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卷第二十八
沙门释光述
分别定品第八之一
〈分别定品〉者,专注一缘名之为定,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次明〈定品〉者,〈贤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缘望果疎,故次明定也。又解:依定发智,故次明定。
「已说诸智至今次当辨」者,就此品中,一明诸定功德、二明正法住世、三明造论宗旨。就第一明诸定功德中,一明所依诸定、二明能依功德。就第一明所依诸定中,一明四静虑、二明四无色、三明八等至、四明诸等持。此下第一明四静虑。将明生起。就生起中,一总结生起、二别生起定、三问起颂文。此即第一总结生起。于先所辨共功德中,已说诸智所成无诤等功德,余静虑等功德今次当辨。
「于中先辨所依止定」者,此即第二别生起定。
「且诸定内静虑云何」者,此即第三问起颂文。
「颂曰至后渐离前支」者,就颂答中,初颂出体,后半颂显差别。此中言乐,乐有二种:若初、二定乐,轻安名乐;若第三定乐,乐受名乐。以乐名同,颂总言乐。若不尔者,宁得通前三静虑耶?余如长行释。
「论曰至静虑差别」者,明先说意。
「此总有四至五蕴为性」者,释初颂。此四静虑各有二种,谓定及生。生即如前〈世品〉已说。定静虑体,总而言之是善性摄。能令心王住一境性,克性出体,以善等持为自性故。若并助伴相应、俱有,五蕴为性。
「何名一境性」者,问。
「谓专一所缘」者,答。专一所缘,名之为定。
「若尔即心至余心所法」者,经部难。若专一缘,即此心王专一境位,依之建立三摩地名,不应别有余心所法说名等持。经部依心假立定故。
「别法令心至非体即心」者,说一切有部释。别有心所,令彼心王于一境转,名三摩地,非体即心。
「岂不诸心至皆一境转」者,经部复难。岂不诸心刹那刹那前后灭故皆一境转,心王之外何用等持?汝若谓等持令彼心王于第二念不散乱故须有等持,即于刹那相应心王等持无用。经部复难:汝立余心、心所,由三摩地故于一境转。此三摩地复由谁故于一境转?汝即解云:还即由此余心、心所,令三摩地于一境转。故牒破云:又由此余心、心所故三摩地成。宁不即由此余心、心所法故,心于一境转?何用等持令心一境?此文稍隐,应善思之。又三摩地是大地法,遍与一切三性相应。应一切心皆一境转,皆应名定。
「不尔余品等持劣故」者,说一切有部救云:不尔,余散品心性虽有等持,体性劣故不名为定。
「有余师说至即四静虑故」者,有余经部师说:即心一境前后相续转时名三摩地,离心之外无别有体。契经说此定为增上心学故,显定即心。心清净最胜,即四静虑故,显心即定。故知离心无别定体。
「依何义故立静虑名」者,问名。
「由此寂静至以慧为体」者,说一切有部答。由定寂静慧能审虑,审虑即是实了知义。从用及果为名,故名静虑。如契经说:心若在定,能如实了知。印度造字声明论中有字界、字缘。审虑,梵云振多,是字缘。于振多义中置地界故,地是梵音。复以余声明法助此振多地界,变成驮南。驮南,此云静虑,旧云禅、或云禅那、或云持阿那,皆讹也。有余部计审虑是思,为简彼说故言此宗审虑以慧为体。又《婆沙》八十三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
「若尔诸等持皆应名静虑」者,难。若寂静审虑名静虑者,诸八地等持皆应名静虑。
「不尔唯胜至亦得日名」者,答。不尔,唯胜方立此名。如世间言发光名日,非萤、烛等发于劣光亦得日名。
「静虑如何独名为胜」者,问。
「诸等持内至独名静虑」者,答。八等持内唯此四种:一摄受静虑支;二止、观均行最能审虑;三得现法乐住;四得乐通行名。故四等持独名静虑,余定不尔。
「若尔染污宁得此名」者,问。
「由彼亦能邪审虑故」者,答。由彼染定发得邪慧能邪审虑,亦名静虑。
「是则应有太过之失」者,难。若能令慧邪审虑故名静虑者,是即应有太过之失。一切三界诸惑相应慧皆能邪审虑,与彼相应定亦应名静虑。
「无太过失至有恶静虑」者,答。无太过失,要与善静虑相似义中方名染静虑,余非相似不名静虑。生芽名种、败种名种,似生种故立以种名。等谓等取涸池、死人等,此即引喻。世尊亦说有恶静虑,即味静虑。此即引证。
「若一境性至初二三四」者,释第五、第六句。问:若一境性是静虑体,依何相立初、二、三、四差别不同?
「具伺喜乐至分为四种」者,答。具伺、喜、乐建立为初。由此已明亦具寻义,以此三法必与寻俱。如烟与火必定俱行。非伺有喜、乐而不与寻俱。影显可知,颂不别说。定通四定,不约彼明。渐离前支立二、三、四。离伺但有喜、乐二种,立第二定。离伺、喜二但有乐一,立第三定。具离伺、喜、乐三种,立第四定。如次配释。但言离伺,亦定离寻,不别说也。故一境性分为四种。
「已辨静虑无色云何」者,此下第二明四无色。结前问起。
「颂曰至昧劣故立名」者,就颂答中,初句及四蕴明体性,离下地约生分四;次两句显除色想;次一句释总名;次一句释妨;后四句释别名。
「论曰至随转色故」者,释初句及四蕴。此四无色与四静虑,数同、自性同。谓数有四,自性各二。生如前说,即〈世品〉说由生有四种。定无色体,总而言之亦善性摄心一境性。依此数、性同故,颂中说「亦如是」言。然助伴中,此除色蕴有余四蕴,无色无有随转色故。
「虽一境性至非非想处」者,释离下地约生不同分四。虽一境性四无色定体相无差别,离下地染生彼上地,约生不同故分四种。谓若已离第四静虑染生上地时,立空无边处。乃至已离无所有处染生上地时,立非想非非想处。
「离名何义」者,问。
「谓由此道至离下染义」者,答。谓随由何道解脱下地惑,是离下染义。
「即此四根本至起色想故」者,释第三、第四句。因解无色,明除色想缘下地色,谓第四定色。余文可知。无色虽亦缘下六地类智品道俱生戒色,今据有漏,言除色想。
「皆无色故立无色名」者,释第五句。空等四处皆无色故,立无色名。
「此因不成许有色故」者,大众部、化地部等出过。皆无色故立无色名,此因不成,我许彼界亦有色故。
「若尔何故立无色名」者,问。
「由彼色微至亦名无黄」者,大众部等答。由彼色微故名无色,引喻可知。
「许彼界中至亦遮有故」者,说一切有部责破大众部等。许彼界中色有何相?此即总责。下牒计破:若言彼界虽无余色,唯有身、语律仪。破云:身、语既无,律仪宁有?夫有律仪,谓于彼地容起身、语。于无色界身、语既无,律仪宁有?又无大种,何有造色?夫所造色由大种造,彼无色界既无大种,何有造色身、语律仪?若谓如有无漏律仪,虽无无漏身、语大种,而有无漏律仪随身大造。彼界虽无身、语大种,何妨得有身、语律仪随身大造。破云:不尔。无漏律仪是不系故。虽无无漏身、语大种,而有无漏律仪随所依身有漏大造。无色律仪体是有漏,是界系故,不可说言彼界虽无身、语大种而有律仪随身大造。又彼定中不但遮彼无漏律仪,亦遮有彼有漏律仪。又解:谓彼定中不但遮彼身、语大种,亦遮有彼身、语律仪。言无色故,律仪宁有?
「若许于彼至此有何理」者,又纵许牒破。若许于彼无色界中有色根身,破云:如何可言彼色微少?若谓于彼身量小故名无色者,破云:水细虫极微,亦应名无色,小不可见故。若谓身极清妙故名无色者,破云:中有、色界应名无色,亦清妙故。若谓彼身清妙中极故名无色,中有、色界清妙非极不名无色,破云:应唯有顶得无色名,清妙中极故,如定有胜劣、上下不同,生身亦有胜劣、上下不等,故有顶最胜。若言彼色非下地眼见故名无色,破云:又生四静虑所有色身,非下地眼所能取故,与彼无色何异,不名无色?此即以下同上。若谓欲、色随义立名,实有欲、色名欲、色界。无色不然,非随义立,虽实有色而名无色。此有何理?
「若谓经说至有色理成」者,牒大众部等所引四经,证无色界有色。一若谓经说寿、暖和合。彼既有寿,明知有暖,暖即色故。二又经说名色与识相依,如二芦束相依住故。既许彼界识体非无,是则亦应许有名色。三又经说名色识为缘故。彼界既有识,明知有名色。四又经说遮离色、受、想、行四,识有来、去。故彼界既有识,明知亦具有色、受、想、行。故《婆沙》云「复说离色、受、想、行,不应说识有去、来,住有死有生。无色界中既得有识,亦应具足有四识住(已上论文)。」故总结言:由此无色有色理成。
「此证不成至为遮离一切」者,说一切有部总非劝思,通前引教。且初经言寿、暖合者,为约三界说,如汝异执;为约欲界说,如我所宗。理应约欲说,若通上二界不应言暖。据暖显相,且言约欲,不言色界。若隐显合论,暖亦通色界。通第二经云:名色与识相依住者,为约三界说,如汝异执;为约欲、色说,如我所宗。理应但约欲、色说也,若通无色不应言色。通第三经云:所说名色识为缘者,为说一切识皆为名色缘,如汝异执;为说名色生无不缘于识,如我所宗。理实亦有识唯生名不能生色。通第四经云:遮离色乃至行,识有来、去者,于四蕴中,为遮随离一识有来、去,如汝异执;于四蕴中为遮离一切识有来、去,如我所宗。理实无色亦有离色有余三蕴、识有来、去。言无去、来,遮离一切。
「若谓契经至应有段食」者,说一切有部牒救破。若谓契经言无简别,不应于此更致审思。此说不然,太过失故。破第一云:若经无简别,无色有寿亦有暖者;经无简别,谓应外暖亦与寿合。破第二云:若经无简别,无色有识亦有名色相依住者;经无简别,又应外名色与识相依。破第三云:若经无简别,无色有识与名色为缘者;经无简别,又应外名色以识为缘。此文双破第二、第三。破第四云:若经无简别,言四识住能持于识,无色有识亦有色识住;经无简别,说四食能持有情,色、无色界既有有情,应有段食,故说四食如四识住。言四识住,即是彼引第四经文,遮离色乃至行识四识住经。
「若谓经说至超色想等」者,牒救征破。汝若谓经说有一类天超段食故,又说彼天喜为食故,说段食上界非有,无斯过者,则无色界不应有色。汝引二经证上二界无有段食,我引三经证无色界而无有色,契经说彼无色界中出离色故。若彼界中犹有色者,何名出离?又契经云四无色解脱最为寂静,超诸色故。既云超诸色,明知彼无色。又契经说无色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断缘色贪,名超色想。或据四根本及上三边既超色想,明非有色。若无色界如汝所执实有色者,定应彼色自相可知,如何可言超色想?等,等取前二经。
「若谓观下至彼界无色」者,又牒救破。若谓无色观下欲、色界麁色故,说超色想等。则于段食亦应许然,应超下麁段食有细段食。又四静虑超下麁色,亦应可说出离色言,是则四静虑亦应名无色。又亦应说无色界中出离受等,彼亦超下麁受等故。经既不说无色界中超受等言,知无色中遍超色类非超受等。由此定知彼界无色。
「然契经中至非永出故」者,说一切有部通大众等伏难。伏难意云:经中既言有不出有,明知无色有不能出色有。若能出者,应言有出有。为通此伏难,故释斯经。然契经中说三有不能出三有者,为自地惑之所缚故,故言于自地有不能出故。但离八地非离有顶故,故言非遍出故。凡夫断惑后还退故,故言非永出故。是故经言有不出有,不言无色有不能出色有。
「又薄伽梵至无不成过」者,复引经证无色界无色,如文可知。破讫结言:故所立因皆无色故,立无色名。无不成过。
「在彼多劫至色从何生」者,释第六句。问:在彼无色经于多劫色相续断,后没生下欲、色界时,色从何生?
「此从心生至从彼心生」者,论主以经部义答,正释颂文「后色起从心」。此色从心生,非从色起。谓昔所起感色果因,熏习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时欲、色界色,从彼无色界心中色种生。
「彼无色身心依何转」者,大众部等问。
「离身何不转」者,说一切有部反责。
「下曾不见故」者,大众部等答。下欲、色界曾不见有离于色身心得转故。
「色界无段食至心转所依」者,说一切有部反责。色界无段食,身复依何转?下欲界中亦不见色身离段食转故。又先〈世品〉,说彼无色心转所依,谓依命根众同分转。
「已释总名至得别名耶」者,释后四句。结前问起。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征。
「下三无色至建立三名」者,释前三无色从加行立名。故《正理》七十七云「若由胜解思惟无边空加行所成,名空无边处。谓若有法虽与色俱,而其自体不依属色。诸有于色求出离者,必应最初思惟彼法,谓虚空体虽与色俱,而待色无方得显了。外法所摄其相无边,思惟彼时易能离色,故加行位思惟虚空,成时随应亦缘余法,但从加行建立此名。若由胜解思惟无边识加行所成,名识无边处。谓于纯净六种识身能了别中,善取相已安住胜解。由假想力思惟观察无边识相,由此加行为先所成,随其所应亦缘余法,但从加行建立此名。若由胜解舍一切所有加行所成,名无所有处。谓见无边行相麁动,为欲厌舍起此加行,是故此处名最胜舍。以于此中不复乐作无边行相,心于所缘舍诸所有寂然住故(已上论文)。」
「立第四名至是立名正因」者,释后无色立第四名由想昧劣。谓无下七地,明胜想故,得非想名。有昧劣想故,不同二无心,名非非想。虽加行时亦作是念:前七定诸想如病、如箭、如痈。或初、二定喜想如病,三定乐想如箭,四、五、六、七地舍想如痈。若想全无如二无心,便同愚痴黑暗相似,无所觉知。唯有非想非非想中与上相违,寂静美妙。于加行中厌想厌无想,应名非想非非想,而不就此加行立名。以若诘言:何缘加行作如是念?必应答言:以于彼有顶根本处想昧劣故,所以加行随彼根本作如是念。由此根本想昧劣故,是立非想非非想名正因,故从根本立名,不从加行立名。又《正理》云「此四无色皆言处者,以是诸有生长处故。」
「已辨无色至无漏谓出世」者,此下第三明八等至。就中,一总明八等至、二别明八等至。此即总明八等至。结问颂答。
「论曰至无无漏故」者,释初颂。可知。
「初味等至至此得味名」者,释第五句。初味等至,谓爱相应,爱能味着净定,故名为味。等至与彼相应故,此等至得味名。又《婆沙》云「问:何故但说与爱相应,非余烦恼?有说:此中说相似者,谓爱与定相似,非余烦恼。所以者何?定于所缘流注相续,爱亦如是。」广如彼说。
「净等至名至得名为入」者,释第六、第七句。净等至名,目诸世间有漏善定,与无贪等自性善诸白净法相应起故。此等至得净名,即是第一味相应所味着境。此净定无间灭,彼味定生。缘过去净定深生味着,不缘现在,以必不观自性等故;不缘未来,未曾领故;过去曾领故,偏说过去。尔时虽名出所味定,于能味定得名为入。
「无漏定者至非所味着」者,释后一句。如文可知。应知味、净、无漏三种名入、出者,于五入出中是异类心入出。故《婆沙》一百六十一云「此中入出者,入出有五种:一地、二行相、三所缘、四异类心、五刹那。地入出者,谓初静虑等无间、第二静虑现在前时,名入第二静虑出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等无间、非想非非想处现在前时,名入非想非非想处出无所有处。如顺次入出,如是逆次入出,及顺逆超入出亦尔。行相入出者,谓无常行相无间、苦行相现在前时,名入苦行相出无常行相。余行相亦尔。所缘入出者,谓缘色定等无间、缘受定现在前时,名入缘受定出缘色定。缘余定亦尔。异类心入出者,谓欲界心等无间、色界或不系心现在前时,名入色界或不系心出欲界心。色界心等说亦尔,如欲界等心。学等心亦如是,余善等心随应亦尔。刹那入出者,谓初刹那等无间、第二刹那现在前时,名入第二刹那出初刹那。余刹那亦尔。
「如是所说至非诸无色」者,此下第二别明八等至。就中,一别明静虑、二明三等至。就第一别明静虑中,一明静虑支、二明静虑支体性、三明染无支、四明名不动、五明生受异、六明起下心。此即第一明静虑支,故先标宗。如是所说八等至中,静虑摄支,止、观等故。非诸无色,止增、观减。由此未至及中间定亦不立支,观增、止减。
「于四静虑各有几支」者,问。
「颂曰至舍念中受定」者,颂答。就此颂中,略作二门分别:一明诸地通局、二明支数不等。言诸地通局者,四静虑支总有十八,大例有三:一是所依定。此有四种,即四定体。此与诸支为所依故,故通诸地,无劳问答。二地法应有。此有六种,谓初定寻、伺、喜;二定喜;三定乐;四定中受。此之六种地法应有,故于诸地或有或无,无劳问答。三别缘建立。此有八种,谓初定乐;二定内净乐;三定舍、念、慧;四定舍、念。略依第三问答分别。《婆沙》八十意解云「问:轻安、行舍一切地有,何故初、二立轻安非行舍?三、四立行舍非轻安?复次初、二轻安用胜,性举治惛沈;三、四行舍用胜,沈静治掉举。复次为治五识及所引身麁重故,初定立轻安;为治初定三识及所引身麁重故,第二定立轻安。二、三定中无麁识身及所引身麁重可对治故,三、四不立轻安为支。既无轻安,故立行舍。复次三定舍极喜、四定舍极乐,故立行舍。初、二定不立行舍,故立轻安。」问:信通诸地,何故唯于二定立支?《婆沙》意云「复次初定寻、伺如火,身识如泥,令心相续热恼浊乱,信不明净,如热泥中面像不现。二定无如是事,信相明净,如清冷水面像得现。第三静虑有极悦受、第四静虑有胜舍受,覆心相续,信相不现。复次诸瑜伽师得第二定初生胜信,既于界、地俱能分离,乃至有顶后必当离。初定未生定信,后二而非是初起。复次起增上信必依大喜,因喜信者信必坚固。第二静虑有极胜喜,故唯此立内等净支。」问:慧通诸地,何故唯于第三定立?《婆沙》意云「顺三定故。复次第三定有极适悦受,为耽此乐,不欣上地胜法能为自地留难,对治此故立正慧支。故世尊说:应以正慧觉了此乐,上、下地中无有自地极乐留难如此地者。复次初定有麁寻、伺,二定有极喜跃,四定有胜舍受,以胜舍受是无明、正慧是明,明、无明分互相违害,由寻、伺等覆障正慧,不于彼立。第三定中无有如彼覆正慧法。」问:念通诸地,何故唯于三、四立支?《婆沙》意云「念顺后二。复次第三定为第二定胜喜所漂溺,第四定为第三定胜乐留碍,由为下地所留难故,于自地染不能出离,是故世尊劝住正念。复次初定有麁寻、伺犹如暴风,二定有极喜跃如水涛波,覆障正念;后二即无此过。」二明支数不等者,问:何故初、三等五?二、四齐四?《婆沙》解云「复次欲界诸恶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初静虑建立五支,为牢强对治。第二静虑重地极喜,难断、难破、难可越度,第三静虑建立五支,为牢强对治。初及第三俱无是事故,二、四唯四。复次为对治欲界增上五欲境贪,故初立五为治。二定五部重地喜受,故三定五。初及第三俱无是事故,二、四各四。复次为欲随顺超定法故,谓从五支定超入五支定,复从四支定超入四支定,以支等者易可超故。问:若从第三静虑超入空无边处,复从第四静虑超入识无边处,彼俱无支,云何随顺?答:诸外、内事初作时难,后成辨时不假随顺。且外事者,如遮诺迦与臣坏月,十二年中学造金法,初成一粒如扩麦量,便师子吼:『我等今者能造金山。』言内事者,如瑜伽师修神境通,初学离地如半巨胜,后离地如一巨胜,如是渐渐半麦、一麦乃至一寻。彼后成时,随心欲往色究竟天,自在能往。超定亦尔,初时难故,假支齐等;后时易故,设不立支亦能超入(已上论文)。」
「论曰至义如前释」者,释初两句。此中等持,颂说为定。等持与定,名异体同。故契经说:心定及平等,定名正等持。经既以定释正等持,明知等持与定名异体同。此等持亦名心一境性,义如前释。
「传说唯定至非静虑」者,毗婆沙师传说:唯定是静虑亦静虑支,余四支是静虑支非静虑。
「如实义者如四支军」者,论主述经部义。如实义者,象、马、车、步名四支军。别即是支,总即是军。揽别成总,军即是假。静虑五支,应知亦尔,别即是支,静虑是总。以别成总,静虑是假。
「余静虑支应知亦尔」者,余三静虑各作两释,应知亦尔。
「第二静虑至四等持」者,释后六句。如文可知。又《婆沙》八十一云「问:下地亦有无漏舍、念,何故但说第四静虑舍、念清净?答第四静虑舍念俱离八扰乱事,故名清净。苦、乐、忧、喜、入息、出息、寻、伺名为八扰乱事。此中皆无,独名清净。」广如彼说。
「静虑支名至总有几种」者,此即第二明支体性。牒前问起。
「颂曰至喜即是喜受」者,就颂答中,初句总显体数,下三句显异外宗。
「论曰至足前为十一」者,释初句。此支实事唯有十一,谓初五支寻、伺、喜、乐、定,即五实事。第二静虑喜、乐、等持三支,如前增内净支,足前为六。第三静虑等持,如前增余舍、念、慧、乐四支,足前为十。第四静虑舍、念、定三支,如前增非苦乐支,足前为十一。此中别说喜、乐、舍三,故言十一。若据种类,唯有九种,喜、乐、舍三同是受故。所言九者,谓念、定、慧、受、信、轻安、行舍、寻、伺。今于此中略作二门分别:一废立、二问答。言废立者,问:七十五法中何故唯九立静虑支,余不立耶?解云:若顺净偏胜,与定同缘,立静虑支;不尔不立。第一、色法十一不立支者,非与定同缘,故不立支。无表虽定俱有,非定同缘,故不立支。故《正理》云「何缘无表非静虑支?诸静虑支助定住境,彼不缘境,故不立支。」第二、心法不立支者,《婆沙》八十云「心顺流转,定顺还灭,故心不立为静虑支。复次心胜如王,诸心所法皆如臣佐。定是心所,故不立为静虑支。如诸国王不事臣佐。」第三、四十六心所法中唯九立支余不立者,大不善地法二、大烦恼地法六、小烦恼地法十,及不定地中贪、嗔、慢、疑,体皆是染,非顺定故,并不立支。大地法十中虽并通善,唯四立支余不立者,念、定、慧三顺净偏胜,故立为支。受于杂染、清净分中势用俱胜,是故俱立。由此流转缘起分中立为受支,及于还灭清净分中立为受支,据顺净边立为支也。又《正理》七十一云「有余师说:受于杂染虽是增上,而为净品作饶益事亦有功能。如旃荼罗性虽卑劣,能与豪族作饶益事。故于静虑为饶益事,菩提分中立觉支号。」问:何故五受唯三非二?解云:与定同缘立静虑支。忧、苦唯欲,故三非二。想、思、触、欲、作意、胜解不立支者,《婆沙》云「想、思、触、欲皆顺流转作用偏胜,定顺还灭,故不立为静虑支。作意唯在欲界散地对境用胜,非诸定地,故亦不立为静虑支。胜解唯于无学位胜,静虑遍于一切位胜,故彼不立为静虑支。大善地法十虽并是善,唯三立支余不立者,信、舍、轻安顺净偏胜故立为支。信是一切众行初基,或如清水珠置心品中令心澄净,故立为支。无始时来惽、掉乱心不能得定,轻安治惛沈、行舍治掉举,由此得定。或掉举定障,行舍能治;惛沈是慧障,轻安能治。此二能治定、慧重障,是故别立。余七虽善顺净非偏胜。」《婆沙》云「问:何故精进非静虑支?答:诸静虑支顺自地胜,精进于顺他地为胜。谓初静虑精进顺第二静虑为胜,乃至无所有处精进顺悲想非非想处为胜,故彼不立为静虑支。复次精进损害三摩地因,三摩地因即是胜乐。如契经说乐故心定。勤精进者身、心多苦,修三摩地身、心多乐,是故精进非静虑支。」又云「问:何故惭、愧、无贪、无嗔、不放逸、不害等非静虑支耶?答:非极随顺诸静虑故。此诸善法,多于欲界散地恶法为近对治势力增强,非于定地,是故不立为静虑支。」问:何故欣、厌不别立耶?解云:精进等七恒与心俱尚不别立,何况欣、厌定不俱起而立为支?不定地法中寻、伺、恶作、睡眠,虽并通善,二立、二不立者,寻、伺二法顺净偏强,能助等持制策于心,令离麁、细,对治欲恶,故并立支。恶作、睡眠不立支者,支唯加行唯在定地,此二生得唯在欲界,是故不立。第四、十四不相应行非静虑支者,助定同缘立静虑支,此非相应故不立支。第五、三无为不立静虑支者,夫立静虑支要须起用与定同缘,此非起用故不立支。言问答者,《婆沙》云「问:何故伺、乐受、舍受不立菩提分法耶?答:被覆损故。谓伺被正思惟之所覆损,乐受被轻安、乐之所覆损,舍受被行舍之所覆损,故不立为菩提分法。问:若尔,何故立静虑支?答:菩提分中为策正见,立正思惟为菩提分。伺行相细,策正见中为寻覆损,立静虑支。为遮下地恶不善法不相覆损,菩提分中轻安、乐受同一刹那有相覆损,静虑支中地别建立无覆损义。菩提分中行舍、舍受同一刹那有相覆损,静虑支中对治、利益支用各别不相覆损。精进非静虑支,问答如前。问:何故正语、正业、正命非静虑支?答:静虑支者,谓与静虑相应住境,必有所依、所缘行相,及有警觉,乃名相应。正语、业、命无如是义,是故不立为静虑支。由此四相及诸得等不相应法,皆不应立为静虑支,非助等持往一境故(已上论文)。」问:何故精进等四是菩提分?解云:菩提是慧,其性勤勇。精进亦勤,勇性相随,顺策精进马而趣菩提。正语、业、命以戒为体,为成八正法轮毂故。此四皆顺菩提强胜,故皆立为菩提分法。
「由此故说至如理应思」者,初对第二,四句可知。以初对三、四,以二对三、四,以三对四,思之可知,故言余支相对如理应思。
「何故第三说增乐受」者,释第二句。此即问也。
「由初二乐轻安摄故」者,说一切有部答。由初、二定,乐、轻安摄故,所以第三说增乐受。
「何理为证知是轻安」者,问。
「初二定中至及四支故」者,说一切有部答。虽初定有三识乐,正在定中无乐根故。非初、二定有身受乐,正在定中无五识故;亦无心受乐,以说有喜故。喜即喜受,无一心中喜、乐二受俱行,故无乐受。不可喜、乐受更互现前,说初静虑具五支故,第二静虑具四支故。
「有说无有至所摄乐根」者,述经部解。有说:无有心受乐根。前三静虑中说乐支者,皆是身受所摄乐根。此即标宗。
「若尔何故至身心乐受」者,说一切有部难。经既说心,明知亦有心受乐根。
「有余于此至为有何德」者,经部师通。有余说一切有部师,于此经中增益心言,诸部经中唯说身故。又第三定所立乐支,契经自说为身所受乐故。汝说一切有部师,若谓于此经中说意为身。说意名身,为有何功德?
「又第四定至胜前二故」者,经部复难。又第四定轻安倍增初、二静虑,而不说彼有乐支故。汝若谓初、二定中轻安,要顺乐受方名为乐,约三受说言初、二喜名乐受也。破云:第三静虑轻安既顺乐受,应是乐支。汝若谓彼三、四轻安,或彼三定轻安,为行舍所损,故立行舍不立轻安。破云:不尔。行舍同是善法,增轻安故,非损轻安。又彼三、四轻安,或彼三定轻安,胜前初、二定轻安,故何不立支?
「又契经说至非即轻安」者,经部又引经证初、二乐非是轻安。又契经说:若于尔时诸圣弟子于离欲染生喜身中证得此定,具足成就安住彼定,彼于尔时已断五顺下分法,或已断五盖法,修习五法皆得圆满究竟。广说乃至问答可知。此经轻安与乐别说故,初、二定乐非即是轻安。
「若言定中至许生无过」者,经部又牒说一切有部难破。汝若言定中宁有身识起身受乐者。破云:有亦无失。我经部宗许在定中有轻安风触,从胜定所起。顺生身识相应乐受遍触身根故。汝若谓起身识是外,散故应失坏定者。破云:无如是失。此轻安风触从胜定生,引内身识相应乐受,还能顺起意识相应三摩地故,不失坏定。汝若谓起身识应名出定者。破云:此难不然,由前因故。前因即是此轻安风,从胜定生引内身乐,还能顺起三摩地故,不名出定。或可因是所以由前相顺,所以不名出定。汝若谓依止欲界身根,不应得生色界触、色界识,以彼身、触即自地故。破云:若从散心依欲身根,不发身识缘色界触。若在定内顺起轻安,许依欲身生彼定内缘轻安身识,故无有过。
「若尔正在至成违理失」者,说一切有部难。若尔,正在无漏定中,轻安风触及与身识应成无漏。勿所立轻安支少分轻安风触是有漏,少分意识相应轻安心所是无漏,成违理失。或勿所立支轻安风触少分是有漏,意识相应小分是无漏,成违理失。或勿所立支轻安风触及身识乐少分是有漏,意识相应少分是无漏,成违理失。
「无违理失」者,经部答。
「所以者何」者,说一切有部征。
「许说身轻安至密意说故」者,经部答言。汝说一切有部亦同许经说身轻安是觉支摄故,何须难我?虽复意说身识相应轻安心所,然身轻安名同经故。汝若谓身轻安实非觉支,顺彼觉支名觉支,无漏亦应许如是说,触及身识顺无漏故名为无漏。无少分有漏、少分无漏失。又解:经部师云,我宗许说身轻安触是觉支摄故。汝若谓身轻安实非觉支,顺彼觉支故说觉支。无漏亦应许如是说实非无漏,顺无漏故名为无漏,有何违理?汝若谓许说触及身识是无漏者,便违契经,此经意说十五界全皆有漏故。通云:无违经过。此经意约余散位触及余散位身识密意,说彼十五界全皆是有漏,不约定位。非尽理说,故言密意。
「如何无漏至少支无漏」者,说一切有部难。如何无漏静虑现前,触及身识乐少支有漏,意识相应少支无漏?此约体难。
「起不俱时至不能说过故」者,经部答。于前后位起不俱时,或说有漏、或说无漏。斯有何失?汝若谓意喜及身识乐不俱起故,初定应无五支理,二定应无四支理者。此亦无过,一地前后约容有说有喜、乐支。如有寻、伺,虽一地有二不俱起。汝若谓寻、伺亦许俱起,于彼喜、乐不俱起法为喻不成。经部救云:此非不成。心之麁细互相违故,不应俱起。又于寻、伺不俱起法,汝说一切有部不能说过故。既不能出过,为喻还成。
「由此可说至不说想等」者,经部依宗自释。由此可说:依初五支,减寻、伺二立第二定。减寻、伺、喜三立第三定。减寻、伺、喜、乐四立第四定。即由此道理,初定说五支,拟渐离前支建立后定故。无渐减故,所以不说想等为支。
「或应说何故至胜寻伺故」者,经部又难。或应说何故初唯立五支?汝若谓此五资初定胜立为支者。此不应理,念、慧能资初定胜寻、伺故,应立念、慧为支。
「虽有一类至共施设故」者,经部师言:虽有一类毗婆沙师作如是说初定等支,然非古昔经部诸轨范师共施设故。又解:说一切有部师言:虽有一类经部作如是说初定等支,然非古昔说一切有部诸轨范师共施设故。
「应审思择至名内等净」者,释第三句。此即问也。
「此定远离至如河有浪」者,经部师答。此第二定能远离彼寻、伺鼓动,定体相续清净寂静转,名为内等净。若有寻、伺鼓动,此定相续不清净、不寂静转,如河有浪,不名内等净。
「若尔此应至内等净名」者,说一切有部以已宗难。若此定体远离寻、伺即名内等净者,此内等净应无别体,如何许有十一实事?难讫述宗:是故应说此内等净即是信根。谓若证得第二静虑,于定地染亦可离中,有深信生名内等净。得初定时,离散地染复虽生信,离定地染犹未生信,故于初定不立信支。后离初定染,复于定地信,故于二定立以信支。信是净相,故立净名。离外鼓动,定内等流,故名内等。净而内等,故立内等净名。
「有余师言至皆无别体」者,有余经部师言:此内等净、等持、寻、伺皆无别体。
「若无别体心所应不成」者,说一切有部难。
「心分位殊亦得名心所」者,经部答。于心分位殊假建立,故亦得名心所。
「虽有此理非我所宗」者,说一切有部言:汝经部师虽有此理,非我所宗。
「如上所言至知决定然」者,释第四句。外人征问:如上颂言喜即喜受,以何为证知决定然?
「汝等岂言喜非喜受」者,说一切有部反责。
「如余部许我亦许然」者,外人答。
「余部云何许非喜受」者,说一切有部征。
「谓别有喜至其体各异」者,外人引余部答。或余部言,显上坐部。谓别有喜,是心所法,非是喜受。前三定乐皆是喜受,故喜、喜受其体各异。
「非三定乐至是喜非乐」者,说一切有部破。非前三定乐皆可名喜受,二阿笈摩分明证故。阿笈摩,此云传,谓三世诸佛所传说故。旧云阿含,讹也。第一经云:渐无余灭忧等五根。于初定中无余灭忧。第二定中无余灭苦,第三定中无余灭喜,于第四定中无余灭乐。既喜、乐别灭,明知第三定乐非是喜受。《婆沙》八十一释云「如契经说:初静虑忧根灭,第二静虑苦根灭。问:离欲染时断忧及苦,契经何故作是说耶?答:依过对治,故作是说。谓离欲染位虽断苦根,而未名为过苦对治。于初静虑得离染时,过苦对治,故说苦灭。苦对治者,谓初静虑。复次依过族姓及苦所依,故作是说。谓离欲染位虽断苦根,而未过苦所依、族姓,于初静虑得离染时,过苦所依及苦族姓,故说苦灭。所依、族姓,谓诸识身。问:离欲染位虽断忧根,而未过彼对治、所依及彼族姓,不应说忧初静虑灭。答:忧根对治、所依、族姓皆在意识。既与忧根同在意识,故正断时即说彼灭。苦根所依及苦族姓,不与对治同在一识,故过对治、所依、族姓方说苦灭。有作是说:第二静虑苦根灭者,谓寻、伺灭。以诸贤圣于寻、伺中发生苦想。过诸异生厌地狱苦能生苦想,故名苦根(已上论文)。」第二经云:第四静虑断乐断苦。先离第二静虑染时喜没,先离欲染时忧没。此经既说乐后断、喜先没,故知第三静虑必无喜根,但是其乐。由此二经证知,喜受是喜非乐。《婆沙》八十一释第二经云「断乐者,问:得第四静虑时,总离第三静虑诸有漏法,何故但说断乐耶?答:以乐为上首,总离第三静虑诸有漏法,故偏说乐。复次以乐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偏说之。复次以乐多诸过患、炽盛坚牢,是故偏说。复次以乐离第三静虑染时,极为障碍,系缚留难如暴狱卒,故偏说之。复次诸瑜伽师专为对治乐故修第四静虑,是故偏说。复次诸瑜伽师憎厌乐故总离第三静虑,故偏说之。复次乐上地无,余法容有,故偏说乐。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唯说断乐。断苦者,问:离欲染时修观行者已断苦根,何故今离第三静虑染时乃说断苦?答:此于已断说名为断。谓于远事而说近声,如已来者亦说今来,如说大王从何处来。复次依双法尽俱说断声。言双法者,谓苦与乐。离欲染时虽苦已尽而乐未尽,今离第三静虑染已苦、乐俱尽,俱说断声。复次断乐者,谓断第三静虑乐根。断苦者,谓断彼相应心、心所法。复次断乐者,谓断第三静虑乐根。断苦者,谓断第三静虑入、出息。谓贤圣者于入、出息生于苦想,过诸异生于无间狱所起苦想。复次断乐者,谓断第三静虑乐根。断苦者,谓即断彼乐根,如说无常故苦。先喜忧没者,离欲染时忧根已没,离第二静虑染时喜根已没,是故说今先喜忧没。」
「如是所说至为皆有不」者,此下第三明染无支。牒前问起。如是所说诸净、无漏静虑十八种支,染静虑中为皆有不?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征。
「颂曰至余说无安舍」者,颂答。
「论曰至非皆具有」者,此即总标。如上所说诸净、无漏静虑支,染静虑中非皆具有。
「且有一类至而得生故」者,有二师释,此下初师解。此明初染无喜、乐支,有寻、伺、定支。故《正理》七十八云「且有一类随相说言,初染中无离生喜乐,非离烦恼而得生故。虽染污定亦喜相应,非因离生,故非支摄。此不唯说离欲生喜,亦说因离自地染生。以契经中先作是说:离诸欲恶不善法已。复作是言:离生喜、乐。此中重说离生言者,为显亦有喜离自地惑生。为显喜支唯是善性,故薄伽梵与乐合说。轻安相应必是善性故,由此染定必无喜支,故初染支唯有三种(已上论文)。」
「第二染中至所扰浊故」者,此明二定染无内等净。乐同初定,故不别简,有喜、定二。故《正理》云「第二染中无内等净,彼为烦恼所扰浊故。虽诸世间说有染信,而不信摄,故不立支。乐是轻安唯善性摄,例同初定,故不重遮。故此染支唯有二种。第二染定许有喜支,初染中无,以何为证?以初定喜说从离生,第二中无离生言故。」
「第三染中至所迷乱故」者,此明三定染无念、慧二。行舍理无,同第四简,故不别说,但有乐、定。故《正理》云「第三染中无正念慧,彼为染乐所迷乱故。染污定中虽有念、慧,而得失念、不正慧名。故此二支染中非有。行舍唯是大善法摄,例同第四,故此不遮。故此染支唯有二种。」
「第四染中至所染污故」者,此明第 染定无舍、念二,有中受、定。故《正理》云「第四染中无舍、念净,彼为烦恼所染污故。由此第四染唯二支。」
「有余师说至大善摄故」者,此是第二师解。有余师说:初二染中但无轻安,初染有四支,第二染有三支。后二染中但无行舍,第三染有四支,第四染有三支。以轻安、行舍大善地摄故。内等净是信,信通染、不染,故第二染说有三支。《正理》云「有余师说:初二染定但无轻安,后二染中但无行舍,大善摄故。彼说染中喜、信、念、慧皆是支摄,皆通染故。」《婆沙》一百六十亦有此论两解。又云「此中有作是说:诸染静虑皆不立支,而唯说无喜、乐等者,随明了义说。谓初静虑离生喜乐,有离生言故。第二静虑内等净,有净言故。第三静虑正念、正知,有正言故。第四静虑舍念清净,有清净言故。此皆于染明了相违,故偏说无。而实染中一切支皆非有。有说:随胜者说。谓初静虑出欲界重苦,利益支胜。上三静虑于胜妙离染,对治支胜。是故于染静虑随胜者说无。然其余支于染静虑亦不建立(已上论文)。」问:何故名离生喜、乐等?解云:离欲恶不善法,生喜、乐故,名离生喜乐。离寻、伺故,信名为净。由离喜故,念、慧名正。离八灾故,舍、念名清净。故随四地相显别标。
「契经中说至四受入出息」者,此即第四释经不动。依经问答。
「论曰至灾患有八」者,释上两句。
「其八者何」者,释下两句。此即问也。
「寻伺四受至说为不动」者,答,可知。
「然契经说至喜乐所动」者,此依经释。然契经中密作是说:第四静虑不为寻、伺、喜、乐所动。但约支说,不言非支。又解:经非尽理,论尽理说。故《正理》云「然经唯说第四静虑不为寻、伺、喜、乐动者,经密意说,论依法相。以薄伽梵有处说言断乐断苦,先喜、忧没,具足安住第四静虑。又说:彼定身行俱灭入息、出息,名为身行。故知此定非唯独免寻、伺、喜、乐四动灾患。
「有余师说至照而无动」者,有余师说:第四静虑如密室灯照而无动,故名不动。喻经说故。
「如定静虑至生亦尔不」者,此即第五明生受异。问:如定静虑所有诸受,初、二有喜,第三有乐,第四有舍。生静虑亦尔不?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征。
「颂曰至受有差别」者,释第二静虑无有乐受,无余三识故、心悦麁故,但名为喜,不名为乐。余文可知。
「上三静虑至及起表业」者,此即第六明起下心。问:生上三定,无三识身及无寻、伺,如何生彼能见、闻、触及起表业?
「非生彼地至但非彼系」者,答。非生彼地无有三识及与寻、伺,但非彼系。
「所以者何」者,征。
「颂曰至以下劣故」者,释。生上三地起下三识及发表心,皆初定系。生上起下,如起下地化心,故能见、闻、触及发表。此四皆是无覆无记。不起下染,已离染故。不起下善,以下劣故。无记虽劣,非是正厌,中庸故起。问:生上起下无覆无记,四无记中是何无记?泰法师解云:「然眼、耳、身识虽非化心无记,是化心类,定他系故,总名禅果心。故《杂心.定品》云『不起欲界,非禅果故。』然变化心亦名禅果,故《杂心.择品》广心中,解无色界有四心,无变化心、无威仪心云『离禅果、威仪,余四在无色。』以此文证,起三识身是化心种类,故禅果无记摄。若起语业,唯变化心。故前论云『若化、若所化人,在三定上,则以初定心语。色界无工巧心,不可以工巧心语。以声无行、住、坐、卧相,不可以威仪心语。』以前论云四识缘威仪故,以此理推,身生三定但以化心语。若起身表业,通威仪、变化。问:何故得知化心起身、语表?答:如《婆沙》一百三十九云『若生初静虑,成就欲界一,谓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总缘色等为境起故。有说:彼成就三,谓色、声、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若缘所起身表,即有缘色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起语表,即有缘声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变化事以总缘故,即有缘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总别缘故。』」今解:不然。生上三定起下诸识,若起下身识,唯是威仪心、或是缘威仪心、或是似威仪心。若起下眼识,修得者通果摄,泛尔起者是威仪心、或是缘威仪心、或是似威仪心。若起下耳识,修得者通果摄,泛尔起者唯是似威仪心。若起下发业心,若泛尔发身、语业者,是威仪心。威仪心尚得通缘十二处,能发语业理亦应得。又空法师章解威仪五蕴中云「色聚有五,谓五尘。问:若说威仪具有五尘,何故《婆沙》、《俱舍》并说唯有四尘,除声。解云:行、住、坐、卧名威仪。声非威仪正体,所以二论说无。今据威仪心发声义,所以说有(已上空解)。」若上地化人发非身、语业,即起下通果心发,非变化心。泰法师若将修得天眼、天耳二识是化心类同名通果,容有此理。若将泛尔起眼、耳、身、识名通果心,良谓不然。准诸论,二十心中通果心唯与定心相生,岂有泛尔起下三识皆入定耶?《杂心》云「不起欲界,非禅果故」者,今更委检《杂心.定品》,身生上地起初定三识,不起欲界中,云「非欲界、非修果故」,不言禅果。此即误引证。言修果者,定地系故,总名修果。若言修果即禅果者,定地系故总名禅果。不同化心名为禅果,通果心摄。又引《婆沙》证化心发身、语业者,还是未达通果心宽、变化心狭。谓诸通果皆是化心,处处文中作斯异解,于先已破,义便复来。又空法师云「生上三定起初定威仪三识及威仪发业心」者,亦非尽理。若据泛尔起者,无有妨。若据二通及化人发业皆名威仪,此即不然。准前应破。
「如是别释至初得云何」者,此下第二明三等至。就中,一明初得等至;二明等至相生;三明顺、四分定;四明修超等至;五明等至依身;六明等至缘境;七明等至断惑;八明近分差别;九明中定不同。此即第一明初得等至。结前问起。
「颂曰至染由生及退」者,颂答。
「论曰至无由生故」者,释上两句。八本等至随其所应,若全不成而获得者,诸净等至由二因缘:一由离染、二由受生。言离染者,谓在下地离下地染得上地净。言受生者,谓从上地生自地时得自地净。八等至中下七皆然;有顶不尔,唯由离染有离染得,由无从上生下地故,无受生得。《正理论》云「此中但说本等至者,以诸近分未离染时,有全不成由加行得。」
「遮何故说全不成言」者,问。
「为遮已成至应如理思」者,答。为遮已成更得少分,如由加行得顺决择分等。等,谓等取顺胜进分。所以不等住、退分者,以先得故。谓先得退分、住分,后由加行得胜进分或得决择分,此不名得,以此四分同净定故。及由退离自染时得退分,以先得住分、胜进分或决择分,今虽更得退分,不名为得,以此四分同净定故。即依此义,《毗婆沙论》作是问言:颇有净定由离染得、由离染舍?由退得、由退舍。由生得、由生舍,为问亦尔。答曰:有,谓顺退分。且初静虑顺退分摄,离欲界染时得、离自地染时舍。退离自地染时得、退离欲界染时舍。从上生自初定时得、从自生下欲界时舍。余地所摄应如理思。
「无漏但由至如理应思」者,释第三句。无漏但由离染故得,谓圣离下地染得上地无漏。此亦但据根本静虑。全不成者,今时创得;若先已成,余时亦得。谓尽智位更得无学道,于练根时更得学、无学道。或由加行修得当地胜无漏法,或由有退得当地无漏法,皆如理应思。如是等法,皆悉非是先时不成今时创得,是故不说。以此中约根本地说,先全不成今时创成方名为得;先成少分今虽更得,皆不名得。
「岂不由入至无漏等至」者,问。岂不由入正性离生,亦名初得无漏等至,何故但言无漏由离染得,不言入正性离生时得?
「此非决定至决定得者」者,答。入见道得,此非决定。虽超越人依根本地入见道者,亦得根本无漏等至。以次第者入见道时,尔时未得根本定故,即非决定。此中但论决定得者。故《正理》云「圣离下染必定获得上地根本无漏定故。」
「染由受生至得此地染」者,释第四句,染由受生及退故得。谓上地没生下地时得下地染,及于此地离染退时得此地染,必非离染及加行得。故《正理》云「无由离染及加行得,如是二时能舍染故。」
「何等至后至染生自下染」者,此即第二明等至相生。问及颂答。
「论曰至并自地二」者,释上两句。无漏等至次第生自地、上地、下地善。善言具摄净及无漏。极相违故,必不生染。然于上、下各至第三,远故无能超至第四,故于无漏四静虑、三无色、七等至中,从初静虑无间生六,谓自地、二地、三地各净、无漏。无所有处无间生七,谓自地二、下地四合有六,上地唯净,总有七种。第二静虑无间生八,谓自地二、上地四合有六,并下地二总有八。识无边处无间生九,谓自地二、下地四合有六,并上地三,谓无所有二、非想一总有九。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各无间生十,谓上地四、下地四合有八,并自地二总有十。
「类智无间至依缘下故」者,简差别。于静虑中,类智无间能生无色,法智不然,依下欲界身故、缘下欲境故。超有二种:一者超定、二者超缘。此二种超俱至第三,不至第四。以法智缘欲界境,无色等至缘无色境,不可顿超色界四地,故法智无间不生无色。故《婆沙》一百六十五云「问:云何观行者于所缘超?答:彼由不念作意以初静虑于九地一一别缘,于中唯能超缘一地。谓缘欲界无间能上缘初静虑,或第二静虑非余。缘初静虑无间能下缘欲界,上缘第二静虑,或第三静虑非余。缘第二静虑无间能下缘欲界或初静虑,上缘第三静虑或第四静虑非余。缘第三静虑无间能下缘初静虑或第二静虑,上缘第四静虑或空无边处非余。如是乃至缘非想非非想处无间能下缘识无边处,或无所有处非余。如依初定,如是依余定,随其所应于所缘缘皆应广说。如不能越二地所缘,超定亦尔,故不入第四。问:若尔,何故说净解脱次起五心?净解脱心缘于欲界,第四静虑遍行随眠能缘自、上乃至有顶,岂非能越二地所缘?答:说不染心不能超二,彼心是染故不相违。问:如苦法智缘欲界无间起苦类忍乃至缘有顶,云何说不染污心不能超二?答:彼但是总缘不名为超,亦俱缘余地故,是故非难。」解云:五心谓五部心。
「从净等至至余生十一」者,释第三、第四句。从净等至所生亦然,而各兼生自地染污,以净等至上参无漏、下接染污故。有顶净无间生六,谓自净、染二,下无所有处、识处、净、无漏四。从初静虑无间生七,谓自地三、上地四。无所有处八,谓自地三、上地一、下地四。第二定九,谓自地三、上地四、下地二。识处生十,谓自地三、上地三、下地四。余第三定、第四定、空处皆生十一。谓自地三、上地、下地各有四种。
「从染等至至生次下净」者,释第五、第六句。如文可知。《正理论》云「极相违故,不生无漏。」
「若于染净至从染生净」者,问意可知。
「先愿力故至便能觉悟」者,答亦可知。
「无漏与染至故三有别」者,简差别。无漏与染必不相生,极相违故。净俱相生。在中间故,故三有别。
「如是所说至未离下故」者,释后两句。如上所说,净、染生染,但约在定净及染说。生彼地得,名生净、生染。生净谓生得善,生染谓彼地散惑。若生净、生染能生染者,其理不然。谓命终时从生得善净,一一无间生自、上、下一切地染。若从生染,一一无间能生自地、一切下地染,不生上者,未离下故。
「所言从净至皆能生耶」者,此即第三明顺四分定。牒前问起。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征。
「颂曰至生二三三一」者,颂答。
「论曰至顺胜进分摄」者,释初颂。举数列名。于前七地各有四分;有顶唯三,除胜进分,无上地故。《婆沙》十一同此论说,有顶地但有三分,除胜进分。问:若尔,何故《婆沙.业蕴》说有顶地有四分耶?解云:此论及《婆沙》十一,据有顶地更无上地可欣趣故,故说彼地无胜进分。《婆沙.业蕴》据当地中更有胜德可欣趣故,言有胜进。故《正理》七十八云「就胜进分总有二种:一者自地殊胜功德、二者上地殊胜功德。若能牵引,彼名顺胜进分(已上论文)。」故说有顶或有或无,各据一义。
「于此四中至唯从此生」者,释第五、第六句。如文可知。若依《婆沙》一百六十五净生无漏中云「此但从顺决择分。有说:亦从顺胜进分。」虽无评家,以前解为正。故《正理》七十八云「应知此中决定义者,谓诸圣道必此无间生,非此无间必能生圣道。若异此者,是则应说:唯世第一法名顺决择分(已上论文)。」又诸论皆言顺决择分能生圣道。问:无漏复能生几分耶?解云:生后二分。故《正理》七十八云「无漏无间何分现前?有说:通三,除顺退分。理实唯二,谓后二种。」又《婆沙》一百六十五无漏生净中云「如是说者,渐次入时亦与胜进分为等无间,超越入时唯与顺决择分为等无间。问:何故超越入时唯顺决择分与无漏道互为等无间缘,余时不尔?答:于超越时唯有猛盛坚固善根,能相引发顺决择分猛盛坚固,余分不尔。」问:若顺退分能顺烦恼,如已离此地染退起此地染。退分既舍,从何生惑?解云:从住分生。故《正理》七十八云「若顺烦恼名顺退分,诸阿罗汉宁有退理?非彼犹有顺退分定可令现行,离染舍故。虽有此难,而实无违,谓顺住中有顺退者,亦得建立顺退分名,从彼有退。如前已说。」又《婆沙》一百六十五云「净定等,无间烦恼现在前者,当知此从顺退分、或顺住分起,由已离、未离自地染者,起自地烦恼有差别故。」以此文证故知,有从住分亦生烦恼。
「此四相望至谓自非余」者,释后两句。此四相望互相生者,初能生二,谓顺退分及顺住分;不生后二,以隔远故。诸论皆同。第二生三,除顺决择,亦隔远故。诸论皆同。第三生三,除顺退分,以隔远故。《婆沙》十一、《正理》、《显宗》皆同此论。若依《婆沙》一百六十五即有异说,故彼论云「顺胜进分与顺退分,有说:但为所缘、增上。顺胜进分无间,顺退分不现前故。如是说者亦现在前,是故与顺退分为三缘。除因缘,以彼劣故。与顺住分亦尔。」《婆沙》两说,后说评家、《俱舍》等前师不正义,但生三种,评家生四种。既有评文,即以后师为正。或论意各别,《俱舍》以理为正,非以《婆沙》评家为量。夫净相生,理应隣次,何容超越?第四生一,谓自非余,以欣无漏不生余故。问:顺住、胜进能次生前,何故决择非生胜进?解云:决择欣无漏,不生次前。住与胜进非欣无漏,容次生前。或胜进相欣求上法,性非止息,故决择分不生胜进。住、退二分性有止息,可从胜进生,住住、生退分。《正理》、《显宗》皆有两说,一说同此论,又一说云「有说亦生顺胜进分。」然无评家。后家意说:如住、胜进能生前一,顺决择分亦生前一。若依《婆沙》十一,同《正理》后师。若依《婆沙》一百六十五云「顺决择分与顺住分,有说:但为所缘、增上,以顺决择分无间,顺住分不现前故。如是说者亦现在前,是故与彼为三缘,除因缘。与顺胜进分亦尔。」前说同《正理》后师能生二分,后正义家能生三分。问:何故《婆沙》后唯生一,前有超一?解云:起胜生难,故唯生一。起劣生易,有能超一。问:诸论不同,何者为正?解云:《婆沙》既有评家,生三为正。余论并是述异师义,或论意别。《俱舍》以理为正,非以《婆沙》评家为量。问:味定生净定,四分之中生何分耶?解云:若味生自净,《婆沙》云「有说:味相应等至无间唯起顺退分现在前。有说:亦起顺住分。」然无评家。若味生下净,《婆沙》云「有说:起顺住分,以易起故。有说:起顺胜进分,防护上地故(然无评家)。」
「如上所言至三洲利无学」者,此即第四明修超等至。牒问颂答。
「论曰至越一名超」者,释初两句可知。
「谓观行者至超入第四」者,释第三句。总有六种,前五加行,后一超成。如文可了。
「修超等至至修超等至」者,释第四句。《正理》云「修超等至唯欲三洲,除北俱卢,然通男、女。不时解脱诸阿罗汉要得无诤妙愿智等边际定者,能超非余,定自在故、无烦恼故。」又云「胜解作意,不能无间修超等至,势力劣故。」
「此诸等至至起下尽余惑」者,此即第五明等至依身。牒问颂答。
「论曰至可厌毁故」者,释上两句。诸等至起,依自、下身,依上地身无容起下。一上地起下无所用故、二上地自有胜定故、三下地势力劣故,此上三种通净、无漏等至。四已弃舍故、五可厌毁故,后二唯净等至,以无漏定非是弃舍可厌毁故。
「总相虽然至尽余烦恼」者,释下两句。此简差别。总相虽然,若委细说,圣生有顶从自净定必起无漏无所有处,为尽自地所余烦恼,自地无圣道,欣乐起下故。就起下中,唯无所有最隣近故,起彼现前尽余烦恼。故《正理》云「离无漏道,必无有能断彼余惑成阿罗汉。是故有顶,无漏无所有处依九地身,有漏无所有处依八地身,有漏无漏识无边处依七地身,空无边处依六地身,乃至初定依二地身谓自及欲。」
「此诸等至至不缘下有漏」者,此即第六明等至缘境。牒问颂答。
「论曰至应成善故」者,释初句。味定缘自,不缘下、上及无漏法。
「净及无漏至非无漏境」者,释第二句。无记无为非无漏境,非谛摄故。余文可知。
「根本地摄至必缘下故」者,释下两句。根本地摄善无色定,不缘下地诸有漏法,已厌离故、定狭劣故。准义应知,随其所应,缘下无漏自,及上地有漏、无漏一切诸法无不能缘。虽亦能缘下地无漏,缘类智品道,不缘法智品。故《正理》云「以但能缘自全治故。法非全治,如先已说。又法品道于无色界虽能对治,是客非主,既不能缘下地有漏,亦不能缘下地有漏法上择灭、非择灭。」问:既缘下地类智品道,亦缘彼道非择灭耶?解云:亦缘下地类智品上非择灭。故《婆沙》第十解非我行相中云「四无色地亦有此行相,而不能缘一切法。谓空无边处非我行相。缘四无色彼因彼灭一切类智品道,及四无色非择灭。一切类智品道非择灭,并一切虚空无为,或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相尽能缘。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非我行相。缘非想非非想处彼因彼灭一切类智品道,及非想非非想处非择灭,一切类智品道非择灭,并一切虚空无为,或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相尽能缘。」此当《婆沙》评家义。以此准知,四无色定亦缘下地类智品上非择灭也。无色近分亦缘下地,彼无间道必缘下故。
「味净无漏至断诸烦恼」者,此即第七明等至断惑。此即问也。
「颂曰至亦不能断」者,诸无漏定皆能断惑。本净尚无能,况诸染能断。以胜况劣。谓本净定不能断下地,已离染故。不能断自地惑,以自地惑所缚故。不能断上地,以胜己故。若净近分亦能断惑,以皆能断次下地故。又《婆沙》一百六十二云「问:何故有漏道不能断自地及上地,无漏道则能断耶?答:以无漏道是不系法,于有漏法无非是胜,是故能断。又有漏道作六行相,厌下地欣自地,故唯断下。无漏道作十六行相,厌背一切地,故能遍断。问:有漏道亦作十六行相,何故不能遍断?答:彼虽学作圣道行相,不明了故不断烦恼,如师子子未能害兽(已上论文)。」若中间摄净亦不能断,如根本说。
「近分有几至初亦圣或三」者,此即第八明近分差别,一问近分有几、二问何受相应、三问于味等三为皆具不。颂答可知。
「论曰至为入门故」者,释近分八,可知。
「一切唯一至未离下怖故」者,释舍。一切近分唯一舍受相应。此近分定,起时艰辛作功用转故、未离下染情怀怖故,非喜、乐相应。
「此八近分至具有三种」者,释净及下句。此八近分皆净定摄。唯初近分亦通无漏,未离欲者依近分定起圣道故。故《正理》云「上七近分无无漏者,于自地法不厌背故。唯初近分通无漏者,于自地法能厌背故,此地极隣近多灾患界故(已上论文)。」皆无有味是离染道故、起艰辛故,不生贪爱,以彼味定非离染道生故、是容预道生故。近分地中虽亦有道,非正离染,助离染故、离染类故、非容预故,不生贪爱。虽近分心有结生染,以受生、命终舍受相应故,必起近分而遮定染,故作是说。近分无味,唯在根本。有说:未至定亦有味相应,以未起根本亦贪此定故。由此未至具有三种。上七近分由已曾得下根本故,于彼近分不生贪爱,故不说有。此即叙异说也。
「中间静虑至为亦有殊」者,此下第九明中定不同。此即问也。
「义亦有殊至具三唯舍受」者,答。义亦有殊。谓诸近分为离下染是入初因。中定不然,非离下染、非入初因,是初果故。复有别义。
「论曰至无如此故」者,释初句。初定根本及初定近分,寻、伺相应。上七定中,根本、近分皆无寻、伺。唯中间静虑有伺无寻,故与近分差别不同,由无寻故胜初静虑,由有伺故未及第二,依此义故立中间名。由此上地无中间静虑,一地升降无如此故。
「此定具有至可爱味故」者,释具三。此中间定具有味等三种相应,以有大梵殊胜功德可爱味故,有味相应。
「同诸近分至苦通行摄」者,释舍受。此中间定同诸近分,唯舍相应非喜相应,由自勉励功用转故,由此说是苦通行摄。亦无有乐,无三识故。故《正理》云「无三识身,故无乐受。」准《正理》文,中定无三识。问:何故无耶?解云:五识定与寻、伺相应,彼无寻故。
「此定能招至为大梵故」者,别显中定能招胜果。若多修习为大梵王,不多修习便为梵辅,同一处故。
「已说等至云何等持」者,此下第四明诸等持。就中,一明寻、伺等三;二明单空等三;三明重空等三;四明修四等持。此下第一明寻、伺等三。就颂前中,一总、二别,此即总。结前问起。
「经说等持至其相云何」者,此即别依经问起。
「颂曰至非非想摄」者,答文可知。平等持心至境,故名等持。
「契经复说至无漏三脱门」者,此即第二明单空等三。依经起问,及与颂答。
「论曰至相应等持」者,释初句。此空对治有身见故,故《婆沙》一百四云「对治故者,谓空三摩地是有身见近对治故。问:空三摩地有空、非我二行相,有身见有我、我所二行相。此中以何等行相对治何等行相耶?答:以非我行相对治我行相,以空行相对治我所行相(广如彼释)。」
「无相三摩地至三有为相」者,释第二句。住滥无为,故不说住。余文可知。
「无愿三摩地至相相似故」者,释第三、第四句。无愿三摩地,谓缘余苦、集、道谛十种行相相应等持。十行即是非常及苦、因、集、生、缘、道、如、行、出。非常及苦此是苦谛,苦中四行二是二非,是故别标。因显集谛,即是因、集、生、缘。或举初显后,苦、集二谛皆是有漏可厌患故。道虽无漏,加行位中并作是念:道如船筏必应舍故。能缘彼定得无愿名,皆为超过现前所对,苦、集、道境可厌舍故。空、非我相非是所厌、非是所舍,以与涅盘相似故。故此二行相不得无愿名,由前期心不愿此故立无愿名。故《婆沙》云「期心故者,谓无愿三摩地诸修行者,期心不愿三有法故。问:彼于圣道亦不愿耶?答:虽于圣道非全不愿,而彼期心不愿三有。圣道依有,故亦不愿。问:若尔,何故修圣道耶?答:为趣涅盘故修圣道。谓修行者作是思惟:究竟涅盘由何趣证?思已定知必由圣道,故虽不愿而要修之,如越暴流要凭船筏(广如彼说)。」
「此三各二种至为入门故」者,释后两句。《正理论》云「世间摄者通十一地,出世摄者唯通九地,上七定边无胜德故。于中无漏者名三解脱门,能与涅盘为入门故。非诸有漏法是真解脱门,性住世间违解脱故。三三摩地缘境别者,若有漏空缘一切法,若无漏空唯缘苦谛。无愿能缘苦、集、道谛。无相唯缘灭谛为境。
「契经复说至离上七近分」者,此即第三明重空等三。依经起问,及与颂答。重谓二也。
「论曰至空空等名」者,释名。
「空空等持至胜非我故」者,明空空等持。又《显宗》三十九云「空空等持缘前无学空三摩地取彼空相,空相顺厌,胜非我故。谓彼先起无学等持,于五取蕴思惟空相,从此后起殊胜善根相应等持,缘前无学空三摩地思惟空相,于空取空故名空空。如烧死尸以杖回转,尸既尽已杖亦应烧。如是由空烧烦恼已,复起空定厌舍前空,重空等持,空行相后起,即复还与空行相相应。唯此最能顺厌舍故。非我行相则不如是。见非我者,于诸有为法起厌背心,不如见空故。诸有已见诸法非我,而于诸有犹生乐着,以于诸行中不审见空故。由此空定虽二行相俱,而但名空不说为非我,空于厌舍极随顺故。」又《婆沙》一百五云「如人在道独行遇逢一伴,虽知非属于己而不太愁,后若别时便极愁恼。故空行相于厌生死胜于非我,由是此定不作非我行相。
「无愿无愿至为厌舍故」者,明无愿无愿等持。无愿无愿缘前无学无愿等持取非常相,不取苦因、集、生、缘,非无漏相故。圣道非苦,不取苦相。圣道不能招三有故,不取因、集、生、缘四相。不取道、如、行、出,为厌舍故。以彼道等是欣观故,若缘道等应欣圣道、不应厌背,故十相中但取非常。又《显宗》云「无愿无愿缘前无学无愿等持取非常相,谓彼先起无学等持,于五取蕴中思惟非常相,从此后起殊胜善根相应等持,缘前无学无愿三摩地思惟非常相,于无愿不愿名无愿无愿。举喻显示,如前应知。重无愿等持,非常行相后起,即复还与非常行相相应,唯此可能缘厌道故。非苦行相能缘圣道,圣道非苦趣苦灭故,苦法不能趣苦寂灭。亦非因等四能缘圣道,以圣道不能令苦续故。非道等四者,此厌舍道故,非欣行相能为厌舍。岂不如无愿不愿圣道而作道等四?此亦应然,此例不然,无愿正厌有,兼于圣道起不愿心故。谓前无愿正厌于有,圣道依有故兼不愿。虽望意乐说不愿道,而于圣道非正憎厌,故亦能作道等四种。无愿无愿正憎厌道,故以非常观道过失。道等行相无容厌道,是故于此不作彼四。
「无相无相至非离系果故」者,明无相无相三摩地。无相无相即缘无学无相三摩地非择灭为境。所以不即缘前无学无相三摩地者,言无相者无十种相,彼三摩地虽无色等五相及男、女二相,是有为故,有三有为相,是故不缘。以无漏法无择灭故,唯观非择灭,不缘择灭。于非择灭但取静相,非灭、妙、离,恐滥非常灭故,不作灭行相。故《婆沙》一百五云「问:何故此定不作灭行相耶?答:灭有二种,一非择灭、二无常灭。若作灭行相,则不知缘何灭。问:若尔,亦应非静行相。谓静亦有二种,一非择灭、二择灭。若作静行相,则亦不知缘何静?答?有处说二灭,无处说二静,故不应例。复次灭义滥多,静义滥少。谓灭有三,静唯二故。若复不作静行相者,此更作何行相(已上《婆沙》)?」问:缘择灭时,亦应不作彼灭行相,滥无常灭故。解云:择灭谛收,圣心现证,虽作灭行而无有滥,不同非择灭。是无记性故,不作妙行相。非离系果故,不作离行相。又《显宗》云「无相无相即缘无学无相三摩地非择灭为境,以无漏法无择灭故,但取静相,非灭、妙、离。谓彼先起无学等持,于择灭中思惟静相,从此后起殊胜善根相应等持,即缘无学无相三摩地非择灭为境,思惟静相。于无相灭复观为无相,名无相无相。举喻亦如前应知。重无相等持,静行相后起,即复还与静行相相应。唯此能观非择灭故,非妙行相。境无记故,非离行相。以虽证得,彼非择灭。犹缚随故,非灭行相,以非择非永解脱一切苦故。又若观灭,滥非常故。所言静者,唯显止息,故非择灭得有静相。以修圣道经久劬劳,于彼息中便生乐相,故重无相取静非余。
「此三等持至无漏不然」者,释有漏。此三摩地唯是有漏,厌圣道故。无漏不然,若缘圣道是欣非厌。又《显宗》云「重三等持唯是有漏,以于圣道生厌舍故,非无漏定厌舍圣道。亦缘圣道取空,非常,理可名为厌舍圣道。无相无相但缘无为作静行相,何名厌道?此欣无学无相等持不转之因,故名厌道。谓彼定起而作是言:无相等持不生为善。此既欣赞圣道不生,如何不名厌舍圣道。前无相定非此所缘。如何此名无相无相?或应许此定不缘非择灭,但缘无学无相不生。此亦不然,准前释故。谓缘无相之非择灭,此非择灭亦离诸相,缘无相无相故得无相无相名。缘无相境作静行相,是故此定从境立名。
「唯三洲人至重三摩地」者,释人不时。《显宗》云「唯三洲人能起此定,通依男、女,以依女身亦能自在延促寿故。唯无学位,以有学者但欣圣道未能厌故。此亦非一切,唯不时解脱,以时解脱爱圣道故。」又《婆沙》一百五云「答:圣者能起非异生,无学能起非有学,不时解脱起非时解脱。所以者何?若于定得自在及无烦恼身,方能起此三摩地故。一切异生及信胜解,二事俱无。见至虽于定得自在,而身中犹有烦恼。时解脱虽身中无烦恼,而于定不得自在,故皆不能起此定。唯有不时解脱具二事故,能起此定(已上论文)。」
「依十一地至中间」者,释后句。《显宗》云「依十一地,除上七边,以上七边无胜德故。若在欲界,从未至摄圣道后起。若在有顶,无所有摄圣道后生。余皆自地圣道后起。就总类说,此从法、类、苦、灭四智无间而生。若就别说,欲界摄者非类后生,上界摄者非法后起,前二非灭后起,第三非苦后生,余行相后起此定故。应得此者,皆尽智时由离染得,后由加行方起现前。唯我世尊不由加行,顺趣解脱起此现前。于道尚厌,岂欣诸有。此后亦起圣道现前,然厌道故非无间起。欲界摄者,是思所成。余修所成,依定起故(已上论文)。」
「契经复说至修金刚喻定」者,此即第四明修四等持。依经问起,及与颂答。
「论曰至乃至广说」者,此即引经。《显宗》释云「此经所说,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义差别者,为欲显示习修、得修、所治更远,如其次第。」
「善言通摄至便不住故」者,释初两句。住现前法乐名住现法乐。经但说初,举初显后,理实通余上三静虑。余文可知。
「若依诸定至殊胜知见」者,释第三、第四句。若依诸定、修天眼通便能获得殊胜知见、知见即是清净眼识相应胜慧故。《法蕴足论》第八解四修中云「清净眼识相应胜慧说名为智,亦名为见。谓天眼识相应胜慧,领受观察彼彼诸色,是名此中殊胜智见。彼于此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殊胜智见。」
「若修三界至得分别慧」者,释第五、第六句。此亦可知。
「若修金刚至依自说故」者,释后两句。若修金刚喻定便得诸漏永尽。理实修此金刚喻定通依诸地,而经但说第四静虑得漏尽者,毗婆沙师传说:世尊依自说故。以佛世尊但依第四得漏尽故,于六通中但说二者,天眼通能观生死,漏尽通能得涅盘,经偏说。
俱舍论记卷第二十八
保延元年七月十九日于田原里大道寺点了。
觉树
一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