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是显露、发显、开显,显示,也就是开示的意思。“教差别”就是教义的差别,或者说是有差别的教义。“显教差别”就是在有差别的教义中,《楞伽经》开示的是哪一种教义。那么,佛教的教义怎么有了差别呢?都有哪些不同的教义呢?这要从佛法形成宗派说起。

自从佛法传入中华大地,由于诸大德所依的经论不同,逐渐形成各个宗派。都有哪些宗派呢?简略地分为四大类吧,那就是:

一、有相宗。

二、无相宗。

三、法相宗。

四、实相宗。

上述四类宗派所说的教义,都有什么差别呢?下边从六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从法数的方面。什么是“法数”呢?就是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有相宗立七十五法,认为有法可得。即使是“无为法”,也执为实有。一般称其为小乘。无相宗破除前述法相,人法两空,归于空寂,一无所有。法相宗立三性、三无性、有为、无为、色、心等百法,皆依识心所建立,宣扬“万法唯识”。实相宗认为前述各种法数,皆依如来藏缘起而显现,空不碍有、有不碍空、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二、从心识的方面。有相宗只说六识。无相宗破六识归空。法相宗立八识。实相宗认为八识皆是如来藏随缘所显,也显生灭,也显不生灭,性相交彻,圆融无碍。

三、从缘起的角度。有相宗说缘起实有。无相宗说缘起本空。法相宗说亦空亦有。实相宗说非有非空,相无不尽故非有,性不碍缘故非空。

四、从回小向大的角度。有相宗认为最高的果位只能是阿罗汉和辟支佛,也就是说,声闻、缘觉,这二乘总不成佛。无相宗认为定性二乘才不成佛,不定性二乘如果回小乘心,发大乘心,可以入菩萨道。法相宗认为不定性二乘回小向大,最终可以成佛。实相宗认为,定与不定都必将回小向大,定性二乘要入涅槃然后才回,不定性二乘即身就回。

五、从三乘一乘的角度。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乘就是佛乘。有相宗只有三乘,没有一乘。无相宗也有三乘,也有一乘。法相宗认为三乘是显说,一乘是密说。实相宗认为只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切众生究竟成佛。

六、从论师的角度。有相宗,如达摩多罗等。无相宗,如龙树、提婆等。法相宗,如无著、世亲等。实相宗,如马鸣、坚意等诸大菩萨。

以上是从六个方面说四大类,若从具体的汉传宗派说:有相宗,如俱舍宗;无相宗,如成实宗;法相宗,如唯识宗;实相宗,如禅宗、天台、华严等宗。

  那么,《楞伽经》开示的是上述哪一种教义呢?是实相宗的教义,同时也包括了前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