。从其大分总名为没,义相应故兼明生等。问中有六:一问何识现前、二问何受相应、三问定心无心得死生不、四问住何性识得入涅盘、五问于命终时识何处灭、六问断末摩者其体是何。问中等字,摄余四问。 「颂曰至断末摩水等」者,答中,初三句答初问,次一句答第二问,次一句答第三问,次一句答第四问,次三句答第五问,后一句答第六问。 「论曰至初结中有」者,释初三句。于此六位,法尔唯许意识,非余五识,无功能故。所说生言,不但摄生有初心,应知亦摄中有初心。若言生有,即不通中有。若但言生,即通中有初念,如上界没生下界时,中有初念亦名生故。此中本意欲明有情死位何识现起,义相应故剩辨余五。下别明生,准此应知。 「死生唯许至不顺死生」者,释第四句。死、生时心不明利故,其舍受体亦不明利,性相随顺故舍相应。余之二受性明利故,不顺死、生,故虽意识三受相应,而死生时唯舍非余。又《正理》云「非明利识有死、生义,以死、生时必昧劣故。由此故说下三静虑唯近分心有死、生理,以根本地无舍受故。」又《婆沙》九十八云「梵辅、梵众依未至地心命终结生,大梵依静虑中间心命终结生。所以者何?命终结生心唯舍受相应。舍受唯在初静虑近分地有,非根本地故。」又准《正理》、《婆沙》,根本地中无有舍受。问:二受望舍强,不得有死、生。善、染亦望无记强,应无有死、生。解云:二受望舍强,不得有死、生。舍体通三性,善、染容死、生。 「又此二时至必非无心」者,此下释第五句。颂言二者,谓死及生。于此二时唯散非定,要有心位必非无心。此即开章。 「非在定心至能摄益故」者,此释初章。非在定心有死、生义:一界地别故,夫死、生心必起当地,若起异界、地有起死、生者,便是他界地死、生,非是自界地死、生。二加行生故,夫死、生心任运起故;三能摄益故,夫死、生心是微劣故,不能摄益。即由此三因,显异地染心无死、生理。故《正理》云「异地染心亦摄益故、加行起故,无命终理。异地染心必胜地摄,何容乐往劣地受生,故彼亦无能受生理(已上论文)。」由此三因,亦显异地净无记心无死生理。又解:于三因中但由前二,界、地别故,加行生故,能显异地净无记心无死、生理。故《正理》云「一切异地净无记心,加行起故无命终理,非染污故无受生理(已上论文)。」问:如起异地通果心,及生二定已上起下初定威仪意识,可由加行起。生二定已上泛尔起下三识威仪心,非加行生,如何乃言一切异地净无记心,加行起故?解云:《正理》且据异地通果意识、威仪意识,故言一切加行起故。受生命终唯在意识,在意识者尚非受生命终,在五识者理在绝言,故不别说。又解:《正理》亦简二通,以彼二通加行起故。虽在五识无有受生命终道理,以加行言,亦遮彼故。又解:《正理》亦简泛尔起下三识威仪起异地心难,藉加行起故。文中既言一切不别简别,应知亦摄下起下三识。虽有三解,然更勘其文,必不能起异地散善,故不别简。或界、地别已遮遣故。 「亦非无心至无受生故」者,释第二章。亦非无心有死、生义,以无心位由定力持他不能害,亦非自命终必无损。若所依身将欲反坏而命终者,必定还起自地之中属所依心然后命终,更无余理。以初生时同地心生,故后死时同地心死。此解无命终心。又无心者不能受生,以无润生烦恼因故,离起惑因无受生故。此解无受生心。 「虽说死有至而无异熟」者,此释第六句。虽说死有通三性心,然入涅盘唯二无记异熟、威仪,无烦恼故必无染心。虽有善心工巧、通果,以强盛故不入涅盘,故入涅盘唯二无记。若说三定已下有舍异熟,彼说欲界入涅盘心具二无记。若说三定已下无舍异熟,彼说欲界入涅盘心,但有威仪而无异熟。于二说中,初说为正。如二十心相生中,欲界异熟生心能生上二界染污心,即是欲界异熟生心。舍受相应命终,于上二界染心受生,以受生命终心定舍受故。以此明知欲界定有舍受异熟。又此论下文云「有说下亦有,由中招异熟。又许此三业,非前后熟故。」又《婆沙》异熟因中亦有文,说下地有舍异熟。不能具引。以此故知,三定已下有舍异熟为正。 「何故唯无记得入涅盘」者,问。「无记势力微顺心断故」者,答。此二无记势力微劣,顺心断故。余善、无记势力稍强,非顺心断。余人死心虽通三性,与断心异,不可为例。 「于命终位至识最后灭」者,此下释第七、第八、第九句。此即问也。 「顿命终者至一处都尽」者,答。理实意识无有方所,而言与身同处灭者,于身灭位意识随灭,非有方所。故《正理》云「眼等诸识依止色根尚无方所,况复意识。故约身根辨意识灭(已上论文)。」余文可知。又《婆沙》六十九云「生恶趣者识在脚灭,生人中者识在脐灭,生天上者识在颈灭,般涅盘者识在心灭。」 「又渐命终者至故得断名」者,释第十句。顿命终者无断末摩,唯渐命终有断末摩。末摩是身中死穴,其量极小,触便致死。故《正理》引颂云「身中有别处,触便令命终。如青莲华鬓,微尘等所触(已上论文)。」又解对法藏中说:众生身中有百处名末摩,触便致死。此言断者,非如斩薪令成二分说名为断,水等增时断此末摩。犹如有人被断头已无觉知故,故得断名,非成二分说名为断。余文可知。 「地界何缘无斯断用」者,问。 「以无第四至外器三灾」者,答中两解:一约内身有三灾患,谓风、热、痰,水增痰病起,火增热病起,风增风病起。医方中说身有三分,心已上痰分,心已下脐上热分,脐已下风分。第二约外器亦有三灾,火、水、风三似外三灾。地界非灾,故无断用。 「此断末摩至必定当死」者,显断末摩,天中非有,然有两种五衰相现。又《正理论》云「五小相现,非定命终,遇胜善缘犹可转故。大五相现,决定命终,设遇强缘亦不转故。非此五相诸天皆有,亦非此五一一皆具,总集而说故言有五。」又《婆沙》一百九十云「问:何处有断末摩?答:在欲界,非色、无色界。于欲界中,地狱无断末摩,以恒断故。傍生、饿鬼有断末摩。人中三洲,非北?卢洲。欲界诸天亦无断末摩,彼非恼乱业果故。问:何等补特伽罗有断末摩?答:异生、圣者皆有。于圣者中,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皆有,唯除世尊。无恼乱业故,诸佛世尊无断末摩。声音不坏,无渐命终,以佛世尊诸根顿灭故。 「世尊于此至何谓三聚」者,此下就有情世间中大文第二明三聚别。问:世尊于此有情世间初生、次住、后没三时中建立三聚,何谓三聚?又解:生谓生有、住谓本有、没谓死有、中谓中有,于此四种建立三聚。聚显众多有情,何谓三聚? 「颂曰至三不定性聚」者,答。此即列名。 「何名正性」者,问。 「谓契经言至是名正性」者,答。此解正性。断贪、瞋、痴及慢、疑等一切惑尽,名曰无余。此断即是涅盘择灭,名为正性。 「定者谓圣至故名正定」者,此别解定。定者谓圣,圣谓已有无漏道生,能远离诸恶不善法,故名为圣。谓若有人断见等惑,便能获得毕竟不退离系得故,定尽烦恼、定得涅盘。于正性中定,故名正定。诸有漏道亦证离系,非能定尽惑,故不名正定。 「诸已获得至何非正定」者,问。「彼后或堕至不名正定」者,答。虽已获得顺解脱分,彼人后时或造无间业,堕邪定聚故,又得涅盘时未定故,非如预流者极七返有等。又彼得顺解脱分人,未能舍三恶趣邪性故,不名正定。又解:得解脱分人至暖、顶已来容造五逆故,言彼后或堕邪定聚故。至下、中忍,虽不堕邪定聚,彼得涅盘时未定故,非如预流者极七返有等。至增上忍、世第一法,虽得涅盘时有定限,以彼未能舍异生邪所依性故,不名正定。 「何名邪性」者,问。 「谓诸地狱至是名邪性」者,答。三恶趣总名邪性。又《正理》三十云「何名邪性?谓有三种:一趣邪性、二业邪性、三见邪性。即是恶趣、五无间业、五不正见,如次为体。 「定谓无间至故名邪定」者,别解定。定谓五无间业,造此业者必堕地狱。此五逆业于邪中定故,故名邪定。若造余业,虽亦有堕三恶趣者,而非定故。 「正邪定余至可成二故」者,释不定性。正、邪定余所有诸法名不定性,彼待善缘可成正定性,彼待恶缘可成邪定,非定属一,故名不定。诸有情类成就此三差别不同,名三聚异。故《集异门足论》第四云「云何邪性聚?答:五无间业。云何正性定聚?答:学、无学法。云何不定聚?答:除五无间业,余有漏法及无为也。」 俱舍论记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