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藏经
  • 佛学辞典
  • 印心文集
登录|注册
繁 / 简
您的位置:印心文集 > 齐老师 > 入楞伽心探玄
朗读
夜间
字号
小 100% 大
收藏
下载
入楞伽心探玄
  • 十门玄谈
    • 一、教起因缘
    • 二、藏部所摄
    • 三、显教差别
    • 四、义理分析
    • 五、所被机宜
    • 六、能诠教体
    • 七、所诠宗趣
    • 八、部类传译
    • 九、通释经题
    • 十、别解文义
      • 通序分
        • 六种证信成就
      • 别序分
        • 大慧说偈赞佛
      • 正宗分
        • 壹、通说八百句
          • 一、一百零八问
          • 二、一百零八应
          • 三、一百零八句
        • 贰、别解四十门
          • 〇一、诸识生灭
          • 〇二、藏识境界
          • 〇三、有无妄计
          • 〇四、顿渐净流
          • 〇五、常不思议
          • 〇六、建立诽谤
          • 〇七、空无生性
          • 〇八、如来藏性
          • 〇九、四大修行
          • 一〇、诸法因缘
          • 一一、言说分别
          • 一二、远离四句
          • 一三、大般涅槃
          • 一四、分别缘起
          • 一五、常声依幻
          • 一六、四果差别
          • 一七、圣智一乘
          • 一八、意生身相
          • 一九、五无间业
          • 二〇、诸佛体性
          • 二一、四等密意
          • 二二、依二密法
          • 二三、法离有无
          • 二四、宗趣言说
          • 二五、虚妄分别
          • 二六、善于语义
          • 二七、迷执解脱
          • 二八、智不得境
          • 二九、勿习世论
          • 三〇、涅槃差别
          • 三一、如来觉性
          • 三二、不生不灭
          • 三三、拣别无常
          • 三四、入灭现证
          • 三五、常无常义
          • 三六、蕴处生灭
          • 三七、四法差别
          • 三八、佛如恒沙
          • 三九、诸法刹那
          • 四〇、如来变化
      • 流通分
        • 禁绝酒肉荤腥
  • 楞伽精要摘抄
  • 再版后记

          前两门说完了生与不生,这一门大慧又请佛释“寂灭”之疑: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 

“灭正受”:正受就是三昧,灭正受即寂灭三昧之义。大小乘所证的寂灭三昧,名同义别。前文第十六门有说,声闻缘觉因厌离心强烈,故“不习近境界”、住念得定,是为小乘之枯灭禅定、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即小乘以为他们证得了涅槃,实际并不是究竟涅槃)。大乘则寂而常照,不垢不净,无出无入,以不受一切受为正受。

大慧又问佛:唯愿世尊为说,声闻缘觉、一切菩萨证得的灭正受三昧的不同次第过程。使我等众菩萨,终不妄舍寂灭正受之大乐法门,亦不堕小乘及外道之枯灭定境或愚痴无明。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

佛告诉大慧:六地菩萨和声闻缘觉,都可以通过修行而入寂灭的禅定三昧。第七地菩萨,则念念本来就是正受。因为七地已证诸法本无差别,无垢无净,无动无静,所以七地离开了有无取舍,而安住于无分别的正智中,《十地经》云:七地“常能安住实际住中”。声闻缘觉则不如此,他们堕有为作行,从而息心灭智,刻意的压制、断离一切能所取舍之相而追求枯灭禅定。

“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因此七地是并非作意而入的寂灭禅定,而是证得一切法相平等无差之境地,所以念念本来无不是正受。“非分”,不是七地之类别,就是说,其余的声闻缘觉乘则不是这样,他们执著种种差别,分辨诸法的善与不善,弃染识之苦,取净智之乐,所以他们所证的寂灭禅定,有取有舍,有出有入。七地则远离这些分别捡择,而证无出无入之大定。

“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八地菩萨,以及二乘的四果罗汉,八识妄想相完全灭尽。

这里分了三段:

一、六地菩萨和声闻缘觉乘都可以通过修行入灭而证得寂灭禅定。然而小乘偏取有出有入的择相枯定境界,并非真正的寂灭正受。前六地菩萨也可通过修行证入此寂灭定境,但大乘菩萨发心毕竟不同,《十地经》云,六地亦作是思惟:“为成熟诸有情故,不应永灭一切有为。”故六地之菩萨必然不住小乘禅定法乐,必然会越之而证诸法本来平等无差之正智正受。

二、七地菩萨远离有无对错之捡择,故无出无入,念念无不是正受,念念本来正受。正如坛经所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而离一切出入、生灭、动静的分别妄想。

三、八地及小乘之四果罗汉,心识妄想相完全熄灭。然而大小乘之证依然名同义别,下面会分别解说。

【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

初地至七地的菩萨,善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而远离了能、所等种种的两边分别妄见。

愚痴凡夫却妄生能所分别,继而爱憎取舍。纵是他们所说的修行,也都是依托自身的妄想分别和颠倒知见而修,所以他们修行就会堕入种种的境界和名相歧途(所以《佛说四十二章经》说:“慎无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愚痴凡夫之所以这样,都是由于无始以来一向迷昧,一直被错误不善的虚伪习气熏染所致。

那么什么是虚伪习气?妄认有能有所,妄认声色诸相为实,无始劫来着相攀缘,这就是虚伪,就是无明。更有甚者,追求神通变化、圣位名号、殊胜境界,此唯入魔有份。故金刚经云:“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这段是强调入地菩萨上上升进的修证关键在于正确知见:“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愚痴凡夫由于根本见解错误,再加之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习气熏染,所以自修就是盲修瞎练,会堕入种种名相境界歧途。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

大慧,小乘修灭定至极,就会入小乘的有余寂灭涅槃。此有余涅槃与大乘八地菩萨的涅槃,名同义别:

大乘菩萨依智慧觉力,而能对于一切禅定境界不住,连寂灭乐也不住,所以毕竟不入般涅槃,是为大乘之涅槃。

“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如果不依持智慧觉力,而如二乘那样“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入有余涅槃,这是法执犹存,并非本自如如的如来究竟境地。

假如都像声闻缘觉这样,贪恋寂静,摈弃一切有为度化众生的事相,若这样才是涅槃证果,那么,众生以后何以知晓佛法?修行时又向谁学习请教呢?如是则佛种应已断绝了。

如来世尊则不舍一切众生。诸佛之所以出世,就是为大众示现无量方便,令之悟入佛之知见。法华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声闻缘觉则不如此。他们见地犹堕取舍,所以修行过程中会被禅定寂静之乐耽沉牵引而不得出,实则并不究竟。

这段是说八地菩萨和证得小乘极果的声闻缘觉之间的区别:小乘圣者虽能修行刻苦、定力深厚,但是知见不正,所以会被三昧乐所牵,最终证至灭尽之定、入有余涅槃而不得出;大乘菩萨由于依持无相智慧,所以在心行灭处,不住着寂静法乐,不入寂灭涅槃。(如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实则地藏菩萨久已成佛;又如维摩诘居士,现居士病相,住俗城聚所,实则是金粟如来化现度生。)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故,立地次第。】

“我分部七地”:“分部”,就是分门部类。即,如来分别建立七地位次。

“四无碍”:也称四无碍解或智,是菩萨说法之智辩,分别为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决定力三昧门”:决是通达,即:通达一切禅定三昧法门。

大慧,我方便建立七地的修行位次,是为了让大家能善于调伏种种的心相识想,善能借假以修真,而最终契入二种无我,开启根本智慧,证得本来的不生不灭真相。证得根本智之后,再逐渐开启四无碍智,通达一切禅定三昧,地地升进的除习气、开智慧,而最终证得圆满佛果。

所以,才权设了这样的十住地次序相续修证、以及详细解说三十七菩提道品的修行方便等。我布设这些步骤,是为了避免诸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被种种的虚妄假相迷惑,避免他们由于不知道在哪个修行地阶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误入外道歧途。

注意七地这里用词和八地有所不同:“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而八地则是“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说明初地到七地的阶段,还需要借助对治之“修”以除俱生习气,所以大乘菩萨初地后,会历经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以及七地的远行地等的渐次修证。

【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愚夫所不觉。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

大慧啊!实则没有彼地灭、此地生,实无地次相续,一切唯是自心所现。

我之所以演说修证的地次渐序,演说三界种种苦、空、无常,是因为凡夫愚痴,沉迷于虚伪妄相而不觉,故权设如许的种种修行方便,以唤醒迷人迷梦。

然而愚痴凡夫不觉,见一切声色幻相,便认三界诸行为实;见我说诸行无常,又误认为实有无常;见我说诸地相续,又攀援妄认诸修行地次为实有。

大慧,实无如是三界染、实无如是地次净,我及诸佛实无所说。

这两段是说,初地到七地还需要地次相续修证以除习气,免堕偏狭。但是佛所说的这些菩萨地次相续和修行步骤,也都是权巧方便,是为了让大家在修行过程中避免歧路而方便设立的,这些地次不是每个人一定要一一经历,如广额屠儿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然而佛说法为十方众生说,所以会慈悲详陈以示警戒。故世尊说完又强调,地次分布也是方便,实则无顿无渐,无智亦无得。

下面再次说明八地与小乘的不同,最后又再次将所有次第扫除干净。接着看下文: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乐门,乐所醉,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

“醉”是比喻二乘人灰心灭智,贪恋寂灭之酒,长卧无为之床,久劫不醒,所以为“醉”。

声闻缘觉所证的寂灭禅定,至灭尽定极果时,可令心识完全枯灭不起,其力量类同于八地菩萨的寂灭涅槃之境。但是他们耽于灭尽禅定境界之乐而不得出。这是因为,他们不善了觉一切皆是自心现量,被取舍分别的习气所障,认为实有二无我法,堕了断灭的“无我”见,所以误以为入灭尽禅定,一切心识不起就是涅槃。这是错误的知见,绝非正寂灭之智慧觉悟。

注意这里的“醉”,既然是醉,则终有醒悟之时。即,一旦小乘幡然醒悟此灭尽禅定终非究竟涅槃,发心回小向大,就可以从有余涅槃里出来,甚至可直证第八无生法忍地。

【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

大慧,大乘菩萨则发心广大,具智慧正见,所以不受三昧法乐牵引。

从因地上说,由于菩萨誓以大悲心成就无上梵行,以十无尽句成就深广本愿,华严经云: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不为自身求无上道”,故菩萨不妄想有涅槃果位可证,不作“我已入涅槃”想。

“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著妄想”——从果地上说,由于因地发心广大,是则大乘菩萨不会堕分别取舍的错误知见,如是修而无修,无修而修,最终远离一切能所取舍,内无计着,外不攀缘,觉一切内根外境唯是自心所幻现,连二无我也不立,从而对一切法不生妄想分别,不再迷惑迷昧而起无量度生妙用。(注意这里“妄想不生”是指知见正确,不堕心识分别邪见,而并非一潭死水的不生念头,这里的“妄想不生”正是慈悲与智慧不二,深愿与无心无别。)

“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所以,此妄想“不生”并非断灭枯寂。当妄想分别的轮回受生之因灭时,正是菩提道种已生。所谓“歇即菩提”,“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诸菩萨摩诃萨,正在这寂寂“不生”处,幻化无量“意生”身度生;于了无一用处,示现无边妙用利众。这是智慧之正寂灭,一切菩萨皆依此“不生”智慧,上上升进,而得“生”如来自觉之地。这就是八地菩萨之涅槃与小乘有余涅槃的关键不同处。

这两段是从内证角度再次详细说明了大小乘证涅槃的区别:前者法执犹存,落于断灭的无我见,在修行时息心灭智,搬石头压草,所以会被断灭寂静的禅定之乐所迷惑,而入有余涅槃;大乘涅槃发心广大,远离能所妄想,连涅槃法乐也不住,正如《维摩诘经》所说,“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诸菩萨皆以这样的大乘智慧为因,而得生如来家。是为大乘菩萨之涅槃境界。

【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邪,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比如人在梦中,用种种方法度水,尚未完全度过时就已觉醒。八地菩萨也是如此,“未度”比喻到了八地犹现两品无明未破之相;“而觉”,八地毕竟大觉,这时了证“度”和“未度”全都是是梦事,正智和邪见无非呓语。

八地菩萨也是如此,醒后思维,前所睡梦中事是正是邪?然后醒悟:梦时非无,觉后非有,故非正非邪。都是自己无始以来,以无明为因而堕入种种的见闻觉知,又相续积累攀缘习气,所以外堕种种形处境界,内陷有无分别妄想,而感现有能认识的“我”以及我所认知的一切山河大地等。其实这一切都是八识心识所现,虽然像做梦一样栩栩如生,实则并不实有。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大慧,诸菩萨摩诃萨,都是秉持无所有、一切法如幻的见地去修证,从初地辗转到七地,至八地菩萨时,已彻证一切世出世法皆是颠倒妄想,然而也不废修证。因为佛法修证不过是为了方便度脱众生种种的取舍颠倒妄想,故而权设以令迷者最终返悟本心的。大慧,这就是大乘菩萨所证之涅槃,虽然心相寂静,却不坏一切度生方便。

“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虽度众生,而实无可度,实无功用可行,远离一切一切的心识分别妄想。这才是大乘的涅槃寂静。这时候因为彻证一切本来“无生”而不再动摇,所以正好开始化现无量妙生,所以“得无生法忍”。

“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大慧,佛法第一义处,纤毫不立,诸法不存,实无次第相续。佛法最究竟处,实无一法以灭妄想,实无一法可证涅槃。

至此,世尊详说了大乘八地寂灭的内证境界后,又将八地乃至佛地的次第,再次荡然扫尽。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

佛重宣上义而说:一切心识所量,一切妄想分别,本来虚妄,实无所有。所以佛法也更是实无一法可得。故十住地及佛地,实无所住地。——这是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同宣说的究竟义理。

【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

七地了证一切唯心,平等无差,然而度“量”之影尘习气犹存;八地彻证一切实无所有,但尚余“无所有”在,还不能全体毕用。所以这两地殊胜却还犹存安忍住着,但是也是修行路上比较典型的阶段。唯有无所住处之佛地自觉妙智,才是最胜。

【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

这是接上句而详颂如来地自觉圣智境界:

如来地境界,一切本来清净,法尔如是,从未欠缺。这是如来法身之德。

去除一切积习污垢,本具的智慧之光大显,照耀无余,最殊胜自在,具足不可思议之清净妙庄严。犹如旺盛之火照亮一切,光明周遍十方,虽然火焰炽盛却悦意清凉,不伤众目。此为如来地智慧报身之德。

如来转大法轮周遍十方,度化三有。以一音声普入三世,而无有障碍。或度过去众生,或化现时三有,随众生心量而演说空相般若之法,凡此诸胜之行,皆是如来地境界。此为如来世尊慈悲化身之德。

本门之颂,先正显:诸地乃至佛地一切无所有;继而说明:初至七地的心相,以及八地、佛地的心相之德;最后,佛又再次扫尽地次相续: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我说这些地次分布,都是为令大家修行不至偏差所权设的方便之法;种种位次差别,也本来互通,并非定法。比如“初发心即成正觉”,这不就是“十地亦是初”么;“初地即是八”,八地是不动地,但初地亦不动,华严亦云“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第九则为七”,第九地是善慧地,而七地菩萨也是“成就方便慧”、“一切皆成满”;“七亦复为八”,华严云“七住菩提功德满”,八地“所作咸清净”。

“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亦复如是——理属顿悟,事须渐除,为除一切心相妄想,而权设阶位次第;心相若无,则本就无事,何来次第去除呢?

所以,一切本无所有,更何来迷悟之分、顿渐之别呢?!如果学人听佛说了地次,便拣择名相,攀附位次,执着修行的地次为不可逾越之实有,则与佛之本怀南辕北辙了!这时恰应了临济祖师警言:“十地满心,犹如客作儿;等、妙二觉,担枷锁汉!”

反之,若了本来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远离一切分别心相,凡圣俱遣,染净俱离,佛地亦不住,也不废修证,这才可能和佛法的地次对应相契而上上升进,即“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是故世尊开显如许地次施设,无非教人放下执着,乃至“放下”亦放下。所以,若为智者,闻此即歇去狂心,一切无住,则当下就是本来佛面,还更求什么呢?

 

本门概要:

本门关键词:“灭正受”,“地次第相续”,“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本门讲述了小乘与大乘正受的区别,以及住地菩萨的不同地次相续:

小乘发心偏狭,法执未断,不离取舍,至多只能证得有余涅槃。

大乘则发心广博,修行见地离一切心识分别妄想。然而初开根本智慧时,大部分人还有垢染积习未除。为了去除着相之积习,保任无相之见地,也不应该完全废弃有相的渐次修行,所以会有初地到七地的展转升进,这其中也可入寂灭禅定,但是大乘菩萨依靠智慧觉悟,不会住着一切禅定,所以进而升进证得大梦觉醒的第八无生法忍地,是为大乘涅槃。

佛地则一切凡圣纤毫不立而智慧妙用无穷。

另外本门佛也多次强调,之所以分部地次,是为了避免学人修证误入歧途而权设的方便。实则修行经历、地次阶位并非定法,究竟处实无地次。若是执地次为牢实,攀附计着,则又堕凡夫之见,而将解脱法变为世间颠倒分别之学了。

故黄檗禅师说:“饶你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也只是在凡圣内坐,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上一章 下一章

Copyright©2025 印心典藏, 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05325号-1

友情网站链接: 锵锵茶馆|佛心寺|佛法修证心要|大藏经来源网站-CBETA 漢文大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