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题”就是经文的题目,也就是此经的名字。“释经题”就是解释经名,如何解释呢?也通十门:

一、翻名。

二、辩事。

三、显用。

四、显德。

五、表法。

六、辨行。

七、表玄。

八、开释。

九、合辨。

十、解品。

下面简略地说说这十门:

一、翻名。

“翻名”就是翻译此经的名字。此经的名字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是音译,若翻译意思就是“难入”,也有“险绝”“可畏”的意思,还有“庄严”的意思。“阿跋多罗”也是音译,若翻译意思就是“下入”,从上往下进入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罗”含有“难入能入”之意,咱们不是都知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么,菩萨行啊!“宝”就是“宝贵”,“难入能入”不是很宝贵么。“楞伽阿跋多罗宝”就是“难入能入之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就是讲述“难入能入之宝”的经典。

二、辩事。

楞伽山在南海中,笔直陡峭,故名“险绝”。山顶有城,却无城门,故名“难入”。不但上山无路。而且入城无门,只有神通飞空,从上往下,才能进入楞伽城中,故名“难入”。吃人的罗刹住在城中,故名“可畏”。此城是用诸多宝贝装饰的,故名“庄严”。

三、显用。

此城很难进入,佛能从上往下进入城内。罗刹刚强难化,佛能深入浅出教化他们。所以说此经是“难入能入之宝”。

四、显德。

“一心、真性”之义理,超四句、绝百非,故云“难入”。佛有善巧方便,能说“言语道断”之语言,能使“心行处灭”而悟入,故云“能入”。这就是依义不依语、语尽而义显。

五、表法。

山城难入表示义理玄微,罗刹难化表示业障深重,世尊能入表示修行成就。离罗刹之障,证难入之城,表示修行成就之义。就是以说法的地方来表示法义。

六、辨行。

“行”指修行。开般若智慧,证真如理体,就是修行。真理圆融,禁绝测度;圣智玄妙,悟能证入。开启般若智慧,就能证入真如理体,所以“难入能入”。

七、表玄。

“玄”就是玄义,是指“自觉圣智”。自觉圣智通体是真,更无余智能证此真,故名“难入”。用这“即真之智”证此“即智之真”,如珠吐光,还照珠体,此即“无入”,也是“能入”。“能入”必“无入”,“无入”方“能入”。这才是真正的“难入能入”。

八、开释。

“开释”就是分开解释,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开为“六义三对”。“通、别”两义是第一对,【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这部经的通名,【一切佛語心品】是这篇文的别目。“能、所”两义是第二对,【楞伽阿跋多罗宝】【一切佛語心】是所诠的义理,【经】【品】是能诠释前述义理的载体。“境、智”两义是第三对。【楞伽】是所入之境,【阿跋多罗】是能入之智。

九、合辨。

“合辨”就是合起来说。先说上述第三对“境、智”,依境显智则境智相合,合为第二对“能、所”的“所”。再说第二对“能、所”,依能显所则能所相合,合为第一对“通、别”。最后说第一对“通、别”,别目【一切佛語心品】是说这品经是“一切佛语”的“心”,“心”是“核心”“中心”的意思。依别显通则通别相合。合起来说,这部经就是讲述“一切佛语之核心”的经典。

十、解品。

“解品”就是解释品名,品名是【一切佛語心品】。“一切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佛語”是指一切佛所说的一切话语。“一切佛語心”就是一切佛语的核心。再说这个“品”字,品就是经文的段落。把一部经分为几个段落,就说这部经有几品,段落有时候也叫“分”。应该注意到,四卷【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每卷都是【一切佛語心品】,好象全经只划分为一个段落。还应该注意到,“佛经三分”而此经好象没有第三分。什么是“佛经三分”呢?“佛经三分”就是几乎所有的佛经都可以划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流通分就是一部经的结尾,大多都是以“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这样的经文来结尾。而《楞伽经》却没有这样的结尾,好象是《楞伽经》并没有说完,下面接着还应该有经文。联系起来看,也许会是这样的:《楞伽经》本来不止一品,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译本,只翻译了前面的第一品——一切佛語心品。然而,既然这品经是“一切佛语之核心”,已窥全豹,那么,即使不看后面的经文,也已经是完整的了。既然是完整的,就应该有第三分。所以,古代有的经学家把《楞伽经》最后讲“不食肉”的那段经文看作是“流通分”。