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部类”。据说,在西域有大部、中部、小部三种版本的《楞伽经》。
一、大部。《开皇三宝录》说,在于阗南遮俱槃国山中,有《楞伽》等十本大经各十万颂。也就是说,大部《楞伽经》是一部大经,具有十万句偈颂。
二、中部。还有一部三万六千颂的《楞伽经》,在这部经中,佛陀详细地回答了一百零八问。吐火罗国有个三藏法师,名叫弥陀山,他于天竺国受持此本经。据说,西域有龙树菩萨所造的释论,解释这部经。
三、小部。小部《楞伽经》,有一千多句偈颂,名叫“楞伽纥伐耶”,意思是“楞伽心”,也就是“《楞伽经》的中心思想”之意吧。我们今天所讲的四卷本《楞伽经》,就是这个小部《楞伽经》再加以精简的版本,可以说是“心中之心”了。我们所说的《入楞伽心探玄》,就是探索这四卷《楞伽经》的玄义。
再说“传译”。我们今天能见到的、译成中文的《楞伽经》,有三种版本。
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本。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心中之心”版本的中文译本,是南朝刘宋元嘉(公元424—453)年间,由来自中天竺的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于我国丹阳祇洹寺翻译的,由沙门宝云用汉语说给慧观,由慧观写成文字。
二、《大乘入楞伽经》七卷本。大周圣历元年,来自于阗国的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神都佛授记寺,在《华严经》的翻译完成之后,又开始翻译《楞伽经》,后又移到清禅寺,刚完成了译文的初稿,实叉难陀就奉勅回于阗国了。到了长安二年,有来自吐火罗国的三藏法师弥陀山,他曾在天竺国求学二十五年,遍学三藏,尤善楞伽。实叉难陀的译文初稿,又经弥陀山勘定。再经复礼、法藏等几位沙门校订中文,才完成了《大乘入楞伽经》七卷本的翻译。
三、《入楞伽经》十卷本。后魏年间,由来自天竺国的三藏法师菩提留支,于洛阳永宁寺翻译而成。
根据上面所列的三种译本,再考察翻译的年代,达磨祖师于梁朝普通(公元520—526)年间跨海西来,此时汉地正好已经有了四卷《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中文译本。达磨祖师授与二祖慧可的四卷《楞伽经》,也正好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个版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