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卷第九
沙门释光述
分别世品第三之二
「当往何趣至形状如何」者,此下第三诸门分别。总有十一门,此即第一明其形状问。随往何趣所起中有形状如何?与所趣生为同?为别?或可分为两问:当往何趣,是一问;所起中有形状如何,是第二问。或可中有当往何趣、用何业感,为一问;「所起」以下,为第二问。
「颂曰至居生刹那后」者,上两句正答,下两句明所似体。或可初句答初问,第二句答第二问。下两句如前释。
「论曰至当本有形」者,释初两句。中生二有虽满业别,牵引业同,业感所往亦招能往,名一业引,由业同故。故此中有形似本有,如印、所印文像不殊。或可中、生由同一业所引起,故所感中有应生天趣等当往天等。或彼中有同生有业感。此释初句。即由此义故,此中有若往彼趣,即如前趣当本有形。释第二句。
「若尔于一至焚烧母腹」者,难。中有若如本有形者,于一狗等腹中容有五子,俱时命终各生一趣,五趣中有一时顿起。既有地狱中有现前,应如本有同受于苦,如何不能焚烧母腹?
「彼居本有至业所遮故」者,答。地狱本有亦不恒烧,如暂游彼十六增时而不被烧,况在中有,或如等活暂遇凉风、或称等活暂时歇息亦不恒烧。设许能烧,如母眼不见亦不可触,以中有身极微细故,火亦应尔。诸趣中有虽居一腹,微细义同,非互触烧,业所遮故。准此,母腹亦不被烧,业所遮故。
「欲中有量至而根明利」者,上言似本,此言显总,今别显形。欲界中有量虽如小儿年五、六岁,而根明利。若应生人趣,如五、六岁。余趣准知。恐疑身小,何能起惑?而根明利,能于父母生其爱、恚。又《正理》二十四云「有余师说:欲界中有皆如本有盛年时量。」
「菩萨中有至四大洲等」者,别显菩萨中有量大。俱?数名,如下当知。
「若尔何故至来入已右脇」者,难。若如盛年,何故母见白象?
「此吉瑞相至非如所见」者,答。梦见白象,此表吉瑞先相,非关中有,菩萨九十一劫以来久舍傍生趣故。复引讫栗枳王梦见十事,皆表先兆。讫栗枳,此云作事,是迦叶波佛父。夜梦十事,旦白迦叶佛。佛答言:「此表当来释迦遗法弟子之先兆也。」王梦见有一大象被闭室中,更无门户唯有小窓,其象方便投身得出,尾犹碍窓不能出者。此表释迦遗法弟子,能舍父母妻子出家修道,而于其中犹怀名利不能舍离,如尾碍窓。王梦见有一渴人求觅水饮。便有一井具八功德,随逐其人,不敢饮者。此表释迦遗法弟子,诸道俗等不肯学法。有知法者,为名利故随彼为说,而犹不学。王梦见以一升真珠博一升麨者,此喻释迦遗法弟子为求名利故,以佛正法为他人说希彼财物。王梦见栴檀博凡木者,表释迦遗法弟子以内正法博外书典。王梦见有妙园林华菓茂盛,狂贼毁坏无有余者,此表释迦遗法弟子磨灭如来正法苑也。王梦见有诸小象驱一大象令出群者,表释迦遗法弟子,诸恶朋傥破戒苾刍,摈斥持戒有德苾刍令出众外。王梦见有一猕猴身涂粪秽汤突己众见皆避者,表释迦遗法弟子,诸破戒人以诸恶事诽谤好人,见皆远避。王梦见有一猕猴实无有德,众共扶捧海水灌顶立为王者,表释迦遗法弟子,破戒苾刍实无所知,为名利故诸恶朋傥共相扶捧立为众首。王梦见有广坚衣,有十八人各执少分四面争挽衣不破者,表释迦遗法弟子分佛正法成十八部,虽有异执而真法尚存,依之修道皆得解脱。此显所学之法。王梦见多人共集互相征伐死亡略尽者,此表释迦遗法弟子既分成十八,各有门人,部执不同互兴鬪诤。此显能学法人。如是所梦,但表当来余事先兆,此非如所见。
「又诸中有至前少后大」者,此文意证从生门入非从右脇。故双生者,前生者小,以后入胎故;后生者大,以前入胎故。又《婆沙》七十云「问:菩萨中有何处入胎?答:从右脇入。正知入胎,于母母想,无淫爱故。复有说者,从生门入,诸卵、胎生法应尔故。问:轮王、独觉先中有位,何处入胎?答:从右脇入。正知入胎,于母母想,无淫爱故。复有说者,从生门入,诸卵、胎生法应尔故。有余师说:菩萨福慧极增上故,将入胎时无颠倒想,不起淫爱。轮王、独觉虽有福慧,非极增上,将入胎时虽无倒想亦起淫爱,故入胎位必从生门入。」又《正理》云「理实中有随欲入胎,非要生门,无障碍故;然由业力,胎藏所拘。」《正理》同《婆沙》前师,此论同《婆沙》后师。
「法善现说至寝如仙隐林」者,问。菩萨中有若如盛年,善现说颂复云何通?
「不必须通至造颂无失」者,就答中,一非三藏教,不必须通;二诸讽颂言或过实故;三若必须通,如菩萨母所见梦想,善现造颂无失。
「色界中有至无惭愧故」者,明色界中有量,及明中有有色衣无衣。如文可知。
「所似本有其体是何」者,此下释后两句。此即问也。
「谓死有前至中阙具三」者,初即正答前问,次总明有体四位不同。若欲、色二界有色有情具足四有,若无色界唯阙中有具余三有。言结生者,结谓结续,即不断义。又《婆沙》一百九十二云「如说四有,谓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有声目多义,如前广说。此中有声,说属众同分,有情数五蕴名有。云何本有?答:除生分、死分,诸蕴中间诸有。此则一期五蕴、四蕴为性。问:何故此有说名本有?答:此是前时所造业生,故名本有。问:若尔,余有亦本有,皆前时所造业所生故。答:若是前时所造业生,麁显易觉明了现见者,说名本有。余虽前时所造业生,而微隐难觉非明了现见,是以不说。云何死有?答:死分诸蕴,则命终时五蕴、四蕴为性。云何中有?答:除死分、生分、诸蕴中间诸有,则二有中间五蕴为性。问:何故此有说名中有?答:此于二有中间生故,名中有。问:若尔,余有亦是中有,皆于二有中间生故。答:若于二有中间生,非趣所摄者,名中有。余虽二有中间生,而是趣摄,不名中有。云何生有?答:生分诸蕴,则结生时五蕴、四蕴为性。」广如彼释。
「已说形量余义当辨」者,结前问起。
「颂曰至地狱头归下」者,此两行颂明次九门:一明眼境、二行迟疾、三明具根、四明无对、五不可转、六明所食、七明住时、八明结生心、九明行相。
「论曰至谓自下除上」者,此中有身,五趣同类各别相见,异趣相望即不相见。若有修得极净天眼,亦能得见异趣中有。诸生得眼皆不能见中有,以极细故。第二师上能兼下,所以天中有眼能见五趣。下不及上,所以地狱唯见自类,故言自下除上。若依《婆沙》七十,总有三说。两说同此论,更有一说云「复有说者,地狱中有见五中有,乃至天中有亦见五中有。」然无评家。此论颂文既云同见,且以此论初师为正。
「一切通中至最强盛故」者,业之通故,依主释也。此中文意大分可知。问:此论中说一切通中业通最疾,是即中有行最疾。何故《婆沙》第七十云「如是说者,神境通力行势迅速,非诸中有。」一解云:此论言疾者,是无碍义。谓无能碍疾往受生,故言最疾,非谓行疾。《婆沙》据行疾,故言神境通速,非诸中有。故《婆沙》通经云「经说业力胜神通者,依无障碍说业力胜。凡欲受生,上至佛等亦不能遮。若依行势而作论者,应说神通胜于中有,谓独觉等除佛能碍。佛不作意,不能出三千界亦有所碍,此中有去无能碍者。」若作此说同《婆沙》。二又解:神境通有三种,谓意势、胜解、运身。此论云一切通中业通最疾者,约运身而说,据少分一切,谓此中有望彼运身即疾。《婆沙》约意势、胜解,故言神境通疾,非诸中有。各据一义亦不相违。三又解:或可《俱舍》据《婆沙》初师义说,故言中有行疾,以经说业力胜神通故。
「一切中有皆具五根」者,以求生有故,无不具根。
「对谓对碍至有虫生故」者,释无对义。铁围有虫,显无碍义。余文可知。
「应往彼趣至定不往余」者,明中有不可转。
「欲中有身资段食不」者,问。
「虽资段食然细非麁」者,答。
「其细者何」者,征。
「谓唯香气至好香为食」者,健达缚是短音中呼,若长声中唤应言健达頞缚。其健达名香,是字缘。頞缚,是字界,或目寻义、或目食义。寻谓寻香,食谓食香。以健达助頞缚,即名健达頞缚。此中依短声中呼,略去頞字,但言健达缚。若长声唤达,即亦摄頞;若短声唤达,即不收頞。虽短声唤达,亦无有过。引声明中体例来证,如设建途及羯建途,竝是短声中唤建;若以长声,应言设建頞途、羯建頞途。设建、羯建竝是字缘,頞途是字界。长声、短声类前应解。依声明论,有字界、字缘,其字界有字缘来助,即有种种义出。如米、面等盐等助时,即有种种味出。余文可知。
「如是中有为住几时」者,问。
「大德说言至应立死有」者,就答中总有四解。此即初师说:由中生二有,一业引故,故于中有得住多时。若异此者,中、生别业所感,中有命根最后灭时应立死有。
「设有肉聚至顿来至此」者,假设为问。
「虽无经论至不可思议」者,大德释通。或有顿生、或有渐待,由贪爱故。觉悟先过去感虫身业,如从睡觉令起作用。余文可知。
「尊者世友言至便数死数生」者,第二师说:若生缘未合,极经七日,数死数生。
「有余师言极七七日」者,第三师解:中有极经七七日。
「毗婆沙说至余处余类」者,第四师正义。若定此处此类父母应生业力,即令此父母缘和合,虽住远方令其即至,虽极持戒亦起染心。若非定托此父母和合缘,如其所应,便即寄生余处、余类。如人中有寄鹤卵生,虽寄彼生还是人摄。余寄受生,准此应释。
「有说转受至后四同类」者,此家意说:若缘不定,转受相似类身。如家牛,欲增属夏、狗属秋、熊属冬、马属春。若野牛、野干、罴、驴,欲增无定。前四中有若不遇时,如次转生后四同类。此非正义。
「岂不中有至转受相似」者,论主破。岂不中有必无与生有众同分别,一业引故。何可言转受相似?
「如是中有至或作不男」者,此明中有起颠倒心,义便复明住胎。随前起贪面有向背,右胜左劣,故男右女左。又《正理》云「女、男串习左、右事故,宿因分别力使然故。言蕴厚者,渐坚厚也。余文可知。
「于此义中至依精血住」者,此中义便明精血大种成根依、不成根依,总起两问。根谓身根,以初生时唯身根故。依谓所依大种。问:为由业力令中有末后念同时精血大种,即成生有初念根依大种。言即成者,约相续道说,言前念大种成后念根依大种。若横克而言,后念根依大种,实非用彼前念精血大种所成,以彼落谢故。但为同类因无间引起,故言即成根依。如变乳成酪、变水成虫,还约相续道说言,乳即成酪、水即成虫。若横望而言,酪之与虫非即乳、水。此即叙初问意。第二问意:为业别生中有后念根依家大种、依精血住,能成生有初念根依,不由前念精血大种成后根依?
「有言精血至增羯吒私」者,答。有二师,此即初师。此师意说:精血大种即成根依。谓前念无根精血大种与中有俱灭,引后生有初念有根大种无间续生。彼计生有初念根依大种,用中有后位精血大种为同类因无间引起,如种因灭芽果续生。由揽精血大种成根依故,初位得羯剌蓝名。经云「不净生羯剌蓝」,证知精血大种即成根依。又经云「初受生时执受血滴成身」,故知精血大种即成根依。羯吒私者,此名贪爱,亦名血镬。
「有余师言至无相违失」者,第二师解。由业力故别生根依大种,是中有末身根大种为同类因,引起生有初念根依大种。此中有末身根大种依精血住,精血即是大种同时精血,依彼不净为缘住故。寄喻来况。如依弃粪别有虫生。若不依彼不净为缘,无力能生生有根依,如种生芽必依地等。经云父母不净生羯剌蓝者,不净聚中根依大种生羯剌蓝,故与彼经无相违失。《正理论》意评取此论后师,破此论前师云「彼执生有色法生时,非中有色相续而起,与芽从种道理相违。无情与情为种引起,不应道理,相续异故。有情、无情二色俱灭,后情色起,无情为因、情不为因,言非应理。
「如是且说至今次当说」者,结前生下。
「若湿生者至处有净秽」者,明湿、化二生。如文可知。
「岂于地狱亦生爱染」者,难。化生染处故生。
「由心倒故至投身于彼」者,答文可知。
「先旧诸师至驰往赴彼」者,经部先旧诸师,或说一切有部先旧诸师。由见先造感彼地狱业时,共游猎等己身伴类驰往赴彼。
「又天中有至乐寂修苦行」者,此明中有行相。且约人中死者生诸趣说。若约余处中有受生,行相不定。且如色究竟天生四天王天中,无妨头下足上。如从下地狱生上地狱,无妨头上足下。故《婆沙》七十云「且依人中命终者说。若地狱死还生地狱,不必头下足上而行。若天中死还生天趣,不必足下头上而行。若地狱死生于人趣,应首上升。若天中死生于人趣,应头归下。鬼及傍生二趣中有,随所往处如应当知。」此是《婆沙》正义。应知人、鬼、傍生各自往趣中有行相,还如人等傍行驰赴,如鸟飞空,如尽飞仙。
「前说倒心至皆定尔耶」者,此下十一明入胎。牒前问起。
「不尔经言入胎有四」者,答。
「其四者何」者,征。
「颂曰至如次四余生」者,答。初颂明四种入胎三时差别,后颂约人释四。
「论曰至故逆说四」者,释前三句。若修福智能有正知,不修福智不能正知。若依经次第从劣向胜,三时不知应第一说,余三次第如此论。顺结颂法恐有犯声,故逆说第一为第四。故《婆沙》一百七十二,说三时不知为第一,余如此论次第。又解:凡诸颂中作四句法,两单在初,俱是第三,俱非第四。以三时俱不知义,当俱非句,故逆说第一为第四。又解:依经次第,一三时不知、二三时知、三二时知、四一时知。恐有犯声,顺结颂法故,逆说四种。
「诸卵生者至皆恒无知」者,释第四句,明卵生三位不知。
「如何卵生至言入胎藏」者,问。应言入卵,如何入胎?
「以卵生者至入胎无失」者,答。入胎从初名说,卵生据当以论。如言造作有为,造作是现业,有为是当果。现造业时言当果者,从当名说。正煮米时言煮饭者,从当名说。正磨麦时言磨麨者,亦从者问当说。故说卵生入胎无失。
「云何三位正不正知」者,问。
「且诸有情至不正知者」者,此下答。此显不正知。
「若于三位至自知住出」者,此明正知。无颠倒想知入、住、出,故名正知。《显宗》十三云「岂不续有定是染心,何容正知入母胎藏?正知、正念说根律仪,夫根律仪决应是善,无斯过失。一切正知皆善性摄,非所许故,异此应无正知妄语。或入胎位据相续说,非唯正结生有刹那。于此位中善多染少,从多分故说为正知。或令于彼发起恭敬,于不迷乱立正知名。谓如实知此是我父、此是我母,故名正知。云何第三后有菩萨于感果等皆明了知,而入胎时有如是事?无始串习率尔起心,斯有何过。或唯发起亲爱染心,无非法爱(解云:第一如境知故、第二从多分说、第三不迷乱,故名正知)。」又《婆沙》七十云「诸有情类多起如是颠倒想已而入母胎,唯除菩萨,将入胎时于父父想、于母母想。虽能正知,而于其母起亲附爱,乘斯爱力便入母胎。」又《婆沙》一百七十二说菩萨正知中云「便于父母等生亲爱,由此结生。」《婆沙》前文言而于其母起亲附爱者,从强多分说。
「又别显示至以当名显」者,释第五、第六句。将入胎时在中有位,非轮王等。言轮王等,从当名说。
「何缘如是三品不同」者,问。
「由业智俱至胜福智故」者,释第七句及如次。可知。
「除前三种至合成第四」者,释四余生三时不知。又《婆沙》一百七十二云「有说:第四入胎谓菩萨,第三入胎谓独觉,第二入胎谓轮王,第一入胎谓余有情。有说:第四入胎谓菩萨,第三入胎谓独觉,第二入胎谓波罗蜜多声闻,第一入胎谓余有情。有说:第四入胎谓菩萨,第三入胎谓独觉,第二入胎谓预流、一来,第一入胎谓余有情。」如彼广说。又云「复次此四种入胎皆谓菩萨。于中有说:第四入胎是第三阿僧只耶菩萨,第三入胎是第二阿僧只菩萨,第二入胎是初阿僧企耶菩萨,第一入胎是此前菩萨。」更有说,非是正义,评家自破。如彼广说。
「此中外道至有我义成」者,此下大文第二遮外计。此即先叙执我者计,即是胜论、数论等。
「今为遮彼至故有轮无初」者,此即正遮。前颂明无有我,但由惑业而得入胎。后颂显相续不断,有轮无初。
「论曰至我为何相」者,论主征问。
「能舍此蕴能续余蕴」者,执我者答。我能舍此蕴,我能续余蕴。
「内用士夫至唯除法假」者,论主破。内用士夫我,此定非有。如色等有体,现量可知;如眼等有用,比量可知。不可得故。于圣教中,世尊复云:「有业有异熟,作者实我不可得故。」谓能舍此前蕴及能续余后蕴,但是法假,此之法假非所遮遣。
「法假谓何」者,执我者问。
「依此有彼至广说缘起」者,答。依此因有彼果有,此因生故彼果生,广说十二缘起。今明舍此往余,即是因果前后相续。即于此法假名作者,无别作者。故《正理》二十五云「为显因果相续诸行,即是作者故复说言: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
「若尔何等我非所遮」者,执我者问。
「唯有诸蕴至非所遮遣」者,答。于蕴假立我,非所遮遣。
「若尔应许至转至余世」者,执我者难。应许蕴常,从此前世转至余后世。
「蕴刹那灭至入胎义成」者,蕴刹那灭,于转无能;由惑、业力,中有入胎。
「如业所引至次第增长」者,如业所引诸蕴相续,复由惑、业转趣余世。「谓非一切」已下,别显。诸蕴非皆长短量齐,引寿业因有差别故,随能引业增微次第增长。
「云何次第」者,问。
「如圣说言至形相满位」者,答。此明胎内五时次第生长。羯剌蓝,此云和合,或云杂秽、或云凝滑。頞部昙,此云疱。闭尸,此云血肉。健南,此云坚肉。盋罗奢佉,此云支节。后发毛爪等乃至色根形相满位,总名第五位。若依正量部,发等已去为第六位。此胎中子处胎之时,如箭入身损害其母,故名胎中箭。
「由业所起至剧苦难任」者,由风力故转胎中箭,足上头下令趣产门,如经粪团过量閟澁。从此胎中向下转随,由逼迫故剧苦难任。或可从此产门出后,转堕草等,剧苦难任。
「其母或时至所趣难了」者,明未出胎有难而死。其母或时行、住、坐、卧威仪过分,或时饮食冷、热过分,或时执作事业过分,或由其子宿罪业力,死于胎中,乃至分解支节牵出于外。然此胎子乘宿所为顺后受业,于三界、五趣所趣难了。准此文中,有但能造顺现满业。顺生顺后、若满若生皆不能造,故言顺后受业。晱末黎,是草名,其汁滑。或是树名。
「或复无难至细麁饮食」者,明无难出胎。如刀、如灰麁澁两手。清苏,谓醍醐也。余文可知。
「次第转增至旋环无始」者,至根熟位复起惑、业,中有相续更趣余世。如是今身惑、业为因,故后世生。后世生复为因,起于惑、业,从此惑、业更复有生,故知有轮旋环无始。或可如是前身惑、业为因故今世生,今世生复为因起于惑、业,从此惑、业更复有生,故知有轮旋环无始。
「若执有始至芽必不生」者,有外道计,或化地部计。初念法不从因生,第二念已去方从因生。彼计有始,后位应不从因生,以是生故,犹如初位。初位应从因生,以是生故,犹如后位。若初、后位皆无因生,便违现量。现见芽等因种等生,随其所应,由何方处、由何时节俱决定故。又由火等为因,熟变等果生。由此定无无因起法。常因论,如前已遣。是故生死决定无初,然有后边。由惑、业因尽故,生果必依惑、业因故,若惑、业因灭坏之时,生果必亡。理定应尔。如种因灭坏,芽等果必不生。
「如是蕴相续至中八据圆满」者,此下第八明十二缘起。就中,一广明十二、二略摄喻显。就广明中,一总辨、二别明。就总辨中,一总判支位、二别显体性、三明本说意、四以略摄广、五遣通疑难、六会释经文。此即第一总判支位。牒前标宗。
「论曰至及现三生」者,明十二三际。
「云何十二支于三际建立」者,问。
「谓前后际至八在中际」者,答。可知。
「此中际八至皆具有不」者,问:中八皆具不?
「非皆具有」者,答:不具。
「若尔何故说有八支」者,难。
「据圆满者至乃至广说」者,释。说有八支据圆满者,具历八位,非诸中夭;以或在名色支命终,唯历二位;乃至或在取支命终,但历七位;及色界无名色支,以彼化生诸根必具;无色界无名色、六处支,以无色故。但据欲界具八支者,引经证欲界具有八支。经言「识若不入胎,名色得增长广大不?不也。」世尊乃至广说八支。既言入胎,明知据欲;彼经具说,明据圆满。问:若上界不具十二,即与《婆沙》评家相违。如《婆沙》二十三云「问:此经中说名色缘六处,应不遍说四生有情。谓胎卵生诸根渐起,可说名色缘六处。化生有情诸根顿起,云何可说名色缘六处?但应说识缘生六处。有作是说:此经但说欲界、三生,不说上界化生,亦无有失。应作是说:此经通说三界四生,谓化生者初受生时,虽具诸根而未猛利,后渐增长方得猛利。未猛利时初刹那顷名识,第二刹那以后名名色支,至猛利位名六处支。是故此经无不遍失。」又《婆沙》二十四云「问:此十二支缘起法几欲界?几色界?几无色界?有作是说:欲界具十二支;色界有十一支,除名色;无色界有十支,除名色、六处。色界应作是说识缘六处,彼无未起四根时故。无色界应云识缘触,彼无有色及五根故。评曰:应作是说,三界皆具十二有支。问:色界生时诸根顿起,云何有名色位?无色界无色无五根,云何有名色、六处位?答色界五根虽定顿起,而生未久根不猛利,尔时但是名色支摄。无色界虽无色及五根,而有名及意根。彼应作是说:识缘名,名缘意处,意处缘触。是故三界皆具十二。」准《婆沙》前后文、评家,俱说上界皆具十二。云何此论乃言不具?解云:此论非以《婆沙》评家为量。取《婆沙》前师义,此即论意各别。
「有时但说至二分摄故」者,因解三际摄十二支,复明二分摄十二支。前际七中,二因招五果;后际五中,三因招二果。此即因果分为二际。
「无明等支何法为体」者,此下第二别显体性。此即问也。
「颂曰至至当受老死」者,答。就四颂中,初一句辨无明,次一句明行,次一句明识,次一句明名色;次二句明六处,次二句明触;次一句明受,次一句明爱,次二句明取;次二句明有,次一句明生,次一句明老死。
「论曰至总谓王行」者,释十二支文有十二,此即初也。于无始宿生中诸发业烦恼位所有五蕴,至今五果熟位总谓无明,彼五蕴与无明俱时行故,由无明力彼五蕴现行故。以无明胜,从胜立名。喻况可知。
「于宿生中至流至老死」者,于无始宿生中福、非福、不动等业位所有五蕴,至今五果熟位总得行名,以业感果胜故别标。初句「位」言,乃至流至老死。
「于母胎等至五蕴名识」者,胎等,等取湿、化二生,彼不入胎故。初刹那中识最胜故,以识标名。
「结生识后至据满立故」者,识后六处前,中间诸位所有五蕴,总称名色。名色胜故,故别标名。言诸位者,《婆沙》二十三云「中间五位谓羯剌蓝、頞部昙、闭尸、健南、钵罗奢佉,是名色位。」准婆沙文,羯剌蓝通多念。于名色位身、意已生,此中应说四处生前,而言六前,据得六处圆满立故。
「眼等已生至得六处名」者,眼等已生,简前名色。至未和合,简后触位。中间所有五蕴得六处名,六处创圆,胜故别标,即是胎内钵罗奢佉位。故《婆沙》云「云何六处?谓已起四色根、六处已满,即钵罗奢佉位。眼等诸根未能与触作所依止,是六处位。」《正理》二十六云「岂于此位诸识不生,而得说三未具和合?且无一位意识不生,则名色中身识亦起。况六处位言无三和合,所余识身亦容得起。然非恒胜故,未立三和合名。于此位中唯六处胜,故约六处以标位别。」
「已至三和至总名为触」者,出胎已去三两岁来,已至根、境、识三和合。此即简前位,未了能生苦、乐、舍受,违、顺、中庸三因差别。因即是境,此即简后。于中间位所有五蕴总名为触。创触对境,触用胜故,故标触名。
「已了三受至此位名受」者,四岁五岁已去、十四十五已来,已了三受生因差别。简前位,虽起衣、食等贪。未起淫贪,简后位。此中间位所有五蕴,总名为受。受用胜故,别标受名。
「贪妙资具至此位名爱」者,十六十七已去,贪妙资具及淫爱现行,简前位。未广追求,简后位。此中间位所有五蕴总名为爱,此位爱胜,故别标名。
「为得种种至此位名取」者,年渐长大,为得种种上妙境界,周遍驰求不辞劳倦,然能未为后有起善、恶业,此中间位所有五蕴总名为取。此位取胜,故别标名。故《婆沙》二十三引《施设足论》云「云何取?谓由三爱四方追求,虽涉多危嶮而不辞劳倦,然未为后有起善、恶业,是取位(已上论文)。」爱取别者,初起名爱,相续炽盛立以取名。故《正理》二十八云「如何别立爱、取二支?毗婆沙师许初念爱以爱声说,即此相续增广炽盛立以取名,相续取境转坚猛故。」又解:取谓执取,即是四取。故《正理》二十六云「为得种种可爱境界周遍驰求,此位名取。取有四种,谓欲及见、戒禁、我语,取差别故。以能取故,说名为取。」解云:论其取支,实通四取。而言爱增名为取者,对前爱说。
「因驰求故至此位名有」者,又渐长大,因取驰求胜故,积集能牵当有果业。此业生位所有五蕴总名为有。业名为有,是能有故。此位业胜,标以有名。故《显宗》云「应知此中由此依此能有当果,故立有名。有有二种,谓业、异熟。今于此中唯取业有(已上论文)。」准此文,有支已前多造满业、未多造牵引业。若于现在不起爱、取、有时,应知还是受支摄也。
「由是业力至即如今识」者,由是现在业力,从此舍命正结当有一刹那顷所有五蕴,此位名生。当有生支,即如今识各一刹那。未来生胜,故以标名。现在识强,当体受称。
「生刹那后至触受四支」者,从生刹那后乃至当来受支位,中间诸位所有五蕴总名老死。如是老死,即如今世名色等四,老死之名通于四位。约容有说,言生为缘。从生支后老死相显,故以标名。
「辨十二支体别如是」者,总结。
「又诸缘起至四者远续」者,此下大文第三明本说意。就中,一明约位说、二明遣愚惑。此即初文。将明总叙四种缘起:刹那,谓同一刹那;连缚,谓前后相次连接;分位,谓前后十二分位;远续,谓前后障时相续。此总列名。
「云何刹那」者,问。
「谓刹那顷至灭坏名死」者,答。谓同一刹那,由贪行杀具十二支。痴,谓贪相应无明。贪相应思是行。贪相应识,于诸境事了别名识。识俱三蕴,谓于五蕴中除识及受,以别立支,故取想蕴全,色、行二蕴少分。色蕴少分者,谓于色蕴中除五根及身语表、无表业。以别立,支故取余识俱色蕴。言行蕴少分者,谓于行蕴中除无明、思、触、贪,及无惭、无愧、惛沈、掉举,并生、异、灭,以别立支故。取余识俱行蕴,故名识俱三蕴总称名色。名色是总,根是其别,以别住总,故言住名色根。五有色根说为六处,虽数有少,如名色释。或由彼力能满六故。故《正理》云「有色诸根说为六处。」又解:意住名根。眼等五根住色根,故云住名色根说为六处。意虽过去,五在现在,从多分说名为六处。或可现识望后名意。若尔,受蕴望彼名色亦名名色。何故不说?解云:名、色二种各有别法充名色体。意于现在更无别法,故取识为意。六处对余境、识,三和合故有别触起。领触名受。贪即是爱。与贪相应无惭、无愧、惛沈、掉举诸缠名取。贪同时刹那等起身、语二业表、无表名有。如是诸法未来正起时名生,至现异相熟变时名老,灭相灭坏时名死。住即名色摄也。问:生在未来、老死现在,是即时别,云何刹那具有十二?解云:此据四相作用究竟名一刹那,故具十二支。又解:生相不据作用,但体现前说有生支。此说刹那缘起,唯约有情、有漏。
「复有说者至俱遍有为」者,此说刹那、连缚,俱遍有为,通情非情、有漏无漏。刹那不同,故叙异说。连缚意同,故不别解。无间名连,相接为缚。或隣次名连,相属名缚。故《正理》云「连缚缘起,谓同异类因果无间相属而起。」
「十二支位至皆分位摄」者,此约前后十二支位所有五蕴无间相续名为分位。此约生及不定业、烦恼说。故《正理》云「分位缘起,谓三生中十二五蕴无间相续。」
「即此悬远至说名远续」者,即此分位缘起隔远相续,名为远续。此约后及不定说。故《正理》云「远续缘起,谓前后际有顺后受,及不定受业、烦恼故,无始轮转。应知四种缘起差别者,刹那缘起,谓同一刹那相望而说。若据前解,唯是有情、有漏;若据后师,亦通非情、无漏。余三缘起皆据前后相望说也。就中连缚,通情非情、有漏无漏。分位、远续,唯是有情、有漏。若连缚,前后刹那无间相隣连缚相续。若分位,据十二分位无间相续生及不定说也。若远续,据分位中后及不定说也。」
「世尊于此意说者何」者,叙说正问。世尊于此四缘起中,意说何者?
「颂曰至从胜立支名」者,上句正答说、下句明立名。
「论曰至有十二支」者,毗婆沙师相传共许:世尊于四种缘起中,唯约分位说诸缘起十二支。
「若支支中至无明等名」者,问。
「以诸位中至名别无失」者,答。无明胜者,诸有本故,独头、相应起故,已灭诸惑难可了知似无明故,经言破无明谷故。次行胜者,行是造作,造作业性于感果中业最胜故,故见今果言由往业。次识胜者,初受生时识最胜故、经言六界成有情故、虽有余五非如识强故、一身主故、言心王故。次名色胜者,于此位中名之与色二相胜故。次六处胜者,至此位中六处创圆,根相显故。次触胜者,六根既备,根、境、识合创生触果故。初触前境,触用胜故。次受胜者,既触对已,受随领纳,故受用胜。次爱胜者,既领受已,爱贪资具,爱用胜故、爱相显故。次取胜者,既贪爱已,其或渐增执取前境,取用胜故。过去相隐总说无明,现在相显别说爱、取。次有胜者,既起取已次即起有,有谓能有未来世果,即是业性,此位业胜故标有名;现业创求当果胜故,标以有名。过业非是创求,故当体受称。次生胜者,既现造业已,定感当果。当果将生,生相显故,生相胜故。故造业者皆云:未来当生何处?现在识胜标以识名,未来生胜从生立称。次老死胜者,既当生已后必老死,此位老死相显胜故、现在名色等四用各胜故、相显现故,各立一支。未来老死虽复相显,望现四支相稍难知,总标老死。所以不立住为支者,经不说在三有为故、滥无为故、非生厌故。
「何缘经说至乃至广说」者,问。何缘经说十二分位,论说一切有为?
素「怛览言至是谓差别」者,答。等者,等取有漏、无漏等。经别意说,唯约分位、远续、有情、有漏等;论依法相,通约刹那、连缚、情非情、有漏无漏等,是谓差别。
「契经何故唯说有情」者,此下第二明遣愚惑。依经起问。
「颂曰至唯在有情」者,唯说有情断他愚惑。诸异生等依自内身三际愚惑,佛为断彼,依有情说三际缘起。
「如何有情前际愚惑」者,问。
「谓于前际至云何我曾有」者,答。此显前际生疑。我于过去为曾有非有者,此是第一疑我有、无。无即绝言。若执有者,何等我曾有?为是即蕴?为是离蕴?为色是我?受、想等耶?此是第二疑我自性。若于中随执一种是我,云何我曾有?为常、无常?为男、女等?此是第三疑我差别。
「如何有情后际愚惑」者,问。
「谓于后际至云何我当有」者,答。此明后际愚,准过去释可知。
「如何有情中际愚惑」者,问。
「谓于中际至我当有谁」者,答。此明中际愚。以于现在决定知有,故不疑无有。何等是我?疑我自性。此我云何?疑我差别。准前际释,此现在我过去谁因所有?此现在我当来世有谁果?前际不疑因,体是因故;不疑果,知是现故。未来不疑因,知是现故;不疑果,体是果故。是故中际有因、果二疑,前后际有有、无二疑。
「为除如是至有非有等」者,此总结。除三际愚惑,故经唯说有情缘起。如其次第说过去无明、行,除前际愚。说未来生、老死,除后际愚。说现在八,识至有,除中际愚。三际缘起唯是因果前后相属,不得自在,实无有我。经言能以正慧观见,除三际愚。
「有余师说至后际因故」者,叙异说。以爱、取、有是未来因,以因从果,除后际愚。《正理》破云「彼亦应说识乃至受,亦为除他前际愚惑。此五皆是前际果故,则无中际,便违契经。或彼应申差别所以。然不能说,故前为胜(已上论文)。」又助一难:若以因从果,过去二因从现在五果,应无前际。若以果从因,以未来二果从现三因,应无后际。若以现三因从未来二果、以现五果从过去二因,应无中际。以此故知前说为善。
「又应知此至谓果与因」者,此下第四以略摄广。以二、三略摄十二广,此即总标。
「其义云何」者,问。
「颂曰至由中可比二」者,上两句正明摄,下两句释妨。
「论曰至为自性故」者,烦恼、业、事及与因果,摄十二可知。依托事果而造因,故名所依事。或依此事果而起惑、业,是彼所依事也。
「何缘中际至惑唯一故」者,问。
「由中际广至说便无用」者,答。中际相显,广说果因;前、后难知,所以略说。由中比二,广义已成。
「若缘起支至成无穷失」者,此下第五释通疑难。此即叙疑。若无果因,应有终始。若更立支,成无穷失。
「不应更立至由义已显」者,答。十二支外不应更立,然无前说有始有终及无穷过。此十二中,世尊由义已显。
「云何已显」者,征。
「颂曰至有支理唯此」者,颂答。
「论曰至其理唯此」者,释颂可知。
「已显老死至此言何用」者,若名色生六处,六处生触,触生受,已显老死为事因。若受生爱,已显老死为惑因。若受生爱,显无明为事果。若爱生取,已显无明为惑果,以过去无明则现属爱、取二惑性故。未来老死,则现名色、六处、触、受四事性故。由此已显老死为因、无明为果,岂假更立余缘起支?故无终始过也。故契经中说十二缘起云「如是纯大苦蕴集」,引经意证无明亦果,老死亦因。十二有支皆通苦、集,诸支果义名为苦蕴,诸支因义说名为集。若不许无明是果、老死是因,此经言何用?
「有余释言至此契经中」者,此下叙异说,古世亲解。是后世亲祖师,即是《杂心》初卷子注中言和须盘豆,是说一切有部中异师。此中已破,故《正理》不非。无明既从非理作意因生,故知无始。非理作意亦取支摄,以此四取摄法宽故,不但摄诸惑,亦摄非理作意故。亦说在此十二缘起契经中,故更不立余缘起支。或非理作意已下通伏难。伏难意云:若非理作意为无明因,十二支缘起经中何故更不别立一支?故今通言:不但诸惑是取支摄,非理作意亦取支摄,故亦说在缘起经中,更不别立。
「此非理作意至为缘起支」者,论主破。若言由此非理作意与彼四取烦恼相应即取支摄,爱与无明亦四取相应,亦应四取摄,应不别立余缘起支。设许取支摄,云何能证为无明因?汝若言但取支摄即证因果,爱与无明亦四取摄,证成因果,应不别立爱无明支。
「余复释言至染浊作意」者,此是经部中室利罗多解。此名执胜,《正理》呼为上坐。非理作意为无明因,在触支摄,故余经说前六处位,眼、色为缘生痴所生染浊作意。前念六处位痴是能生,后念触位染浊作意是所生,故言生痴所生染浊作意。引此经意,证非理作意说在触时。此触时非理作意为因,于后受位必引无明,此即正显无明有因所以得知。故余经言:由无明触,显触时有非理作意,所生诸受为缘生爱,复显受位必有无明。引此经意,证无明从非理作意生,即总结言:是故前念触时非理作意,与后念受俱转无明为缘。由此无明无无因过,以从非理作意生故。亦不须立余缘起支,非理作意触时摄故。「又缘起」下,复显非理作意从无明生,无无穷失。经中既说染浊作意从痴所生,明知非理作意从无明生。前引此经证非理作意说在触时,今引此经证非理作意从无明生。虽同引一经,证意各别。
「余经虽有至应更须说」者,论主破。余经虽有如是诚言,然此《大缘起经》中应更须说。
「不须更说」者,上坐答。
「如何证知」者,论主复征。
「由理证知」者,上坐答。
「何等为理」者,论主复征。
「非离无明受至为证故知」者,上坐答。非离无明相应受能为爱缘,以阿罗汉受不生爱故。既受生爱,明知受同时必有无明。又非无倒触能为染受缘,亦非离无明触可成颠倒,阿罗汉触非颠倒故。既颠倒无明触能为染受缘,明知触同时必有非理作意。此中意说触时非理作意为缘能生受位无明,即显无明从因生,亦显非理作意触中摄。由如是理为证故知。
「若尔便应至不成释难」者,论主难有大过失。诸由正理可得证知,则一切支皆应不须更说经证,故上坐说不成释难。
「然上所言至为遣他愚惑」者,论主牒难,复释经意。世尊为除有情三际愚惑,略说十二三世因果,投机说法如前已辨,理则圆满。非此经中为欲显示老死有果、无明有因。若以理而言,前则无穷,生死无始故;后则可尽,得道便无故。
「如世尊告至此二何异」者,此下大文第六会释经文。依经起问。
「且本论文至一切法故」者,答。且本论文此二无别,以俱言摄一切有为法故。
「如何未来至说缘已生」者,外难。过、现已起可名已生,未来未已起,如何名已生?
「云何未来至说名有为」者,反难外人。已有为作名曰有为。云何未来异熟未已作法,得同过、现说名有为?然梵本呼有为声中含已义,具足应言已有为。
「由能作思力已造故」者,外人释。言未来异熟果由现在世善、恶思力已造作故,说名有为。
「若尔无漏如何有为」者,论主复难。未来无漏既非异熟,如何有为?
「彼亦善思力已造故」者,外人释。彼未来无漏亦为现在无漏善思力已造,故名为有为。
若「尔就得涅盘应然」者,论主复难。名未来无漏法,由善思力已造作故起得得,彼即名有为。涅盘亦由善思力故起得得涅盘,涅盘应名有为。故言若尔就得涅盘应然。
「理实应言至所说无失」者,论主正解。未来名缘已生,理实应言依种类说,是过去、现在已生种类故,亦名已生。寄喻来况。变坏名色,如未来色虽未变坏,是过、现变坏色种类故,亦得色名。未来名已生,由种类同,所说无失。又解:变坏名色,如未来色虽未变坏,亦得色名,由是过、现色种类同,所说未来已生无失。
「然今正释至因果性故」者,论主正释经中二句。
「若尔安立应不俱成」者,难。因果既无别体,安立缘起、缘已生应不俱成。
「不尔所观至父子等名」者,释。观待不同,谓若观此前因名缘已生,非即观斯前因复名缘起。谓若观此后果名为缘起,非即观斯后果复名缘已生。虽于一法所望不同,犹如一物望后名因、望前名果,父子亦然。
「尊者望满至诸无为法」者,望满意说:若从因已起,名缘已生,通摄过、现一切诸法。若与余为因,说名缘起,唯除过、现、无学后心,余三世有为法。若缘起,体狭世宽;若缘已生,体宽世狭,故成四句。第一句有是缘起非缘已生,谓未来法能为因故名缘起,未至过、现,非缘已生。第二句有缘已生非是缘起,谓阿罗汉最后心位过、现诸法,至过、现故名缘已生,不能为因非是缘起。第三句亦是缘起亦缘已生,谓除阿罗汉后心,余过、现法,能为因故名缘起,至过、现故名缘已生。第四句非是缘起亦非缘已生,谓诸无为法,不能为因取诸果故非是缘起,体是常故不从因起非缘已生。
「经部诸师至经义相违」者,此下决择。此即述经部难分位缘起五蕴为体。经中既说无明等以三际无智等为体,故知非以五蕴为体。此即违经,经了义故。
「非一切经至此亦应尔」者,说一切有部救。非经皆了义,亦有随胜说,如《象迹喻经》「云何内地界?谓发、毛、爪等。」虽彼发、毛、爪等,非无余色、香、味、触及余三大等法,而就胜说。以发、毛、爪等地界强故,故用发、毛等释内地界。此经所说无明等支,理亦应尔。虽彼非无余色蕴等,而就胜说无明等名。
「所引非证至无复有余」者,经部破。所引非证,非《象迹喻经》中欲以内地界辨发、毛等,成非具足说。谓地界狭,发、毛等宽,具有色、香、味、触。若彼经言「云何发、毛等谓内地界」,可如汝说举胜偏答,以发、毛等虽有色等,地界强故。然彼经中以发、毛等分别内地果,非有地界越发、毛等,故《象迹经》是具足说。此《缘起经》说无明等,如《象迹经》成具足说,故除所说无明等外无有余法。显所引经,违自顺他。
「岂不地界至其体亦有」者,说一切有部难。岂不内地界越发、毛等,涕、泪等中其体亦有。是则发等摄地不尽,非具足说,还是就胜而说。
「涕等皆亦至今应显示」者,经部通难。涕、泪等皆亦说在彼《象迹喻经》,如说「复有身中余物」,余物即是涕、泪等物。纵许破云:设复同彼离发、毛等,涕、泪等中别有地界;离无明支外有余无明,今应显示,然离无明外无别有无明。
「若引异类至此有何益」者,经部又责。若引异类五蕴置无明中,此有何益?
虽「于诸位至即如所说」者,经部立理通释,结成已义。虽于诸十二位皆有五蕴,非即用彼五蕴为体,相由藉者方立为支。然随此因有无,彼果定有无者,可立此因法为彼果法支。如阿罗汉虽有五蕴而无有行,随无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乃至或有五蕴而无爱等,故知非由五蕴力故立十二支。汝若言无学五蕴由无无明等故不立支者,是即正由无明等力立支,不由五蕴力立,而是故《缘起经》义即如文所说。或如我所说,唯用无明等为体。
「所说四句至所立三际」者,经部破望满四句。经说已生皆通十二支,唯言过、现,岂不相违?或生老非在未来,汝说已生唯过、现故。若二非未来,便坏前三际。
「有说缘起至法性常住」者,准《宗轮论》,是大众部等计。又《婆沙》二十三呼为分别论者。此即叙计。经中既说如是缘起法性常住,故知缘起体是无为。
「由如是意至理即不然」者,论主总破。
「云何如是意至及不可然」者,大众部征问。
谓「若意说至无相应理」者,论主答。谓若如我意说佛出不出行等果法常缘无明等因起,非缘余法起,若无明断,行即无缘,故言常住。经言法性常住者,显因果决定义,如是意说理则可然。若谓如汝意说有别真实法体名为缘起湛然常住,此别意说,理则不然。彼部非理。所以者何?正出过言:生之与起眼目异名,俱有为相。非别无为常住法为无常相可应正理,彼说无为是缘起故。又起果用必应依彼起因者立,此无为常住法、彼无明等无常法,一常、一无常,何相关预,而说此常住法依彼无明等而立,为彼无明等缘起?又无明等名为缘起,汝谓目常,如是缘起句义与常无相违理。
「此中缘起是何句义」者,大众部问。
「钵剌底至是缘起义」者,经部答,或说一切有部答。依声明论,有字缘、字界。其字界,若有字缘来助,即有种种义起。钵剌底是至义,是字缘。医底界是行义,是字界,界是体义。此医底界由先钵剌底助力,医底界义转变成缘。若助讫成缘,应言钵剌底(丁履反)帝夜(叐何反),此翻名缘。所以然者?诸缘势力起果名行,未至之时未成缘义。若缘力至果或诸缘相至,方得名缘。故造字家于行界上加至助缘行成缘义。参是和合义,嗢是上升义,此二是字缘。钵地界是有义,是字界。钵地有界藉前参唱合升字缘助力转变成起。若助讫成起,应言参牟播陀,此翻名起。所以然者?明诸有法要与缘合便得上升,故名为起。故造字家于有界上加合升缘,有成起义。故总结言,由此有行法至于四缘已和合升起,是缘起义。
「如是句义至彼应先说故」者,声论师难至缘已起,故言如是句义理不应然。此即总非。所以者何?依一作者实体,有二作用前后别起,可得说言于前作用应有已言。彼声论计诸法有体有用,体即迳留多位名为作者,用即随位不同名为作用,一切作用必依作者。彼计作用同胜论师业句义,离体别有指事。别显如有一人名为作者,起二作用,先澡浴已、后时方食。于前作用可说已言。若有少行法有在起前,可得说言先至于缘后时方起。既无行法有在起前,先至缘已后时方起,如何得说至缘已起?言起前者,现在名起,前谓未来,依法行世未来名前。或起前者,在起前故。即先已至于缘,名为起前。皆表未来非无作者法体可有作用,以彼作用必依体故。故说颂破言:至缘之行若在起先,未来法体而非有故。不应道理。若行至缘与起俱时,便坏己于彼,应先说至缘,后方说起,不应说俱,声论、经部俱说过、未无体故。以非有故,破彼经部。若以此颂破说一切有部,声论即以己宗义破。
「无如是过至为在未来」者,经部师释难,或说一切有部释难。此且反诘二门征定。
「设尔何失」者,声论师答。
「起若现在至即亦至缘」者,经部破,或说一切有部破。言经部破者,夫起是未满足,用在于未来,现在是已生之名而非是起。若已生复起便致无穷,由是故知起非现在。起若未来,依汝所宗未来无体何成作者?作者尚无,何有起用?故不可说起在未来。破讫述正义云:故于起位即亦至缘。此显起与至缘同时。言说一切有部破者,起若现在,起非已生,以起在未来非现在,如何成现?余破及与述正义,并如前说。
「起位者何」者,声论问。
「谓未来世至亦说至缘」者,经部答,或说一切有部答。言经部答者,于未来世法正起位未名为有,无间必有可说为起,即于起位名至缘时,故于尔时无别作者。问:向者难他未来无体而无有起,经部未来亦无有体,如何自说未来有起?解云:以声论执定有作者方有作用,先至于缘后方正起,如是二用必有所依,故彼未来无容起义。经部意说本无作者假说作用,故未来位说起至缘,于将有位假建立故。言说一切有部答,释文可知,无劳异解。
「又声论师至释缘起义」者,经部师破,或说一切有部破。又声论师妄所安立真实作者、真实作用,各体不同,理实不成。汝计有体实法即是作者,离体之起即是作用,作者、作用真实可得。我今观察,非于此中见有真实作者异起作用,各体不同真实可得。若依佛法,离体之外无别实用,即于体上说有作用。于此诸法义言此是作者、此是作用,于世俗理亦无有谬。此至缘起义即是经中所说,依此无明等有,彼行等有,此无明等生故,彼行等生,故应引彼经释缘起义。破讫正释。又解:此缘起义即是经中所说,依此无明等有,彼行等有。此无明等生,故彼行等生。故应引彼释缘起义无别作者。若于相续前因后果,假说作者、假说作用,亦无有妨。故前文云「法假谓何?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广说缘起。此即举说同经引经证假。
「故说颂言至若后眠应闭」者,经部说二颂,或说一切有部说二颂。言经部说二颂者,论主为经部师说二颂言重摄前义。初两句述经部宗,颂前故于起位亦即至缘等。次两句结破声论,后颂引事证俱言己。或答前难若俱便坏己,如未来法体虽非有,无间必有,向现在故,而假名起。至缘应亦然,例同于起,故言亦然。如未来法体虽非有,无间必有,向现在故,假名至缘。若言非有不得至缘,亦应非有不得正起,以起必非已生位故。非有尚得名起,亦应得说至缘,故虽无体,假说无过失。生已起无穷者,颂前起在现在失。已生复起,便致无穷。或先有非有者,颂前起在未来失。若言起在未来,有二过失:一谓未来体应先有,以未来有起故;二谓起用体应非有,以未来无体故。又解:未来先有起用,非有作者,违自宗过,以彼作用必依作者。由此道理,起非已生故不在现,未来无体故不在未来。故于将有假说起言、假说至缘,假故无过。与声论师作不定过。俱时之法亦有言己,如至暗现在灯灭落谢,此即别世同时名俱。虽复俱时,而得说言暗至已灯灭。又解:以暗至与灯灭俱时,而言暗至已灯灭。此言灭者是灭无也,故说与暗俱时。又如开口与眠虽复同时,而言开口已眠。故至缘与起虽复同时,说己无过。声论不救暗至已灯灭,即难开口已眠,云:如有一人先开口已然后方眠,是即先后不俱时也。为通伏难,故言:若后眠时,此口应闭而不俱时。若谓眠时口亦有闭,虽亦有人眠时闭口,今据眠时开口者说。言说一切有部说二颂者,论主为说一切有部说二颂言重摄前义。初两句述说一切有部宗,颂前故于起位即亦至缘等。如未来非有真实作者而得名起,未来虽无真实作者亦名至缘。例同于起,故言亦然。释后六句,随其所应准前可知。
「有执更以至是缘起义」者,此是经部中上坐解。字界、字缘各含多义,故通异释。上坐为顺己宗,复为一释,通声论难。谓钵剌底取种种义,医底界取不住义。言不住者,意显前念法诸为缘。法已从落谢,故名不住。此不住法,若但一一不能为缘,一无用故。会有众多,方有势用。故造字者于不住界加种种助,以种种为先不住成缘义。参取聚集义,嗢同前取上升义。钵地界取行义,行即有为迁流义也。行法上升得名为起,故于行界助以上升。然其一一无上升理,故言聚集,显多共生。此文应言:由参嗢为先,行变成起。但言嗢者,略不言参。字缘之中且举一助,亦无有妨。此显不住种种含已,能令行法聚集升起,是缘起义。此中意者,不住为缘,显是前念。要由种种,显一无能。已结缘成属前非后,显非一法先至后生。由此已祛声论所难。又解:说一切有部异师释声论难。又解:上坐释大众部难。又解:说一切有部异师释大众部难。若据此论破,即是说一切有部。若据正理不救,即是经部。虽有四解,前二解为胜。
「如是所释至聚集岂成」者,论主破。如是所释,于此十二缘起可然,以无明等各有五蕴众多法故,眼、色各为缘起。于眼识等,眼、色各为一缘,此中种种聚集岂成?又解:眼、色别成缘,即非种种和合。眼识一体,复非聚集。
「何故世尊至此生故彼生」者,此下释经二句。问:何故世尊说前文中二句差别?又解:何故世尊于契经中说前二句?
「为于缘起至可有诸行」者,此下答。此是论主解,所以先标,为于十二缘起知决定故。如余经论所说,依无明有诸行得有,是依此有彼有。复审定言:非离无明可有诸行,是此生故彼生。此中意说:生之与有名异义同,不可说言两文有异。但应说言前文是正述,后文是审定,义别不同。
「又为显示至诸行方生」者,准《正理》二十五,三际传生及亲传缘,是上坐弟子大德逻摩解。诸支传生义准同三际,亦是逻摩解。第一解云:又为显示诸支传生,谓依此无明支有,彼行支得有。由彼行支生故,余识支得生,即十二支展转传生。第二解:三际传生,准此应释。第三解:又为显示亲、传二缘。谓有无明若无间亲生行,是依此有彼有。若有无明展转力故诸行方生,非是亲生。如起无明,次起无记心及后起行,是此生故彼生。
「有余师释至诸行得生」者,经部异师尊者世曹,《正理》称为上坐徒傥。谓非无因诸行可有,故说依此有彼有。此破无因外道。亦非由常数论自性、胜论我等无生因故诸行得生,故说此生故彼生。此破常因外道。
「若尔便成至纯大苦蕴集」者,论主破。显彼经除执。后句能具破,前句应无用。此即破也。论主破讫,显经意言:然或有胜论执有我为依行等得有,是依此有彼有。由无明等因分生故,行等得生,是此生故彼生。是故世尊为除彼执,决判行等果有即由无明等生因,非由于我。若此因生故彼果生,即是依此因有彼果有,非谓行等果有别依余我为因。此有、彼有等即是无明缘行等,无别有我生。纯大苦蕴集,如下文释。
「轨范诸师至皆应广说」者,是论主承习经部轨范诸师。故《正理》二十五云「又经主述自轨范师言不断者,显同一系缚。谓依无明不断,诸行不断,故言依此有彼有。即由无明生故诸行得生,故言此生故彼生。展转广说十二缘起。
「有释为显至亦生」者,上坐同学解。住谓相续住。乃至因相续有,果相续亦有,故言依此有彼有。及即由因分生故诸果分亦生,故言此生故彼生。
「此欲辨生至而后说生」者,论主破。此说缘起意欲辨生,何缘说住?设许说住,四相次第应先说生、后方说住,如何非次?
「复有释言至非谓无因」者,经部中室利罗多解。此云执胜,《正理》呼为上坐。灭谓灭无,余文可知。
「经义若然至非此经义」者,论主破。经义若然,如汝所说果有因有灭,灭之言无,经中应作是说,依此有彼成无,何故乃言依此有彼有?此即责说异经。经中又应先说因生果生,后说果生因成无,如是次第方名善说。若异此者,欲辨缘起,依何次第先说因无?此即责不次第。故彼所释,非此经义。
「复次云何至生缘老死」者,此下述经部十二缘起。将明问起。
「我今略显至及我慢执」者,答。谓诸愚夫于从缘生法,不知唯有五蕴诸行,妄起我见。由我见故,复起我慢。不知,即是无明支也。
「为自受乐至无明缘行」者,此出行支体。众生为自受乐及非苦乐故,作身、语、意各三种福、非福、不动业。谓为自身受欲界当乐故,造诸福业;为受当来色界下三定乐及四定已上非苦乐故,造不动业;为受欲界现在世中五欲乐故,造作杀等诸非福业。如是名为由无明为缘能起于行。
「由引业力至通于六识」者,出识支体。既言引业,明知行支是引业非满业。由彼过去引业力故,六识相续流转如火焰行,相续不断住彼彼趣。此之六识相续不断,凭附中有驰赴所生处,结生有身名行缘识。此识通于中、生二有。生有虽唯意识,于中有位通起六识。若作此释,善顺契经分别识支通于六识。若依说一切有部,识支唯生有一刹那,不通中有,故唯意识。
「识为先故至如是说故」者,出名色体。由识为先故,于此趣中次有名色生,具足五蕴。展转相续遍一期生乃至命终,总名名色。此名色位长,于此位中立六处等。即引经证。于《大因缘经》、《辨缘起经》等,皆说名色具足五蕴遍一期生。
「如是名色至说为六处」者,出六处体。于名色位渐有眼等,名为六处。
「次与境合至顺乐等触」者,出触支体。既六根生次与境合便有识生,根、境、识合有顺乐受等三触。
「依此便生乐等三受」者,出受支体。依此触故便生苦、乐、舍三受。
「从此三受至生无色爱」者,出爱支体。从此三受引生三爱,谓由欲界苦逼恼故,有于乐受发生欲界爱。或有于色界初、二、三定乐,第四非苦乐受,发生色界爱。或有唯于无色界非苦乐受,发生无色界爱。
「从欣受爱起欲等取」者,此下出取支体。就中,一总标、二别解。此即总标。从前乐、舍欣受爱后,次起欲等四取。经部四取以贪为体,与大乘同。若说一切有部,以百八烦恼为体。
「此中欲者至依之说我故」者,此下第二别解,一明四境、二出取体。此即明四境。一欲者,谓色等五妙欲境。二见者,谓六十二见,如《梵网经》广说,至〈随眠品〉当列标释。三戒禁者,戒谓戒约,即是内道远离恶戒。禁谓禁断,即是外道狗牛等禁。如诸离系外道,受持种种露形、拔发、远离衣等所系缚,故名为离系。婆罗门外道,受持手执杖行,被乌鹿皮。播输钵多外道,此云牛主,主谓天主摩醯首罗天,乘牛而行,故名牛主。此外道学彼天法,从彼为名,故名牛主。此外道受持顶上持一髻子,身体涂灰。般利伐罗勺迦外道,此云遍出,即显出家义,是出家外道。受持执三杖行,拟安衣服、瓶、钵等物,并剪鬓发、无义苦行。等者,等取诸余外道,竝名为禁。四我语者,谓三界内身依之说我故,故名我语。不同说一切有部,但约上二界依之说我。
「有余师说至名为我语」者,经部异师。
「云何此二独名我语」者,问。
「由此二种至我及我所」者,答。由此二种说有我故,名之为我。我非有故,但有语言,故名我语。经言「异生随假言说起我执,于中实无我及我所。」明知我体非有,但有语言。
「于前四种至所谓欲贪」者,此即第二正出取体。前说四种是所取境,今正出彼能缘取体。所谓欲贪,即贪名欲。贪通于三界,非是欲界贪也。经言「欲贪名取」,明知不通余法。
「由取为缘至说名为有」者,出有支体及引经证。能招后有果业,说名为有。
「有为缘故至说名为生」者,出生支体。有为缘故,识相续流转趣未来生。如前识支所说道理,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具足五蕴,说名为生。大分虽同识支,非无差别。识名是狭,唯说六识;生名是宽,故通五蕴。又解:此生支如前识、名色支。既言识相续流同前识支,复言具足五蕴同前名色,此言生者,总显未来生,始从中有初念乃至命终,一期生也。于此生位建立老死。又解:老死前言生。
「以生为缘至广说如经」者,出老死体。于初生后即立老死。又解:于生支位中建立老死。其老死相,发白面皱等种种差别,广说如经。又解:至发白等已去方名老,后名死。
「如是纯言至诸苦蕴生」者,上来经部出十二支体,复释经文如是纯大苦蕴集。以经言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如是纯大苦蕴集。所以便释。
「毗婆沙宗如前已说」者,上来经部解十二缘起。若毗婆沙宗解十二缘起,如前已说。
俱舍论记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